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农产品价格范例(3篇)

时间:

农产品价格范文篇1

一、农产品、农资价格上涨的基本态势

一是畜禽产品价格涨势迅猛。2011年6月,达茂旗新鲜猪肉、牛肉、羊肉的价格分别为17.5元/斤、18元/斤和22元/斤,比2010年同期分别上涨45.8%、50%和37.5%,且自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高位运行,无明显下降趋势。相对于以上的畜禽产品,活鸡、活鱼、牛奶的涨幅相对较小,分别比2010年同期上涨23.6%、26%和19%。而鸡蛋价格却大幅上升,上涨幅度达38%。二是油脂类价格平稳。2011年,达茂旗油菜籽和油葵收购价与2010年同期基本持平,菜籽油从6.20元/斤上涨至7元/斤,涨幅较小,上涨12%。三是粮食价格波动较大。2011年达茂旗小麦和玉米的收购价和销售价与2010年同期基本持平,分别为1.40元/斤和1.20元/斤。而土豆和荞麦的收购价格却出现了大幅下降,马铃薯、荞麦价格由2010年的0.9元/斤、2.60元/斤下降至0.3元/斤、1.80元/斤,同比下降了200%和30.7%。由于达茂旗地处山区,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受2010年马铃薯销售情况影响,2011年达茂旗扩大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增加,但价格的快速下跌使农户损失较重,家庭收入出现了下降。四是农资价格上涨情况。自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部上扬,尤其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据统计,2011年6月,碳酸氢铵由0.56元/公斤上涨至0.7元/公斤,上涨25%,尿素由1.66元/公斤上涨至2元/公斤,上涨20%,磷酸二铵由3元/公斤上涨至3.5元/公斤,上涨17%。玉米种子为23.58元/公斤,同比上涨12.8%,而每亩小麦种子费用达23.6元,同比增加3.11元,增长15.18%。农资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大了农民家庭经营成本压力,部分抵消了因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一,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一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10年,达茂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10元,增幅为10%,与近年来农民增收幅度大致相当。由于畜禽产品价格大幅上扬,生猪、牛、羊养殖效益十分可观。二是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畜禽产品价格大幅上扬,且家庭规模养殖、小区化养殖数量明显增加,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引进了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为农牧民改变生产方式、增产增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一是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农资价格上涨,尤其是化肥涨价,使种植业生产成本增加。据统计,2011年,达茂旗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葵等主要农作物亩均增加生产成本130-150元,而因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成本为50-60元,占增加成本的50%以上,投入成本的增加,伴随的却是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2010年,达茂旗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180元,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而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以农牧业生产收入为主。2011年,由于农产品,特别是马铃薯、荞麦等价格的大幅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较为突出,使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三是减少农业投入。面对不断上涨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剧烈波动,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现象突出,农户种养积极性受到打击,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种养意愿明显减弱,使农业生产发展缺乏后劲。四是增加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消费者价格过快上涨,直接导致农民群众生活成本增大。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推动,购买金额增加,购买量减少,使农民群众适当减少肉禽蛋奶、蔬菜等食品消费量,以应对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造成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三、建议和对策

第一,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信息服务,通过信息采集、分析以及梳理,把供求关系及价格趋势及时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生产结构。

第二,健全农产品价格的预警机制。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时间限制,生产上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导致近年来价格波动较大,价高时无产品可卖,丰收时又出现“谷贱伤农”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三,完善财政资金补贴机制,由各级财政部门出资探索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补偿基金,对受损农民给予一定补助,以平抑生活必需品的物价目标,稳定市场价格。

第四,继续加大农村转移支付,提高各种支农惠农措施保障水平。一是对农资的源头性价格上涨,通过提高各种种养补贴,保证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临时价格的补贴力度,在目前已经实施的对“五保”、“低保”人员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的基础上,根据物价波动情况,适当扩大补贴范围和提高补贴标准。

农产品价格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处在市场经济中的农产品价格则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农产品价格的微小波动就会通过市场机制传输到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去,进而关系到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安定。在我国,农民占了很大的比例,农业一直都是制约经济全面发展的软肋。在改革开放以前,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方式以牺牲农业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开放以后,农业市场化社会化,农产品价格市场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逐步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限于自身生产效率、信息的不对称及生产的季节性,我国农产品市场相继出现了以“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猪你涨”为代表的涨价现象,这直接曝出我国农业生产体系和供给体系的薄弱及农产品价格市场的诸多漏洞。

因此,合理稳定灵敏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市场不仅直接关乎着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及“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也是构建完整健全的农业生产体系、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更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全面深刻地研究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是调配农业资源最为重要的手段,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为此依据西方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中关于农产品价格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从供给、需求、国内、国外角度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分析。

农产品供给因素。农产品从属于一般的商品,其价格也要受到供给因素的影响。根据市场经济中供求定理可知,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与其价格成负相关,即供给越多价格越低,供给越少价格越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条件要求、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外界产品和资本的介入及生产的滞后,使得农业自身的供给波动性很大。

国内需求因素。由于农产品是社会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所以根据需求定理,在供给一定的情况下需求与价格成正相关,即对农产品需求越大,价格就越高;需求越少,价格就越低,但是限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需求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所以农产品需求弹性相对较低。

农业生产成本因素。农业经济是实体经济,必须依靠一定的实体(即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才能进行生产。一般来讲,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越多,那么其价值量就会增加,迫使农产品价格上升;反之农产品价格就会下降。

货币因素。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流通交换的媒介就是货币,货币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出现通货膨胀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由于农产品强大的需求刚性和生产的特殊性,所以在一定时期,如果流通的货币过多即贬值,那么农产品价格就会迅速上升;流通的货币过少即升值,农产品价格会下降。

国际农产品价格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一体化世界趋近于一个整体,因而一国经济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以我国为例,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但是外国在农业方面依靠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得自身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很强,强烈冲击着我国国内农产品市场,随着国际农产品成为国内农产品供给的替代产品,同时加上汇率的快速传导,外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我国农产品也会上涨,反之会下跌,这一直在威胁着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

国际石油价格因素。自从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农业也随之进入了机械化时代,而机械化时代依靠的就是石油,因而此后的农业也被形象地称之为“石油”,石油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一方面,石油通过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进而传输作用到国内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通过石油输入,特别是我国现在对国际石油依赖性很高,在市场机制下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很快会影响到国内石油价格,然后国内石油价格再作用影响国内农产品,这样的双重途径,加剧了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影响到农业生产和供给安全。

二、变量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一)变量的选取

由于国内居民食品价格指数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鱼类及蛋奶,所以选取它作为农产品价格的代表;考虑到食用油的特殊性即一般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其他农产品成比例使用,所以选取精制食用油供给量衡量农产品供给量;考虑到在我国现阶段工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据绝对地位,所以用月度工业增加值衡量需求变量;农业生产成本用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衡量,该指标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化肥农膜和燃油等;货币因素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国际农产品价格选取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国际石油价格指数即布伦特、迪拜和德克萨斯三大国际石油价格的月度平均价格指数。

变量的原始数据取自中经网产业数据库、锐思数据库、国家统计数据库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网站。选取的数据是2005年到2011年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工业增加值、货币供应量、食用油供给量、国内食品价格指数、国际石油价格指数、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和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都转换成以2005-01为基期的定基数据;由于取用的数据为月度数据,有很强的季节性,先用X-12技术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分别取自然对数,以减少波动和异方差,同时可以将非线性关系线性化。经过上述处理后将国内农产品价格、国际农产品价格、国际石油价格、货币供应量、农产品供应量、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增加值分别缩写为LDAP、LNAP、LOIL、LM2、LSU、LAMP、LGDP。

(二)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LDAP、LAMP、LGDP、LIAP、LM2、LOIL、LSUP的ADF统计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

表1原序列平稳性检验

注:(c,T,d)分别代表所检验的方程中含有截距、时间趋势及滞后阶数。

进一步检验显示(表2),一阶差分之后各序列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说明原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表2差分序列平稳性检验

注:(c,T,d)分别代表所检验的方程中含有截距,时间趋势及滞后阶数。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协整分析

(一)协整检验

由于各序列是同阶单整,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多变量系统进行向量协整检验,最大特征值的检验结果见表3。最大特征值检验表明存在4个协整关系。协整检验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表3最大特征值检验(MaximunEigenvalueTest)结果

注:*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示Mackinnon-Haug-Michelin(1999)p值。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如果序列X是Y的格兰杰成因,必须满足如下条件:第一,X应该有助于预测Y,同时Y不应有助于预测X,其原因是如果Y也有助于预测X,那么很可能存在另外一些因素,他们既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也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接下来对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特别是LAMP和LGDP对LDAP影响明显,同时LDAP对剩余变量也有很强的反作用,也可能是因为LDAP是市场价格的基础,通过通胀预期、市场利率和汇率才传输到其他商品价格上,形成连环反应,这进一步说明了政府要稳定物价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重要性。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

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变量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说明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在长期内是均衡的不容忽略,因此,政府在进行调控时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双管齐下。在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中农产品自身及其滞后期所占权重最大,所以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变农业的薄弱局面。

在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供给和需求是长期影响因素,同时鉴于农产品供给的相对稳定性和需求的刚性,以后政府调控中要加大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保障农产品供给。

货币供应量虽然先期为负的效应但是正的滞后期较长,是加剧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一个重要的长期因子,央行此时要发挥作用防止流动性过剩。

国际因素也不可以忽视,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期短,随后呈现负的效应说明我国一方面农产品国际化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农产品价格调控得力快速,国际石油价格影响逐步加强通过两种途径加剧农产品波动,这说明伴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国际因素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也在无形中加大。

参考文献:

[1]马龙,刘澜飚.货币供给冲击是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

上涨的重要原因吗[J].经济学动态,2010(9).

[2]胡冰川,徐枫,董晓霞.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基于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3]林建永,赵瑾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典型因素探析

[J].经济研究,2009(5).

农产品价格范文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27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二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去年二季度上涨2.7%。农、林产品生产价格呈现较大幅度上涨,畜产品和渔业产品生产价格小幅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与去年同期比平均上涨1.9%。农、林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二季度农业产品生产价格比去年二季度上涨了6.7%,主要是由于谷物价格稳中有升,豆类、油料、棉花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价格上扬使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

――分品种看,谷物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5%。小麦和玉米价格扭转了去年二季度以来价格不断下跌的局面,小麦价格同比上涨3.2%,玉米上涨3.4%。稻谷生产价格持续下降,同比下降2.7%。其中,粳稻生产价格下降6.8%,晚籼稻价格上涨1.3%,早籼稻下降2%。豆类价格涨势明显。受需求强劲增长的影响,二季度大豆生产价格继续大幅回升,价格同比上涨21.5%。

――油料、棉花受供给偏紧的影响,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与去年二季度相比,油料价格上涨25.8%,棉花价格上涨31.7%。受进口冲击,糖料供大于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二季度糖料生产价格继续下跌,同比下降12.9%。4、5月份受南方低温阴雨和部分地区非典疫情的影响,蔬菜价格上涨较多,尽管6月份菜价回落,二季度蔬菜价格仍比去年同季上涨8.5%。水果价格下跌,降幅为1.3%。烟叶价格上涨6%。

――林业产品生产价格比去年同季上涨1.2%。由于市场对林产品的需求转旺,其价格呈上涨趋势。

――畜牧产品和渔业产品生产价格下降。二季度畜产品和渔业产品生产价格分别比去年同季下降0.9%和1%,价格走低主要是由于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市场总量供给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