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论文(6篇)
饮食文化论文篇1
论文摘要:沁水城东节日饮食语汇中蕴涵着富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信息,具体反映在米食品、玉米食品、面食品和节日蔬菜等四个方面。
沁水县位于山西东南部,县境四周环山,构成了与邻县的天然分界。东邻高平、晋城,西接翼城,南邻阳城,北接长子、安泽、浮山等县。沁水方言内部较为复杂,其中城关以东属晋语上党片,城关及城关以西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由于城东与城西历史上分属两个县区,因此它们的饮食尤其是节日饮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各自的方言语汇中也能够反映出来。本文仅讨论城东节日饮食的语汇文化信息。文中加下划线的字为同音字。
沁水是典型的山区县,当地主产谷物杂粮,但生存在此地的民众,世代相承,制作了丰富的地方特色食品。节日饮食尤为精致和讲究。
一、米食品
沁水常吃的米有三种。第一种是谷米,也就是小米,当地称为米。这种米的产量大,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粮食。第二种是软米,极富戮性。第三种是黍米,米质发甜,用于替代白面来蒸摸摸。后两种米产量都比较小,一般在特殊的节日才能食用。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种米在节日中的运用来进行分析。
1.小米是沁水县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品之一,为此用小米制成的食品品种非常丰富,但在节日中食用的却很少。因为节日饮食一般不同于日常饮食,在节日里,总要吃一些稀罕的食物。
正月十六吃“炒米羹”,炒米羹是把小米炒成半熟,再放人杂面(豆面、玉米面两样和起来的面)做成的面条,当地称为“棋”,熬制而成。据当地人讲,这一天做出来的“炒米羹”是一年中最香的。从当地的熟语“老婆怕炒吃,汉们男对白买吃”中可见,“炒米羹”是一种奢侈品。
小米的另一种吃法是将小米磨成米面,发酵后在特制崖子上摊成米面煎饼,这种“煎饼”的造形特别,形圆、边厚、肚鼓,在三月三“蚕姑姑节”食用,因为煎饼采用的是发面,所以吃煎饼蕴含着“希望蚕姑姑蚕发的又肥又大”的美好寓意。在粮食丰收后的九月初九,人们也吃煎饼,同样取其“发面”之意。“九月九,家家有”表明了家家此时都有充足的粮食。把小米磨成米面的吃法是比较浪费粮食的,所以当地有句熟语“家有千万,小米不敢捣烂”。
2.软米在当地产量小,并且口味比小米好,因此日常生活中难得吃上软米饭,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到。软米做成的食品也是丰富多样的。
“稀粥”是当地人的一种日常饮食,它比一般的稀饭要稠很多,可以用平面铁铲盛起来。但是平时用小米熬制而成的称为“稀粥”,在腊八节才用软米熬制,称为“软米饭”。在熬制软米饭时往往放入花生、南瓜、各种豆子等作为辅料,这种“软米饭”味道香甜可口,至今仍是当地人喜爱吃的一种食物。春节早晨也吃“软米饭”,但它在除夕午夜就开始熬制,直到凌晨五点左右,熬制的时间相当长,这样做成的“软米饭”勃性大,口感好,寓意着全家成员之间甜美、融合。
软米浸泡后包成的粽子,称为“粽”。沁水产柿子,所以在粽子中通常要加人柿子晒干后称为“柿屹挛”的作为辅料,有的加人蔓氰这是元宵节和端午节的一种食品。在近20年里出现了用江米包的粽子,才有了“软米粽”和“江米粽”的区别。据老辈人讲,在元宵节食用“粽”,是为了替代元宵,同时在正月十六为刚出嫁的姑娘“送十六”也要有“粽”,象征着姑娘在婆婆家的生活和睦美满。
软米还可以磨成软米面,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祭灶日,民间有句俗话“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这说的是灶王爷在一年中离家上天和各路神仙聚会的时间。当地人用软米面在鹰上烙一个饼,称为“炉廖”,作为灶王爷上天的干粮,正月初一灶王爷回来后,全家人每人吃一块“炉鹰”,预示着团圆、吉利,所以“炉厦”又称为“全家饼。
腊月二十三,当地人还要用软米面做一种叫“软陀”的食物,先把软米面蒸熟,然后中间包上豆馅,在崖上焙成金黄色。“软花”用于灶王爷上天前在家里的供品,人们希望用软米花粘住灶王爷的嘴,在上天开会时不要把家里不愉快的事情张扬出去。显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其中也表达出人们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一切平安的美好愿望。
3.黍米是一种口感发甜的米。由于黍在当地的产量很小,种植黍主要是用黍杆来做答帚。黍米只能磨成米面食用。由于当地的土地多为旱地,小麦产量很少,所以春节期间,通常用黍米面替代白面蒸摸摸,称为“黍米面摸摸”,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在清明节也把“黍米面摸摸”作为上坟祭祖的供品。
二、玉米食品
玉米也称为“玉菱”,是沁水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当地人可以用玉米做出多种美味食品。
1.“懒懒”和炒玉米。二月二是中国传统的“龙抬头’旧。这一天,当地人习惯吃“五豆”,这里的“五”表示数量多。前一天,把玉米、可豆、小豆、蔓豆、花生等放人锅内长时间熬制成糊状,称为“懒懒”。当天用“逾懒”去祭祀山神,同时将“懒地”挂在山神庙和路旁的屹针上,让过往的麻雀、老鼠食用。这个活动有两重寓意在其中:一是“送懒”,表示春耕即将开始,希望把冬天里的墉懒送走,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二是“送食物”,希望山神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也希望麻雀、老鼠能够饱餐,在春种后不要祸害地里的种子。当地儿歌“二月二,拍瓦喳,老鼠出来没爪爪,雀儿出来没尾巴”也可以作为佐证。
农历十一月最后一天是当地人庆祝丰收的日子。这天下午,当地人要“吃炒”,即炒玉米、炒花生、炒豆子等,以炒玉米为主。玉米在炒制过程中会开花,这象征着今年的生活富足,每个人都能喜笑颜开。同时当地人认为小孩子在这天“吃炒”可以长得很高,这里寄寓着对孩子茁壮成长的希望。
2.仓疙瘩、仓窝窝和窝窝。当地玉米的主要食用方法是将玉米磨成玉米面,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节日里,用玉米面做出的食品较平时要精致。
当地的正月十九是“小添仓”、正月二十五是“老添仓”,这两个节日表示春种开始了,希望这一年里有好的年景,能够把粮仓添满。这两个节日里都要吃玉米面做成的食物。“小添仓”吃玉米面做成的疙瘩,称为“仓疙瘩”,在玉米面里加人煮熟的南瓜和豆子,团成椭圆形,然后蒸熟。“老添仓”吃玉米面做成的窝窝,称为“仓窝窝”,原料与“仓疙瘩”相同,但形状不同,“仓窝窝”的形状类似锥形。制作时,在一个大窝窝上扎十二个坑,一个坑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蒸熟后看哪个坑里有水,表示今年哪个月即将有雨。很显然这具有占卜色彩。因为当地的土地多为旱地,靠天吃饭,所以当地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预测一年里是否能够风调雨顺。二月二也要用玉米面蒸窝窝头,称为“窝窝”,这里的“窝窝”是单纯用玉米面做的。家中有男孩子的,要蒸一个砚台形状的面食,上面放有笔墨,希望男孩子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家中有女孩子的,要蒸一个针线篮形状的面食,里面还放有线蛋儿、剪刀等物品,希望女孩子在针线活上能心灵手巧。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人对男孩女孩寄予的不同的希望。
玉米面发酵后,做成饼形,放在廖上烤成金黄,称为“花”,是清明节上坟祭祖的供品。
三、白面食品
沁水县属于山区,气候不易于种植小麦。小麦的种植集中在能够灌溉的地区,同时产量也较少,因此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见到白面食品的。当然,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已经以白面食品为主,但是一些节日的饮食习惯仍然传承下来。
1.白面蒸食。当地的白面蒸食非常丰富,大多带有面塑性质,并且多用于节日的供品。在腊月里,要蒸许多面塑食品,用于春节的供品。这些食品放置的位置很有讲究。“鸡”放在窗台上,取鸡叫人起床中的“起”之意,希望家人早早发家致富;“鱼”放在水缸旁边和床上,表示年年有余;“狗”和“兔”要放在门上,谚语“狗撵兔,必定富”就表达了希望家庭富裕的美好愿望。“猪”和“羊”分别放置在庭院的东面和西面,预示全家人一年平平安安。“高”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糕”不同,是由两个摸摸叠加起来,上面加一个称为“石榴”的面食,作为灶王爷的供品,象征日子过得节节高。养蚕人家还要蒸“猫”,希望“蚕姑姑蚕”不被老鼠祸害。
春节里,家家要蒸“人口摸”“人口兔”,数量要比家庭实际人口多一个,象征着家庭人丁兴旺,并且要求每人必须吃掉属于自己的一个。在“人口摸”中还要加入一枚钱,谁吃到这枚钱就预示着谁在这一年有好的运气。“人口兔”一般在大年初一早上的明火里烧烤后才吃,表示消除一年里的灾难。同时,晚辈要给长辈蒸有枣装饰的摸摸,称为“大枣花”,一个一般重达一市斤。表达对长辈的祝福,希望长辈能够健康长寿。
六月六晚辈要给长辈“望夏”,蒸一种叫“福屹转”的食品,就是用一斤面做成长条形,然后在顶部扭一下。希望长辈能够身体健康,平安度过夏天。
七月十五蒸装饰有麦穗、谷穗形状的面食,有的还放几颗黄豆,称为“豆积亚、麦积积”。蒸人形面食,称为“打雀娃娃”。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将这些面食放置在庄稼地和菜地里,作为供品,表达了当地人守护即将成熟的庄稼和盼望丰收的愿望。
2.白面烤食。当地人认为六月二十四是河神爷展腰的日子,也就是要进人雨季了,人们担心雨水冲刷走山上的农作物,因此就烙“锅盔”来供奉河神爷,希望河神涨河时不要淹没庄稼。“锅盔”是用鸡蛋和面和起来,撰成饼形,放入锅内(锅里预先准备好大小均匀的石头,面放在锅内的石头上)进行烘烤而成。
3,白面煮食。除夕,当地人吃“扯面”,寓意着全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特别之处是:吃“扯面”时要将做好的面条剩下一些,即使是吃完了,也要重新做一点,放到大年初一早晨吃汤面,象征年年有余。
“扁食饺子”是中国北方过春节传统的食物,当地除了春节吃饺子,在八月十五、十月初十都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在当地不仅有团圆之意,还象征着钱财。当地人认为“扁食”形似元宝,吃“扁食”就是挣元宝。十月初十还要做“实心扁食”,就是不包馅的饺子,用于供品。表达出人们祈求人无灾难、天无灾情的愿望。
四、节日蔬菜
饮食文化论文篇2
1餐饮菜肴装饰的发展历程
早在中国古代,古人就对美食美器颇有讲究,圣人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主张吃饭时,食物能尽可能做得精细;烹饪时,肉要切的细致。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饮食饮食文化。在周代,饮食礼仪更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繁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各地的饮食饮食文化也在不断融合,不仅是食材,还有烹饪方式、餐具工艺水平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华特色的饮食艺术。而到了民国时期,更是涌现了一大批食家,这在三毛的著作《民国吃家》一书中可见一斑。她写了民国名人们的一些饮食情趣。例如,书中提到的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就说道:“人生就像饮食,每得一样美食,便觉得生命更圆满一分,享受五味甘美,如同享受色彩美人一样,多一样收获,生命便丰足滋润一分。”一下把饮食提高到了美的高度。而现今,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吃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使用功能上,随着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餐饮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进而涌现出了很多名菜名肴,各地菜式也是层出不穷。这主要就表现在对餐饮菜肴的口感、摆盘装饰、环境设计以及餐具等的美感上。接下来我们就将针对以上所说的几点对现代餐饮菜肴装饰进行详细分析。菜肴盘配的造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造型,即创造物体形象。所以造型美首先体现的是“形”之美。把食材加工成形,而且是美的形,有新意的形,实属不易。《东京梦华录》里就提到,宋人在七夕“以西瓜雕成花样,为之花瓜”。即用西瓜、冬瓜雕刻出人物、花卉、虫鱼之行,再用果品粘砌,这样造出的果品佳肴就像一件件精美的雕刻艺术品。甚至在汉代就有将鸡蛋雕刻出花纹图案,并点彩染色的做法。现代菜肴装饰中,更是把形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也主要体现在了厨师的刀工技巧以及摆盘上。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运用,发展至今,更是创作出了多种不同的刀法,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以及多种花色,还有镂空的雕刻技法,叹为观止。其次,是色之美。众所周知,食材的颜色很丰富,但要在一盘菜中,把每个食材颜色做得好看且又搭配的出彩,就需要创作者既要有很高的烹饪的技巧和掌握火候的能力,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得各种食材加工在一起形成色泽之间的协调美。例如,图1中这盘藤椒鳝片,用的食材是黄鳝,黄瓜以及花椒藤椒等调味料,在整体的色调上是以黄鳝为主的大面积的咖色调,再配以底部隐约显现的黄瓜的黄绿色,在上面撒上红色和墨绿色的小色块感觉的花椒,整体给人感觉明快清新,再配以精湛的刀工,把黄鳝切片并摆成花朵的造型,形色兼具。图1图2第三,是器之美。说到饮食,自然离不开与之搭配的饮食器具。自我国古代的彩陶开始,到庄重的青铜器,秀逸的漆器,以及精美的瓷器、金银器、玻璃制品等等,美也早就作为审视美食的标准之一,深入人心。而现代餐盘设计,很多也是以中国画的一些代表图画为纹样,设计整套餐具。例如,娟秀的工笔荷花、清丽的蓝白瓷器图案等等。
2中国画元素在盘配装饰中的运用
在这诸多精美绝伦的菜肴盘配造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其所体现的艺术之美,更是关注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运用,即中国画元素。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水墨风情。提到中国画,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肯定是那绘有花鸟,山水,或是写意,或是工笔的水墨画,通过墨的浓淡变化,色的丰富表现,形成立意隽永,气韵生动的美丽画卷。而此绘画方式,被运用到现代菜肴的盘配装饰中,更是给餐饮增加了一份雅趣,吃饭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如图2所示,在木质的餐盘上,铺开一张荷叶,上面放一瓦罐,旁边在点缀荷花装饰,仿佛是在黄色的大背景上,泼上浓郁的绿色,上面再浓墨重笔以墨色,旁边点缀清新的粉色荷花,俨然一幅水墨荷塘图。
(2)意境美。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也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而把它引入现代餐饮菜肴的盘配装饰中,就更是充满一种独特韵味。试想下,在盘配装饰中,以盘为宣纸,厨师的巧手为笔,把各种食材当作是作画元素,一笔笔的摆放在盘中,再加些调料或者其他小装饰,加上印款,勾勒出一幅充满韵味的写意图画,令食客驻筷欣赏。
(3)留白美。留白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画的特色“。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这一诗句可以说是中国画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面积的空白,但空白不等于无物,空白可以代表山、可以代表水、代表海和云等等,甚至可以说,中国话的精髓都体现在这留白处,这是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也是极具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要在盘配装饰中很好的体现中国画元素,留白自然不可少。
(4)淡雅色调。中国画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色彩淡雅,画面中没有过多的五颜六色,有的甚至只是墨色的深浅表现,有着很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也是当时文人画家追求自然淡泊,清幽闲境的艺术境界有关。这素淡的画风也一直传承下来,形成我们独有的一种审美情趣。所以,这一类中国画元素的盘配装饰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韵味十足。
3小结
饮食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胡风;唐代长安;饮食文化;影响
唐代开启了封建社会时期难得的盛世朝代。当时长安的饮食文化有几种特征,“胡风”是其中影响较大一种。“胡风”中的“胡”指的是唐代时期的少数民族匈奴,“胡风”就是匈奴的风俗习气。因为胡人的不断涌入,带来了很多自身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所以胡风的来袭对唐代长安的饮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时期经济非常发达,与很多地方的文化交流活跃,所以饮食文化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长安,人们比较追求西域的文化,所以不论是衣着还只是饮食上,对于西域的追求慢慢就形成了一种潮流。在唐代的长安,胡人开了很多酒店,而且还安排有胡姬作为酒店的服务员,所以在唐代就已经有很多人是为了胡姬而去酒店喝酒,在一些唐诗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不少的描写,“胡姬貌美、胡姬侍酒”都是唐代诗人对当时酒店胡姬的描写。除了胡姬之外,胡歌和胡舞对于当时唐代的饮食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些歌舞增加了很多饮食特色,为唐代长安的饮食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可见胡人的饮食文化已经和唐代的饮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在胡风的影响下,胡人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了唐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胡汉人民在唐代逐渐适应了当时的食材,同时因为长久的饮食习惯,所以他们在制作的时候还是一贯以往的饮食特点。于是逐渐地,这也就影响了唐代的饮食文化,让唐代的饮食文化走向开放,促进了当时饮食文化的发展并且影响着以后的发展。如果没有了胡风的交融,唐代的饮食文化就会单调很多,发展也就不会走向多元化。
我们除了在唐诗中能看到胡风对当时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之外,在唐代有一种叫“酒胡”的喝酒习惯也能够让我们知道胡风对当时饮食文化的影响。胡人一直都是很喜欢喝酒的,但是他们没有行酒令的习惯,所以他们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胡人用木头制作出一个圆锥形的胡人模样的木偶,将木偶放在盘子中旋转,胡人木偶倒下的时候指向谁,那么就是谁要喝酒。所以在唐代就出现了一种新的“酒令”。因为胡人比较粗狂好爽,不及唐代诗人文人那样喜欢舞文弄墨,所以他们不喜欢行酒令,“酒胡”则是他们日常劝酒的方式。因为“胡酒”非常有乐趣,吸引了很多人玩乐,所以后来在很多朋友聚会的时候,唐人也有的会选择玩“酒胡”。“酒胡”是非常具有胡风的特色,所以说,“酒胡”也是胡风对唐代长安饮食文化的一种影响表现。
另外,从唐代的一些菜式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到胡风对唐代长安饮食文化的影响。从悠久的饮食历史文化可以知道,早在汉代和晋代的时候,很多蔬菜都是用胡字开头。比如胡瓜(即是现在的黄瓜)、胡萝卜和胡豆(包括豌豆和蚕豆)等等。而胡萝卜原来的名字是叫做“胡菔”,是张骞在西域带了胡萝卜的种子回长安种植,后来就逐渐推广到各个地方了,而且还传到日本去了。还有胡桃,就是现在的核桃,也是张骞从西域待会长安,后来推广种植。另外还有胡葱,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葱,同样是从西域引进长安的。我们今天吃的柚子,它的胡名叫做“胡柑”,芝麻就是“胡麻”,矿盐就是“胡盐”。随着食材的不断引进和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人们在后来将那些事物统一叫做“胡食”。随着那些“胡食”的传入,胡风在唐代长安更是盛行,在胡风的影响下,唐代长安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后来就一直流传到以后,为我国的饮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知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生存最重要的因素,饮食文化也是时展的衡量标尺。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先满足对饮食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发展其他活动。所以,我们甚至能够从一个时代的饮食文化来判断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唐代之所以有“大唐盛世”的美称,长安之所以是经济和政治的中心,这也是离不开当时的开放的饮食文化的高度。而域外的文化确实是为唐代长安的饮食文化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让唐代长安的饮食风气得到开放,这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风气和一些习俗的开放和进步,胡风的进入并对唐代长安饮食文化的影响作用很大,丰富了唐代的饮食文化,让唐代的饮食文化逐渐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唐代长安之所以能够如此鼎盛,必然有当中的原因,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必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是因为唐代对胡人胡风的包容,能够包容才会有多元化的发展,而胡风确实对唐代长安的饮食文化带来了重要又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周铼舟.唐、元外族饮食及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方维保.论胡风的文艺思想[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00:40-55.
饮食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饮食文化不节制权力功能人生观
引言
《金瓶梅》中对“欲”的描写是作者对芸芸众生观察的结果,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时代氛围下的产物。因而《金瓶梅》并非一部单纯表现食色性的书,而是通过描写宴饮和日常饮食这两大典型场景下的饮食,来异化饮食的权力功能,从而传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即不节制、且不被礼所束缚的饮食终会衍变成一股毁灭性的力量,导致以幻空为结局的人生。终趋幻空,说到底还是因为不节制,赋予本来处于最基本层次的饮食以权力功能,打破了应有的平衡。不节制不仅是人生终幻的原因,也是《金瓶梅》饮食文化的最大特点。接下来就从《金瓶梅》饮食文化的基本形态——主食、茶酒、点心,去分析其饮食文化背后的权力功能。
一、《金瓶梅》中的饮食描写
《金瓶梅》中的饮食描写对作品之人生观的影响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就显性而言,《金瓶梅》中的饮食描写构成不节制、逾礼节的饮食观;就隐性而言,《金瓶梅》中出现的茶酒、食物名称,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描述性意象,而是作为象征性意象,成为具有性别色彩的功能载体。
(一)饮食描写的基本形态
欲分析《金瓶梅》饮食描写的权力功能,先总结其饮食描写的基本形态,以西门庆一家为代表。第二十二回写西门庆吃早餐时是“一碗蹄子,一碗鸽子雏儿,一碗春不老蒸乳饼,一碗馄饨鸡儿。银厢瓯儿,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西门庆陪应伯爵、陈经济吃了,就拿小银钟筛金华酒,每人吃了三杯”,可见这顿家常早餐是以荤腥为主,油腻且偏甜,而且西门庆有饭后饮酒的习惯。第三十四回写他与应伯爵在翡翠亭享用的午餐:“先放了四碟菜果……第二道,又是四碗嗄饭……落后才是里外青花白地磁盘,盛着一盘红馥馥柳蒸的糟鲥鱼,馨香美味,入口即化,骨刺皆香.西门庆将小金花杯斟荷花酒,陪伯爵吃”,同样午餐也以肉食为主,且吃饭必喝酒。日常饮食尚且如此,更何况宴饮。饮食描写之细令人震惊,也是《金瓶梅》区别于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的地方。历史演义小说中虽也有酒宴的情节,但并不写吃喝本身,如单刀会。英雄也不屑于谈吃,两三斤牛肉、半桶酒便可饱餐一顿,但对于西门庆这样的暴发户来说,膏粱凝脂、男女性事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才能带来及时行乐的快感。因而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吃喝本身,使《金瓶梅》中的饮食描写具有多种形态。
其一,“三汤五割[1]”类的肉食。这些是筵席的基本习俗,尤其是“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以鹅馔为尊,以鹅菜为重的礼俗[2]”,故鹅是酒宴上一道主要的大菜。但据《枣林杂俎》中“和集·巡台私从”中记载:“巡按向独身赴任,祖制:行李八十斤,出不马,食不鹅”,所以做买卖起家的西门庆即使后来买官做到了五品武官,按照礼制也是没有资格在筵席上动辄“割烧鹅”的,因而西门庆餐桌上的鹅,与其说是一道菜品,不如说是炫富摆阔、彰显地位的象征性物象。
其二,品种繁多的酒水茶水。酒是西门庆家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全书酒类31种,共写到29种酒名……实有酒名为22种[3]。《金瓶梅》中出现的酒可谓丰富,饮酒似乎也成为了西门一家必备的基本功,但显然酒只能刺激他们的感官。因而《金瓶梅》中的酒并不符合中国古典小说中普遍的叙事逻辑,酒既不是落魄之人逃避现实的武器,也并非是显示英雄气概或是名士风流的前奏曲,而单单成为发泄欲望、放大快感的兴奋剂,因为《金瓶梅》中的酒往往成为色的先导,醉意与淫欲相互交织,最终导致欲望的释放。作者正是以这种异于常态的叙事逻辑对酒进行解构,并不动声色地进行了反讽。和酒有同样解构功能的是茶,诸如《金瓶梅》里出现的茶名如八宝青豆木樨泡茶、梅桂泼卤瓜仁泡茶等等。这些茶的名称复杂,制茶方式也不简单。那么这些茶的味道如何呢?第七十二回写西门庆到潘金莲房中,“妇人点了……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欣喜”,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西门庆常喝的茶并不是清茶,而是添加了很多果仁的甜茶。茶本是作为清口清胃的饮品,但是在西门一家的饮食中,却变成了甜品。这种颠倒的安排,不应当单纯地理解成是当时饮茶习俗在文本中的反映,而是作者有意通过描写不合理搭配的饮食和异化的食品功能,达到塑造病态人物的效果。
其三,各式各样的点心果品。《金瓶梅》中的点心,分为两类。一类是市井上常卖的,一类是自制的精致点心,后者如西门庆赏雪时吃衣梅。衣梅是用各样药料、蜜炼制过的,滚在杨梅上,外用薄荷、橘叶包裹,才有如此味道,可谓食不厌精了。
综上,《金瓶梅》中饮食描写的两大典型场景是宴饮和日常饮食,而二者的基本形态是“三汤五割”类的肉食、品种繁多的酒水茶水和各式各样的点心果品。那么作者大肆描写“金瓶梅宴[4]”的用意何在?这些“无事之事[5]”的存在价值体现在哪呢?接下来,就分析《金瓶梅》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作者抓住日常的饮食,不仅高频率地写,而且细致地写,这种不节制的饮食生活到第七十八回达到顶峰,之后便是“乐极生悲”,关于饮食的描写一回少于一回,作者仿佛失去了刻画饮食生活的耐心,明显加快了叙事节奏,最后二十回的时间跨度长达十一年,与前八十回关于饮食起居的“耐心描写[6]”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描述态度的转变,是因为“在小说世界里,越有意义的生活密度越大,叙事速度相应放慢。在《金瓶梅》的文本世界中,饮食与性交之类的活动无疑是有意义的,而这也恰恰是西门庆的价值观[7]”。诚然西门庆一生的追求无非是感官的享受,包括鱼水之欢和口腹之欲,即使是追求权力,也不过是为了拥有更好的声色之欢。所以在前八十回,饮食描写是高密度地出现,被反复地描绘。对于西门庆等一干人而言,饮食是欲念的象征;对于作者而言,饮食不仅是叙述人物生活之必须,也是他创作思想的体现,正如浦安迪所言:“中国最伟大的叙事文作者并不曾企图以整体的架构来创造‘统一连贯性’,它们是以‘反复循环’的模子来表现人间经验的细致关系的[8]”。一个家族每日制作精巧的菜式点心,还经常性地举办大型的宴席,这些都是以财力雄厚、时间富余为前提的。这些“无事之事”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这里的饮食也不再是单纯的描述性意象,更多的是象征性意象。
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有言:“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9]”。宴饮之所以被反复描写,是因为宴会往往是人性的展览馆,在这里,官场的利益亲疏和日常的人情冷暖昭然若揭。因為《金瓶梅》中的饮食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被赋有财权夸耀、情欲追求等意义,成为叙事的暗线索。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出现频率过高让观者觉得乏味,但这并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一张经纬线细密穿插的罗网。关于宴饮的描写越多,这张罗网的叙事密度就越细腻。这种近距离透视生活的叙事聚焦和接近原生态的反复描写,就是伏笔。伏笔运用得越多,描写对象的特征就愈鲜明,作者的用意也就越清晰,因为伏笔往往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潜藏着他的人生观,因而更具有暗示性和张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瓶梅》的结构就是宴会的总和,关于宴饮的描写与其说是流水账式的描摹,不如说是章回内部细针密线式的串联和呼应。
作者正是通过“吃看大桌面”的反复描写,突出了《金瓶梅》不节制的饮食观。用一句话来形容西门庆一天的生活,“吃了一日酒”就是最直接的概括。《金瓶梅》中频繁开宴,有时一天之内大宴小宴轮番举行,从早饭后开始,不到“一更”“二更”“掌灯时分”决不收场。这种从早吃到晚的饮食方式和琳琅满目的饮食种类构成了《金瓶梅》奢靡过量、不节制的饮食观。
二、饮食的权力功能
饮食本是维持生命的第一需要,也是人获得一定快感的载体。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人性欲望的放大镜,衍变成获得权力的途径,最终演化成具有性别色彩的权力载体。
(一)饮食和女性权力
在古代社会,女性依附于男性,欲获得一定的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母德母教来教化家族里的男性,以支持他们对功名的追求。男子扬名,站在他们背后的女性才有资格得到社会的承认。二是以美色侍他人,让男性在食色性里获得快感,从而捕获男子的身心,依靠男性的宠爱在家族里争得一席之地。统观西门庆府中的妻妾,显然没有能力辅助家族男性夺取功名,那么自然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将女性权力和食色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金瓶梅》中的饮食往往带着浓厚的情色意味。
其一,暗示或隐喻男女性事。《金瓶梅》中的食物或以谐音或以形状来代指身体的某个部位,尤其是喻指带有情色意味的性器官,从而超越食物本身的含义。如第二回中,西门庆到王婆子家打探潘金莲,王婆子说:“他家卖的拖煎河漏子,干巴子肉翻包着菜肉匾食,饺窝窝、蛤蜊面,热烫温和大辣酥”。这自然是指男女性爱时的快感。再如潘金莲用腊煮鸭子来暗指西门庆性爱后疲软的性器官。通过上面几个例子,可以说明《金瓶梅》里的饮食描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将饮食和身体的某个部分相联,通过活色生香的描写,使食物成为情色的象征,从而将食物从代表人们口腹之欲的层面上升到情色欲望,这些情境下的饮食不仅是满足食欲之需要,也是增添情色意味之必须。
其二,为男女发生性关系创造氛围。食与色是互动的,一场饮食活动的结束,往往意味着男女性事的开始;而男女交合的结束,又是一场新宴饮的开始。前者如第十三回,李瓶儿摆酒设宴答谢西门庆,“妇人双手高擎玉斝……吃得酒浓时……两人上床交欢”。可见饮食是二人交欢的助推器。再如第七十八回,西门庆与林太太偷欢,亦是先饮酒吃菜,再入房中。后来西门庆与郑爱月、宋惠莲的开始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下去的,似乎西门庆的每一次偷欢都以饮食为发端,在酒色朦胧中释放欲望。而欲望释放后,也要沉浸在酒食中回味一番。西门庆的一生都在食与色的交攻中度过,直至最后过用胡僧药,在食欲和性欲的交攻中消歇。
其三,成为妻妾争宠的手段。饮食作为女性争夺权力的载体,亦有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就前者而言,是将饮食作为情色放荡的诱因。或是以食物暗示女性身体的某个部位,刺激男性的爱欲;或是借助饮食为男女交欢创造氛围,使男性在性交中有更大的快感。但是从显性层面来说,是指女性把饮食当作笼络男子,捕获男子身心的工具。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潘金莲,她没有出身和财产,获得权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凭借美色美食争得西门庆的宠爱。以自制的茶和点心让西门庆满心欣喜。从“满心欢喜”这个神情描写和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来,此刻的他对潘金莲是十分满意的,潘金莲利用食物笼络西门庆身心的目的成功达到,从而加强了她受宠爱的程度,巩固了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女子利用饮食控制男子的口腹之欲,诱发情色暧昧,又基于家庭成员的结构因素而演变为妻妾争风吃醋、争宠夺爱的工具与手段,于是围绕家室的饮食与情色体现出欢愉与沉溺,占有与征服。所以在西门府中,饮食成为女子获得权力的载体。
尽管女性可以通过食色争夺权力,获得物质的享用、欲望的满足和一定的发言权,但是这个权力是男性赋予的,一旦女子的食色为男子厌倦后,女性通过争宠得来的有限权力便岌岌可危,饮食所承载的权力功能便也不复存在了。
(二).饮食和男性权力
如果说女性视角下,饮食所承载的权力功能是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将男性的口腹之欲引向更深层次的身体欲望,从而获得一定的权力;那么对于男性而言,饮食所承载的权力功能便是在开放的外交环境中,通过饮食使商场、官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力。
西门庆在未发家之前,举办的多是家宴或是朋友间的聚会,但加官后的西门庆给独子官哥儿的满月酒举办了四日的酒席,饮食的奢靡便自此不可收拾。西门庆为了能获得更大的权力,宴饮便成了官商交往的重要途径,这样一来,饮食便与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第三十六回西门庆宴请蔡状元和安进士,酒饭之余还特意安排了戏子伺候,并于第二天在家中摆酒款待,送他们每人一份丰厚的礼物。蔡状元和安进士的款待尚且如此,更何论宴请宋御史与蔡御史,第四十九回写道:“西门庆递酒安席已毕,下边呈献割道。说不尽肴列珍馐,汤陈桃浪,端的歌舞声容,食前方长。两位轿上跟从人每位五十瓶酒,五百点心,一百斤熟肉,都领下去。家人、吏书、门子人等,另在厢房中管待,不必细说。当日西门庆典这席酒,也费够千两金银”。这场食与权的交易顺利进行,做买卖起家的西门庆终于达到了寻找政治靠山的目的。随后西门庆用一次又一次奢靡铺张的筵宴,换取了巨大的商场利益和官场特权,以饮食为媒介,构成了一张扩大权力、官商勾结的社会关系网。
所以饮食于西门庆而言,既是家中妻妾向他示好,助他达到性快感的兴奋剂,也是他新贵身份、丰厚财力的彰显,更是他实现官场商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从而使饮食透视出权力功能的深层内涵。
三、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生观
饮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于封闭环境内,食与色构成情色交欢图,衍变成妻妾争宠的工具和获得一定权力的途径;于开放环境中,食与钱权形成一种畸形的交易关系,成为男性扩大权力、保证利益的载体。因而《金瓶梅》中的饮食,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载体,透视出更深层次的权力内涵,
作者选取了典型的饮食片段,先是进行聚焦,使之清晰化。然后变焦,突出西门一家饮食的不节制、逾礼制。西门一家在酒与肉构成的世界里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每个人的生命在食欲和色欲的交攻中消歇,似乎都在做一场梦,在这个梦的世界里,真是烈火烹油般的热闹,除却加官进爵、男女性事是人生两大乐之外,再者就是大吃大嚼带来的口腹快感,因而作者将原本寻常见的,容易被人忽视的且处于弱势地位的饮食强化,将它放置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反复地进行描写,如一日三餐、各种宴席的具体化,从而达到一个更深刻的效果。
这个效果体现在人生需求的层次上,当人处在不满足的状态时,会有两种选择。其一,不断追求更高的需求层次,但统观西门庆一家,都处于低层次的需求中,潘金莲争风吃醋使手段不过是为了占据西门庆的性,从而在家族里有一席之地。西门庆的一生都是在满足淫欲和口腹之欲,其买官进爵也不过是为了能够享受更好的性与食,所以对于西门庆而言,“食”与“色”这两大基本欲望是衍生其他生存欲望的基础,他对金钱、权力的追求不过是食欲的膨胀化和异化。其二,停留在某个层次举步不前时,会将这个层次做足做精。如西门庆一生都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但他对于食物的态度,与其说是“吃”,不如说是“嗜”,将美味和声色作为人生的第一需求。享受的欲念不再深藏于心底的深处,被“礼”束缚着,而是汹涌迸发。“肉食者鄙”的观念也被“肉食者荣”替代。西门庆一家面对这种可怕的力量,显然是不自知的,已经丧失了最后一点反思意识和觉醒精神。而这段虚构的人生恰恰是对芸芸众生观察的结果,即礼崩乐坏、民风淫靡。
结语
饮食文化论文篇5
1.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将各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及文化底蕴展现给幼儿。幼儿园以各地特色名吃为线索展开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全面、具体地了解各个地方的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浓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全国范围来看,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现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鲜、苏州美食酱鸡、桂林的鸳鸯马蹄等驰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则充分地将各地特有的人文风貌、饮食习俗充分展现给幼儿,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肩负着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伟大使命。幼儿园围绕地方名吃对幼儿进行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国学文化、民族精粹能够以一种“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展幼儿视野。
2.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并充分结合儿童兴趣点、认知水平和饮食需求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无论是“传统菜系”的讲解,还是“地方名吃”的渗透,都应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应充分立足幼儿对饮食口味的偏好和饮食造型的兴趣,借助多样的主题活动将中华饮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芦将劳动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现给幼儿;造型夸张的陕北面花、胶东大馍呈现给幼儿的则是劳动人民在饮食制作上的精美细致。食材的碰撞把饮食的韵味渲染得分外浓郁,相信幼儿在这种渲染中对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幼儿园结合幼儿饮食特点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度,从而增强幼儿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途径
1.欣赏中华饮食菜品。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选择刀工精湛、色彩鲜明、形状奇特的菜品向幼儿展示中华饮食的外在形象美,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制作精细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杂的粤菜及第粥,展现的是工艺美;乳白清雅的鲁菜奶汤蒲菜、色泽红亮湘菜辣子鸡等展现了色泽美。中华饮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让幼儿通过视觉切实感受到,而中华饮食文化的意境美则从听觉、嗅觉和心灵上影响着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还有饮食礼仪之美、饮食环境之美等,都把幼儿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知。幼儿园还可以借助一些关于中华饮食的名人轶事、喜闻乐见的饮食习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将抽象的中华饮食文化,转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幼儿将饮食美味与饮食的内在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真正去欣赏和享用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
2.体验中华饮食制作。中华饮食的制作手艺是撰写人类味觉记忆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语言。幼儿园在中华文化饮食启蒙教育活动中通过图片的展示、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幼儿直接参与饮食制作,有利于幼儿感受饮食制作带来的快乐,享受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的美感。中华饮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劳动者对自然馈赠食材的灵活运用,其中渗透着劳动者的智慧美和劳动美。一是选料丰富广阔“,我们中国人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从蚂蚁吃到大象,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二是调料复杂精细,常见的调味品像酱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几十种;三是烹调手法精湛深奥,像凉拌、炒、蒸、煮、煎、炸、焖、焗、炖、煨、烧等有几十种;四是刀工严谨讲究,食材可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匀、厚薄适中的各种形状。正是这种灵活而非机械的饮食制作技术,使中华饮食文化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华饮食文化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幼儿置身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体验制作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借助各种炊具唤起幼儿动手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让幼儿扮演小厨师为大家制作各种美食,启发幼儿团、捏、搓出元宵、月饼、饺子、麻花、烧饼、面条等,让幼儿置身其中,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机会。
3.感受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是一个历史文化长卷,在这个历史文化长卷中,幼儿能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尤其是民族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内容,更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灿烂辉煌。“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除旧迎新除夕饺子宴,“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灯火十五晚”的张灯结彩闹元宵,“雄黄酒、插艾蒿、吃粽子,龙舟竞技九州同”的纪念屈原爱国情怀的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月,吴刚嫦娥同祝贺”的阖家团圆中秋节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饮食文化,传递给幼儿的是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饕餮。幼儿园在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广播、实物展示等途径,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通过欣赏、体验制作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爱之,逐渐地由远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从最初的感知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升华到热爱祖国璀璨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情感中来。
饮食文化论文篇6
探析古老的中华饮食文化发端及发展历程,无论是分布于黄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还是深埋于长江流域的仙人洞文化、彭头山文化,大量的考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标志着饮食文化产生的人工种植的粟、黍、油菜籽,家庭饲养的家猪家狗,人工制作的既实用又寄予了人们某种精神意识的彩陶饮食器具等陆续出现,我们的先民围绕着饮食不断扩展着自己的生活、生产领域,饮食文化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虽然“吃”是本能,但“吃”的内涵有高下之分。“吃”涉及的饮食文化并不只是简单地反映人们对饮食的态度,而是借物抒怀,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既有对淡泊明志的肯定和歌颂,又有对醉生梦死者的否定和讥刺。建立在中华文化统一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基础上的饮食文化,其意识核心与传统儒、道家的主张一脉相承,表现为“求和”、“养生”、“变化”,并构成了中国饮食的本质文化属性。它概括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宗旨和生命力所在,规范了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由这一本质所决定的,在漫长的饮食文化成长过程中不断凝练的“医食同源的辨证观”、“奇正互变的创造性思维”、“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孔子食道”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体系,是中国饮食能够成为独立的文化体系的理论基石。
中国饮食文化的“和”、“养”、“变”源于中华民族创立的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儒家中庸学说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儒家的“仁”、“和”的哲学思想及对饮食的积极、肯定的基本态度,道家为实现长生不老所做的不懈努力,这一切都造就了中国饮食文化以追求“食与人之和”、“食与自然之和”、“食与社会之和”为最高境界。“求和”赋予了中国饮食生存的准则,“和”衍生出“民以食为天”、“治大国若烹小鲜”、“调和鼎鼐”、“嗟来之食”等以食论国、以食论道、以食论人的中华文化特有的经典治国修身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极大。在儒家“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以及“君子远庖厨”等重“有为”轻“饮食”思想的影响下,古代社会对饮食文化的研究,要么是御用文人为皇族达官们献媚邀功的产物,要么是失意文人的寄情抒怀,抑或骚人墨客们闲情逸致的生活感悟。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把饮食活动当成一种完全的被动需求,而不是主动地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在饮食文化上不能“创造一个新的第二性的派生的环境”,因而这种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曾是中国菜肴长期走不出单纯追求“味”,饮料品种单一,缺乏创新的梗桔。从这一点也可一窥中国饮食界在世界饮食业中“叫好不叫座”的缘由。
民间的“吃”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程云在他的《中国饮食文化之根》中说:“谈论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源,可以举出三片天地:一是宫廷饮食,二是各大菜系,三是民间生活……目前,研究饮食文化的文章、书籍多把眼睛盯在前两片天地中,更为丰富多彩的民间饮食被忽略了。……民间饮食的主流是崇尚“吃”德,崇尚节俭,既保持着淳朴的意蕴,又善于创新,它们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之根。”人民大众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民间饮食理所当然是中国烹饪乃至饮食文化发展的力量之源。忽视民间饮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间饮食既包括民间菜肴、特殊烹饪原料,又包括民间烹饪技艺,当然还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及其他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
正因为饮食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思想内涵才用饮食来作比喻,这样更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同,也更贴切和恰当。这些“吃”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饮食的功能、饮食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人们对饮食的态度,对饮食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以及由此辐射出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并扩展到很多相关领域。人们对这些饮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对饮食本身的关注,甚至于更重要(我们决不否认生存是第一需要,而饮食则是生存的基本需要)。因为它涉及到精神追求超越物质追求这样一个更本质的问题,这才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意义所在。所以饮食涉及的饮食文化绝不简单地是“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凸显出的精神追求。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举世无双的中华民族饮食史,中国有关饮食保健、养生哲学、烹调心得、菜品欣赏等著作汗牛充栋。从古人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孙中山先生也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饮食除去它的自然属性外,还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属性。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入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教育的等精神财富。发展到今天,饮食对于人们来说,就不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生存和生理的需要,不仅仅是单纯的果腹充饥了,它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社会乐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从要求吃饱肚子到要求吃得食美,吃得味好,吃得有情趣,这就产生了对饮食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满足和达到这一要求,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思想观念;形成了各种流派的烹饪技艺;形成了数不清的菜肴食品;形成了浩繁的关于食的典章制度;形成了众多的礼仪风俗以及种种的食疗药膳等等。
饮食与文学、史学、哲学、民俗、艺术等社会科学相结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饮食不仅是一种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饮食在社会生活中牵动人们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饮食中有悲、有乐、有爱、有恨、有情、有趣。饮食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心理世界和思想情感紧紧地交融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进一步充裕,这时的人们更愿意追求与享受饮食文化的乐趣。现在,亲朋聚会,品菜谈心的场面是与日俱增,许多人去酒楼、餐馆,已经不只是为吃而吃了,理性消费逐渐占了上风,返璞归真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成了迫切的要求。这里面既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