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6篇)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篇1
[论文关键词]防汛工作防汛为主防治结合
冷空气弱、副热带高压偏北、赤道幅合带活跃是台风频繁登陆我国沿海的重要原因,尤其台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风经常袭击台州地区。台州市政府防汛指挥部门及其成员单位在船只避洪、河道疏浚、河面保洁等工程措施在防汛(包含防台和抗旱,下同)预防中严格贯彻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学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由于台风频繁对于东南沿海地区来说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尽管台风带来的暴雨以及洪水可能会对当地的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等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因它产生的充沛降水也增加了当地的水资源,对缓解东南地区的高温干旱,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防止洪涝、台风灾害以及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省2007年颁布的《防汛防台抗旱条例》第三条首次明确了该原则。本文试图以台州市在抗击台风和洪水中的经验总结,来论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我国防汛工作的重要性。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各级防汛责任主体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加强对有关基础设施进行检查活动,做好全面隐患排查工作,消除事故隐患,或者把自然灾害破坏控制在能够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这项原则,明确了预防和抗击的关系,确定了抗击自然灾害与破坏的途径和方式。它要求抗击自然灾害的破坏,要以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害,减轻事后抗击所付出的代价。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防汛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台风、洪涝问题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
由自然活动所造成的洪涝和台风问题不象其他社会问题或法律问题一样具有较快的逆转性,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比如因去年因山洪发生的湖南平江大桥倒塌事件导致人员失踪、人员死亡、财产损失。大多数因自然灾害损害都是在人们无法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在发生洪涝情况下,即使人类采取一切办法应对灾害活动,但由于洪涝灾害破坏范围极大,其他衍生的灾害会不断缓慢的释放出来。
(二)事后防汛费用巨大,在经济上不合算
事前防汛与事后防汛相比,不仅在费用支出上合理、合算,而且在社会效果上会起到把自然灾害降低到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如同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原理一样。以“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发达国家曾经作了一个估算,如通过事后治理解决环境问题,总投资需占国民总产值的3%,若以正常国民经济增长率为5%计算的话,大部分要花到环境投资上去。在中国,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部分和自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两项合计高达95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其实事后治理环境支出的费用比例与事后防汛费用支出比例存在同样的道理,有可能事后防汛承担的代价比事后治理环境更大,因为台风和洪涝造成的损失不仅是公众和国家的财产损失,而且很有可能涉及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费用和损失无法估价。记者对一些大桥倒塌事件的调查表明,重则人员死伤惨重,轻则给当地经济产生巨大损失,这些损害难以用金钱的计算来抚慰遇难者家属。
(三)对自然灾害损害的事后救济得不偿失
洪涝灾害产生损害的特点是损害范围广、损害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有可能产生人身生命危险,难以用金钱填补各种损失等。因此,靠事后的法律救济一方面在经济分析上对受害者不利,另一方面因生命无价,没办法用金钱赔偿给受害者。这两方面的原因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共同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对灾害造成的工程损失可以用重新设计、施工,但对死难者家属来说用再多的钱也无法使死者起死回生。
(四)台风和洪涝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对它的认识也具有科学的不确定性
以台风和洪涝为例,因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可确定性,科学家也无法准确预测出几级台风和洪涝以及造成多少程度的损害。正如科学家对气候变化认识一样,有些认为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另外一些则认为这些气体会产生“阳伞效应”,从而使全球气候变冷。实际上,无论怎么预测台风和洪涝,在台风和洪涝多发区的自然环境下,台风和洪涝的发生都会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严重影响。本文认为,尽管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对于人为活动相关的措施如海塘江堤、水库、水闸、河道清障等水利工程措施和渔港、船只避风、地质灾害整治、城防工程、农业防台等工程措施,以及体制、机制、法制、预案等非工程体系建设,无论如何都会对维持现存和改进环境生态系统有益,而不能等到台风和洪涝的出现。否则,后悔也为时已晚。台州市政府防汛有关部门在事件发生前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预防手段,每年都把自然灾害产生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因此,将环境和资源法学中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台州市政府防汛实践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对过去防汛问题深刻教训的一种总结,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对防汛认识的提高所提出的要求。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台州防汛工作中的贯彻与实施
(一)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
全面规划就是要求台州市政府各级防指成员单位、基层防汛组织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生活、经济发展与防汛工作各方面的关系作统筹考虑,进而制定防汛体系和预案,使各项事业得以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主要是指在台州工业及其发展过程中,要对工业布局的各个建设工程合理性作出专门论证,并且对老工业建设工程不合理的布局予以改变,使得工业布局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在台风和洪涝发生时造成不良影响。
(二)增强风险意识,并以防范风险作为决策的直接依据
由于预防的本意在于防患于未然,因此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改造项目(如在河川筑坝、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上兴建等项目),更应将可能因台风、洪涝造成的长久不良环境影响放在首位考虑。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篇2
一、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预防和减轻洪涝台风灾害造成损失,防止因台风、暴雨、洪水等造成跨坝、溃堤、房屋坍塌等恶性事故发生。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预防,主动防范。把洪涝台风灾害的预防和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放在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密切监视雨情、风情、汛情、险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分级负责,加强督查。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按区域实行属地管理,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进行处置,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街道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指导、督促各地的应急处置工作。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认真分析洪涝台风灾情的发展和防汛抗洪工程现状,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保障安全。
4、果断处置,全力抢险。一旦发生重大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应迅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二、处置程序
(一)当达到预案启动条件时,由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转报区委、区政府和区防指。必要时,向社会公众有关信息和防范措施。
(二)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市、区防指、气象部门提供的暴雨、洪水、台风等可能带来的影响或危害,分析险情状况,提出处置意见,部署防汛防台和抢险救灾工作。
(三)根据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出险情况,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派员赴现场指导帮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四)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过后,街道应急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赴现场调查灾情,慰问灾民,指导生产自救工作。同时,对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并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
三、预案的实施
预案启动后,街道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各有关单位协助各村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研究分析雨情、汛情、风情、险情和灾情,提出洪涝台风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意见,对有关水利设施进行调度,协调联络各成员单位,督促检查各有关单位的应急准备情况,收集信息,传达指令,并开展总结、评价等有关具体工作。街道各科室及社区根据职责分工,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险救灾。台风、暴雨、洪水灾害发生地的社区组织实施抢险救灾、人员转移、灾民安置等工作。街道人武部负责组织所属民兵参加抗洪抢险救灾,协助社区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街道经委、城管等科室分别指导水利工程、交通道路、道路基础设施、地质灾害、居民区等抢险救灾工作;社事科负责指导灾民安置和救济救助工作;派出所、综治中心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抢险救灾和道路交通秩序。
(二)应急物资和电力通讯保障。街道经发办牵头,协调落实并应急防汛抢险物资、器材等储备和调运工作;报请区防指,协调电力供应与电信畅通。
(三)应急资金保障。社事科、城管等科室负责街道抢险救灾资金的筹措、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的使用、发放,相关金融机构负责救灾、恢复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落实。
(四)医疗卫生保障。社事科、卫生院等科室指导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人畜疾病的免疫和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五)后勤保障。行政办牵头,做好灾区急需物资的调配和抢险物料等后勤保障。
(六)灾情核查。民政、统计站牵头,负责了解、收集、核实灾害损失情况,并及时汇总上报区防指、区民政局。
(七)善后处理。社事、城管、人武部等部门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重要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学校等设施,帮助指导灾民修缮房屋,恢复工农业生产和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洪涝灾害防洪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P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41-01
定陶县为黄河冲积平原,属于淮河流域,总面积846km2,地势较为平坦,但微地貌较为复杂。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60年代以来,定陶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全县水系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先后开挖了东鱼河、东鱼河北支、菏曹运河、定陶新河。近年来,由于河道淤积,三沟不通、水利投入不足,加上近几年的雨量偏大等,防洪除涝形式比较严竣。
1影响洪涝灾害因素分析
1.1气候水文因素
定陶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侯,冬季气侯干燥、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多风缺雨,夏秋高温多雨,降雨集中。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08.6mm,降雨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大降水量(2003年)1173.38mm,而最小降雨量(2002年)仅为275.1mm,多雨年的水量为少雨年的4.3倍。
1.2法制观念淡薄
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山东省颁布了《山东省河道管理条例》,但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人为致使水土流失。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乱向河道倾倒垃圾、废弃土石,远远超出了农村,有令不行、执法不严、打击不力、法规不尽完善、授权不够具体和明确,影响了法规的执行效果,致使水土流失更加突出。
1.3防汛准备不足
一是受多年抗旱影响,防汛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存在,致使防汛措施落实不力,缺乏对暴雨洪水的足够警惕。二是防汛经费严重不足。由于财政紧张,致使看闸人员工资低,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看闸人员无责任心,不能及时提落闸。三是交通、通讯、水文预报等设备数量少、状况差、技术落后,直接影响着防汛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1.4人类活动影响
人口的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对资源的需求增多,生存空间扩大,进一步激化了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一方面,人类向可能发生洪水的地域不断侵入,变成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河道的围垦,当大洪水到来时即成了受害者。
2洪涝灾害特点
2.1随机性和连续性
我们虽知道雨季发生大暴雨的大致周期和季节性,但人们难以准确预测暴雨的具体量值,暴雨中心位置和走向,也就是说每次暴雨灾害的产生时间、数值大小及地点,都是随机的,且涝灾具有连续性。
2.2周期性和季节性
据历史资料记载,建国前和建国后,全县洪涝灾害发生频繁,且灾情十分严重。据记载,建国前(1912-1949年)37年间,共发生涝灾10年,频率为27%。建国后(1949-2004年)的55年间,共发生31年,大约三年二涝,其中成灾10万亩以上的21年,频率为22%,大涝(成灾30万亩以上)9年,频率为20%。平均6年一遇。
根据历史涝灾年情况统计分析,涝灾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性,95%以上的年份发生在夏秋季。
3防洪对策
针对我县的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洪涝灾害不可避免,但可以采取措施将之减轻到最低限度,因此,制订科学的防汛措施将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防汛社会化是防汛工作的核心,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是防汛工作的基本手段。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水患意识
大力宣传《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违章建筑,清除行洪障碍,减少防洪工程的人为破坏,保护防洪工程完整,减轻滞洪压力,依法治水,依法防洪。转变传统的防洪观念,让社会认识到防汛工作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而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防汛效益是社会效益,形成全社会共同依法防洪的浓厚氛围。
3.2保护水土、减少流失
根据《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保护我县的自然生态平衡。坚持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等。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发挥综合措施的群体效应。实践证明,水土保持的林草、塘坝等措施的拦蓄洪水、泥沙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其中的林草措施遇超标准的暴雨洪水不会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而工程措施在超标准暴雨洪水下,其减水减沙效益可为负值。
3.3加强河道管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质量检查、险情隐患的处理,并加强工程的科学管理。一是要下大力气做好河道清障工作,根据“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实行领导负责、条块结合的办法,限期彻底清除河道内行洪障碍。今后任何单位和部门在行洪河道内一律不准再设新障,否则将依法严肃处理。二是河道堤防缺口汛前全部堵复,险工险段、重要交通路口、病险涵闸要落实防守责任,备足抢险物料。三是要发动群众对阻水卡口进行疏通,打通“三沟”,做到河沟相通,沟沟相连,确保排水畅通。
3.4搞好防洪预案
(1)进行洪水保险,防洪保险是防洪体系中一项重要的非工程防洪措施。根据国外和国内实施和试点情况,建议在洪泛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洪涝灾害保险制度,洪涝保险属于灾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主要是通过法定或合同方式,使受洪灾威胁的众多投保户参加保险,由保险公司按损失分摊原则,以预收保险费组成保险基金,对保户遭受的洪灾进行经济补偿,使受灾区能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2)搞好防洪预案,科学调度洪水,认真抓好防汛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一是要认真修订、完善、细化定陶县防洪预案,提高可操作性,根据工程管理权限,乡镇报县审批,县报市审批,各级要严格按照批准方案执行。二是要搞好组织发动,落实防汛队伍。
参考文献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篇4
关键词:防洪排涝;问题成因;措施对策
Abstract:thedomesticurbanfloodcontrolandwaterloggedeliminationworkisanimportantcontentoftheconstructionofurbanizationisoneofthecityresidentstoensurethenormalworkandlifeofthefundamentalguarantee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ocietytohavetheimportantmeaning.But,thedomesticurbanflooddisasterfrequentlyoccurs,directlyaffectthecityPeople'sDailylifeandsafetyandproduction.Belowislookingforreasonsofproblems,thispaperdiscussesthecountermeasurestosolveproblems,andtoimprovethesystemofcityfloodcontroldrainagecapability.
Keywords: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Problemscause;Measur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2011年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洗刷了闷热的同时也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今年5月10日前后,两场雨,使我国南方数座城市受淹,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达1米左右。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2.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2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构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2.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2]。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2.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2.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大都十分重视防治外洪,各地在按国家标准确定防洪标准时,往往就高不就低,如上海市确定的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的防洪标准达到了千年一遇,通过建设堤防来防止洪水的入侵。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分部门管理,城市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涝标准定得过低,这也是城市内涝时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如江苏省如东县城少数地域,每遇稍大的暴雨,路面积水较深,家具商城进水,居民床铺、冰箱泡水。
2.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3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
针对问题成因和灾害状况,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控制热岛效应,保护气候环境
严格控制城市大规模耗能排热,提倡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避免因成片的城市热岛效应而引发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暴雨频发机率。
3.2疏浚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统筹协调,疏浚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降低河床底部标高,拓宽河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加强河流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3.3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
对于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的老城区,采用加高加固河道堤防、铺设大管径的排水管道和建设排涝泵站,或局部搬迁,开辟湿地等措施,抗御洪水、排除积水、纳缓洪水。
3.4增大渗水地面,减缓径流速度增大渗水地面,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方式,使雨水渗入地下,并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缓、减少雨水骤积。同时,在绿地中适量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造景,使周边街区不受淹。
3.5完善防洪排涝标准,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为基本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相应标准、规范。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防洪排涝标准相匹配,适当提高排涝标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排涝标准,如上海市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随时排除;江苏省排涝标准也为20年一遇,南通市结合自身实际还加上最大24小时暴雨逐时段不受涝。
3.6充实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应考虑难以进行雨污分流老城区的雨水量。老城区道路窄,可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地下管线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
3.7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问题
因地面标高过于偏低而常年受淹的老城区,可在地势最低处开辟绿地,挖掘河池水面,纳洪蓄水,改善老城区绿化景观环境。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的紧邻新建区,应在新老城区结合处开挖河渠,拦截新区流向老城区的雨水。
4小结
总之,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纳、优化,以便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参考文献: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篇5
关键词蔬菜;洪涝;灾后管理;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P444;S6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1-0144-01
连云港市地处淮北,位于沿海地区,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由于受海洋气候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每年夏秋季节,台风暴雨天气频繁发生,洪涝天气给蔬菜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例如2012年,连云港市发生的7·30台风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给蔬菜造成的损失逾2亿元,给菜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针对洪涝灾害,除了做好必要的灾前应急准备以外,灾害发生后,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突出抓好“六防一降”,即防设施损毁、防洪涝渍害、防倒伏、防高温危害、防营养缺乏、防病虫害和降低生产损失,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1],在生产上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条技术措施。
1及时清沟排水
三沟配套是蔬菜生产的重要保障。要抓住降雨间隙,突击清理菜田外三沟,疏通加深内三沟,确保田间雨停水干,畦面墒沟无积水。做到三沟能够沟沟相通,促进蔬菜根系健康生长,减少渍害,同时也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清洁植株
排干积水后,可用弥雾机喷雾,及时用洁净水将溅到蔬菜茎叶上的污泥冲洗干净,促使蔬菜尽快恢复生长,否则会影响蔬菜叶片正常的呼吸机能,减缓蔬菜恢复生长的时间。
3及时修复损坏设施
天气放晴后,抓紧修复被毁的棚架、防虫网、滴灌、枝架等设施,对损害严重的棚膜、枝架等设施要及时更换,及时恢复蔬菜瓜果生产设施。
4加强田间管理
雨后应适时扶苗、松土、追肥、整枝、摘叶,适当补充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及时清理植株下部老叶、黄叶及病叶,并针对病害发生情况喷施杀菌剂防病[2]。对叶菜类蔬菜,如果受损严重,要及时拔除。
5增加避雨、遮阳、防虫设施
充分利用大棚框架,保留顶膜,避免蔬菜直接遭受雨淋,减轻病害,减少损失。雨后即将进入烈日高温天气,应及时覆盖遮阳网、防虫网,达到遮阳降温、阻隔害虫的目的。同时,在田间增加杀虫灯、性诱剂和粘虫色板等物理防虫设施、设备,减少高温季节蔬菜害虫的发生量,有效控制虫害[3]。
6灾后追施肥料
夏季雨水使菜田肥料流失较多,特别是洪涝发生后,蔬菜恢复生长需肥量较大,要根据蔬菜生长受损的状况,及时追施有机肥和复合肥,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协调。同时,要及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土壤养分流失,同时植株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可用0.2%磷酸二氢钾+0.5%尿素溶液喷施,每隔5~7d喷1次,连喷2~3次,以尽早恢复植株生长势。
7做好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
对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要及时清理植株下部老叶、黄叶及病叶,并喷施针对性杀菌剂进行防治,如叶面喷施0.1%磷酸二氢钾+25%多菌灵600倍液或200%噻菌铜“三合汤”[4]。切实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把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加大综合防治力度,降低病虫危害,尽可能减少损失。
8及时抢收抢播抢种
为减少蔬菜损失,对尚能采收的蔬菜,如叶菜、豆类、瓜类等,要尽量尽快采收,避免堆积霉变,选避雨通风处摊放,沥干表面水分后及时上市。对于受灾较轻地块及时查苗补苗;对已经遭受水淹或病害严重的蔬菜瓜果,应及时清理残株败叶,清洁田园,做好换茬准备。受灾较重田块建议翻耕抢种其他蔬菜,积极指导菜农做好速生、耐高温高湿的叶菜品种,如耐热青菜、早熟小白菜、苋菜、空心菜、木耳菜、耐抽薹生菜等的补种改种工作。补播豇豆、毛豆等耐热豆类蔬菜;对花菜、甘蓝、茄果类、瓜类等蔬菜进行适时播种育苗,确保秋冬蔬菜生产正常;利用育苗床架和平盘式穴盘,分批抢播青菜、苋菜、空心菜、生菜等速生叶菜,以尽快恢复高温季节的蔬菜生产和市场的鲜菜供应。种植后应及时采取浮面、小拱棚、大棚覆盖等方式加盖遮阳网等遮蔽物,不仅可降温保湿,也可避免大雨冲刷造成损害。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网膜覆盖的方法避雨栽培,可减轻暴雨的影响。
9做好蔬菜质量控制
洪涝发生后,为使蔬菜恢复生长,应加大药、肥用量,在生产上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产前要加强对投入品的质量控制,产中要加大标准化生产力度,产后要加大产地抽检力度,保证蔬菜不因洪涝发生而使质量下降,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10参考文献
[1]郁家成,黄小燕,郁阳.安徽省沿淮地区农业洪涝灾期特征与避洪种植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6):24-30.
[2]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蔬菜洪涝灾害应对技术[J].农业工程与技术,2012(8):56.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篇6
关键词:防汛抗旱;减灾;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064-01
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人为因素与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气候异常现象愈发突出。洪涝、干旱和台风等灾害时有发生,且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连江县地处东南沿海,地貌复杂,是台风暴雨等灾害的频发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1连江县洪涝旱灾及台风的特点
1.1季节性和区域性明显
福建省连江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100~1740mm之间。降水在年内分配不均,3~6月天气多变,低温阴雨,为春雨、梅雨季节,雨区广,雨量多,雨期长,降水量占全年的50%左右;7~9月为台风雷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32.5%;3~9月易发生洪涝,尤其是夏季的台风季节,发生频率高;而10月至第二年的2月受冷空气高压控制,天气持久晴寒,多呈旱季,降水偏少,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7.5%。在地区分布上,受气候差异和地形变化的影响,各地区洪涝发生率和灾害程度都存在明显差异。
1.2多种灾害发生并伴有次生灾害
连江县面积为1168.13km2,地貌类型主要由山地丘陵、平原谷地和岛屿组成,地形多样复杂。当发生洪涝灾害时,易引发坍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此外,连江县临海,夏秋季节易发台风,带来强大的降水量,加重洪涝灾害的程度。
1.3灾害损失大
连江是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县份之一,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前沿,省会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是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的一个大通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连江经济在单位面积内的社会财富值越来越高,如果发生了洪涝旱灾或台风的影响,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2防汛抗旱减灾工作面临的挑战
2.1山洪灾害
连江县是暴雨中心和山洪灾害的易发区,山洪灾害是其典型自然灾害之一。山洪灾害主要是由暴雨和台风等原因造成,在山地、丘陵、岗地等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到洪水,伴随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现象。
近年来,国务院会议决定要“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近年,连江县一期山洪防治工程已完成,在总结试点和一期经验的基础上,决定继续完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二期建设,目前,二期工程还在抓紧建设中。由于灾害程度的变化,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县、乡镇及行政村自动雨量站建设密度不够,未能覆盖全县主要的工程及流域,维护和管理不够,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山洪防治的工程措施不够,村级山洪沟基本无治理,防灾基础设施脆弱,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其次,缺乏有效的山洪灾害预警手段和对山洪灾害防御的知识宣传。
2.2旱灾
连江县在每年10月至第二年2月,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冷空气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偏少,容易形成干旱灾害,对春季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现阶段,随着防汛抗旱工作的推进,防旱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2.3台风
历史资料显示,台风带来的经济损失所占比例较大。受台风袭击,降水量不断上升,台风暴雨也易引起山洪暴发等灾害。对台风的防御,是整个沿海地区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有效的台风防御体系尚未形成。
3防汛抗旱减灾对策
3.1加强防治工程的建设
防治工程是抗洪减灾工作的基础。近几年,连江县完成一期山洪防治工程的建设,已建有雨水情监测系统,其中自动雨量站点9个,自动水位雨量站点28个,中继站2个,中心站1个,但是在一些小流域及重要防洪任务的小型水库中没有自动水位监测站,无法及时掌握河道水位及水库蓄水变化情况,这就要求在未来的抗洪减灾工作中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投入,确保建立质量安全可靠的防洪工程。此外,对部分已经被破坏或者建设年代久远的工程项目,要及时检查,做好除险加固工作,保证其发挥正常功效。
3.2加强防汛抗旱工作的宣传
目前,对全县人民,尤其是对偏远山区人民的自然灾害防御的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因此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深入各个乡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的宣传,增强抗风险意识,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并以人员能及时转移、减少伤亡为目标,构建群策群防体系;也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防洪抗灾具体工作的指导,重视全县安全防灾宣传工作,并将具体的防护工作落实到位;更要加强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的教育工作,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
3.3建立灾害预警机制
当前县、乡以及行政村缺乏有效的灾害预警手段,很多灾害的发生虽现阶段不可避免,但可通过人为因素的干预,降低灾害所发生的损失。连江县部分山区人员分布较少,对灾害的防御和治理能力较差,因此要在全县范围内加强建立“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灾害预警机制,提高人们防汛抗旱的意识和自觉性,提早做好面对灾害的准备,减少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在灾害防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4建立并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
除了加强防治工程措施的建设,还应建立防汛抗旱机构,完善指挥体系。结合国家对防汛抗旱工作的总方针,对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指挥,以提高整个工作效率。同时,制定具体的防汛抗旱防台风规划和紧急预案,推动防汛抗旱系统的现代化,不断提高全县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结语
针对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现状,积极探索有利对策,加强防治工作建设、大力宣传抗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完整的灾害预警机制并完善防汛抗旱减灾指挥体系,在认识危险的同时,积极思考探索防汛抗旱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人为因素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王岩.关于防汛抗旱减灾对策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
[2]王振.防汛抗旱减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