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例(12篇)

时间: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梗死;循证医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15-0131-02

doi:10.14033/ki.cfmr.2015.15.070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即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脑卒中,病死率高达10%~15%,存活患者中约70%的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CI治疗一直是医学界难题,目前尚无被根治的治疗方法,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部分治疗手段有明确的应用指征,不合理应用不仅不能使患者获益,还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如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仅适用于疾病较急、病情凶险、血肿较大、颅内压较高患者,手术创伤较大,患者预后多较差。脑梗死急诊急救技术发展进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循证、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些循证信息为各医院开展脑梗死治疗提供了支持,最大程度降低技术运用风险。医院应尽可能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与成果,不断完善笔者所在医院脑梗死急诊急救技术水平。以下就笔者所在医院脑梗死诊治与护理过程中循证医学具体应用情况与实际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1年2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确诊为CI;(3)存活入院,并未在送院时死亡;(4)非它院转院入院。共纳入患者92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51~79岁,平均(71.1±2.5)岁。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压43例、脂代谢异常19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0min~52h,平均(1.3±0.2)h。

1.2方法

1.2.1急性发作期间(1)急诊急救循证:入院或院前急诊急救时获取体征、症状表现、病史信息,判断卒中类型、病情危重水平,了解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代谢紊乱,吸烟与饮酒、用药史等危险因素,据病情安排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抗凝、脱水、降压、预防电解质紊乱药物、给氧等对症与支持治疗,入院时立即送CT室行影像学检查,针对性开展血管介入甚至开颅手术治疗。(2)日常循证:按照CI常规治疗与护理路径,进行每日体征、病情观察,并逐一记录在案,对于危重患者,医师进行每日访视,必要时行血液生化检验(常见指标包括HCY、MPV、HsCRP、FIB等)、床头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如转出血性脑梗死,调整抗凝治疗,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2]。

1.2.2康复治疗循证(1)康复治疗:度过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后遗症遗留,同时仍存在并发、复发风险,但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循证治疗应关注康复治疗,包括卒中吞咽障碍、偏瘫、精神障碍等各类功能障碍治疗,利用各类测试、量表评估病情,如以饮水试验评估卒中后吞咽障碍,制定、落实治疗方案。(2)并发症与复发预防: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复发,如合并有合并症患者,可能出现代谢紊乱、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康复期可能出现再出血、再梗死,应从体征监测、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5年“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1)痊愈:功能缺损评分降幅91%~100%,病残程度0级,恢复至发病前状态;(2)显效:功能缺损评分降幅46%~90%,病残程度仍未1~3级;(3)有效:功能缺损评分降幅18%~45%;(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未下降或增加,或死亡[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痊愈9例,显效42例,有效30例,无效11例(死亡10例,1例放弃治疗出院)。入院时NIHSS评分:2~14分,平均(7.76±4.21)分,出院时(3.85±1.18)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I治疗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CI病死率、改善患者长远预后的关键。CI治疗措施繁多,基础治疗如给氧、降压、脱水、预防电解质紊乱等常通过经验、判断病情、循证落实,而特殊治疗如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血管介入甚至是开颅手术,常需要完善的循证,把握适应证禁忌证,综合考虑风险获益,及时、有效运用,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带来额外风险[3]。抗血小板疗法运用最为普遍,有助于预防CI再发,且适应证较广,对于发病48h内CI有效。针对颅内压明显升高甚至已并发脑疝者,才应考虑甘露醇,使用需慎重。针对有合并症患者,还应积极控制合并症,如针对血脂代谢紊乱患者,应考虑调脂,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降压,考虑治疗方案对合并症影响。有血管介入治疗条件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微创抽吸术,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4]。

当前,笔者所在医院脑梗死救护路径、循证医学应用水平仍存在改善空间:(1)建立各系统、规范的诊疗路径,郑舟军等[5-7]证实在脑卒中二级康复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尽管制定有详细的循证护理方案,但更注重个体化护理,强调诊疗方案的制定、落实,强调据循证信息调整治疗策略,给管理带来了困难;(2)关注治疗时间窗,发病时间不同脑卒中患者预后,存在较大差异,脑卒中治疗在于不同方案实际的把握,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加强监护,获取指征信息再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对策,可能为时已晚,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策略,对不同医护策略限定相对严格的时间窗,避免患者病情向不可挽回情况发展;(3)注重关键信息管理,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影响较多,医院应注重关键信息的寻找,有助于提高循证水平,提高医护工作预见性、针对性[8]。

综上所述,循证医学贯穿于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康复期治疗的始终,循证方法内容繁多,既有经验性循证,也有精准化指标获取循证,是降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保障治疗安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素蓉,高艳琼,王敏无.症状脑梗死相关因素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12(20):1254-1256.

[2]沈兴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0-111.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1.

[4]王景超.急性脑血管病209例院前急救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5):313-314.

[5]郑舟军,戎燕,龚戬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396-397.

[6]时秀峰.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1.

[7]郑颖炜.脑梗死超早期及早期临床疗效对比[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2):73-74.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篇2

【摘要】脑梗塞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脑血管疾病,有着高的致残率,诸多研究表明对脑梗塞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塞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本文从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目的、康复目标、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对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治疗;护理进展

脑梗塞是脑血管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是目前世界上危害人类的前三种疾病之一。其是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坏死、软化进一步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1]。虽然近几年来,医学水平的发展,该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主要包括神经、心理、言语等功能障碍、丧失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大量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康复期时病情基本稳定,其体力、活动能力及智力方面均有一定的恢复,但是脑梗塞急性期过程的影响,患者一般均有相当的语言工作障碍及偏瘫等后遗症状,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如何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一直是专业人士所关注的课题。近年来关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研究较多,提示康复治疗能明显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脑梗塞患者康复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目的、康复目标、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对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脑梗塞患者康复治疗的理论依据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的能力。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但是神经细胞的轴突可以通过侧支芽生,从而重新支配丧失神经支配的组织,恢复一定的神经功能。此外,康复治疗外界的不断有规律的刺激机体,重新建立了新的大脑皮层兴奋抑制通路,进行神经反射,同时不断的刺激,主动被动地增加了肌肉运动,有效防止肌肉挛缩。在此理论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适宜的康复治疗,使因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表现在精神、心理、生理、社交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达到最佳状态[3]。

2脑梗塞患者康复的目的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对脑梗塞患者预后良好,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国外发达的国家,已经公认康复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几年国内也有相关研究,诸如梁光霞等报道在脑梗塞患者康复介入越早,则其各方面功能恢复较佳,且整体疗效好。因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的代偿能力。早期康复治疗,肢体的长期运动刺激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充分发挥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减少伤残程度,恢复患者正常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康复治疗主张在起病后48小时内,病情稳定,无明显进展的情况下行康复治疗较佳。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利用医疗手段恢复一定残留的、生理解剖上的功能,使患者在身心、回归社会方面达到最佳的功能。

3康复治疗时机评定

康复治疗的介入时机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非常关键。传统的观念指脑梗塞患者早期卧床制动,不适宜行康复治疗。但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病变稳定,发病数日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如此1-3个月即能达到疾病最大程度的恢复。而错过早期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超过3个月后会出现一些费用综合症、误用综合征等并发症影响恢复。大量研究表明脑患者梗塞早期康复与晚期康复对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不同。因此在病情许可情况下,结合临床治疗,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4康复护理措施

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包含三个阶段的护理,具体为急性发作期护理、住院急救期护理及出院康复防治护理。各阶段的护理重点不一,护理措施各异,护理人员应该掌握不同时期的护理方法,才能达到脑梗塞患者高效的康复护理。脑梗塞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言语功能在障碍、吞咽功能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护理能明显降低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1认知功能障碍通过认知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具体分期训练指:早期通过听音乐、听谈话,来刺激患者躯体感觉,改善患者的觉醒能力和辨认能力;中期通过补缺填空、排列顺序、分类等训练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后期锻炼患者不同情景下独立适应能力,并生活中运用。

4.2言语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发音器官训练、语言训练,首先指导患者进行舌尖运动锻炼发音器官,其次从简单的字词短语学习,简单对答,重复多次训练,逐渐锻炼其言语功能。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病人说话,从简到繁,如“鹅”、“啊”、“我”等,耐心纠正发音,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进和恢复。

4.3吞咽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吞咽时呼吸与吞咽运动的协调训练、吞咽器官的训练以及直接训练。呼吸训练,练习患者鼻吸气口呼气,深度呼气,并练习屏气,训练强度一天3次,一次持续5秒;发音器官训练,练习张口、闭唇、鼓腮、伸缩功能,锻炼口面部肌肉功能,刺激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等部位,训练器敏感度,诱发吞咽,刺激面颊和下颌,促进下颌关节闭合,锻炼咀嚼肌的收缩力;直接训练,有一定吞咽功能的患者,改变食物形态、进食,直接训练吞咽,每日多次进食。

4.4肢体功能障碍

4.4.1急性期急性期患者症状明显,病情较不稳定,需卧床休息,应保持良肢位,预防患肢挛缩、变形,进行简单短时的关节被动运动,经常变换,做好一般护理,避免褥疮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

4.4.2病情稳定时,给以患肢以感觉、运动功能锻炼,可以按摩、推拿,协助其翻身、行桥式运动,促使患者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结合,逐渐增加主动运动训练,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坐位、步行等训练。

4.4.3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使用患肢,通过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简单的活动,如洗脸、刷牙、更衣等,锻炼融于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调动患者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4]。

4.5心理障碍脑梗塞患者常安静休息时发病,病情令人猝不及防,患者难以面对,心理压力较大。患者机体各方面功能出现异常,临床表现为言语认知障碍、瘫痪等,机体的病变带来心理的不良反应,给疾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脑梗塞存在急性期、恢复期,经过急性期后较长的恢复期,患者多无足够耐心,不能正确的看待疾病进展恢复过程。脑梗塞患者面临机体以及社会生活的重大改变,难以适应多数存在一些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抑郁和焦虑。对于病情的恐慌,对于预后的焦虑,因角色变化而抑郁。护理人员应宣传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关键作用,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增加其面对疾病的信心。此外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避免患者产生失望、悲观的情绪,时时刻刻调动患者的主动性,给予必要的安慰与帮助,培养患者锻炼的耐心,坚持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能力。

4.6饮食护理

脑梗塞患者应注意饮食的质量,饮食的合理搭配,达到充分营养补给。食物应该多样化,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维生素、热量、微量元素等,主食谷类为主,多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如香蕉、橘子、香橙等,多食富含镁的食物如粗粮、坚果,多食蔬菜富含纤维素食物,多食奶类瘦肉等优质蛋白质,低盐低糖清淡易消化饮食,并进行适当的运动。

5小结

脑梗塞病死率世界排名前三位,7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致残,甚至丧失生活自理劳动能力,极大影响人类生命健康。一直以来,大量研究关注如何减少脑梗塞的病死率、致残率。随着“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的提出,实践的研究,主动性的全面康复观点防治脑梗塞逐渐被专业人士认可,主张病情稳定48小时内介入康复治疗。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持续刺激神经系统,改善脑神经细胞功能,最大程度恢复肢体的残留运动功能,充分发挥潜在的机体功能,促进患者在言语、肢体、吞咽等各方面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生产能力,早日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梗塞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护理,针对各功能障碍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能够明显降低致残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促使患者身心恢复、早期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郭亚平.脑梗塞护理体会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5):123.

[2]张伟贞.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08):957.

[3]杨美华.脑梗塞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31):97-98.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塞;临床分析;治疗

脑梗塞主要是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局部的脑组织阻塞及坏死,但是通常人们都是把脑梗塞理解为脑血管阻塞。目前大面积脑梗塞占大约8%-10%左右,发病期间总是很突然、速度很快,近两年我院接诊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共38例,现将临床分析和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在本组资料中,男性所占比例大于女性,年龄在35-75岁左右,其中29-39岁的有4例,39-49岁的有3例,49-59岁的有10例,59-69岁的有7例,69岁以上的有12例。

2治疗方法

根据以上全国病例的诊断结果来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发病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对于急性期患者来说,应采取快速有疗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常用的方法如下:溶血栓疗法、高压氧治疗法等。溶血栓疗法是在血栓形成的初期进行治疗,血栓形成初期含有较多的水分,较易溶解,运用溶栓法治疗有效果好、吸收好,疗程短等特点,但是在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以免引起在治疗中出现脑出血等严重的后果。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期间可能会出现死亡现象,主要是因为患者在治疗或手术期间身体内器官发生功能的衰竭或者出现并发症导致。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对于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单一,主要是以西药西医为主的治疗。

3结果

3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在接受治疗中发现引起患病的原因主要是和病状部位的大小有关系,有头痛、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

4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中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无论是其病情、死亡、残疾都有较大的发生率。它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解释,笔者认为的大面积脑梗塞就是在梗塞面积直径大于4.0cm,或者梗塞面积大于脑叶2个以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如果控制不好也会引起是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一般在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的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而长期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得此病,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增压整较突出时,与脑出血相似,给诊断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心脏病的患者也易引起大面积脑梗塞,同时糖尿病也是引起大面积脑梗塞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现在对引发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因素仍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患有糖尿病的人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患糖尿病的患者,中国国内有大部分专家对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危险病症进行了探讨、学习,发现: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对于非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来说,无论从高血压、心脏病等比较严重的病症比较两者无明显的差异。大面积脑梗塞发病时比较突然,往往都是在进行活动中发病,可能是由于在活动时身体各机能和个器官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发病。临床上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梗塞幸存者因为有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临床表现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在治疗脑梗塞方法有很多很多,比如:扩张血管、抗凝等,但是在针对大面积脑梗塞时疗效一般,没有什么好的作用,现在对抗凝这种治疗方法几乎不使用,有学者认为扩张血管对大面积脑梗塞治疗效果不明显,较易出现血性脑梗塞现象。在急性期应用扩张血管治疗会引起脑内充血,加重病情。现在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来讲,为了减少死亡发生,都会采取低温疗法来治疗,能改善神经等元素,疗效也较明显。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病症影响到了自身的语言能力,说话时语言表达不清楚,正常来说预防护理达到很好的效果是可以恢复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及自理能力,患者应在医生及家属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进行洗脸动作、穿衣脱衣动作、简单的扫地动作等,这些都是简单的康复训练方法,会对康复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笔者认为大面积脑梗塞应该进行保健和护理,在患者进行急性治疗期间对降低血压、控制水肿都会产生一些害怕及畏惧,患者对引起病症的原因可能还不明白其机理,但医生对患者的病症进行了研究及探讨,从研究中得到引起脑梗塞的发病原因是脑部内血压高引起的。脑梗塞预防的机理是一定要让已经动脉硬化的脑血管尽可能的恢复弹性,防止脑血栓的形成,又不至于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另外,患有严重高血压的患者要控制好血压,可辅助用他汀类药物。高密度脂蛋白低的患者,一定要设法提升高密度脂蛋白。稳定情绪、保持心情、避免一些外界事物刺激患者,因为这样会影响老年患者的心情,出现紧张状态,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血压上升。饮食方面尤为重要,低盐、低脂的食物。对于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是很必要的,同时也能给患者减少痛苦,从中使全身得到放松,所以心理护理极为重要。不良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尽早消除不良隐患,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大有裨益。因此只有患者本人及家属普及了大面积脑梗塞症状及预防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的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否有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的危险,并做到早期的发现,早期诊断,积极预防,完善治疗。

参考文献

[1]郑培迎,金妍,张永娥,等.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治疗的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9(3):159-160.

[2]张月辉,詹成,林文.亚低温疗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8,6(3):266-267.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脑梗塞恢复期丹红注射液康复

脑梗塞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目前康复训练是公认的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最有效方法,中医药治疗在脑梗塞恢复期的作用,还存在争议。本文就丹红注射液结合康复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进行了观察和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98例病例均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病区2007年1月~2007年6月住院脑梗塞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MR1检查证实,临床表现以偏瘫、语言障碍为主;②发病在1个月以上,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③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能配合检查和治疗。排除病例标准:①伴意识障碍者;②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引起中风者;③40岁以下,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衰、各种癌症、传染病、恶性高血压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伴有精神病或重型抑郁症的患者;⑤3个月内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或血小板计数低于9万/mm3;⑥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将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62.89±6.25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0岁,平均61.76±6.5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既往史、伴发疾病和病情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以Bobath疗法为主;治疗组:患者在以上康复疗法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滴治疗。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批号:20026866),一次40ml,加入5%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1日1次。

Bobath疗法:每次治疗40min,患者须每日在康复师指导下练习2~3h以上,每周治疗5次,持续4周。

主要训练内容:卧床期保持良好体位、体位交换、被动运动、起坐训练、床上运动训练等;离床期进行坐位运动、平衡运动、起坐训练、认知功能训练、ADL训练、作业疗法训练;步行期进行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跨栏等实际步行训练等。

1.3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一次评定。

以上两组治疗前先行功能评定,然后分别采用上述治疗,4周后,再由同一个人进行评定。两组病人必要时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1.4统计处理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应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疗效比较对轻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中、重型患者治疗组疗前与疗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安全性分析治疗组仅1例出现轻度恶心,持续用药消失。对照组无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无异常变化。

3讨论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是当今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本试验表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了丹红注射液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丹红注射液做为部级重点发展的药物,经多种相关性实验研究证实,它可以降低血浆内皮素,抑制血小板积聚和黏附,降低血液黏滞度,使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平衡,通过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纠正内皮功能紊乱,抑制动脉内膜增生,丹红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环,使缺氧缺血的大脑组织得到供血供氧,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丹红注射液由中药红花和丹参科学提取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和丹参酚等,可降低总N0s及iN0S的活性,从而减少N0的生成,减轻组织损伤,具有明显抗氧化损伤作用。因此可认为中药在脑梗塞恢复期在的治疗中与康复训练具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1篇5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行为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及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护理满意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可以提高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行为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1

作者单位:221003徐州市江苏省徐州民政医院

施惠:女,本科,主管护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也在日益增多。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3月对确诊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分析,探讨运用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0.30±1.80)岁。均符合临床中脑梗死诊断标准。将8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患者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常规护理治疗[2],为患者提供舒适、方便、满意的就医环境,转变医院护士的传统护理观念,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关心。做好对患者的用药护理工作,避免药物治疗不当对患者产生的刺激性作用,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密切观察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呼吸、体温及心率变化,预防患者受凉,并保持重症期患者皮肤清洁,切忌不可强行按压患者的四肢;主动与患者交流,为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与家属讲解患者日常饮食的搭配,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改善患者临床护理疗效。

1.2.2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给予患者行为护理。治疗3d后,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给予患者恢复身体运动功能的穴位按摩与体位锻炼。(1)每天进行2次体位锻炼,每次30min;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尽量避免患者上肢处于屈曲状态,减少患者下肢伸展,防止长期保持不合理体位,影响患者手足现存的运动功能,防止产生足下垂。(2)同时给予患者穴位按摩护理,主要针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按摩。上肢按摩时,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按摩运动受影响侧的曲池穴、少海穴以及合谷穴,具体按摩指法为:由护理人员以同侧手对患者同侧手虎口交叉,可以用拇指的指腹按摩合谷穴,用示指、中指按摩内关穴,用对侧手拇指按摩曲池穴,并且上肢按摩时,让患者做一些适当上肢部位运动,活动肩关节和手臂。下肢穴位按摩时,患者取仰卧位,按摩患者的内外膝眼穴以及昆仑穴、照海穴,按摩指法为:用同一只手拇指与示指分别按摩内外膝眼穴,用拇指对昆仑穴按摩,按摩间隙中,可让患者自己活动下肢,以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3)督促患者进行移位练习、穿衣脱衣练习、行走练习,使患者可以从轮椅到床上,从床上到轮椅,使患者在护理人员以及家属的适当帮助下站立行走,待患者能独立站立5min后,对患者进行缓慢行走训练。患者出院在家休养中,告知家属针对患者病情的相应护理方法,以有效防止患者长期保持一种姿势而引发可行运动功能退化。

1.3效果评估标准两组患者出院后应用运动功能评分法(FMA)[3],对患者上肢、下肢的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共66分,下肢共34分,总分100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1~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满意度分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如果患者发病后不能及时治疗,还将影响患者脑功能的恢复。脑梗死的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人的健康[4]。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行为护理,可以提高疾病治愈率以及降低并发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5]。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实施行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对护理满意人数高于对照组,说明行为干预在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过程中,有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脑梗死患者抢救成功后病情逐渐稳定时,仍可能引发患者脑部神经损伤,从而影响患者脑部神经支配能力,导致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不便。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给予患者恰当的行为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神经机构和组织损伤后再生创造相应条件,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使运动功能再建,实现恢复运动功能的效果[6]。

综上所述,行为护理在临床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洪梅.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1):87-89.

[2]王淑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09-210.

[3]冯爱镇.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7):725-726.

[4]辛芳芳,魏洪娟.行为护理对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影响的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370-3371.

[5]雷翠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观察[J].内科,2012,7(6):595-596.

[6]谢璐璐.基于K-ATP通道研究埃他卡林和美金刚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0.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篇6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康复护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生活活动能力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死率在10%~15%范围内,该病的致残率高而且易复发。脑梗死多因忧思恼怒、房劳无忌、精血亏耗、恣食肥甘厚腻等所致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阻滞经络、气血逆乱、横窜经脉、内风旋动、夹痰夹瘀、半身不遂且人事不知[1]。为确保患者能够在身心两方面处于最佳的康复状态,对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旨在加快患者的功能康复,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经CT确诊为脑梗死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包括男25例,女24例;年龄45~76岁,平均为(609±55)岁。对照组包括男22例,女27例;年龄51~77岁,平均为(602±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于第1日填写观察表,每周记录1次,连续治疗4周时间。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康复护理。西医治疗的主要项目包括:早期溶栓治疗、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凝集以及降纤等治疗措施。此外还要维持生命体征、控制感染、确保呼吸道畅通、处理并发症以及调节患者的焦虑或抑郁心理等。中医辨证论治主张在急性期应治其标,应以祛邪为主[2]。闭证应祛邪开窍以醒脑,脱证应行扶正固脱,对内闭外脱者当醒脑开窍兼顾扶正固脱。给予全面的康复护理,推拿主要适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特别是重症半身不遂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闭证:主穴为人中、十二井及中冲。针法采用毫针泻法或者点刺出血[3]。取穴足三里行穴位注射,取2ml当归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并取人中、解溪、风池、三阴交、曲池、穴合谷,针刺采用虚实补泻法,留针10~15min,1次/d。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嘱患者多进行主动运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由简单的翻身到坐位,再由坐位到站立,由双足过渡到单足站立。对患者的语言锻炼康复训练也需从简单到复杂,多鼓励患者说话,为患者提供讲话机会。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对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5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P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我国社会老年人数的日益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随之而来的是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4]。中医康复护理是护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功能,加快康复进程,增强患者的日常的生活能力。NIHSS量表的可信度高,且内容比较全面,该量表属于综合性脑卒中量表[5]。ADL能够对人们的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进行评价,该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以患者的日常实际表现作为其评价的基本依据。上述两种量表是康复医学中最具特色且最为常用的量表,能够在治疗前、中、后对患者进行评价。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下降。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效果理想,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梗死的病情恢复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鲍远程现代中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9.[2]孙小苗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124125.[3]薛芳伸筋草汤泡浸法治疗脑卒中后手足拘挛.中医杂志,2009,12(2):1517.[4]樊科.中医药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00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2005,(3):135136.[5]郑榕芳,萧惠中医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护理研究,2006,20(18):146147.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心理干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预后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很多患者会留下后遗症而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相当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其治疗和恢复。本科于2012年6月-2014年4月对收入本科住院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心理干预,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科2012年6月-2014年4月住院的符合最新指南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年龄在40~70岁之间,发病在24h内,有肢体活动障碍,肌力在0~IV级的非昏迷患者,排除出血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及TIA发作,无感觉性失语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肝肾心功能不全、精神障碍疾病史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共164例,其中男96例,女68例;右侧梗死56例,左侧梗死108例;额、颞、顶及皮层部位的梗死102例,基底节区梗死62例。入院时发病时间均已超过6h时间窗,不适合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用药和康复治疗等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如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脑保护等,并同时由康复师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干预治疗,观察28d。心理干预方法是从提供信息支持、心理辅导、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建立自助团体四个方面在患者发病后早期就开始给予系统量化的心理干预措施[1],具体:(1)对每位患者每天进行25min健康知识的宣教;(2)对每位患者每周进行3次心理辅导: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及其他困难和挫折的认识,调节和改善心理状态;(3)与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沟通,让患者的家人和朋友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4)定期组织患者及家属集体参加疾病知识的学习,并一起讨论,增强团队意识,共同战胜疾病。四个方面来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的14、28d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评分以及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14、28d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F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事件之一,疾病本身对于患者就是应激源,会导致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应激反应[1]。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大多都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烦躁、焦虑等等一系列症状,这些心理障碍是造成患者恢复过程缓慢及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并及早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或减轻致残程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2]。有研究证明,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改善可以促进患者脑血流的恢复,加快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3]。已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后抑郁障碍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存在明显促进作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防治脑梗死进展有重要意义[4]。卒中后抑郁患病率较高,平均达30%~50%,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焦虑、失眠、易激惹、兴趣丧失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及预后[5]。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病变部位解剖生理的改变、社会心理的失衡等多因素作用有关[6]。老年急性脑梗死后发生焦虑抑郁状态的几率更高[7],这是因为老年人社交较为贫乏,内心常感到孤独,加之离退休后角色转换一下子不能适应等心理障碍本来就存在,患病后出现肢体生活功能障碍,觉得拖累了晚辈,影响了别人,给他人造成了负担,这种心理心理障碍就更加加重。本研究显示,在急性脑梗死伴发心理障碍的患者中,老年人、男性、左侧大脑部位梗死、额、颞、顶及皮层部位的梗死占多数,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6-7]。较多的研究认为卒中后的心理障碍对患者恢复有消极影响,它降低康复治疗的效果,减慢了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的恢复,降低了生活质量,增加了病死率。卒中后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目前主要有两大学说,即生物学机制和社会心理学机制,后者认为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生理和心理平衡失调而产生心理障碍。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目前为大多数人接受[8],因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心理障碍应从躯体和精神两方面同时进行。在相关因素研究中,内向不稳定的个性也是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9],而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预防其发生。脑梗死后进行心理干预可通过降低炎性介质来改善患者的预后[10]。有研究显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患者躯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11]。在临床上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改变患者对功能障碍的失落感,则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康复[12]。早期心理干预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3]。在临床工作中,早期心理护理干预也很重要[14],由语言沟通能力较强且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安慰及鼓励,可以大大地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研究证明,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可提高脑梗死患者行为适应能力,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早期医疗、康复计划[15]。有研究显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16]。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都伴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或言语功能障碍,一般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和需要家人的照顾,这往往会让患者产生自责和失落感,很多患者会产生消极的思想,破罐子破摔。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有一部分无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一声不吭,沉默不语,不与医生、护士及家人交流,不配合治疗,这会影响其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而早期进行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负面情绪,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乐观,主动配合治疗,则可以极大改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有研究证明,越早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让患者在发病后尽早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7]。本研究显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升高,疗效显著优于未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说明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振红,苏便芩,李拥军,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17(2):127-129.

[2]郑姣琳,肖兴军,王维治.早期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并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2):163-167.

[3]李蓉,李飞.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198-2200.

[4]伍明,李梅笑.抑郁障碍与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关系[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8):1013-1015.

[5]胡凯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2):3136-3137.

[6]王金兰.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3):24.

[7]郑国俊,兰丽梅,梁晓艳,等.老年急性脑梗死后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12):27-29.

[8]张志民,左毅,姚薇.卒中后抑郁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0,31(4):457-459.

[9]满玉红,李立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1748-1749.

[10]王建军,李继,石小强.抗抑郁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19):2700-2701.

[11]常葆凌.心理干预联合氟西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194-195.

[12]尤丽玲,王鹏.西酞普兰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10,27(2):138-139.

[13]贾秀萍,王瑞香,黄定玉.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7):876-877.

[14]王燕飞.舒血宁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脑梗死150例[J].中国药业,2012,21(24):107-108.

[15]叶迈蕴,郑淑智,张孝琴.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9-10.

[16]孟宏音.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95-96.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灯盏花素;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13--02

为探索急性脑梗塞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针对脑梗塞发病急骤,恢复缓慢且遗留不同的功能障碍的特点。本院于2006年1月~2008年7月,对40例患者应用灯盏花素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人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证实,发病时间在72h以内。

1,2一般资料选择住院病例8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45~81岁,平均62.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1例,糖尿病史9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61.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9例,糖尿病史11例。2组偏瘫肢体肌力均在0~3级。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轻型9例(0~15分),中型23例(16~30分),重型8例(31~45分)。对照组,轻型12例,中型21例,重型7例。2组在性别,年龄,功能缺损程度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1,3,1一般治疗2组均采取吸氧,调整血压,血糖,电解质,以及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1,3,2对照组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3,3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生命征平稳,48h即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包括心理支持,控制,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抗痉挛,随意性改善训练,肢体耐力训练,坐位和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拐杖使用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每次30min,每日2次,同时注意家属指导,以配合治疗。1,3,4疗程2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3,5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生活自理;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或增加。1,3,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Y2检验。

2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失。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能否及时地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的血流量,尽早促进神经功能和改善瘫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灯盏花素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脑循环,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抑制血小板集聚,抑制内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从而改善梗塞区,尤其是梗塞周边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功能,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篇9

方法:对80例脑梗塞伴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中药结合Brunnstrom康复法、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

结论: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可以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具有治疗意义;对肢体功能障碍的降低、日常生活行为能力的提高具有明确疗效;对血液中血脂、血凝、血流变中各指标的变化都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关键词:社区脑梗塞后遗症综合疗法康复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2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36-02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及脑功能障碍症状,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致残率很高。而急性脑梗塞后的肢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最好效果时间是梗塞开始后11周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最好时间是在12.5周内,加强时期患者的康复训练十分重要。而脑梗塞患者在大医院平均住院为18.5d,患者在出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状,他们将在家庭和社区医院完成康复。因此社区医院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进综合治疗尤为重要。

1资料和方法

自2010年3月起至2012年12月,全部病例来源于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人,共观察80例。以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其中治疗组男40例、女38例,平均年龄67.29±11.27岁;对照组80例,男3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3.35±12.16岁,分别进行临床治疗及观察。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作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2.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2.3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5~85岁之间;③非急性期,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未同时接受其他治疗;④病人知情同意接受临床观察。

3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基本治疗:5%葡萄糖或0.09%生理盐水250ml+血栓通注射液175mg,每日1次静脉点滴。以14天为一疗程。

3.1对照组。

(1)针灸疗法:中风病上肢穴取肩、曲池、外关、合谷、内关、十宣。下肢穴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进针深度按腧穴学标准进行,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30分钟,留针时行针1分钟,每日针刺1次,以30天为一疗程。

(2)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以30天为一疗程。

3.2治疗组。

(1)中药:抗栓胶囊。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4粒,含生药6克,温开水送服。30天为一疗程。

(2)针灸疗法:运用透穴疗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行针以轻度小幅度提插捻转为主,每次行针2-3分钟,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3)Brunnstrom康复法治疗:根据运动功能评定分期:Ⅰ期:无随意运动;Ⅱ期: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Ⅲ期:随意出现共同运动;Ⅳ期:随意出现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Ⅴ期:肌强力逐渐恢复正常,有分离运动,精细运动;Ⅵ期:精细、协同、控制运动,接近正常水平。本康复法治疗以30天为一疗程。

4疗效评定方法

4.1中风症候总体疗效评定。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中的标准执行,其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方法进行疗效统计分析。基本恢复:≥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

4.2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5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经资料检验结果表明,在上述疗效评定方法中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1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一2014年12月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9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T或MRI检测确诊。治疗组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46一78(33.5±30.5)岁;合并高血脂症患者14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7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48一75(31.5±28.5)岁;合并高血脂症患者15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4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性别、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诊断标准,主症为:肢体麻木、语言障碍或不语、口舌歪斜。次症为:体态肥胖、眩晕、瞳神不聚、舌苔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具备主症一项,次症二项或三项者均诊断为脑梗死恢复期。

1.3病例纳入标准

年龄45-80岁;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患者本人同意本次研究目的与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在纳人研究前1周未进行任何中西医治疗。

1.4病例排除标准

年龄在45岁以下,80岁以上;有脑血管畸形或脑肿瘤者;免疫缺陷,有肝、肾、内分泌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其他原发性疾病者;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有心理精神疾病或既往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者;不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或中途放弃者。

1.5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人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另给予毗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黑龙江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2790)治疗,每日1次,一次250mL,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另给予醒脑开窍汤联合中医护理措施治疗,方药组成:郁金15g,石首蒲10g,川芍10g,太子参15g,桃仁lOg,水蛙3g,胆南星20g,地龙20g,瓜萎15g,加人500xnL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200mL,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随即观察两组临床效果。

1.6中医护理

心理护理: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存在神智障碍、言语不顺的后遗症现象,患者自身无法表达自己的身体及心理的痛苦,这时护士应和家属多沟通,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通过戏娱或根据患者对某种事物的喜好和兴趣调节患者心境,分散患者注意力,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使患者保持积极对抗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对于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少盐少油腻是恢复关键,应以高营养、粗纤维为主,如黑芝麻、薯类、瓜果蔬菜。忌辛辣刺激及烟酒,鼓励患者多喝水,防止便秘的发生,养成每日清晨定时排便的习惯。

健康宣教:脑梗死所致半身不遂的患者,应注意保暖防寒,保证室内空气流动,同时配合理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做康复训练,包括语言康复引导和肢体功能训练,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动态及康复效果,后期跟进所康复的结果进行相关的治疗,以便早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7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状态基本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0%以上,病残程度为0;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状态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为40%,病残程度1-3级,还需进一步治疗;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神经功能未见任何改善。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肢体麻木、神疲眩晕、言语障碍等症状的前后恢复情况改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甚至有无加重的表现。

有效率=(显效+有效)/vx100%

1.8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z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to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麻木、神疲眩晕、言语障碍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3例恶心,头晕加重的现象,对症处理后逐渐康复,治疗组未出现异常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脑梗死的发病也是逐年递增,该病难治愈且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目前,西医并无特殊治疗手段,仍无法解决致残及致死率等现象。笔者经多年临床发现,中药汤剂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比单纯采用西医治疗预后效果更为显著。笔者应用醒脑开窍汤配合舒适中医护理,使患者康复速度,神经缺损功能恢复良好。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篇11

脑血管类病症在临床一直存在着极高病发率,且病发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群。其中脑梗死占据着各类脑血管类病症绝大比例。在医疗技术持续提升的情况下,临床对于脑梗死疗效虽然得到提升,其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1]。但结合实际可以发现,多数脑梗死患者预后均伴随后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对预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次我院从护理的角度出发,旨在对该类患者肢体功能进行改善,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12月时间段内所接诊的脑梗死患者中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90例,盲选其中45例作为观察组,治疗中给予康复护理,另外45例患者,则实施常规护理。在患者组成上,观察组存在有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分布在47―78岁,中值在(60.58±1.99)。对照组患者则涉及到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分布在45―77岁,中值为(61.25±1.87)。在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组成等层面对比可知,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本次治疗中,单纯依照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即按照医生要求给予患者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并辅助患者进行翻身,定时对患者所使用床单、被褥等进行更换,并及时对患者口腔、鼻腔内分泌物进行处理,确保呼吸道随时处于畅通状态。而观察组患者在本次治疗中,则实施康复护理,细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指导。多数脑梗死病发均较为突然,病发前患者基本无不良反应。待体征基本稳定后,因对病症不了解或者无法接受肢体出现功能的事实,导致心理压力巨大,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且因需要长时间治疗,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加。针对这一情况,在护理中,需准确对患者在治疗期间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告知患者病症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对脑梗死有初步了解。同时,需鼓励患者家属、朋友等多与其进行交流,帮助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2]。

(2)早期康复锻炼。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各项康复训练。首先,可指导患者在床上完成翻身、弯腿、伸腿等操作,起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在治疗期间,可指导患者对患者四肢进行按摩,兼能起到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对肢体功能进行改善。

(3)环境护理。治疗中,需为患者提供宽敞、舒适的环境,病房内各类物品摆设均不应妨碍到患者行动。同时,需定时开窗通风,确保病房空气质量。浴室、厕所等私密场所均需要安置扶手架。在患者没有接受治疗的时间段内可在病房中播放旋律较为轻快的音乐,在改善病房承重压抑气氛的同时,可起到环节患者心理压力的作用,保持患者在治疗中能够维持一种较为轻松愉悦的状态。

(4)在对存在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护理时,可充分借助图片、手势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采用耐心的态度鼓励患者进行发音等训练。理解能力、听力等基本功能训练需协同进行,当患者存在细微改善时,可给予语言或者肢体上鼓励,帮助患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

(5)肢体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对肢体康复计划进行完善。在卧床期间,需帮助患者做好变化工作,并定时对患肢进行按摩,起到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的作用。辅助患者完成屈伸四肢等简单活动。待患者体征基本稳定后,需辅助患者进行坐、卧、行走等锻炼。训练量不宜过大,不能导致患者产生明显不适感。同时,指导患者对漱口、洗脸等日常生活行为进行锻炼,帮助患者尽快做到生活自理[3]。

(6)食护理。在康复期间,需要保证该类患者营养摄入全面,鼓励患者多食用蛋白质含量高食物,逐步鱼类、蛋类等,并增加水果、蔬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食物的摄入量,起到增加免疫力的作用。

(7)健康教育。在进行各项康复训练过程中,难免会导致患者产生部分不适感。部分年龄偏大,且对脑梗死缺乏认识患者,在训练中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康复训练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为此,在实施各项康复训练前,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做好对应健康教育工作,告知患者康复训练对于改善肢体功能的有效性,以及训练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在患者对治疗方案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开展治疗。在提升患者与各项康复训练工作配合性的同时,可实现对训练效果的有效保障。

1.3观察指标[4]:借助CSS量表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价,涉及语言、听力等多方面,满分为30,得分与损伤情况呈正相关。并借助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百分制,生活能力与得分为正相关。通过Fugimeyer运动积分法对肢体功能进行评定,得分与损伤情况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借助(x±s)对计量数据进行表示,行t检测,若P

2.结果

护理干预前,观察组CSS评分为(17.57±1.28),对照组为(18.01±1.55),Barthel指数观察组为(54.25±1.55),对照组为(55.69±1.88),同时肢体功能评分在护理干预前均未表现出较大差异,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康复护理后,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为(54.58±1.87)分,对照组为(44.87±1.77)分,观察组下肢功能评分为(26.57±1.48)分,对照组为(20.89±1.47)分,两项指标,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受脑梗死影响,患者脑组织在缺血、缺氧条件下各方面功能将受到一定程度损伤。结合临床实际可以发现,脑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虽然得到有效保障,但致残率依旧未得到有效改善。康复护理主张从护理的角度出发,在各项护理操作的帮助下,实现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有效改善。从荆满华等专家[5]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康复护理下,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可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且康复护理工作进行的越早,其改善效果越明显。结合临床研究可以发现,康复护理能起到帮助脑梗死患者重建侧支循环的作用,间接起到恢复病变区域脑组织细胞功能的作用,通过学习、获得、再学习,在循环锻炼中使得脑组织细胞的可塑性发挥到最大[6]。

在本次治疗中,我院就将康复护理运用于45例患者治疗中,在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运动功能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三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康复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方面的有效性。

总之,为实现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有效保障,在对治疗方案持续完善的同时,更需要对临床护理工作加以重视,从护理的角度出发,实现对肢体运功功能的有效改善,达到全面治疗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复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需要建立的时间的基础上,多数患者因在短期治疗中因未观察到明显效果,多存在有消极心理,使得与各项训练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实际护理中还需要对该方面加以重视。基于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具备极高的推广性。

参考文献:

[1]邓敏玲.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8):134-135.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篇12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越来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为了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国际医学界提出了康复医学,且在近10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手段,康复医学在我国的脑卒中患者中也很重视。由此本科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康复治疗后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共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在40~68岁,平均58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均经头CT或MRI证实,其中康复治疗组68人,对照组52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

1.2方法入选全部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血压、控制血糖等,两组病例均不包括溶栓治疗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糸统症状体征不现进展48h后治疗组给予康复治疗。具体方法为:①卧床期给予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起座训练、床上运动训练,采用Bobath训练方法抑制联合反应,通过利用正常的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诱发分离运动的产生,产生正常的运动模式;②离床期的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步行训练;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ADL):训练下床、乘移、梳头、使用厕所、更衣等。康复师一对一训练,1次/d,30min/次,治疗组的患者均为治疗12次以上,平均为15次,其余时间教给家属帮助练习。

1.3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采用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病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治疗后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均有好转,治疗后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ADL评分的比较

组别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

P值

ADL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

P值

治疗组6828.5±9.316.3±7.2

对照组5229.2±9.820.1±9.2

P值>0.050.05

3讨论

脑梗死患者存活中约有9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展示了康复治疗的功效,本研究也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而ADL明显提高,康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尽早配合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2]。

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糸统损伤后不能再生,对脑损伤后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持否定态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给损伤的中枢神经糸统提供适当的条件后中枢神经的损伤也是可以再生的,这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临床观察发现一部分脑梗死患者经过糸统治疗后,原来已经瘫痪的肢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有的甚至可以生活自理。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1930年BetheA首先提出了中枢神经糸统可塑性的理论,1969年Luria

作者单位:116300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AR重新强调并完善了功能重组的理论,1992年JameE实验观察到增加运动可增加脑血液循环,1995年Stroemer观察到动物行为恢复同时缺血同侧和对侧新皮质在突触形成后神经生长,康复训练促进脑损伤恢复的同时,也促进树突发芽。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在脑损伤后的数分钟到数个月,其他脑区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传入神经阻滞、抑制作用的解除,活动信赖性突触的改变,细胞膜兴奋性的改变,突触新连接的形成或原有连接的暴露所致[3,4]。目前普遍认为人的大脑存在着化学和解剖学方面的可塑性,神经糸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自身修改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一般在卒中后数日运动功能开始恢复,快速恢复一段时间后进入平台期[5]。患者通过反复的主动的物理治疗计划可以直接影响大脑功能重组,并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元的内在发育特征和内部微环境是主要内因(突触的可塑性、轴突的发芽和树突量的增加等),而外部环境中丰富的中枢神经刺激和药物是主要的外因,这为脑卒中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Bobath训练法是康复训练的核心,其原理是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使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按照Brunnstrom所描述的顺序恢复。其次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实现脑功能重组或再塑,达到生活的自理和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防止废用综合征的产生及肌体痉挛发生,减少并发症如:肌萎缩、关节痉挛和变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等,为全面复康打下基础。若急性期、早期未能康复治疗,除以后康复效果差外,还要增加住院日和经济负担[6]。本组无一例因早期康复而病情恶化,严格掌握康复的适应证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原则。对脑梗死的康复治疗强调早期、及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应把早期康复治疗纳入脑梗死急性期常规的治疗体糸。

参考文献

[1]张樟玉,苟凤阁,等.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及维持康复的临床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12-113.

[2]尚翠侠,李强,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619-621.

[3]HallellM.Plasliciyinthehumanmotorsysterm.JNeuorl.Rehabil,1995,9:65-71.

[4]JonesEG,PonsTP.ThalamicandBrainstemcontributionstolarge-scale.Plasticityofprimateofprimatesomatosensorycorler.Sience,1998,282:11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