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6篇)
文言文篇1
虽说现实生活中不经常用其交谈,可其毕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因此学好它意义非凡。
学好文言文,提几点参考意见:
一、朗读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多读,形成语感。读要做到三点:
1.读准字音。一般地说,读音应以现代普通话为标准,对于一些异读字(一个有两个以上读法),要根据具体语境处理。
2.读准句读(dòu)。句读,是指文词停顿的地方。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停顿的规律,没有接触过的句式可参照现代汉语的停顿。
3.读准语气。依据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正确处理诵读的语气键。
脱离了朗读的环节,独立地学习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式,往往是事倍功半,解决不了应当解决的问题。
二、翻译
对文言文来说,翻译就是阅读理解。如何才能既快又好地形成翻译能力呢?根据现代文和文言文的继承、发展、变化关系,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来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那就是"留、补、换、删、调"。然后,用这五个字的方法,迎难而上,字字有落实的用笔去直译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很快地并且牢固地形成文言文翻译能力。
1.留"就是在翻译时保留那些古今意义相同的词汇,即翻译时对原词保留。这是根据现代文
和文言文的继承的关系而定的。
1),保留原文中的基本词汇。
2),保留原文中的专有词汇。
3),在应试时,对却是搞不懂的难点可原位保留。
2."补"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它使用的频率最高,这是根据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发展关系而定的。
1),补语素,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要把有些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要采取补语素的方法。
2),补成分,文言文是书面语言,省略的成分较多,所以翻译时就要把一些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3),补句子,文言文也省略分句,翻译时也要补出。
3.换就是对那些古今词语意义不同的文言词用现代汉语词去替换,即以今词换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4.删就是删去那些古汉语中有,现代汉语又不需要的词语、成分等,即"删去不译"。
5.调就是调整古汉语一些倒装的句序或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宾语前置句:是古人有意把宾语前置到谓语或介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把前置的谓语挪回到谓语或介词后。
2),定语后置句:是古人有意把定语后置到中心词之后的句子。翻译时,把后置的定语挪到中心词之前。
3),介宾后置:是古人习惯用介宾短语做补语的句子。翻译时,把后置的介宾短语补语挪到今人习惯的状语位置上来。
三、理解
1.首先,要知道文中反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选用了什么材料,又怎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和层次的;
2.要知道课文选取材料,和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可以同其他的文章进行对比,谈谈它的特点。
3.要知道作者采用了什么措施,包括修辞、倒叙等一些特殊的方法,使文章生动,有文采;作者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要知道在学习中应当借鉴哪些内容和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理解文言文千万不要只注重形式,停留在文章表面和字义上,只有探寻本质性的东西,才能学好文言文,提高学习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
四、背诵
分层背诵法
文言文篇2
1.解释实词;2.比较虚词用法;3.翻译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体会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7.品析论证方法;8.分析论证思路。
[新题演练]
一、《爱莲说》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宜乎众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属予作文以记之B.濯清涟而不妖妇拍而呜之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见贤思齐焉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答该类试题要注意对关键词的准确翻译。如“谓”“同”等。另外。要注意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让句式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对“莲之爱”的翻译。)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答这类题时。若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既可以用选文中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对莲的风度和气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寄寓了作者对“君子”理想人格的哪些追求?请结合文章简析。(答出两条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托物言志作品中所写之物内在意蕴的理解情况。作者在文中处处以莲自喻。学生应联系莲的特点进行拓展联想。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不能笼统作答。)
6.文章结尾“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味深长,请进行品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含思想情感的体悟能力。答题时除了要关注文章内容。还要关注相关语句中的虚词、特殊句式等。)
二、《马说》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③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④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口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⑥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日:“云从龙。”既日龙,云从之矣。
(选自韩愈《龙说》)
[注]①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玄间:苍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下雨。⑤汩:淹没。⑥信:确实,的确。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其真无马邪D.无以神其灵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之不能尽其材
(5)云固弗灵于龙也(6)薄日月,伏光景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常见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夫”,句末语气词“也”“矣”“哉”“乎”“焉”“耳”,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乃”“苟”“是故”“于是”“然而”等。)
4.对文中“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B.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C.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D.如同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5.文中“口”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A.则B.然C.故D.盖
(理解议论类的文章。难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阅读文段。了解大意是解题的关键。该题中,四个字均可作为连词用,“则”表示承接关系,“然”表示转折关系。“故”表示因果关系,“盖”表示推测。本题同时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6.《马说》和《龙说》均选自韩愈的《杂说》,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7.作者借《马说》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联系文意,结合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进行答题。)
三、《出师表》(节选)阅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感激问今是何世B.受任于败军之际相与步于中庭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辈不能究物理D.以伤先帝之明
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的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悉以咨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4)恐托付不效
(5)故五月渡泸(6)至于斟酌损苹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5.选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简析选文内容在整篇《出师表》中的作用。
(理解选文的作用要将其放在全文当中去考虑,明晰《出师表》作为“表”的文本特征。进而体会诸葛亮写作《出师表》的用意。)
7.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评说诸葛亮:“诸葛一生唯谨慎。”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发现。
(本题要求基于文章。从诸葛亮写作者的身份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入体会选文的内容。从其他方面作答也可。)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七里之郭(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委而去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亲戚畔之(6)天下顺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环而攻之今夫不受之天B.以天下之所顺能以径寸之木
C.寡助之至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D.委而去之黔娄之妻有言
3.下列加点词在语境中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兵革非不坚利也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环而攻之而不胜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亲戚畔之B.三里之城C.池非不深也D.故君子有不战
5.这篇文章的篇首两句,孟子提出__、__、__这三个概念,并将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接着,孟子选取__的例子进行阐释,论证了“__,___”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发,将论说内容上升推及__,从而全面体现孟子__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6.说说你对文章中“道”的理解。
(能够结合文章对“道”的内涵进行分析即可,这里的“道”与道家的“道”有一定区别。)
7.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是:先指出语言的某种特点,再举出文中的例子。分析例子的表达效果。)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分两处)
(1)舜发于畎亩之中(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解释。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拂乱其所为(2)百里奚举于市
(3)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一老河兵闻之B.空乏其身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旗尾略不沾湿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问今是何世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6.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此类题的难点在于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涉及文章的论证层次及前后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六、《鱼我所欲也》(节选)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按要求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均划分一处)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亦我所欲也(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4)凡可以辟患者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6)贤者能勿丧耳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的理解情况。)
文言文篇3
一、有所解,有所不解
并非所有的文言文知识、字词意思都要讲,部分字词可以直接参照注释。一般情况下,文言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很多文言字词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同一个字词之前出现过,可以通过回忆进行归纳整理,这是复现。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才能掌握的字词只占少数。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视情况而定,有所重点地讲解。
文学性课文中有一大部分存在不确定、不精确、亦此亦彼的事物和现象,尤其是文言文,他们以意境取胜,他们的意义绝不是简单的解释几句话几个词语就能体味到的。因此,我们不妨以语言为媒介,透过对语言的感觉进而升华到对诗词境界的品味。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这种意象之美说不清道不明,再说谁也没见过西施,更无法描摹西施的美貌,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才造就了这种“无言之美”的震撼之美。因此,“西湖如西子”,是一种脑海中的无言之美而已,这无须多解。多讲了,反而会破坏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美。教学中,老师只需在引导学生理解“欲”的基础上,不断想象,借助文字意会西湖和西子的美。
二、有所补,有所不补
很多文言文的语言,因为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特定的语言表现形式,常常或明或暗地提供了补白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便有了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把握语言这种特征,补白这无字之处。如“为设果”去补白“谁为谁设果”,这是为整体感知而做的补白。
有些暂时留存的语言障碍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留下空白又何尝不是一种较好的读书方法。陶渊明读书就不求甚解,独观其大略就是一种高明之举。有时拘泥于具体的字词,反而妨碍了从整体上理解文意。试想,当杨氏子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便戛然而止,留下了较大空白,我们不妨把这种空白留给学生,留到课外,在意犹未尽的朗朗诵读中回味文字的魅力,回眸思维的灵动。
三、有所重,有所不重
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学重点亦应不同。教学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时,应将重点放在疏通文义上;教学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时,应将重点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
例如,《伯牙绝弦》,作品情感充沛,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知音之情。从文章情感这条主线切入,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而有些文言作品文学性较强,意味深远,如《论语》、《诗经》,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品味作者优美的文采上,感受超世旷达的情怀上,领略意象深远的文化上。如,《诗经》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同时代的诗人,联系同类作品,体会所谓的气象。有些文言作品思辨性较强,如《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学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凸显思维训练。同时结合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如何选取论据,如何进行论证。
文言文篇4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文言文字词的推断能力差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缺少一种最基本的推断能力。比如,课文《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官命促而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对于本句中的“字”和“遂”字我们就可以靠推断法来理解,对照前面的“织”字,那“字”应该是个动词,再和幼孩连起来,“字”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出来,是“养育”,那相应的后面的“遂”字也应该是个动词,可以推断出是“养大”之类的意思。还有一些多义词,在不同语境的句子中它的意思有可能不一样,这就需要推断了,如:项王军壁垓下。“壁”字该怎么解释,学生在解读时很容易想起“墙壁,壁垒”等意思,可如果那样翻译这句话就理解不通顺,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来推断了。“壁”在这里的词性应该是动词,再结合前面的项王军,“壁”大致的意思是驻扎之类,而实际上“壁”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驻军设营”。而这样的推断能力学生基本上都不具备。即使有知道的在使用时又会忘记。不仅是文言文的学习,就是字音字形的判断,大部分学生都是凭感觉,这是目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那么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如成语,语病同样这样。
二、基础积累不扎实,课本知识薄弱
文言文学习基础的积累很重要,而大部分学生到现在为止还根本不知道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总是简单的以为文言文学习只要是听老师解释意思,自己把文章多读读就可以了,正是抱着这样一种认识,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永远难有较大的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或者是自己阅读文言文的重点意识很差,当然也没能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课本上学过的知识都掌握不住,当然在读课外文章时会读不懂。再加上现在高中生他们能真正自由支配的时间少,所以有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课下复习的习惯,简单的靠课堂上听一边就是所有的学习过程。所以学过的知识不会,没学过的更不会,进而导致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如此之差。最近做过一套有关字音的练习题,学生错的太多,而拿到卷子一看,很多都是课本课下的注音,而课本上的这些知识学生都没掌握住。所以,目前的学习不管是拼音词语还是成语和文言文,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基础太差,该掌握的其实根本就没掌握住。
三、阅读量过小
文言文篇5
[关键词]文言文;方法;教学;复习
从当今所学的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及中考文言文的分值来看,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而,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核心和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诵读不是简单地张张口就行,而是用一定的语言感悟把文章的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通过朗诵表达出来。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所以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将文言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2.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要持之以恒
关键要做到文言字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积累和掌握。文言字音中通假字音、破读异读、特殊的文言古音等,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偏义词等,句式里的倒装、被动、省略、疑问、否定、判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应该作为最基本的东西进行积累掌握的。
3.学习文言文,还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
了解基本的知识,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等,这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是大有好处的。
每年的中考,对于文言文学生该如何复习呢?下面先来看看近五年来文言文试题:2008年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桑怿有勇有谋,体恤民情,仗义疏财;2009年选自《后汉书朱云传》――朱云耿直忠心,冒死进谏;2010年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黄庭坚勤学有法,终成大器;2011年选自解缙《太原王传》――解元智勇双全,本领高强;2012年选自《大唐新语》――戴胄忠诚耿直,秉公守法,不畏权贵。
从以上几年的考试内容,关注中考者不难看出,江西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分值为10分,包括5个试题,主要从朗读节奏、实词解释、句子理解、概括要点、人物形象分析等进行考查,内容大多与江西的风土人情或课文作者、课文内容有关。体裁是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故事性、启发性的记叙短文。
二、文言文中考复习对策
1.立足课外
首先要抓住课本,对教材中的复杂文言文都要精讲多练,要求养成预习、归纳、背诵的良好习惯,多读文下注释。
2.多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揣摩语气、掌握断句,而且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名篇名句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
3.学会归纳
复习时必须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主要是文言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是书下注释过的,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4.教导学生翻译句子的方法
要借助材料中的注释疏通,再去作答;在答题时,看清题干,是要求用文中原句回答,还是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
5.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阅读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和借鉴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和全面理解。复习的时候,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要结合整篇文章来理解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自己的见解,也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思考文中的思想或所蕴涵的道理,达到学以致用。同时要求学生强化做题训练,尤其多做涉及江西中考范围和相关内容的课外试题。
文言文篇6
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当然是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古人高尚的情操。中职学生的情感感悟力和审美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教师在内容方面多做一些点拨,这自然就需要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那么如何发问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首先当然是让学生把握文脉。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是设置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仍以《前赤壁赋》为例,在疏通字词后,让学生进一步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全文哪些文字写景,哪些文字写情,哪些文字写理?二是本文一个显著特色是“主客问答”,“客”从第几节出现,哪几节文字都是写“客”的?这两个问题都是从文章的内容入手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主客问答”这个写作特色上,引导学生从写作特色的角度去感受文章。从疏通字词读音到了解文章内容,再到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的过程符合人的基本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二、问在字句,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文言文的精髓藏在文字之后,想要深入感受古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对文言文的把握就必须细致到字句。想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句明察秋毫,自然少不了教师的高水平。那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又该做些什么呢?当然首先得把握段落的关键字词,其次设计相关问题。如《前赤壁赋》中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心情的变化,笔者设计问题:作者夜游赤壁时一开始心情如何?从哪一节的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中的哪个字说明了这一点?学生通过筛选提取信息,回答“:苏轼夜游赤壁开始时心情非常不错,从第2节的第一句话‘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可以看出,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乐’。”这样的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对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问在字词“,以文带言”,掌握文言知识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字词,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对学生来说像外语一样,还有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早已成为历史,但对理解整篇文章却又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就字词提问呢?仍以《前赤壁赋》为例,说说如何“以文带言”,把字词解释等古文知识融入到段落的分析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笔者追问学生具体是什么时候,学生对照注释可以回答“壬戌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由此顺便带出对古代干支纪年法知识的讲授,和对“望”“既望”“朔”“晦”的介绍。“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意思是“苏轼和客人在赤壁泛舟”,让学生比较古今句式的不同,从而判断出该句是倒装句。“以文带言”环节在一堂文言文课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每堂文言文教学课必须经历的环节。在字词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古文知识的分析中,既要照顾到知识点的典型性,又忌面面俱到,教师应着重帮助中职学生建构文言文知识系统。
四、问在修辞,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