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范例(3篇)

时间: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范文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一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以文件的形式确定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2007年4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会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强调: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中央7号文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路,以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举措,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3]。“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向,在开展近3年来,受到了教育系统的衷心拥护和亿万师生的热烈欢迎,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亲切关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4]。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活动开展近3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青少年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有些学校和地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对活动价值的研究也较肤浅,认为每天运动1小时就是完成了任务,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学习、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相应在其开展过程中活动没有继续创新,水平停留在活动开展初期,严重阻碍了活动的深度开展,大大降低了“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

2教育的本质

关于“教育”一词,词典的解释: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从事社会生活的全过程;辞海的解释:教育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继承和发扬的全过程。对于教育的本质却是百家争鸣,长期以来被人们所争论,主要的观点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5][6]。总结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本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有教育对象即人,还需要有教育内容,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对教育对象以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简单地说教育可以使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个体的成长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说教育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不断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3“阳光体育运动”价值分析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的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强身健体、阳光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的价值不仅存在于自身的规定之中,还需要通过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而“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彰显自身的价值,又不仅仅取决于运动的本身,更取决于主体对“阳光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程度。

3.1回归教育本质:“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自身的内在价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载体。“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用3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得到切实地提高。“阳光体育运动”以文件的形式对现阶段青少年的健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每天的活动时间也提出了最低要求,强调了体育锻炼时必须的身体锻炼,这必将打破长期以来“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实施,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得到切实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根据2008年全国近9万所学校的检测结果表明,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及以上标准的学生占85.94%,学生的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4]。在体育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需要学生身体的参与与练习以及学生间的相互配合,这就在客观上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条件。通过每天体育活动和竞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7]。而在体育运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孩子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学生能较容易的接受自身错误,改正过程也更直观简单,避免了口头说教的乏味与低效,师生关系也在活动的共同参与中得到融洽。

3.2回归教育本质:“阳光体育运动”对体育本身的内在价值

我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虽然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较快,但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犹豫各种原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纲领性文件已经写入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中,说明活动将要持久深入的开展的下去。活动的持久深入开展,不仅对学校体育产生重大影响,对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也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对象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活动、体育课紧密相连,这必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中央七号文件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建立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在国家政策措施的调控下,“重文轻武”、任意挤占体育课等现象得到遏制,场地器材、活动经费问题将逐步解决,教师队伍及素质将会有质的改进,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此外,“阳光体育运动”还强调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运动会,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8]。这将直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另外,现在的学生将来踏入社会,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必将在将来掀起轰轰烈烈的社会体育热潮。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绝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学校这一阶段,随着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的支持作用得到体现,竞技体育的发展又会推动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9]。总之,“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三者之间的联系,随着事物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将得到加强,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

3.3回归教育本质:“阳光体育运动”对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李岚清副总理也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然而被推崇、追捧多年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已然成了“皇帝的新衣”[10]。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学生的负担依旧沉重。就连教育部部长周济都承认,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也正是这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观念的转变以及制度的变革将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而“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直接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活动,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家长也不会反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社会都会支持,能够得到大家的共识[11]。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家出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端正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等等一系列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措施[4]。在开展过程中,许多地方和学校,素质教育都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抓手,办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端正,形成了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氛围,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体制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阳光体育运动”确确实实成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3.4回归教育本质:“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价值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非常及时,在社会就业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生的文化课负担过重,学校体育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下,有效遏制了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趋势,并大幅提升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12],突出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了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局面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共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不仅要求全国人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全国人民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关键,下一代健康成长、体魄强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可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13]。早已成为奥运会金牌大国的我们,青少年的体质却是如此的不相称,未来的国家间的竞争,将主要表现在青少年身上,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将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社会兴盛的根本保证[14]。大量事实证明,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学问再高,也难以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更谈不上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说“阳光体育运动”是千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的体现,也是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健康身体形态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质健康这个词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总理在2011年“六一”儿童节这天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的操场上,兑现了与小学生们同上了一堂体育课的诺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政府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来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少年迪纳摩足球队,在北京踢了两场友谊赛性质的比赛,一场15∶0,一场7∶3,而与他们对阵的中国小学生,无论在年龄上还是身高上,都要比俄罗斯孩子高出一截。以大打小还出现如此刺眼的比分,更是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而我国自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就多次共同组织进行了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都反映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运动能力不断下降的一个严重事实,党中央也不断采取措施加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那近十年的三次大规模的体质调研所反映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2000年国民体质检测报告、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中的原始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和分析。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前期查阅大量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资料,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2.2.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对三次报告中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纵向比较

根据对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的测验结果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3.1.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比较结果

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增长趋势。例如:7—18岁年龄组身高分别是:2010年,城市男生154.66cm,城市女生149.47,乡村男生151.82,乡村女生147.05cm,较2005年平均增长1.01cm、0.79cm、1.55cm、1.12cm;较2000年平均增长2.02cm、1.43cm、1.78cm、2.01cm。(见图1)

2010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体重分别为47.42kg、42.18kg、43.73kg、40.13kg。较2005年平均增长1.35kg、0.80kg、2.02kg、1.15kg,较2000年平均增长2.17kg、1.64kg、3.35kg、2.09kg。(见图2)

3.1.2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比较结果

3.1.2.1肺活量水平比较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肺活量,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拐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18岁年龄组分别平均提高89、84、94、81毫升。(见表一)

3.1.2.2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比较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2010年的成绩虽与2000年比较是降低的,但与2005年相比,7—18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分别平均增长1.12、1.03、0.76厘米。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反映出下肢爆发力下降的趋势在得到抑制的同时有所提高。(见表二)

3.1.3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比较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2010年与2000年、2005年相比,反映身体柔韧度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有所提高,但2005年较2000年增幅较大,7—18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分别平均增长1.97cm、3.02cm、1.35cm、2.46cm。2010年较2005年在此基础上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又分别增长0.49cm、0.04cm、0.53cm。城市男生坐位体前屈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见图3)

3.1.4力量素质(握力)比较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见图4),2000年7—18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的握力分别为:23.48kg、16.61kg、23.49kg、17.26kg;2005年分别为26.09kg、18.73kg、26.08kg、19.21kg;2010年分别为:26.52kg、19.15kg、26.44kg、19.37kg。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较2000年增长较多,2010年与2005年差别不大。

3.1.5耐力素质比较结果

代表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视不同年龄—性别组而有所不同。7—12岁男女学生测试50米×8往返跑,13—18岁男生测试1000米跑、女生测试800米跑。

青少年健康成长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B848.9

1问题的提出

早在1958年,海德(Heider)在他的名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归因者“根据观测线索推测一般意义上的稳定的心理特质”。他认为人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客观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1]。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称之为归因风格[2]。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问题。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很多研究仅仅是将归因风格看作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认知因素之一。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由于其归因不当,造成了心理封闭所致[3];而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研究者也认为归因倾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突出的因素[4]。但实际上,在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归因是为了构建“心理模型”而对知觉性输入进行转译的过程[5],因此它应该是心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不仅仅是影响因素。沈德立、张大均等人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并将归因风格纳入到该理论之中,认为认知归因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6~8]。因此要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就必须对青少年归因风格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在关于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的探讨中,不同研究者在取样、研究工具的使用等方面也是存在着不同的。姜玉飞、黄恩等人的研究选择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Lefcourt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量表(MMCS)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性与归因风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9],在陆桂芝、李勇的研究中以中师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不同学生的归因风格以及道德行为[10]。这些关于归因风格的研究,由于研究工具的不同、取样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研究之间缺乏可比性,也就无法全面了解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变化趋势、特点进行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调查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省市地区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试图通过比较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变化,更深入地了解我国青少年归因发展的现状及水平,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控借鉴的实证性资料,并进而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素质理论。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采用沃建中、孙慧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即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以及整体局部性。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所属项目之和为维度分,各维度分之和的平均数即归因风格总均分。内在外在性主要是考察倾向于外部归因还是内部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内在,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外在;持久暂时性主要是考察倾向于稳定归因还是不稳定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稳定,得分越高,越倾向于不稳定;可控不可控性考察倾向于可控归因,还是不可控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不可控,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可控;局部整体性主要是了解倾向于整体性归因,还是局部性归因,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局部,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整体。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53,分量表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11]。

2.3数据整理与分析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用SPSS13.0完成。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归因风格整体特点分析

3.1.1青少年归因风格数据分布分析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得分在1.41~4.00之间,平均数为2.969,标准差为0.29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67~2.972。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302,峰度值为0.251(见图1)。

表2显示,有153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39(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3.50%;有835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55(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1.90%,有41695名青少年的得分在2.39~3.55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4.60%。

3.1.2各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总均分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总均分的描述统计结果发现,青少年归因风格的总均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其中小学五年级青少年的得分较低,初一、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得分略有升高,高中各年级的发展水平相对平稳,进入大学之后,又出现了升高的趋势,结果见表3。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9.842,p

3.2青少年归因风格各维度的发展比较

3.2.1青少年内在外在性归因的发展分析

青少年内在外在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2.455,标准差为0.514,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450~2.460。在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内在外在性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发现,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升高,结果见表4。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7.385,p

3.2.2青少年持久暂时性归因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持久暂时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3.187,标准差为0.538,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182~3.192。表5是对不同年级青少年持久暂时性归因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青少年在持久暂时性维度上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阶段性增长的趋势,在小学五年级、高中三年级阶段出现了波动。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090,p

3.2.3青少年可控不可控性归因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可控不可控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3.048,标准差为0.500,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043~3.052。表6是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可控不可控性归因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青少年在可控不可控维度上的得分在不同年级阶段,出现了波动。

方差分析显示,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594,p

3.2.4青少年局部整体性归因的发展比较

青少年局部整体性归因得分的平均数为3.187,标准差为0.509,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183~3.192。在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局部整体性维度得分的比较发现,青少年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结果见表7。

经方差分析检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0.549,p

4讨论

4.1我国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

在对44063名青少年归因风格整体分布形态的分析中发现,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青少年归因风格得分在1.41~4.00之间。得分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仅占5.40%,其中有153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39,占调查总人数的3.50%;有835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55,占调查总人数的1.90%,有41695名青少年得分在2.39~3.55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4.60%。

对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得分较低,并表现出了波动,而在初三到高三年级阶段起得分有所升高,发展相对平稳,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其得分出现了波动变化但又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可能与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关。在不同的年级阶段,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整个小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而初中生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抽象逻辑思维,但是这种思维是不平衡的,变化较大,这可能是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表现出波动的原因;进入高中以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因此青少年归因风格也表现得较为平稳;从高三到大学阶段,青少年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新的适应任务,使得其行为归因发展受到影响,并进而表现为归因风格发展的波动。

4.2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结构性发展

归因风格具有多维结构。根据海德(Heider)的控制点理论,人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韦纳(Weiner)则认为归因还包括动机成分;贝德曼(Biederman)又增加了局部整体归因的系统;我国学者沃建中、孙慧明等人在总结前人归因理论的基础上,主张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个体归因风格。他们认为,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以及整体局部性4个维度[11]。沈德立、马惠霞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和基本的心理特质和身体特点整合,它具有基本性、稳定性和内隐性[6]。所以说对于健康儿童而言,其心理健康素质是处于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相反,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其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相冲突的现象。同样,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儿童的归因风格各维度也应该是相互一致、相互协调的。根据本调查的数据资料,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四个维度的比较发现,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以及整体局部性四个维度的差异方向具有一致性,并没有表现出交叉波动。这表明,就整体而言,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是稳定的、和谐的、一致的。

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各维度差异的相似性并不能表明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在各年级之间也不存在差异性。在本研究中发现,在归因风格四个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这可能与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水平有关,在对我国青少年认知发展水平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我国儿童在6、7岁左右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算阶段;12岁左右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在17岁左右,个体的认知发展完全达到形式运算阶段[12]。这说明,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发展是存在不同的,这一结论可以为本研究的结果提供解释。本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在内在外在性、整体局部性、持久暂时性维度上的得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可控不可控维度的得分变化并不明显。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各不同归因维度的发展趋向成熟,因此可以认为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在不同年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受到了青少年心理成熟及认知发展的影响。

5结论

根据对本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HeiderF.ThePsychologyofInterpersonnalRelations.NewYork:Wiley,1958

2赵华.归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20~21

3蔡翥,汪凯.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卫生软科学,2006,20(2):157~160

4邵海燕,王水珍.大学生个性特征、人际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109~111

5王沛,张国礼.社会认知对于归因理论与研究发展趋势的影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105~109

6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7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82~585

8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77~578

9姜玉飞,黄恩等.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与归因风格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学,2005,14(2):148~149

10李占江,邱炳武等.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6~8

11沃建中,孙慧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90~94

12白学军.中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测验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20(3):25~29

ADOLESCENTMENTALHEALTHDIATHESIS:ASTUDYOF

ATTRIBUTIONALSTYLESDEVELOPMENT

KangTinghu,BaiXuejun

(AcademyofPsychologyandBehavior,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074)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