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贫血的护理(6篇)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篇1
【关键词】胎盘早期剥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5-01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期剥离(placentalabruption),简称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往往起病急、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0.46%~2.1%,其发病率的高低与分娩后是否仔细检查胎盘有关,多数于28周以后发病,约50%发生于临产之前。轻型胎盘早剥者,于临产前无明显症状,此类病例易被忽略。
1临床表现
胎盘早剥的临床特点是妊娠晚期突然发生的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有或不伴有阴道出血。根据胎盘剥离面的大小和出血量多少可分为以下两型。
1.1轻型
以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通常不超过胎盘的1/3,多见于分娩期。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较多,色暗红,伴轻微腹痛或无腹痛,贫血体征不显著。若在分娩期则产程进展较陕。腹部检查:子宫软,宫缩有间歇,子宫大小符合妊娠月份,胎位清,胎心率多正常,若出血量多胎心可有改变。腹部压痛不明显或仅有局部轻压痛(胎盘剥离处)。产后检查见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
1.2重型
以内出血和混合性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l/3,同时有较大的胎盘后血肿,多见于重度妊高征患者。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部疼痛和(或)腰酸、腰背痛,其程度与胎盘后积血多少呈正相关。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以及面色苍白、出汗、脉弱及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病人可无阴道流血或少量阴道流血及血性羊水,贫血程度与外出血量不相符。腹部检查:子宫硬如板状,有压痛,以胎盘附着处最显著,若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则子宫压痛不明显,但子宫比妊娠周数大,宫底随胎盘后血肿增大而增高。偶见宫缩,子宫多处于高张状态,子宫收缩间歇期不能放松,因此胎位触不清楚。若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1/2,胎儿多因缺氧死亡,故重型患者的胎心多已消失。
2处理原则
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并积极抢救处理并发症是处理胎盘早剥的原则。患者入院时,情况危重、处于休克状态,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及时输入新鲜血液,尽快改善患者状况。胎盘早剥一旦确诊,必须及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法根据胎次、早剥的严重程度、胎儿宫内状况及宫口开大等情况而定。此外,对并发症进行处理,如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3护理评估
3.1病史
孕妇在妊娠晚期或临产时突然发生腹部剧痛,有急性贫血或休克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护士需结合有无妊高征或高血压病史、胎盘早剥史(复发率约10%)、慢性肾炎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史及外伤史等,进行全面评估。
3.2身心状况
胎盘早剥孕妇发生内出血时,严重者常表现为急性贫血和休克症状,而无阴道流血或仅有少量阴道流血。因此对胎盘早剥孕妇除进行阴道流血的量、色评估外,应重点评估宫底高度、腹痛的程度、性质,孕妇的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以及时、正确地了解孕妇的身体状况。胎盘早剥孕妇入院时情况危急,孕妇及其家属常常感到高度紧张和恐惧。
4护理措施
胎盘早剥是一种妊娠晚期严重危及母儿生命的并发症,积极预防非常重要。护士影=应指导孕妇主动接受产前检查,预防和及时治疗妊高征、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妊娠晚期避免仰卧位及腹部外伤;施行外倒转术时动作要轻柔;处理羊水过多和双胎者时,避免子宫腔压力下降过快等。
现对于已诊断为胎盘早剥的患者,护理措施如下:
4.1纠正休克,改善患者一般情况。病情危急,处于休克者,迅速完成各项实验室检查,配制新鲜血。同时迅速开放静脉,及时输入新鲜血,补充血容量及凝血因子。密切监测胎儿状态。
4.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生命体征,出、入量,阴道流血情况,宫底高度及胎心等,及时发现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下、黏膜或注射部位出血,子宫出血不凝,有时有尿血、咯血及呕血等现象;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表现为尿少或无尿。护士应高度重视上述症状,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3为终止妊娠做好准备。一旦确诊,应及时终止妊娠,以减少围产死亡率。依具体状态决定分娩方式,争取在发生胎盘早剥后6小时内结束分娩,以便迅速止血,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护需为此做好相应的准备。
4.4预防产后出血。患者在胎盘剥离娩出后易发生产后出血,因此分娩后应及时给予宫缩剂,并配合按摩子宫,必要时按医嘱作切除子宫的术前准备。未发生出血者,产后仍应加强生命体征观察,预防晚期产后出血的危险。
4.5产褥期护理。患者在产褥期应注意加强营养,纠正贫血。更换消毒会阴垫,保持会阴清洁,防止感染。根据孕妇身体情况给予母乳喂养指导。死产者及时给予退乳措施,可在分娩后24小时内尽早服用大剂量雌激素,同时紧束双乳,少进汤类;水煎生麦芽当茶饮;针刺足临泣、悬钟等穴位等。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篇2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儿科护理学;教学
传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式大多依据疾病病因、病理检查、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及措施等程序来进行,由于大多以教师传授式的讲解进行,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专业知识同具体的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也随之突显。案例分析法是通过由教师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的一种将具体案例转化为抽象理论的教学方法。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学科,一方面由于病人的特殊性难以在儿科病房进行教学,因此案例分析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另一种“临床现场”,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因素
1.1案例来源:教学过程中选取案例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这里的案例应当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案例的分析,而不是空想杜撰出来的。而鉴于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来感染和引导学生,此因教师应当选择具有针对性同时具有普遍性的案例,符合护理学所面对的新形势。在案例的选择上有三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案例应当具有知识性和启发性,不能只注意到案例在带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其中的知识含量;二是案例应当具有时代性,选择较为新鲜能够反映社会动向的例子,但是要注意不能盲目将社会传闻作为典型案例放在课堂教学中;最后一点就是案例应当简洁明了,同时具有针对性。这样的案例选择后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置身于临床护理实践中进行思考和决策,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1.2案例收集:案例的来源要求教师在获得案例方面必须从临床病例中实地考察,在案例收集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运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判断力有针对性的收集,要考虑到学生缺乏实际经验还没有接触过临床这一现实状况,收集病情与教学大纲较为贴合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另外,案例还应当在得到案例资料来源处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1.3案例内容:在案例选择中还应当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科培养目标,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案例。每一个案例一般具有相应的训练重点,比如在有机磷中毒的急救案例中,其训练重点是如何进行病人的洗胃,而在心跳骤停的有关案例中,训练的重点则是进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具体操作。这样,典型案例结合专业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了解临床护理的程序和组织构成,案例内容还应当根据最新的医院医护工作要求进行阶段性的调整。[1]此外,还可以结合病人从发病到住院、出院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随着病人病情的发展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护理措施,或者横向纵向的比对同一疾病不同病人和同一病人不同阶段的护理手段的不同,增强学生的实践性。
1.4课堂测试:课堂测试是体现案例教学最终的效果的重要途径。案例分析法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效果的检测中,虽然现行的护理考试制度已经逐渐向全面化和多样化的角度发簪,但是考试宗旨依然以考察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专业知识为主,这种情况下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卷面的评阅,但是在检测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就有较大的欠缺。因此,课堂测试就成为评价学生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于某一案例不统一答案的教师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案例的选择、教师准备、案例运用和具体实施等几个方面。以一个八月前早产的小儿血液系统的疾病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导入贫血的种类及其临床特征。
2.1案例的选择及教师的准备环节: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针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以采用《儿科护理》(朱念琼主编)中的大纲需求进行选择,从婴幼儿腹泻、先天性心脏病、营养性贫血、急性肾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进行病例设计,[2]在设计中要注意难易结合,病例应当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教师在讲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协调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比重。
2.2案例运用(1)案例了解:男,8个月,早产儿,生后单纯母乳喂养。近4月来面色苍白,烦躁爱哭。并提供相关的体格检查数据,要求学生思考该患儿的临床诊断和护理措施。(2)病因分析:首先教师在将病例展示学生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新课的预习。然后在课堂通过案例展示法,以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将病例展示给学生。使其有感性的认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根据该患儿的临床表现,应该进行怎样的临床诊断。因为学生之前有对于小儿营养、喂养的学习,可以马上明白是因为患儿未能及时添加辅食而引起的营养障碍。然后教师可以进行理论的讲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该患儿因为是早产儿,生长发育较快,需铁量也较多,没有及时增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就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3)临床表现分析:通过对于患儿的症状及体格检查分析,引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相关的辅助检查。面色苍白、烦躁爱哭都是一般贫血的表现,此外还有口腔黏膜苍白、不爱活动、易疲惫等症状。骨髓外造血情况表现为淋巴结、肝脾的轻度肿大。血象则表现为末梢血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均低于正常水平。[3]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分别讲授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其他的症状,将病理生理的理论讲解同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相结合。(4)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根据对于病案的分析,学生能够了解营护理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的临床表现。此时结合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心理,展开讨论提出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最终由教师引导总结出其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应用铁剂,如果有必要则需进行输血。在护理诊断方面,由于铁的摄入不足引起营养失调;贫血组织和器官供氧不足引发活动无耐力,家长护理知识的缺乏导致患儿有感染危险。在护理中应当注意饮食调整、感染预防和铁剂应用,同时要进行适量活动并注意休息。
总之,由于儿科护理学这门学科实践性较强,病案分析法是一种参与式较强的有效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春妮.护理心理学教学案例的开发与评价[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篇3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孕产妇;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5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3(c)-0177-02
Influenceofirondeficiencyanemiaonpregnantandlying-inwomanandneonatus
JINXin1YUANXian-jun2ZHANGXiu-ling1
1.DepartmentofLaboratoryMedicine,GuangzhouDevelopmentDistrictHospitalin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730,China;2.DepartmentofStomatology,GuangzhouDevelopmentDistrictHospitalin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7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sofirondeficiencyanemiaonpregnantandlying-inwomanandneonates.Methods448pregnantwomenadmittedintoourhospitalfromMarch2011toMarch2013wereselectedasresearchobjects.Accordingtodegreesofanemia,theyweredividedintothenormalgroup(n=372),themildanemiagroup(n=58)andthemoderate-severeanemiagroup(n=18).Theoccurrenceofgestationalhypertension,prematuredelivery,postpartumhemorrhage,infantoflow-birthweight,andneonatalasphyxiaofthethese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rateofgestationalhypertension,prematuredelivery,postpartumhemorrhage,infantoflow-birthweight,andneonatalasphyxiainthemoderate-severeanemiagroupwas33.3%,38.9%,72.2%,27.8%,44.4%respectively,andthemoderate-severeanemiagrouphadastatisticaldifferenceofabove-mentionedindicatorscomparedwiththeothertwogroups(P<0.05).ConclusionIrondeficiencyanemiaduringpregnancy,especiallymoderate-severeanemiahascertaininfluenceonbothpregnantwomanandneonates.
[Keywords]Irondeficiencyanemia;Pregnantandlying-inwoman;Neonatus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是体内铁储存不能够满足红细胞生成的正常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性疾病。ID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性疾病,妊娠期IDA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1]。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44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探索缺铁性贫血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44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年龄18~41岁,平均(25.3±4.4)岁;孕周34~41周,平均(37.2±1.2)周。根据贫血程度分为正常组(372例)、轻度贫血组(58例)和中重度贫血组(18例)。贫血的诊断标准:依据内科学进行诊断,血红蛋白100g/L及血细胞比容0.33,MCV<80fl、MCH<27pg、MCHC<30%,血清铁白蛋白12μg/L。贫血程度评定:轻度:血红蛋白90~100g/L;中度:血红蛋白60~89g/L;重度:血红蛋白39~59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1.2方法
各组产妇分娩前采集静脉血,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球仪SysmexXS-1000i检测血红蛋白。对448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产后出血、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中、重度贫血患者的妊娠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各组患者妊娠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的比较[n(%)]
与正常组比较,χ2=10.4357,*P=0.0012,与轻度贫血组比较,χ2=9.0262,*P=0.0027;与正常组比较,χ2=53.9705,#P=0.0000,与轻度贫血组比较,χ2=4.4098,#P=0.0068;与正常组比较,χ2=83.7645,P=0.0000,与轻度贫血组比较,χ2=30.7432,P=0.0000;与正常组比较,χ2=9.7337,P=0.0018,与轻度贫血组比较,χ2=4.6871,P=0.0304;与正常组比较,χ2=14.1035,P=0.0002,与轻度贫血组比较,χ2=6.0944,P=0.0136
3讨论
铁是人体生理过程中需要的微量元素,主要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及细胞线粒体的电子传递等体内一些其他生化过程。缺铁性贫血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细胞的血红素合成而发生的贫血[2]。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为营养因素(饮食中供铁不够及铁吸收不良等);慢性失血(消化道出血、痔出血、女性月经量过多、血尿等);吸收障碍(胃全切或次全切术后、慢性腹泻及小肠疾病)。铁缺乏症包括3个阶段,即储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者总称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及补充铁剂[3]。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因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导致血液呈稀释状态,称为“生理性贫血”。妊娠期,因自身需要及胎儿的需要,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铁的摄入量相对不足,发生“生理性缺铁性贫血”;若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等溶血性疾病及血管恶性肿瘤等都可能导致“病理性缺铁性贫血”[4]。缺铁性贫血为最常见的妊娠期贫血。
贫血使孕妇血液携带养料及氧的能力下降,胎盘供氧及营养物质不能够满足胎儿生长所需,致使胎儿出生体重低于正常孕妇所分娩胎儿的体重。贫血使子宫缺血,促进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概率升高,同时,贫血可使胎盘或者子宫的蜕膜供氧不足增高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贫血可使孕妇体内抗体生成减少,免疫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发生感染的概率增高,使新生儿发生早产的概率增高[5]。母体过度缺铁,导致骨髓的造血功能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强,使出血倾向增大,而贫血又使组织缺氧和灌注不足,易致子宫收缩不良而发生出血[6]。贫血使子宫肌层缺血、缺氧,子宫肌层收缩功能降低,且贫血使孕妇易产生疲劳,而机体的抵抗力低,对分娩时的出血以及产后出血的耐受量降低,导致产后出血概率增高[7]。妊娠期母体骨髓和胎儿竞争社区母体血清里的铁,胎儿往往较母体更易获得铁,且铁在胎盘的转运为单向的,即只能由母体到胎儿,而不能由胎儿到母体,故即使母体缺铁情况极重,胎儿的缺铁情况也可能不严重。只有在母体极度缺血,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胎盘供氧及营养不足以满足胎儿的需要,胎儿血氧摄取不足时,易发生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8]。贫血孕妇进入产程后,因宫缩增强,胎儿在宫内的缺氧状况恶化,容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
本研究结果示,孕期缺铁性贫血,尤其是中重度贫血,对孕妇及新生儿健康都存在一定的影响,与童群英[9]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轻度贫血可以增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早产率、产后出血率、低体重儿百分比、新生儿窒息率。
[参考文献]
[1]伍静.缺铁性贫血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47-48.
[2]李红粉.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干预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7):37.
[3]方微丽.围产期孕妇贫血的早期干预及其效果[J].医药前沿,2012,2(3):211-212.
[4]侯丹凤.妊娠合并贫血12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0):2539-2540.
[5]张秀娟.1432例妊娠期妇女贫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5):53-54.
[6]胡巧珍.规范产前检查与围生保健改善妊娠结局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6):76-77.
[7]江林.1030例孕产妇贫血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5):96-97.
[8]冉文玉,范美英,李艳丽.筛查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疾病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5):59.
[9]童群英.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健康宣教与护理干预[J].心理医生,2012,(11):240-241.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篇4
关键词: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护理方式;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09-01
贫血属于孕妇妊娠期间最多见的合并症之一,有相关文献报道,大概有50%以上的孕妇会出现合并贫血,我国的统计率为30%以上,在孕妇的孕中期开始,其对铁量的需求加大,在其孕晚期达到最高值,假如孕妇自身没有足够的铁储存,加之其骨髓之内的含铁血黄素降低,非常容易出现贫血或者是患者已经出现贫血并且加重,其中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多见[1]。本文选取2009年3月到2011年5月的200例社区医院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患者怀孕3个月之后检查其血常规,指导患者正确饮食方法,在患者的孕中后期依照其贫血情况使用药物干预,在患者产程时实施严密观察,进行相对应的合理护理方式,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资料共有128例,全部选自2009年3月到2011年5月的团医院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8例患者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有82例,年龄在26-30岁之间的有37例,年龄在31-35岁之间的有9例,128例患者中属于初产妇的有108例,属于经产妇的有19例,128例患者中孕早期血红蛋白小于100g的患者有18例,中晚期患者有108例,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到100g/L以下。患者产后42天进行统计,属于轻度贫血的一共有84例,属于中度贫血的一共有30例,属于重度贫血的一共有13例。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128例,在患者孕38周其血红蛋白数值在100g/L之上的患者一共有116例。
1.2方法:在患者孕早期对其进行孕妇知识宣传教育,详细讲解有关于妊娠合并贫血的相关知识,增强其认知水平,针对存在心理负担的孕妇实施心理疏导,降低其恐惧心理,在孕妇的孕中期对其进行血常规以及尿常规检查[2],之后每间隔一个月进行复查一次,直到患者产后为止。在患者的孕中期依照其具体情况进行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口服硫酸亚铁以及肌注铁剂等相关药物治疗。在患者产程中严密观察,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患者产褥期实施抗感染和抗贫血相关治疗[3],直到患者产后42天进行门诊复查为止。
2结果
128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的患者有8例,输血患者6例,出现腹部伤口感染的患者有3例,出现会阴伤口感染的患者有2例,胎死宫内的患者有1例,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有1例。
3讨论
有资料显示孕妇在妊娠期贫血中缺铁性贫血占有95%,孕妇出现贫血能够导致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相对较慢、流产、早产或者是低体重儿,严重者会使胎死宫内。针对预防患者缺铁性贫血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点,首先要在患者妊娠前及时的治疗相关失血性贫血疾病,例如患者月经过多和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肝肾疾病,以此来提高患者铁储备;其次还要提高患者的孕产期健康,改变患者以往的不良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动物肝脏等食物;需要及时的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缺铁性贫血,为其补充铁剂,在患者妊娠4个月的时候需要每天口服硫酸亚铁、叶酸和维生素等等[4]。通过对本组患者的研究显示,经过实施有效合理的系统护理,患者产期宝健和饮食调整,及时的对患者各个时期给予全方面的细心护理,使大部分患者安全的度过了孕产期,减少了患者和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曹珍修.妊娠反应的处理及必要营养物的补充[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04):1201-1202
[2]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01):549-550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篇5
关键词:胎儿;宫内输血;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4月—2017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就诊,因各种原因导致胎儿重度贫血的病例10例,孕妇年龄24~36岁,孕周21~34周,其中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TRAP)1例,双胎贫血多血序列征(TAPs)1例,MN血型不合1例,Rh血型不合3例,胎盘绒毛血管瘤2例,2例原因不明。
1.2方法
孕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胎儿、胎盘位置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超声引导下用22G穿刺针进行脐静脉穿刺,先抽取0.5mL脐血和0.5mL血制品急查血常规,根据脐血红细胞比容(HCT)和供血HCT决定输血量,然后在脐静脉注射配制好的维库溴铵,胎动消失后缓慢注入血制品。输血结束后抽取0.5mL脐血送检血常规,了解贫血纠正情况。
2结果
7例宫内输血1次,1例宫内输血2次,1例宫内输血5次,1例宫内输血6次。1例术后第2天未输血胎死宫内家属要求放弃治疗,1例术后1周胎死宫内,1例术后第2天胎心缓慢放弃治疗,1例继续妊娠中,1例Rh血型不合者术后1周(孕30周)早产,1例Rh血型不合者输血6次后于孕35周分娩一活婴,1例MN血型不合者输血5次后于孕36+1周分娩一女活婴,1例胎盘绒毛血管瘤孕34周分娩一活婴,2例原因不明的分别于孕34周和孕38周分娩一活婴,顺利出生的胎儿目前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
3护理
3.1输血前护理
3.1.1术前准备
遵医嘱予以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双方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孕妇血型(ABO+RH)、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致畸病毒、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宫颈分泌物检查等。孕妇有全身感染,急性、亚急性生殖道感染,心、肺、肝、肾等不能耐受手术的,凝血功能异常,有晚期先兆流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不能进行手术。嘱孕妇注意休息,预防感冒。
3.1.2心理护理
由于对宫内输血知识的缺乏和不了解,或曾经有过类似不良孕产史,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表现出焦虑紧张,担心手术不成功妊娠失败,护士应了解孕妇的心理特点,热情主动关心陪伴孕妇,耐心细致地解答孕妇和家属的疑问,将宫内输血的方法、步骤及术中注意事项向孕妇和家属进行详尽的解答,并介绍成功案例,增强其信心,减轻其精神压力、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3.1.3血制品的配备
做好交叉配血,一般选用新鲜Rh阴性O型洗涤浓缩红细胞,与母血清交叉配型无凝集现象。取血时携带取血申请单与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孕妇姓名、诊疗卡号、血型、血液种类、血量、血袋号、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标签是否完整、有效期及血液质量,核对无误后双方在取血登记表上签名。血液取回后在4℃冰箱悬挂2h,以增加红细胞比容,输血前半小时取出常温下悬挂放置。
3.1.4孕妇准备
嘱孕妇进食,排空膀胱,术前半小时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00mg塞肛预防宫缩。
3.1.5环境准备
①消毒:手术室每日定时进行紫外线消毒1h,术前30~60min开启空气消毒机至术毕。术后休息室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②温度: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1~25℃,湿度控制在30%~60%,有利于无菌环境的维持,减少感染的概率[23]。③消毒液加温:把2%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放置在38℃的电子恒温水浴锅内加温,增加病人的舒适感,而且杀菌效果优于室温温度消毒剂[4]。④音乐: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可以使孕妇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使其身心得到改善,并进一步起到镇痛、降压、镇静的作用[5],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⑤物品准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处于正常状态,超声引导穿刺架放置在2%戊二醛原液浸泡消毒,无菌脐穿包、无菌手术衣、无菌器械保护套、22G穿刺针、医用润保等。
3.1.6肌松药的配制
维库溴铵遵医嘱按0.1mg/kg胎儿体重(超声估重)来配制。
3.1.7检验条码的标识
送检标本有输血前脐血血常规、血制品血常规和输血后脐血血常规,检验条码打印后在条码上分别标注输血前、血制品和输血后。
3.2术中配合与护理
①体位:护士协助孕妇取仰卧位,孕周大者为防止仰卧位低血压,可把床头稍抬高。②血制品的准备:与医生共同核对孕妇姓名、诊疗卡号、血型、血液种类、血量、血袋号、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标签是否完整、有效期及血液质量,血型不合者尤其注意血型是否跟孕妇一致,核对无误后护士戴无菌手套,输血器连接三通延长管,然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冲管后的输血器连接血袋,输血器内的生理盐水排空后把10mL注射器接在三通延长管一端抽取血制品,三通延长管另一端连接穿刺针。③标本送检:另一护士把抽取的输血前脐血和血制品标本立即送检急查血常规,根据脐血HCT和供血HCT决定输血量,输血结束后及时送检抽取的脐血急查输血后血常规,以了解贫血纠正情况,决定输血间隔时间[1]。④术中监护:严密监测胎心音变化和孕妇的情况,如果术中出现胎儿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立即暂停宫内输血,嘱孕妇左侧卧位,给予低流量吸氧,必要遵医嘱用药。随时观察询问孕妇的反应,如果孕妇持续宫缩,立即停止手术,必要时应用宫缩抑制剂。⑤严格无菌操作。
3.3输血后护理
①穿刺点护理:按压穿刺点5min,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24h后把敷料撕掉。②休息:术后在休息床观察30min,超声监测胎心音、胎动正常,孕妇无不适,专人平车护送回病房。嘱孕妇卧床休息2~3d。③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保持会阴清洁卫生,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遵医嘱使用宫缩抑制剂,口服给药时协助孕妇服药到口并交代服药注意事项。严密监测胎心音的变化,胎心音加快一般预后较好,胎心音减慢预后较差[1]。④健康宣教:指导孕妇输血后注意事项,胎动观察方法,注意区分宫缩痛与穿刺点痛。如有腹痛、阴道流血、流液等情况及时就诊。交代复诊时间。告知孕妇及家属胎儿当前情况,嘱其保持良好心态,加强营养,避免剧烈活动。
新生儿贫血的护理篇6
患者,女,31岁,身高125cm,体重44kg,2007年10月10日入院。入院后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孕26周、甲状腺功能减退、孕1产0、中度贫血。孕前间断用药,孕早期在我科门诊建立孕期保健手册,在内分泌与产科医师指导下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胎儿发育情况。入院后提检相关检查,心电图:ST段改变;各项化验回报:Hb72g/L,PLT474×109/L,TSH44.10μU/ml,T452.95μU/ml;心率104次/分,余正常。入院后予监护胎心、胎动、TSH、T3及T4、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心肺功能,经过抗贫血、促进胎儿宫内发育、口服甲状腺素片、促胎肺成熟等对症治疗,12月4日,患者孕36周,彩超示胎儿发育成熟。考虑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子宫增大,导致膈肌上升,患者体形较小,胸腔容量相对小,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心脏负荷增加,易造成心衰,且胎儿随时可能出现胎死宫内,故应尽早终止妊娠,经医生与家属商讨后于12月4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顺利产出1活男婴,体重2055g,身长46cm,阿氏评分10分,外观无畸形,术中采脐血,检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及TSH,术后新生儿按早产术产儿护理,产妇予头孢噻肟钠、甲硝唑静滴,预防感染、补液、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护理等对症治疗,于12月11日母婴同时出院。
护理
术前护理:①及时正确的心理护理。②饮食指导。患者由于焦虑紧张及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造成贫血、食欲差、进食量少且择食,护士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制定可行的饮食计划,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并经常看护患者进食后再离去,患者非常感动,进食量和品种逐渐增加,同时遵医嘱口服铁剂抗贫血治疗,血红蛋白由入院时的77g/L,至分娩前达到109g/L,为胎儿发育、手术及术后康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③监测胎心、胎动、甲状腺功能及胎儿宫内发育情况。按时听胎心、胎动,教会孕妇自计胎动,3次/日,每次1小时。指导孕妇左侧卧位,可改变右旋的子宫对子宫动脉的压迫,改善胎盘循环,有利于胎儿宫内发育。按医嘱采静脉血监测甲状腺功能,因采血次数多,孕妇产生惧痛心理,我们每次安排高年资护士操作,保证1次性穿刺成功,不给患者增加痛苦。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有无宫缩,以便及早发现早产征兆。
术前准备:按医嘱备皮、备血、新生儿暖箱预热、葡萄糖及采脐血用物、新生儿监护仪,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及硬肿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护理:①预防产后出血:间断按压宫底,了解子宫底部位,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按医嘱及时应用缩宫素。②预防心衰:孕妇术前有S-T段改变,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易引起心衰,按医嘱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及补液速度,术后6小时进食全流食,鼓励产妇进食。③护理:甲状腺素基本不透入乳汁,产后可以哺乳。因早产儿生后静脉输液,加之产妇术后切口痛影响母婴早接触早泌乳,但早产儿应尽早哺母乳,可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变及小肠坏死等并发症非常重要,要求护士加强护理,每日热敷按摩,用吸乳器抽吸乳汁喂养早产儿,静滴结束后指导早产儿吸吮,刺激早开奶。该产妇产后2日泌乳量较多,可满足早产儿需要,达到母乳喂养,有效预防早产儿并发症。④健康教育:讲解产褥期的注意事项,指导产妇饮食、休息、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外阴清洁,以保证泌乳及避免产褥感染。⑤出院指导及随访:除指导产妇出院后正常护理常规和注意事项,应指导产妇继续监测甲状腺功能,继续替代治疗,另一方面定期监测婴儿甲状腺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其自护能力、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出院后电话随访至今,该患者能主动定期监测甲功,婴儿甲状腺功能未发现异常,母亲继续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