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分析范例(3篇)
旅游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68-03
引言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沿海,自然资源丰富,齐鲁文化昌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与资源条件,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大省,2008年山东GDP总量31072.0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二产业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依托优越的区域基础条件,山东省旅游业成绩显著,逐渐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巨大的业内收入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近几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公报的数据来看,山东省无论国内外旅游收入或是旅游人次均逐年递增,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外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是特定时期内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的体现,反应着区域旅游业内外部运作机制的合理性程度,涉及方面繁多、内容复杂,不能单纯由某一两类业绩数据判定。本文基于旅游经济的属性与发展因素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为基准,对连续年度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以期解释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发展前景,为相关学术研究及旅游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受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经济表现在价值上是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收入和支出,其发展水平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反映出该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旅游竞争状况与市场地位,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对区域旅游业整体经济实力的全面评价,属于多目标综合性评价问题。本文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为立意目标,选择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指标体系的因素层因子,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并以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三大旅游企业为代表,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前提下,参照相关的研究成果[1~3],选取23个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也即发展现状具体体现在前三个因素上,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经济效益,它们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其中旅游产业规模反映了区域旅游市场的运营效果,决定了该地区的旅游接待力,该因素包括6个指标;旅游产业结构体现了区域旅游产业内部的部门配置,一定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着一定的旅游产业结构,而旅游产业结构又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与旅游产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旅游经济效益则反映了旅游业的运营效率,展现了该地区的旅游创收能力,包括7个指标。同时,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还体现在它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上,虽然不能衡量该地区的现实旅游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却代表着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反映了该地区旅游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驱动性,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
二、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1.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选用的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也称为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决策技术,是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4],基本思路是对原始数据矩阵归一化处理后,选出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出几个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文中评价体系涉及的23个指标184个数据均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旅游政务网(sdta.省略),其中,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的的指标数据均为原始数据,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中的比重与增长率数据由对应年度原始数据计算而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山东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本文选取了2000―2008年间的有关数据,并剔除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的数据。
2.数据分析。将山东省2000年至2008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作为8个评价单元(Y2000―Y2008),对23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依据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基本步骤进行分析,首先得到原始矩阵X;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并赋予数据相应权重后(考虑指标性质同时为计算方便,4个因素赋予相同权重,各因素下指标在各自因素层中也赋予相同权重,三大旅游企业类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各赋予一级指标三分之一的权重),得到加权规范矩阵Z。
X=412.6570.799.18…191.46494.3881.6910.35…116.11610.7596.7113.66…393.81814.67118.6814.49…-47.861038.7142.5214.47…-53.471295.66169.6816.56…239.811653.6205.9317.11…25.442005.24243.0017.36…104.638×23
Z=0.04960.06270.0811…0.19740.05940.07240.0914…0.11970.07340.08570.1207…0.40600.09790.10510.1280…-0.04930.12480.12620.1278…-0.05510.15560.15030.1463…0.24720.19860.18240.1512…0.02620.24090.21520.1534…0.1079
其中,zij=×wj,i=1,2,…8;j=1,2,…23;wj为指标权重。
由各项指标最优值和最劣值分别构成最优值向量Z+和最劣值向量Z-:
Z+=(0.06020.05380.0383…0.0451)1×23
Z-=(0.01240.01570.0203…-0.0061)1×23
计算各评价单元与最优值的距离D+i和最劣值的距离D-i,
D+i=,D-i=
计算各评价单元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Ci(如表2所示),其中:
Ci=,i=1,2,…8
根据表2中的Ci值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8个评价单元中,2008年为最优单元,Ci值为0.6281,其他依次为2007年、2006年、2002年、2005年、2004年、2000年,2001年为最劣单元,Ci值为0.2290。
3.评价结果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研究期初的2000年与2001年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两年,Ci值分别为0.3131和0.2290,第三年即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增幅0.2234,当年Ci值为0.4523,研究期的第四年即2004年Ci值为0.3927,较2002年降低0.0596。2003年受非典冲击,山东省旅游业陷入冷运行态势,必然导致当年旅游经济水平的低谷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下一年山东省旅游市场,该原因可部分解释2004年的低Ci值。之后几年,随着非典的远离,旅游市场秩序逐步恢复,旅游市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回升,2005年Ci值较2005年上升0.0408,2006年Ci值0.5215,已超越非典前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这也体现了山东省旅游业运作机制一定的成熟性,具有一定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研究期末的两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不断提升,2007年Ci值为0.5642,较2006年有0.0427的增幅,2008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达到最高水平,Ci值为0.6218,较2007年有0.0576的增幅。
为进一步探析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重点与调整方向,仍以八个年度为评价单元,运用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分别求出因素层四大因素的Ci值(表3),直观表示(如图1所示),数据处理步骤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因素Ci图
由表3数据和图1示例可知,山东省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Ci值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尤其是旅游产业规模,Ci值由2000年的0.0541直线状上升至2008年的1.0000,表明山东省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逐年增多,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升,2008年旅游产业规模达到研究期内的最优状态;旅游经济效益Ci值2002年达到一个高峰后2004年下滑至0.1959,之后平稳上升至最优单元2008年的0.6358,曲线走势类似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创收能力逐渐增强,产业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但在非典后调整期间旅游经济效益出现了短暂的低谷现象。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Ci值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走势不同,二者Ci值并未有上升趋势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中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最劣单元为2001年,Ci值为0.3110,2002年虽反弹达到最高值0.5717,但随后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2005年与2006年仅有小幅回升,2008年降至0.3829,仅高于最劣单元2001年,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2002年左右发展十分迅猛,2004年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趋于平稳状态,旅游经济发展动力减弱;旅游产业结构Ci值波动较大,最优单元2002年Ci值为0.7545,2002年后旅游产业结构Ci值大幅下降,2005年降至低谷后稳步上升,2008年达到一个仅次于最优单元的高值0.6358,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整个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与适应的状态,呈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山东省旅游各产业部门虽正逐渐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但仍未达到最优结构组合,不利于旅游产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结论与探讨
本文通过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山东省2000―2008年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初山东省旅游经济水平较低且发展中呈现一定波动,2004年后旅游经济平稳发展,日益趋近最优水平,2008年最优接近度Ci值为0.6281。深入分析发现,山东省旅游产业在其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且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部门效益。
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旅游业运营机制的完善和旅游发展方式的优化,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必会日益趋近最优水平,山东省在确保旅游经济发展规模、提升创收能力的同时应积极提升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挖掘发展潜力,保持发展速度,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强整体旅游实力,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确保山东省际旅游产业持续、协调、高水平的发展。本文构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涉及4大因素23个指标,如何判断主导因素,各个因素如何作用以及作用程度如何,还有待继续研究,此外如何评价特定时期内不同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区域间比较,都有待在日后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方法选择[J].旅游学刊,2007,(2):13-17.
[2]王娟.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综合定量评价[J].人文地理,2006,(3):78-82.
[3]董锁成,李雪,张广海,金贤锋.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探讨[J].旅游学刊,2009,(24):30-36.
旅游经济分析范文篇2
(一)影响因素
为了研究旅游产业对区域宏观经济拉动效应,需要对影响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旅游收入能够反映某地区旅游经济的实际状况,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经济活动和效果的重要指标。旅游地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度、旅游距离的长短以及旅游接待能力的大小等,会影响旅游区域的旅游收入。其中旅游距离长短以及接待能力能够直接的反映地区的旅游收入,旅游距离主要包括航空公里数、公路公里数以及铁路公里数,旅游区域的旅游接待能力包括旅游从业人数、旅行社、星级饭店等,同时地区的物价水平也会对旅游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
通过对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影响旅游收入的指标主要包括物价水平、旅游从业者数量、旅行社数量、星级酒店数量、旅游距离以及旅游人数。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内在动力关系进行分析,LSR--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受到WJZ--地区物价水平、CYS--旅游从业人数、SZS--旅游社数量、XJD--旅游接待能力、JLC旅游交通条件、LRS地区旅游规模等指标的影响。
(三)构建模型
道格拉斯与柯布于二十世纪提出了描述经济增长的模型,该种模型能够准确的反映各种生产要素对产出造成的影响,基于道格拉斯和柯布的生产函数原理,创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模型,表示为:
LSR=A×LSRβ1×JLCβ2×XJDβ3×SZSβ4×CYCβ5×WJZβ6×eε(1)
因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创建动态的区域旅游产业增长模型,表示为:
lnLSRt=α+β1lnLRSt+β1lnJLCt+β1lnXJDt+β1lnSZSt+β1lnCYCt+β1lnWJZt+γlnLSRt+ε(2)
公式中γ表示旅游产业增长的惯性效应;β表示不同要素对旅游产业增长产生的效应;α表示旅游产业增长的固定效应参数,因为不同要素的指标量纲存在差异,其效应数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能够对各个要素的效应影响进行直接的比较,需要对所有的要素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各要素的效应影响进行评价。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通常是随着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的,通过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逐渐的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组成中旅游产业经济占据很大的比例,但并不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在进行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研究时,应该对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效应进行研究,或者对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的间接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地区在某时间段的生产总值用GDPt表示,地区的旅游收入用LSRt表示,旅游收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λt表示,公式表示为:
lnGDPt/lnLSRt=λt(3)
通过对影响旅游产业收入各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参数,研究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的效应,同时还能够对各个要素对旅游产值的效应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文章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各个要素对旅游产业的效应回归估计表现为:滞后一期地区对旅游收入的膨胀因子--lnLRS1=39.36;对数化旅游从业人员的膨胀有因子--lnSZS=3.28;对数化星级酒店数的膨胀因子--lnXJD=24.85;对数化地区旅游人数的膨胀隐私--lnLR=32.55,由于各指标具有一定的多重共线性,采用OLS估计模型参数将不能够消除共线性的影响,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参数对结果造成的影响,采用公式2模型对所有成分回归方程参数进行估计。由于影响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六个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旅游产业经济增长和地区物价水平、旅游人数、旅行社数量、星级酒店数量、交通状况、旅游从业人数呈正相关,旅游产业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比,物价水平、旅游人数、旅行社数量、星级酒店数量、交通状况、旅游从业人数分别增长0.58、0.71、0.92、0.93、0.11、0.86、0.89个百分比,区域旅游总收入增加0.90个百分比。由此可见,旅游社数量、星级酒店数量对旅游产业经济收入增长的幅度最大,其次是旅游从业人数和旅游人次,交通状况和物价水平对旅游产业经济收入增长的比重较小,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交通状况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影响也较小,主要是因为文章选取为交通总里程指标。众所周知,交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总里程并不能够完全的体现交通对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实际状况。
三、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注意事项
(一)做好旅游规划
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以及已有的优势进行统筹规划,逐渐的形成品牌效应和特色旅游,避免出现盲目新建旅游活动的现象,例如,现阶段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打造休闲旅游胜地,避免出现规划主体不明确、主次不分的显现。
(二)创建商贸联动模式
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应该创建商贸联动的模式,根据地区的特色创建特色节事活动,还可以创建一批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区,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群体。此外,当地政府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的重要作用,采用展览、会以等多种方式不断的扩大旅游产业链。在修建商贸中新世,应该不断的几块旅游消费区、服务器等项目的建设,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配套相应的服务,这样能够刺激旅游商贸发展,不断的扩大旅游消费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重视人才的培养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持,不断的培养和引进更多的旅游人才,能够充分的发挥旅游人才的作用,不断的拉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此,地区政府和旅游部门应该选派旅游人才到企业、高校中进修,不断的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添砖加瓦。
旅游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广西滨海旅游富集于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起步于建国初期,初步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宽广的旅游市场体系、良好的旅游环境体系,旅游业正在向纵深发展。
广西滨海旅游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及分析方法
旅游经济效益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两大范畴,宏观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微观经济效益是指各类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衡量旅游经济效益的指标众多,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和可比性,通过比较与筛选,本文选定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旅游人次、旅游业总收入、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旅游创汇、旅游消费、劳动生产率,微观经济指标包括接待总人数、营业总收入、营业税和利润总额。
比较研究法是旅游学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对2003年到2009年各指标的纵向比较以及与社会其他行业、其他滨海旅游区域的横向比较,反映出广西滨海旅游经济的真实状况及其对经济的实际贡献。
广西滨海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宏观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旅游人次、旅游业总收入、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旅游创汇、旅游消费、劳动生产率。如左表:
近三年来,北海、钦州、防城港旅游总收入呈增长态势,增幅大,增长速度很快,平均增幅达到18%以上,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北海市在2006、2007、2008三年中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远超当年GDP增长速度,钦州市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最快,以高于20%的增幅增长,其中2007年呈“井喷式”爆发,高达48.82%。三市中,北海的旅游总收入远高于钦州、防城港,每年的旅游总收入高于钦州和防城港两市旅游总收入的总和。通过对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旅游总收入的比较分析说明,广西滨海旅游区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对经济的贡献大,发展前景好,发展潜力大。
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指标,直接体现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比之下,北海市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2007年高达12.45%,但2008年略有下降;从目前情况看,钦州市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虽然比率最小,但其增加的速度最快,特别是2008年,其增长幅度超过了北海和防城港;防城港GDP增长速度最快,从而影响了该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2006年到2008年三年间,防城港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逐步下降,说明旅游业对当地经济贡献率逐步降低。产业经济学上,把对地区经济贡献大、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引导作用的产业认为是支柱产业,一般要求产业增加值要比较稳定地占到GDP的5%~8%。根据该理论,北海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
旅游创汇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情况,也体现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从旅游创汇的总量上看,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中,北海的旅游创汇能力最强,钦州最小,防城港凭借其优越的区域位置,旅游创汇能力逐步增加,从增长率来看,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旅游创汇逐年递增,增速快,增幅大,其增长的速度跟幅度均超过了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幅度。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三市的旅游创汇呈现出波动状态,这种波动建立在旅游创汇收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只是在增加比例上体现出来的一种正向波动,但这种现象说明旅游创汇的多少取决于入境旅游者人数的多少及他们消费能力、结构的影响。
广西滨海旅游企业经营效益分析
鉴于资料的可获得性与可比性,广西滨海旅游企业经营效益仅以广西滨海旅游区旅游宾馆饭店经营状况来说明。衡量旅游宾馆饭店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宾馆饭店的档次、接待总人数、营业总收入、营业税、利润总额、客房出租率等指标。广西滨海旅游区旅游饭店经营情况如下表:
年接待总人数及同比状况揭示了旅游宾馆饭店的市场发展状况。广西滨海旅游区旅游宾馆饭店2005年到2007年年接待游客的总量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其中的波动比较大,其中,北海市旅游宾馆饭店的年接待总人数远高于钦州和防城港市。
营业总收入及同比状况反映了宾馆饭店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对经济的影响。广西滨海旅游区宾馆饭店的营业总收入随着接待总人数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的趋势与旅游接待人数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北海旅游宾馆饭店的营业总收入最高,说明北海旅游业相对比较发达,但同比之下,北海营业总收入的增长速度慢于钦州和防城港,增长幅度少于钦州和防城港。
营业税则直接体现了旅游企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营业税的高低反映了对经济贡献的大小。横向比较,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总税率远不及工业及其他行业,这说明了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旅游宾馆饭店行业实力较弱。三市中,北海由于旅游宾馆饭店总数较多,经营规模较大,旅游业相对发达,因此营业税高于钦州和防城港。三市中营业税总额并不高,但总体上呈递增的趋势。
利润总额体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从2005年到2007年,北海、钦州、防城港旅游宾馆饭店利润总额呈下滑趋势,其中,北海市旅游宾馆饭店的下滑速度最快,钦州市在2006年与2007年出现小幅了反弹。这种状况说明,广西滨海旅游区旅游宾馆饭店的盈利能力较弱,综合竞争实力较弱。
广西滨海旅游区旅游宾馆饭店总体来说集中度高,主要集中于北海市,这种过渡集中的局面不利于行业经营效益的整体发挥;接待总人数总量不高,同比中整体呈增长态势,但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营业总收入随旅游接待总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但行业整体收入不高;创税能力较弱,远不能跟工业企业相比;企业利润总额连年下降,盈利能力较弱,综合竞争实力不高。总之,广西滨海旅游行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北海、钦州、防城港旅游业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增强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