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方法范例(3篇)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的,它们是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什么是内涵呢?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外延呢?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例如,“胚”的概念是:种子中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的整体,叫做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中的主要部分。(人教社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其中“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概念的内涵,它们反映了胚的结构的本质特征。“种子”,“新植物体的幼体”是从位置和功能上反映了胚的属性,因此,是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特有的本质。教师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外延。做到概念讲解确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学生能顺利地形成概念。概念做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只有当学生掌握它后,才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并清晰、正确地表达生物学思想。
二、针对不同的概念,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学的概念繁多,由于生物学概念的特征,内容不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纵横交错,因此,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讲好生物学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生物学概念常选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课本概念,逐词逐句挖掘,得到条理化、生成性的信息
概念是由词语表达的,通常也是经过词语传递,使他人接受并理解。讲述法就是运用准确、形象的词语,进行概念的讲析。运用讲述法讲好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确切、透彻、重点突出。怎样才能做到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抓住了这些重点语词就能做到上述的几点。例如:在讲解“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这些重点词语,并再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讲析,就能使讲析确切,透彻,重点突出,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酶的概念。一般地讲,讲述法适用于各种概念的讲解。
(二)直观图像介绍抽象概念: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在进行生物学概念的讲解中,常适当地运用演示实验、挂图、板画、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电影及计算机等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的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的生物概念识记的巩固性和持久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例如在讲解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概念时,可以画一张世代关系示意图,在这张图中,以自己为中心在中主轴上的纵向的一列亲属为直系血亲,而中主轴亲属以外的旁支亲属都是旁系血亲。同样的例子还有如;主动运输、原生质层、反馈调节、顶端优势、反射弧、兴奋传导和传递、基因、基因工程、内环境、体液免疫等等。
(三)通俗类比介绍陌生概念
将陌生概念与学生自身熟知的事物和生活体验通过类比,建立适当的联系,如果运用到教学中,这种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对新概念认知的内化。因为无论是细胞、器官、生物体,还是机器、楼房、人类社会,各系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所以类比法在概念讲解中有着广泛运用。例如;将密码子比作电影院的座位号,大人(tRNA)凭着电影票(反密码子)找到正确的座位(碱基互补配对),然后将带来的小孩(氨基酸)放到座位上,最后小孩手拉手(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作用,还加深了对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的认识。还有在免疫教学中,将骨髓比作士兵的摇篮,胸腺比作训练的场地,脾脏比作血液过滤器,淋巴结比作杀敌的战场等等。
三、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四、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l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初中生;生活化教学
物理生活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去理解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物理知识去挑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场景,以便让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理解学习物理学科的意义价值所在,从而使学生更主动的去学习物理学知识,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到达提升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一、初中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因此将教学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教学中针对物理课程的特点,在进行知识传授时运用生活化的授课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眼界和生活经验,还会给学生学习带来积极的效果,从而很好的提升物理课程的教学水平。目前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运用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有两个必须。(一)新课标的推行导致必须进行物理课程生活化教学。在传统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很多学校为了达到所谓的“高分”和“高升学率”把学生的分数看得很重要,把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老师教学水平是否高超的标准。针对这一现象,传统的物理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都是根据考纲和试卷开展教学的,对一些非考试重点的知识往往是一笔带过。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物理的认知仅仅留在理论、概念上,学生的物理认识得不到提升。现在虽然新课标已经推行了很久,但是在部分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因此为了让物理教学能符合新课标的标准,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势在必行。(二)从开设物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来看必须让物理教学生活化。物理课程的开设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考试科目,而是为了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我国开设物理课程的目的有以下三点:1.物理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同时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2.物理和数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和很多探索性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有帮助;3.物理是评价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学好物理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帮助。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重大,要达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必须在物理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有效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都知道学生之间的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学习物理的能力就越强,教师要想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手段提升物理学的教学水平,可以从一下三方面着手。(一)让教学环境贴近生活。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他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为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把教学课堂变得贴近生活,这样不仅能让教学变得轻松,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例如在进行“杠杆平衡”的教学时,物理老师可以创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生活中买菜,运用这一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知道小贩是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让称缺斤少两的,这样既掌握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物理老师还可以多准备几把称,包括正常的称和多把不一样的问题称,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不同因素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而增加学生对只是点的认识。可以说打造接近生活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掌握知识,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认识同时得到了锻炼,是一举两得教学方法。(二)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例结合。在开展初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中,打造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环境固然重要,但是与之相应的案例一定要“接地气”。初中物理老师要通过“接地气”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加对物理的学习欲望,一定要避免刻意追求“高大上”而例举一些生涩难懂的案例。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惯性”时,物理老师要多运用生活的实例,比如小汽车要快速行驶中突然刹车后还要滑行一段距离;人们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火车紧急刹车人的身体还要继续向前倾斜等。又比如在讲“物体液化吸热”的知识点时,可以例举冬天冰雪融化时的比下雪时更让人觉得冷,以此引出物体液化要吸热;也可以例举人类运用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很好的从固体液化吸热讲到气体遇冷液化的过程,综合性很高。因此可以说物理源于生活只要案例例举得当物理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因此要想完美的在物理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设置生活环境和例举“接地气”的案例都非常重要。(三)增加课后作业的实践性。我们知道要想学好一门课程课后复习是相当重要的,既然物理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的的课程,那么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把物理学科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要让课后作业也生活化,让学生不觉得物理课后作业是任务的同时还能从实践中觉得学习物理很有乐趣。例如,我们在学习完“密度”的相关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一道计算妈妈金银首饰纯度的课后任务,让学生亲自测量妈妈首饰的体积、重量、查阅相关金属密度资料然后进行计算。这种课后作业灵活多变,还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时还帮助学生增加了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充满实践性和生活化的作业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乐趣,一定程度的给学生减负,并让学生在做中学。
三、总结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是帮助学生从知识点掌握到知识点运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中的案例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案例,要想提升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作用还需要物理老师根据学生特点不断学习。
作者:李辉单位:徐州市铜山区汉王中学
参考文献
[1]钟祖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5.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差异化迁移与拓展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初中生物这门学科是枯燥乏味的,并且还很抽象,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导致的。在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下,本来就有些难以理解的初中生物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初中生物的认知度,再加上初中生物不划入中考范围,学生对于学习初中生物的重视度不够。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成为了广大同仁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中从初中生物课程特点出发,提出了初中生差异化的培养教学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和加强实践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一、在差异性教学方法中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往往是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记忆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对生物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在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陷入了单一的死记硬背循环之中,也就出现了传统观念下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与优化的瓶颈。差异性教学方法的本质就是以新课标中因材施教为理论基础,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组织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提高与进步,例如:我在讲授《传染病》一节时,我先对课堂教学目标先进行了明确,学生大多对传染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在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到的知识,了解如何判断和预防传染病,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有了教学目标,我根据对学生平时的了解,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分别制定了符合他们学习生物的学习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有了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通过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这样就在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结合下,深化了学生对课堂的理解。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都以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为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是差异化教学的基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在任何教学方法面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把学习的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分配。例如:在讲一系列开放性章节时,我通常会通过一些故事来引出题目,通过一些小问题、小常识开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学科的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所以单纯的利用一些语言性的解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意识到,生物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有效、实用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让学生自己来支配时间,让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能得到有效提高。最后,让学生自己表达对生物知识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进而让他们在自主、主动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我们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重要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初中生物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初中生物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初中生综合素质、个人修养、价值观念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他们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规划”期,因此,如何让生物知识发挥其特有的导向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要巧设生活情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自主学习的闸门,进而培养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创新性思维。众所周知,每一个生物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从知识
的角度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变得片面、抽象;反之,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论证观点,那么这个生物观点将会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在我讲《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节时,我进行了一个这样的小设计,对于学生来说,这节课的内容是理论性很强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所以,我将课本内容抛开,将这节课变成了一节课外知识拓展课,通过我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关于课堂内容的生活小问题,学生们变的很兴奋,积极踊跃的回答我的问题,就连平时一些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有些大家觉着教难的问题,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课堂氛围异常活跃,这也是我在课前没有料到的。最后,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整个课堂上,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生物知识,而且还对他们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课堂教学中生活情景的引入,增加了与课堂的粘合力,使课堂氛围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总结
新时期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只是我们教师培养初中生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初中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体验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对初中生开展层次性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他们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积极运用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素材,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导向,进而促进初中生生物综合素养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