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病毒防治技术(6篇)

时间:

病毒防治技术篇1

关键词:双孢菇;病虫害;防治;消毒

随着双孢菇栽培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栽培品种的不断增多,双孢菇的病虫害也日益猖獗。因此,了解和掌握双孢菇的病虫害防治及消毒技术,对大规模栽培尤为重要。

1病害及其防治

1.1褐斑病

褐斑病又叫干泡病、轮枝霉病等。蘑菇从感病到出现褐色病斑,约需2周的时间。开始先在菌盖出现许多不规则的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渐变成黄褐色并扩大,且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现灰色。防治方法: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

1.2软腐病

子实体受到感染后,逐渐变为褐色,直至腐烂。防治方法:减少床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在患病部位撒石灰粉;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虫害及其防治

2.1跳虫

幼虫白色,成虫灰蓝色,体积小,柔软无翅,体长很少超5mm。防治方法:床面出菇前发现此虫时,可喷洒40%敌百虫乳油250倍液,或70%的氧化乐果乳油500倍液,也可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蜜糖诱杀;床面出菇后,可喷洒1.1%的复方苦参植物素500倍液防治,也可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水蜜糖诱杀。

2.2菇蝇

成虫体长6~9mm,暗灰色。幼虫体长8~12mm,白色,头部尖,尾部钝。蛹长椭圆形,长6~8mm,呈红褐色至暗褐色。防治方法:菇房安装纱窗,防止菇蝇进入;菇房发现有成虫时,可用白酒0.5份、水2份、红糖3份、醋3.5份,加入少量敌百虫或敌敌畏,置于盆中,进行诱杀[2]。

2.3菇蚊

一般成虫体长4.5~6.0mm,幼虫体长10~13mm,体长筒形。成虫有趋光性,飞翔能力强。防治方法:出菇前发现菇蚊,用敌敌畏熏蒸;出菇后,将蓖麻叶捣烂,挤出汁,以10份水∶1份汁的比例混合,煮沸冷却,喷洒于菇房中和料面上。

3杂菌及其防治

3.1鬼伞

鬼伞俗称野蘑菇,菌盖初呈弹头形或卵形,玉白、灰白或黄白,表面大多有鳞片,柄细长,中空。老熟菌盖展开,菌褶逐渐由白变黑,最后与菌盖自溶成墨汁状[3]。防治方法:堆制好培养料,提高堆温,降低氨气含量,防止培养料过生、过湿,以抑制鬼伞的发生和生长。菇床上产生鬼伞后,应及时摘除;若鬼伞大发生,可用2%~5%的甲醛溶液进行防治。

3.2白色石膏霉

白色石膏霉又名臭霉菌,初为双斑块状浓密的菌丝,逐渐变成深黄色面粉状,有刺鼻臭味。防治方法:增加过磷酸钙的用量,降低培养料的ph值,局部发生后,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3污胶鼓菌

污胶鼓菌又名陀螺、猛嘴蘑、粪碗,菌体群生或丛生,柄短陀螺伸展后呈浅杯状,直径1.0~4.5cm,高1.0~2.5cm,外部黑褐色,有成簇的绒毛,干时多皱,有毒。防治方法:适当通风,降低湿度;及时去除污胶鼓菌菌体,深埋;局部发生时用2%~5%的甲醛溶液喷洒防治。

4消毒技术

4.1培养料的消毒

培养料进棚前ph值应调至7.5~8.0,如超过8.2,则易造成白色石膏霉的发生。ph值过高,用过磷酸钙水调;如过低,则用石灰水调。培养料在进棚的前一天要在料堆的表面喷80%的敌敌畏乳液200倍液或40%的氧化乐果乳液400倍液,而后密封24h,以杀灭螨虫及其他害虫[4]。

4.2菇房的消毒

空房消毒,用硫磺15g/m3、甲醛2ml/m3、80%敌敌畏乳油5ml/m3,混合在锯末中,分装在纸袋里,置于菇房四角与中央,密闭门窗,然后点燃,闷熏24h;或用甲醛20g/m2、敌敌畏10g/m2在床面熏蒸24h,再开窗换气。如果是重茬菇房,收拾完菇后及时将能拆除的床面全部拆除,移至室外进行彻底清洗、曝晒;如不能拆掉,则揭开塑料薄膜曝晒数日,对墙壁用10%~20%的石灰粉喷洒粉刷。使用前封好菇房,再按上述方法熏蒸消毒。实房消毒,用甲醛10g/m2加热熏蒸床面,密闭24h,而后打开通风口通风。

4.3覆土的消毒

用5%的甲醛溶液将土粒均匀喷湿,略晾,再用80%的敌敌畏乳油500倍液喷洒,然后用薄膜密封24h。用石灰调节土粒的ph值,适宜的ph值为7.5~8.0。各通风口均用纱布罩好,以防

各种害虫飞入。

5参考文献

[1]孙世龙.永昌县双孢菇病毒的识别及防治[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3):40-41.

[2]冯国明.菇棚常见害虫巧防治[j].农家科技,2009(10):25.

[3]曹玉佩.双孢菇预防杂菌污染方法[j].农家科技,2009(12):21.

病毒防治技术篇2

[关键词]网络病毒防范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类社会生活,给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和论文破坏。同时随着网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邮件成为人们相互交流最常使用的工具,于是它也成电子邮件型病毒的重要载体,最近几年,出现了许多危害极大的邮件型病毒,如“LOVEYOU”病毒、“库尔尼科娃”病毒、“Homepage”病毒以及“求职信”病毒等,这些病毒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作为传播途径,而且一般都是选择MicrosoftOutlook侵入,利用Outlook的可编程特性完成发作和破纠。因此,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2)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传染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并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样,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

(3)潜伏性。有些病毒像定时炸弹一样,让它什么时间发作是预先设计好的。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预定时间一点都觉察不出来,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一下子就爆炸开来,对系统进行破坏。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潜伏性的第一种表现是指,病毒程序不用专用检测程序是检查不出来的,因此病毒可以静静地躲在磁盘或磁带里呆上几天,甚至几年,一旦时机成熟,得到运行机会,就又要四处繁殖、扩散,继续为害。潜伏性的第二种表现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内部往往有一种触发机制,不满足触发条件时,计算机病毒除了传染外不做什么破坏。

(4)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有的根本就查不出来,有的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通常很困难。

(5)破坏性。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6)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为了隐蔽自己,病毒必须潜伏,少做动作。如果完全不动,一直潜伏的话,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进行破坏,便失去了杀伤力。病毒既要隐蔽又要维持杀伤力,它必须具有可触发性。病毒的触发机制就是用来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的。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病毒运行时,触发机制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启动感染或破坏动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如果不满足,使病毒继续潜伏。

三、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网络中最主要的软硬件实体就是服务器和工作站,所以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应该首先考虑这两个部分,另外加强综合治理也很重要。

1.基于工作站的防治技术

工作站就像是计算机网络的大门。只有把好这道大门,才能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工作站防治病毒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软件防治,即定期不定期地用反病毒软件检测工作站的病毒感染情况。软件防治可以不断提高防治能力,但需人为地经常去启动软盘防病毒软件,因而不仅给工作人员增加了负担,而且很有可能在病毒发作后才能检测到。二是在工作站上插防病毒卡。防病毒卡可以达到实时检测的目的,但防病毒卡的升级不方便,从实际应用的效果看,对工作站的运行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在网络接口卡上安装防病病毒芯片。它将工作站存取控制与病毒防护合二为一,可以更加实时有效地保护工作站及通向服务器的桥梁。但这种方法同样也存在芯片上的软件版本升级不便的问题;而且对网络的传输速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基于服务器的防治技术

网络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的中心,是网络的支柱。网络瘫痪的―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服务器瘫痪。网络服务器―旦被击垮,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难以挽回和无法估量的。目前基于服务器的防治病毒的方法大都采用防病毒可装载模块(NLM),以提供实时扫描病毒的能力。有时也结合利用在服务器上的插防毒卡等技术,目的在于保护服务器不受病毒的攻击,从而切断病毒进一步传播的途径。

3.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目前在网络病毒防治技术方面,基本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但管理上应该积极主动。应从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网络系统的管理员及用户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严惩从事非法活动的集体和个人尽可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手段,建立”防杀结合、以防为主、以杀为辅、软硬互补、标本兼治”的最佳网络病毒安全模式。

四、网络病毒防治的发展趋势

病毒防治技术篇3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病毒;传播;防治

1前言

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当前,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病毒已成为互联网最主要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病毒作者不断的将最新的各种技术应用其中,这就决定了研究计算机病毒不是一时的事情,需要时刻关注病毒的最新动态,并做一些相关研究。

2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传播途径

2.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ComputerVirus)是一种人为编制能够对计算机正常程序的执行或数据文件造成破坏,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指令程序代码。其特点是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非授权性、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不可预见性、可触发性的特征。

2.2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计算机病毒通过窃取机密信息、破坏文件系统、修改注册表或系统指令等手段给用户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例如,梅丽莎”病毒、“爱虫”病毒、蠕虫病毒、“冲击波”病毒、“震荡波”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等等,这些计算机病毒在爆发时期,均对互联网造成了冲击,直接造成匪夷所思的经济损失

2.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病毒赖以传播的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网络节点的连接也是动态变化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还受到许多难以描述的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的影响。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病毒的传播途径。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延伸,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己成为病毒制造者病毒的首选途径。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病毒在短时间内就能遍布整个互联网,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害。

2.3.1通过email进行传播。通过将病毒代码附属在Emall中进行传播是网络病毒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电子邮箱使用的广泛性,使得这种传播方式深受许多病毒制造者的青睐。病毒通过Email进行传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将恶意代码本身加入到Email中,二是将恶意代码的URL连接加入到Email中。

2.3.2通过扫描系统漏洞传播。蠕虫病毒代码是以独立程序的方式存在的,它不嵌入到任何宿主文件中。其传播过程是靠远程扫描Intemct中存在漏洞的主机,利用这些漏洞将自己注入远程计算机中并取得系统控制权。然后就可以对受控主机进行攻击破坏了

3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由于受网络复杂性和具体技术的制约,预防病毒仍很难实现。当前,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还仅仅是以检测和清除为主。

3.1及时识别及清除的防治方案。及时识别计算机病毒是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前提条件,目前识别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主要是采取自动检测。自动检测是查病毒软件自动工作,如scanners、Integhgy、checke。、AV95等产品。人工检测计算机病毒采用直接观察法、检测计算机内存法、检测硬盘主引导区法、检测中断向量法、检测磁盘坏簇法、检测文件型病毒法等方法。

清除计算机病毒是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关键环节,只有将计算机病毒清除,才能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对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病毒有不同的清除方法。目前主要是采用反病毒软件进行查杀,如Kl比、KV3(X)、RAV等杀毒软件,其次是利用PC工具,如PCTOO巧、DEBUG等。由于新病毒不断出现,现成的病毒清除工具难以跟上新病毒的变化,采用手工清除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2主机检测的防治方案。主机检测的防治方案主要有:特征码匹配技术、权限控制技术和完整性验证技术三大类。①特征码匹配:通过对到达主机的代码进行扫描,并与病毒特征库中的特征码进行匹配以判断该代码是否是恶意的。特征码扫描技术认为“同一种病毒或同类病毒具有部分相同的代码”②权限控制技术:恶意代码进入计算机系统后必须具有运行权限才能造成破坏。检测技术要能够探测并识别可疑程序代码指令序列,对其安全级别进行排序,并依据病毒代码的特点赋予不同的加权值。如果一个程序指令序列的加权值的总和超过一个许可的闭值,就说明该程序中存在病毒。③完整性技术:通常大多数的病毒代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嵌入或依附在其它文档程序中的,一旦文件或程序被病毒感染,其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使用文件的过程中,定期地或每次使用文件前,检查文件内容是否与原来保存的一致,就可以发现文件是否被感染。

3.3异常检测的防治方案。病毒在传播时通常发送大量的网络扫描探测包,导致网络流量明显增加。因此,检测病毒的异常行为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一种有效的反病毒策略。异常检测具有如下优点:能够迅速发现网络流量的异常,进而采取措施,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传播的病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打开感染邮件的概率。如果用户对于收到的感染邮件都置之不理,那么再厉害的病毒也无法得逞。因此,研究邮件病毒的防治策略,可以从病毒传播的根源上入手,即从控制用户打开感染邮件的概率入手。在发送端的邮件服务器上,可疑邮件的发送速度被强制限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当邮件到达目的接收端的服务器后,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块会判断该邮件是否存在风险。若存在,则将风险提示信息连同邮件一起发送给用户;若不存在,则接收端服务器按正常程序处理该邮件。

3.4建立反病毒监测网。多年的反病毒实践与理论告诉人们,我们处理未知的病毒是有限的,对于特定病毒的处理,杀除是在它出现之后,也就是说,出现了病毒,及时获得它的样本并及时提供有效的杀除方法。由于病毒传染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所以关键在于对病毒监测网,只有这样才能广泛及时捕获病毒,迅速传递到处理部门,及时对病毒处理,并提供全面的解放方案。

3.5全平台反病毒。由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广泛,只有在所有的平台上都有相应平台的实时反病毒软件,才能真正保证网络的安全。目前病毒活跃的软件平台有DOS、WINDOWS、NT、NETWARE等,在网络的每一端点的软平台上都安装相应的反病毒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底层无缝连接,可靠地实时检查和杀除病毒,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真正安全可靠。

4结论

计算机网络病毒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对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和网络通信进行攻击。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快、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给计算机安全和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为了使计算机网络更加安全,在防治的基础上结合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软件、软件更新等多种技术将网络病毒最大限度地进行屏蔽,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病毒防治技术篇4

1病原

经鉴定,寿光及周边地区丝瓜花叶病毒病的毒原种类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CMV)、甜瓜花叶病毒(MMV)。丝瓜花叶病毒病于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7月发病较重。

2花叶病毒病为害症状

上部幼嫩叶染病后,呈浅绿色与深绿色相间的小环斑,叶片皱缩;下部老叶染病后,呈黄色环斑或黄绿相间花叶,叶脉皱缩,叶片扭曲、变硬,叶缘缺刻加深,产生枯死斑,从下逐渐往上发展。果实染病,产生褪绿色斑,畸形,表现为细小扭曲或呈现出上小下大状。

3传播途径

该病毒主要靠蚜虫、蓟马、烟粉虱传播;农事活动、汁液接触等也可传播。

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活动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烟粉虱的活动适温为26~28℃;温度在16~22℃时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蚜虫为害重。

4发病原因

种子带毒传播;高温空气干燥,适合病毒病发生;蚜虫、蓟马、烟粉虱等害虫频繁发生,加剧了病毒病的传播蔓延;农事活动中没有做好消毒,造成植株之间传播;风力作用,造成植株之间摩擦传毒;管理不善,植株徒长,抗病力弱,病毒病发生重。

5防治措施

5.1农业防治

①选择抗病品种结合当地市场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选择抗病毒病强的丝瓜品种,如江蔬一号丝瓜、完美丝瓜、早香丝瓜、夏棠1号、3号丝瓜、潍科3号、4号丝瓜等。

②加强种子处理丝瓜种子进行干热处理,即把种子放在70℃的恒温箱处理72h,可钝化种子内的病毒;然后用10%磷酸三钠、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溶液浸泡20~30min,进一步钝化病毒。

③及时拔除染病植株丝瓜花叶病毒病,无有效药剂可以根除。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以防病毒传染到健康植株。

④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杂草(田间及周边种植前和收获后杂草),消灭或减少虫源,减少病毒寄主。整枝打杈,摘除有虫老叶和黄叶,及时带到棚外销毁。

⑤减少人为传播田间作业时,尽量减少人为传毒。在接触病株后应用肥皂洗手,再进行下一株或下一行。

⑥加强棚室内温度、湿度调节通过小水勤浇、周边喷水、揭去地膜等增加空气湿度,遮阳网间隔覆盖、加大通风等降温措施来改善棚内高温、干旱的条件,白天温度保持在30℃左右,晚上20℃左右,以降低病毒病的发生几率。

⑦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性首先采用营养土或营养钵育苗,培育壮苗;其次,定植前,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作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前期追肥要少量多次,防止植株出现徒长。

⑧注意轮作换茬合理轮作倒茬,减少病毒来源。与豆科或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5.2物理防治

①悬挂黄色粘虫板利用蚜虫、烟粉虱对黄色的强烈趋性,在棚室内悬挂涂有黄油的黄色板诱杀,规格为(50~60)cm×40cm,板要高出植株10~

15cm,每667m2放置15~20块。

②通风口处设防虫网用40目防虫网覆盖通风口,阻止烟粉虱进入。

③通风开放顶部风口和南侧通风口通风,风不会吹动植株,可减少植株之间摩擦传播病毒。

④适时加盖遮阳网加盖遮阳网后,可以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调节棚内的光照,从而调节室内的温度,减少病毒病发生。

5.3化学防治

①种衣剂拌种用种子质量0.5%的35%种衣剂拌种,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②防治蚜虫、蓟马和烟粉虱用1.8%阿维菌

素乳油3000~4000倍液、10%吡虫啉乳油1000~

病毒防治技术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治

中图分类号:TP393.08

随着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扩大,使得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更新,师生不用再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就能获得想要的信息,同时还可以进行专题讨论、科研结果的相互交流,不用再走近图书馆就可以查阅想查的资料、看自己想看的书籍,所以计算机网络在高等院校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学效率。但是一切东西有利就有弊,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存在严重威胁了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可能会导致高等院校重要内部信息的外泄、应用程序的瘫痪等,阻碍了高等院校的教学发展。所以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时,必须做好病毒防治工作,从而确保高校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高效运行。

1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1.1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着安全隐患

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自身可能存在着安全隐患,因为在其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缺陷和漏洞的存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存在安全隐患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BUG、I/O非法访问、访问控制的混乱等;一方面是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软件存在的安全隐患,其主要包括文件的存放位置、数据库文件的格式以及输入口令的加密机制等安全隐患;一方面是网络软件和服务的安全隐患,其主要包括Finger安全隐患、匿名FTP安全隐患、Telnet安全隐患以及E-mail安全隐患等。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成为了黑客攻击高校院校计算机网络的首选目标。

1.2高等院校机房软件系统存在着的安全隐患

在我国的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机房所使用的操作系统都是由微软公司设计的windows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WindowsNT、Windows2002、WindowsxP等,首先这些系统自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给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虽然微软公司以及一些软件开发商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补丁程序,但是不能从根本上防止病毒的入侵;另外,因为该系统是由微软公司设计,该公司的内部人员应该非常熟悉这些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些内部人员也有可能会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进行破坏,或者是窃取一些重要的信息从而谋取财力等。

1.3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安全隐患

在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只注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而忽略了计算机网络的管理,认为要购买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却不注重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维护,从而使得计算机网络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高等院校轻管理主要体现在不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杀毒,计算机网络在高等院校的应用十分频繁,有的使用者为了节约时间,从来不关闭计算机,使计算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这样给病毒的侵入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另外,这样对计算机设备的损坏也非常严重,会导致一些设备快速老化,这用对防止病毒的入侵同样没有好处;计算机使用的时间过长,可能就已经存在一些病毒,但是使用者却很久不对计算机进行体检、杀毒以及漏洞修补,从而也给计算机网络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技术

2.1使用防火墙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技术

防火墙是由CheckPoint创立者GilShwed于1993年发明并引入国际互连网的一项信息安全的防护系统,其主要是按照特定的规定,允许或者阻止传输的数据通过,所以它能对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一般使用基于客户端的个人防火墙或过滤措施,并且在防火墙中安装最新的安全修补程序,这样可以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全面的扫描,从而及时的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时的进行修补。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的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一些自动的补丁管理策略,可以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修补。这样可以有效的消除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着安全隐患以及高等院校机房软件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确保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2.2提高计算机网络使用者的安全意识

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同时也有一些教师使用,为了确保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必须提高计算机网络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在平时,老师只提供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方法,但是很少给学生讲述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安全常识,而有的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习惯又会给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造成很大的损坏,所以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变得非常脆弱,很容易就会遭到病毒的侵害。所以高等院校必须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提高计算机网络使用者的安全意识。通过相关知识的教育,给学生发放一些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书籍,或者是举办一些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或者老师都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从而确保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不被病毒侵害。

2.3加强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

加强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非常重要,这在很多的高等院校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例如,可以颁布执行计算机网络使用规则,该规则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维修以及杀毒等内容,另外还要安全监督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进行监督,发现有违反规则的要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还要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对电脑进行体检、杀毒,比如每天晚上11点左右必须对所有的计算机进行体检、杀毒,然后把所有的电脑关机,这样既可以防治病毒,同时也可以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在内部Web站点上开设“防病毒专栏”,并通过各种手段和防治病毒的厂家保持联系,一发现新的病毒及时在“防病毒专栏”上公布,从而提醒大家注意。

2.4加强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密码保护

加强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密码保护,也是防治病毒侵害的重要手段,如果黑客无法破解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密码,则很难对计算机网络造成破坏,所以高等院校要十分注重计算机网络密码的设置。首先可以设置口令以及不同权限的账号,这是最为常用的加强密码保护的措施,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病毒的入侵以及非法访问,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控制登陆者从计算机获取的相关信息,例如可以获取的信息则让其通行,不能获取的信息则会阻止。另外,还可以对指定的软件进行加密,利用现代密码学的相关方法,对软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交换,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非法用户的窃取、拷贝、更改或者使用重要的信息。

3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非常重要,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中也包含了该院校很多重要的信息,包括学生及老师的档案、学校的一些研究成果信息、学校的一些改革政策等等,这些信息可能决定了整个学校的发展,如果被病毒侵入,导致这些信息的丢失、窃取、篡改等,都会给该院校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防治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的病毒。

参考文献:

[1]张洁,孙运清.浅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病毒危害及防范[J].数字化用户,2013(20):108-109.

[2]付欣.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及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6):60-61.

病毒防治技术篇6

【论文摘要】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应该从基于工作站的防治技术和基于服务器的防治技术两个部分实施,一是软件防治;二是插防病毒卡;三是在网络接口卡上安装防病毒芯片。但是,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类社会生活,给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和破坏。最近几年,出现了许多危害极大的邮件型病毒,如“LOVEYOU”病毒、“库尔尼科娃”病毒、“Homepage”病毒以及“求职信”病毒等,这些病毒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作为传播途径,而且一般都是选择MicrosoftOutlook侵入,利用Outlook的可编程特性完成发作和破坏。因此,防范计算机病毒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软件,它能自我复制并破坏其它软件的指令,从而扰乱、改变或销毁用户存贮在计算机中的信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采取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措施,计算机病毒是完全可以防范的。只要在思想上有反病毒的警惕性,依靠使用反病毒技术和管理措施,新病毒就无法逾越计算机安全保护屏障,从而不能广泛传播。?

计算机网络中最主要的软硬件实体就是服务器和工作站,所以防治计算机网络病毒应该首先考虑这两个部分,另外加强综合治理也很重要。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一、基于工作站的防治技术?

工作站就像是计算机网络的大门。只有把好这道大门,才能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工作站防治病毒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软件防治,即定期不定期地用反病毒软件检测工作站的病毒感染情况。软件防治可以不断提高防治能力,但需人为地经常去启动软盘防病毒软件,因而不仅给工作人员增加了负担,而且很有可能在病毒发作后才能检测到。二是在工作站上插防病毒卡。防病毒卡可以达到实时检测的目的,但防病毒卡的升级不方便,从实际应用的效果看,对工作站的运行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在网络接口卡上安装防病毒芯片。它将工作站存取控制与病毒防护合二为一,可以更加实时有效地保护工作站及通向服务器的桥梁。但这种方法同样也存在芯片上的软件版本升级不便的问题,而且对网络的传输速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载防病毒软件要到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站点,通常这些站点软件比较安全。不要过于相信和随便运行别人给的软件。要经常检查自己的系统文件,注册表、端口等,多注意安全方面的信息,再者就是改掉Windows关于隐藏文件扩展名的默认设置,这样可以让我们看清楚文件真正的扩展名。当前许多反病毒软件都具有查杀“木马”或“后门”程序的功能,但仍需更新和采用先进的防病毒软件。如果突然发现自己的计算机硬盘莫名其妙的工作,或者在没有打开任何连接的情况下Modem还在“眨眼睛”就立刻断开网络连接,进行木马的搜索。?

二、基于服务器的防治技术?

网络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的中心,是网络的支柱。网络瘫痪的—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服务器瘫痪。网络服务器—旦被击垮,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难以挽回和无法估量。目前基于服务器的防治病毒的方法大都采用防病毒可装载模块(NLM),以提供实时扫描病毒的能力。有时也结合利用在服务器上的插防毒卡等技术,目的在于保护服务器不受病毒的攻击,从而切断病毒进一步传播的途径。?

邮件病毒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染的,而且大多通过附件夹带,了解了这一点,对于该类病毒的防范就比较明确和容易:?

第一,不要轻易打开陌生人来信中的附件,尤其是一些EXE类的可执行文件。?

第二,对于比较熟悉的朋友发来的邮件,如果其信中带有附件却未在正文中说明,也不要轻易打开附件,因为它的系统也许已经染毒。?

第三,不要盲目转发邮件。给别人发送程序文件甚至电子贺卡时,可先在自己的电脑中试一试,确认没有问题后再发,以免无意中成为病毒的传播者。?

第四,如果收到主题为“ILOVEYOU”的邮件后立即删除,更不要打开附件。?

第五,随时注意反病毒警报,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的病毒代码库。从技术手段上,可安装具有监测邮件系统的反病毒实时监控程序,随时监测系统行为,如使用最新版本的杀毒实时软件来查杀该附件中的文件。?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十分有效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目前在网络病毒防治技术方面,基本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但管理上应该积极主动。应从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网络系统的管理员及用户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严惩从事非法活动的集体和个人。尽可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手段,建立”防杀结合、以防为主、以杀为辅、软硬互补、标本兼治”的最佳网络病毒安全模式。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防止病毒的感染和破坏,力争将损失降到最小。?

计算机病毒在形式上越来越难以辨别,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这就要求网络防毒产品在技术上更先进,功能上更全面。从目前病毒的演化趋势来看,网络防病毒产品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黑与杀毒相结合;二是从入口拦截病毒;三是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四是客户化定制模式;五是防病毒产品技术由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

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因此,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是当前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迫切的研究课题。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对现在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切实抓好病毒防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未来病毒发展趋势的研究,探讨新时期科学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新策略,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