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例(3篇)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类型学,原型,形态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类型学的产生及概念
建筑类型学是产生于19世纪,又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兴起的一种建筑思想,城市的盲目扩张使得城市特色日渐消失,建筑该保守还是创新成为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保守派的传统风格建筑蔓延在各个城市,而另一方面,新未来主义作品也充斥在城市各个角落。在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矛盾日益激化的局面下,建筑师们带着无限疑问探求新的建筑形态。对于建筑类型学,艾特曼曾经说过,与美国对历史的掠夺不同,类型学的设计方法是复兴式的历史主义,如果没有类型学历史将流于摹仿。建筑形态和类型随社会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一种新的形式被大众接受之后,新的类型会随之产生;二战后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中,西方各国建筑师都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反思并意识到现代主义用与传统决裂的方式是一种错误,新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不可能在没有传承的基础上凭空产生。因此,类型学的思想开始兴起并成为中坚思想之一。类型学思想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进行分类研究,探索建筑形态生成过程中的结构规律。
类型学的概念最初由德•昆西在19世纪出版的名著《建筑百科辞典》中指出:“类型一词代表完全复制或模仿某一事物的意欲,而不是相同形象。形象自身应该就是一个规则或模式。这样,人们就不会说(或至少不应该说)依照样品完成的雕塑或图画的构图起到了类型的作用。但是,当一个片断、一个草图、一个大师的思想或者或多或少含糊的描绘,在一个艺术家的意向中,赋予作品以新生的时候,人们便可以说类型给予了他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这样或那样的主旨,这样或那样的意欲”[1]。建筑类型学以几何学为基础,对各种历史建筑形态进行简化、抽象和还原,获得一系列特征鲜明的形式元素即“类型”以及各形式元素组合排列的方式即“类型规则”,这种“类型”与“类型规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建筑的形式。
类型学设计方法与建筑形态的构
以类型学的思想具体指导建筑设计时,一般来说,采用的是类型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类,总结已有的类型,将其造型化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将抽象出的类型和类型规则结合具体的场景进行转换、衍变,在固定的要素上根据客观需求进行调整变化。据此可以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内在相似性的建筑形式,并使设计方案与历史、环境、文脉具有一定联系,这种形式创作的方法被许多建筑师采用,例如,瑞士建筑师博塔以简单的几何类型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作品,例如他的圆形住宅就是在一个圆柱体内的不同楼层上对相同要素采用不同布局来形成“主题”与其“变体”的形式效果。在构图上,博塔钟爱几何原型,以古典几何原型及其组合作为形式构成的主要元素,讲究主从关系、轴线关系、对称关系、比例关系等,在立面上,构图中心极强,并且以几何天窗统率全局,其对称的形体,严谨的线条,以及通过立面开洞的处理手法,既折射出古典理性主义的特征,又有新理性主义的烙印[2]。
斯蒂文•霍尔的日本福冈纳克索斯11号住宅设计,霍尔将现象学思想和类型学方法结合起来,力求透过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等表层分析去真正掌握建筑与场所的精神实质,创造一件既具有城市景观特色,又融于自然环境景观中的杰作,以求还原真实的生活经验。在设计中他充分体现典型的类型住宅的构成要素,并利用这些要素来调节、表达和强化场所经验,从该设计中建筑的平面和剖面布局就可看出霍尔采用的类型学方法。霍尔对前部沿街道路、后部庭院及两侧建筑关系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借鉴。住宅的五层平面不同,但是都有建筑中不同要素的重复出现,例如:公共建筑的构成要素在1、2层上的重复,庭院一角的住宅入口处都有楼梯曲折而上;在2层商店屋顶处有大面积的水池,旁边有一条的走廊从横跨商店的住宅下穿过,走廊将两侧住宅的入口与两端的楼梯间联系在一起(图1);住宅的构成要素在3——5层上进行简单的重复,产生一种韵律感;在3层,与住宅入口相连接的公共走廊被转换到了建筑的外侧,所有住宅入口都放在北边,增加了部分上跃层住宅的布置;住宅的4层全部为跃层住宅,在这一层公共走廊被少量北侧悬空假设的楼梯所取代(图2);而在住宅的5层,只在北侧布置少量向下跃层的住宅,同时公共走廊也在与1、2层相同的位置出现。对于外部空间的构成,霍尔借鉴了现代建筑的构成方法,将不同的使用空间类型进行体量的混合杂交,对相同的空间体量要素进行有变化的重现,将线条和体、块、面进行有机组合,造型明快简洁却又不失变化,建筑形象及外部空间富有理性却不失活力(图3)。霍尔在上述建筑中采用的类型学设计方法产生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韵律感,但住宅体块的组合以及入口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又延续了建筑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3]。
博塔和霍尔的作品是类型学运用中极富个性的表达,为城市和地域文化做出了贡献。综合这些建筑师的设计方法,他们都认为相比于历史主义和象征主义,设计时应以改良的方式、缓和的姿态将历史意象渗入现实中。这种类型学设计方法分为两步:1.对历史模型形式的还原(抽象),从而获取类型;2.再将类型结合具体场所还原为形式。这种“形式——类型——形式(新)”的设计过程即是类型学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这一操作过程中的重点是“类型选择”(抽象)和“类型转换”(还原)[4]。类型学方法的运用并非只有这一种,在设计中类型学的使用,大部分是根据特定的时机与设计者意图。类型从历史生活中抽取出了其深层结构,重新置身于特定历史的文化生活中,就可以产生出类似于已往建筑而又绝不同于以往任何建筑的一种感知上的历史连续性。因此建筑师要充分研究其建筑所将占据的场所,发掘其精神特性。建筑实为场所经验和类型经验的整合。如何在实际项目中采用类型的思想来建立一套自己的设计方法并加以,要比方法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O3—304
[2]马里奥.博塔.MARIOBOTA[M].朱广宇译.大连理工出版社,2003.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1.步行街的背景、文化依托和特质;2.建筑尺度与街道的处理;3.界面的处理;4.空间分析;5.符号与标志物;6.人的活动。
1.步行街的背景、文化依托和特质:
(1)杭州河坊街:杭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处于山水之间,富于诗意与超脱,安逸而舒适。清河坊历史街区位于延安路南端东侧,吴山北麓,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这里聚集着历史文化信息和时代的特征。街区内传统手工艺与饮食聚集,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特质。
(2)宁波天一广场:宁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是具有7000年文明史“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商业发达,具有沿海文化和河道文化的气息。天一广场位于中山东路以南,药行街以北,东临开明街,西靠日新街,处于宁波市旧城商业中心。天一广场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营造出丰富的商业空间,尤其水晶街的设计隐喻了河道文化的城市意向。
(3)宁波老外滩:老外滩位于甬江之畔,是中国最早的外滩之一,诞生于中西方文化碰创之际,崛起于民族产业兴盛之时。它以一个地产项目为载体浓缩了宁波的历史和人文,力求传承甬城特色的文脉和人脉。该项目保留了原有建筑及街区的风貌,嵌入了新的时尚元素,集中打造了一个集购物、美食、娱乐、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特色区域。成为宁波的地标。
对于方案的分析:a.宜兴同样属于“淡食”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属于江浙文化体系;
b.城市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太湖水系的航运),同宁波有相似之处;
c.城市富有文化气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是兴城富有特色的四大文化,历史上文化名人也较多),在地形上与杭州相似,同样处于山水之间;
d.河道文化特征明显,但有所衰退,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e.建筑风格细腻而素雅,建筑间的巷道空间意向鲜明。
对于方案的定位:我们的方案应该运用现代的手法进行创作,使其与传统的城市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城市中意向清晰的地段;同时在设计中应保留江南传统文化的某些空间特质,使该地段的设计表现出新旧文化的交融,体现历史的纵深感。
2.建筑尺度与街道的处理:
(1)杭州河坊街:
河坊街中的建筑以两层为主,在空间节点处有三层,建筑的开间约4.5米,中间还存在若干窄开间的文化性建筑,内容丰富,尺度宜人。
建筑物的高度与步行街的宽度的比约为2:3,街道略显宽,亲和性略弱,但在步行街中央设置了一列小品(植被、货亭、照壁等要素)后,空间感和亲和力立即得到了加强,且疏导了步行的人流,不致过于混乱,也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
(2)宁波天一广场水晶街:天一广场水晶街空间层次丰富,建筑高度为三到四层,街中的人工水池丰富了街景。对比于河坊街这样的传统步行街尺度是所扩大,更加适应现代商业的运作,包容性也更大,而同时也注意了与城市整体形态和尺度的协调。
(3)宁波老外滩:利用百年前的殖民建筑遗留加以改造,由于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比较大,所以形成了较为强烈的空间领域感,再加上一些内庭院空间的创造,给人以较为强烈的归属感,整体形态体现了一种内向与自闭性,是城市中甬江畔的一个“世外桃源”。
对于方案尺度的认识:a.方案受到规划的控制和日照的限制,在高度上受到了控制,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比较小,空间领域感较弱,所以我们可以借鉴河坊街的一些设计经验
b.借鉴老外滩规划中狭窄街道和内院的处理手法完成本方案中的某些空间处理,依靠尺度的变化创造有开有合的空间意向。
3.界面的处理:
(1)杭州河坊街:界面的统一与连续性来自建筑形式和材料的处理上大致相同,而使用功能的多样性(药铺、茶馆、小吃店、银行、邮局等)却创造了步行街富有变化的界面,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步行环境和多种趣味,形成了统一中有变化的丰富街景。
(2)宁波天一广场水晶街:连续统一的网格划分的界面略显单调,但底层的柱廊空间所形成的灰空间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延伸感和引导性,外挂的楼梯、玻璃的小挑台和斜向的盒子成为打破单调感的活跃的形式要素。立面运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原真性体现出建筑材料的本性,同时反映出一种特殊的商业气质。
(3)宁波老外滩:潜入式的现代设计手法所创造的立面与传统的建筑立面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中西文化的交融,运用竹这种很中国的植物作为补充性的设计元素,形成建筑与人之间的“第二界面”,使其中蕴藏着强烈的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空间韵味。
对于方案界面的考虑:本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商业的用途,创造柔性边界,加强内与外的交流。同时通过衔接,转折,断开来控制界面的节奏,丰富界面的层次。界面在人流得导向上也应加以考虑,使驻足与行走不相冲突。
4.空间分析:
(1)杭州河坊街:
线性空间串联起两边的商业空间,街道中央设置的一联串小品既划分了空间又丰富了街景,成为游览中的又一趣味要素。两侧连续的建筑立面被白色的山墙面分割,产生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十字交叉口建筑做成圆角,让出外部空间,并有放开的小广场作为空间的变化,在此可以看到南面的吴山风景和北面街道的片段,整体形成秩序感和节奏感,统一而有变化。
内部空间的营造(以方回春堂为例):沿用了传统的院落空间加以改造,在原有的院落和天井空间上加顶,感觉上是半室内的共享空间,形成新的空间体验。
(2)宁波天一广场水晶街:人造水池是水晶街的主体景观和趣味中心,水池的设置可以相当自由地促进或阻止外部空间人的活动。这样人的活动被限制在柱廊所创造的灰空间之中,人的安全感加强,视野相对丰富(店铺丰富的界面、柱廊、水景、对景)。外挂的楼梯和小挑台悬出水面,在此人的视野变的开阔。水上有不同标高的桥连接两侧建筑,使得流线更加丰富,行走更加便捷,交流更加广泛;桥的存在还在空间上划分了层次,使延续的街景有了变化和趣味。
(3)宁波老外滩:以新兴的Block商业街区为母题进行规划,形成由若干街区所构成的商业步行区域,其中由三条主要道路组织整个交通,每个Block的外界面相对比较完整连续,而内部多围合成较为内项的庭院空间,和外部步行街在气质上形成对比,整个规模和尺度宜人。运用多重网格套叠的手法形成活泼有趣的空间效果。利用老街区的建筑遗留创造出一种怀旧的情节,同时在其中穿插了许多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钢结构、玻璃幕墙、百叶窗等)使新与旧在同一时空上得到和谐的共存。
对于方案空间关系的考虑:a.院落空间
b.进深空间
c.巷道空间
d.骑楼空间
e.空间的转换
f.网格套叠法的运用
5.符号与标志物:
(1)杭州河坊街:各色的旌旗和招牌形成河坊街的标志,封火山墙和现代建筑符号的嵌入丰富了街景,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在街的尽端设置牌坊,成为强烈的领域入口。
(2)宁波天一广场:教堂的存在成为天一广场的识别性标志物,人们通过相对教堂的位置可以清晰辩向。水街已经成为天一广场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元素。不做饰面的混凝土表面的处理和木百叶窗的形式也成为天一广场的符号。
(3)宁波老外滩:天主教堂成为该地块最明显的路标之一,由其引导进入街区,街区内由铸铁路灯、旧木椅、清水砖墙等形成怀旧的意向,在其中的小院落里植上了翠竹,依托着白墙,表现出一种素雅的中国南方文化。同时又和一些明快现代建筑手法相对比、呼应,满足了新阶层的一些精神需求。
6.人的活动:
应该指出,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扬•盖尔
(1)杭州河坊街:由于步行街功能的复合性,有商业、饮食、茶馆、艺术馆、药铺、银行、邮局、休闲设施、杂耍、景观等,带来了人的活动的丰富性。中间的小品带(由植被、植被、货亭、照壁等要素构成)成为人们驻足停留的场所,而由它分割成的两条街道成为步行的空间,小广场的设置和雕塑的设置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河坊街是一个十分能够聚集人气的空间场所,众多行人在该处的聚集行为也成为城市中的一个可识别要素了。
(2)宁波天一广场:宁波天一广场也是一个功能复合的商业步行街区,但由于档次相对较高,出入这里的人们多为参观和游览的目的,消费行为并不是很强烈。水街一层多是小商品和玩具专卖店,商品琳琅满目,色彩五彩缤纷,对人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水街二层廊道伸出的小挑台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和观景的良好场所,据说夏天这里都座满了人,就连水池边上的灯座上都座满了人。说明要想让人在户外空间逗留,就应该设置相应的各种各样的支持物。
(3)宁波老外滩:现在的老外滩基本上没有业主进驻,房子都是空壳子,街上基本上没有人的活动,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并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只是一个形式的外套。
对于方案:两岸的连接/可进入性/柔性边界/室外支持物/界面连续与节奏/空间的变化/内容和行为的复合
建筑形式的处理是为了引导人的行为,宜兴方案采用了一河两街的模式,在建筑处理上应加强两岸的联系与互动,不光要丰富人的流线,还要引导人的视觉行为,做出丰富的对景,形成良好的视觉通道。当人在其中行走时应感觉到空间的变化,有收放,有转折,使行走与驻足相互交替,从而丰富人的行为。在人的驻足点上应设置适量的支持物,为驻足提供条件。
实地调查研究是获得设计灵感的手段之一,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可用资源,同时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指导原则,并得出了自身对于商业街建筑设计的一些感悟。
在城市设计确定的建筑初步形态和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城市历史文脉关系及相应的城市空间特质,运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手法并结合地方传统建筑空间和材料特色,营造富有现代气息和中国江南传统文化意蕴的商业建筑空间,并在其中穿插历史文化性空间,提高步行街的文化品位,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建筑群体,使之成为城市中新的可识别区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积极条件。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体验经济;文化体验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
本文为2014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2014049)课题组成员:柳海燕、邓美红、陈萍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3日
经济学家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其核心是消费与生产的合一,满足人的体验需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愉悦”、“难忘”等体验。体验经济实质上是人性经济,是促发人的生命灵动和感动的经济,是人们由满足物质需求为主体走向心灵与精神丰满为主体的经济。文化体验能够满足人们对人文精神、心理愉悦、自我成就等方面的需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廊坊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体验经济,建设文化体验城市有着巨大的空间,甚至有跨越式发展的可能。今年廊坊提出以建设平原森林城市、环保产业城市、文化体验城市、幸福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这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背景下提出的,文化体验城市的建设是廊坊市文化强市战略的延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文化体验城市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作为文化体验城市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文化体验元素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建筑还是街道,无论是车站还是公园,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文化元素有着浓厚的地域特征,能给初来乍到的人们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即使是短暂的停留也能感受到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都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第二,文化体验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特征。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主流,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走走看看,而是更加注重文化体验。领略当地独特的文化形式,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亲身体验一些文化产品的制作工艺等等。更多游客开始倾向于深度旅游,作为文化体验城市更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得更加独特,更加细致。
第三,文化产业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传统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文化产业却逆势飘红,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和地方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专门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文化体验城市,文化产业更应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
二、廊坊市文化体验城市发展现状
廊坊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纵观历史,既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又有众多的文化遗址,还有传统的民间戏曲、音乐、手工艺。重大的历史事件有:黄帝逐鹿鏖兵经过廊坊;宋辽国界分廊坊于南北;杨家将守三关演义英雄悲歌;明朝中叶,刘六、刘七揭竿起义,狂飙席卷半个中国,令明京都三次;清朝末年,廊坊义和团打响了中国人民反击“八国联军”的第一仗,取得了标志义和团运动高潮的廊坊大捷。在文化遗迹方面,廊坊有具有南方水乡韵味的胜芳古城、见证历史的永清宋辽古战道、刘白村新石器遗址、西小旺商周文化遗址等,凝固的历史向后人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辉煌。
此外,廊坊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省级57项,市级89项。在戏曲、音乐等方面,廊坊有古老的屈家营音乐会、张庄音乐会、胜芳南音乐会、高桥音乐会等。其中,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有着500年左右的历史,1987年6月,屈家营音乐会在北京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亚太地区音乐学术研讨会,二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位专家观看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屈家营音乐是世界古老的音乐艺术之一,并被誉为“世界音乐之根”。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有花灯、柳编、雕刻、风筝、蒲垫、刺绣、补绣、平绣、纳纱、蒙镶、人造琥珀、绢花等。这些都为廊坊构建文化体验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充分的条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廊坊近年来虽然在文化强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特色还不够鲜明,这些文化资源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文化产业也还没有做大做强,在构建文化体验城市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三、廊坊市构建文化体验城市战略的主要实施意见
针对廊坊文化体验城市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廊坊市要构建文化体验城市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对现有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体验式升级改造,提升整个城市文化品位。近年来,廊坊市非常注重发展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年均增幅超过30%。按照自身的城市定位,构建面向大北京地区、覆盖全市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打造了一个文化对接和文化吸引平台,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在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方面,廊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霸州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在全国有名,建成了李少春大剧院、中国自行车博物馆、华夏民间收藏馆、益津书院等一批公共文化精品设施;廊坊市区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但是这些文化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目前还停留在基本功能的开发上,甚至有的出于半闲置状态,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体验式升级改造,拓展文化体验项目,提高市民和游客的参与程度,让这些凝固的建筑、固定的设施活起来,也让人们在文化体验中真正领会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除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设施以外,每个街道、每栋建筑、每个广场、每个站台都可以体现文化的氛围。像北京的地铁站就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北土城站,站台大立柱披上了变化多姿的青花瓷图案,别具古典风格。国家博物馆站则以蓝色为主打色调,以“图书”为装修主体,还以壁画形式展现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和《敦煌遗书》。即使游客只是在这里匆匆而过,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廊坊需要借鉴和学习的,让城市的每一处都成为文化的展示窗口,让游客时时处处体验到城市文化的氛围。
第二,依托旅游业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从“形式经历”到“文化体验”的回归。廊坊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有有形的历史人文古迹,也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但是目前在开发利用上还在小规模、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还没有创造出应有的巨大的效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廊坊旅游业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发展具有廊坊特色的旅游业,围绕建设文化体验城市,打造文化体验旅游品牌,把旅游业放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格局中来谋划。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上,要尊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资料的真实性,而不能断章取义地将“只鳞片羽”展现给旅游参观者。遵循文化存在、发展和传承的客观规律,使其展演与特定环境、特殊事件和特定时间等因素相联系,这样才能显示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和文化内涵。大胆借鉴国外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突破静态展示的初级的单一的手段,让游客参与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来,充分体验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旅游业实现从“形式经历”到“文化体验”的回归,这才是文化体验的魅力所在。在人文历史景区,游客可以通过观看情景演出,体会当年历史的过程,还可扮作其中的历史人物,穿越回古代;对于音乐、绘画等形式,也可以教游客亲自演奏,参与绘画过程,再辅之以讲解,让游客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手工艺品,更可以开设相对应的制作工坊,吸引游客体验产品的制作,对一种工艺的特殊性有了切身的体验,再加上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自然会提高。
第三,打造有廊坊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产品,提升廊坊文化产业的层次。在信息日益开放的今天,各种领域的发展都面临一个相同的困惑――雷同化,模仿、山寨成为了人们当下讨论最多同时也最不耻的事像。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特别希望自己所看、所听、所见都是与自己生活中的有差异,让自己可以暂时地进入到一个不一样的、充满异趣的时空之中,来恢复日常世界中已经神经。所以,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产品,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个地方的特色要从它自身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中去寻找,廊坊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什么是它的特色呢?首先,廊坊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京津之间的走廊地带,是有别于大城市的中等城市,有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其次,有着龙凤文化的远古传说和龙河凤河环抱的独特地貌;再次,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节庆。这些都是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都可以打造成为独具廊坊特色的文化品牌。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乡野景观为载体,传递的是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随着城市化、技术化的不断加快,其个性化回归自然的主题旅游日益受到城市居民和中外游客的青睐。廊坊有着广大的农村地区,特殊的区域位置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廊坊农家乐产品仍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城市化现象明显,参与性、娱乐活动较少,缺乏留住游客的有效措施。
为此,一方面经营者要开动脑筋,多开发一些具有农村特点的文化体验项目,如体验各种农事活动,让游客体会做农民的乐趣。针对乡村旅游季节性强的特点,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温室大棚拉长植物的生长观赏期。同时,拉长产业链条,修建农家小院,采用分时度假的方式出租给城市居民,使其拥有自己的乡间别墅,多一块休闲娱乐的地方。使农副产品从粗放式生产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提高附加值,形成休闲旅游与购物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牵头解决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多方筹集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争取国家各项补贴资金和扶植资金;加强规划,统一管理,协调交通、通信、餐饮、住宿、娱乐、医卫等多个行政部门,为提升廊坊文化产业的层次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美]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夏业良,鲁炜等译.体验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