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

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篇1

摘要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精神科联络会诊的现状和临床特点。方法将本院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间申请精神科会诊的87例住院患者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为依据进行再诊断。结果87例联络会诊患者中,以内科最多占45例,其中心内科12例,神经内科11例,呼吸科10例;会诊患者原发病诊断以躯体疾病为主47例;会诊诊断中以焦虑症比率最高为26.4%,其次是器质性精神障碍为22.9%,再次是躯体形式障碍为17.24%。结论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改善卫生服务质量及病人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

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有各种心理问题占20%~70%,只有44%的患者得到精神科治疗[1]。其中大部分未被发现及诊断,请求联络会诊的人数与实际人数相差很远。本文将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间院内精神科联络会诊患者87例作初步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间本院精神科院内联络会诊患者87例,男性50例,女性37例,比例1.3:1,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5岁。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临床科室会诊申请单,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进行再诊断,并按照年龄、科室会诊分布、住院疾病诊断及精神障碍诊断进行分析。

2结果

2.1会诊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男性平均年龄(63.66±13.4),女性平均年龄(56.63±11.45),男性占56%,女性占44%。

2.2会诊科室分布由内科会诊的45例占52%,其中心脏内科12例,神经内科11例,呼吸科10例,消化内科6例,肾内科4例,肿瘤科2例;外科会诊21例占24%,其中神经外科10例,骨科7例,普外3例,其他1例;急诊科16例占18%;其他6例占6%。

2.3原发病诊断会诊患者原发病诊断以躯体疾病为主占54%,与精神相关疾病占46%。

2.4精神科诊断会诊诊断中焦虑症2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20例,躯体形式障碍15例,抑郁障碍11例,神经衰弱9例,精神分裂症及妄想障碍5例,严重应激反应3例,精神活性药物1例。

3讨论

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近1/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同时亦有相当部分的精神疾病是由躯体疾病引起或伴有精神疾病,由于非精神科医师有的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些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的正常反应,无需特别处理;有的认为精神科会诊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加上病人有的也不愿接受精神科会诊,他们担心自己会被看作“精神病”。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及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发展,目前综合医院患者的心理问题逐渐得到了临床医师的重视,因此对会诊联络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本研究显示患者以躯体疾病收住综合医院内科、外科、急诊科,本文结果显示52%的来自内科,这与国内研究报告一致[2-4]。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心境障碍等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约占56%,可能是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及社会偏见,绝大多数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不知道或不想去精神病医院或精神科就诊,而就诊于综合医院各科室。器质性精神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占23%,其中以老年患者为主,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该病多发于神经内科、呼吸科、心内科、神经外科占会诊率的约占49.42%,这值得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篇2

摘要:双心医学近几年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压力的加大,要求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这里提到的双心医学就是要求我们实现心血管疾病与患者身体双健康,在临床我们不仅要关注心血管有没有器质性病变,也关注精神、心理状态,中医治疗在冠心病双心异常领域逐渐显示独特优势。本文从中医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特色疗法两方面,对双心医学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从中医方面进行总结探讨。关键词:双心医学冠心病中医十九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家Heinroth首次提出“身心疾病”的概念[1],在此概念提出后,在医学领域对于身心疾病的认识逐步加深,同时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现代临床诊疗中我们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趋向日益增加,除了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常伴随抑郁、焦虑等情绪改变,因此,针对冠心病的“双心医学”理念越来越多受到关注。近10年胡大一教授在我国逐步开展“双心医学”服务[2],包括“双心门诊”“双心查房”等,从而从整体的角度对冠心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及早识别、及早诊断和综合治疗。中医理论证明心理、情绪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心神受损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导致五脏功能紊乱,我们要将胸痹和郁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发病规律及证候特征[3]。21世纪,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增加,长期以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的患者中,我们发现有多达2/3的存在轻度抑郁症状[4],在15%的CVD患者中通常存在严重的抑郁[5],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6],可见抑郁、焦虑症状是心血管疾病很常见的合并症,现阶段对于双心医学的研究以西医为主,中医中药治疗历史悠久且疗效可靠,本文以期为中医治疗冠心病双心医学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1双心医学的中医辨证1.1双心一体,生理相依中医学中对于“双心医学”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灵枢·邪克》中提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理解“双心”,即从心的两大生理功能出发包括“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后者的物质基础是前者。《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这些条文指出,血是我们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不仅藏神,也能驭气,通过调控全身血液的运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和精神活动。“心主血脉”的外在表现为“心主神志”。“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只有心主神之功能正常,才能使各脏腑机能相互协调,达到身心健康,神志活动的正常保证了心主血脉的功能。1.2病理互损,双心为病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神志的功能。《灵枢》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有云:“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本神》篇也提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指我们的心是主感知过程的脏腑,病理状态下,两者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致心神失常,而见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等,心神异常,也会影响心主血脉的机能。《景岳全书·郁证》中提到:“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导致心血的耗损,从而使血脉受阻,影响心的主血脉功能。研究显示,长期的精神疾病对心脏造成的显著的影响可与抽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等同[7,8]。相对于正常人来说,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冠心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恶性心血管事件,同时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2中医治疗2.1中药治疗人的情志活动与心主神志和肝主疏泄的生理机能有一定的关系,如心藏神,中医望诊提到望神,就是由心主宰,然后反映于外。肝主疏泄,调畅全身的气机,通过调畅精血津液的分布,舒畅人的情志,肝为心之母,子(心)的充盈、健旺,有助于母(肝)的疏泄、调畅;同时母的(肝)疏泄正常,情志舒畅,也有利于子(心)之神内守,或炼津成痰,痰瘀互结,瘀阻心脉,因郁致病,则会加重胸痹症状。研究显示对于冠心病合并焦虑,可以通过以抗焦虑的中药辅助治疗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9]。研究发现在冠心病的常规治疗中,与合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相比,联合疏肝解郁中药汤剂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并发焦虑,中药可减轻术后不适,同时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10]。研究发现柴胡疏肝散合冠心2号方加减化裁而成双心汤,可以对冠心病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改善[11]。有研究发现,在对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抑郁、焦虑和心绞痛发作频率均得到显著改善[12]。研究发现采用补心气汤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可改善HAMA评分,改善预后,此研究中的补心气汤从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考虑,值得临床推广[13]。2.2中成药治疗中成药因为现成可用,储存方便,利于随身携带,省去了传统中药的煎煮过程,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中成药也在治疗中显示特色,心可舒联合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治疗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HAMA、HAMD评分显示,心可舒片不仅可以使冠心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缓解病情,临床观察无明显的不良反应[14]。有临床研究发现,在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为心血瘀阻证时,冠心舒通胶囊对于焦虑和抑郁障碍等症状,可以明显改善,发挥对双心异常的治疗作用,此中成药较为安全可靠[15]。2.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首选调神疏肝、理气解郁。取穴以督脉、手少阴、手足厥阴经等为主,临床上根据证型的变化灵活加减。内关穴不仅通于阴维脉,也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内关穴与手少阳三焦经沟通,具有理气宽胸之功,内关穴为治疗心血管病的第一要穴。膻中在胸部,为八会穴之气穴,是宗气集聚之处,可反映心气的盛衰,该穴善于理气活血通络,有调节支配神经功能、扩张冠状血管等功能,对于胸痛、心悸等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心俞穴,在背部对应于心脏的等高位置,是心经经气输注之处,具有补益心气、通络止痛等功效,可治疗一切由君脏失调引发的疾病。百会穴属督脉,督为阳脉之海,该穴又位于巅顶,可谓阳中之阳,此穴可益气升阳、调理脑神。神门为心之原穴,具有养心安神之功。由足太阴、厥阴、少阴三条经交会而成的三阴交,具有疏肝、健脾、补肾作用。综上所述,这些穴位合用以起到宁心安神、调神疏肝、理气解郁之功。对临床上冠心病引起的双心疾病的不同病情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16]。2.4中医非药物特色疗法大量文献证实,冠心病双心异常的治疗中,在循证规律用药基础上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的效果十分显著。2.4.1音乐疗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中医学中的五行与五音对应。我们可以通过五音防病。“百病生于气,止于音也。”这里的气不仅指的是我们的情绪,其实主要是包括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之气。根据每个人身体结构的不同,脏腑之气也存在差异,配合不同的音乐,运用五行原理,通过五音的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养心、养生、养身。有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躯体及心理症状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情志干预进行治疗[17]。有研究表明五音法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组[18]。2.4.2太极拳疗法太极拳作为我国国粹之一,汲取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之所长,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刚柔相济。太极拳整体发挥作用,通过调节人体与精神的平衡,常练有利于塑造人体身心双健康[19]。太极拳是较好的身心疗法,近年来,太极拳对心血管疾病的康复、预防作用逐渐得到了重视。大量研究认为太极拳这样柔和且又缓慢的动作,是活动的气功,太极拳,养心又养生,可以使心脏保持平稳放松状态,配合呼吸,在现代医学中,可以加强心肌的营养,并提高心脏的收缩力,改善心脏和肺脏的功能,通过改善呼吸、循环等起到改善心功能与肺功能的作用,同时柔和缓慢的动作还可以稀释血液,所以对于冠心病患者,太极拳是非常好的选择。

3小结与展望东汉时期的华佗,在《青囊秘录》中指出的“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与一百年前美国的特鲁多医生提出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不谋而合,以人为本的诊疗模式,需要深入每个医生的职业素养,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心理负担的加重,抑郁焦虑等症状都会加重,使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优势在冠心病双心医学中有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中医特色治疗对于冠心病中双心异常的治疗锦上添花,相比西医的副作用,以及对于服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心理方面的排斥,中医发挥特色,患者对于中医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所以中医药会对冠心病双心异常方面提供更好的治疗,同时我们也将对于中医规范化的治疗有待提高,开阔中医治疗的方向。参考文献[1]HALLIDAYJL.Psychosomaticmedicineandthemedicalofficer[J].HealthBull(Edinb),1946,4(4):43.[2]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5):2-3.[3]王超,王昀,赵海滨.从中医“双心学说”探析冠心病合并焦虑的论治思路[J].环球中医药,2016,9(12):1476-1478.[4]CayEL,VetterN,PhilipAE,DugardP.Psychologicalstatusduringrecoveryfromanacuteheartattack.JPsychosomRes,1972,16:425-435.[5]ColquhounDM,BunkerSJ,ClarkeDM,etal.Screening,referralandtreatmentfordepressionin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MedJAust,2013,198:483-484.[6]KesslerRC,BerglundP,DemlerO,etal.TheEpidemiology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ResultsFromtheNationalComorbiditySurveyReplication(NCS-R).JAMA,2003,289(23):3095-3105.[7]SmithTW,RuizJM.Psychosocialinfluencesonthedevelopmentandcourseofcoronaryheartdisease:currentstatusandimplicationsforresearchandpractice[J].JConsultClinPsychol,2002,70(3):548-568.[8]BunkerSJ,ColquhounDM,EslerMD,etal."Stress"andcoronaryheartdisease:psychosocialriskfactors[J].MedJAust,2003,178(6):272-276.[9]刘果果,孔维斌,林柳如,等.中西医结合治疗PCI术后焦虑症临床研究[J].山西中医,2015,31(12):23-24.[10]梁小华.冠心病支架术后并发抑郁症患者抗焦虑治疗的中西医疗效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5(5):696-698.[11]彭金祥,姚祖培.双心汤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合并抑郁或焦虑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4,30(11):14-16.[12]曹怡.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并发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3):134+136.[13]王颖,王君,郭志,等.补心气汤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7,39(2):185-189.[14]高颖,柴爽爽,关怀敏,等.心可舒联合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5):28-31.[15]赵康,孟康,葛长江,吕树铮.冠心舒通胶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的双心疗效[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7(2):184-187.[16]张晓华,汪晓堂.冠心病焦虑抑郁的中医药治疗[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4):345-346.[17]庄伟.情志综合干预法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影响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8]黄慈辉,蒋凯林,庄振杰,等.太极拳预防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2):176-178.[19]黄慈辉,蒋凯林,庄振杰,等.太极拳预防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2):176-178.

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篇3

为什么“神医”偏爱选择中医,且屡屡骗人得逞?究其原因,一是利用了人们重视养生保健的生活理念;二是利用医学的未解之谜;三是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救治心切;四是放大“心理暗示”产生医疗效果。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养生,中医的通俗性很容易让人理解接受。我们从小一直被中医的术语、观念熏陶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火”、“清火”、“开脾”、“补肾”之类的说法深得人心。说运动神经元疾病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脑干神经、运动神经核细胞,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的进行性病变”,大概没有几个人听得明白;但是如果说“渐冻人”是“身体过度受寒凉”所致,“为身体升温、回暖、化冻就行了”。虽然这是对“渐冻人”俗称的望文生义,但是人人能懂,而“神医”的治疗方法“祛除体内肝火”、“吃温热食物补充能量”似乎很顺理成章。

现代医学是科学,科学受制于自然规律,不可能出现奇迹。对许多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即使对已经有明确治疗方法的疾病。具体到某一个患者时,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有效。中医治疗一些疾病的特殊理论和疗效,许多还没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加以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论证。“神医”正是利用了医学一些未解之谜的神秘性,毫不心虚地高举起中医的大旗,自称没有治不好的疾病。中医书籍中没有记录的疾病。现代“神医”都有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归纳为“脾胃虚损”、“脾肾虚损”、“肝肾阴虚”、“湿热浸淫”等等,可以据此开出中药或食疗方。

现代医学不能为健康提供捷径,不能治愈许多种疾病。看病难、求医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医院看病。医生要让你做很多检查,忙碌的医生没有时间耐心地向病人解释病情,更不会做出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承诺。因此人们到正规医院求医治病的过程中,很多疑问不能得到及时解答,很多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有时花很多钱也不能治好疾病。而“神医”则声称,有最简单常见的方法。只靠自己去做,就能包治疑难杂症,就可以让奇迹在你身上出现,可以让你健康长寿,长命百岁。这些宣传和承诺的确可以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自然很具吸引力,让一些人心甘情愿地去尝试。

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医学院教育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古时当医生和当官一样,只需闭门读书,无需受特殊的专业教育。因此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相信,好的中医在民间,不是中医学院能培养出来的。相信民间有高人、神人,当然也就会有神医。

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篇4

人类将步入21世纪,我国精神医学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

21世纪初,将完成精神疾病群体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在Alzheimer病、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候选基因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基因组-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精神科各种疾病和致病基因将被陆续克隆,在此基础上,21世纪的后期将可能开展对精神疾病有效的基因治疗,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的各种神经生化假说(主要指经典神经递质假说和神经肽假说等),将在新世纪陆续得到验证;随着神经生物学对各种与精神疾病有关的功能蛋白(包括受体、代谢酶等)性质的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将得到阐明。在20世纪80年代后,CT、MRI、SPECT等现代先进检测仪器开始用于精神医学,使神经影像学在精神医学领域有了初步的发展。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将逐步装备PET仪在临床科研中应用,精神医学的脑功能影像学将出现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活体脑部受体的研究将彻底取代20世纪在精神病患者尸体脑组织上的研究,这对克服许多实验不稳定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热衷于寻找直接服务于精神疾病临床诊断的某些精神生理学标志,虽然探索的结果往往自相矛盾、莫衷一是,但这方面的工作在新世纪会得到加强,除了在脑电生理、眼球运动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推广之外,新的、更多的精神生理学标志将被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等多种学科与精神医学的结合发展也势所难免,精神医学将出现相当多个互相联系但又独立性极强的分支学科,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体现。

2联络精神医学的发展

在步入21世纪后,心理卫生知识将得到普及,内外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将大幅提高,市级综合性医院将建立精神科联络-会诊机构,并且有专门的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医师参加临床各科的防治工作。

3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

康复精神医学在新世纪中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造就一批从事精神康复的专业工作者,以及社区服务工作者,广泛地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例管理及某些职业康复方案等,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性康复。这使精神卫生服务社会化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4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

21世纪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队伍的建设精神医学的发展主要靠科研、临床、社区服务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新世纪精神医学分支学科的大发展主要靠科研队伍,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建设、同国际先进国家合作交流,尽量同国际接轨,进行大量的跟踪性科研,缩短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便在新世纪中进行更多的创新性研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其次,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强大的临床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使疾病病因学理论、药理学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壮大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特色,这支队伍使精神医学走向广阔的社会,使精神医学充满生命力,也是精神医学在21世纪发展的标志。

(2)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21世纪人人关心精神卫生、人人了解精神卫生的普通知识、人人接受精神卫生教育,对在社区开展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工作得到社会普遍支持的主要途径。

(3)提高临床服务质量随着临床诊断从症状描述性的表层向分子水平深层的转化,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我们对临床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1世纪生物学的高度发展可能使目前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发生根本性的变迁,比如,“精神分裂症”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分成多个不同的较为合理且有说服力的新疾病类别,而“神经症”属下的8种疾病类别也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重新组合分类;另外,新的诊断标准中必定会增加许多可靠的生物性指标,并且会出现许多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准。

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医学的高度发展,也使将来临床的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对因治疗将成为主流,对症治疗手段也增多且更有效。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机制的阐明,使开发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药物成为可能,使治疗更有的放矢,治疗精神疾病将像治疗内科其它疾病一样可做到标本兼治。

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艾滋病;情志失常;不寐;从肝系论治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112-02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甚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1]。随着高效抗病毒治疗(HARRT)的开展,大量患者长期存活,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多方的关注的问题。

艾滋病患者由于其传播途径的特殊性,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危机、焦虑和抑郁、社会交往能力退缩及自我封闭3个阶段,多表现为震惊、怀疑、恐惧、沮丧、逃避、愤怒、忧虑、性关系的改变、担忧生存预期、独自承担压力、内疚、耻辱感、隔离社会及自杀倾向等方面[2]。面对众多、巨大的情绪压力及疾病压力,患者情志严重失常,且持续时间较长,与普通疾病患者情志表现差别较大。

在长期诊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众多患者情绪失常,长时间郁抑、烦躁易怒、胁肋胀痛、饮食减少,生活质量低下,而且有一个共同症状:失眠。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到从肝论治不寐能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艾滋病患者不寐病机探讨

艾滋病患者病后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尤其以不寐最为常见,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症状轻重不等,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3]。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畅达情志,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2];《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即是针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反之,在反复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导致肝气郁结,或升泄太过的病理变化,肝病的发生机理:肝气、肝阳失调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肝阳失调导致肝阴(血)虚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2]。

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不寐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而情志严重失常是艾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首要病因,患者不寐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用药与肝密切相关,患者不寐证从肝系藏象论治能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亦可恢复肝疏泄及藏血的生理功能,进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运行有常,脏腑功能协调有序。

2从肝系论治艾滋病的治则

2.1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用于肝气郁结之不寐,症见:入睡困难、梦多易惊、胁肋胀痛、呃逆、常叹息、情绪郁抑不畅、纳食少、舌苔薄白、脉弦细[3],每有情绪刺激则病情加重,方选:柴胡疏肝散[4],加青皮、厚朴、合欢皮、夜交藤,余症适宜兼顾为治。

2.2清肝泻火,宁心安神用于肝火上炎、热扰心神之不寐,症见:不寐多梦、目赤口苦、烦躁易怒、便秘溲赤、或伴头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3],方选:龙胆泻肝汤[4]加减,可酌加牡丹皮、莲子心、合欢皮,余症适宜兼顾为治。

2.3养血柔肝,养阴安神用于肝之阴血不足,肝失涵养之病证,症见:虚烦不眠、头痛眩晕、面部烘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津少、脉细数,方选:归芍地黄汤合二至丸[3],可加百合、阿胶、酸枣仁、夜交藤、太子参、炒白术,余症适宜兼顾为治。

2.4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安神定志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神志不宁之证,症见:不寐多梦、头痛或头晕胀、易醒、记忆力减退、舌红苔黄,脉弦数,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味[3],可加百合、白芍、龟板、龙骨、夜交藤、茯神等,酌加白豆蔻醒脾健运,以防滋腻碍胃,余症适宜兼顾为治。

3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某,男,62岁,个体经商者。主诉:入睡困难、梦多、易醒7年,伴有口干、心烦。现病史:患者2008年3月确认HIV抗体阳性,时CD4:34cells/ul,于2008年3月开始抗艾滋病毒治疗,HAART方案:AZT+3TC+LPV/r。患者自诊断该病后,一直后悔、责怪自己的生活方式,且担心亲人朋友知道此事,继之出现入睡困难、梦多,晨起疲惫、饮食减少,随之,其妻子亦诊断为艾滋病感染,患者睡眠障碍显著加重,并发口干、心烦易怒、时有情绪低落,觉生活痛苦难耐,曾多方求医治疗,疗效甚微。遂于2015年8月20日来诊。既往史:有冶游史,余无特殊。查体:生命征平稳,焦虑貌,一般情况差,语速稍快,体型适中,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查见异常,舌质红,少苔,脉弦细。中医诊断:1、不寐(肝阴不足,虚火上扰型)。2、疫病。西医诊断:1、失眠症。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病程长、病情重,予归芍地黄汤合二至丸加百合、阿胶、酸枣仁、夜交藤、太子参为方治疗,以养阴补血柔肝,宁心安神,3诊共用药30剂,疗程45d;同时给患者心理疏导,讲解艾滋病知识,治疗后预期寿命,目前医疗界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取得的成绩,并鼓励增强生活信心;经上治疗,患者睡眠情况显著好转,每夜可入睡6h,少梦,晨起无疲惫感,情绪亦平稳,能正常进食,临床治愈。2015年11月25日检测CD4:548cell/ul,HIV-1病毒载量:

4体会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不寐的危害是显著的,短期效应为直接影响工作与学习,精神萎靡,疲惫无力,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多数患者长期失眠,易引发焦虑症、抑郁症,可能诱发某种潜在疾病的可能,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易患神经功能亢进等,对人的社会性也造成极大的危害,由于长期陷入对于睡眠的担心与恐慌中,人会变得多疑、敏感、易怒、缺乏自信,从而产生孤独感、挫败感、甚至自杀,这一情况,在艾滋病患者群体表现尤为突出。

造成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精神因素、躯体疾病、年龄、文化和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而艾滋病患者,由于其特殊的传播途径、需终生服药且无法根治,故患者精神情绪严重障碍,而且呈现长期性,病后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尤其以不寐最为常见,而情志严重失常是患者睡眠障碍的首要病因。肝对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肝体阴而用阳,养肝体以调肝用,从肝系藏象论治能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生活经历、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对艾滋病知识了解的程度,给予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使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得益彰,利于患者不寐证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神经病学的心得体会篇6

陕西贾××

答:人类健康的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没有各种躯体疾病,二是精神心理方面没有障碍,三是适应社会能力良好。一般人多认为身体上没有病就是健康的,而很少注意到精神或心理方面是否有什么毛病或障碍,更不会认为社会适应不良也是不健康的表现。

躯体上的疾病或不适,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感觉到,也都有医治的要求,知道去看相应科别的医生。而精神心理方面的毛病或障碍,就不那么容易被自己或被家属察觉到,有时候意识到了,也不愿去看医生,特别是不情愿到精神心理科医生那里去看,觉得有了这些毛病不光彩或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从而耽搁病情,延误治疗。

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障碍,它同躯体上的疾病一样,也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劳动就业的重新组合等等,各类精神和心理卫生问题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

一般认为,心理功能和精神活动是同等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也都属同一性质。但是从人们的传统观念来讲,心理障碍一词似乎比精神疾病更容易接受。

在精神医学临床中,精神疾病分为轻性和重性两大类。轻性精神疾病患者头脑清晰,没有丧失与客观现实接触的能力,自知有病,内心苦恼,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为适应民众心理,便于人们接受,此类疾病也称为心理障碍,即医学上所称的神经症(以往称作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有的将轻度抑郁症也包括在内。狭隘地讲,这类患者的精神活动还是“正常”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精神活动显著异常,否认有病,常不主动求医,拒绝治疗,还会对自身、家庭或社会构成危害。民间所习惯称呼的“精神病”即属于此,此类疾病除精神分裂症外还包括情感、严重抑郁症、躁狂症、反应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病等。

来信所述患者的情况基本属于神经症一类,即轻性精神疾病或人们所俗称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常易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从性格类型上看,心胸比较狭小,遇事不容易想得开,多愁善感,谨小慎微,或者是爱钻死理,缺乏辩证观点的人。这样个性特点的人,遇到一些事情后,其认识容易走向极端,不宽广,不豁达,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容易罹患心理障碍。二是常常在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之后诱发,这在医学术语中称作“生活事件”,如婚姻受挫、家庭不睦、工作变动、离岗退休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罹患身体疾病、亲人丧亡、意外事故等等因素都可引发心理上的烦恼,如果长期不得解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前一种情况是素质基础,后一种情况是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