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6篇)
汉字文化篇1
关键词:文化意蕴;视角;汉字教学;字族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59-02
著名德国汉字教学专家柯彼得曾说过:“学习汉语最大的难关就是中国的传统汉字”。汉字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数量多,而且难读、难辨、难写,一直被普遍认为是留学生汉语学习中非常难以跨越的障碍。而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属表意文字,它不止呈现了汉语的音和义,还蕴含了先民们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通过研究汉字蕴含的文化,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汉字的文化意蕴
汉字属自源文字,它的产生使中国哲学、文化和历史得以记载和流传。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的消失导致古巴比伦、古埃及的古代文化的失传。因此汉字成为了现代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并且作为汉文化的载体一直延续至今,有学者把汉字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直观、形象、概括,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汉民族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文化特征。“汉字据义造形,以形表义,承载了汉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1]既道出了汉字的工具性,又指出了汉字文化传承的功能。“这一文字符号,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反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光彩。”[2]汉字承载着无数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代表汉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学习和研究意义。“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其在形义之间、音义之间、字义变异的联系中,常能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烙印,且在其形、音、义的历史演变中进一步透视出文化变异的信息。”[3]因此,汉字素有“历史文化化石”之美称。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系社会里“男”字和“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田”字代表的是田地和小路,而“力”是手臂的象形,两个字合起来,就表示田间劳作的主外的男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甲骨文里,“妇”字左边是女子的形象,右边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就表示拿着扫帚主内持家的女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到“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二、汉字的文化意蕴对汉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以外国人为教学对象,以现代汉字为教学内容,用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留学生掌握汉字及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包括讲解汉字的音、形、义,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汉字属于语素文字,在很大程度上,留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和汉语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汉字的文化意蕴是汉字的组成部分,在汉字教学中,注入汉字的文化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寓汉字文化于汉字教学中有利于文化渗透。文化信息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理解和掌握汉字,就必须了解汉字所属的文化。在汉字学习过程中,仅仅注意汉字的结构形式而缺乏对其深层次文化知识的了解,就不会充分领会该语言所包蕴的深层内容和意义,学习很难深人。“汉语文化因素包含在汉语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学习中国文化知识除了直接有助于汉语水平的提高,还对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4]在汉字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渗透。
2.寓汉字文化于汉字教学中有利于汉字的读辩。汉字属音义文字,完全不同于拼音文字,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汉字就仿佛一幅幅抽象的图片,音义之间很难找出规律。在教学中,很多欧美留学生直接放弃汉字的读写,仅进行汉语的听说训练,这种“重听说,轻读写”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也不利于汉语学习的深入。“汉字教学的时候,应该相应地对汉字结构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分析的系统性越深,教学的效果越好,因为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意识到汉字结构的内在规律,他的记忆由此会得到支持。”[5]在教学中,适当讲解汉字的造字理据,通过声旁形旁的讲解,把难读难辨的汉字通过归类整理,有利于汉字的读辩和记忆,优化汉字学习过程。
3.寓汉字文化于汉字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任何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习汉语也不例外。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汉语学习的目的,但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都充满了对汉语的好奇和新鲜感。对外汉语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留学生的这种情感因素,积极地激发并保持他们对学习汉字的兴趣。传统的汉字讲授的方法是留学生在“机械、枯燥的符号记忆中很难找到学习的乐趣与快乐,更不用说有效提高汉字学习的效率了。”[6]而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能赋予汉字无穷的生命力,是促进汉字学习的一剂良方,大多数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是相当感兴趣的,因此,加入文化元素的汉字教学也可以是生动有趣的,是留学生乐于接受的。
三、结合汉字的文化意蕴谈汉字教学的策略
“在汉字教学中不可能不涉及汉字文化及其相关问题,但我们不能把汉字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揭示和知识讲授方面。汉字教学虽然涉及文化,但是汉字教学不是文化教学。”[7]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文化教学和汉字教学是不同的概念,汉字的文化意蕴是汉字教学的一个部分,利用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促进汉字教学。在汉字教学过程中,要因字制宜、因字施教,根据不同的汉字类型,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导入汉字文化故事,进行汉字教学。讲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故事,既能使留学生深刻了解汉字的词汇意义及其文化信息,还能让其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深邃和广博,不断增加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在汉文化里,竹、梅、松被文人墨客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竹子高直挺拔、四季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挺,人们常用“高风亮节”形容它。清代诗人郑燮在其《竹石》一诗中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对竹子的赞赏。梅花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面对充满故事和深刻文化意义的汉字,任何人都不可能失去兴趣。
2.分析汉字的字义信息,进行汉字教学。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部分组成的语素文字,音形可以变化,但字义却基本不变,它的性质使汉字教学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把握汉字的字义信息,能很好的促进汉字教学。现代汉字中的“女”字,字形由篆而隶而楷,但基本字义保持不变。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有“女”字组成的合体字大约244个,比如“姐、妹、姑、嫂、婚、姓、娶、妻”等。“女”是一个可以组成多字结构的基本语素,把其前置有“女儿、女婿、女工、女方、女士、女权、女仆”等,后置有“少女、妇女、闺女、美女、才女、侍女”等。根据“女”字字义,就可认知由其组合的合体字及其与之有关的词语的意义。因此,汉字的字义信息是对外汉字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讲解汉字构型和构词的原理,可以促进留学生汉字的记忆能力及加强其组词造句的能力。
3.解析汉字的字形结构,进行汉字教学。六书是我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有助于研究汉字史、了解汉字的结构方式和理解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六书”中的象形和指事字是独体字,即以笔画为单位构成的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就像古埃及的文字一样,是一幅幅的图画,不能分为两个或几个偏旁,会意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字。对于象形字、指示字和会意字的教学,最为生动形象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古文字形图解。“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水”本来画作流水的形状,现在把它变成三点水,放在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在汉字里面,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一般有三点水旁,比如汗、河、江、流。跟人有关的字就用人字旁,如你、他、们及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的“休”等。形声字由偏旁构成,偏旁大多具有表意或表音功能,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形声字占85%以上。掌握汉字的构字偏旁,可以简化汉字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常用的汉字偏旁以及它们的功能和意义,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尽快记住一个字的形、音、义,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在阅读中的猜字能力、培养阅读兴趣”[8]。“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古人造字过程中充满了智慧的联想和想象,既方便了汉字的产生,又利于记忆和读辨。因此,联想和想象不仅是构造汉字的思维和方法,同时也是识记汉字的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六书理论的讲解同样能优化留学生汉字习得的过程。
4.利用“字族”理论,集中进行汉字教学。“汉字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义相通、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结构前后传承或有密切关联的汉字。我们称具备这种特点的一系列的字为一个字族。”[5]根据汉字字族形、音、义的特点和孳乳规律,把相关的汉字字族集中起来地进行教学,有利于根据汉字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帮助留学生认识并记忆汉字。从“加”字族着手来领略汉字的无限魅力。加,《说文》:“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段注:“引申之,凡据其中曰加。”《玉篇》:“加,增也”即为其义。以具有此引申义的“加”字为母文,加注有关的类属标志,便孳乳出一组音近、义通、形传承的同族字。加注类属标志马旁则有“驾”字,《说文》:“驾,马在轭中,从马加声。”是将轭加于马脖之上。段注:“驾之言以车加于马也。”加注类属标志贝旁则有“贺”字,《说文解字》:“贺,以礼相奉庆也。从贝,加声。”段注:“贺之言加也,犹赠之言也。”加注木旁则有“枷”字和“架”字,枷、架初为一字之异体,为衣架义,今已分为两字,枷字表示加于人身上之枷,架字表示可在其上加置衣物的器具。加注“病字旁”(病的古字)则有“痂”字,用于表示加于皮肤之上的疮痂之类物。这样则加、驾、贺、枷、架、痂形成了同族字。将汉字“字族”理论运用于对外汉字教学,不仅可以明字理,明音、形、义三者的关系,而且便于联想记忆,能做到温故而知新、举―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汉字是超越时空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映像。然而,要深入、准确、生动、有趣地讲解汉字的文化意蕴,必然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化知识功底和文化素养,而且要把握汉字文化输入的度,切不可把汉字教学课讲成文化课。
参考文献:
[1]柯彼得.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A].第四届国际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语言出版社,1995.
[2](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陈枫.汉字的文化意蕴与对外汉字教学[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8,(2).
[4]王奕月.如何进行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5]孙德金.对外汉字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42.
[6]田茂松.汉字的构造特征及其习得机制与对外汉语教学[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
汉字文化篇2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与对策,成因: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2.现代科技对汉字书写的冲击;3.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对策:1.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2.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根魂汉字书写危机成因对策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规范、端正、整洁、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但是,我们的写字教学充满危机。因此,找出汉字书写危机的原因,同时寻求其对策,势在必行。
一、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
汉字书写危机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样的。
1.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
语文专家王晓龙指出:“如今,汉字书写之所以表现出更明显的危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已逐渐丧失了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时下,不少人字迹潦草散乱,笔画不规范,结构不工整,活像一个丑八怪。错别字连篇,还不知羞耻,字写错了,也不想改正,这就是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畏。这就好比待人接物一样,你敬人一尺,人家敬你一丈。你不敬畏人家,自然会远你而去。
2.现代科技对汉字书写的冲击
对于汉字书写来说,现代科技是把双刃剑。
2.1电子字典、词典快捷、方便而不留痕迹
对汉字的掌握和书写,如“藏”“肇”等字,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传统的纸质字典,改为使用电子字典、电子词典,虽然快捷而又方便。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没有思维过程,几乎在学生脑里不留痕迹,影响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发展。
2.2机笔的使用,冲击着传统的汉字书写。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机笔,用电脑打字,在手机上发短讯。用传统笔――钢笔、毛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不习惯。因此,“提笔忘字”在所难免。
俗话说:读十遍不如抄写一遍。传统书写,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可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中形成特殊印记。再则长期坚持手写对人的心境、性格、意志、耐力和神经系统稳定性也是极好的锻炼。相反,使用机笔输入,缺少笔迹的书写感和印痕感,对大脑的语言中枢神经产生不了刺激作用,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中也就无法形成这种特殊的印记,从而造成了提笔忘字的现象。
2.3网络语言挑战传统母语。
“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是一个小学生日记中的一句话,句中“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时下很流行的网络语。还有,“584”表示“我发誓”、“酱紫”表示“这样子”等,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弄得老师都哭笑不得,“真是杯具”!
教育部王登峰先生告诫学生:“最好让网络语言‘留’在网络里,离开网络后还是尽快‘转换频道’为好。”
3.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主阵地沦陷了,其后果将不可想象。
3.1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
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重点,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干扰下,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教学的重心放在阅读理解和习作上,“习字”课边缘化,不按国家课程设置,一周单立一节写字课,或者课表上单立了,实际操作上又走样。加上一道道“减负令”,也让老师无形中戴着镣铐跳舞。教师不敢大胆抓,学生的书写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说得好:“汉字教学并非‘小儿科’,即使到了高中,生字、生词的学习仍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3.2教材与师资不能满足写字教学的需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一无“巧妇”,二无“米”。写字教学没有按一门课程单立,归属于语文课程,也就是说,没有单独的体系,没有详尽的评价标准。加上现行写字教材并不十分规范。更加糟糕的是没有专职的写字教师。由于国家多年来盲目地学校升级,大学扩招,导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质量每况愈下,根本不能满足写字教学的需要。。
二、汉字书写危机的对策
对策一: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
著名语言学家郝铭鉴说,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然而可怕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魂”。在这方块字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诗意和审美情趣,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认识传统文化之于整个民族的重大意义之时,唤醒人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寻找回那荡然无存的对汉字的敬畏之心,是避免汉字书写危机的良策。
对策二: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
“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与会学者达成共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电脑只不过是一门技术,一种工具。只要我们保持对母语的那份深厚的情感,挖掘出汉字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内涵,“从娃娃抓起”,让小孩子从小学写规范汉字,培养对文字的崇敬与热爱,堂堂正正做中国人,方方正正写中国字。心中有“字”,用“心”去写字,加上勤学苦练,何愁不成正果。
对策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要强化学校教育,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汉字书写的足够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把写字当作一门必修课,制定写字课程标准,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把写字教育象推广普通话一样重视,把写字教育当作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把写字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加强写字师资队伍建设,冲破师资短缺这一制约写字教育的瓶颈。
三、结语
让我们以作家王蒙的话:“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作为本文的结语,告诫人们不做新时代的新文盲。
【参考文献】
【1】陈坤一.北京太庙前启动“万人书画”感作二首
汉字文化篇3
关键词:非汉字文化圈;汉字书写难点;教学
一、引言
“非汉字文化圈”是相对汉字文化圈而言的,汉字文化圈指的是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工具和文化载体,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的东亚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而非汉字文化圈零起点留学生则是指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背景的,母语是拼音文字的汉语初学者。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之所以认为汉字难写,关键是因为汉字与他们所使用的母语文字差异巨大。我们必须了解学生汉字书写方面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学习汉字书写时所遇到的困难,来设计和改进教学。
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难点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写汉字的主要应用部分是抄写,听写,选择填空等。汉字是汉语书写基本单位,也是理解句段篇章的基础。但是对于非母语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却是汉语阅读和书面表达的障碍。因此,汉字书写教学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以下是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书写汉字的主要难点。
1.汉字及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母语文字的特征比较
首先,汉字结构错综复杂,对于没有任何汉字背景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如同一幅幅图画,就像一堆杂乱的线条搅在一起,这与他们所使用的母语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拼音文字是只用26个字母中某些字母按单向线性排列所组成,即从左到右单向的简单的文字结构,易于识记和认读,然而,汉字的形体结构相对而言却复杂得多,汉字的结构式分层次,汉字属于意音文字,据统计,80%以上的汉字是由表意的部首和表音的简单汉字构成。其次,拼音文字的标音方式是组成文字的字母按一定的拼读规则拼读成音;有人曾以外国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学汉字初期遇到的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读音方面和书写方面。
2.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现状
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偏误数量比较多,且情况较为复杂,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常常为此感到困扰。存在的偏误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其一,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常常将汉字想象为图像,对汉字字形随意进行改造,不按照笔顺书写,然而,汉语学习者如果不仔细观察其书写过程,就不可能意识到汉字内部机构所存在的深刻含义。还有一些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深受其母语拼音文字的影响,同时对汉字笔画的不了解,造成了对笔画数造成了误读,他们往往容易将汉字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图画,进而根据自己的主观性,对汉字进行美化改造,例如,把“必”写成“”,“奥”中的“米”被改写成“*”等,刻意追求对称和美观的书写效果,进行以部首为基础的字形改造。汉字复杂的结构常常让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摸不着头脑,他们往往会对部件结构进行不规则变换,如“约”被改写成“药”,“大”被改写成“犬”等等。其二,以部件为基础的汉字字形改造。在汉字整字书写的过程中,汉字部件的书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学习的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容易对汉字的形态产生模糊的印象,于是他们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部件缺失与增添现象,其错误原因主要是由于识记存在模糊现象。
三、汉字书写教学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根据非汉字文化圈学生汉字书写学困难的特点,来设计和改进教学。鉴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的特点,对他们的汉字书写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让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把握汉字特点和书写规则。那些缺乏信心学好汉字的学习者,看到汉字与他们的母语文字完全不同,进而产生恐惧心理,最后丧失了掌握汉字书写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将汉字的结构特点,笔画,书写规则等向学生讲授清楚,让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树立汉字结构观,掌握汉字学习的方法,不让他们形成“汉字是图画”的观念。
第二,引导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区分其母语文字和汉字结构上的差异。由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母语大多是拼音文字,与汉字结构差异很大,造成他们对汉字必然很陌生的客观事实。为了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觉,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多写汉字,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复杂的汉字是怎样书写出来的,同时经常区分各种汉字的结构,让学生逐渐产生对汉字的结构产生感觉。
第三,教师需要对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他们比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同时,其文化,语言背景,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汉字文化圈存在巨大差异,在文化上有一种差异和缺少感。鉴于这种原因,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特别的关注和帮助。
第四,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汉字文化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书写,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期待汉字书写教学实现更大的发展,教师应该关注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困难,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特别是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汉字书写学习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汉字书写教学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书写教学是特别重要而困难的部分,教师应该予以重视。
笔者特别希望这篇文章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希望教授留学生汉语的老师和留学生能用更加有效的方法促进汉字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奚强.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2).
[2]朱志平.汉语构形学说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3]原新梅.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偏误“镜象错位”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3,(6).
[4]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5]施正宇.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2).
[6]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7]向光忠.论汉字学生成机理于汉字文化蕴涵[C].文学学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2004.
汉字文化篇4
可别不服气。2013年暑期掀起收视高潮的两档节目《汉字英雄》和《汉字听写大会》,就令无数电视观众自愧难当:不考你诸如鳏寡孤独、沆瀣一气、龙骧虎峙之类的成语,就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橘子、癞蛤蟆、打破沙锅璺到底,试问,能正确写出来吗?
这是一个望“字”兴叹的时代:你用鼠标“点”,在键盘上“敲”,面对电脑、手机打字如飞;可一旦握起笔来,却发觉再难写出“一手好字”,甚至开始频写错别字,提笔忘字“手写失忆症”正在危及着当今的青年一代。
然而相比书写能力的退化,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用汉字承载着的历史记忆丧失,用手写汉字去沟通华夏文明的情感断裂。在科技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希望,别让上下五千年的汉字书写,也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文化乡愁”。
她从上古走来,在“繁简”演变中传承
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被公认为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然而伴随着古埃及的消亡,记载文明的圣书字被深深埋葬;发源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曾经历巴比伦、亚述、叙利亚等多国的流传改造,可由于极其复杂,直至约公元1世纪,亦被人类遗忘。唯有甲骨文,历尽沧桑,几经演变,却从未割断源流。
作为汉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汉字自发明之日起,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均被用作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历史上,汉字是从上古时期唯一传承至今,并且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而在当下,它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文字之一。除了中国,在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归属于汉文化圈的地区,汉字也被广泛使用,据2011年一项统计数据,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已达16亿以上。
早在晚清1899年间,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已被大规模出土确认。专家考证殷商甲骨文距今至少3600年,已是六书具备的成熟体系。然而就在日前,2013年9月,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获得重大发现,考古学家在一些石钺上意外发现了一连串象形文字,经专家论证,认定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它表明在距今约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
在汉字数千年的流变发展中,无论从外貌形态到内涵意蕴,曾经发生过众多分歧。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草书、楷书,时至今日,仍未完全定型。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主要功用是记录占卜卜辞,但凡祭祀、耕种、出狩、争战,都要占卜以测天意,祭司将占卜得到的结果刻在龟甲、牛胛骨上,即对国家兴亡的大事做出最高裁决。到了周代,进一步产生金文、石鼓文,这些铭铸于钟鼎,勒刻于石鼓的文字被统称为“大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就形成了小篆,让天下人效仿。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统一制定标准文字颁布于世,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而汉字真正被定名,是起始于汉代。小篆虽在形式上精美典雅,但书写并不方便。下层文吏为了方便快捷,便将其削繁就简,化圆为方,于是隶书应运而生。由于实用性强,此时汉字开始由官方高层走向民间,向全社会传播。这是一个书体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笔法更为流畅的草书和紧扣汉隶法度的楷书,以及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行书。而楷书由于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被后世普遍采用,奉为习字的楷模。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曾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和简化,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工具书的各条目中并列简化汉字和繁体字。之后,简体字在中国大陆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使用,而港澳台等地区仍沿用50年代之前的“繁体字”。
一场旷日持久的“繁简”之争由此引发。恢复繁体字论者认为简化字破坏了传统文化:“汉字简化后,不见,无心,不生,空空,有无雨,无门,里无郎,不能听也不能说,成钩刀下有人头,成人下有匕首,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匪还是匪。”可支持简化字者认为:从简从俗顺应了数千年来文字发展的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所所长李运富指出:“汉字形体的繁化和简化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辩证地协调发展。就个体字符而言,各个朝代都是既有繁化又有简化。例如,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的阶段总体上是繁化,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总体上是简化,楷书的繁体阶段比隶、草繁化,而现代的简化字楷书系统又比繁体字楷书系统简化。”
国家语委咨询委员董琨研究员认为:“任何一种文字符号系统,都要取得简易度与区别度的最佳协调。”在表达上,人们希望一字一词,字词的关系要清晰。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字数就越多越好,字形就越繁越好;但就书写而言,人们却又希望字数越少越好,字形越简单越好,这样书写起来就更加便捷——当汉字表达不甚明确时,就适当繁化,当汉字繁化到使用不方便的时候,就适当简化,而这就是汉字从古到今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六书”造字
当今世界依然在使用的文字中,只有汉字和水书(水族的文字)属于非拼音文字。而汉字最初是作为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它由图形逐渐演变为笔画,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了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这种兼具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乃是独一无二的。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东汉许曾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两者为“造字法”,中两者为“组字法”,后两者为“用字法”。
“象形”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就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将其描绘出来,例如日、月、山、水。再如一个“瓜”字,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指事”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即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一个符号来表示另一个字。比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会意”是将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比如“人”“言”成“信”,表示人要所言有信;而“人”“木”相合,表示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
“形声”是“六书”中被使用最多的构字法。它分别用声旁和形旁表达特定的“音”和“意”。例如洋、氧、徉等,不胜枚举。但要注意,随着汉字的改革,不少形声字的音旁已经不能起到表音的作用了。遇到“蟾蜍”,若是念成zhanyu,恐怕就要闹出“秀才识字念半边”的笑话了。
此外,还有“转注”,用两个字互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例如《诗经·大雅》云:“周王寿考”。因为在古时“老”、“考”二字相通,均可作“长寿”讲。而“假借”就是借用一字(常借用发音接近或属性近似的字),去表达别的事物。比如,“又”原指右手,后被假借当作“也是”之意;而“闻”本意为听,后被假借为嗅觉动词。
20世纪80年代电脑应用初期,曾有人断言“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机”,然而王永民用五年之功发明创制的“五笔字型”打破了这一诅咒。在研究五笔字型编码法的过程中,王永民曾对现代汉字做出分析统计,共列出664个部件,其中前8个使用频率最高的部件依次为口、人、土、日、火、亻、犬和木。很显然,与人相关的构字部件位居前列。
在甲骨文和金文里,人体的图像很多,且呈现各种姿态。有站立者,如“大、立”;有侧立者,如“人”;有双叉者,如“文”;有跪拜者,如“女、节”;还有屈体鞠躬者,如“句、尸”这些词都与人和人的行为有关。但还有一些并非人所特有的事物或现象在汉字里的呈现依然是以人体或人体部位来曲折表达的。比如甲骨文的“天”,像伸足张臂的人形,在头顶处或变形为方框,或增加一横以强调人的头顶部位,本义为人的头顶。正如《说文·天部》中说,“天,颠也”,颠即头顶,而在人的头顶上,就指向天空。
由此可见,先民们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既以人类自身为主要的认识对象,也以人类自身为中心本位来认识万事万物,反映客观世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就是汉字造字思维里的人本思想。
横平竖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这里有一则流传千年的“笔谏”佳话:
书法家柳公权是唐穆宗朝代的人。封建帝王中,穆宗当排昏君之列,生活放纵,痴迷声色。一日早朝,穆宗心血来潮,对柳公权说:“朕近时正在练字,却总感不得要领。卿对此造诣较深,可否作经验之谈?告知朕如何运笔。”
柳公权想了想说:“以小臣的体会,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不正则笔也难正。”——听上去是讲运笔之法,实则乃规劝穆宗端正品行心术,做一个明君。
正所谓“字如其人”,在古人心中,用笔之道与为人乃至为政之道都是殊途同归的。数千年来,汉字书法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被国人赋予了无限的想象力,甚至被视为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国时期楷书的创始人钟繇的字被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评论:“幽深无际,古雅有余”,而他留在历史上的形象是博学厚德;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被誉为:“龙跃天门,虎卧凤阙”。而《世说新语》也品其人曰:“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颜真卿既“雄健”又“阔大”的“颜体”书学,一如他忠贞不二的人格,为平定安史之乱,颜真卿的堂兄、侄儿都战死沙场,而他本人最终也英勇就义。张旭、怀素号称“颠张醉素”,他们的狂草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而他们的人格也如书法一般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后世评价二人,均是纯粹的艺术家,把满腔情感倾注于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而汉字方方正正的形体,以其严谨的结构,庄重的仪态,典雅的气度,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格的基本特质。
在墨迹之间,在笔画之间,在字里行间,汉字书法就像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不但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方式,更是一种承载华夏文明的艺术精粹。这就是一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其中蕴藏着绵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内涵与智慧,有待当代人继续探索,更值得青年一辈珍视。
链接
十大汉字之“最”
1.笔画最少的汉字:“一”和“乙”,只有一画;笔画最多的汉字:陕西流行面食biangbiang面的biang字,64画。
biang字口诀: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2.现代通用汉字中,9画的字最多,约占总数的11.1%,其次是10画和8画的字。
3.汉字中形声字最多,《说文解字》中收字9395个,其中形声字占82%。
4.现代通用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约占总数的六成以上。
5.汉字文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汉字是:的、一、了、是、我、不、在、人、们、有。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的”字,大约每25个字就要遇到一个。
6.组成汉字的“零件”中,最常用的是“口”,平均每100个不同的汉字,就可能出现20个左右的“口”。
7.读音最多的字是“那”字,共有8种不同的读音。
8.汉字中同音字最多的是“yi”,《现代汉语词典》中读此音的字共103个,《辞海》中读此音的字共195个。
汉字文化篇5
一、自学,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秦兵马俑》第一次生字教学:
出示词语:拱形、军吏、战靴、铜戈、擎着、下跪、模拟、所向披靡、向上翘起、神态严峻、战车千乘
小组自学:(1)用多种形式认读词语;(2)正音:靡(第三声)、乘(shèng);(3)词语的意思。
第二次教学:
出示词语:所向披靡、战车千乘、擎着利剑、握着铜戈、军吏
自学:(1)正音“靡”、“乘”,理解“所向披靡”、“战车千乘”;(2)学习“吏”和“戈”。
课前,教师把生字学习作为预习的重点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其他途径自主学习。教师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除了“靡、擎、戈、吏、乘(shèng)”,其他词语,学生都掌握得很好。根据这个情况,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将重点放在“所向披靡、战车千乘、擎着利剑、握着铜戈”等生词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和意愿,确定合适的内容和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合在一起,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讲解字理,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生字“吏”教学片段:
师:“吏”指什么?
生1:官吏。
师:哪个字和它很像?
生2:“史”。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生3:“吏”比“史”多一横。
师:这一横代表什么?其实它大有来头。(出示“吏之治人,心主於一,故从一”)官吏虽有千万,但他们只听命于一人,那就是皇帝,因此,这一横指的是――
生:(齐)皇帝。
师:这一横还有一种说法――(出示“奉法为吏”)意思是官吏要遵守法制,而法制是说一不二的。
在高段的字词教学中,教师要追根溯源,引导学生体味汉字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字理,感受汉字的魅力。
三、勤于练字,提升汉字书写能力
生字“戈”教学片段:
师:戈是什么东西?
生1:一种兵器。
师:是的,戈是一种青铜制的兵器。(出示文字演变的过程)大家看,最早的时候,“戈”是这样写的,然后慢慢地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这个字是怎么写成的?
生2:上面的横和点就是一把戈。
师:是的,斜勾和撇像什么?
生3:像人的手。
师:是呀,这个“戈”字就好像是人拿着一把戈。这个字要写漂亮,关键要写好哪一笔?
生4:斜勾很重要,要写得长一点。
师:起笔也很重要,在横的中间偏右穿过才好看。
生5:撇也很重要,如果写得短,这个字的重心就不稳了。
师:是的,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的。(范写)请大家在本子上认真写两遍。
……
师:大家评一评,他写得怎么样?(生答略。)
生二次修改、练习。
写字是生字教学的一部分,在低段教学中,教师每节课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可是在高段的语文课堂上却极少看到。课标(修订版)要求教师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由此可见,高段写字教学与低中段一样重要。写字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写正确”和“写美观”。在“戈”字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两个步骤进行写字教学,解决了两个问题。“戈”字只有四笔,看似简单,学生却容易写错,或者多一横,或者少一撇,或者漏一点,因此,教师要展示文字演变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戈”的构造原理,解决“写正确”的问题。接着,教师又通过笔画分解、范写、讲评和修改的方法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
汉字文化篇6
一、抒写人生思索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说,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静静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都代表着无穷无尽的寓意,包含着现实的哲理,可谓“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戏拆汉字”,就是利用汉字独特的结构、内涵,抒写诗人的人生思索。
【示例】(浙江省杭州市2009届高三一摸试卷)微型拆字诗,是指运用拆合的方式,融入人生观照的思考,阐发现代人的颖悟和新的理念。如:《主》――每个人都是自己灵魂的国王/头长在自己的身上/虽一点,但必须主宰自己的思想;《灯》――只要心中有一盏不熄的灯/哪怕只有一丁点火苗/也会点亮人生;《思》――把心像一粒种子/播进田地/才会绽放出思想的花蕾;《粥》――父母的身躯屈成了两张弓/捧上白花花的大米饭/哪一粒不是心血的结晶?《峨》――生活就像爬大山/我不爬上巍峨的山/山就压碎懦弱的我。请仿照上面的示例,从下面提供的汉字中任选三个来拟写微型拆字诗,要求表现主题积极向上,思路符合生活逻辑。
供选汉字:夭犬夫沙命个
【参考答案】《夭》――正义的天平一旦倾斜/任何新生事物都会夭折;《犬》――大丈夫贪图一点/就会堕落为犬;《夫》――敢于刺破青天/就会成为大丈夫立地顶天;《沙》――若是缺少了滋养的水分/只能是一片沙漠;《命》――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一声叩问;《个》――个人所以立地顶天/全凭一根精神支柱的支撑;
二、探究文化底蕴
汉字不是冰冷冷的笔画组合、单调的说教,而是如同一段优美的故事、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歌、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通过对汉字文化底蕴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真正做到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示例】(湖北省黄冈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试卷)我国著名的汉字研究专家萧启宏先生说,汉字“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意通”,请根据下面的示例,为备选的汉字写一段新人耳目的趣解。
【示例】“怕”字,从心从白,脸变白色。心跳肾恐,失魂落魄。怕音通爬,爬下惊骇。怕白操心,懦夫本色。如此简单的一个字,竟然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在到外表,从表象到气质,从气质到人格,都点破了。
①“儒”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仙”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从人从需,乃讲人之需也。需要什么?一需营养,体魄健康。二需教育,头脑灵光。营养从母乳起,教育从孺子起,是故,儒字从人从需,授音以“乳”。②山人为仙人。上山修练,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得道成仙。既是仙人,必有先见之明,能够制其机先,消除诸患于无形,达到“无为而治”,实乃做事的最高智慧。是故“仙”字从人从山,授音以“先”。③乃“心”与“吾”的合成,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故从左往右看,乃“思之吾也”;从右往左看,乃“吾之思也”。“吾之思”,旨在求一种独创性;“思之吾”,旨在做一个思想者,故授音以“吾”。
三、推荐年度汉字
台湾和日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年度汉字”评选,“年度汉字”评选是指用一个最能代表当年热点或个人生活的一个汉字,借此回顾一年的历程。如:“飘”――离开父母,进城读书。“鸿雁不堪愁里听”。大雁南飞,是为了寻找温暖,而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示例】(江苏省南通市2009届高考语文第二次调研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新华社12月12日电日本宣布,“变”字成为反映日本2008年世态的年度汉字。理由是日本首相短期内不断变换人选,日本人表示希望看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广新闻报道,“乱”字成为2008年台湾的年度汉字。理由是台湾社会政治动荡,金融危机使人心混乱。2008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雪灾、地震、三聚氰胺、奥运、神七飞天、两岸三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燃油税改革等等。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2008年中国年度特点的汉字,并结合上述重大事件,说明理由。(不得选“变”和“乱”字)
汉字: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汉字)惊。(理由)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举国震惊;神七飞天、奥运的成功举办举世惊叹。
四、解读文字寓意
汉字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塑造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兼顾到汉字的文化教育功能,应当教会学生赏析汉字、体会汉字内在的文化底蕴。通过汉字文化底蕴的发掘,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高超与久远。
【示例】(江苏省靖江市2009年1月高三期末试卷)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千名表演者表演的立体的活字印刷板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先后出现了两个中国古代的“和”字和一个现代字体的“和”。
请解说这种表现所表达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久远深邃的历史。一个“和”字荏苒千年,发展变化,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历史悠久,传统优良。
五、描述画面字意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它浓缩了远古真实丰富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悠远记忆。
【示例】(2009年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有人赞叹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请你从下面的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和想像,描述画面字意。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①“牧”字像人手持牧鞭(或树枝)赶牛之状,表示放牛吃草的意思,所以“牧”字的本义为放养牲畜。引申为名词,指放养牲畜的人。(注:在古代,统治者把老百姓视同牛马,而以牧人自居,所以称管理和统治老百姓为“牧民”。一些地方州郡的最高长官也被称为“牧”或“牧伯”。)
②“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即“友”。
③“册”是我们祖先的“书”,在竹简上写字时难免出错,怎么修改呢?先用刀把竹简上的错字刮掉或者削去,然后重写!“册”后面加一把“刀”,记录的就是这种修改方法,“删”字最初表示的就是删除、去掉的意思。
④“男”由“田”和“力”组成,“田”表示田地;“力”是古代一种农具,使用这种农具耕地要化费很大力气,在田地里种庄稼,是成年男子的任务,所以就用“田”和“力”合在一起表示“男”的意思。
六、趣解形近汉字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特别是一些形近字更能引发奇思妙想。如“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个”对“人”说:我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就寸步难行。“日”对“曰”说:大妹子,该减肥了。“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连体分离手术?“熊”对“能”说:哥儿们,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驴”对“马”说:大兄弟,跑得快也没用,还是赶紧把户口上了吧!
【示例】(安徽省江南十校2009年高三期初联考试题)将汉字的某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哲理,请依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形近字中,选择两组,发挥想像,分别写出一句有哲理的话,句子中要尽量包含提供的两个字。
范例:“师”与“帅”
例一: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如同元帅一样重要,只是戴着礼帽,多了一些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
例二:教师就如同元帅一样,在课堂上应该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让学生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人”与“大”“上”与“下”“玉”与“主”“心”与“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人”与“大”:①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人才会变得伟大。②人懂得了约束自己,也就真正长大了。
“上”与“下”:①追求的方向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②上与下,在某些时候,只是方向发生了改变。
“玉”与“主”:①“玉”与“主”,都有王者风范,只是机遇不同,存于内心则为玉,施展出来则为主。②君主的风采在于君临天下,美玉的动人在于其内在美。
“心”与“必”:①心里有了信念,成功往往就会成为必然。②钻心的痛苦,是下了大决心的必然。
七、拟写拆字对联
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据说北宋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坡,大吹佛力广大,佛法无边。坐在一旁的苏小妹便有意开他的玩笑:“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一听,也反戏她一联:“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苏小妹和佛印的妙对,就是利用析字法巧拼“僧”、“佛”、“婢”、“奴”四字,互相戏谑,妙趣横生。
【示例】(江苏省盐城市2009年高三期初联考试题)拆字对联是采用离合汉字部件的手法,很巧妙地编成对联。应对这种对联,可以训练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加汉字知识。请仿照示例,试对下联。
示例: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仿写: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为战
下联:
【参考答案】①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②好女子,扶夫手,彳亍而行。
八、竞猜特色谜语
谜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一门语言艺术,通过语言技巧和文字的转化,形成一种深受群众喜欢的文学形式,它在发挥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以及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东汉末年,流传于民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歌谣,采用拆字谜语的形式,隐含了“董卓死”的寓意,表达了人民对专权祸国、制造战乱的奸臣贼子的仇恨。
【示例】(广东省珠海市2009年高三期始调研试卷)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有“猜灯谜”的习俗,谜底多文学意味,或一字、一诗、一物,情趣高雅。下面是某人根据汉字象形表意特点拟制的谜面,请根据上、下联内容提示各打一字。
上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下联: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