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儿科护理知识点范例(3篇)

时间:

儿科护理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技能训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09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8-01

1儿科健康教育的意义对象和内容

1.1儿科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在儿科开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轻患儿尤其是家长的心理负担,增加他们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现在儿科的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小孩一旦生病,家长情绪焦虑,心情急切,在求医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儿科的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以及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医疗纠纷也较多,护理管理中易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强化安全意识,重视风险意识教育,使儿科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1.2儿科健康教育的对象。健康教育,对于儿科护理人员来说,其对象:一是对儿童、少年本人,在护理的同时,并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二是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同时,对婴、幼、儿、少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病儿和病儿父母。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常识、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儿科健康教育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由于父母是未成年儿童的看护者,他们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主要是了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预后等方面的知识。另外,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减少疾病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尤其是慢性病的家庭护理、急性病的预防等,家长也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同时,家长又因孩子生病面临心理压力,存在明显的行为的情绪障碍。因此,护士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树立必须与家长一起执行护理活动的观念,主动向病儿父母说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教会家长观察病情和一些必要的护理技能、保健知识,帮助家长调节心理状态,消除不良行为和情绪。

1.3儿科健康教育的内容。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从内容上,主要包括:①生活卫生和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的教育;②常见病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家庭初步护理知识的教育;③合理配给营养和微量元素的教育;④日常生活常识与加强锻炼的教育;⑤常用药物(内服和外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及其副作用知识的教育;⑥正确使用简单器具(如血压计)的教育等等。

2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患儿入院时应热情接待,及时为患儿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治疗环境,以诚恳的态度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耐心地向陪护家长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有关制度等,使其尽快熟悉环境,适应住院生活。介绍有关床位医生、责任护士及病区护理人员情况,通过语言和行动的交流沟通,使患儿及陪护人员增强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收集患儿的健康问题,结合患儿病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制订符合个体需求的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并予以实施。

2.1适时宣教。在患儿安静、陪护者注意力较集中时时行重点宣教。刚入院时不应马上宣教,掌握教育计划与随机相结合的原则。刚入院时患儿家长心急如焚,关心的只是患儿的病情,对其他一切无心关注,所以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宣教,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晨午间护理时介绍不同年龄患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护理注意事项;雾化吸入时示范有效拍背方法;输液时讲解疾病特点、药理作用,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喂奶时指导正确的喂奶姿势及喂奶后注意点防止呛咳;出院时交代家庭护理要点、复诊时间。

2.2按需宣教。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护士用声、光、色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其恐惧感;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用讲故事、做游戏来满足其好奇心,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对学龄期儿童,以正面鼓励和讲道理来帮助患儿克服对注射的恐惧心理,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对家长的宣教,有意识地选择患儿的主要陪护者作为对象,在其最需要的内容上作详细的介绍,如服药时家长想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高热、腹泻时家长最希望了解疾病的过程、治疗方法;恢复期家长最想知道的是疾病的预防知识;4~12个月的患儿家长最想了解添加辅食的方法等。

2.3因人施教。儿科陪护较复杂,有老师、外地民工、青年、老年,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对文化层次低的家长,语言应通俗易懂,表达清楚明了,尽量少用医学术语,让陪护者听明白听清楚,对一些重点内容应反复强调。对文化层次高的家长可简明扼要,有重点进行宣教。

2.4因病施教。结合患儿所患的疾病和家长关心的知识进行宣教。如高热时,配合治疗措施,指导家长可采取给患儿松解衣被,多饮温开水以助降温;腹泻时指导正确的饮食护理以及臀部皮肤护理等。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知识点范文篇2

【摘要】在儿科病房的护理中提出更新护理观念,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是降低儿科护理纠纷,改善护患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儿科病房;护理纠纷;原因

儿科临床护理工作针对的是未成年群体,范围包括从新生儿至青春期儿童疾病的护理工作。因此,无论是疾病的发生与转归,还是病儿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都不像成人那样相对稳定。这就决定了儿科临床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护患关系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还是护士与患儿家属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人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因此,儿科病房护患纠纷日渐增多,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护患关系,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原因分析

1.1护理人员方面的原因

①护理人员专业思想不稳定:少数护士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护理工作是低人一等的脏累工作,时刻准备脱离工作岗位转行做其他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出现思想不集中,认真程度不够,从而出现过失而引起纠纷。②护士“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水平差:儿科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儿科护士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尤其应懂得儿童心理学。每一位护士的操作技能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由生疏到熟练逐步成长和完善的,低年资护士操作技术欠佳的状况在所难免。如小儿静脉穿刺是工作中的难点,若不能“一针见血”,则易发生纠纷;儿童患病不能表达或表达不准确,护士应懂得儿童心理学,以达到更为优质的服务;一些理论知识较差的护士对家属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相关解释等;这些因素易引发护患纠纷。③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部分护士缺乏以患儿为中心的意识,加上儿科护理工作繁忙且琐碎,常常完成常规工作后不巡视病房,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个别护士缺乏服务意识,态度生硬,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少,被家长认为其不关心,而产生不满情绪及不信任感而产生纠纷。④法律意识淡薄[1]:护理人员对护理行为的法律性缺乏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护理记录中漏洞、隐患多,难以提供有力的护理记录。护理记录是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诊疗过程的原始记录,既是医院有关医疗活动的原始凭证,也是患者健康情况的原始记录,尤其是涉及医疗纠纷时,更是医患双方维护各自合法权益不可缺的重要法律依据。⑤护理人员缺编:儿科病房周转率快,存在着工作量较大护士不足的现象,不能及时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而易发生纠纷等。如中午值班护士少,不能及时更换吊瓶,白天护士不能陪患儿做各种检查等。

1.2家长方面的因素

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期望与要求过高,现在住院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选护士输液、采血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求必须一针穿刺成功,有的家长要求高年资护士陪护等。如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则会引发纠纷。

2.防范措施

2.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是保证护理工作秩序,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差错事故,避免护理纠纷的重要前提。因此,医院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消除护理纠纷的隐患。如重视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对于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治疗护理一定要取得患儿家属的同意并进行签字,在尊重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权的同时护士要注意保护自己,这样有利于消除纠纷。

2.2提高业务水平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儿科高发纠纷的状况,一方面注意改善儿科护理设备,另一方面要增加儿科护士编制,同时要加强儿科护士的业务培训,采取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培养适合儿科工作特点的护理骨干,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改善护患关系,有效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3重视职业道德培养

儿科护士要富有爱心、耐心和同情心,应理解家长的心情,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挑剔、抱怨和迁怒,安抚家长的不理智情绪,家长提出疑问要及时给予解释,对某些无理要求,要坚持原则,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讲究语言艺术,避免与其正面冲突,尽量减少或消除其过激行为,防止事态扩大化,努力使纠纷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应加强护理条例的学习,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工作中坚决杜绝侥幸心理,不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业务技术水平。

2.4加强护患沟通

护士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加强与患儿家长的交流和沟通,改善服务态度,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注意把握分寸,避免人为失误造成病人疑虑、误解而引起纠纷,要与家长建立友好融洽的护患关系。护士要保持服饰整洁、大方,举止文雅,表情温和,给家长以信任感、易接近感。也应理解、尊重患儿家长,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注意履行告知义务,同时将患儿家长的意见、态度和要求及时记录在病历上,重大问题报告上一级部门。

3.防止纠纷的保障措施

3.1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儿科的健康教育以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可采取口头、书面、光盘、录像带等多种形式使家长了解儿科工作性质、患儿疾病特点、治疗护理要求等,进而增加他们对护理工的理解和配合,减少因为不理解、不配合造成的护理纠纷。

3.2转变护理观念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是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开展的,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以患儿利益为重。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起来,这就要求护士转变护理服务观念,改变那种“求我”的心态,一切从患儿的利益出发,树立病人第一的意识,视患儿如亲人,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方便。

3.3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依法规范工作行为,在发生纠纷时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有利于防范、消除纠纷。医院应充分发挥网络中心的优势,增加医院的透明度。通过微机联网记账,随时打印费用清单,由财务科统一收取住院费用,这样既减轻了护士的负担,又可有效避免因费用的催收问题而致的护理纠纷。

3.4加强临床带教管理

首先,提高全科护士对护生临床实习重要性的认识,让每一位护士明白在护生面前人人都是老师,带护生是老师的责任,以增强其责任感。其次,对新入科的护生集中介绍科室的特点、实习要求,有别于其他科室较为突出的问题反复强调,以引起护生的重视。同时,临床带教工作由专人负责。

总结

护患关系是护理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而护患矛盾可发展成为护理冲突,甚至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告知法定义务,通过告知,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通过预见性告知,营造护患双方彼此信任和理解的氛围,避免和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陈露菲.464例小儿医院感染患者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年02期

[2]刘欢.急危重症常见的护理纠纷与防范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10年03期

儿科护理知识点范文

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实习时间短,对各种药物了解甚少,尤其是缺乏儿科用药知识,因此,对护生进行用药知识指导,可提高用药效果,减少差错的发生。本研究根据本人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对比22名护生在用药指导前后对药理学基础知识,商品名药物的归类,计算方法与实际操作等情况,现报道如下。1资料本组22名于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轮至儿科实习的护生,均为女性,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9岁,在校中专生和大专生,实习时间为2周。对刚进入儿科实习后的22名护生进行四项内容的考核[1]:①药理学基础知识:根据儿科用药特点,提出10个与儿科用药有关的问题,回答正确6个以上为合格,合格人数为7人。②商品名药物归类:选择儿科常用药10种药品,要求实习护生进行归类,6种以上正确为合格,合格人数为6人。③计算方法:以儿科常用的10种药物,假设使用剂量,要求实习护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正确,6种以上正确为合格,合格人数为10人。④实际操作:对儿科常用的10种药物进行抽取,6种以上正确为合格,合格人数为9人。2用药指导方法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实习时间尚短,对各种药物了解甚少,尤其是缺乏儿科用药知识,因此,对护生进行用药知识指导非常必要,具体方法如下:2.1学习巩固《药理学》知识《药理学》是护生第一学年学习的基础课程,之后很少再专门学习。在进入学习时由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检查考核,以了解掌握的程度。实习时先由带教小组长组织一次学习,对儿科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进行学习。同时鼓励护生查阅一些相关的医药杂志,以了解用药新动态[2]。科内备有《药理学》大专教材和《实用药物手册》,方便护生学习时使用。科室把常用药物的剂量,用法,计算方法整理成小册子,以便护生随时翻看。2.2了解商品名药物归类临床用药更新周期快,药物商品名繁多,有的同一种药物竟有多个商品名,对于护生来讲与课本上学到的药物知识有一定的出入,护生对以商品名使用的药物归类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实习时带教老师对商品名药物归类应作为重点指导内容之一。对于新上市的药物,应及时学习新药说明书,了解该药属哪一类,是否需要皮试,及其剂量、用法[3]、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2.3正确掌握用药计算方法实习护生缺少临床经验,尤其是缺乏儿科用药知识,在实习时我们要求每一位护生能正确认识和掌握儿科用药的方法、途径以及剂量。护生初次操作时,除要注意无菌操作”及三查七对”外,还要求护生对用药剂量进行反复计算,计算结果交带教老师核对,准确无误后才允许进行操作。儿科用药是根据小儿体重的公斤数确定用药量,护生在儿科实习时间只有2周,药物使用的操作时间短,计算速度慢,计算方法不正确[4]。实习时要求她们先对口服药进行计算训练,熟练后再对针剂进行计算。对粉剂药物根据使用剂量确定溶剂的毫升数,以便抽吸。如粉剂本身含量为1g,所需剂量为0.2g,采用的溶剂应方便计算,可选10ml,5ml或1ml来溶解,溶解后抽吸2ml,1ml或0.2ml;对西地兰,氨茶碱,阿托品,地西泮,多巴胺,纳络酮等药物则单独进行计算训练,例如氨茶碱1支为10ml,所含剂量为250mg,需要用量为7.5mg,为使用量更为准确,计算方法应为:先在原液中吸取1ml即含25mg,再稀释为10ml,在稀释液中取3ml即为7.5mg。此外,对泵注药物,应根据医嘱要求计算每小时泵注量及维持时间。使护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养成两人核对的习惯,避免差错的发生。2.4培养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儿科用药除计算正确外,还需保证所给剂量准确。护生实习前1周内,带教老师认真检查其操作方法,重点检查抽吸的剂量是否准确。抽吸药物选用小剂量注射器(如1ml注射器),以确保药物剂量准确。对需要稀释后再抽吸的药物,必须重新计算后再进行操作;对于口服片剂的小剂量药物操作方法,可先将片剂研磨成粉末,再取所需的剂量。要求每位护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用药剂量,保证用药的准确性。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没有用药经验,带教老师还应向护生介绍一些特殊药物用药的注意事项:如新生儿在静脉点滴多巴胺时,注射部的血管沿静脉回心走向呈白色,停止用药后会渐渐恢复原来肤色;氯化钾禁止静推,静点氯化钾溶液的浓度及速度;以及一些需要避光的药物,如二性霉素B,卡巴达嗪等等。此外,基于儿科患儿配合能力较差,时常发生头皮针移位的情况,对化疗药物特别注意观察有否外渗,外周静脉TPN时,因所需时间较长,也容易发生外渗,若外渗要采取相应处理措施。3结果22名护生实习2周后,根据本人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护生在用药指导前后对药理学基础知识,商品名药物的归类,计算方法与实际操作等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药理学基础知识考核合格人数为20人,商品名药物归类考核合格人数为19人,计算方法与实际操作考核合格人数分别为21人。具体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用药指导前后护生对药理学基础知识,商品名药物的归类,计算方法与实际操作等用药知识掌握程度分别经χ2检验,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用药知识指导,护生对相关知识掌握较好。4讨论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实习时间短,缺少对各种药物的了解渠道,尤其是缺乏对儿科用药知识的了解和熟悉条件。安全用药取决于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5]。在临床用药更新速度快和药物商品名繁多[6]的情况下,加强对护生用药知识的指导,让她们尽快熟悉和掌握儿科用药的特点,方法和正确的操作,对于护生在入科后缩短适应临床护士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表明,我们针对儿科用药的特点,对护生进行用药知识指导,护生在药理学基础知识,商品名药物的归类,计算方法,实际操作等几方面都得到了熟练和提高,提高了安全用药意识,基本上掌握了儿科药物的正确应用和操作,实习期间没有发生药物剂量计算不准确或操作失误,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p#分页标题#e#综上所述,对儿科实习护生进行系统的用药知识指导,可提高护生的安全用药意识,使护生基本能掌握儿科药物的正确应用和操作,提高用药效果,减少差错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