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家姓(精选3篇)
姓在先秦的含义 篇1
朱凤瀚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
其一,实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说文》:姓,人所生也。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
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
其四,姓;在东周文献中有时是指姓族之名号,如《国语&周语下》言赐姓曰姜;之姓;,即应理解为所赐姓族之名号即姜。又如《左传&哀公》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很明显姓;在这里是指吴女所属姓族之名号,即姬;。
所谓姓族之姓;与作姓族名号讲的姓;是一实一名,属于两种概念范畴,所以会发生此种混同,当如杨希枚先生所言是由于名代表实,积久而以实为名,于是产生姬、姜之类姓之名号就是姓的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常言姓某氏,没能区别古代姓与氏之不同,但他所说的姓;意思即是指姓族之名号。
中国姓氏的区别 篇2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氏在先秦的含义 篇3
第一:皆是血缘亲属组织。
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姓与氏的不同点: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士会,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
第四: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如:父为其女制媵器,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夫氏加女姓;,如辅伯鼎铭。
出嫁女子在夫家自己制器亦自称其名为夫氏加己姓;。夫为其妇制器,在器铭中称妇名为妇之父氏加妇之姓;,如善夫旅伯鼎铭。可见出嫁女子在夫家并未完全失去自己的父氏。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