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精选8篇)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1
关键字:r&d国际化; 改进的拉开档次法; 评估
1 引言
r&d国际化是指r&d资源和活动的跨国界行为。r&d国际化的兴起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国家或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对r&d国际化把握得好,可以对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把握不好,也可能对一国的科技、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1]。随着我国企业r&d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已成为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比较普遍的是从整体上对所有企业r&d国际化活动进行评估-,少有专门针对具体产业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出现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专利技术、技术诀窍、许可证跨国交换活动,外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亦在国内设立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建立国际技术联盟,签署r&d合作,实施研发项目合作等r&d国际化行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实施r&d国际化战略,有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的评估是其进行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的前提,但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鉴于此,本文拟运用一种完全基于数据挖掘的综合评价方法——改进的“拉开档次法”,客观、透明、不含主观色彩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r&d国际化水平进行考察,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评估其国际化水平,以期为提高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强度,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和促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改造升级、迅速融入全球技术创新网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改进的“拉开档次” 综合评价法
“拉开档次”法是一种通过最大限度地体现被评价对象之间差异的方法来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对各年的指标值进行客观、透明且不含主观色彩的综合评价或排序。
设评价指标 的线性函数 为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式中 是 维待定的权重系数向量, 为被评价的状态向量,其构成的矩阵为 。对于给定的原始数据 ,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得出矩阵 。
令 其中 因此得综合评价函数为,“拉开档次”法确定权重系数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即是求权重系数向量 ,使得 对 个系统取值的方差尽可能的大。
而变量 按 个系统取值的构成的样本方差为
注意到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可知 ,把 代入得 ,其中 。
限定 ,求上式的最大值,也就是求 ,使得
对于上述数学规划问题,当 为 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标准特征向量时, 取极大值。这样我们根据矩阵 求出 ,得出 的特征值和标准特征向量,取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评价函数 ,比较这 个 值, 值越大表示其综合价值越好。
通常为便于比较,传统的“拉开档次”法会把上述 值进行平移放大处理,但当有多组 值时,这样处理得到的值只能进行“纵向”比较,各组值之间并不能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而本文的r&d国际化评估是从资金、机构、活动、产出综合来衡量的,为便于通过评分值直接比较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改进的“拉开档次法”按以下公式将原始得分值转换成百分制形式:
其中 表示第 年评估对象的百分制得分值, 为第 年评估对象的原始得分值,
为对应几个原始得分值中最大的得分值,为对应几个研究对象原始得分值中最小的得分值,经过这样处理之后每个指标的取值区间为[0,100], 然后对转换后的得分值进行排序, 即可对各评估对象进行横向综合评估比较。
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r&d国际化是指某一国外主体在该国开展r&d活动,创造r&d产出的水平与从该国“走出去”的主体在国外开展r&d活动,创造r&d产出的水平之和。鉴于目前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海外r&d总体水平较低且缺乏相关数据统计资料,本文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进行评估时主要针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在我国的r&d行为,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资金国际化、r&d机构国际化、r&d活动国际化、r&d产出国际化四个层面来分析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的评估内涵:
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资金国际化:
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科技机构经费是评估其r&d资金国际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因为资金的筹集与支出影响着企业的科技与研发人员数量、开展科技活动的能力。本文还选取了技术改造、引进、消化吸收支出额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作为评估指标,严格来讲这几个指标不属于研发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它间接表明了企业研发能力的强弱以及利用国际研发成果的能力,对进一步的研发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机构国际化:
企业中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机构人员数量相当程度地决定了r&d机构国际化活动的质量;另外外资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科技机构数也是r&d机构国际化评估的主要指标。因此本文选取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技机构人员数量、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企业科技机构数这四个指标来评估r&d机构国际化水平
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活动国际化:
企业r&d活动国际化主要指其涉外研发活动。学者们普遍认为专利申请数能较好地反应r&d活动的水平,但是,专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中间产品,它反映了新技术知识,却没有反映新知识是否有经济价值。许多学者指出了专利在衡量r&d活动时的诸多缺陷,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会申请专利,不同专利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本文还引入了更为直接的衡量r&d活动水平的指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科技活动项目数作为补充。
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产出国际化:
本文选取了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科技活动项目数作为r&d活动国际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但是这些指标无法鉴别r&d活动的产出。因此本文选取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工业总产值这三项指标评估r&d产出国际化水平。同样的为了避免指标的重复计算,没有把企业r&d产出的相关指标占全国相关指标的比重等指标纳入评估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评估指标如图1所示。
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综合评估
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文选取2004~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类大中型三资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运算。作为r&d国际化的评估这里需要指出,中国目前的相关统计并没有包含所有的外资企业,按大中型工业企业(三资)的口径来衡量,在统计分析上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为了使不同的指标能进行比较,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即取
其中 为 的均值, 为标准差。结果如表1-表4所示:
4、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评估:
(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资金、r&d机构、r&d活动和r&d产出国际化评估
由表1得r&d资金国际化无量纲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为: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综合评估:
由表1-表4数据可得r&d国际化无量纲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 ,令 ,由matlab7、3编程得到对称矩阵 的特征值 及对应的标准特征向量 分别为:
4、3 结论:
通过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国际化评估结果汇总表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可得结论
1)从“纵向”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资金、机构、活动及产出国际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趋势是增加的,反映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吸引的外商r&d投入稳步增长,外商r&d机构的实力从“数”和“量”上都得到了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发明创造活动日益活跃,产出也不断增加。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国际化水平的也是逐年提升的,2008年以82、9228分名列第一,这既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合作趋势不断加强有关,更与我国近年来采取各种倾斜政策吸引外商的努力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资金投入占到整个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资金投入的比重还是不太高,有待进一步提高。
3)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2003年r&d机构国际化和产出国际化得分高于r&d国际化综合得分,说明该年r&d机构和产出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同理可知,2005年r&d资金和机构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2006年只有r&d活动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2007年r&d资金、活动和产出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2008年r&d机构和产出国际化水平要好于r&d国际化总体水平。
4)各年的r&d资金、人员投入对应的活动及产出效率是不一样的,相对2006年的效率最高,r&d活动得分比资金和机构得分分别增加了9、1466、11、5618分,主要是因为新产品开发项目大幅的增加,但r&d产出提高的幅度不大,这提醒管理层应注意调整r&d投入的方向,加强对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管理;2004年和2005年r&d活动得分相比资金、机构的得分均下降了,另外比较这两年的数据相比可以发现,2004年的r&d资金及机构国际化得分比2005年的高,但是r&d活动、产出得分却更低。由此可以说明,这两年特别是2004年r&d投入未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这也提醒企业应加强r&d的预算及资金分配的控制,从而提高r&d投入的效率。
5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吸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r&d投资,以提高其r&d国际化水平,建议
1)成立专门负责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对在华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国际化行为进行协调、管理,集中解决相关问题,在战略和规划上做出安排并进行政策研究;
2)完善相关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成为吸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的重要因素。当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r&d国际化投资之所以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这三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具有优势地位,而相关研发人才的不足以及招聘上的限制是其国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最主要的障碍。为此可以采取下列措施:鼓励技术参与收益分配,实行技术发明人持股制度,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重视并加大对国际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人才的吸引力度,对优秀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r&d人员,在户口、出入境、子女上学、收入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3)政府采取相应的产业倾斜政策,引导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外资企业提高在我国r&d国际化水平。具体的措施包括:提供贷款担保、对外国研发机构所需购买或租用的土地给予进一步的、对外资机构所需的进口设备和配件给予免税,并简化审批手续,学习新加坡、印度等国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经验,如对研发机构向国内其他企业转让技术免征营业税,对研发机构所得税给予比生产性企业更长的免税期;取消不必要及不合理的限制,给予外资研发机构以国民待遇;加强内外的宣传力度,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减少企业r&d国际化的交易成本;突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制定法律明确产权归属,规范技术转让、转移程序等。
参考文献:
[1]黄鲁成,罗亚非、r&d国际化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肖文,候田,林高榜、r&d国际化水平及效率研究[j ]、 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7月第39卷第4期:161-170
鲁桐、 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j ] 、 世界经济,2000 ,(3) :9 - 18、
邱红、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评估及案例分析[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17):9-13、
谢光亚,高飞、中国通信制造业研发国际化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 ]、未来与发展, 2008年第12期:7-11
郭亚军、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5(2):50-54、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7:126-127
朱承亮,岳宏志,李婷、中国西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173-176
schumanetal、 measuring r&d performance [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5,5(6)、
[10]daniel sullivan、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 firm[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 ,25、
[11]elch , lawrence , luostarinen r、 internationalization : evolution of a concept [j ] 、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1988、
[12]赵彦云,张明倩、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5:23-30、
[13] 孙道军,王栋、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下区域r&d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
[14]王安宇,司春林,赵武阳、 知识生产组织模式演变及其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策略的启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年第6期
[15]任海云,师萍、 企业r&d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从直接关系到调节变量的引入[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2期
[16]吴林海,杜文献、 中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的协整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2008(2)
[17]董正英,司春林、 r&d项目的动态管理[ j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6):19 - 24、
[18]施建军、关于高新技术统计认识的几点思考[j ]、 统计研究,1999(10)、
[19]杨列勋、r&d项目评估研究综述、 管理工程学报[j ],2002(3):325 - 342、
[20]沈娜,赵国杰、 企业国际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 ] 、 中国软科学,2001 , (10) :108 - 111、
[21]许庆端、研究与开发绩效评价在中国:实践与趋势、科研管理,2002(1)、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2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编写依据;设计思路
一、《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编写背景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环境变化更加显著,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企业经营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这必然导致企业管理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和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投资者通过价值评估,可以正确分析企业的价值,合理预测发展前景,从而作出收购、兼并、出售等有关资本运营的重要决策;企业管理者通过价值评估可以以价值提升为行动的标杆,增强企业价值管理意识,从而提升企业市场价值。
企业价值评估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被广泛运用于实践中;但是在中国,企业价值评估还是一个新的评估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如果说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投资者和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合理确定企业的价值则将成为价值评估师和投资分析师的重要责任和评估发展方向。
根植于现代经济的企业价值评估与传统的单项资产评估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是建立在企业整体价值分析和价值管理的基础上,把企业作为一个经营整体并主要依据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来评估企业价值的评估活动。企业价值评估考虑的因素更全面、更复杂,不但涉及到企业的“外环境”,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行业发展情况、市场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还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硬资源”,如厂房设备、土地、原材料等,以及企业内部的“软资源”,如核心技术、战略思想、组织文化、品牌和商标、经营模式、销售渠道等。因此,在资产管理(专门化)专业教材体系中单独编写一本《企业价值评估》教材就显得完全有必要。
《企业价值评估》教材在资产评估(专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明确。这是由于,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我们国家企业价值评估事业才刚刚起步,将企业价值评估作为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加以研究,只是近十年的事情。企业价值评估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企业价值评估实践面临许多问题与新的课题,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运用上也仍然处于模仿阶段,迫切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总结和方法上的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
基于这一现实,《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意义,它属于资产评估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将全面系统地介绍资产评估重要分支――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培养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未来高端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企业价值评估》教材也可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全面学习与应用企业价值评估知识和技能的通用教材。
二、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比较研究
目前国外的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种类繁多,层次不一,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美国布瑞德福特康纳尔的《公司价值评估――有效评估与决策的工具》(2001)、美国阿斯沃思・迭蒙德理的《价值评估:证券分析、投资评估与公司理财》(2003)、美国汤姆・科普兰等的《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3版)》(2005年)、瑞典戴维・弗里克曼等人的《公司价值评估》(2006)。应该说,国外的这些教材系统介绍了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如折现现金流量法、相对价值评估法、期权定价评估法,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强调企业价值评估的动机,并指出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价值评估和价值管理;突出企业价值评估的应用,穿插了大量的实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地方。
当然,国外教材也具有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未结合中国国情。国外教材所介绍的方法和所举的实例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实践,比如有人就曾质疑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应用的可行性。其二,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国外教材的编写并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往往着眼于某一种或某几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的原理与流程,这未必符合我国国情。
由于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因此有关企业价值评估的教材也比较少。主要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俞明轩主编的《企业价值评估》(2004)、汪海粟主编的《企业价值评估》(2005)、王少豪著的《企业价值评估:观点、方法与实务》(2005)、成京联、阮梓坪:《企业价值评估》(2006)。应该说这些教材各有千秋,有的强调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完整性,有的注重实务的操作和案例的点评,有的紧密结合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内容。
但总体来看,国内现行教材的编写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定位问题。在编写企业价值评估教材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教材的阅读对象,现行的教材在这一问题上不够明确,导致内容要么太多、要么太深,其实有些研究性的内容可放在研究生层次再探讨。第二,体系问题。一本适合于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内容体系,是按照评估流程还是突出方法介绍?现行教材并没有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第三,应用问题。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动手操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现有的教材大部分注重的是理论的介绍,而不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第四,创新问题。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国内外本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现有的教材有的注意了,有的没有注意。第五,大部分教材的编写形式不够灵活,缺乏生动性,难以吸引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生的眼球。
三、《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设计思路
《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编写的总体目标是:为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编一本系统、实用、创新的企业价值评估教材。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力求达到如下要求:
1、搏采众长。既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又要总结和考虑中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成功经验。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广泛参考和吸取国内外相关教材的优点,尽量做到既反映国际企业价值评估发展潮流,又切实体现中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实际状况。
2、强调应用。鉴于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结合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引入一些实际案例,既有贯彻整章的大案例,又有解释某一知识点的小案例,同时专门设计一板块,以体现我国企
业价值评估相关最新制度规范的内容,反映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的难点问题。
3、突出创新。我们力争在参考和借鉴已有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教材的基础上,在教材体系、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体系上,追求完整系统;在内容上,既反映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又反映中国实践现状;在形式上,改变过去教材编写注重模型推导的传统,强调模型蕴涵的原理和应用的过程,并通过一些小栏目(如名人名言、背景知识)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
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5年初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以及其他相关制度规范为依据,以我国现阶段企业为对象,在反思我国过去企业价值评估以成本法为中心的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既强调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和原理的介绍,又进一步拓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将教材的全部内容划分为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企业价值评估技术和企业价值评估应用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企业价值评估理论。首先回顾了企业价值评估产生和发展历史,介绍企业价值评估国内外最新动态;从企业理论、企业价值创造理论和企业价值类型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企业本质,界定了企业价值评估定义,明确了企业价值评估目标;在此基础上,介绍企业价值评估地位与作用、企业价值评估种类与内容。
第二板块:企业价值评估技术。本板块一方面注重介绍企业价值评估操作程序及其细节问题,同时针对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暴露出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着重阐述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三种主要方法,包括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基于价格比率的企业价值评估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同时引入相应的案例,以进一步掌握这三种方法的应用。
第三板块:企业价值评估应用。本板块是对以上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技术的拓展应用,主要围绕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的热点问题,探索了特殊情形的企业价值评估、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企业价值评估、企业价值管理与企业价值评估等三个专题。
《企业价值评估》教材在体系构建、内容阐述和形式设计方面将体现以下特色:
第一,系统性。本教材提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基础、企业价值评估实务和企业价值评估应用三大板块,体现了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第二,基础性。本教材不搞“大而全”,避免“面面俱到”,而是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5年初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以及其他相关制度规范为依据,强调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的介绍。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3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 价值链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技术进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企业管理思想的变化突出地反映在四个方面:由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由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转变,由产品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由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显然,企业战略管理构成这场变革的中心。由此,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旨在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管理模式――价值链管理,重新成为一种认识和看待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借助于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拟就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价值链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就企业管理的整体活动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成企业整体价值链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仅就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其内部的诸多系统同样符合价值链管理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价值链管理对于整个企业组织的价值链管理具有特别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实施价值链管理既是企业价值链管理的一般性要求,同时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自身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
最先进行人力资源价值链研究的是德尔和瑞维斯(Dyer and Reeves,1995)。德尔和瑞维斯在对组织绩效进行测量的方法研究中发现,组织绩效的产出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因果关系,即人力资源实践影响雇员产出,雇员产出继而影响组织产出,组织产出又会影响财务产出,最终导致公司市场产出的变化。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早期的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 继德尔和瑞维斯之后,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的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贝克和胡塞利(Becker and Huselid,1998),该模型认为:商业战略(经营战略)驱动人力资源系统的设计,影响雇员的行为,进而提高组织的运营绩效,最终导致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我国一些学者也对人力资源价值链进行了研究,主流的观点认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体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围绕这三方面构成的价值链来构建。也就是说全力创造价值、科学评价价值、合理分配价值及其三者的闭合循环,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与重点。
二、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内涵
一些学者已经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的概念做出界定,如认为人力资源价值链(HR Value Chain)是导致较高组织绩效的一系列相关产出活动所组成的价值增值过程等。从对企业价值链管理的角度看,这些认识要么比较模糊,要么过于具体,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异,因此,这里有必要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基本内涵做如下界定: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将企业人力资源的业务过程看成一条价值链,具体地说,就是将企业的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基于素质模型的潜能评价系统、基于任职资格的职业化行为评价系统、基于KPI指标的考核系统、基于业绩与能力的薪酬分配系统、基于职业生涯的培训开发系统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系统形成一条珍珠项链般的价值链。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是价值,而不是成本;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是由各种企业人力资源价值活动构成的,即由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增值活动构成;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体现在价值系统的更广泛的一连串活动之中;一条基本人力资源价值链可以进行再分解;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对于同一个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
虽然理论界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体系的认识渐趋一致,但对于如何具体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建立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人力资源价值链体系仍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主要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价值创造,价值创造环节强调的是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贡献大小。第二个环节是价值评价,这一体系包括个性特质评价、职业行为能力评价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企业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管理重点制定出某一段时期(如某一年度)的关键业绩指标系统。这一指标系统的确立应当是经过对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及重点业务进行分析、研究后确定关键业绩指标的项目,进而确定这些项目的测量标准。第三个环节是价值分配。价值分配环节最重要的是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
从激励的角度看,人力资源价值链的三个环节具有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激励的依据是价值评价,激励的手段是价值分配,而激励的目的在于使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是各生产要素在产业中的贡献大小。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是人力资源价值,就是要确定人力资源在企业产出中的贡献大小。因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首先应以劳动与资本在生产中的关系人手,确定其比例关系。从而,在对企业整体创利评估的基础上,以产出途径有效剥离出人力资源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最后,在人力资源总体价值中再分配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价值。
三、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关键
从上可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价值链管理,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知识创新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进一步看,开展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使企业注意到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企业资产的价值问题;可以使企业更准确地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可以使企业信用评价中对人力资源的评估更具科学性,可以用于企业工资总额的确定、企业员工的吸纳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还可以用于解决劳动纠纷,尤其是能为确定员工离职赔偿等问题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对人才尤其是企业家管理才能的轻视与低估,这必然导致各种灰色、黑色成本在内的高昂的企业运行成本,从而必将致企业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开展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有助于保护资产完整、维护人才合法权益;有利于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只有企业从资产价值角度对人力资源加以重视,才有可能使人才战略真正得以成功实施。
如何寻找一种科学、有效、方便地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进行判断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的人才战略成为现代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包括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评估和群体价值评估两大方面。
对于个体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国外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用于评价个体价值的计量模型。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提出了以成本为基础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即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美国的乔治、H、赫曼森提出了未来工资折现法;巴鲁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提出了未来收入折现法;弗兰霍尔茨提出了随机报酬法;赫奇曼和琼斯提出了内部竞价法等个人价值计量模型。对于这些计量模型,都存在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都各自存在明显的不足。对于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评估,必须严格界定评估范围,并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宜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体系。
这里以企业家为例就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评估的方法加以分析:
(1)市场价格法。市场价格法是指在企业家或经理市场上找到目前受雇企业家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作为参照物来评估企业家价值的一种方法。目前,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尚不成熟,因此,目前采用市场价格法尚缺乏现实基础。但市场价格法具有评估角度和评估途径直接,评估过程直观,评估数据直接取材于市场,评估结果说服力强等特点。随着公开、透明、活跃和富有效率的人才市场的形成,市场价格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2)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就是将企业家置于特定的企业中,把企业家预期留在既定组织的时间内为该组织创造的一系列未来经济收益的现值确认为企业家价值。而企业家对该组织创造的未来经济收益可根据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产生的预期收益,引进分配系数来计算。
企业人力资源群体指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既包括企业家,也包括企业的全部员工。对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评估方法选择不同,其评估结果也各不相同。
(1)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比较客观,简单易行。但历史成本法只将相当于人力资源自身消耗的那部分价值确认为评估价值,导致低估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因此,历史成本法不宜作为评估人力资源价值的科学方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只能作为评估参考。
(2)商誉法。这种方法要求把企业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看成是人力资源的贡献,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这部分超额收益通过资本化程序被确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群体价值。但是,只有在企业有超额利润时,人力资源才有价值。如果企业的实际利润等于或低于行业平均利润,或当企业存在负商誉时,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或为负值,这显然不够科学。
(3)收益现值法。采用此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群体价值进行评估的模型与个体价值评估模型基本一致。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价值链管理既是企业价值链管理的一般性要求,同时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自身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看,价值链管理便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价值链管理,关键在于锻造好企业的“价值链”,只有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知识创新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要想使人力资源价值链充分而有效地运转起来,组织需要有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及目标激励机制,这是整个价值链运作的动力机制。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4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11]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4] 杨国栋、贾成前。 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5] 楼文高。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 中国管理科学。 2002/1
[16] 胥悦红、顾培亮。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 管理工程学报。 2000/4
[17] 陈新辉、乔忠。 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5
[18] 刘育新。 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 中国软科学。 1998/3
[19] 温小霓、赵玮。 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5
[20] 朱振中。 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研究。 2000/6
[21]Kim B、 Clark Takahiro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dust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on 1993
[22] Gobeli D H, Brown D J、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3、 36(2):46-49
[23]Simon J、Towner、 Four ways to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g Rang Planning 1994、 27(2):57-65
[24]Abdul Ali,et 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entry strateg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12):54-69
[25]Eric Vin Hippel、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 Shtub A, Zimerman Y、 A neural-network-based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cost of assemb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3、 32: 189-207
[27] Wee-Liang Tan, Dattarreya G、 Allampalli, Investment Criteria of Singapore Capitalists, 199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une 1997
[28]Michael Henos, The Road to Venture Financing: Guidelines for Entrepreneuts, RD Straregist Magazine,Summer 1991
[29]Chow GC, The Largrang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portfoli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J of Economic Dymamics and Control 1996
[30]Jensen, R Information Cost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4, No、2, Feb, 1988
[31]R、K、 Zutshi, T、W、Liang, D、G、Allampulli, Singapore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A Reexaminat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9-26(1999)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5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6
在高新科技企业产权转让及兼并收购中,企业的购买方和转让方都需要估计企业公平合理的价值,以便双方在各自对同一企业的不同估计结果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从而达成最终的产权转让或兼并收购要约。对于一家高新科技企业而言,能够公开上市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企业的发展前景被市场认可而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公开上市前必须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合理的制定股票发行价格。
二、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
由于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高新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伴随着多代产品的更新换代过程,在产品、技术更迭频繁的情况下,企业前期的大量投入往往由于技术发展或创新上的时滞而失败,企业的失败率比较高。在收益方面,由于高新科技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垄断力,产品在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将产生很强的扩张能力。因此,“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成为高新科技企业一个显著特点。
高新科技企业发展阶段性明显、决策具有动态序列性。高新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等阶段,每一阶段的风险水平、特征差别都很大。高新科技企业的研究开发是一个动态决策的过程,科研成果研究开发成功后,如果市场有利,追加科技成果商品化所需的后续投资;如果市场前景不看好,则暂时不追加后续投资,而是等待投资时机的到来,这样就可以把风险锁定在研究开发费用的范围内。投资者可以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和对最新市场信息的把握,不断地调整预期现金流,重新对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并做出新的决策。
三、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及调整
采用期权定价法对初创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创立阶段的高新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的独创性,难以找到类似的企业进行比较,因而不适宜运用市场法。同时创立阶段的高新科技企业不一定具有成型的产品,而往往只是具有某一方面的技术,有时甚至只是基于一种理念。创立阶段的企业往往没有取得销售收入或销售收入数量很小,净现金流为负,以单一的技术或产品为主,用普通的现金流贴现模型无法得出客观的结果。因此,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成为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期权定价法和折现现金流量法相结合,对成长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创意期的技术转化为产业发展和具体的产品形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设备、开拓销售渠道等,因此,资金需求便成为创业成长前期最主要的问题。如果高新技术企业采用恰当的融资渠道解决了资金的需求问题,企业接踵而来面临的就是经营风险,特别是顾客市场的风险。企业已经投入大量无法收回的资金,但产品的市场前景并不清楚。创业成长期的融资需求和经营风险便成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融资需求能否恰当地解决,经营风险能否很好地化解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表现在企业现有的获利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其未来成长的期权价值。所以,此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要从企业现有获利能力和未来投资机会两方面来评估。相对于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已有一定的获利能力并迅速提升,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逐步增大,但现金流仍很不稳定,未来的投资机会成长期权价值仍然占据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部分。因此,此阶段仍然要利用期权定价模型来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未来成长价值,同时适当考虑利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
期权定价法和折现现金流量法相结合,对成熟蜕变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在成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的经营现金流也趋于正值并且稳定。但这一美好景象的背后却隐含着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危机:阻碍创新。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但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却往往被成熟期的企业盛况所误导。其实,企业成熟期是企业蜕变转型的前提,正是在成熟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前提下,企业才有可能成功地进行二次创业转型。所以,成熟蜕变期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寿命的长短。从发展的眼光看,此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很明显的由两部分组成:企业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和未来的转型机会价值。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具有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现有资产的获利能力价值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二次创业发展转型的机会价值构成了未来的期权转换价值。而现有的获利能力价值和未来的期权转换价值又分别取决于企业的持续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是否具有战略眼光抓住转型机会的能力。根据这两个关键驱动因素,在此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可以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用折现现金流量法评估出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价值。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1-04
一、概述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其中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对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007年,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开展了系列创新方法工作,并在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创新方法工作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源头上激励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工作在当今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开展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的推广运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结成败得失,明确改进方向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并对整个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日趋丰富。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内外一般遵循OECD(经济与合作组织)所规定的《奥斯陆手册》,手册主要评估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七个不同部分: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创新数目、创新的新颖性和性质、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创新的扩散以及专门问题如专利等。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研究较早的Steele教授,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估。
Bart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由掌管技术的人创新管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组成。
Ransley和Rogers对企业的最佳R&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应考虑的7个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
这些指标虽然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比较粗略,而且是针对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太适合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项保华、王伟强、李廉水和关士续等。目前国内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其中前者由于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较多。
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先生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吴运建、吴建中、周良毅从投入产出、知识的产生和交流、商业化以及分类测度四个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魏江、郭斌、许庆瑞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区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曹崇延、王淮学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成了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方面,对应于每个能力,分别设计了7个指标体系,共40个分指标,同时对每个分指标的内涵给予了设计说明。
戴冬秀、李睿、宋化民从技术积累、R&D投入、生产消化新技术、销售新产品能力等4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上述研究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评估少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依托科技部21世纪中心“技术创新方法辅助创新体系和推广机制研究、培训教材开发及成效评估”课题,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及成效评估的完善提供支撑。
三、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指标是评估系统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引用成效进行评估,必须确定评估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情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一)评估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的对象当然是应用了技术创新方法的各类企业。在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过程中,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优势及不足,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当中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二)构建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在本质上是对“科技一经济一社会”这一复杂系统运行机制和内部规律的深刻反映。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具体说,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是指该指标具有稳健有效的特点,能够对成效的评估起到支持作用,数据的来源权威可信,指标本身与评估对象的关联度大,敏感性强,指标体系的层次清晰。
第二,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评估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抓住主要信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总目标出发,进行系统分解,逐层建立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系统集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成本及质量的可靠性,尽量选取较为容易、获取成本低且质量可靠的指标。并且在考虑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可以有效进行量化分析计算。
第四,平衡性原则。为体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效的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兼顾多方面的均衡。例如,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用绝对指标反映总量、 规模,相对指标反映速度、比重;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以综合反映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管理指标与创新效益指标的结合,以综合反映管理效率等。
(三)指标体系
本指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两级构成,一级指标有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二级指标共有17个具体指标,见表1: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分解为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以此作为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现对这四个方面说明如下:
第一,技术产出。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的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找到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投入尽可能少、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可靠途径,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及实现。技术的先进程度,包括发明专利或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有重要影响。
第二,经济产出。没有需求的技术没有生命力,经济产出反映的是社会接受企业创新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产出是企业各类资源投入转化的价值形态,通过技术创新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推向市场,以收回企业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的现实体现。
第三,研发效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企业生产研发的效率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实施过程的品质得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效率既是创新实施的表征和结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尺度和主观实力,体现创新实施的水平、质量以及竞争能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主要从项目研发周期、成果转化、单位R&D投入的专利产出数量等方面来衡量。
第四,创新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创新管理水平表现为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应具有明确而实际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研发机制。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管理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为主观指标,采用1-5量表实现量化评价操作。
四、总结与讨论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测度指标,对于这个领域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于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的探讨却非常之少。本文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构造了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评估原则上,除遵循一般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外,突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利于间接绩效评价等原则。
第二,在评价体系内容上,基本涵盖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的各个方面,一级指标包括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方面,二级指标再细化共17个具体指标。
科创企业估值方法研究篇8
关键词: 非财务指标;影响综述;上市企业估值;IPO;市场环境;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83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4-0001-04
IPO即首次公开募集(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是指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公众招股发行,是目前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也是新上市公司首次链接公司价值和资产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在IPO的过程中公司估值是最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IPO估值的影响因素做过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财务指标估值的研究成果已经受到了市场的普遍应用,然而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来说,对于财务指标估值的研究依旧不能解答很多疑问,研究非财务指标对上市估值的影响能够为我国上市估值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企业上市估值影响因素分析体系
在非财务指标对IPO估值影响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企业IPO过程中的三个异常现象展开,分别是对于IPO发行“抑价”(Under pricing)、中长期“溢价”(Overpricing)以及热销市场(Hot Issue Market)的研究。
针对上述研究问题,非财务指标对上市估值影响的研究方法集中于IPO发行和上市前后的市场主体行为、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与市场环境相关的投资者情绪分析等。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公司IPO定价主要受公司结构和创始人状态影响,具体影响结构如图1所示。
研究公司治理和公司估值的实证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其研究重点主要有两个主要方面,即对于公司结构以及创始人状态的研究。
从公司股东结构角度研究公司估值是国外学术界上世纪80年代后期对非财务指标的的主要研究重点,其中对于“双级结构”企业的估值影响因素以及对于董事会架构的影响的研究尤其广泛。其中,Partch(1987)[1] 对公司上市过程中的“超级投票权”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其引发公司估值改变的结论。Bebchuk and Cohen(2005)[2] 研究了“分级分期”结构董事会架构的公司,其研究结果表明此类公司具有相对较低的托宾Q值,但是在他们的分析中排除了具有“双级结构”的公司,因为其认为这种结构中“超级投票权”的存在是为了“巩固固有管理者的地位”。
公司治理方面创始人状态和公司估值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创业激励和创业环境的理论研究以及公司创业者对盈利增长影响的研究。
对于创始人状态研究的主要方法论集中于委托理论和“心理所有权”的解释框架。Jensen & Meckling(1976)[3] 建立了委托模式研究当创始人让渡股权后对公司估值的影响。而后“心理所有权”(psychological ownership)成为公司治理中组织行为和员工持股的较为新颖的解释框架,Pierce et al、(1992)对“心理所有权”进行了定义,即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将群体的目标或者部分目标作为他(她)自己的所有目标的一种行为或者感知的现象。另外,Jonathan D、Arthurs,Lowell Busenitz,David Townsend,Kun Liu(2007)[4] 研究了企业创始人公司治理对公司IPO估值的影响,他们选取了美国1990-1994年期间422家科技公司为样本进行抽样研究,一方面运用委托框架证明了公司治理中创始人对公司估值的存在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心理所有权”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创始人的状态不同导致公司估值差异。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IPO时,如果公司创始人与公司组织仍保持紧密捆绑的公司治理形式,则对公司估值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公司创始人保留公司股份但有完善监管的公司治理形式,则对公司估值产生正面影响。
以上研究虽然都已经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公司IPO估值的影响,但所谓“心理所有权”与创业环境和公司治理的关系,以及如何创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测度公司创始人以及其“心理所有权”和公司IPO估值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IPO上市过程中投资者的影响研究
对IPO过程中的投资者和定价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信息不对称、特定投资者(如投资银行、长期投资者)以及因素间的利益冲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VC对高科技企业各阶段发展及IPO过程中的作用是对投资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Gompers and Lerner(1999,2001)[5],Hellmann and Puri(2002)[6],Kaplan and Stromberg(2002)[7]等的研究,他们认为除了财务方面的投资外,高风险投资为企业提供附加价值,包括管理支持、控制和规划等,尤其是对特定行业在特定项目的发展,风险投资的附加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其对行业的专业性和控制能力;George Rindermann(2003)[8] 则对具体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法国、德国和英国的IPO市场,对风险投资支撑的企业IPO行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不同于美国市场,在以上三个国家的市场中,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IPO发行过程中并不比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有估值优势,仅国际风险资本在IPO及上市后对被投资公司估值有正面的影响。
3、专利和法律影响因子分析
在美国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对于专利在高新技术型公司估值以及之后的幸存的公司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大量分析。其中Hall(2003),Merges(1999),Meurer(2003),Cockburn(2001),Hunt(2001)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都认为这样使得大量的低质量的专利申请被批准并应用于公司建立竞争优势,从而阻碍新技术变革的发展;或者使得这些公司利用“商业模式”专利增加新公司进入市场的成本,这些因素都对企业上市估值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法律角度看,由于各国各地区在法律和执法方面的差异,使得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以及对侵权行为的监管处罚力度不同,进而对公司的IPO估值产生影响,从而应从法律的视角对以上差异发生的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其中La Porta等(2002)[9] 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投资者保护程度的角度研究了法律的影响,得出法律及其执行对公司股东的权益保护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的结论,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国家地区间法律差异对投资者保护的不同引起其估值的差异。继而,Beck等(2001)[10] 指出,不同国家间法律发展程度的差异有助于解释其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的差别,良好的法律系统能够促进民间交换发展从而有助于支持新的金融创新和商业交易发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目前关于IPO定价研究起步于90年代,主要基于国外既有理论模型对国内现象进行实证,以及对中国IPO的制度进行研究,并引入行为金融理论对中国IPO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三种“异象”进行解释,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IPO“抑价”领域以及发行制度对IPO价格影响方面,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侧重于公司治理、上市过程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分析。
1、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从公司治理角度的研究主要从公司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对董事会构成、股权分布以及人力资本[11]都有相关的研究,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中国股市的现象。
其中朱凯、田尚清、杨中益(2006)[12]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中国IPO“抑价”的影响,研究以中国2002-2003年133家IPO公司为基础,最后得出结论:(1)发行股权结构导致的公司控制权以及关联交易情况对IPO初始收益率有显著影响;(2)董事会独立性对IPO初始收益率影响不明显;(3)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降低IPO初始收益率,从而降低融资成本;(4)从制度角度看,监管部门的发行价格限制是中国IPO“抑价”的最重要原因。徐志坚、叶颖、王全胜(2011)[13]则从“董监高”角度出发,利用2009 年9月23日-10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数据, 对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 市场估价与其董事会构成、股权分布以及高管人力资本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估计与董事会构成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高层管理团队的股权分布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关系。
2、上市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多种中介机构[14],我国对上市过程的非财务指标分析主要集中于对上市中介机构影响的分析。
对于投资银行的影响研究方面,韩杨(2001)[15] 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上投资银行是新股发行中最关键的参与者,主导着IPO股票的初始收益,他在研究中建立了一个市场定价规则下新股发行抑价的简单模型,以损失函数来说明投资银行的决策机制。该模型是在Beatty and Ritter (1986)的模型基础上所作的推广。另外,张处(2003)[16] 则利用博弈论的研究框架来解释抑价现象,他认为抑价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发行企业不能获得所有的净现值收益,因此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具有正的净现值股以及承销商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会存在抑价现象,在这个博弈当中,收益在发行商和新的投资者之间的分配取决于所有IPO市场的竞争程度。
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影响也有学者做过实证研究,其中研究框架比较完善的是陈海明和李东(2004)[17] ,他们选取了1996年1月-2003年3月在上交所IPO的507只股票为样本分析,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单变量回归方法,证明聘请中外合资或合作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审计的IPO抑价显著低于普通事务所;而聘请国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审计的IPO抑价显著高于普通事务所,进而得出中介声誉假说在中国未必成立的结论。
3、市场环境影响分析
国内目前主要是从市场发行制度变迁和政策监管制度影响着手研究,国内学者对股权分置、政府管制[18]以及累计投标定价等中国股市的政策改革时点前后的市场表现均有过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其中刘煜辉和熊鹏(2005)[19]首次将制度变迁与IPO抑价相结合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经典文献关于IPO抑价的假说在中国缺乏理论基础,而中国市场“股权分置”和“政府管制”制度安排是导致极高IPO抑价的根本原因。不过,其实证方案过于间接,其结果也比较混杂,对其论点的支持有限;巴曙松和陈若愚等(2004)[20] 则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发现,1999年我国采用累计投标定价之后,发行价格固然暴涨,首日价格亦水涨船高,2000年发行市盈率前10名的新股平均初始收益为134%。这些发现表明,不能简单地将IPO抑价归咎于高度管制的发行定价制度。
四、非财务指标对估值影响研究现状总结
以上研究从公司治理、上市过程以及市场环境等三方面对企业上市估值过程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但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论调与研究成果。产生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前述研究的局限性所致,其局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研究方法上集中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藉此找到影响因子,但这种方法只能定性的找出某些敏感因子对价格现象的影响,不能精确度量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
其次,对价格影响的机制上,更多是从制度原因上进行分析或者借用西方行为金融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而没有从微观角度借助行业研究方法,如产业经济学,对引发估值差异的根本原因及其对IPO发行及后市的传导过程进行检验和分析,这些问题不仅在国内的文献中未见,而且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学者的研究中也较少涉及。
参考文献:
[1] Partch, M、 The Creation of a Class of Limited Voting Stock and Shareholder Wealt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7, 18: 313-340、
[2]Bebchuck, L、, Cohen, A、, 2005、 The costs of entrenched boar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8, 409-433、
[3]Jensen, M、C、 & Meckling, W、F、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05-360、
[4]Jonathan D、 Arthurs, Lowell Busenitz, David Townsend,Kun Liu Founders、 Governance and Firm Valuation: Does the Market Perceive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7, Vol (27): Iss、12, Article 1、
[5]Gompers, P、A、 and J、 Lerner, 1999,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Issuance of Public Securities: Evidence from Venture Capita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 42(1), 1-28;Gompers, P、A、 and J、 Lerner, 2001, The Money of Invention: How Venture Capital Creates New Wealth, Boston、
[6]Hellmann, T、 and M、 Puri, 2002,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art-Up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e 57, 169-197、
[7]Kaplan, S、 and P、 Stromberg, 2002, Financial Contracting Theory Meets Real Worl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forthing)、
[8]George Rindermann、 Venture Capitalist Particip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PO Firm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rance, Germany, and the UK [J]、 EFMA 2003 Helsinki Meetings, working paper、
[9]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Vishny, R、W、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 1147-1170、
[10]Beck, T、, Demirgüc-Kunt A、, Maksimovic V、 Financial and Legal Constraints to Firm Growth: Does Size Matter?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2001: Paper 2784、
[11]张人骥,朱海平,王怀芳,韩星、上海股票市场新股发行价格过程分析[J]、经济科学,1999,4:64 – 70、
[12]赵璐璐,伍海华、绿鞋期权引入的博弃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4:35-43、
[13]朱凯,田尚清,杨中益、公司治理与IPO抑价——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4(2):291 – 306、
[14]徐志坚,叶颖,王全胜、TMT股权与人力资本对投资者股价的影响——基于创业企业IPO的实证检验[J]、南京社会科学,2010,2:36 – 43、
[15]朱南,卓贤、对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抻价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2:26-33、
[16]韩杨、新规则下的新股发行抑价:券商决策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1,4:56-58、
[17]张处、新股首次公开发行的抑价现象:一种合作博弈的理论方法[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643- 654、
[18]陈海明,李东、我国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假说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