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精选4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篇1
一、 简单的列举题,要做到识记
1、列举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及代表作:
李白《蜀道难》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新乐府》
2、列举北宋时少数民族政权和都城:契丹,都城上京 ;党项,都城兴庆; 金,都城会宁。
3、列举17世纪我国进行反侵略的历史事件:
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第一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第二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4、列举明朝三位著名的科学家及其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二、材料题的分析与技巧掌握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
(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
答案:唐太宗;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答案: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答案: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机户”指什么人?“机工”指什么人?
答案:早期的资本家 ; 早期的雇用工人。
(2)“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案: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性质。
(3)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何时何地?
答案:出现在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松江一带地区。
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
答案: 天朝指清朝;外夷指外国。
(2)这句话是谁说的?答案: 乾隆帝说的
(3)这夺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
(4)据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答案:重本抑末,压制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保守思想; 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技巧:做分析题,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相信自己,“心细”就是一定要认真审题,抓住相关的知识要点,联系课本知识进行突破。
课 “贞观之治” 篇2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1-15课 篇3
第 11 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 12 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 "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 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 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①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 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②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 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2)海运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意大利旅行 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行省制的内容
①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 11 个行省(可指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的范围);
③在中央设宣政院,西 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④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 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4、回族的形成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 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 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 族的大融合。
第 13、14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5 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 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
叙事范围司马迁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光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词人代表作品风格婉约派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 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辛弃疾4、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绘画(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6、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篇4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
积极:
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
1、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