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方案 > 工作方案

分析化学趋势(精选8篇)

时间:

分析化学趋势篇1

Abstract: Pubic institution is a social management department,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level of it receives much concern、 With the institution reform gradually thorough, especi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new institution,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on institu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refinement of the public institution are the trend of the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scientific and refin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of realizing scientific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refinement、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Key words: public institution;financial management;scientization;fining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44-03

0 引言

我国事业单位以开展公益事业为主,其可支配的全部或大部分资金来源国家财政。这就造成事业单位将工作重点放在履行社会职能和实现社会效益上,而忽视经济活动管理,不重视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事业单位以会计核算职能为重,长期忽略管理、监督、协调职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成为了事业单位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大类别,一类是以改革为主,如宋大涵(2003)提出新的预算办法和定额理论,林红霞(2006)提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和重点要与新形势发展相适应。袁开宁(2013)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提出创新解决对策。另一类以完善会计核算为主,马永梅(2007)提出事业单位以执行预算为目标的财务核算体系,王文萍(2009)提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建议等等。但是,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现有制度体系下,如何精细化、科学化开展财务工作的研究却十分匮乏。为此,事业单位要从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视角,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策略,从而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和经营效率,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概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性质特点,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现代财务管理新模式,使财务管理充分与现代财务管理模式和国际财务管理模式相接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主要指将精益求精的思想和理念充分融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体系中去,改变传统粗放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精细的财务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实现财务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财务管理精细化的目的是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而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是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内控体系的完善和执行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根据相关规定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建立了一定的内控体系,对内控的具体执行也制定了一定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相当多的漏洞,财务管理安全隐患严重。一些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根本不重视,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层对财务管理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和其他科室一样只是一种事后服务型部门。因此,在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也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支持。例如:在岗位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上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或者没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也被安排到财务岗上。导致财务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员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对于工作中的具体实务和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无法应对。同时,在岗位的设置上也不完善、不科学,没有考虑到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其次,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管理层的重视,在实践中监督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监督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不仅滋生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腐化,也使财务管理时刻处在危险的边缘。再次,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由于管理层的不重视,导致无法贯彻实施,内控的相关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在财务管理中毫无意义。内控作为保障财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正常运行以及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外在屏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程度较低

信息化时代下,科技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和办公软件也应运而生,在提升工作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事业单位中并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及科技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现代化程度比较低。“在现代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观念陈旧,技术落后。对于一些新开发的软件也只是停留在简单操作的层面上,对于一些新开发软件的应用并不充分,出现问题也不能独立解决。这主要因为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造成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人员配备总体素质偏低。同时,单位上不注重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再加上工作人员自身缺乏自我充电的动力和能力,导致工作人员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技术欠缺。在现代化管理体系下,事业单位的这种管理模式和体制不仅导致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更造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时代脱节,逐渐走向淘汰,同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形成一定的障碍。”[1]

2、3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算水平较低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实现精细化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但是事业单位中上至管理层下至财务工作人员,根本认识不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忽视预算、糊弄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事业单位在对项目工程进行预算时根本不按照相关规定的业务操作流程来进行,仅凭个人经验制作预算。例如:对于一些重要项目的实施,财务工作人员在对施工现场和材料市场缺乏考察和调研的情况下,根据专项资金的金额盲目地制定预算。这种办公室里出预算的做法必然导致预算脱离实际,不科学、不合理的预算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在实际工作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还有一部分单位在预算上只关心收入和支出,对于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控制以及预算的评价根本不重视。其直接后果是要么资金搁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要么支出控制不力,严重超支,带来不必要的负债。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的漠视以及较低的预算水平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实现。

3 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途径

为弥补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转变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事业单位有必要在财务工作中引入科学化与精细化理念,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使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如图1所示。

3、1 事业单位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

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并付诸实践关键是要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树立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特别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精细化财务管理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性,领导者的重视和支持是精细化管理融入财务管理并付诸实践的保障。财务管理人员作为精细化理念的实践者更应对此高度重视,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精细化财务管理对提高事业单位效益的必要性,精化预算项目内容,明确预算内容的各项指标,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领导者牵头与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管理者要对精细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提供制度和物质支持,包括部门权限和人员配备等。财务管理精细化理念的融入与实践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使相关人员能够得心应手的工作,共同为提高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而努力。

3、2 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

精细化理念要求将每个环节做精、做细,以预算来分析精细化理念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对于预算来讲,要细化预算管理方式。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财务管理的起点,预算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体财务管理的质量。所以财务管理细化的前提是预算的细化,在现行的预算管理中增加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的管理环节。也就是说,在进行预算管理前要对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获取充足的数据信息,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特别是在对项目工程进行预算时,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对建材市场进行调研,做到对施工工地现场和施工材料市场价格有全面的了解,一切数据和变化尽在掌握之中。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进行全程监督,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内容进行。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算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保证预算指标与实际情况接近,为预算细化的执行奠定基础。对于成本核算而言,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财务管理的关键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行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要对现行的成本考核机制进行更加细化的划分,对成本的各个项目指标进行量化,同时将成本核算与其他工作有效的结合到一起。财务管理部门要仔细研究有效的联动机制,寻找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最佳方法,实现二者的良好互动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预算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此外,由于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要建立在预算管理、成本项目等管理的基础上。因此,在进行精细化管理时根据内控制度在现有成本管理中增加资金支出的管理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对预测、控制以及评价方面的控制,以提高财务的使用效率。”[1]

3、3 建立健全内控体系,保障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

再好的制度的运行,也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来保障制度的贯彻实施。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并保障执内控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是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有力保障。精细化管理理念在融入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同时,更应融入到内部控制体制中去。对于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制定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流程。例如:对于资金的申领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对于重点项目、重点领域要制定专门的操作规则,防止漏洞的存在带来安全隐患。根据单位实际制定系统、细致的规定,通过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保障执行力和执行效果,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为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而努力。此外,可以聘请专业的会计师对本单位的内控体系和内控制度作出整体评价,查漏补缺。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体制,并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总之,只有从各方面来完善内控体系才能保证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顺利运行。

3、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财务的现代化管理

信息化时代下,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淘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平台。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有资质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适应事业单位的核算管理软件,不仅保障核算准确性,也提高了核算效率和科学性,这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可以开发远程报账平台和查账平台,使事业单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处于全程监督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客观上优化了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和监督体系。同时,财务人员作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其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财务的现代化水平。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并使培训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提高其互联网技术水平和业务操作水平。[2]

4 案例分析

自贡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现有在职职工76人,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工程测绘、工程管理、给水排水、环评、工程管理、工程勘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等业务。该事业单位设有财务室,共配备4名财会人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编制了《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财务规则》,简单明确了财务科室的职责和工作内容,除此之外再无别的规章制度。近年来,虽然该事业单位的业务量逐年增加,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因管理不善,每年收支结余却不断减少。为此,该事业单位积极推动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改革措施如下:一是,转变思想,增强财务管理意识。该事业单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让单位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学习精细化管理理念,丰富财务知识,掌握现代化、信息化的财务工作技能。二是,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绩效等方面做到量化、精细化,尤其针对该事业单位成本费用不合理的问题,财会人员对近三年来成本费用明细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将其与同行业类似指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找寻实际数与计划数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并将成本控制目标与预算目标相结合。三是,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定期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授权审批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对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约束,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四是,购入财务管理软件,具体包括核算、报账、查账等功能,管理模块涉及固定资产、物资采购、应收账款等多个模块,提升了财务工作效率。

通过在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实施科学化与精细化的管理措施,使得2014年度收支结余有所增加。2014年度收入总额为3137、09万元,支出总额为3127、76万元,收支结余为9、33万元,与上年度相比增长25%。其中,基本支出、经营支出均有所下降,有效地提高了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了财务管理职能,基本构建起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

5 结论

事业单位要在财务管理中引入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理念,从财务管理观念、预算管理、财务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手段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措施的应用,从而改善财务管理效率不高的现状,使事业单位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通过实施内部财务管理改革与完善,保障本单位财务工作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涛江、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9)、

分析化学趋势篇2

关键词:能见度;变化趋势;等级分析法;Ridit中值分析法;相关系数

中图分类号:P4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691-08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17

大气能见度,又称气象能见度,最开始由气象部门提出[1]。它是指拥有正常视力的人,在所处的天气条件下,从天空背景中能够看到和辨认的适宜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轮廓的最大水平距离[2]。大气能见度是体现大气透明度的一个重要的指示性变量,也是常规的气象观测项目之一。

一个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恶劣能见度状况下的多雾霾、沙尘和扬尘等天气现象,除了造成海陆空交通的阻碍外,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物增多,会引起多种呼吸道疾病和肺部不适,若长期处于这样恶劣的能见度,人们的健康将受到巨大的威胁。

20世纪初期,国外就已经展开了有关大气能见度的研究。Koschmieder树立了大气能见度研究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即Koschmieder定律[3],该定律将能见度与大气消光系数相联系,成为当今大气能见度计算的理论基础。大气消光系数指在大气中电磁波辐射传播单位距离时的相对衰减率[4]。Horvath[5]提出能见度大多是由气溶胶颗粒的消光系数决定的观点,认为大气消光系数可作为指示空气污染程度的一个良好指标。Sloane[6,7]评估了气象条件对能见度变化趋势的影响,发现能见度变化与空气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即能见度较差时,空气质量也较差,反之则相反,并且在研究中对累积百分率法和Ridit分析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列出了两种方法的特点。Lee[8]和Doyle等[9]研究发现能见度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不断变化的燃料消耗量和当地的气象条件有关。Husar等[10]基于1994~1998年期间7 000个地面气象站观测的日均能见度,建立了全球大陆雾霾评估模式。Schichtel等[11]评估了美国雾霾的长期变化,这些研究都为全球的雾霾治理提供了依据。

1980年以来中国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能见度变化的研究[12,13]。范引琪等[14,15]分别对河北省1960~2002年11个城市和1980~2003年京津冀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黄健等[16]探究了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能见度趋势;张浩等[17]统计分析了安徽省1955~2005年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叶香等[18]研究了南京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这些地区的大气能见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王淑英等[19]对1990~2000年北京的能见度进行了变化规律与影响因子的分析表明,北京地区春、夏、秋三季以相对湿度为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冬季则以PM10为主导因子,相对湿度次之;侯灵等[20]探究了1980~2005年南京地区能见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发现南京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较好的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与气压和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此外,PM10是影响南京能见度的首要污染物,两者呈负相关。施红等[21]对上海浦东地区的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的研究发现,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空气污染指数呈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与气温相关性时正时负,春季以相对湿度为主导因子,其他三季以PM10为主导因子。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能见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等级分析法、“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法、累积百分率法、Ridit中值分析法等方法,对1980~2013年南京市大气能见度及相关地面气象要素资料进行分析,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能见度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采用南京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1980~2013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每日2:00、8:00、14:00和20:00的水平能见度、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等。因为能见度资料中,2000年1~6月的资料全部缺失,所以本研究剔除2000年全年的数据,不作分析。

1、2 方法

能见度多为人工观测的资料,仪器观测较少,属于边缘变量,又称序数变量。一般边缘变量都可被定性地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如较轻、中度、严重,也可用具体的数值进行定量划分。边缘变量不适用?字2检验和t检验分析法,适宜用等级划分进行数据分析。

1、2、1 等级分析法 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能见度通常分为6个等级[2]。本研究为了便于分析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将大气能见度分为5个等级[22](表1)。通过对能见度进行分级,能直观地看清能见度的分布状况,有助于更加深入研究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1、2、2 “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分析法 在本研究中,“非常好”能见度定义为大于19 km的能见度,因为19 km可作为用于判断外来大气污染物影响夏季能见度水平的指标[21]。因此,利用每年夏季(6~8月)的能见度资料计算“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以此分析总体能见度变化趋势和特征。

1、2、3 累积百分率法 人工观测能见度时,不是精确地测量具体的数值,而是由观测员根据当地规定的目标建筑物的距离而大致估计能见度的值,其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测员的技术水平、视力状况等。观测员的主观判断也会增大能见度的随机误差。计算第i段的累积百分率,即计算能见度值等于或超过第i段的次数(ni)占统计时段的观测总次数(n)的百分比,即ni/n。

本研究结合南京能见度的特点,选取10%、60%和90%的能见度累积百分率分别作为能见度高值、中值和低值,代表较好、平均和较差的能见度水平的趋势分析依据[20]。

1、2、5 能见度与影响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素包括气压、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等。在分析能见度与其中一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时,要剔除其他几个因子的影响,仅分析能见度与某个特定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偏相关分析也被称为净相关分析。偏相关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相关程度,获得的r值需要经过统计检验,采用统计t检验法,获得p值作为衡量两个变量是否具有相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京地区能见度总体特征

2、1、1 日均能见度和四季分布特征 表2是1980~2013年南京日均能见度(2:00、8:00、14:00和20:00的能见度平均值)和四季的相关统计量,其中日均能见度的分布峰度大于0,表示能见度分布较集中在平均值的周围,且峰度值越大,分布越趋向于尖峰状态;反之,峰度值小于0,则说明能见度分布较为平滑。日均能见度的分布偏度则描述了能见度分布相对于正态分布的不对称程度,偏度大于0,表示分布左偏,对应能见度分布集中在较低值区域;偏度小于0,表示能见度分布相对于正态分布右偏,对应能见度分布向高值区域集中。

通过对1980~2013年南京的日均能见度统计发现,33年间(2000年除外),日均能见度最小值为0、35 km,最大值为30、00 km,平均值为9、79 km,分布峰度为0、12,分布偏度为0、76,表明年日均能见度分布主要集中在平均值附近,分布的尖峰状态较为平缓,分布较为分散;能见度分布相对于正态分布稍左偏,说明能见度集中在中等偏低能见度附近。春季的分布和33年平均分布较为接近,夏季和秋季的分布偏度较接近,并与其他有较大差别,说明夏季和秋季日均能见度分布较为集中,且集中区域在较好能见度附近。此外,冬季日均能见度分布偏度为0、68,说明冬季能见度主要分布在低值区,夏秋季能见度分布偏度均小于0,表明夏秋季能见度在中高值区域居多,且夏季能见度为一年之中最好,秋季次之,冬季最差。

2、1、2 每日不同时刻能见度状况分析 对南京1980~2013年的每日4个时刻的能见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气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十分明显,8:00的能见度最差,平均值为7、24 km,2:00的能见度次之,平均值为8、50 km,14:00的能见度最好,平均值为12、64 km,20:00能见度平均值为10、84 km。该结果与广州能见度变化特征相同[17]。

8:00的能见度最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早晨大气层较为稳定,不利于低层大气中的污染物的垂直向上输送,影响了能见度;二是夜间至清晨的低风速和高湿度引起的辐射雾也会降低能见度;三是8:00是上班高峰期,家用油烟机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也会降低能见度。

2、2 能见度年际变化趋势

选择14:00的能见度资料分析南京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因为该时刻观测值比其他时刻更具代表性。2:00和20:00分别是在夜间和黄昏观测,所选的参考目标物(采用发光物体)与白天(采用黑色物体)不同,造成昼夜观测的能见度数据资料不一致[14]。而在8:00的能见度,一方面容易受辐射雾影响,另一方面此时在夜间形成的地面逆温还没有被破坏,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偏高可能会影响到能见度值。

本研究进行趋势分析时,选择能够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作为能见度的分析资料:①时间为14:00;②相对湿度小于90%;③无大雨、大雾、大风、沙尘暴、扬尘和扬沙等天气现象。

2、2、1 等级分析结果 图1为1980~2013年南京14:00能见度等级1~4级的出现频率图,因等级5(大于40 km),在33年间只出现过1次(1981年),因此在图中不予表示。等级1(0~1、9 km)在1980~1991的12年间只有1981年出现,而在1992~2013年之间,出现年份增加到14个,且出现频率有缓慢上升趋势。等级2(2、0~9、9 km)和等级3(10、0~19、9 km)在1980~2013年间都呈现上升趋势,等级2的总体上升幅度要大于等级3,2004年之后,等级2出现频率又呈现出略微的下降趋势。等级4(20、0~39、9 km)在1980~1984年间为上升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到2004年出现频率达到最低值(仅有2、9%),2005年开始又略有回升,等级4出现频率增大(图1)。

由上分析可见,1980~2013年间南京能见度在1980~1984年间逐年好转,1985~2013年能见度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且2005年之后,能见度水平有所回升。

2、2、2 “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分析结果 图2为1980~2013年“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在1980~1984年大致呈上升趋势,说明这几年间南京能见度状况不断好转;1985~2004年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较为迅猛,说明能见度状况渐见恶化,这与南京的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在2003年达到最低值,2004年之后略有回升,但变化不大,这可能与南京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有关。而2010~2013年“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上升幅度稍有所变大,可能与南京为举办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实施的一系列减排和停工措施有关。

2、2、3 累积频率法分析结果 1980~2013年南京的累积百分率10%、60%和90%对应的能见度高、中、低值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能见度高、中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80~1984年基本呈现上升趋势,1985年开始,能见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05年之后能见度水平略有回升,2005~2013年能见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而能见度低值变化没有高、中值的变化明显,但也大体呈现下降趋势。能见度高值为30 km,且在1984~1990年基本维持不变(1989年除外),1991年之后开始下降,到2003年仅有15 km左右,之后能见度又开始回升至20 km左右;能见度中值较好地反映总体的能见度变化趋势,1980~1984年呈现上升趋势,1985~1994年呈现下降趋势,1995~1998年维持稳定,1999~2003年又开始下降,但下降趋势较之前趋于平缓,2004~2013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能见度低值变化幅度小于其他两者,但总体还是趋于下降趋势。本研究的累积百分率对应的能见度,是由各等级累积百分率进行外推得到的,误差不可避免,因此适用于对能见度进行基本的变化趋势分析。

2、2、4 Ridit中值分析法结果 用1980~2013年的观测资料作为整体的能见度代表资料,它的各个等级的分布频率称为参考分布。用Ridit中值分析法对每年的能见度进行趋势分析,即利用每年能见度在每个等级的分布情况和参考分布作对比,得到各年的Ridit中值,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1980~1983年Ridit中值大致呈上升趋势,1984~2004年21年间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逐渐增大,2005~2013年呈轻微上升趋势,但并没有超过0、5。从图中还可看出,1993年之前,Ridit中值大于0、5,表明这时期的能见度水平高于总体的能见度水平,1993~1995年在0、5附近上下波动,从1996年开始稳定小于0、5,表明此后的19年的能见度均差于33年的平均水平。这个结果与“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分析的结果大致相符,但可以看出各年份与总体平均水平比较的情况。

综合以上4种方法表明,南京能见度变化呈总体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1980~1984年能见度呈上升趋势,1985~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13年又呈缓慢波动回升趋势。等级分析法和“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法都可以分析某一区间的能见度在1980~2013年的变化趋势,以部分变化反映整体变化。累积百分率法和Ridit中值分析法都非常适合分析能见度这类序数变量[25,26]。其中,累积百分率法利用特定累积百分率对应的能见度进行总体能见度变化的分析,也可作为粗铜地域和时段的能见度状况对比;Ridit中值分析法则不需要外推,并且对能见度的影响因子不敏感,但只适用于同一地点的能见度状况分析。因此,累积百分率法和Ridit中值分析法共同用于能见度的分析,可以相互补充和验证[27]。

2、3 能见度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利用1980~2013年每日14:00的能见度资料,算出季节平均能见度,得到四季的平均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其中春季为每年的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

由图5可见,四季的平均能见度变化和年变化基本一致。1980~1984年南京能见度大致呈上升趋势,1985~2004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05年之后又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各个季节能见度变化趋势可知,四季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趋势系数相差不大,线性趋势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能见度最好的是夏季,能见度最差的是冬季,春季和秋季能见度水平相差不大,处于冬夏之间。造成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强,自由对流层(也称混合层,下层空气湍流强,上层空气湍流弱,这就造成不连续面以下能够发生强烈的湍流混合,使得位温、水汽等要素随高度分布均匀的大气层[4])高度升高,这样就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从而使能见度状况变好。

2、4 年代变化特征

为进行南京能见度的年代特征分析,将1980~2013年分为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20世纪90年代(1990~1999年)和21世纪初(2001~2013年)3个时间段,用14:00的能见度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年和四季的能见度不同年代的变化特征。

由于各年代等级1和等级5出现次数均小于1%,所以图示结果不明显,等级5仅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过(1981年),因此无法分析年代变化特征。等级1出现频率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等级1出现的频率随着年代的增长而增大,且春季20世纪90年代出现频率大于21世纪初,其他三季则都是逐步上升趋势。

图6为不同年代各等级能见度出现频率的饼状分布图。从图6可以看出,年和四季的能见度水平呈现逐年代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先大后小,即20世纪90年代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明显,幅度较大,而21世纪初较20世纪90年代的下降速率要小于前者,幅度也略有减少。按3个年代的总体变化情况(图6a)来看,等级2和等级3的出现频率呈现上升趋势,而等级4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低等级能见度出现频率的增大和“较好”能见度出现频率的减小,共同导致了南京总体能见度水平的下降。图6a还可看出,20世纪80年代等级2、3、4的出现频率相当,20世纪90年代,等级2出现频率明显增大,等级3只增长了3个百分点,等级4则呈现下降趋势;21世纪初,等级3的速率迅速增长11个百分点,等级2仅增长了4个百分点,等级4则稳定减少。

观察3个年代的四季变化可以看出,等级分布的变化与年代变化相似,但不同季节不同等级出现频率的变化有所不同。从图6b所示的春季分布图看出,等级2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频率明显大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21世纪初却保持稳定;而等级3出现频率却始终上升,且2001年以后的增长比重要大于20世纪90年代增长的比重;等级4则是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与等级3的上升幅度相差无几。夏季和秋季(图6c和图6d)各等级分布逐年代变化特征相似,20世纪80年代,都以等级4为主,到了21世纪初,以等级2和等级3为主,等级4频率均小于10%,且3个等级增长或减少的速率相当。图6e可以看出,冬季的能见度水平都差于其他3个季节和年代的能见度水平,3个年代都以等级2为主,且等级2的出现频率也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逐年代减少;等级3在20世纪90年代呈下降趋势,在21世纪初又回升了10个百分点;等级4呈现下降趋势,降幅约为10个百分点/10年;另外,20世纪90年代等级1出现频率为2%,且出现频率在不断增大。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1980~2013年间南京能见度状况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等级2、3、4出现频率相当演变为21世纪初以等级2为主。年代变化主要侧重于长时间的能见度变化趋势,而本研究中的等级分析法则分析逐年变化,直观具体的展现能见度变化年份。

2、5 南京能见度影响因子

不同地区气象要素的差异导致了能见度水平的差异,一个地区的气压、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自由对流层高度都与能见度水平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利用1980~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常规资料和日均能见度资料,统计分析得到日均能见度和气压、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和气温4个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年日均能见度与日均风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风速增大可以加速大气中的空气对流,使大气中的沙尘、烟雾粒子等迅速扩散,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从而改善能见度状况。日均能见度与日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也均通过统计t检验和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升高时,水滴凝结的速率加快,大量的小液滴一方面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另一方面吸附细小的粒子变成大粒子,从而降低了能见度。而日均能见度和气压和温度的相关性较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04和0、10。

图7为各季日均能见度与4个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布。可见,各相关系数均有季节变化特征,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而与气压和气温的相关性各个季节之间差别较大。气压与日均能见度的正相关性存在季节差异,夏季最不明显,只有0、04,冬季相关系数较高,达到0、46。平均风速与日均能见度的正相关性在夏季较为明显,春季较不明显,秋季和冬季相差不大。气温与日均能见度的相关性在夏季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在冬季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7,而春秋两季气温与日均能见度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性水平,统计t检验的P值分别为0、59和0、49,表明气温与能见度在春秋两季无显著相关性。相对湿度与日均能见度的负相关性在冬季最为明显,春季次之,而夏季相关性最低。

南京地区冬季主要受来自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气温较低,天气多高压系统,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即气温下降伴随气压升高会有利于大气能见度水平的升高。而夏季南京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气温较高,地面气压较低,大气状况极易出现不稳定,这也使污染物的扩散加快,能见度也随之好转,因此,冬季气压与日均能见度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而夏季虽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差。

不同站点的能见度与气温的相关性不同,如杭州地区能见度与气温呈正相关[28],而广州地区的研究发现能见度与温度呈负相关[29,30],这说明能见度与气温的相关性比较复杂,既有季节变化又有地域差异。

3 小结

1)一天之中,14:00的能见度最好,清晨8:00的能见度最差;四季的平均能见度变化和年际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夏季能见度最好,冬季能见度最差,春秋季水平相差不大。1980~2013年间,南京能见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基本表现为1980~1984年逐年上升,1985~2004年逐年下降,2005年之后能见度又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2)1980~2013年间,“很差”能见度出现频数有所增加,但出现频率很低;“较差”和“一般”能见度呈上升趋势,且“较差”能见度上升幅度大于“一般”能见度;“较好”能见度在1980~2004年间呈明显下降趋势,2005~2013呈缓慢上升趋势;“很好”能见度仅在1981年出现过一次,其他时间并未出现;“非常好”能见度变化趋势和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1980~1984年逐年上升,1985~2004年逐年下降,2005年之后能见度又呈波动上升趋势。

3)1980~2013年南京年际和四季的能见度随年代递增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有所减缓,季节能见度的差异随年代增加逐渐缩小:20世纪80年代“较差”、“一般”和“较好”能见度三者所占比重相当;20世纪90年代以“较差”能见度为主,“一般”能见度次之;21世纪初“较差”和“一般”能见度比重之和约占93%,“较好”能见度仅占6%。

4)南京能见度和风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与相对湿度呈较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与气压和气温的相关性较小,且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能见度与气压在冬季呈较好的正相关,与气温夏季呈正相关、冬季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孔 敏,顾松山、由Mie理论探讨大气能见度[J]、知识经济,2008(8):87-88、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 傅 刚,李晓岚,魏 娜、大气能见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5):855-886、

[4] 盛裴轩,毛节泰,李建国,等、大气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HORVATH H、 Atmospheric visibility[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81,15:1785-1796、

[6] SLOANE C S、 Visibility trends I:Methods of analysis(1967)[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82,16(1):41-51、

[7] SLOANE C S、 Visibility trends II:Mideastern United Stat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82,16(10):2309-2321、

[8] LEE D O、 Regional variations in long-term visibility trends in the UK(1962-1990)[J]、Geography,1994,79:108-121、

[9] DOYLE M,DORLING S、 Visibility trends in the UK 1950-1997[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2,36(19):3161-3172、

[10] HUSAR R B,HUSAR J D,MARTIN L、 Distribution of continental surface aerosol extinction based on visual range dat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34:5067-5078、

[11] SCHICHTEL B A,HUSAR R B,FALKE S R,et al、 Haze trends over the United States,1980-1995[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1,35:5205-5210、

[12] 郑景春、上海的能见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90-96、

[13] 苏维瀚,张秋彭,沈 济,等、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初探[J]、大气科学,1986,10(2):138-144、

[14] 范引琪,李二杰,范增禄、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2005,29(4):526-535、

[15] 范引琪,李春强、1980-2003年京、津、冀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研究[J]、高原气象,2008,27(6):1392-1400、

[16] 黄 健,吴 兑,黄敏辉,等、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1):61-70、

[17] 张 浩,石春娥,谢 伟,等、安徽省1955-2005年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J]、气象科学,2008,28(5):515-520、

[18] 叶 香,姜爱军,张 军,等、南京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及特征[J]、气象科学,2011,31(3):325-331、

[19] 王淑英,张小玲,徐晓峰、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J]、气象科技,2003,31(2):109-114、

[20] 侯 灵,安俊琳,朱 彬、南京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4,37(1):91-98、

[21] 施 红,陈 敏,韩晶晶、上海浦东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8(2):1-7、

[22] 刘晓舟,许潇锋,杨 军、华东三市能见度、气溶胶和太阳辐射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13,41(2):352-359、

[23] QIU J H,YANG L Q、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aerosol optical depths and visibility in North China during 1980-1994[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34:603-609、

[24] WU J,FU C B,ZHANG L Y,et al、 Trends of visibility on sunny days in China in the recent 50 year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2,55(5):339-346、

[25] B?UME D,VOGEL B,VERSICK S,et al、 Relationship of visibility,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and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in an aging air mass over South-West Germany[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8,42:989-998、

[26] 秦世广,石广玉,陈 林,等、利用地面水平能见度估算并分析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长期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2010, 34(2):449-456、

[27] GOMEZ B,SMITH C G、 Visibility at Oxford 1926-1985[J]、Weather,1987,42:98-106、

[28] 徐鹏炜,谭湘萍,蔡菊珍,等、杭州城市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影响因子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6):410-413、

分析化学趋势篇3

一、新型工程教育分析

1、新型工程教育理念

工程系统性和大工程的教育理念。工程与科学这两个方面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关键,科学则是对存在于世界的各方面事物的解释,工程是对未来世界有效创造。工程本属多学科综合体,工程分析研究与教育过程中则应重视各方面知识综合。实际上掌握系统性知识的通识型人才优于掌握专业学术的专业型人才,也更能充分适应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工程实践性和回归工程理念。培养合格的工程师需要经过科学知识学习及各项工程训练等阶段,通常是要历经七到九年的时间。从科学探索性及人文艺术表现性角度来看,工程学科的本质就是注重实践。应使得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得到工程问题处理的具体经验,特别是各项设计和制造与科研等具体实践活动的参与。

2、新型工程教育改革趋向

改革学制及教学管理。工程教育关键是对工程科学研究型人才和工程技术型人才以及具备工程背景的其余领域人才的培养。因此只有构建非常灵活和健全的机制才可以有效完成多样化培养目标。这需要对本科学制进行调整,应从单一化四年工科学制转化为灵活的学制体系。编制整套独特且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以便实现选修制、导师制与学分制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科学核心课程逐渐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的缩减了知识更新周期,诸多专业知识可以在极短时间之内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诸多理工科大学逐渐增加了对科学核心课程方面改革程度,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选择余地,让学生们可以得到更适应于个人背景及兴趣的知识。现代化科学技术问题综合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对各项技术背景的分析及跨学科思考,因此对工程教育课程各方面内容要进行人文扩展,从而使得工程及人文有机结合。调节专业设置且增强学科交叉。现代化社会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知识构架具备极强的综合性,未来的工程师应具备经济学和生态学与社会学等视角下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并且,现代化企业及社会还要求工程专业人士具备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工程教育不再只是工程专业知识方面,而更加重视综合化及交叉化发展。

二、国际化办学策略分析

1、国际化办学培养目标

西方国家诸多知名大学培养目标及办学理念等具备普遍性,却也包含着国际化内涵,也明确提出了和国际化素质相匹配的各方面要求。比如哈佛大学及耶鲁大学其目标则是造就具备全球意识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的目标为培养领导世界主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波士顿大学的办学理念则是学生及课程之间视野面向世界,学生全球化。总体来讲,各大学院培养目标国际化特征极为显著。结合国内大战略需求及国际经济发展主流趋势,根据国际各项标准而培养人才。借鉴国际上各类先进教育方式,编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国际竞争力和适应于各方面要素的国际化人才。

2、国际化办学课程体制

高校国际化组成部分和核心就是国际化课程体系,此类体系主要是注重国际观念指导,根据国际标准而使得课程内容及结构和教育方式,加上各类课程资源均符合培养跨文化国际型人才课程的要求。利用国际化课程体制提供接收国际化教育的机会给国内学生,这样也能吸引境外留学生,使得高校可以跻身于经济全球化及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国际化课程体制应确保课程结构国际化、教学方式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课程资源国际化这四个方面。

3、国际化师资队伍

师资所呈现的国际化程度关乎世界大学排名,也是一项极为关键的指标,更是培养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优秀工程师的主要因素。国际化诸多大学教师队伍有着国际化教育理念及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于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培养需求及要求。应确保师资队伍构架国际化、国内教师的国际化这两个方面,国内教师应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及理念和视野,需要掌握一门外语,更应具备极强的国际交流及合作能力。

4、国际化学生交流

世界上的诸多大学均是极为注重学生出国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交流水平。学生出国交流应注重校际合作和学分互认等方面的机制支持,以及学生去海外学习提供奖学金等方面的支撑。应充分丰富交流项目,要为学生们提供各类不同的出国交流项目,时间可定为半年或四年;提升学生出国比例,让学生出国比例不断上升;重视双向交流,国际化学生交流应确保双向交流,要将学生派出去,还要接收海外优秀的学生,充分推进本土教育水平提升。

5、国际化实习实践

实习实践可以说是学生和工程师动手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国际化实习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工作中了解国际各项通则,以便增强国际视野,这也为学生国际竞争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实习实践国际化应确保实习平台国际化、实习过程国际化、实习管理国际化。

6、国际化职业发展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属于检验学校培养人才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持续加深,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务必可以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市场中,国际化高水平就业也是主要发展趋势。

7、国际化质量保障

根据国际通行人才培养标准,学生的学历应得到国际认可,这也是国际化办学质量的主要体现。世界上诸多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都具备整套科学合理的认证标准,而国内工程师属于职业水平评定的一种,也是从事工程建设及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标准规定,不是学历认证。

分析化学趋势篇4

文献老化半衰期影响因素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文献信息的“老化”是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新的信息环境下,文献从产生到被发现、获取好额引用的时间日益缩短,这自然而然的引发了研究者们对文献老化速度加快的猜想。而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通过数字化方便文献的存储以及利用者对旧有文献的获取,这又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文献的老化。

2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从文献利用角度来看,大概经历了以1960年和1980年为界的非网络时代,网络过渡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三个阶段,本文确定了从1960年至2015年55年的时间跨度,数据来源锁定为WOS引文数据库。

在选择样本期刊时,基于2014年的JCR网络版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列表,根据影响因子,经过随机抽样最终确定了12种样本期刊,达到该学科的期刊全覆盖。对这12种选定的期刊,在WOS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全部文献,统计其在1960年至2015年的全部文献以及其后文的参考文献信息和发表后历年的被引数据,除去明显的错误和不完整信息,最终得到样本数据。

3文献老化趋势分析

3、1共时法被引老化趋势分析

图 1共时法被引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网络环境对于加快文献利用即时反应速度的作用并不明显,在达到文献被引峰值前的曲线趋势差距不大,但是文献的被引峰值出现在观测年前的几年是差异较大的。近年的文献的被引峰值在观测年前的10年以内,而旧有文献在观测年前的30年开始急剧上升达到峰值。在达到峰值后下降的趋势是先减缓再快速下降,亦即文献利用者对旧有文献的额利用和依赖性先增强再减弱。这一明显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半衰期的延长缩短和老化速度加快。

3、2历时法被引趋势分析

以1960-2015年每一年为观察对象,分别考察其发表后历年的被引用量,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如2所示横坐标为发表后n年的文献的被引的历时法被引分布图。同时,采用了另一种不同的横坐标绘制了被引量分布曲线,试图从两个角度来展示曲线的变化规律,如3。

图 2历时法被引量分布

图 3历时法被引分布

从2中可以看到,历时法被引趋势与共时法趋势分析所得的趋势曲线有一定差距。被引量在发表后前几年的趋势相似,且被引峰值大都出现在发表后10年以内,并未出现分布十分散的情况。但是图中仍然可以看到在被引量达到峰值以后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然而图中下降趋势逐渐减缓说明仍有部分经典的旧有文献在少量的被使用,大多旧有文献已经逐渐被淘汰了。

4影响因素分析

4、1文献增长对文献老化的影响

通常认为发文量增长表明文献生产繁荣、可利用文献增多,从而导致文献所含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老化半衰期变短,文献老化加速。于是,本文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样以55年为跨度,将发文量的增长与半衰期的趋势来进行了趋势比较,发现文献的发文量即增长与文献老化呈负相关,即文献增长,引文半衰期变短,文献的老化速度加快其中,97年以后呈负相关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利用R对其进行拟合,拟合度R2=0、4并不是很高,说明文献增长对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的文献老化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力度还不是特别大。

4、2用户利用特点对文献老化的影响

用户利用特点包括用户利用文献的数量、类型、语种、学科分类和年代分布等。文献自身内容、来源等内在因素以及科学研究规范化等外部条件都会培养和改变用户的文献利用特点,进而对文献老化趋势构成深远影响。参考文献作为文献生产者直接利用已有相关文献的证据,能够较为可靠地反映用户文献利用习惯的数量特征,因此篇均引文量可以作为测度用户利用特点对文献老化影响的定量化指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960-2009年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篇均引文是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的。

将其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样本期刊的文献半衰期进行趋势分析,发现趋势相吻合,用户使用特点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的文献老化趋势呈正相关关系。

5总结与讨论

研究显示: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文献存在绝对老化,且老化的速度在加快,文献增长对文献的老化呈负相关,即文献增长会引起文献老化的加快,篇均引文量与文献的老化趋势相同,呈正相关。

此外,还得到了以下启示:(1)文献的老化有绝对老化和相对老化之分,因此对于文献老化指标的分析应基于同一老化模式。(2)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类的文献存在绝对老化且文献老化的速度在加快,部分老旧文献可能因为研究时效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3)对于不同的学科的文献,文献增长对文献老化有有不同的影响。(4)应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考虑判断文献老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Line M B、 Changes in the Use of Literature With time: Obsolescence Revisited[J]、 Library Trends,1993( 41) : 665-683、

分析化学趋势篇5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对客家人的界定是:凡具有客家血统、口说客家方言和有客家的生活习惯,在这三项要求中达到其中两项的要求,都是客家人。

无可厚非要研究这个民系的个性,不但要把握这个民系的特色,而且还需要通过研究来发扬这个民系的优秀文化。从翻阅过去的期刊文章来看,在众多的研究课题当中,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方向都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旅游、教育、民居土楼、围屋、山歌等,一直都是学者热衷于探讨的课题。

刘劲峰先生则认为“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等。(1)

一、研究课题概述

客家文化的特性,在上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就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客家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特性的重要性,也让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趋之若鹜。(2)

然而,客家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反映客家人生活实践的文化。从物质文化方面,本人认为它包括饮食、服饰、建筑、经济来源等。从精神层面来看,它包括语言、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

在研究旅游文化的课题当中,各地客家资源和地方文献,如龙岩、东山、惠州、梅州等,占了重要的地位,涉及研究范围有各种特色旅游、生态或传统农业等,再配合目前最热门的课题;西部发展和生态保护,可说是与世界接轨,进一步实践与复兴客家文化。

接着就是有关土楼、围龙屋等这一类古民居的建筑探讨研究,涉及的地方有永定县、福建等这一带的古民居,其演变与发展一直都是学术界考察研究的方向。其他类似的课题还论及客家的聚落、社区传统建筑、闽粤赣三角地典型民居等。

有些学者更是针对性研究这些民居的建筑特色、演变与发展、古镇的遗产保护等,这类探讨客家族群独特的传统文化课题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值得去推动和推广。

二、民间信仰和山歌及史料文献课题探讨

明清以后,尤其是近代开始,客家中的许多人被迫向海外谋生,迫使这些客家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学习新知,改造自己,逐渐养成了不少新的品性。在研究客家民俗之中,对生活于老基地中的客家和海外客家人的差异,有必要认真地去区别与对待,这样才有利于全面认识客家历史,正确规划客家社会的未来。(3)

有关民俗文化的研究课题种类繁多,计有客家礼俗、风水、城庙会、龙舟庙会、妈祖、酬神、人日节、酒文化、传统服饰、传统体育文化等。在某些客家地区,老百姓除了信仰祖先崇拜外,佛教和基督教也逐渐成为主导地位,这使到信仰课题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

客家山歌,上承中原文化传统,下贴人民生活,是中原民间歌曲的延伸和发展。(4)翻阅期刊时不难发现有关山歌的文章,内容论及民歌、童谣、歌谣等的传承,创作与发展,其中还谈到人文源由、文化价值、艺术特点的分析,近年来更是有与交响乐的合唱的文章探讨。

在客家民间文学方面,各类的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诗、散文、个人著作、歌仔册等,真实和具体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演化过程,这些课题都在主导着弘扬客家文化和审视客家文学的地位。

本人还发觉最近这几年,族群认同,海外华人的“寻根热”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这表明了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客家民性-当代文化产业经济研究

国外学者爱得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和《客家历史纲要》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妇女在社群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塑造成节约、刻苦耐劳的形象,或有“娶妻当娶客家女”的俗谚。(5)

因此,有关研究客家妇女的课题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其次就是人文性格的研究,针对客家人的品德、廉洁清正人格塑造,草根本色对某个人物来进行分析,进一步让其他族群更能了解这个民系的特性。

近这几年有学者也跟随着大时代的洪流,在客家文化产业研究方面提出品牌的重要性,特别是品牌经营方式、创业、赣州的营销策略等。无可厚非,在未来发展中,政府和民间都意识到了文化产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结语

整体来说,尽管客家文化的研究的视角,百变不离其中,从探索客家的起源、文化,到考察他们的习俗系谱,本人认为研究课题不止是限于此,而更是要探寻各个地方的客家风俗,考察客家社会的多样性和其背后的“小故事”。

客家在四处“蛮夷”的环境下,他们以中原文明之士自居,固守古老而优秀的汉族传统,同时为了与当地人相处融洽,他们又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总得来说,学术界公认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并非族群概念。客家文化的研究能否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百花齐放,或是更能深化研究,这与其重视的程度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安国楼、刘劲峰、刘晓春:《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第56-70页。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第298-306页。

[3]冯秀珍:《温革的教育理念对当今高等人文教育的启迪》,《客家研究文集》,台海出版社,2009年。

[4]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客家文化特色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注释:

(1)刘劲峰等:《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2003年,第298-306页。

(3)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4)胡希张等:《客家风华》,广东人民出版,1997年,第424-425页。

分析化学趋势篇6

关键词:干燥度指数;干旱情况;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73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最为严重。干旱所引起的粮食减产占所有气象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左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8%以上[1]。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等重要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2],其收益的好坏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

干燥度指潜在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支状况,被广泛运用于气候的干湿状况分析。陈莉[3]等研究了东北三省1960年~2008年生长季干燥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干燥度大体上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干旱情况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50年来干燥度的变化情况,对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省地理坐标处于41°30'N~53°33'N,121°11′E~135°05′E之间。研究区内山地平原交叉分布。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由南向北降低,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严寒干燥,夏季温和多雨,年总降水量在200~700 毫升之间。

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50年气象数据为CRU数据,该数据时间范围覆盖1901年~2010年,将全球在南北方向分成360个格点,东西方向为720个格点,形成为0、5°×0、5°的经纬网格数据集。

3研究方法

3、1干燥度指数

干燥度(K)表示一个区域内干湿程度的度量。其表达形式为:K=ET0/P

式中:ET0为潜在蒸散量,P为降水量。

3、2气候倾向率

本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气温时序的趋势变化:

y=ax+b

其中y为某一气候变量,a为回归系数,用以表示变化趋势大小;b为回归常数。

4结果与分析

4、1黑龙江省干燥度指数的时序变化

50年来黑龙省干燥度指数平均值为1、159,指数小于1的年份共有11年,其余皆大于1。对50年研究区干燥度指数做线性分析,其倾向率为0、016/10a,并未通过0、05概率水平检验,呈不显著上升趋势。

4、2黑龙江省干燥度指数的空间变化

1961年~2010年黑龙省干燥度指数空间上,西南部为干燥度指数高值区,最为干燥,其次为东部,存在一次高值区,西北部、中部及东南部相对湿润;1961年~2010年研究区干燥度指数气候倾向率介于-0、006~0、036/10a间波动,大部分地区呈增大趋势即变干,西南部及中部变干趋势较大,气候倾向率大于0、02/10a,相对而言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南部变干趋势较小,且西北部有部分地区倾向率为负值,即呈变湿趋势,见图1。

5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黑龙江省干燥度时序上的研究得出:黑龙江50年来省整体呈变干趋势。相关研究证明了该结果,吴文杰[4]等分析了东北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得出东北地区近50年呈变干的趋势。

本文在对黑龙江省干燥度的空间研究上,得出研究区域西南部变干趋势最强烈,西北及东南变干趋势小,西北部分地区为变湿趋势。与已有结论相似,王洪波[5]等对黑龙江省地表干燥度做出分析,得出全省及各区地表干燥度均存在变干的趋势,其中西部变干程度最严重,北部最轻。

本文所采用的气象数据为CRU数据,CRU资料以其非常小的插值误差为该区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信度的参考资料。闻新宇[6]等利用该资料对中国20世纪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表明CRU序列比较一致地表现出中国温度和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

本文研究时间序列较长,早期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因而在数据处理上可能导致结果有一定误差。从而其分析结果代表性不高,这也是本文需要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1]邓振镛、干旱与高温热浪的区别与联系[J]、高原气象,2009,28(03):702-709、

[2]曾丽红、1960年以来松嫩平原生长季干旱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09):114-122、

[3]廉丽姝、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气候响应[D]、 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陈莉、东北地区近50年农作物生长季干旱趋势研究[J]、灾害学,2010,25(04):5-10、

[5]吴文杰、 东北地区近50年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31):19313-19315、

分析化学趋势篇7

关键词 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吉林和龙;1961―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301-03

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过去的130年全球升温0、85 ℃,温度升高将导致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带来的是极端天气的增加,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1]。诸多研究表明,我国也是气温升高较明显的国家之一[2-4],贺伟等对东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研究表明:1961―2005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8 ℃/10年。降水整体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71/10年[5]。王江山等分析了气候变暖和农业的关系,指出气候变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导致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农业受损严重,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生产条件变化,更增大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6]。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东麓,境内地貌多山区、丘陵、台地、谷地、河谷平原,总面积5 069 km2,农作物(玉米、水稻)的耕作面积仅占全市总面积的5%左右,却供养着全市23万人,在全球、全国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分析和龙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十分必要。

历史经验证明,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果顺应气候变化规律,就能推动社会发展,有利于完成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做到顺天时、量地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1961―2010年和龙市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为今后的短期气候预测和服务“三农”提供参考依据,为指导农业生产和服务地方经济贡献绵薄之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选用1961―2010年和龙市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资料来源于和龙市气象站近50年资料,选用的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已经通过了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检验。本文对四季的划分遵照气象学常规的定义: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温度与降水的趋势分析。利用一元线性方程对温度、降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方程为:

■i=a+bti(1)

式(1)中,用xi表示样本量为n的某一气候变量,ti表示所对应的时刻,建立xi与ti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a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即气候倾向值。

1、2、2 突变分析检验。利用累积距平和Mann-Kendall方法结合对数据进行突变分析检验,Mann-Kendall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遵从一定的分布,且不受异常值的干扰,结合累积距平法使突变分析更直观。其公式分别如下:

累积距平算法:对序列x,其某一时刻t的累积距平表示为:

■t=■(xi-x)(t=1,2,…,n)(2)

其中,

x=■■xi(3)

Sk=■ri(k=2,3,…,n)(4)

式(4)中,当xi>xj时,ri=+1,当xi

UFk=■(k=1,2,…,n)(5)

式(5)中:UF1=0,Var(Sk)、E(Sk)是累计量Sk的均值和方差,在x1、x2、…、xn相互独立,且有相同连续分布时,可得出:

E(Sk)=n(n-1)/4

Var(Sk)=n(n-1)(2n+5)/72

1、2、3 周期分析。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小波分析对数据进行周期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年变化趋势

2、1、1 气温变化趋势。通过对1961―2010年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图1a),和龙市50年来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4 ℃/10年,相关系数通过了0、02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上升速率低于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长速率[5]。和龙市50年间的年气温平均值为5、2 ℃,20世纪60年代初期气温明显偏低,气温以1985年为分水岭,1961―1985年的气温偏低,但气温总体仍然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87/10年,25年中共计6年气温高于本市的年气温均值、17年气温低于50年气温均值;1986―2010年的气温偏高,气候倾向率为0、246/(10年・℃),其中仅4年的年气温略低于50年气温均值,说明自1986年开始和龙市气温偏高明显。

2、1、2 降水变化趋势。通过对1961―2010年降水量数据分析可知(图1b),近 50年和龙市降水量变化基本平稳,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097 mm/10年。和龙市年均降水量为547 mm,降水以1983年为分水岭,1961―1983年降水量偏少明显,降水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1、576 mm/10年,1973―1983年为降水量偏少最明显,且1980年年降水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984―2010年降水量较前期(1961―1983年)增多明显,但整体趋势仍呈现下降,气候倾向率为-40、173 mm/10年,1986―1995年的降水量偏多明显,1995年降水量达到历史最高点。

2、2 气候季节变化趋势

2、2、1 气温季节变化趋势。和龙市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四季的平均气温变化幅度不同(表1),对气温上升趋势的贡献不同。春季升温趋势不明显,总体仍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 ℃/10年,20世纪90年代春季气温回升最明显,21世纪00年代春季气温下降趋势最明显;夏季气温较为平稳,略有上升,气候倾向率为为0、01 ℃/10年,20世纪90年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60年代气温下降趋势明显;秋季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 ℃/10年,其中80年代气温回升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45 ℃/10年。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52 ℃/10年,明显高于年气温的涨幅趋势,在80年代冬季气温回升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96 ℃/10年。50年来和龙冬季气温上升了2、6 ℃,对气温整体回升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秋季。这与虞海燕等关于中国不同区域季节气温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6],冬季对东北地区增暖贡献最大,其次为春季,分歧主要出现在和龙市秋季增温贡献大于春季,可能与和龙市地处长白山区,境内多丘陵、盆地、山区、谷地和河谷平原等地貌有关。

2、2、2 降水季节变化趋势。由和龙地区四季的降水趋势(表1)可知,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73 mm/10年,在20世纪70―80年代春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在剧烈波动中下降,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上升;夏季降水基本平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 mm/10年,其中20世纪70年代、21世纪00年代下降趋势最明显,10年间降水量分别累积下降了130、7 mm,其他年代也不同程度地呈下降趋势;秋季降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 mm/10年,其中20世纪60―70年代呈现下降趋势,70年代气候倾向率达到了-14、17 mm/年,在80年代开始秋季降水呈现上升趋势;冬季由于降水性质决定降水量是四季中最少的,在过去的50年冬季降水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99 mm/10年,对降水整体呈上升趋势的贡献列第2位。

2、3 气候突变分析

2、3、1 气温突变分析。利用累积距平和Mann-Kendall方法对气温数据进行处理,从累积距平(图2a)来看,1961―1989年年平均气温累积距平曲线整体呈下降趋势,表示有负距平值,1990―2010年平均气温累积距平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示有正距平值,其中1986―1991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明显,气温下降到最低点,自1986年开始气候回升趋势较为明显。从Mann-Kendall分析图(图2b)来看,在±1、96的临界区域内,UF值>0,呈上升趋势,UF线与UB线的在临界区域内的交点在1961年和2007年,可以认为这2年为气候突变年。2种方法结合说明和龙市50年气温基本没有发生突变。

2、3、2 降水突变分析。利用累积距平和Mann-Kendall方法对气温数据进行处理,从累积距平(图3a)来看,1961―1983年年累积距平曲线整体呈下降趋势,表示有负距平值,1984―2010年降水累积距平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示有正距平值,其中1981―1986年、2001―2006年累积距平曲线波动明显,降水下降到最低点和上升到最高点,其间可能是气候突变年份。从Mann-Kendall对降水数据的分析图(图3b)来看,UF线和UB线相交于1983年、2003年,且交点在临界区域之内,那么此年可能是降水突变开始时间。结合2种方法基本可确定1983年、2003年为和龙市降水突变开始时间。

2、4 周期分析

2、4、1 气温的周期分析。前面分析表明,和龙市气温在各个季节存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气温的变化特征,本文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气温数据进行统计,小波分析不仅可以给出气候序列变化尺度,还可以给出变化的时间位置。和龙市气温存在多时间周期尺度变化(图4a),存在4、7、11、16年的周期变化,在4年的周期变化里存在1963―1965年、1968―1971年、1979―1981年的气温偏低期;在7年的周期变化里存在1969―1972年的气温偏低年;在11年的周期变化里存在1983―1987年的气温偏低年。在7、11、16年的周期变化中,2005―2010年周期振荡的等值线里均存在未闭合的等值线,表明未来的几年温度变化将在波动中保持升温趋势。

2、4、2 降水的周期分析。通过前面对降水数据的分析表明,降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进一步利用Morlet小波对降水时间周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图4b),和龙市降水也存在4、7、11、16年的周期变化,降水在准11年的周期变化里存在1963―1970年、1975―1981年、1988―1993年、2003―2009年的降水偏少年,2009―2010年在11年和16年的周期振荡的等值线里均存在未闭合的等值线,在11年的周期变化里,降水偏少年份基本结束,将迎来降水偏多的年份,这与2012―2013年和龙市降水量偏多的实况非常吻合。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0年和龙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增温趋势最明显,四季平均气温趋势与年变化一致,但各个季节增温趋势程度不同,冬季最强,对气候变暖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秋季。

1961―2010年和龙市降水量基本平稳,略有上升,降水

在20世纪80年代上升趋势最明显,四季降水的年变化趋势也略有不同,夏季降水略有下降趋势,春季、秋季、冬季呈上升趋势,春季上升趋势最明显,对年降水呈上升趋势的贡献率最大[7-8]。

从气温和降水突变分析来看,和龙市50年来的气温没有发生突变,在波动中持续上升;降水经历了1983年由少到多、2003年由多到少的突变。从周期分析来看,气温和降水均存在4、7、11、16年的周期变化。

4 参考文献

[1] IPCC、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Technical Summary a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EB/OL]、[2015-03-01]、http://globalchange、gov/browse/reports/ipcc-climate-change-2013-physical-science-basis、

[2]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238-244、

[3]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2):228-236、

[4]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等、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4):701-716、

[5] 贺伟,布仁仓,熊在平,等、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J]、生态学报,2013(2):519-531、

[6] 虞海燕,刘树华,赵娜,等、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4):1-11、

分析化学趋势篇8

关键词 气温;趋势分析;辽宁桓仁

中图分类号 P4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45-02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140年,全球气温升高了0、4~0、8 ℃ ,达到1 000年以来的最高值[1];林学椿等对我国近4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指出我国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倾向率为0、04 ℃ /10 a[2]。可见全球气候呈现逐渐变暖的趋势。因此,研究气候变化趋势,对国家安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8]。该文通过对桓仁地区近55年的降水、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当地的气候变化趋势,为应对此变化带来的影响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同时有效地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桓仁气象站1956—2010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Excel作图法对桓仁气温的年际、四季、作物生长季等时段的变化特征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气温变化规律。

2 气温趋势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趋势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桓仁地区1956—2010年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历史最低值(4、9 ℃)出现在1956年,降幅1、7 ℃,历年平均气温为6、7 ℃。后又急剧上升至1959年的6、8 ℃,波动上升至今,其上升趋势和整个东北地区气温变化一致[1]。根据桓仁县地区平均气温变化图可将其气温变化大致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1956—1987年):相对冷期。平均气温6、3 ℃,比历年低0、4 ℃,1956年历史最低值4、9 ℃,比历年低1、8 ℃;第2阶段(1988—2009年):相对暖期。平均气温7、4 ℃,比历年高0、7 ℃,1998年历史最高值8、5 ℃,比历年高1、8 ℃。利用1956—2010年气温资料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t)=0、029 4 t+5、948 3

可以看出,近55年气温增长率为0、294 ℃/10 a,其增长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0、04 ℃/10 a的水平[2]。

2、2 春季平均气温趋势分析

统计分析1956—2010年桓仁地区春季气温资料,建立一元线性方程为y(t)=0、021 5 t+7、385 1,由方程可以看出桓仁县春季季温以0、2 ℃/10 a的气温增长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由图2可以看出,55年的春季气温分为3部分,其变化趋势总体为高—低—高,其中1956—1967年春季平均气温为高状态,最高温为1967年的9、57 ℃。1968—1997年春季平均气温进入低状态,最低温为1971年的6、5 ℃。1998年温度回升达到高状态,最高温为1998年的10、7 ℃。因此得出桓仁地区春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上升趋势明显,2000年以后上升趋势缓慢。

2、3 夏季平均气温趋势分析

统计分析1956—2010年夏季平均气温的资料,建立一元线性方程y(t)=0、008 9 t+21、389,由方程可以看出夏季气温以0、089 ℃/10 a的速度增加。历年平均气温为21、7 ℃。由图3可以看出,1956—1993年夏季平均气温波动起伏平稳,1957年达到最低为20、6 ℃,1975年达到最高为22、4 ℃。1994—2010年波动起伏较大,最高气温出现在1994年为23、5 ℃,最低气温出现在2009年为20、6 ℃。因此得出桓仁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在20世纪80—90年代呈明显上升趋势。

2、4 秋季平均气温趋势分析

统计分析1956—2010年秋季平均气温的资料,建立一元线性方程y(t)=0、016 3 t+7、335 7,由方程可看出,桓仁地区秋季平均气温以0、163 ℃/10 a的速度增加。历年平均气温为为7、8 ℃。由图4可以看出,桓仁地区秋季气温的波动起伏变化小,其中1990年达到最高为23、5 ℃,2009年达到最低为20、6 ℃。因此得出桓仁地区秋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

2、5 冬季平均气温趋势分析

统计分析1956—2010年冬季平均气温的资料,建立一元线性方程y(t)=0、071 3 t-12、359,由方程可看出桓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以0、713 ℃/10 a增加。历年平均气温为为-9、8 ℃。由图5可以看出,桓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起伏比较大,1956—1971年冬季平均气温均低于历年平均气温,其中1956年达到最低为-15 ℃,1959年达到最高为-10、1 ℃。1960—2010年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历年平均气温,其中2005年达到最低为-12、6 ℃,2007年达到最高为-6、5 ℃。因此得出桓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80—90年代上升趋势明显。

2、6 生长季平均气温趋势分析

统计分析1956—2010年冬季平均气温的资料,建立一元线性方程y(t)=0、013 2 t+17、076,由方程可看出桓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以0、132 ℃/10 a增加。由图6可以看出,生长季平均气温分为3个阶段,由1956—1975年为第1阶段,此阶段的平均气温高于累年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957年为16、4 ℃,最高出现在1975年为18、4 ℃。第2阶段为1976—1993年,此阶段的平均气温低于累年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976年为16、4 ℃,最高出现在1993年为18、0 ℃。第3阶段为1994—2010年,此阶段的平均气温明显高于累年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1994年为18、9 ℃,最低出现在1995年为16、7 ℃。因此得出桓仁地区生长季的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上升趋势比较明显。

3 结论

桓仁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升比较明显,以冬季最为明显(0、71 ℃/10 a),夏季增温幅度最小,暖冬现象日益加重。

4 参考文献

[1] DING Y,GRIGGS D J,NOGUER M,et al、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 林学椿,于淑秋、近40年我国气候趋势[J]、气象,1990(10):16-22、

[3] 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等、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1(2):164-174、

[4] 迪力木拉提·努尔达吾来提,滕洪波,夏依木拉提·艾依达尔艾力、近50a来新疆特克斯县气温变化趋势分析[J]、水资源研究,2013(1):35-36,41、

[5] 包维民,盛艳姣,孙艳,等、1954~2009年桓仁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369-18371、

[6] 韩翠华,郝志新,郑景云、1951-2010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3(6):887-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