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产审计报告(精选8篇)
公司资产审计报告篇1
【关键词】 会计舞弊; 审计质量; 事务所组织形式; 博弈论
近年来,从财政部、中国证监会以及证券交易所等监管机构的处罚公告中不难看出,我国独立审计普遍缺乏风险与忧患意识。为一时之利,不惜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欺骗投资者。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脱钩改制后大多选择了有限责任公司制,业界认为该组织形式是我国审计质量普遍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向社会承担无限责任,其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丧失了最根本的约束和保障机制。本文基于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处罚公告,利用描述性统计和博弈论方法,研究会计舞弊公司独立审计质量与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现状及治理对策,以期对提高我国独立审计质量有所裨益。
一、文献回顾
(一)审计质量的研究回顾与评述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国内外资本市场发生了大量的会计舞弊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审计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国外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定价、审计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以及审计报告等方面,多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这为本文研究会计舞弊公司审计质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但是,国外的研究存在其局限性:这些研究多是在英、美等少数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下展开的,限制了这些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和适用性。因此,针对我国会计舞弊公司的审计质量问题还有待于相关研究者结合国情进行深入研究,比如考虑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特点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独立审计质量问题实质上是独立审计的有效性问题。对此,我国会计学者将政府监管层、独立审计机构、企业管理部门等作为决策者,引入审计收益、审计成本、舞弊处罚、舞弊得益、监管责任等影响因素进行博弈分析,博弈论在研究审计质量方面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但是,我国目前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中,尚未针对会计舞弊公司这种特定主体的审计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结合我国会计舞弊公司的实际情况,不断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审计质量问题。
(二)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研究回顾与评述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制、普通合伙制和特殊普通合伙制三种形式。国外审计学者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并无专门研究,对于组织形式的研究主要是从法律层面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区分过失和非过失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制度、投资者损害分配的不同制度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不同水平对审计市场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审计师努力程度和社会财富等方面。
自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脱钩改制后,国内一些学者对事务所组织形式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领域多涉及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和不同组织形式与审计定价等方面。另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相关档案研究较少,而且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是90%以上为有限责任公司制,不利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为此,本研究选择采用描述性统计与博弈论的方法,对会计舞弊公司审计质量与事务所组织形式进行研究。
二、基于处罚公告的描述性统计
审计质量是指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质量。对于审计委托人而言,要求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约定书的规定,执行审计业务;对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来说,保证审计质量就是要求使用审计报告不会导致其决策失误,使自己的正当利益蒙受损失。近几年来,中国企业会计舞弊现象严重,尽管政府一直在不懈地进行治理,却收效甚微。事实上,披露会计信息活动的关键主体是企业和独立审计机构,企业生产会计信息,独立审计机构为其作审计鉴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取决于两者的行为选择。
(一)舞弊样本的选择
本文主要查找了所有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财政部2005―2009年的处罚公告和违规记录。整理时,按被处罚公司的数量提取数据,剔除了因临时公告舞弊以及年报或半年报披露不及时而受处罚的样本。最终得到2005―2009年因年度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上证所、深交所和财政部公开处罚的197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舞弊样本。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会计舞弊手段统计分析
认识舞弊上市公司的舞弊手段是分析其特征的重点之一,只有充分认识常见的舞弊手段,注册会计师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关注舞弊的预警信号,时刻保持警惕以察觉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表1列出了2005―2009年度受处罚的197家舞弊样本进行舞弊采用的主要手段。由于会计舞弊上市公司往往采用多种舞弊手段,即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会计造假,最终达到为特定个人或利益集团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目的。从表中可以发现,半数以上的舞弊样本采用了隐瞒或不及时披露重大事项的舞弊手段,近一半的舞弊样本通过虚构或者掩饰交易或事项来达到舞弊的目的。并且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舞弊的手段呈下降的趋势,利用不恰当的关联交易的舞弊手段似乎越来越受企业的“欢迎”。
2、审计意见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面对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频频曝光的事实,关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差、独立审计质量不高、专业素质低的讨伐声也越来越高。审计意见是一种浓缩的信息,是资本市场博弈均衡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应该能够合理保证揭露出企业的各类会计舞弊行为。但是,在审计实务中,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和其自身审计质量的低下等限制因素,在审计意见出具时难免“避重就轻”。从表2可以看出,在本文所收集的所有发生会计舞弊的上市公司中,只有平均29%的公司被审计师识别出来,并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另外,除2007和2008年略高于20%外,因会计舞弊行为而被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公司占舞弊公司的比重都低于20%,这个比例是相当低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很好地完成独立审计查错揭弊的审计目标。
在统计分析了样本中所有会计舞弊公司审计意见类型的基础上,本文针对2008年年报舞弊的45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详细整理出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统计分析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对舞弊上市公司的独立审计中,没有很好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2008年样本公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意见中,无保留意见(包括标准无保留意见和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有17条,占总体意见的37、8%。其中标准无保留意见有12条,占了总体意见的26、7%;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有5条,占了总体意见的11、1%。舞弊性财务报告必定不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注册会计师仍然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或者将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这种审计意见类型,通过对解释性说明段的运用,将本应出具的其他类型审计意见变通为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帮助被审计单位达到“意见购买”的目的。这无疑增加了对审计意见进行操纵的可能性,为审计合谋提供了潜在空间。上述分析数据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可靠性差,不但没有阻止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发生,减少对投资者造成损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为虎作伥,谋取私利,欺骗投资者的效果。
3、处罚类型组合的统计分析
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财政部等部门均负有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义务,除了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实时监控外,还有依法对违反证券市场监管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利。从2005―2009年因年度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上证所、深交所和财政部公开处罚的197家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来看,各类监管机构对财务报告舞弊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处罚类型主要有责令改正、罚款、警告、警告并罚款、公开谴责、限制其账户交易权限等。由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各有特点,因此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以及财政部对各个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处罚类型也不尽相同,对样本公司处罚类型组合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以“罚款、警告并罚款、警告”的处罚类型组合较多,其中罚款主要是针对舞弊上市公司而言的,警告并罚款以及警告是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而言的。从罚款额度上看对上市公司的最高处罚金额为60万元;对上市公司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的罚款金额最高为30万元;以10万元居多,共有52家,占26、4%;对其他管理人员如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的处罚以3万元和5万元为主,共139家,占总体样本的70、56%。与上市公司因出具舞弊性财务报告获得的收益相比,这些罚款简直是凤毛麟角。舞弊的收益远远大于舞弊的成本,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上市公司难免会选择舞弊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
处罚公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不容乐观,这充分说明注册会计师在对舞弊上市公司的审计中,独立性差、审计质量不高,甚至为虎作伥,谋取私利。与之相对应,监管机构的处罚力度偏低,舞弊的收益远远大于舞弊的成本。
三、会计舞弊公司审计质量与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博弈分析
从博弈的角度,每个理性经济个体的行为动机和目的都是使自身的预期效用最大化。企业之所以进行会计舞弊,以及事务所之所以愿意与之串谋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都是因为这些行为能为他们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本文拟建立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体――被审计单位和不同组织形式的事务所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他们在当前环境条件约束下的理性选择过程,以期从中找出企业会计舞弊的根本原因,进而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案,推广能够最优保证审计质量的事务所组织形式。
会计舞弊公司的审计质量与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即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串通作弊,共同造假;二是“不作为”,即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舞弊行为听之任之,不予制止和披露,甚至包庇纵容,或者变通审计意见,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在进行博弈分析时,有必要建立一项基本假设:被审计单位和不同组织形式的事务所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且风险中立。
我国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为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因为其公司性质,几乎赦免了合伙人承担的法律责任,合伙人只需承担与其投入事务所注册资本相应的责任,责任极为有限。因此,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的合伙人通常会接受被审计单位激进的会计要求,甚至串通舞弊。因为接受被审计单位激进的会计要求实施舞弊而导致的审计失败,不会使负责审计的合伙人受到较高的经济惩罚,至多为合伙人按照其认缴的出资比例投入事务所的注册资本。因此,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的合伙人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博弈时,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较高,达成一致的博弈结果的谨慎性较低。从而使得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极易导致会计舞弊的出现。
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是适应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要求的一种组织形式。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普通过失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债务的,所有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在犯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该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的合伙人通常不会接受被审计单位激进的要求,以避免遭受极高的经济惩罚。因此,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与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相比,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博弈时,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较低,达成一致的博弈结果的谨慎性较高。若采用这一组织形式,则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若发生审计舞弊现象,将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将督促事务所提供更公正的审计报告,从而使得审计质量可以得到相应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会计舞弊的出现。
本研究首先构造了一个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两方博弈的情境,分别模拟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和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财务报表争议事项的博弈,然后比较两种情境下双方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和博弈结果的谨慎性。假设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就资产的报告价格R进行博弈。审计人员的收入为固定值G,资产的实际价值对于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都是未知的,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都只知道资产实际价值T的概率分布F(x),资产实际价值的期望值为E(T(F(x)))。
(一)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分析
假如审计人员接受了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资产报告价格,情况有两种:第一种情况,资产报告价格R高于资产的实际价格T(F(x)),被审计单位的收入为获得资产的报告价格,审计人员受到的惩罚为固定值C,C
假如审计人员没有接受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资产报告价格,被审计单位获得的收入为资产的实际价值T,审计人员不受到任何惩罚,但双方的下一轮不继续进行博弈,审计人员下一轮将没有固定的收入G。这样就得到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的博弈矩阵如表5。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审计人员会尽量选择接受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资产报告价格。因为审计人员若不接受,下一轮的收入将为0,此时审计人员不接受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资产报告价格的概率接近于0,而审计人员在接受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资产报告价格时,会选择尽量接受较低的资产报告价格R,希望概率q2尽可能大,以获得较高的收入G;而被审计单位会尽量提交较高的资产报告价格,以获得较高的报告价值R,希望概率q1尽可能大。此时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博弈目标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审计人员处于极为弱势的一方。因为审计人员没有选择权,这时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点为资产报告价格R大于资产的实际价值T(F(x)),审计人员接受资产的报告价格,被审计单位获得收入R,审计人员获得收入G-C,概率q1趋于1。
(二)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分析
假如审计人员接受了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资产报告价格,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情况,资产报告价格R高于资产的实际价格T(F(x)),同时高于资产实际价值的期望值E(T(F(x))),被审计单位的收入为资产的报告价格R,审计人员受到的惩罚为2(R-T(F(x))),下一轮双方继续进行博弈;第二种情况,资产的报告价格R小于等于资产的实际价格T(F(x)),同时高于资产实际价值的期望值E(T(F(x))),被审计单位获得的收入为资产的报告价格R,审计人员受到的惩罚为(R-T(F(x))),下一轮双方继续进行博弈;第三种情况,资产的报告价格R小于等于资产的实际价值T(F(x)),被审计单位获得的收入为资产的报告价格R,审计人员不受到任何惩罚。
假如审计人员没有接受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资产的报告价格,被审计单位获得资产的实际价值T,审计人员不受到任何惩罚,但双方的下一轮不继续进行博弈,审计人员下一轮将没有固定的收入G。这样就得到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矩阵如表6。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审计人员也会尽量选择接受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资产报告价格,因为审计人员若不接受,下一轮的收入将为0,但审计人员不接受概率p大于0,因为如果审计人员接受的资产报告价格大于资产的实际价值,审计人员受到的惩罚均大于G,相当于此轮收到的收入为0,且受到罚款2(R-T(F(x)))-G或(R-T(F(x)))-G,此时审计人员希望接受的资产报告价格小于T(F(x))和E(T(F(x))),这样可以获得最高的收入为G;而被审计单位会尽量提交较高的资产报告价格,以获得较高的报告价值R,希望概率q11尽可能大,此时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博弈目标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审计人员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因为,审计人员的选择权只有接受或不接受,审计人员假如接受的资产报告价格过高,罚款值也会更高,但假如审计人员不接受被审计单位提交的资产的报告价格,下一轮收入将为0,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这时双方的博弈不存在纳什均衡点,但是博弈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更为有利,资产报告价格R大于资产的实际价值T(F(x))但不大于资产实际价值的期望值E(T(F(x)))的可能性较大,审计人员接受资产的报告价格,被审计单位获得收入R,审计人员获得收入G-T(F(x))或G,概率q12>q2>q11。
为了降低上述博弈分析中存在的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舞弊的可能性,我国财政部于2010年1月29日公布了《关于征求〈财政部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暂行规定〉意见的函》,指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尽快向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转制。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部分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制,一旦发生审计舞弊现象,只需以出资额来承担责任,并不需要对舞弊产生的后果负完全责任。推动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将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和风险意识,大大减少会计舞弊现象。特殊普通合伙制是新的合伙企业法专为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设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特殊普通合伙制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流组织形式。
结语
从现状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很好地完成独立审计查错揭弊的审计目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为虎作伥,谋取私利,欺骗投资者的效果。由于舞弊的收益远远大于舞弊的成本,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上市公司和事务所难免会选择串通舞弊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应大力倡导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尽快向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转制,加大对与会计舞弊公司合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及监管力度,增加事务所因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而导致审计失败的风险成本,完善对弄虚作假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及未保持应有职业关注的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机制。这些措施的同步实施,将有效提高会计舞弊公司的独立审计质量,进而通过公正客观的独立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推动市场行为主体走向合理的均衡,实现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S]、2009、
[2] 孙坤、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颖斐,余育苗、应对审计失败问题的独立审计博弈策略改进[J]、审计研究,2006(1):65-70、
[4] 任夏仪、独立审计质量缺失及其改进的博弈分析[J]、会计与审计,2006(3):253-254、
[5] 陈韶君、上市公司与独立审计联盟寻租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6(6):113-114、
[6] 朱建红,石绍炳、资本市场、独立审计与诚信奖励――基于三方博弈的模型分析[J]、技术经济,2006(9):90-94、
[7] Francis J,Reichelt K,Wang D、The pricing of national and city-specific reputations for industry expertise in the US audit marke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Vol、
80,Issue、1:113-136、
公司资产审计报告篇2
[关键词] 非审计服务 资本市场
一、引言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客户提供大部分类型的非审计服务。在我国,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中则是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按照财务审计费用和财务审计以外的其他费用进行披露。非审计服务的提供及其对资本市场的伤害问题便一直处于社会公众的争议之中。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对现阶段我国会计公司的业务多元化与资本市场信息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即研究非审计服务是否影响信息风险?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是否通过影响财务报告质量作用的?我国会计公司在非审计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应效仿国际“五大”剥离非审计业务?目前国内尚无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拟就此做初步尝试。
在政府监管部门或学术界,尚未就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及资本市场的影响在政策、理论与经验上取得一致意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观点一:非审计服务会产生信息风险。这种观点认为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产生不利的影响。审计收费使客户和审计师之间建立的经济关系,甚至形成对客户的经济依赖。非审计服务降低财务报告质量;即使审计师独立地做出审计决定,投资者和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因为怀疑公司的经理人和审计师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不是股东权益最大化,也不会相信信息是可靠的,从而产生额外的信息风险。
观点二:非审计服务不会产生信息风险。这种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具有协同作用,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相辅相成,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这一观点,非审计服务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正面影响,随着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信息风险降低。
二、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路径及研究假设
路径一:非审计服务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进而降低信息风险。即非审计服务通过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对信息风险产生影响。
路径二:控制财务报表质量,即排除财务报告质量队信息风险的影响因素,非审计服务的增加,仍然可以对信息风险产生影响。
根据非审计服务对信息风险的影响路径,提出并检验以下两条基本假设:
H1:用财务报告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衡量财务报告质量,非审计服务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对财务报告质量是否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
H2:控制财务报告的预测能力,用资本成本和买卖价差作为信息风险的替代变量,非审计服务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对信息风险是否仍然产生影响?
三、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根据上市公司的披露特点,为了模型回归的精确性,按照以下步骤来筛选数据。1、挑选出本年度向事务所支付了非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
2、如果上市公司未向同一家事务所支付审计报酬,则不选取。
3、鉴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将其剔除。
4、剔除没有明确区分审计、非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
5、结合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
四、研究模型
变量说明如下:
AbsDEV残差的绝对值;TA:总资产;NASRATIO=非审计服务费用或总费用;BTM=账面值或市值;I_NEGBTM=1,当BTM<0时;I_NEGBTM=0,当BTM>0时,STDROA: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ROA净资产收益率;LEVERAGE资产负债率;;NUMEST:证券分析师跟踪的数量;LOSS=1当净收入为负时;否则LOSS=0;Big5/4=1事务所的规模,当审计公司是四大或者五大公司之一时;否则Big5/4=0;AUDITOPINION=1 标准审计意见;AUDITOPINION=0包括持续经营的非标准审计意见。
:产业效应
beta:最小二乘法(OLS)回归的β值
COC:基于Ohlson-Juettner模型的资本成本
SIZE:公司市值的自然对数
SPREAD:买卖价差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3年~2007年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披露同时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与非审计费用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用财务报告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力衡量财务报告质量,以资本成本和买卖价差作为信息风险的替代变量,在国内首次验证了非审计服务的资本市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通过验证以上两条假设,得出结论:非审计服务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并且降低信息风险。可见,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对相关披露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非审计服务的不良后果,但没有必要像SEC一样防微杜渐,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审计客户提供大部分类型非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公司资产审计报告篇3
证券市场建立十多年来,为配合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证券监管部门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1998年以前证券监管部门允许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就可以申请股票发行上市,并且其前三年的业绩可连续计算。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大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并不是整体改制上市,而是在改制为股份公司时,要对不相关联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否则,公司往往难以达到发行股票的条件。
为达到上市条件,这些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就需要作为股份公司发行上市三年又一期(以下简称“报告期”)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在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作为招股说明书的一部分。由于股份公司在三年前是不存在的,在会计主体不存在而又要为其编报财务信息,如何编制就成为证券市场中公司能否发行上市的关键问题之一。遗憾的是,直到现在,监管部门未制定出相关的编报指南和审计准则,导致证券市场在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财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方面缺乏规范,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这几年证券市场存在的“虚假上市”等问题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为配合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扭亏为盈,1997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允许上市公司二次发行股票(以下简称“增发”)。问题是,在试点的六家纺织企业中,有些上市公司历史财务报表是亏损的,但公司也成功增发了,这似乎与《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不合。但是,这些公司在二次发行前,大多进行了规模较大资产重组,证监会实际上是默许上市公司按重组后的架构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并以模拟后的会计报表为考核基准。上市公司进行大比例的资产重组后如何编报财务信息,监管部门未制定相关的指南,结果是首批六家公司增发时所公布的会计报表的编报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缺乏编报标准,监管部门个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意见相当不一致。这就导致,对于进行过大比例资产重组的公司,二次发行时的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较不规范,投资者也就无法从过去的历史信息来判断公司未来的财务情况。
另外,上市公司发生大规模的购并时,如何编制和披露财务信息也未有相关的规定。有些公司发生吸收合并时,并未编制模拟会计报表,吸收合并发生在不同的年度、不同的公司其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上市公司发生购并时,如何通过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来反映事项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监管部门尚缺乏编报的指南。
但是,在缺乏首次发行财务信息编报指南和相应的审计准则的情况下,有1000多家公司通过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发行股票,并大多模拟编报了报告期前两年的会计报表。对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或购并的公司,也编报了模拟财务信息,并作为二次发行的材料。可见,在特殊情况下,公司的改组上市和增发是离不开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的。本文拟结合与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有关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同时对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一些意见。
二、模拟财务信息的含义
何为模拟财务信息,有关文件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按照美国证监会(以下简称“SEC”)的说法,模拟财务信息是相对于历史财务信息而言的。美国SEC在其Regulation S-X Article 11 中提到模拟财务信息(pro forma financial information),是指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某些特定交易影响的信息,即这些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对历史财务报表产生影响。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一般在仅仅依靠历史财务报表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求时进行。SEC为模拟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报告制定了详细的指南。
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可以这样来定义:假定公司现在的架构在报告期初已存在且无转变,按报告期各年实际存在的公司各构成实体,按公司现在执行的会计政策来编制和报告报告期各年度的财务信息。这个定义可解释为:
1、模拟财务信息不是主要财务报表,仅仅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一种补充;既可以是申报财务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历史财务信息的注释。
2、在编报时,实际包含了这种假定:各种资产或业务产生的业绩在重组入(或置换入)公司前是实际存在的,不是人为虚构的。编报时,仅仅为其移动了一下位置,放在公司的名下。若原来的业务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则原来的数据直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是内部结转的,则根据生产数量或劳务数量,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模拟计算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的资产未能产生活动,则没有可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的业务。若在改组为股份公司前发生了资产剥离、资产重组,可以按剥离和重组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若上市公司发生了兼并、收购、大比例的资产置换(或买卖),可按兼并或置换后(买卖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
3、架构的假定应该包括公司的结构、资产情况、业务情况、执行的会计政策等;假定纳入会计报表范围的公司或子公司从报告期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若实际不是,应按该会计制度进行归口调整。
4、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各国规定的不一样,我国一般指二年。首次发行要提供三年又一期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大比例资产重组也是三年又一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历史信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使拟上市公司三年又一期财务信息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表述,为投资者分析目前状况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一年盈利预测数据的需要提供相关的信息。我们知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除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外,信息的相关性也很重要。只有通过比较过去可比期间的财务信息,才可预测将来的可能情况。所以,在制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指南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这一质量特征,而不是可靠性。
三、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情况
财务信息的编报是有成本的。只有在编报财务信息预期收益大于编报成本的情况下,财务信息的编报才有意义。根据这一约束条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编制模拟的财务信息。
在我国,编报模拟财务信息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归结证券市场发生的各种案例,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条件应包括:1、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现在上市公司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公布合并方案,但如何编制和何时编制未见到相关规定。2、在首次发行时,对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允许其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前的业绩模拟计算,独立运行一年后可申请股票发行,包括:①对原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或非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和相关负债、损益剥离后,以一部分经营性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则这部分经营性资产和业务对应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 ②几个发起人以经营性资产出资(包括股权),则这些投入的个别资产和对应业务的经营业绩也可以相加,作为股份公司前两年的业绩。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若是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则有限公司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3、上市公司发生重大的购买或出售资产的行为,且购买或出售的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70%以上,其重组前的业绩可模拟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企业上市改组中或上市公司的资本重组方式不同,公司是否需要模拟编报财务信息,应视情况而定:
1、考虑到编报财务信息的成本和对信息的影响程度,规定重要性的定量指标就很重要。美国SEC规定的相对重要程度是50%。我国对重大资产重组的重大是指对总资产、净资产或净利润而言,也可以对收购或出售资产的价款而言。在购买或出售资产占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总资产的70%,还可以模拟计算业绩,其余没有规定。我们认为,对重要性指标不要硬性规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影响程度由公司判断决定,并以50%作为重要性指标。
2、上市公司在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时,以及发生大比例资产剥离、出售或置换时,应编报模拟的财务信息,并作为临时报告予以公告,而不仅仅在有增发的需求时编报。
3、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应对其前两年会计报表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追溯调整,并作为申报会计报表的一部分。
4、非国有企业首次发行时,只要规范改制我们认为也可按照改制方案模拟计算其前两年的业绩。
5、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角度应是投资者,而不是监管部门的需要。模拟财务信息是为投资者的需要而编制的,因而应强调信息的可比性,监管部门应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制定编报方法。现在,往往是根据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比较强调可靠性,信息的横向可比性较差,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
四、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及何时编制
由于模拟财务信息是假定资产重组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从而对历史财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必须确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交易发生前的期间,覆盖的期间取决于信息的有效性。美国SEC规定:在编制模拟利润表时,可采用财务预测,所覆盖的日期至少应该包括从交易预计完成日期开始的12个月。
在我国,由于《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所以三年应该是法律规定的限制条件。证监会规定公司必须改制为规范的股份公司,并运行一年以上才可以申请发行,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以公司购并后或资产剥离或资产置换后的公司架构为基础,模拟编报前两年的财务信息,并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因为仅模拟合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基本看出合并后公司的财务状况,但看不出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趋势。以三年为窗口,观察一个公司的发展,历史信息就会有预测价值。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监管部门并未要求编制模拟财务信息,仅是公司可以在重组完成一年以后提出配股或增发新股的申请,其重组前的业绩可以模拟计算。所以,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可以模拟编报二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信息。
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信息公布晚了,信息的作用也就弱。对于何时编报模拟财务信息也是应该考虑和解决的。对于公司的改制,应根据改组的方案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并在申请为股份公司时编制。对于公司的合并,应模拟编报生效当日的合并财务信息,并随合并公告书一起公布。合并完成后,应该对合并发生年度以前三年的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并公告。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应在签订计划时而非完成交易时,编制模拟前三年的财务信息,并公告。
五、编制模拟财务信息所采用的方式
以美国SEC规定的条例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由引言、简化的模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注释等组成。引言应该对交易和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的目的加以说明,注释应该详细说明编制模拟信息所涉及的假设与相关的数据。模拟财务信息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补充。允许在模拟利润表中进行财务预测,并要求计算模拟的每股收益。
我国以IPO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第9号中规定的(一直未公开过,被最近的指导意见所代替),内容可归纳为:
1、模拟会计报表作为报告期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但本身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重组,需要再模拟的情况除外)。
2、模拟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注释。只需要编制设立日的资产负债表,要编制设立日前两年的利润表。
3、在注释中披露所涉及的交易主体、交易的资产和方式,模拟会计报表编制的基准、依据等;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以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收入和成本配比为主要的编制基础。
4、不可采用预测信息。
5、要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假定在报告期的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追溯调整原会计报表。
6、对原来会计报表存在的会计差错作出恰当的会计调整。
7、编制设立前各会计期间财务报表时,应以改制方案为依据,对设立前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成本与费用进行划分。同一账项在报告期内各会计期间或时点采用的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若是多个经营实体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则各经营实体对同一账项所采用会计政策和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各经营实体之间的交易或事项必须予以抵销。
8、以模拟财务信息计算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六、模拟财务信息编制的具体原理与方法
对于如何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美国SEC规定,要以计划或完成的资产重组交易为基础,对交易发生前的历史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或合并后编制。在编制时,具体的规定较为弹性,以使模拟信息能适应于各种个别事实和情形。在编报模拟利润表时,要求对交易的一次性影响持续性影响要加以明显区分,并将一次性影响项目(中止经营、非常项目和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等)排除在模拟利润表外,但要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这种排除。
证监会了IPO的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的情况尚未有具体规定,但公司会比照指导意见执行。针对该指导意见,我们认为,IPO时,模拟财务信息编报需要讨论的几点是:
1、对于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我们必须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信息的可靠性。该指导意见非常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会导致信息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不可比。比如,由内部产品或劳务转移所形成的部分,原企业会计核算中采用内部价格计量的,应以报告期实际内部价格为基础。这种规定导致的结果是,为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三年利润表的编制采用了不同的计量标准,改制后的公司收入的计量以市价为基础,而改制前基本上以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样,编报的各年度的财务信息就不可比。实际工作中,企业制定的内部价格,往往未考虑管理费用,有的企业的内部价格甚至弥补不 了费用,也不是真实的内部价格。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是在假定一定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改制前二年的收入应比照同期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来模拟。在无法寻求同类价格的时候,应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毛利。再如,按指导意见,设立股份公司时债权人承诺放弃债权或债转股的,划分财务费用时,不应追溯调整股份公司设立以前年度已入账的相关财务费用。按这种规定来编制三年的会计报表,对财务费用这一信息来说就没有可比性。
2、股份公司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资产置换,股份公司应以置换后的架构重编会计报表,而不是仅仅编制和披露备考财务信息。指导意见的做法是,在发生重大资产置换时,还是按原来的方案编报财务信息。对于首次发行IPO来说,若在报告期发生重大资产置换,则三年的财务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的基础上编报的,披露的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产生的,因而反映不了实质内容。所以,根据重组后的架构编制的财务信息不能作为备考的财务信息,而应该作为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
3、在报告期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时,要区分支付方式,选择合并基准日前各会计期间应按合并后或合并前公司架构编制。在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并以现金方式购受企业的情况下,上市改组企业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自合并日起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以换股方式购受企业,上市改组企业整个报告期内应包括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对被购企业于合并日之前的资产负债表则不应作模拟性调整,因为审计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已为投资者提供了最为有用的财务状况信息。
4、对于我国企业存在特殊性的地方,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要有所考虑。如,原企业免费使用的土地、商标、专利权等,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应假定在报告期初就有偿使用,并考虑使用费用计入模拟利润表。
七、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
模拟财务信息在对投资者公布前是否需要审计,各国的规定是不一样的。以美国为例,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了题为“模拟财务信息的报告”的鉴证准则(Reporting on Pro Forma Financial Information)。鉴证准则的无疑为模拟财务信息的审查、评价和报告提供了指南,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类似业务时必须遵循的标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鉴证准则并不适用于按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或在会计报表注释中编报的模拟财务信息。显然,注册会计师要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其遵循的标准仍是审计准则。
在我国,模拟财务信息被当作历史财务信息来看待,需要按历史财务信息的要求进行审计,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我国尚无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准则。与美国不同,我国的审计准则覆盖了所有的业务范围。但实际上,注册会计师是按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要求来审计模拟会计报表,都出具了类似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报告(包括IPO、吸收合并、增发时),在审计报告中表述的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但实际上,目前的审计准则并未规范模拟财务信息审计的特殊之处。按照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程序,是不足以使注册会计师获取模拟会计报表的编报是否符合规定的满意证据,从而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
公司资产审计报告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 运营能力 市场反应
一、引言
证监会《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中要求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并且于2011年12月31日公司总市值(证监会算法)在50亿元以上,同时2009年至2011年平均净利润在3 000万元以上的,应在披露2013年公司年报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他主板上市公司,应在披露2014年公司年报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截至2013年4月15日,沪深两市A股主板已有1 053家出具已审计的财务报告,其中有662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从证监会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强制披露要求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建设对一个企业的重要程度。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减少公司出现违规操作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被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标准审计报告能够说明公司运行情况良好,提高投资者的信任。由此可见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于上市公司本身和投资者、监管者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规定。
二、文献综述与提出假设
(一)内部控制审计对上市公司的市场影响
池国华等(2012)在研究内控缺陷信息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中发现,内控缺陷严重程度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有显著影响。内控审计报告对投资者的风险认知程度影响较大,对内控审计报告利用程度越高,投资者风险认知水平与内控审计报告存在缺陷的关联程度越大。张然等(2012)在研究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年度报告中发现,上市公司公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后,公司筹资资本成本会降低,若进一步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其资本成本会更加降低。这是由于企业管理者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完善和自我评价会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方红星、刘丹(2013)以2010年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中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差,越倾向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师的上市公司对高质量审计需求概率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显示出倒U型关系:先上升后下降。并得出当内部控制足够有效时,高质量审计与内部控制存在替代关系。胡娜(2010)论述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中强调,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上市公司会增大审计风险,审计师易与上市公司发生意见不一致,进而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同时,接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不了解内控环境,会导致审计成本上升和审计质量下降。为此,政府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同时充分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原因。沈菊琴(2013)通过分析2010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市场反应中发现,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信息量越大,投资者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多;并且公司财务状况越好、经营能力越强、内部审计越完善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披露内控自评报告。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在公司运营和审计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大,内控较好的公司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投资者对于内控完善的公司更加青睐。但是,加强内控建设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在具体指标上体现的研究较少,公司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后对公司的整体效果有提高,但是具体环节上的有效验证研究较少。为此,笔者将针对2012年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二)提出假设
由于上市公司要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为达到审计师的要求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建设会提高公司的运营效果,会导致公司的经营效果大幅提高。为此提出假设1。
H1: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2012年的经营效果比2011年显著提高。
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后会使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增强,并且显示出公司的管理运行机制良好,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投资者会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增强,公司的财务报告真实性会显著增强,投资者会倾向于选择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公司,进而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故出具内控审计报告会产生一定的市场反应。
H2:上市公司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日后市场反应会出现显著变化。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择了沪深A股主板出具2012年内控审计报告的50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市场反应分别作为研究对象来验证H1和H2。在选取样本时,对年报公布后有重大事项发生的公司、发生合并或新设立公司、ST公司、金融保险行业公司进行剔除,最后符合标准的沪深两市各选25家上市公司。数据来源有国泰安数据库、巨潮资讯网、中注协以及证监会网站。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二)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
1、模型设定。H1的因变量选取为“是否出具内控审计报告”作为虚拟因变量。H1的自变量共有7个:营运能力指标中选择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付账款周转率作为自变量,盈利能力选择市盈率和资产收益率作为自变量,财务能力选择现金比率作为偿债指标保证,发展能力选择资本积累率作为自变量。见表1。
H1假设通过构建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是否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对各因素的拟合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Internal control=β0+β1 ×inventory+β2 ×AR+β3×AP+β4×PE+β5×ROE+β6×cashratio+β7 ×capaccumu+ε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β6、β7为自变量系数,ε为误差项。
2、样本处理。由于50家公司所处行业和规模有差异,在对H1进行logistic回归时,将样本处理为相对规模,其中2012年指标为2012年期末规模/2011年年末规模,2011年指标为2011年期末规模/2010年年末规模。鉴于文章的篇幅,本文未列出所有样本处理后原始数据。
3、logistic回归结果。见表2。
4、结果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1)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影响显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完善后会提高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是由于内控完善会减少库存并及时催收客户欠款,使公司的运营能力大幅提高。但是内控完善后对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有反向作用且影响不显著,这是由于内控制度建设会使公司最大程度利用商业信用,最大限度利用公司自有现金流。
(2)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正向影响。上市公司内控制度越完善,上市公司市盈率会越高,且影响显著,这是由于内控完善后会使成本降低,投资者会倾向于选择内控制度完善的公司,引起公司股价上升,市盈率上升。但是对净资产收益率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且作用不显著。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定的成本,为此会带来一定的净利润降低。
(3)内控制度完善后对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影响为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效果不显著。这表明内控制度完善后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状况,并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事件分析法
1、研究过程。
(1)定义事件。本文针对H2假设定义上市公司出具内控审计报告为研究事件,定义内控审计报告披露日为t=0。
(2)定义窗口期。2012年内控审计报告基本于2013年4月披露,本文选取截至4月15日之前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窗口长度确定为10天,事件窗定义为(-10,10),清洁期定义为(-60,-11)。
(3)确定超额收益率ARit。超额收益率是实际收益率与正常收益率的差额。本文事件窗的实际收益率由样本公司的实际股价确定Rir;正常收益率由CAPM确定――通过线性回归模型以沪深两股指数为基准确立的正常收益率Rim。ARit=Rir-Rim。
(4)计算所有样本在t时刻平均资本收益率 AARit=(1/N)ARit,计算单个样本在某时间区间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i(t1,t2)=ARit和整个样本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CAR=AARt。
2、检验思路。H2 因变量为累计资产回报率CAR,检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t1,t2)是否显著异于0:利用单样本t检验进行检验,如果显著异于零,则表明出具内控审计报告会在披露日产生一定的市场影响,引起股票价格的显著变化。
3、实证数据检验结果。见表3。
(1)检验结果。根据表3样本公司CAR的t值检验结果来看,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对市场会产生影响,除出具当日的一组数据影响为相反,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市场反应总体上呈促进作用。图1为样本公司在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后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的变化趋势;图2为累计平均超额收益变化图。从CAR整体变化趋势上来看,出具内控审计报告这一事件在一定期间内会产生正向的导向作用,会为投资者带来短期内的超额收益。由于t=10时CAR趋于0,说明该事件的影响期间较短。
(2) 结果分析。根据图中所示具体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出具内控审计报告之前会出现超额收益趋势,在内控报告出具前阶段t=-6开始,在t=-2时会达到峰值,这说明投资者对于内控审计报告的预期较高,投资者此时会存在一定的套利行为。出具内控审计报告之后,t=-2到t=1阶段,CAR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落,并于t=1时停止下降,次阶段的下降可能原因是由于不同的投资者对于内控审计报告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公司的价值被高估,进而转手。但在出具内控审计报告之后超额收益会出现波动,但在t=10时CAR趋于0,说明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超额收益于10天后基本消失。
四、小结
本文针对2012年上市公司出具内控审计报告这一披露规范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论证。通过对样本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上市公司应证监会要求披露内控审计报告,为了取得无保留的标准审计报告,在加大了对内部控制的建设的同时自身获益,表现为运营能力的显著提高。完善内控建设对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财务状况上虽然没有显著改善,但会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二是上市公司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后,投资者对内控报告和内控建设存在利好预期,由于不同投资者对于内控预期值不同,故公司在披露内控审计报告会产生一定市场反应,并在较短时期内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出具报告一定时期后,超额收益消失,投资者只能获取正常收益。
总体来说,证监会的相关要求对于上市公司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影响比较积极,并且收效良好。尽管会使上市公司加大披露成本,但上市公司会因自身制度建设的完善获得显化和未显化的制度红利;对于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披露制度的完善,增加了公司的透明度,有效降低了成本,故披露内控审计报告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市场反应。J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张传财,韩洪灵、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J]、审计研究,2012,(2)、
2、张然,王会娟,许超、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鉴证报告会降低资本成本吗?[J]、审计研究,2012,(1)、
3、方红星,刘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师变更―――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
公司资产审计报告篇5
阅读和利用我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加以明确:由于制度性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我国注册会计师实质上是由被审计单位自己聘任来对自己的年度财务报告发表鉴证意见的,他们从一开始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为鉴证性中介机构至关重要的独立性。所以,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大多数审计报告,都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即上市公司对报告能够接受,以达到其保配、保牌等目的;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还要对自己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风险作出评估:如果按上市公司的要求出具了审计报告,自己能否承担得起报告风险?
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怎么出台的呢?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都会按照审计准则并依据一定的审计程序,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上市公司帐务处理过程中有损报表合法性、公允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上市公司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并会给上市公司提出调整要求。如果上市公司根据注册会计师意见进行了调整,那么注册会计师会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上市公司拒绝按注册会计师意见对财务报告进行调整,那么注册会计师就会根据需要调整的因素对报表公允性、合法性程度的大小,决定是否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并与上市公司进行讨价还价。根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其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独立性的严重影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公司一般不会允许注册会计师对其报告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而一旦一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那么报告“说明段”里所透露的信息就非常值得投资者和有关部门高度关注了。
根据长城证券研发中心的报告,2000年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保留意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重大事项说明、损益的确定、资产质量的判定、会计核算的改变和报告主题的改变、持续经营能力和审计范围受限等7个方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些保留意见中得到的最重要、最有用的信息是——这些意见是否已经影响、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特定上市公司当年损益的确定?是否会影响到过去和未来该上市公司损益的确定?影响的程度有多大?进一步地,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保留意见所揭示的因素对上市公司影响重大,那么这种影响是否已经威胁到了该上市公司的前景、甚至威胁到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结合被出具保留意见上市公司报表,深入保留意见背后所包含上市公司的实质性内容和深层次趋势,才是投资者应该从非标准审计报告中得到的重要信息。
例如某上市公司2000年度被出具了有解释说明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该公司当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17亿元,利润总额约1、5亿元,这样的业绩应该说还算不错的。但是,注册会计师的说明段却非常值得注意——该上市公司的集团销售公司已经累积欠其约7亿元的货款,而且该销售公司已经出现了连续数年的亏损。进一步的数据显示,该上市公司的关联对其货款的累计应收帐款合计已经高达约10亿元。对此,投资者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该上市公司的对外销售是否主要依靠集团公司?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它是否具有自己健全的销售?在与关联企业的销售往来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已经出现连续亏损的集团销售公司是否能归还巨额货款?这些的答案,将直接影响对该上市公司赢利能力的评价和其历年报告利润的含金量,还将直接影响到对其独立经营能力的评价。
还有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保留意见——审计范围受限。某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帐面报告为盈利,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里有“无法对该公司某某子公司实施实地审计”的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这一说明极为关键,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几乎以此就可以判断这家上市公司的“猫腻”就在这家没法让会计师实地审计的子公司身上——如果这家子公司具有良好的赢利能力,恐怕不会成为审计受限范围吧?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笔者认为,在阅读非标准审计报告时,拒绝发表意见和否定意见报告倒不需要过多,因为一家被出具这两类意见报告的上市公司,大多已经到了ST、PT的份了,其资产状况肯定已经到了恶化的境地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被出具保留意见类报告的上市公司,往往说明段的背后,正是其将来可能出现重大不良逆转的导火绳。
事实上,由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在被说明方面很可能已经到了纸包不住火的阶段了,被注册师关照的地方包含有其难言之隐。这不也为监管部门的监管提供了重要线索吗?
非标准审计意见:到底出在哪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会计政策的一贯性进行审计后所出具的报告,投资者在阅读审计报告时须重点关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分为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前者指的是无保留审计意见,而后者包括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保留意见(又分为无说明段保留意见和带说明段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四种情况。根据我们对截止2001年4月30日已公布年报的1117家公司(除沪市的四砂股份和深市的ST金马外)进行统计,2000年度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有960家,占已公布年报公司85、94%;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有157家,占已公布年报公司14、06%,其中,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有95,保留意见的公司有48家,拒绝表示意见公司13家,否定意见公司1家。通过对2000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事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个方面是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焦点。
一、重大事项的说明
注册会计师对这些重大事项的说明主要是在审计意见中的说明段中反映,具体事项有(1)对公司发生的资产或股权变动的说明,如股权收购活动(如600899信联股份),资产置换活动(如600845ST钢管等),股权质押事项(如600799科利华,600783四砂股份),股权冻结事项(如0893广州冷机,600743ST幸福);(2)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如募集资金项目暂不实施或停产,前者如0893广州冷机,后者如0498丹东化纤,募集资金项目转让如600853ST北特钢;(3)不确定事项的揭示,未决诉讼如0011ST深物业,0049深万山等,或有事项如600847万里电池,该公司对下属销售网点实行风险抵押承包经营,由于这些销售网点是以万里电池的名义对外从事经营活动,其相关活动万里电池将承担连带责任。或有损失如600715松辽汽车,该公司有一诉讼标的额为8748、35万元,此案正在审理中。截至审计截止日,该案仍无判决结果,存在或有损失;(4)违法事项引致公司报表调整,如600167 ST黎明被发现存在违纪行为,对其检查的问题及相关数公司已采用追溯调整法对以前年度会计报表进行了调整,且该公司正在接受税务检查,但尚未对其违反税法行为下达检查结论;600755厦门国贸,2001年2月25日,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该公司在1996年至1998年期间走私普通货物判处公司罚金4000万元,公司将上述罚金作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入帐,追溯调整相应年度的会计报表。(5)资产转让或关联购销手续不全。600853ST北特钢2000年转让给母公司北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部分资产、负债,其中房产和长期投资尚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负债尚未征得债权人同意。0886海南高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左幅公路1999年度补偿收入36,006,922、25元及2000年度补偿收入42,759,211、53元,上述款项尚未得到海南省厅确认。0567琼海德A的子公司接受投资,但截止审计外勤结束日,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均未办证过户;待安装设备尚未送达该公司;(6)其他,如600667太极实业从事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取得股票投资收益2438、64万元;600737新疆屯河进行了资产重组,经营主业由水泥产业转变为果蔬深加工产业等。
二、上市公司损益的确定
上市公司损益的确定是注册师与上市公司关注的焦点,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根据重要性原则确定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或者为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者为保留意见。通过对注册会计师所揭示的事项进行,我们可以发现:
1、大股东等关联方对上市公司不遗余力的支持是上市公司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其表现形式有资产转让收益、托管收益、债权转移或费用的豁免等。如600679凤凰股份,该公司将六家子公司转让给集团公司,并从该次转让中产生收益2,959,837、72元;600670 ST高斯达实现托管利润2,900万元。600715松辽汽车,集团公司将为该公司垫付的工资及管理费用等款项予以豁免,全年合计2264万元,计入当期损益;0622岳阳恒立,该公司的两大股东承担了该公司2000年度职工内退、下岗、办及其他事项费用等900万元,该公司冲减了2000年度“管理费用”,相应等额增加利润总额,占该公司2000年度利润总额2095、47万元的42、95%。
2、提前或尽量多确认收入,减少费用或延长、停止费用摊销是上市公司增加利润的重要手段。如600733前锋股份,在其购入的相关的资产移交和产权手续正在办理中。已经确认收入2,793、28万元,是该公司2000年度利润的主要来源。600130波导股份则,由奉化波导有限公司为其承担2000年度广告宣传费104,277,116、67人民币元的70%,计72,993,981、67人民币元,并且该公司与开发费用8,834,130、67人民币元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分三年摊销。0909数码科技,该公司对生产用模具费采用定额摊销的会计政策,截至2000年12月31日注模分公司彩电模具费中有5,686,040、40元系以前年度彩电老型号的模具费,本年未生产也未摊销。另外,该公司在账面停用未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净值为55,869,086、15元(原值为73,007,236、95元,累计折旧为17,138,150、80元)。
3、转让亏损子公司或实现不良债权的转移是上市公司实现利润的另一重要手段。这种转让不仅可以不确认来自子公司的投资损失准备或坏帐准备,而且可以将以前年度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和坏帐准备冲回,增加本年度利润。600137ST包装,该公司于2000年12月28日向四川泰港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让所持有的四川长信纸业有限责任公司40%的股权。截止1999年12月31日,长信公司拥有资产18889万元,净资产-2,037万元。ST包装对该项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已确认投资损失1600万元,投资成本减至零。泰港实业以总价款4800万元受让该项股权,公司确认该项投资收益4800万元,成为公司本年利润的主要来源。600708东海股份,该公司2000年度清理与上海万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上海农工商集团东海总公司的占用资金,致使截止2000年12月31日上述两公司的资金占用减少157,008,005、17元,相应冲回短期投资跌价损失15,700,800、52元,占利润总额的133、94%。600852中川国际本期按帐面值转让1780、68万元债权给四通投资有限公司,相应冲回已提坏帐准备539、45万元,列入本期损益。600822物贸中心2000年因与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实施资产置换冲回坏帐准备2,502、75万元,计入2000年度利润总额。
4、提前确认所得税返还收入,注册会计师在说明段中对此予以揭示。对于上市公司收到的所得税返还,上市公司应在收到年度入帐。但部分公司提前予以确认。如600088中视股份2000年度实际返还的所得税中有608、70万元是于2001年2月20日收到;600003东北高速,该公司按国家法定税率33%缴纳企业所得税,由财政返还18%,财政应返还的企业所得税贵公司已计入2000年度损益,但截止2000年12月31日,该公司尚未收到2000年度企业所得税财政返还款计23,136,281、22人民币元。
5、准备金计提不充分。根据我们的统计,这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保留意见中多有涉及。具体包括(1)坏账准备金少提,如600818ST永久,0788ST合成,0660南华西、0611民族集团、0592ST中福等公司。又如0885春都A对应收款项中的关联方往来未计提坏帐准备。按应计提数额,1999年利润总额-3,343,536、07元,影响2000年利润总额-28,294,056、09元。(2)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不充分,如600768ST甬华通、0028深益力(3)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不充分,如600650新锦江、600051宁波联合。
三、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判定
资产是上市公司所拥有的赖以获取利益的资源,资产的质量关系到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2000年报审计意见中涉及资产质量的事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具体为:
1、注册师对于上市公司资产中存在的风险通过说明段予以揭示,其中以往来款项的质量最为堪忧。有些上市公司往来款项数额大,并到公司的经营活动。如600878北大,该公司本年末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和其他应收款余额总计比上年末增加25,984、35万元,增长率为181、96%,占其年末流动资产的比例达83、08%,挂帐金额较大,已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另外,不少上市公司的往来款项能否收回有着不确定性,如600812华北制药,截止2000年12月31日华北制药集团销售有限公司欠华北制药货款66712万元,而截止审计报告日该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600703ST天颐、600216浙江医药也存在这种情况。定期存单等银行存款这类流动性极强的资产也会存在未收回的风险。如0586川长江,0545恒和制药,0660南华西,600618氯减化工等公司。
2、资产的价值及其相关损益难以判定,多出现在保留意见和拒绝表示审计意见中。具体包括:(1)存货价值的判定,如600831ST黄河科贵公司,年末存货113,779,305、69元中,因有属于开发费用和电视机的原材料及在制品,由于这些存货存放时间过长,难以判断这些存货的实际价值,对以上存货可能造成的损失尚无法做出适当的估计;(2)应收款项的确认与收回,如600763北京中燕、600759ST琼华侨、600743ST幸福、600708东海股份、600692亚通股份、600603兴业房产、600065大庆联谊、600667太极实业;(3)无形资产减值,如0730环保股份拥有的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镇沈阳市养鸡场4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2000年12月31日的帐面价值为191,105,272、98元,该公司未能按照财政部财会字2001〗17号文《贯彻实施(会计制度)有关政策衔接的规定》的要求,提取相应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并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调整2000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无法确定该项土地使用权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公司2000年度会计报表的影响。(4)长期投资和股权投资差额,如0707双环科技,注册会计师暂不能确认公司投资深圳市双环灵顿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差额及本期投资收益。又如0689ST宏业,注册会计师对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荣华电解铜厂的投资成本及相关的应付投资款项的真实、合法和按权益法调整的本期投资收益及以前年度损益难以确认。(5)银行存款,如0597东北药,该公司所属东北制药总厂(以下简称总厂)截止2000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余额为16,937万元,经核对的银行对帐单余额为15,224万元,其差额涉及的未达帐项是由于总厂银行帐户开设的较多、总厂银行帐户与东北制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银行帐户串项等原因尚未核实,对其余额暂无法确认。
四、一贯性原则的例外事项
上市公司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应当遵循一贯性原则,以提高会计报表的可比性。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若变更其会计程序和,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一贯性原则的例外事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和报告主体的改变。
1、会计核算方法变更
(1)费用核算方法变更,如600870厦华变更部分营业费用的核算方法;600668尖峰集团对按年终经营情况确定的奖金部分由原计入实际发放年度损益,改变为按权责发生制采用预提方式进入了发生年度的当期损益并使得1999年度及2000年度的年终奖金均计入了2000年度的损益;600205山东铝业从2000年起公司每年按年销售收入超额累进计提法计提技术开发费。本年计提未使用的技术开发费余额为3387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2)坏帐准备计提比例变更,如600646国嘉实业2000年度变更了应收款项的坏帐准备计提比例,使得2000年度坏帐准备减少计提1,963万元;2054深建摩B改变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并按变更后的计提比例对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足额提取了相应的坏账准备;0675 ST银山对应收款项坏帐准备的计提比例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按期末应收款项余额的10%计提变更为按6%计提,并使公司2000年度增加利润634、38万元;600745 ST康赛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比例由35%变更为45%,该会计估计变更累计影响减少2000年12月31日净资产48,631,578、99元;0404华意压缩变更坏帐准备计提方法,由余额百分比法(比例为25%)改为帐龄法,而增加本年净利润12,689,211、76元。
(3)存货计价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变更。前者如0404华意压缩2000年将库存商品的发出计价方法由以前年度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后进先出法,由于公司年末存货余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此项政策变更对本期利润基本没有。后者如0013深石化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自2000年1月1日起发生变更,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与变更前相比,有关变更对公司损益的影响为人民币743万元。
2、会计主体变更会计主体变更主要指合并报表范围的变更,审计意见中较为常见的是对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子公司的说明。如600793宜宾纸业的子公司四川省宜宾劲松制浆有限责任公司仍处于建设阶段,未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0698ST宏业的子公司停业整顿,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0697咸阳偏转们则将处于筹建期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该公司(筹)本期净利润为16,592,294、76元。
五、持续经营能力
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近年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越来越关注,并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具的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具体有:
1、注册会计师在说明段中揭示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根据我们的统计,因持续经营被出具说明段审计意见的公司共有9家。其中,因财务指标恶化等财务方面而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有600813ST鞍一工,600647ST粤海发、600603兴业房产、0689ST宏业、0535ST猴王等;因主业经营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有600768ST甬华通;至于面临着财务和经营双重困境并进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但由于财务报表对上述情况已作出适当的披露,注册会计师因此而不出具保留意见的公司有600818 ST永久。另外,600762金荔由于资产置换导致经营性资产发生重大变动,注册会计师认为该变动将对该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0592ST中福则是由于子公司中福(香港)有限公司资不抵债其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而被出具持续经营说明段。
2、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疑虑,并出具保留意见。如600853ST北特钢公司由于受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虽然公司采取的措施虽取得一定实效,但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疑虑;0696 ST联益因国务院下发了国办发(2000)10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意见的通知,该公司受宏观面影响,从2000年下半年起已全面停产,已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构成了重大影响。
3、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的合理性难以判断。根据我们的统计,在2000年度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发表拒绝表示审计意见的13家公司中,除了ST深华源,其他12家公司均被指出存在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如0015PT中浩A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且已连续发生较大数额的亏损,该公司的持续经营将依赖于未来所实施的重大资产重组及其他措施;0411PT凯地已连续三年出现重大亏损,截至2000年末合并会计报表的净资产为44,586,110、05元,每股净资产仅为0、387元,财务状况继续恶化,如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持续经营将产生重大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PT东海A和0047ST中侨的审计报告中我们发现注册会计师明确指出难以判断这两家公司的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但出具的审计意见却为保留意见。
4、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已受到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2000年仅600833PT网点被出具否定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指出,“由于贵公司或有事项、承诺事项及重大事项涉及金额巨大,且贵公司1997年度、1998年度、1999年度及2000年度产生巨额亏损,导致贵公司2000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为负数,主要财务指标显示其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存在巨额逾期债务无法偿还,因此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已受到极大影响。”
六、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由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册师无从判定相关事项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程度。引起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事项有:(1)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如600728新太;(2)财务管理混乱,对其年末多项重大资产和本年度多项重大交易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如600768ST甬华通;(3)境外限制,尤其是对境外子公司的审计,如600755厦门国贸;(4)其他,如600891秋林集团,因秋林商厦工程与秋林大厦工程在2000年度仍未决算,注册会计师无法确定对工程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及费用分摊标准。0965天水股份公司下属水泥分公司在经税务机关审批同意后,年末将产成品盘盈4,331,648、60元冲减了本年度管理费用。但注册会计师无法执行满意的审计程序对此盘盈结果进行确认。0015 PT中浩A由于公司诉讼事项较多,众多资产被查、拍卖以及存在其他资产负债事项的不确定性,而该公司未能提供相关完整的资料,以致于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七、法人治理结构
对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注册会计师也在审计意见中多有涉及。具体有(1)三分开现象,如600179黑化股份的炼油厂、聚氯乙烯厂与其关联公司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分开;0535ST猴王贵公司与猴王集团公司未彻底实行“三分开”;(2)配股资金不到位,导致公司减资。如600745ST康赛黄石康赛股份有限公司,在1998年配股过程中,公司第一大股东-黄石康赛实业有限公司应缴配股款68,749,516、80元,实际上是从黄石康赛股份有限公司收到的公众股配股款中借出的,至2000年审计截止日,此款历时近二年仍未偿还,导致配股资金的实际到位情况与披露情况不符,造成股本不实。经公司4月23日第四届第一次董事会决议通过,拟将实际未到位的配股资金待股东大会及有关部门批准后,予以减资,黄石康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减持本公司股份5371056股。(3)上市公司的资金被大股东占用。根据我们的统计,注册会计师对此而出具说明段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多达十家,除了0535ST猴王外,注册会计师在600299ST棱光、0603威达医械、0573粤宏远、0013深石化、0522ST白云山等公司的审计意见中指出大股东占用的资金能否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另外,上市公司也存在为大股东等关联方提供担保情况。如600893吉发股份、600663陆家嘴、0660南华西等。
八、相关思索和结论
1、利润操纵仍可见,但操纵手段已经有所更新,其中债务重组和资产置换是常用的手段。尽管证监会日前了新修改的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做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不得确认债务重组差额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对这些重组的债务往往都计提了坏帐准备金,债务重组后可以冲回坏帐准备金增加利润,2000年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中所涉及事项中多有提及。资产置换与债务重组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更大。现行较为常见的资产置换多是股权置换应收款项,不仅可以冲回坏帐准备金,而且置换进来的股权将带来持续收益。
公司资产审计报告篇6
一、涉及货币出资的事项分析
事项1:自然人甲、乙、丙、丁共同出资组建a有限责任公司,合同规定甲、乙、丙、丁分别出资人民币25,000元,各占注册资本的25%。注册会计师实施了必要的审验程序,即向银行函证,核对函证、银行对账单和进账单是否一致,检查进账单真伪和要素是否完备,并审验了注明投资款10万元的进账单。
分析:注册会计师对该事项的审验符合《独立审计实务公告1号一验资》及其规范指南的要求,但为了避免:(1)各个自然人之间代为出资而引起的权责纠纷。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进账单上显示的是各出资者缴款的汇总金额,不能反映各个投资人实际出资情况,如果某个出资人如丙方没有资金,私下协议由其他出资人代为垫付,这在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证据中没有办法得知,并且在各个出资人拟设立公司的良好关系下,他们也不会把实情告诉注册会计师。但一旦出资人之间出现矛盾,其权责无法私下调和需要司法介入时,代为出资方可能会控告注册会计师验资报告不实,因为实际情况是丙方没有出资;(2)出资人用借款出资,取得验资报告拿到营业执照后,立即抽逃资本还债。注册会计师还应关注和取得以下证据:(l)证明各个自然人经济状况的资料;(2)由各个出资人、被审验单位签名盖章的“出资人货币出资清单”。如果某一出资人的经济状况不能保证其货币出资,注册会计师应谨慎出具验资报告;如果存在代为出资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还应取得由出资方、代为出资方共同签名的“委托受托代为出资协议”,并关注出资方和代为出资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代为出资款的偿付条款的规定。
事项2:甲、乙、丙三方共同出资组建a外商投资公司,注册会计师审验三方投入a公司的货币资金时,发现一张3月2目的300万元的转账凭证是b公司转入a公司,a公司提供了一份由b公司出具的“b公司转入a公司的货币资金300万元是b公司欠乙、丙两公司的款项”的证明材料,要求注册会计师把300万元验证为乙、丙两公司对a公司的货币出资。
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审验证明3月2日确有300万元的货币资金进入 a公司,但对于 300万元货币资金的权属及其是否属于投资款尚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证据,注册会计师遇到这种事项必须小心,因为我国尚没有关于代为投入出资款的法规规定,而且代为投入出资款的双方串通弄虚作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注册会计师最好不审验这种情况的出资。但如果现实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这种事项进行审验,注册会计师还应关注和取得以下证据:(1)乙、丙公司和b公司之间的经济业务行为及其所欠款项的原始凭证的复印件;(2)乙、丙公司和b公司共同签名的“委托受托代为投入出资额的协议”,并得到a公司和甲方的同意;(3)乙、丙公司共同签名的“货币出资声明书”,主要注明300万元货币出资各占的份额;(4)乙、丙公司财务状况及其资料。如果不能取得以上证据或根据取得的证据表明b公司欠乙、丙公司的款项不可信,注册会计师不能确认此货币出资。
事项3:注册会计师一进驻被审验单位s公司,s公司就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完整的验资证据和相关材料,其中包括出资方甲方货币出资的银行进账单、银行对账单以及向银行询证函回国。
分析:在验资实务中,被审验单位能够提供出较完善的验资相关资料,对注册会计师来讲,是一件幸事,但验资应是注册会计师主动取证的过程,“主动取证”不是被审验单位提供什么资料,注册会计师就验证什么,而是注册会计师根据验证目标的需要,设计适当的审计程序,在有效控制审验程序实施中获取有力的证据,因此,注册会计师对货币资金进行验证时,不仅要谨慎地审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进账单和银行对账单的真伪,还应亲自寄发和收回、分析向银行函证出资款的回函,询证函不能让被审验单位一并办理,以避免被审计单位和银行的串通作弊而提供虚假证据。
二、涉及非货币资产出资的事项分析
事项个甲方以一新建的房屋建筑物投入被审验单位a公司,并提供了建筑房产的决算书、付款凭证,以及该房屋所占土地的租赁协议,土地租赁期为20年。
分析:虽然造房屋确实为甲方建造,但由于它建在租赁土地上,不能取得土地证,其权属问题容易发生经济纠纷,注册会计师不能确认甲方以此实物出资。
事项5:甲方以一批抵债收回的存货投入被审验单位a公司,不能提供存货的发票,仅提供了某具有资格的评估机构对存货所做的评估报告。
分析:由于存货价值、存在性和权属的变动性大,因此以存货投资的验证本身风硷性大,初果被审验单位原合同、章程中没有规定以存货作为出资,被审验单位只是为了凑够足额出资而准备修改合同、章程以存货出资,这时在没有购买存货的发票表明存货的归属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最好不要确认此存货投资。但如果合同章程中明确规定以存货方式出资,表明存货为生产经营所必需,注册会计师应谨慎地关注和取得以下证据,验证存货投资:(1)实物出资清单。注册会计师应把实物出资清单镇列的存货品名、规格、数量、作价、出资日期等内容与协议、合同、章程的规定相核对,并实地观察、监盘存货的数量及其品质状况,在出资清单上记录审验情况;(2)评估报告;(3)投资各方及其被审验单位对存货评估的确认书,如为国有资产,是国资部门的确认文件。注册会计师应关注投资各方确认存货的价值是否以评估报告为基准,如果与评估结果悬殊大,注册会计师应建议被审验单位重新考虑对存货的确认;(4)财产交接清单;(5)存货发票的复印件,如果是抵债收到的发票,由于其购货方不是投资者,还需要检查债务重组协议及其相关凭证,获取投资方对该存货的所有权证明。
事项6:注册会计师承接了a公司变更验资业务。a公司原注册资本为100万元,甲方投入的工业诀窍2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50。a公司运营几年后的其无形资产一工业诀窍的账面价值为10万元。这时,a公司增资扩股,其注册资本为200万元,甲方以某一专利权40万元投入a公司。
分析:注册会计师对于无形资产的投入验证,除检查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出资清单中的名称、有效状况、作价等内容是否符合协议、合同、章程的规定;检查无形资产的评估情况及其投资各方的确认情况;检查无形资产的权属证书以及无形资产交接手续和交接清单外,还应关注无形资产投入占注册资本的比例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即演算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投入占变更后注册资本的比例是否超过20%(如果是省部级高新科技部门认可的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可达35%)该事项中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投入所占比例为(25+40)/200=32、5%,超过了20%,注册会计师应建议a公司增资时把专利权中价值25万元确认为甲方的资本投资,专利权其余不可分割的价值15万元经投资各方的协商确认为a公司对甲公司的负债或资本公积。
事项7:注册会计师承接了对a公司的设立验资业务,了解到甲方投入到a公司的机器设备、货币资金会计数额超过甲公司净资产的50%;乙方对a公司投入的房屋建筑物、专利技术合计为100万元,而己公司近年来报表确认净资产均为负数。
分析:此事项的问题在于出资方违背了公司法关于对外投资的规定,以及出资方长年亏损、资不抵债时,注册会计师是否可以接受验资委托企业。虽然《公司法》第十二条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在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但没有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公司不能接受出资方长年亏损、资不抵债或出资方出资额超过其净资产的50%时的出资。因此,只要注册会计师取得被审验单位有关管理部门设立或变更的批准文件,以及其合同、章程、相关协议,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此种情况的验资委托,但应注意这样的验资风险大,容易出现出资方虚假出资、出资后抽逃资本以及出资方逃废债务等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谨慎地关注出资方的财务状况,并在验资报告的意见段后加解释说明段予以充分披露出资方长年亏损、资不抵债或出资方出资额超过其净资产的50%等情况。
三、净资产出资事项分析
事项8:注册会计师承接了a股份有限公司的变更验资业务。a公司是由a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改制前a企业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在改制审计和评估时,净资产的确认都是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确认的价值为基础,改制后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时,a公司的净资产因计提各项减值而减少。
分析:注册会计师在验资时根据改制审计和评估确认的净资产折股确认改制企业的出资,与改制后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之间资产的差额,容易被社会公众或其他股东认为是验资不实造成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改制企业变更验资业务时,应建议被审验单位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会计处理进行改制审计和评估,确认净资产,否则,注册会计师应在验资报告的意见段后的说明段说明该事项。
事项9:a国有企业2000年7月31日为改制基准日,把其净资产1,200万元折股设立a股份有限公司,期间其生产经营没有间断,在2001年2月3日a公d委托注册会计师对此作变更验资,截止到2001年a公司的净资产为对万元。a公司向注册会计师提供了截止到2000年7月31日的改制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以及截止到2001年1月31日a公司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账簿。
分析:此事项的问题在于根据改制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确认的验资基准日与验资外勤工作日的间隔太长,而且期间业务活动不断变化,验资的风险增大,如果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情况的了解认为验资风险不能承受,可以拒绝接受业务委托;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和承担此验资风险,除执行一般审验程序外,还应考虑对2000年7月31日至2001年1月31日a公司的财务状况实施必要的审计,关注期间引起净资产变动的明细情况,并形成相应的审验工作底稿。同时,在验资报告的意见段后增加说明段,充分披露该净资产的变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验资基准日和注册会计师审验日期一般不应间隔时间太长。
公司资产审计报告篇7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和审计委员会
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公司治理机制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管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用以设置公司目标,及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美国式、日本式和德国式。美国式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属于市场控制模式;日本模式下,由于公司间交叉持股,对公司的监督与制约主要来自法人股东、集团内部企业及银行;德国模式下,银行则是控制公司的主要力量。本文以市场控制模式下的美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进行。因为日、德式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属于内部控制模式,经营管理权力主要控制在经营者手中,容易导致公司内部相互勾结、掩盖存在的甚至出现欺诈行为,而且当衰退时,公司间又彼此拖累。
股东是公司财产的委托人及最终受益人,公司管理人员是财产受托人及经营者。根据经济学的和实务经验,委托人和人之间既存在密切的共同的利益,又存在不可忽视的利益冲突,这种统一和冲突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公司治理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处理好关系是公司治理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审计委员会正是协调这种关系的产物,它在处理这种利益和冲突相交织的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义,同时也不为公司所重视。
1987年美国泰威委员会对200多家作出虚假财务报告的公司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公司中多数审计委员会每年只举行一次会议;25%的公司甚至没有设置审计委员会;另外审计委员会中有65%的成员不具备专业师资格或主管会计及财务报告的相关经验。该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指出,审计委员会应起到对财务报告系统、公司内控机制、公司管理层、员工及道德操守等的监察角色。随后,由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出资于1998年成立的蓝绸委会员(Blue Ribbon)于1992年2月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提出了更多具体建议,进一步强调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审计委员会的作用也因此被认同和确立。
二、金融企业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根据普华永道对金融企业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作出的系统性调查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有四个方面:(1)对公司内控机制的完善与否作出评价;(2)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阅和复核;(3)确定公司有效的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并审阅对公司有重大的税务问题;(4)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行为规范的遵循监管程式作出评核。
(一)内部控制机制
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它必须面对由经济周期所带来的信贷回收的不稳定性、源于担保储蓄利率而导致的潜在的高风险投资、资产负债到期日错配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及挤兑风险,担保和信贷的诈骗风险等等。金融机构需要全面高效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一般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均设有如资产负债委员会、信贷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以制定风险政策并强调风险意识,而内部审计部门则会对信贷部门、资金部门等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作出具体审核。
我们认为金融企业审计委员会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控机制进行评审:
1、评估管理层,包括各个委员会及董事局,是否已将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有效的传达到每个员工,使每个员工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
2、由于金融机构每月均需处理大量客户、大批交易,因此审计委员会需要关注内部和外部审计机构对电脑系统及其运作效果作出的评审,包括系统本身操作程序的安全性、稳定性,系统失灵后应变措施是否可靠、有效等等。
3、向管理层了解内部及外部审计机构提出的关于改进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议是否得到落实。
4、确保外部审计机构知道有关公司内部是否有欺诈等非法行为,或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并作出恰当的安排。
5、审计委员会应拿出更多的时间及注意力与管理层及内外部审计部门就内部控制机制进行讨论,并取得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机制成效评定的书面文件,包括针对内部控制机制的管理者申明书。
(二)财务报告
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财务报告进行审阅和复核。金融机构每年均须公布、提交年度财务报告,上市金融机构还需提交年中财务报告。由于金融机构的运作相当复杂,报告须对信贷、投资、风险对冲、金融工具买卖等经营活动作出大量的数据分析及资讯披露,其中更涉及许多主观判断,因此,审计委员会必须及时与管理层及外部审计机构沟通,了解财务报告的编制及其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凭借自己对公司的认知,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就不合理处对财务主管及管理层提出质询。具体来说,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负有以下责任:
1、审阅重大的会计及披露事项,考虑专业团体及监察机构最近的公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例如关于证券投资的不同定价,对经营范围的不同划分标准等。
2、向管理层及内外部审计机构了解财务报告的制定和审计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例如了解管理层是如何确保财务报告已考虑了所有信贷风险,并准确计提信贷风险的有关坏账准备金。
3、审阅财务报告,确定报告内容完整,并和审计委员会掌握的资料一致,以及评估报告是否基于适当的会计准则编制。
4、关注特别复杂或异常的交易,如发行衍生工具的账务处理、年末投机性产品的大额时仓交易等。
5、特别注意那些须经主观判断的资产或负债的定价,例如有关呆坏账准备、诉讼、担保、承诺及或有负债拨备等方面的会计及资讯披露处理。
6、约见管理层及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告以及审计结果进行审阅。了解管理层对外部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调整的处理情况。在年度财务报告前,对报告中的管理资讯披露及分析,以及其他各部分进行审阅。考虑公布的资料是否适当,是否符合委员会对该金融机构及其运作的了解。
另外,由于外部审计机构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及公布进行独立的审计,其工作成效对财务报表的质量有重大的。因此,审计委员会也需要参与对外部审计机构的选聘工作。根据普华永道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主席所作的一次调查,82%的审计委员会主席认为他们对外部审计队伍之领袖合伙人的信心是选聘的关键考虑因素。除此之外,审计委员会还需要了解及评核该外部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范围建议及审计,了解他们的工作表现、独立性、所提供专项服务的性质,对财务报告及审计调查结果的责任等。
(三)、法规及税务
各国监管机构凭藉大量的、繁复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作出全面、迅速并且细致的监管。要确保金融机构全面遵循法律、法规,审计委员会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法律、法规遵循监控机制的有效性作出评审,审阅管理层对一切欺诈行为或异常处理行为的调查及跟踪情况(包括监管机构处的纪律处分)。
2、定期向管理层和董事会了解有关法律、法规遵循的最新情况。
3、确定在准备财务报告时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得到遵循。
4、审阅金融监管部门对该金融机构进行的一切调查结果。例如银行监督机构或证券管理机构对上市金融机构进行信贷内部控制机制成效或资产质素等的专项调查,审计委员会必须审阅了解这些调查的结果及其影响。
(四)行为规范
只有设立清晰、明确的道德准则,制订有效的行为规范,才能培养员工尽忠守责的工作精神,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财务报告的准确编制。审计委员会应就企业行为规范的制订和落实负有以下几方面的责任:
1、确保金融机构制订出书面的行为规范,并传达到每个员工。
2、评估管理层是否向每个员工强调了行为规范及所规定的作业行为的重要性,并带头建立起良好的管理层作风。
3、对行为规范遵循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作出评审。
4、定期向管理层及董事会了解行为规范遵循的最新情况。
三、如何建立高效运作的审计委员会
为确保审计委员会成功的执行上述职责,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组成及运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审计委员会章程
制订一份书面的审计委员会章程,清晰定义委员会的目标/使命,框架、开会次数及会议召开的时间、功能及职责,与管理层及内外部审计机构的关系,汇报责任和进行专项调查的权力。
审计委员会须能有效地利用该章程,例如将其用作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指引,定期检验委员会的目标实现与否。该章程还可用作向董事会汇报委员会工作的报告框架。
(二)委任符合资格的成员
审计委员会成员通常由董事会委任,我们认为挑选审计委员会成员时公司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资格。审计委员会成员都须具备以下条件:诚信,对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职能部门的认同,熟悉公司运作、公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理解主要会计原则,能够迅速判断新推出的会计原则及法律法规对公司的影响,熟悉公司面对的风险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具备作出深入的能力,有效提问及独立判断的能力,并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及作出建设性提议的能力。
2、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审计委员会成员必须作出对时间和工作精力上的承诺,因为担任独立董事并出任审计委员会需要董事成员投入巨大的时间和工作精力。
3、委员会规模。审计委员会成员根据公司的规模及营运状况一般应在三至六人左右。既不能太多,以免影响委员会的工作效率,但也不能太少,以免因委员们的观点及经验不足而无法有效地执行委员会的职责。
(三)委员的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为对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机制、法律法规及员工行为约章的遵循情况作出监察和评估,因此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主要监管机构都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作出了定义,一般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所谓独立董事是指该董事并非该公司或其附属公司的管理人员,也不能与该公司或附属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有亲属关系。
公司资产审计报告篇8
【关键词】 审计意见; 影响因素; Logit回归
一、引言
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财务报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对所审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而作出的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不同类型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对审计风险的谨慎程度,综合体现了审计质量。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不仅反映了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审计的质量不同,而且极大地影响着报告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截至2010年3月15日,我国A股市场共有1 76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8年年报,110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24%。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75份,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68、18%;保留意见为16份,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14、55%;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9份,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17、27%。非标准审计意见对判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至关重要,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问题,能够提醒报表使用者谨慎使用报表资料。
究竟什么样的上市公司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曾有很多文章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结合2008年度财务报告的相关数据,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找出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进一步说明各变量与审计意见的关系,从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审计报告。
二、文献回顾
Charles和Stanley(1996)研究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与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有相关关系。客户的资产规模越大,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越大。李淑华(1997)的研究表明,被审计公司的经营状况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密切相关,存在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有显著较大的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朱小平、余谦(2003)从公司的管理层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佳需粉饰财务报表以操纵利润的角度,提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受公司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上市公司年限、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负相关;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规模、现金流量比率、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正相关。方军雄等(2004)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十分关注客户的风险程度,越是其出现亏损,资产负债率和股东占款比重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蔡春等(2005)的研究证明,上市公司是否ST是影响审计意见的主要因素。上述研究大都是从公司特征的某一方面寻找与审计意见类型的联系。本文从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角度综合考虑,重新建立了回归模型,探讨公司内部管理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直接反映在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就直接反映了公司内部管理的质量,所以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出现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更加具有进行盈余管理和操控的动机,而注册会计师发现其不当行为,并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本文将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作为客户财务状况的衡量指标。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较差时,管理当局会有一定的压力,公司可能会有潜在的财务危机。这样,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本次审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上年审计意见类型,如果上年客户已经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则本期注册会计师会高度谨慎;如果影响上期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本期未消失且仍然对本期报告有重大影响,则会在本期反映出来。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6大假设:
H1:上市公司为ST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H2:公司亏损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H3:财务风险大、偿债能力低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H4:流动性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H5: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较差的公司较容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
H6:上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本期再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四、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研究上述因素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并得出研究结论。在查阅了全部沪深两市A股1 762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之后,剔除了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没有被出具审计意见的和部分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 555家样本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本文数据处理采用的工具是Eviews4、1。
(一)定义变量
1、被解释变量
AO:审计意见类型。若公司的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AO=1,否则AO=0。
2、解释变量
(1)ST:上市公司是否是ST/PT公司,是ST/PT公司,则ST=1;否则ST=0。
(2)LOSS:是否亏损。当公司亏损,则LOSS=1;否则LOSS=0。
(3)ALR:资产负债率,即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既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差,持续经营能力也越差。
(4)CR:流动比率。其直接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一般认为,流动比率越低,表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越低。
(5)TTA:总资产周转率。该指标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管理质量。一般地,该数值越大,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资产利用效率越高,销售能力越强。
(6)AOLAST:若公司前一年的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AOLAST=1;否则AOLAST=0。
(二)模型设计
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献,并针对这些研究的缺陷,考虑以上变量的因素,设计了以下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的表达式为:
AO=α+β1×ST+β2×LOSS+β3
×ALR+β4×CR+β5×TTA+β6×AOLAST+μ(μ为随机误差项)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
(二)变量相关性检验(表2)
本文对模型的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表2),结果表明:
是否ST与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是否亏损、前一年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意见相关性较强。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这两个变量与上市公司的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审计意见相关性较弱。
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是否ST与是否亏损之间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说明,ST公司一般盈利水平不佳。是否ST与前一年审计意见类型两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除此之外,其他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3―0、3之间,相关关系较弱。
(三)Logit回归分析(表3)
本文通过logit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3),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自变量对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
是否ST这个变量在1%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由于财务状况差等情况,更容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注意。公司是否被ST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管理状况的客观评价。上市公司被ST,说明其财务状况较差,大多数已经陷入财务危机,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较大隐患,面临被摘牌的风险。而ST公司为了尽快摘星,更有可能作出各种违规行为来粉饰财务报表,以维护其上市资格,因而公司的固有风险较大。一旦上市公司由于违规而被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处分,注册会计师便会提高审计时的谨慎性,更有可能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则有很大的可能性发表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假设1成立。
是否亏损这个变量在1%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假设2成立。
资产负债率这个变量在10%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反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资产负债率与审计意见正相关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长期偿债能力越差,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越大,被审计单位就越有可能粉饰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风险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检验发现,流动比率这个变量在5%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总资产周转率这个变量在1%以内显著,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总资产周转率是衡量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的定量化指标。总资产周转率体现了企业对其资产的经营管理效率。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运行效率越好,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总资产周转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较关注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当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较低时,说明资产周转速度较慢,利用效率低,营运能力较差,注册会计师将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假设4、假设5成立。
上市公司上一年度审计意见类型这个变量在1%以内显著,对本年度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显著正相关。表明上年的审计意见所反映出来的公司在企业管理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进而影响了本年度的审计意见。而上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客户在本年度再次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几率很高,这是由于在本期很可能仍然存在影响上年审计意见的重大事项,并且构成重大影响。假设6成立。
六、研究结论及局限
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市公司是否是ST/PT公司、是否亏损、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及上年度审计意见对于公司获得的审计意见类型具有很大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显著影响审计意见,表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得到加强。衡量上市公司管理质量的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有着显著影响。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源于对公司管理过程的审计,为了得到公司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合法地表达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需更加关注管理质量对公司的影响。而本文也由此找到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的理论联系。
本文仅研究2008年上市公司的年报财务数据,检验的时间跨度为一年,且由于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因素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该研究结论仅能为现行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将进一步扩大样本的时间跨度,为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进一步证据。
【参考文献】
[1] Charles E、Jordan,Stanley J、Clark、An Examination of Audit Reporting for Accounting Principles Changes、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1996(3)、
[2] 李淑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其信息涵义[J]、中国内部审计,1998(8)、
[3] 朱小平,余谦、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的实证检验[J]、中国会计评论,2003、
[4] 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