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方案 > 工作方案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精选8篇)

时间: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篇1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途径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1 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价值观和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验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性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1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

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生动的实验研究和认识、理解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性,更有利于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1、2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的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这在化学实验史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化学学科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无一不是经过化学衩所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东西都不能探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实验虽然大多数都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进行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可以充分证明,他们学好化学的动机在很大成份上是从好奇心和兴趣开始的。化学实验不仅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感性材料,而且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等。例如高中化学第二章碱金属元素上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就可以用实验直观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知钠为何浮在水面上,滴加酚酞溶液变红的原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一个个有色有光的物态变化的实验现象,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当获得成功时,将会产生极大的喜悦,激发起死他们进一步探究原因的动力。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直接兴趣,会发展成为对化学知识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结合间接兴趣就会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巨大动力。所以,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1、3 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实验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要求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如实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化学事实。如果看到的一些现象和化学事实与预期的现象及化学事实不符,或者测定数据有偏差,不应该臆造事实,涂改数据,而应该如实的记下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事实,然后认真检查每一个实验环节,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拟出改进的措施。为保证实验成功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时往往因为溶液浓度不准,操作不够正确,反应温度或反应物用量不当,仪器不干净等因素,导致实验不好或实验失败。要让学生注意或明确:实验就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研究要一丝不苟、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是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和整理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和猜想进行证实或伪证。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和猜想的重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2 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2、1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了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生动、最形象、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因此,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特别注意化学实验中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科学发生有赖于观察,科学发展亦有赖于观察。对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清晰的感知化学现象,才有可能透彻地理解和清晰地掌握化学知识。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决非一日之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观察目标,掌握观察一般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观察是大脑调动眼、耳、鼻、舌、手等器官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各种现象相互联系的活动。明确观察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的主次,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篇2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强化措施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以实验研究法作为基础提出的学科研究法,现阶段,不少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经典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区域无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实验法的缺失。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与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而发现因果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虽然非实验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时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实验研究法中调查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即在开展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始终都存在“假如此事没有发生,那么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该思维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构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相比较,实验法可以人为地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并对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控制,效率相对提高许多。因此,实验法具有非实验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先后、公变以及不存在干扰量[2]。在这三个要素当中,首先,变量之间的发生是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其次,变量之间的变化应当是相关的,有着共同变化的趋势;最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变化导致的。实验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需求,因此,此非实验比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优势。

(二)实验研究的特征

实验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扰因素之后,通过控制影响变量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取出研究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其特征为:控制性、随机性以及操控性。这三个特征在随机实验研究法当中存在特别明显,该实验法可以将可能存在影响因素尽数剔除,从而为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实验背景。另外,实验研究法重在人为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控和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对研究变量进行调整,观测不同数值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二、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强化策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变量相关关系的论证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方法,仅仅依靠了解实验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变量的状况是无法进行论证的,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下面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对强化策略提出建议。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即以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在特有的或者是认为创造的实验研究条件下,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和干预,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上文我们说过,在进行实验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方式,即常用的理论验证实验研究方式是理论假设方式。实验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成为科学研究的景点方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是以人为的手段对变量进行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干扰,通过调控变量值取得不同结果的因变量,通过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实验研究法具有随机性,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线型,保证了因果变量之间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实验研究法最大的问题是其外部效度问题,指的是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实际的社会情境当中或者是其他母体环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效[4]。对此,我们认为,通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其外部效度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验研究的结果,实验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操控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对一类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时,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论,不应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布式推论或者是结构式推论。

(二)基于公共管理实验方法学科特征的强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去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论证方法,部分学科甚至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学科最为有效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科、社会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汲取这些已有专业实验研究方法学科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者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实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根据问题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维方法”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实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总体状态以及内在因素联系作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5]。每一个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应当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现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结构,以恰当性作为框架中心目标,其构建方式为:因素—结构—功能,也就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变量关系,该关系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等。在构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特征之后,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现阶段,部分学科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已经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发展早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强化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

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

随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的不断推广,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实地实验和调查实验越来越多,针对各地需求开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其附加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供研究的题目种类也十分多。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三方项目评估的兴起,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在公共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评估,预算其价值并进行风险控制。另外,处于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与其他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展开,即我国的体制改革优势为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每天在不同地区都要开展各种政策实验与管理创新,这些实验管理创新都为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中的自然研究与准实验的展开提供了背景条件。例如,我国大量推行的定点管理实验,这些项目为实验研究者运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条件。公共管理实验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以展开,如2013级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的硕士生们运用“清推”方式开展的“凭借公益广告的力量改变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验研究活动,在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外,通过对不同标语对人们践踏草坪以及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看哪种标语对人们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具有强烈的制止作用。该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通过该实验研究可以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挑战

现阶段,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然较少,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对公共管理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启事中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发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虽然没有限制实验研究论文结果的发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验研究却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仍然未曾认可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实验法只能在实验室案中应用,并不认为我国的改革和试点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研究。要想推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首先需要转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想,在实验研究中曾发现,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更加容易能够接受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因此,增加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广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自身环境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现象而引起争议,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法本身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对系列事情进行类推得出相关结果的方法。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汲取现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以我国社会环境作为实验条件,实验探讨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李芳 张宏涛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景怀斌、专栏导语: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几个问题[J]、公共行政评论,2015,(3):120-125、

[2]马亮、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13-23、

[3]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篇3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胜任特征模型;高校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063-05

Construction of a model of characteristics of pete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ZHU Da-peng

(Departmen of Sports Psychology,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Basing his investigation or interview subjects 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management department leaders,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the author analyzed and constructed a model of characteristics of pete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ich consists of 20 characteristics of petence、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author piled and tested a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e Characteristic Evaluation Form,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such 9 factors as confidenc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skill, initiative mobilization, retrospection ability, lifetime learning, specific development goal, creativity and detail caring can well interpret the model of pete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is form has good trustworthiness,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ten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mode of characteristics of petence;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将胜任力定义为:胜任力是指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个人绩效水平的特征[1]。教师工作胜任力特征是指教师在各种教学环境中有效教学所必需的个性特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体[2-3]。现代的教师胜任力评价基于多学科支撑下概括的胜任力概念,研究的是“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5]。不同学科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具有差异,以往学者们通常都是建立教师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6-8]。笔者认为当使用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评价具体的学科教师时,还需要对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体育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从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者综合方向转变;从管教者向教学关系的协调者转变;从单一技能传授向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方向转变。而目前对体育学科教师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的区分与比较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针对这一状况,试图建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胜任特征模型,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1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全面反映高校体育教师的胜任特征,研究改变以往只有教师本人、教师所在院系领导和人事管理部门领导参与评定的模式,增加了教学的对象,即体育专业大学生。具体参与调查的被试者包括138名高校体育教师、31名体育院系领导、23名学校人事部门领导和12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另外,在确定胜任特征词典的过程中选取了包括体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和体育教师在内的15名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调查采用集中测试、当场回收的方式完成,而对其他类型的被试者调查则采用集中测试,当场回收和通过电子邮件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7、5%。

1、1研究程序

1)确定胜任特征词典。

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确立胜任特征词典的条目,首先通过专家访谈初步了解优秀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其次,参考他人类似研究中出现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胜任特征的因素。因此,在分析、综合、归纳的基础上,制订了包含65个词汇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即特征词典)。

2)确立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

对320名被试者进行调查,根据各词汇出现的频次高低,确定20项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

1、2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指标

1)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根据被试者选择的频数为序进行排列,前20位的胜任特征分布如表1所示。

2)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分类。

在确立20个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之后,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初步问卷》,要求被试者对每一个胜任特征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记分,从“不重要1”到“非常重要5”。

根据优秀教师的选择标准,本研究随机选择了85名高校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核检表的频次分析,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以及Spencer(1993)关于胜任特征的分类,把表1中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所包含的20项胜任特征,分成3类教师胜任特征群:专业能力、个人特质、驱动能力。这些胜任特征群及其所包含的具体胜任特征,共同构成完整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沟通技能、调动积极性、关注细节;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高水平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超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和谐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关注教学活动的细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个人特质指对教学工作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自信、理解能力、灵活性、正直、个人影响力、稳定的情绪、创造性;人格特质方面的胜任特征,使高校体育教师快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教学对象的基础不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相信能够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情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发展和提高。

驱动能力指个体迎接挑战、追求成就和更高目标的力量,主要包括责任心、成就欲望、团队协作、毅力、终身学习、反思能力、明确的发展目标、接受挑战。它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和对教学的情感投入程度。

2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的编制与检验

在确立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和初步模型的基础上,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并验证量表的有效性,为研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提供有效测量工具。另一方面,通过对量表的检验,进一步验证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综合考虑被试者的年龄、性别、学校层次等因素,选取不同高校体育教师417名为测试对象,被试者来自河南、广东、天津、宁夏和安徽等地。其中27名被试者中途退出测试或收集的数据不完整而被删除。最后收集到390份有效数据用作对量表的检验,男性259名,女性131名,平均年龄(38、4±4、45)。访谈对象包括2名省级优秀体育教师(教授职称)、2名高校人事管理领导以及运动心理学专家和教育心理学专家各1名。

1)量表条目的选择与编制。

量表条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定义编制相关条目;二是借鉴其他关于高校教师和教练员胜任特征的相关研究结果或量表中的条目,结合体育教学进行适当修改后变为本量表的条目,主要有徐建平[9]的《教师胜任力测验》、陈小蓉[10]的《教练员创新心理质量、创新能力测量问卷》和邱芬[11]的《教练员胜任特征评价量表》。

结合建构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以及专家访谈内容,初步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包括93个条目,9个维度(自信、责任心、专业技能、调动积极性、反思能力、终身学习、明确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关注细节)。经过筛选条目,形成《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

2)筛选条目,改进专家效度。

邀请6名专家对初步编制的93个条目的表面效度以及语言适当等方面内容进行评定,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或删除部分条目,然后将修改后的量表再请专家审定,在专家认可量表内容效度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包括78个条目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

3)进行项目分析,改进初测量表。

项目分析就是对组成测验的每个条目进行分析。进行项目分析,删除不可靠条目,是编制有效测量工具的重要步骤。

本研究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①题总相关:题总相关是该项目与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表明它与测验总分的一致性程度。根据统计学的标准,相关显著性的分界为0、40。因此题总相关大于0、40的项目保留,小于0、40的则舍去。分别计算9个分量表每个条目的分数与除去该条目后分量表总分间的矫正相关。删除相关系数低于0、40的条目。

②题他相关:题他相关是该项目与其它分量表总分间的相关,表明它与所属分量表的同质性程度。分别计算9个分量表中每个条目的分数与其他8个分量表总分间的相关。如条目的题他相关高于题总相关,则应考虑改变该条目的从属分量表,以提高各分量表的同质性。

③内部一致性系数:该指标是标准化心理学量表信度的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从克隆巴赫a系数中反映出来。分别计算9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如果a系数低于0、70,则需要修改或删除该分量表的条目。

研究对①、②分别进行了3轮筛选,对③进行一次性筛选,因为每一次删除部分条目之后,其余条目所属分量表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在新一轮筛选条目过程中的题他相关与题总相关都会发生变化。此轮筛选删除了26个条目,保留52个条目。通过3轮筛选后,在第4轮分析时,检验了题总相关、题他相关和内部一致性系数:量表各条目题总相关均大于题他相关,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结果均达到统计学标准。通过项目筛选的标准与程序,最后确定包括52个条目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

4)量表的检验。

(1)信度检验。

①内部一致性信度。从表2看出,《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多数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接近或达到0、80;有2个低于0、80,可能与分量表题目较少有关,总体α系数为0、938,表明量表有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

②重测信度。随机选取参加初步调查阶段的50名被试者参加间隔时间为4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表明,9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介于0、861~0、920,具有高度相关,并达到显著性水平(P

(2)效度检验。

①结构效度。本研究中,经过项目分析保留的52个条目用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样本量为230人,方法为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矩阵为协方差矩阵,输入数据类型为原始数据,统计软件为AMOS5、0。用于检验的胜任特征模型为10因素2级模型,胜任特征为2级因素,其9个维度为1级因素,即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包含9个1级不相关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χ2/df(2 036、21/901)为2、26,P

②实证效度。实证效度是指测验对特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研究选取优秀组和普通组各30名教师为被试对象,比较在测验中各分量表上得分的平均数差异,来检验《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实证效度。优秀高校体育教师选取的标准为曾经获得过校级以上“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或单位考核达到“优秀”等级的一线在岗高校体育教师。结果表明(见表3),两组被试者在除了专业技能这一维度之外的其余8个维度上,差异均表现出了显著性(P

结合各分量表分数认为,编制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是有效的,模型研究中建构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各项胜任特征有较强区分能力,能够有效测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水平。

3讨论

本研究编制《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对测试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自信、责任心、专业技能、调动积极性、反思能力、终身学习、明确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关注细节9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接受标准,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表明该测验工具的拟合指标也接近或达到理想的标准;实证效度检验也支持了该测验能够较好区分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具有较好的区分性。

研究中提到自信指教师在客观而实际地对自己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和能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信念;高校优秀体育教师在遇到不同观点时,仍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外界质疑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观点或决策充满信心。责任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具有较高的期望,能够耐心对待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基础较差或对体育课有消极认识的学生能够耐心指导;教学活动中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时能兼顾到每位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专业技能指教师对所教学科内容的熟练程度,包括专项技术水平、示范讲解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以及对所教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每一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发展历史。调动积极性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畏难情绪,教师能够采用有效措施解决,使学生在体育课上习得运动技能的同时获得心理的愉悦体验,形成对体育运动的良好态度。反思能力指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体育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心理反应,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改进、精益求精。终身学习指教师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不断学习各种新颖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学科发展最新进展,掌握体育领域的最新资料,学习教学训练的新技术,提升自身素质能力。明确的发展目标指教师对自己在职业成长过程中有明确现实的目标,并且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把自我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创造性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积极思考,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上不拘泥于常规方法,敢于革新,以促进学生身心最大发展为第一目标。关注细节指教师在把握事件总体发展脉络的情况下,对细节进行充分关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通过细节的处理来获得更好绩效。

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并没有被作为一种胜任特征而表现出来[12]。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对于科研的重要性以及科研工作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只要搞好教学就行了,科研无关紧要。这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师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次,科研能力素质与其他的胜任特征密切相关,科研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创造性、责任心、发展目标等胜任特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科研能力理解为一种综合胜任素质,渗透在其他胜任特征中。再次,由于本研究与以往同类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有所区别,在本研究中选取了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大学生对教师胜任特征的认识可能更多地关注教师教学方面的因素,而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则考虑不多或认为不重要。调查对象选取的差异可能也是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13]。

优秀组教师和普通组教师在专业技能这一胜任特征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专业技能对所有高校体育教师来说都是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必备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专业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认为自信、责任心、专业技能、调动积极性、反思能力、终身学习、明确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关注细节9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这些因素包括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对教师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特定要求,反映了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建构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础上,编制的9维度52个条目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评价量表》,具有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的信效度,支持了所建立的胜任特征模型,是有效测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水平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李玉华,林崇德、 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J]、 辽宁教育研究,2008(1):105-108、

[2] 王沛,陈淑娟、 国外教师工作胜任特征理论建构述略[J]、 国外教育研究,2007,34(10):28-32、

[3] 王沛,陈淑娟、 教师从教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胜任特征及其模型建构理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5):99-104、

[4] 罗小兰、 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J]、 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42-44、

[5] 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 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115-118、

[6] 胡晓军、 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60-63、

[7] 刘叶云,李雪、 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89-94、

[8] 刘鎏,王斌、 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3):3-11、

[9] 徐建平、 教师胜任力模型及测评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0] 陈小蓉、 创新――高水平教练员必备的能力[J]、 中国体育科技,1995,31(1):44、

[11] 邱芬、 我国专业教练员胜任特征的模型建构及测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篇4

【关键词】概念学习;思维建模;建模学习;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0053―04

一 研究背景

概念学习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概念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和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目标。

基于此,我们需要清楚的是需要教给小学生什么样的科学概念,张俊提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科学教育理应把“科学”的概念教给幼儿,否则科学教育还谈何“科学性”?但遗憾的是,很多科学概念幼儿并不能理解。由此产生了第二种观点,既然幼儿无法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那何不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自己的水平上理解周围世界呢[1] ?从这个角度讲,涉及到了科学概念层次的问题,虽然小学生已经开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但由于其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的不足,很多时候,他们无法理解科学概念中的原理。那小学生应该在什么层次学习科学概念?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们去掌握其中复杂的数量关系、工作原理,只要求他们掌握其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变换关系就足够了。小学生学习的科学概念应该是一种简化的科学概念,是定性非定量的或者半定性半定量的。显然这种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变换关系也是科学概念,正如“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他们知道这个关系就可以了,不需要他们去了解导致地球围绕太阳转的万有引力,以及万有引力的公式等原理性知识。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促进科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即使是在科学教育发展较早的美国,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2]。在我国,由于教学中往往强调对科学概念的机械记忆,学生对科学概念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因此,“科学概念教学不能让学生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且“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3]。

乔纳森在《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一书中提出思维建模的观点。思维建模(Modeling)是指借助于思维建模工具将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一种方法。乔纳森认为“学习者是从思考中学习,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因此技术应作为一种能够帮助学习者阐释和重组个人知识的思维工具,利用技术帮助学习者进行更为有效的思考。乔纳森提出以建模的形式来使用思维工具,它要求学习者利用思维工具,将对主题要素及其关系的认知过程以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凸显,如何借助建模工具,促进学习者概念转变,便成为教育技术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了改善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思维建模的角度出发,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形成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教学方式。

二 建模学习

思维建模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是建模学习,为了将思维建模的理念应用于教学研究,就需要根据学生对象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建模学习方式。建模学习分为探究性建模与表达性建模两种[5]。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探究他人(教师或专家)有关某一主题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与学习者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异,是以模型表示出来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者需要与这些模型产生交互作用,让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产生碰撞。学习者与这些模型的交互过程是:在“如果,那么”的框架下,作出预测、考虑可能的方案、作出决策并观察可能的结果。在表达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利用工具将自己思想的某些方面外化出来,从而表述自己的看法。例如,学习者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这一计算机工具软件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显示问题的表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者是在对自己的假设建构模型。探究性模式与表达性模式对建模工具的使用是大不相同的。在探究性模式中,教学者要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事先已经利用建模工具建构出来的适当的模型,并同时提供问题和活动。在表达性模式中,教学者给学习者提供空的工具,同时还提供可促使学生进行建模的材料和任务[6]。

由于本研究中选择小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小学生思维水平、推断能力和其需要学习的概念层次等特征,探究性建模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适合的。

三 研究设计

为了最终形成一套能够有效促进概念学习的建模学习流程,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1 内容选取

“生物与环境”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种子发芽的条件”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该部分的学习中存在概念迷思―“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并且难以改变,这一直是困惑教师的教学难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豆种发芽”作为实验研究内容。

2 建模软件设计

本研究选择采用Flash作为建模软件的开发工具。主要是考虑到Flash强大的交互功能、生动活泼的动画页面可以很好的迎合儿童的好奇心,以及解决其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问题。

“豆种发芽”的建模软件分为三个部分:实验说明、实验和扩展阅读。实验部分是建模软件的重点,包括温度、空气、湿度和光照四个变量,变量的值不同,豆种发芽的情况也不同。豆种发芽的情况是根据严格科学实验的结果进行简单量化,该量化呈现的是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的关系模型,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量化。该软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如图1所示,学生在设置变量的值后,首先通过点击四种情况中的一种作为预判,然后点击确定观察豆种在选定条件下的发芽情况,并与预判的结果进行可视化的对比。如果与预判结果不一致,学生可再次进行实验以确认实验结果,多次实验冲突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正是乔纳森在对技术的解读中提到的“技术应该是帮助学生思考的思维工具”。最终,学生通过不断的实验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

3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单组前后测的实验方法,对被试组在实验教学干预的前后分别进行前测、中测和后测,通过前后比较来研究实验因素的效果。

本研究试图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建模学习改善概念学习的教学效果。实验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展开,合作教师为该小学科学教学特级教师,具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科学教学有独特的见解。被试者为三年级三班全体学生。实验过程中,通过使用“豆种发芽建模软件”,并辅助认知策略支架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

实验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豆种培育阶段和建模实验阶段。豆种培育阶段采用的是以往教学中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针对某一条件对豆种发芽的影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由于不同的条件对豆种发芽的影响不同,要根据每个条件来设计实验以探索该条件对豆种发芽的影响。建模实验阶段是在多媒体教室实施,排除协作学习因素的干扰,每个学生一台电脑,每台电脑都安装了豆种发芽的建模软件。建模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步,学生首先要熟悉建模软件的操作流程。打开建模软件,点击首页“实验说明”,进入操作使用说明。阅读说明,简单掌握软件操作的流程。然后教师做进一步的操作师范,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建模软件。

第二步,实验开始前给学生提供问题支架。问题支架是为了说明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整体认识。例如:通过建模软件,探究豆种发芽需不需要阳光?问题支架可以使学生带着目的去完成实验操作。

第三步,开展实验。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给学生提供实验记录单。学生在问题支架引导下,针对问题设计实验。根据设计实验中所设置的变量值,对实验结果作出预判,点击确定观察建模实验结果,最后将实验结果与预判结果进行比较,完成实验记录单的填写。如果预判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冲突,且多次实验结论持续不一致,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深层思考。技术的支持能够帮助学生重新思考实验设计,通过逐步探索完成实验,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认知。

四 数据分析

实验过程中研究数据来自前测、中测和后测,以及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单。数据分析采用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P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

豆种培育阶段,豆种培育前,37名学生认为豆种发芽需要阳光,7名认为不需要;豆种培育后,有30名学生认为豆种发芽需要阳光,17名认为不需要。通过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Z= 1、872、58,差异非常显著,这说明通过建模实验,学生对于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看法有了显著性的改变,大部分学生开始认为豆种发芽并不需要阳光。

豆种培育阶段,豆种培育前,42名学生认为豆种发芽需要空气,2名认为不需要;豆种培育后,有41名学生认为豆种发芽需要空气,4名认为不需要。通过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Z= 0、65

本研究对小学生在不同实验阶段的概念转变状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分析表明,豆种培育前学生对于迷思概念“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的经验主要来自“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经过豆种培育阶段,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没有得到有效转变。原因是学生无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加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同时,不同学生在培育豆种过程中存在主观认识和微观操作上的差异,加之其分析能力有限,所以,对学生而言,实验培育的结果不能有效的说明事实。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才能作为事实依据,学生自主进行豆种培育实验显然达不到这一点。比如,一位同学在保鲜膜内培育的豆种可以发芽,显然保鲜膜内存在空气,而学生则认为没有空气,由此他认为豆种发芽不需要空气。

建模实验后,学生对于光照条件的认识得到了有效的转变,对空气条件也有了更清晰化的认识。原因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果与实验预判产生了多次的冲突,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其逐步否定原先错误的认识,并通过重新设计和实施实验,强化新的正确的认识,最终形成了正确的概念。

五 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利用认知冲突原理,设计、开发的建模工具可以有效的引发学生思考、支持概念转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形成了能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概念学习的建模学习方式,过程如下:

1 前概念分析,发现迷思概念及经验来源;

研究者可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之前的迷思概念以及迷思的经验来源,为下一步研究设计和软件设计奠定基础。

2 根据学生的阶段和思维水平确定建模方式:探究性建模或表达性性建模;

不同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存在差异,由此需要根据学生的阶段和思维水平确定建模方式:探究性建模或描述性建模。只有确定了建模的方式,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开发相应的建模软件或者选择支持描述性建模的建模软件。

3 设计和开发内容支持的或选择合适的建模软件;

在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和经验来源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相应的建模软件。开发软件的选择要顾及学生的阶段,比如,选择Flash开发建模软件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选择描述性建模需要根据学生的推断能力等来选择合适的建模软件。

4 设计、提供必要的支架;

建模学习是一个自主的学习活动,为了发挥建模学习的优越性,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鼓励其进行独立的探索。但自主探索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学者的帮助与支持。设计和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并理解不同的表征系统,同时在不同的表征系统中建立联系。

5 引发认知冲突,实现思维建模。

思维建模促进概念转变的原理基础是引发认知冲突。引发认知冲突可以通过技术支持(建模软件)或者设计知识内容两种手段来实现。在引发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借助软件的支持实现思维建模,从而达到思维建模促进概念转变的目的。

关于建模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6]提出教学者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建模时,为了保证建模学习的有效性,必须考虑如何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先前经验的丰富性,确定建模活动的种类、建模的复杂程度、模型的抽象程度以及任务的特征等问题。建模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根据学生年龄选择不同的建模活动;(二)提供可视化的工具;(三)提供必要的认知支架。关于建模活动的学习环境,何美、裴新宁[7]认为学习科学领域研究依据普遍认同的学习理论基础和探索实践,如情境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以及探究活动研究的相关成果,力图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来支撑建模活动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建模活动学习环境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支持逼真的问题/项目;(二)探究循环建模活动置身其中;(三)适时恰当的支架;(四)支持对话与协作。我们不难发现,本研究与以上研究者所提出的关于建模学习方式和环境的相关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强调教学前的学生特征及建模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对真实问题的建模,强调提供技术支持和必要的支架,强调学生利用建模软件对知识进行反复建构、对心理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等。关于对话与协作,本研究为了排除该因素对建模学习本身的干扰没有涉及,但会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引入对话与协作,以探究更丰富、有效的建模学习方式。

总之,思维建模是一种借助于思维建模工具将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思维建模能够帮助学习者改变原有的迷思概念,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以积极的探索世界,进而建构起有关世界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张俊、幼儿科学教育的第三条道路:概念转变[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5):22-23、

[2] Perkins, D、 Smart schools: better thinking and learning for every child、 NY: Macmillan, The Free Press、1992, (23):23-35、

[3] 胡久华,支瑶、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6,(9):52-53、

[4] 乔纳森,顾小青译、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

[5] Bliss J, Ogborn J, Boohan R, Brosnan T, Mellar H, Sakonidis B、 Modeling with Young Students-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101999, (2): 69-110、

[6] 刘儒德、建模:一种有效的建构性学习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49-54、

[7] 何美,裴新宁、科学教学中的建模活动:若干概念与研究主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9、(2):38-42、

The Analysis on Process of Concept Learning base on Modeling

――Taking the Elementary Science for Example

LIU Jia-liang1 ZHAO Jian-hua2 WU Xiang-dong3

(1、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Guangdong 523808, China; 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3、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scientific concept teaching in elementary,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idea of modeling, explores a new way of modeling learning for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using modeling software through a empirical study、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篇5

众所周知,石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源,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全球资原能源紧张的背景下,石油的开发和使用备受关注,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的问题。石油地质研究是石油开采开发的关键,正确认识石油地质的特征和规律,对提高石油开发效率影响重大。因此,在对此研究的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石油地质研究特征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对其特征和规律进行全面总结,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利用其特点,更科学的开采、开发使用石油能源。本文主要对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石油地质;特征;规律

前言

石油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开采、开发利用石油能源,要对石油地质进行研究,这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繁复的工作,石油地质的特征和规律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工作人员能够对石油的分布情况、分布特点等进行描述。但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很多研究人员由于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区分不开石油地质特征与规律,不能正确的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致使石油地质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水平还较低,不能对石油的开采提供一个全面、有力的指导。因此说,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加深对石油地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石油地质研究简述

石油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在社会经济生产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但石油能源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在全世界资源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非常关键。因此,石油地质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石油地质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能够对石油地质的结构情况、演变历史、移动方向、移动方式等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此外,还要正确认识石油地质特点和规律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在研究中发生混淆,从而影响到对石油地质的正确认识。在充分了解石油地质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抓住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采取科学方法,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石油开采、开发利用的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实现石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石油地质特征与规律的区别分析

(一)石油地质沉积结构的特征与规律

在对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沉积结构的特征与规律的研究是主要内容之一。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比较深入。虽然石油开采相关信息不断积累,为石油地质研工作也提供了可靠地依据,但是石油地质在发展中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与时俱进,加强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石油地质勘探人员已经发现了含有砂岩,其主要特点是,后层呈块状,砂岩还存在着深灰岩层这个特殊地带,在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对砂岩的成因进行探索分析。这也是石油地质研究的进步表现。以梁家楼砂岩为实例,研究人员对砂岩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全面深入的研究沉积结构,不但有效的了解了砂体的成因,也发现了新的现象。因此,可以说,在不同的时期,对石油地质沉积结构的研究,人们的实际认识是不同的,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通过对其它石油分布区的研究,发现沉积结构的特征也有所差异,但是虽然研究的时间不同,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说明石油沉积结构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的。相关研究人员从单纯的构造分析到对其进行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说明石油地质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石油地质构造结构特征与规律分析

构造结构研究也是石油地质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石油地质条件下,地质构造上的差异也较大,实际的特征和规律也不同。石油地质勘察研究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展开了对石油地质构造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从单纯的了解到对其特征和规律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对石油凹陷和断裂背斜构造的研究,对其特征的额研究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对其规律的认知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动力学机制和动力学过程两个方面。相关人员已经对构造的特征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边界断层形成背斜、拱张形成背斜、断层走滑分量形成背斜和逆牵形成背斜来说,成因不同,形成的地质状态也不同。随着石油地质勘察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其研究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虽然以往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为石油地质研究的进步还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石油地质研究人员对构造特征和规律研究还在扩展,从外力的结构分析已经发展到内结构特征的研究,从最初的几何角度向动力学角度发展,通过对构造结构特征的表象分析,探索其客观的发展规律。

(三)石油地质油藏特征与规律分析

在石油地质研究中,油藏特征和规律是重点。研究从未间断过,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吉林油田为实例分析,随着石油地质的发展,石油的分布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更具实际研究,目前油藏的主要特征有:环状分布、复试相聚分布等。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以外在结构为主,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始逐渐向油藏的内在规律方面研究。在之前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相关控制因素的分析,而今主要是对因素之间联系进行分析,可见油藏研究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油藏分布状况、分布特征和相关理论分析,加上现代石油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对油藏特征和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油藏规律对油藏特征在某一程度上是有着决定作用的。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油藏进行全面分析,更深层次的研究油藏规律,从而更好的掌握油藏的动态,为石油开采工作的进步创造优良的条件。

三、正确认识石油地质规律

(一)明确石油地质规律研究思路

首先,综合思路。在石油地质研究中,要对多种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这些外部的表象往往是其内部规律的真实反映,由表及里,对其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对石油地质现象进行管擦汗分析,更具实际研究情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对石油地质的不同特征、不同表现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对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把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结合起来,这也是石油地质特征国规律研究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综合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石油地质规律。其次,推论分析。所谓推论,就是在石油地质研究中,更具已知的理论知识,研究结果,从某一个细节出发,通过多层次、深度的研究分析,对未知研究情况进行科学的判断,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研究成果。在石油地质研究中,要采用推论的分析思路,根据石油地质现象,从一个现象或者研究结果出发,更具事物之间普遍存在联系的客观顾虑,进行实际的研究,反复推敲,进行科学的推论,进而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加深对石油地质规律的认识。

(二)采用正确的石油地质规律认识方法

在研究石油地质规律的正确方向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水平,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要把影响石油地质规律研究的各个因素考虑在内。对于石油地质人员来说,要具备全局观念,以整体的研究思维,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找准切入点。明确研究目标,采用先进的技术,对石油地质进行有效地勘测,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全面分析各种问题,以正确的方法展开研究工作,要善于利用典型案例,对不同的石油地质情况进行研究,深层次的研究和认识石油地质规律,以点带面,进而提高石油地质研究工作水平,提高石油开采工作的效率。

四、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和规律,对提高石油开采和利用的效率,体现石油能源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研究中,相关人员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采用先进的技术,更新思路,深刻认识石油地质特征和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断提高石油地质研究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诗、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浅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03:1-5+111、

[2]于静,花宇,梁启武、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分析[J]、科技传播,2015,18:113-114、

[3]于凡、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浅析[J]、化工管理,2015,35:136、

[4]马骥、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探讨[J]、化工管理,2014,09:147、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篇6

关键词:现代管理理论;时代特征;基本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于核心范畴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社会的发展下,现代管理理论有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基于这两点进行分析。

一、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

(1)国别性色彩

西方管理理论与西方国家自身的情况有密切的关联,是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管理的本质就是改革,管理理论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进行创新,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照搬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我国特色的历史背景来制定新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制定需要针对当时社会发展现状,一旦与社会发展现状脱离,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早在2004年,国家就针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与任务来制定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现代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调动起各类积极的因素,提升社会创造活力,推进管理体系模式的创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在十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起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这种现代化既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涵盖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其本质就是在我党的带领下,制定出由政府、公民、社会组织以及企业共参与的管理格局,提升综合治理能力。这就给现代管理理论赋予了新的特征。

(2)实践性特征

现代管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从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任何的社会生活本质都是具有实践性的,现代管理理论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年代中,现代管理理论具有不同的实践性特征,在理论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科学看待社会上出现的各类矛盾,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3)创新性特征

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创新,我国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国家不同,如果一味的进行追随与模仿,无疑是难以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根据社会的发展步伐来创新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组织机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实现了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

关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涉及到大量的问题,从学科管理诉求来看,学科诉求是包括理论诉求和实践诉求两个方面,从现代管理理论的管理理论来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营造出一种舒畅、默契的关系。研究显示,和谐管理属于管理的最佳状态,也是我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诉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工作,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基础条件。长久以来,之所以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屡受挫折,一个重要的诱因是由于管理模式是不科学的,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究竟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我国国情呢,毋庸置疑的是,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组织、管理计划、管理控制与管理领导工作都必须要科学化,这既是管理手段,也是一种管理过程,以科学化来控制管理工作,实现风险管理、绩效管理、文化管理、流程管理、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不断完善现有的管理理论。这不仅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过程、要求和归宿,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精髓。客观地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线与中华民族近现代所追求的民富国强的伟大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要强调的是,不仅民富是国强之本,而且民是国的组成部分,肯定人、重视人,求发展、重民生是现代管理理论所认同的普适理念。在电子计算机普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使决策和控制更加准确,管理理论综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一体化,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21世纪的管理学应重整也必然会重整自己的理论体系,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使之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严密的演绎体系,使之科学性得到不断地升华。

三、小结

总而言之,现代管理理论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中规律、效率和理论知识的概括,这也是我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时代特征的研究也正是为了中国式的管理实践走上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冯大力、论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的分野及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 2013(04)

[2] 武,吴磊、关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05)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篇7

[关键词]创新性高端人才;概念创造力;创造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05-06

用创造性测量得分的方式来界定和筛选高创造力人员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创造力测验上显示的高得分与实际的创造力之间,可能存在许多中间因素,二者可能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可能存在本质的区别。就目前创造力研究领域积累的资料而言,还缺乏充分证据来证明创造力测量上高得分是未来实际创造才能的有效预测源。为此,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中,启动了一种反向的研究路线,不是通过创造性测量预测未来创造力,而是选择具有被社会公认的创造性成就的高端创新人才,通过回顾性地研究他们代表性的实际创造成就及思维、个性与个人成长历程,揭示具有实际高端创造成就和才能人群的特点,从而找到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有效实施创造力培养的可靠切入点。

一、高端创造群体的选择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高端创造对象

高端创造群体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4位具有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部分是38位具有突出创造性成就的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杰出人士。

1、创造性院士科学家

建国以来,我国科学界在各个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与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性贡献是分不开的。本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命5个学科,先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的青年科学家,每个学科各100人,共500人作为候选人,再匿名列出其代表性成果,通过专业评定其成果的新颖性和适用性(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事物的能力、预言发展的能力),选出107位候选者,并最终确定可以参与研究的34位被试。34位被访科学家的具体情况见图1。

2、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被试选择

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有学术性与社会性之分,前者主要指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研究,并在其领域取得了独创性成果的人员;后者主要指社会认可程度较高、有为人所瞩目的原创性作品和成就的人员,比如从事艺术创造的画家、书法家、导演、舞蹈家、音乐家等。对学术性创造性人才,主要以他们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独创性来判断他们创造性所达到的水平;而对于社会性创造性人才,则是以其作品的创新性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社会认可程度和领域知名度为标准。经过同样的专业人士对有关候选人代表性作品的创造性和领域创造水平及影响力的评定程序,最终有38位人文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进入本研究,与科学创造性人才数量基本对应。38位被访人文社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二)深度访谈及资料分析

对于科学创造者的访谈主体部分有两个内容,一是让被访者讲述自己最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过程,反思哪些特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让被访者谈对他们的成长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具有影响的重要生活事件,说明这些事件对创造活动的意义。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才被试进行的访谈,主导结构与对科学创造者进行的深度访谈法相近,但在过程中也使用了针对该群体特征的不同程序,同时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艺术创造的个体特性,对个体的创造过程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访谈1~2小时。为保证访谈的质量和访谈过程本身的一致性,访谈工作全部由负责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研究的张景焕博士和负责社会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的王静博士完成。

访谈前最主要的准备工作是访谈提纲的设计。根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结合文献资料和已有的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在和小组成员多次商讨之后,拟定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访谈提纲,并通过4次预访谈进一步修正之后,最终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

访谈的录音资料全部逐字转录成了文本,并对文本资料进行逐行的微观分析,以产生初步的类别。微观分析实质是开放编码的过程,以发现并界定资料中所隐含的概念及其属性。具体做法是,在访谈资料中划出被辨别为某一特定心理特征的句子或(一系列)陈述,将它们编为一个独立的码号。阅读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特征就进行一次登录,重复出现的特征也进行登录,并在编码器上记录下这些特征的内容及出现频次。

归纳微观分析结果,可进行主轴编码。主轴编码(axial coding)是关联类别与次类别的过程。因为编码围绕某一类别进行,并在概念层面上连接各个类别,因此称为“主轴”。具体做法是,列出上述分析得到的所有码号及每一码号的内容,从理论上分析每一个心理特征的含义,从访谈资料中发现每个心理特征实际的、具体的内容,从而发现各个心理特征的关联及重复的成分,将在内容上有较多重复、理论含义相同的码号合并到出现频次较多的码号上来。根据微观分析和主轴编码,建立初步的编码索引体系,并通过进一步完善编码工具,形成对编码主题的描述,在有了初步的编码类别与编码主题样例之后,再建立完善编码索引与编码词典,并据此进行编码,最后找到科学及人文创造者的思维与关联心理特征。

二、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

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是根据前述详细的编码过程获得的编码结果进行的。对有关结果进行了编码信度和评分稳定性检验,证明结果可靠。按照某一特征的出现频次不少于总人数的25%,即不少于9次(34×25%=8、5≈9),共有26项心理特征符合这一标准(见表1)。

对获得的评分结果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x2=495、626,df=496,p<0、0001)。在比较了各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方差最大旋转。载荷量的碎石图表明,可以抽取5个主成分。5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5 1、647%。根据每个主成分所包含的心理特征,这5个主成分可以命名为内部驱动的动机、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以及强基础智力,解释贡献率分别为17、32%、12、15%、8、32%、7、62%和6、24%。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科学创造者综合性动机包括内在兴趣(内部动机)、理想抱负和积极情绪体验三种成分。艾曼贝尔(T、M、Amabile)认为,内部

动机的作用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机制。艾森伯格(R、Eisenberger)认为,奖赏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其起作用的方式是:对新异表现的奖赏提高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对常规表现的奖赏降低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艾曼贝尔认为,外部奖赏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控制和信息。奖赏提供的信息是鼓励求新的信息,它使个体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奖赏所激发出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及创造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在激发因素使个体感觉受到控制,这种类型的外部影响与内部动机是不相容的,因而不利于创造。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88、24%的科学创造者认为内在兴趣对他们的创造性工作非常重要,但仅有内在动机对于长期的创造性工作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具有远景驱动效应的外部动机共同发挥作用,以明确的社会经济的形式奖赏、鼓励创造力能够强化创造动机,不能一概否认外部动机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取得高创造成就的研究者大多具有多学科背景,广博而又交叉的跨学科的知识组合以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使得科学家不断用新的方式去理解、体会正在研究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路与观点,有时则是其他学科方法的直接移植或借用取得了另辟蹊径、曲径通幽的意外收获。多学科的学术基础可以培养不同的思维模式,能够融不同思维模式于一体并互相启发,当面对具体课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创造。

在性格特征方面,本研究发现,就科学创造而言,自主牵引的性格特征包括勤奋努力、坚持有毅力、独立自主、冒险、自信以及乐于交流与合作。这一特征与兰克(J、Rank)和弗里斯(MFrese)等人提出的个体主动性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研究认为,个体主动性包括自我发动(self-starting)、积极行为(proactive)和坚持(persistent be-havoir)三部分,其具体特征包括,对自己工作质,量的要求超过工作的一般标准,在工作中花更多的精力,积极战胜困难和障碍等。有研究表明,积极行动的人格预示着未来的创造。

在思维风格方面,本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的思维富于开放性,思维独特新颖、灵活变通,并且善于洞察和进行系统研究。与斯腾伯格(R、J、Stem-berg)的观点不同,本研究认为洞察力属于思维风格,斯腾伯格等人将洞察力视为智力特征的重要部分。对洞察力的科学心理学解释见于斯腾伯格等人的论述,他们认为洞察力是选择性比较、选择性组合、选择性编码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洞察力不是一般的心理历程,而是选择性的智力过程。既然是选择性的过程,个人特色以及知识积累就会起到重要作用,就可以看作是体现个人风格的心理过程,在这里被称为思维风格。

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都具有较高水平的一般智力:理解正确、思路清晰、学习新知识快。此外,他们都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特征

根据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深度访谈的文本资料进行的分析,主轴编码上形成的概念词有21个。有关概念词在被试文本资料出现,该被试就在此概念词上得分“1”,重复出现都计为“1”。表2(见第8页)所示是38位被试在21个概念词上的频次结果。

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中,有28位自愿在访谈之后参加与领域新手的对比研究。领域新手来自于某大学大一到硕士三年级的学生,为了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相对应,研究者只选择了社科和艺术两学科的学生。

创造者和新手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3(见第8页)。

本研究选取的比较指标来自于词汇联想测验的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等四个方面。相关特征的操作性定义如下:思维敏捷性,指被试在特定时间内联想到的词汇的个数;思维灵活性,指被试所有联想到的词汇依照思维灵活性编码方法获得的类别;思维深刻性,本研究中思维的深刻性体现为被试自由联想到的词汇体现的深度;思维独创性,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特的和新颖的智力品质。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特性都由同行的稳定性评定获得。

对比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者与同行新手相比较,在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特性两方面差异显著。创造者要明显优于同行大学生新手。

创造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思维的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批判性、对比性、类比迁移能力等为被试尤其强调的特点,对于创造性成果的最终实现,都具有使得整体创作思维过程得以完成的重要作用。

思维的综合性是所有思维特点中被提及率最高的,28位参加这一部分研究的创造者中,高达24位被试(约为86%)提及思维综合性这个思维特征。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和创造力相关,往往精通两种专业的人较为富有创造力。本研究中也发现,思维的综合性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条件。被试强调,“理科思维”“多学科角度看问题”,是能够很好帮助自己思考的方法。在这里,思维的综合性除了指学科间的综合外,还包含其他多重综合形式,包括与前人研究的综合、个人积累等。正如被试所强调的“学术积累延伸”“继承基础上的推进”“看读中的发现”“你越做你越有经验,这也是你的积累”。

超过82%(23人)的创造者被试提及创造过程中思维连续性也是创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特点。在这里,创造性思考是一个不间断且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协同活动的过程。在一个问题没有达到一种心理预期之前,思维总是处于激活或者待激活状态,随时可能被激发。创造者认为,没有绝对创造性的作品,任何一个作品都是前面作品的延续。

分领域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的思维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人文社会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综合性、批判性、对比性、目标性、求新求变、激发性、精确性、多向思维、敏锐性、聚合思维等特点,这是由其创造工作需要的系统思维特性决定的;而艺术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系统性、类比迁移、连续性、想象、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形象具体思维等特性,使得有关的思维过程需要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系统创造过程不同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社会科学创造者显示出显著的思维批判性优势,而艺术创造者则显示出思维类比迁移能力的显著优势。因此,人文社会领域创造性成就的取得更加需要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而艺术创造则更需要有优势的思维类比迁移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在思维独特性上也显著优于新手群体,这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我们在创造者被试群体选择时对创造者所作的界定,因为创造者群体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生产出独特、新颖创造性产品的能力并实际完成了产品的创造过程。

分析访谈资料可以发现,高成就的创造者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使得思维的速度减慢(创造者

的平均年龄比领域新手的平均年龄大43岁),而对于领域新手,其思维灵活性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单一。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信息环境的迅速变化,即便是新手,其思维方式也开始呈现多方向、多角度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创造者还是领域新手,学科的不同没有给人们带来思维特征的本质差异,这正好说明从创造性思维特征人手整体研究创造者特点的可行性。虽然不同学科联想到的词汇可能不同,但是思考的方向、思考的维度、思考的深度不会因为学科而有差异。高创造性的人才,无论其从事的学科如何,都会在某些创造性思维特征上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四、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揭示其之所以成为高创造者的原因,并为在教育实践中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创造力的基本结构――敢想敢为

根据上述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关联心理特征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科学创造者认为,创造者既有知识广博、内在兴趣、发现问题、洞察力、思维新颖和灵活等特点带来的概念创造力,又有独立、坚持、勤奋和愿意尝试的创造执行力,并且有抱负,有进取心,从而使复杂和艰难的创造过程终于成功转化为物化产品。概括而言,顺利完成具有独创性的高水平创造成就,需要两种基本心理条件,即产生或提出具有突破性创新观念的能力(概念创造力)和将创新概念付诸实施并物化为创造产品的能力(创造执行力)。创造执行力又与为创造的实现持续投入心理能量的使命感和坚持性紧密关联。用日常语言简单表述创造者的基本特征,就是敢想(概念创造力)敢为(创造执行力)。

长期以来,创造力结构研究方面始终存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二分研究,一直不能很好地统一,二者对创造性实际成就的影响和贡献也不能形成合理的逻辑解释。笔者通过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深入研究所建立的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或“敢想敢为”模型,很好地将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统一到了一个整体的创造力概念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领域创造者对创造人格特质评定的同样倾向也证明了这一点(限于篇幅,创新性高端人才人格特点和成长历程的研究结果另文发表)。

任何创造力成分,如果脱离了实际创造作品的生产,都不具有实际意义。而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模型,正好对应了创造产品生产过程的创意产生能力和将创意物化为产品的能力。概念创造力是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功能,其产品就是创意,是创造性产品的开端。而创造执行力是创造性个性的功能,它提供了创造者将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动力和执行机制,并使创造者最终完成创造产品,使之成为事实。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创造者都既是创意的提出者,同时又是创意的践行者。

(二)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对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启示

上述以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系统研究为基础而概括总结出来的创造力“敢想敢为”的基本结构,对于促进国家创新目标的实现和实质提升创造性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更偏向于平衡发展的适应性人才,如希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培养“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而对突破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虽有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人才需求,但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条件,还缺乏深刻的了解,更缺少有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通过对72位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其关联特征的纵深研究,在两个层面可以直接被用于教育实践,明确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促进创造性人才产生的教育环境,引领我国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实践。

第一,在教育实践中创造让孩子“敢想敢为”的空间。根据本研究结果,要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必须培育适宜于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和社会氛围,推动青少年“敢想敢为”,提升其概念创造力,并同时在性格培养和技能训练上提升其创造执行力。大量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普遍存在鼓励依从的倾向。金盛华曾明确提出:“中国儿童性格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的深层原因,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充满过度保护、过度引导和压力。过度的保护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机会,不能经历本该由自己经验的事情,而且学会了依赖;过度引导使他们丧失了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学会了被动接受影响而不是主动思考的习惯;压力限制了他们经验的范围和心灵的自由,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归根到底,他们丧失了太多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并使自己的理智得到发展的机会,性格的软弱和思维的贫乏,是这种发展历程的自然结果。”显然,我国教育需要学会把青少年的“敢想敢为”当成一种能力来培养,这才是真正创造力培养的开端和本质。

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篇8

根据学科分类国家标准,中医学有四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针灸学。这四个一级学科,有共同的思想理论渊源,在科学方法总论研究中,其创新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脉络及复杂关系得到了全面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各个学科的各自特征、创新发展思路与方法是深化和完整构建中医学创新方法体系的重要举措。

1、1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分析

在不同角度和层面,各学科有共同的问题范畴架构特征,例如都面临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如名词术语、诊疗过程、药物生产等规范标准化,这些属于中医学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范畴。除了共性的范畴特征之外,各学科也存在明显的个性特征。通过分析、归纳各学科的科学问题范畴,是全面、系统探索各学科创新方法的前提。证候分类、复方应用和疗效评价是中医学学科框架的核心,其间的方证相应、方效相关和证效相应网络关系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中医学基础与诊断、传统中药学与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由基础到临床共同构成中医学学科框架体系。中药学传统中药学是以研究功能主治和毒性为重点,“有故无殒”的毒性评价理念对指导现代药物毒性评价有重要意义,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性味归经和炮制鉴定有助于临床准确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兼备是现代中药的固有属性,从资源学、栽培技术、炮制学、药物化学、药理毒理学角度多方位研究中药,构成了现代中药学的学科框架,近来兴起的网络药理学理论和技术,为现代中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中药学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应用,过程中的相关规范标准研究、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不可或缺。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以腧穴学和经络学为中心,与之相关的腧穴特异性研究、经络实质研究、脏腑相关研究都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另外,针灸学独有的经穴诊断、经络辨证和经穴配伍形成了其独立的辨治体系。不同于药物,针灸施治是一门技术,其规范和现代机制研究也是针灸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临床研究,以针对优势病种的疗效评价为重点。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形成的新医学体系。从认识论到疾病的诊治,中西医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中西医结合应从认识论角度融合互补,现代基于整体复杂体系的系统生物学兴起,为中西医结合、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契机。中西医结合诊断具有微观与宏观结合、病与证结合的特点,治疗方面强调中西医疗法的优化互补,疗效评价需要证候信息、客观指标等的综合评价。现代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网络生物学技术为兼顾中西医特性的结合医学研究模式提供的技术支撑。

1、2各学科已有科学创新方法的整理挖掘研究

在各学科由萌芽丰富成熟的发展历程中,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工具的不断涌现,推动各学科不断进步。在明了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挖掘各学科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创新方法特征,求本溯源,对建立以中医学主体思想为根、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创新发展的现代各学科创新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采用文本挖掘技术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阶段多个维度综合评价遴选找到影响学科发展、里程碑式的“重大人物—重大科学问题”,分析重大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时代特征以及重大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与同时代其他医家比较,立体化呈现当时的学科科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参阅当代中外文献,探索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内在联系,评述对现代中医药学研究的借鉴意义。(2)各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研究剖析和成果分析:建立和持续支持各学科的重大研究项目研究,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关键科学问题攻关的重要举措。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近10年来,各学科的863、973、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专项、行业专项等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参阅中外文献,在世界生物医学发展和国内中西医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研究切入点、目标内容、技术方法、关键技术、组织实施步骤等方面的共同规律,分析成果及其相互关系,系统评述其对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意义,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文本挖掘流程首先是采集各学科发展历程中“重大人物—重大科学问题”文本信息和当代各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科研信息;在信息电子存储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清洗、集成、转换等过程,使文本信息集合构成文本信息库;针对具体研究目标筛选变量,然后根据变量的结构和性质选择相应的挖掘方法,以一法为主,多法联用进行挖掘[3]。

1、3针对当代各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利用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TRIZ)主流技术创新方法分析框架和工具,在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内,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和专家访谈共识法找到当代各学科不同维度、层次的关键具体科学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着重考虑的对象、属性、参数等因素,揭示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作用,使问题分析过程形式化和结构化。参阅中外文献,结合当代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认识前沿,探索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从科学思维、方法、工具3方面探讨问题解决技术路线和关键环节,探索各个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4-5]。TRIZ的操作流程首先是将各学科中具体科学问题抽象成为TRIZ通用格式问题,然后根据TRIZ问题与方案之间的匹配关系,寻找通用解决方案,最后再将通用方案具体化为具体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