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英雄人物事迹材料(精选6篇)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材料 篇1
邱少云
邱少云,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为了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在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当时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以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实践了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 篇2
精忠报国的岳飞
“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当人们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悲壮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想起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是南宋时期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宋朝衰微、北方金国强盛的时期。当时的金兵经常南下,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民不聊生。岳飞耳闻目睹,再加上母亲的谆谆教诲,他从小就将精忠报国的志向铭刻在心间。为此,他勤奋好学,到处拜师学艺,苦练各种本领。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大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黄河两岸、两淮之间,军民奋起,抗击金军。学有所成的岳飞满怀着爱国的热忱,奔赴抗击金军的战斗前线。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掳走宋钦宗、宋徽宗父子,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耻”。同年,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继位,称宋高宗,南宋建立。半壁河山沦落,千万百姓流离,“还 我河山”成为当时最强烈的呼声。
岳飞投军后,先是投奔到宗泽的部下。因为他作战有勇有谋,受到宗泽的重用。之后,岳飞又屡建战功,威风大振。特别是他领导的“岳家军”,其严明的军纪、强大的作战力,使金兵闻风丧胆。而岳飞也成长为一代大将,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一起,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
1139年,岳飞听说宋金议和即将达成,立即上书高宗,认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慷慨激昂地表示:“臣愿一鼓作气,收复两河沿岸的失地,报效国家。”可是,软弱的高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与金国议和。
恰如岳飞所说,金国是不可信的,他们于1140年撕毁和约,派金兀术等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南宋首都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宋军没有防备,城池相继失陷。眼看金兵要逼近临安了,宋高宗急命岳飞等挥师北上。于是,积淀在岳家军身上的激愤爆发了,他们一路攻无不克,所向无敌,剑指中原。
1140年7月,岳家军和金兀术的一万五千精锐骑兵在河南郾城(今漯河市)进行了旷世对决。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岳飞坐在马上,背后的帅旗猎猎作响,他面色冷峻,看着旁边的岳云说道:“此去只许胜,不许败,否则休要回来见我!”岳云望着父亲,坚定地点了点头。
一声令下,岳云纵马飞奔出去,身后跟着八千背嵬骑兵,杀声震天地冲入敌军阵营。一时间万马奔腾,沙尘滚滚。岳家军士气如虹,一路冲杀。很快,金军败下阵来。再看金兀术,脸色铁青,亲自披甲上阵,杀了过来。岳飞见状,也催马上前,加入了战斗。岳飞不仅槍术了得,箭术更是冠绝三军。只见他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箭到之处,金兵应声倒下。岳家军一看主帅如此神勇,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大败金军。
郾城一战,岳家军完胜。紧接着,岳家军又一口气收复了十余座州郡,中原失地重新回到宋军手中。主力尽失的金兀术捶胸顿足,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
然而,就在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痛心疾首,不忍心离去,无奈,军令如山。岳飞为了掩护河南百姓南迁到襄汉一带,故意放出风去,说准备第二天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北逃,大批百姓得以平安南迁。
岳飞退兵后,金兀术大喜,立即杀回开封,不费吹灰之力,重新占领了中原地区。
1141年,宋金议和之后,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只可怜一代枭雄,落得了如此下场。但是在老百姓的心中,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却将永远长存。这种精神将化为一种伟大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舍生忘死、奋勇拼搏。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材料 篇3
钱学森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1955年10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并于1958年10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当时人力、物力等条件很差,但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满腔热情地投入我国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军委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为奖励他的突出功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英雄人物 篇4
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了消除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中国英雄人物 篇5
大将军卫青
自秦以来,中原边境经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以擅长大范围机动和骑兵作战而闻名,他们时常烧杀掳掠中原边境,而面对这样的局面,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却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是寄希望于和亲来换取一时的安宁。
执政不久的汉武帝刘彻,凭借着“文景之治”积累下的巨大财富,开始强势改变西汉初年定下的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而卫青正是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
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出身贫贱,从小在平陽公主府上做骑奴。他聪明好学,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重用。
公元前129年,匈奴再次兴兵南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派四路大军出塞迎击匈奴,并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领骑兵一万人,从上谷郡出发,深入匈奴腹地,痛击匈奴。
九月的塞外,秋高气爽,草肥马壮。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宽阔辽远。卫青带领着一万骑兵,浩浩荡荡出发了。边塞居民久受匈奴騷扰和掠夺,终于等到朝廷出兵反击,都欢呼雀跃,夹道欢送。
卫青首次出征,除了兴奋,当然还 有点紧张不安。他骑在马上,行进在队伍当中,边走边想:虽然对匈奴人的强悍凶猛早有耳闻,但真的就像那些大臣们讲得那样可怕吗?真的就无法战胜匈奴人吗?卫青虽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战争会怎么样,但他心底很清楚:纵然战败舍身成仁,他也绝不会做个胆小的懦夫,更不会投降匈奴人。
阵阵北风吹过,卫青的头脑变得十分冷静,他眼望着远方,塞外的草原辽阔无边,蔚蓝的天空上一只雄鹰正在翱翔。忽然,雄鹰一个俯冲,眨眼的工夫就抓住一只兔子迅速起飞。卫青恍然大悟:这只雄鹰不正是在教我如何对付匈奴人吗?我的部队要像这只雄鹰一样,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出击,战斗结束后快速离开,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反击的机会……想到这里,卫青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底气十足。
大军行进了数日,没遇到匈奴的大部队,只和几小股匈奴部落交战,并取胜。从俘虏口中得知,再往西行进约一天的路程,就是匈奴人的腹地——龙城,一个匈奴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卫青马上召集众校尉和副将来到自己帐中商议下一步的计划。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龙城是匈奴人祭祖、祭天的地方,仅驻扎了一千多人,而且这个地方没有重兵把守,如果突然袭击龙城,必能打他个措手不及,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顿时议论纷纷。看到大家七嘴八舌,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决议不下,卫青果断地站起身来,对众将道:“就这样决定,战败我自会向皇上请罪,请各位无须多虑。”
卫青又道:“此次出征,关系着边境百姓的福祉,也关乎我大汉的颜面,皇上十分重视。匈奴人虽然强悍凶猛,但我等也并非胆小懦弱之人,前面几次交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卫青顿了顿,看着大家,接着说,“你们离家别子,随我出征到这荒漠之地,和匈奴人浴血奋战,卫青感激不尽。只要大家奋勇杀敌,我自当禀告皇上,为各位请功!”
“愿为将军效力!”众将异口同声道。
“好!传令下去,准备开拔!”
凌晨时分,大军开始向龙城进发。卫青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不出所料,还 在睡梦中的匈奴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死伤七百余人。天亮时分,打扫战场,收拾停当,卫青带着自己的大军开始回撤到汉境。
经此一役,卫青不仅名声大振,而且还 积累了对匈奴作战的经验,总结出了独特的战术。自此以后,卫青在对匈奴作战中六战六捷,无一败绩,威震大漠。最后的漠北之战,卫青和外甥霍去病联手,彻底打垮了匈奴主力,使其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实力觊觎中原。卫青也因此被历代兵家所敬仰和崇拜,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军事家。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材料 篇6
袁隆平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日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可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坚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梦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到达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