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方案 > 常用文书

清泉石上流的上「标准答案」(精选7篇)

时间: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 篇1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俺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俺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俺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俺还”。)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俺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协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同学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俺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俺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俺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置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同学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同学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俺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俺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俺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干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同学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难过、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俺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俺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难过,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同学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俺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俺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括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俺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同学练写。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 篇3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轻诺必寡信。 ——《老子-六十三章》

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通书-诚》 宋 周敦颐

山深松翠冷,树密鸟声幽。 ——(扬州园林)

花香鸟语无边乐,水色山光取次回。 ——(北海公园静心斋)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厦门鼓浪屿)

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 ——(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 王国维

下册: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忆秦娥·娄山关》 XX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七律·长征》 XX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百忧集行》 唐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上 李 邕 》 唐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行路难》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读背背: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李白药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尺寸与人。 ——李纲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 篇4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 篇5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秋思张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牧童吕岩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WWW、BAIHUAWEN、CN】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 篇7

小学时期是背诵古诗词的好时机,这个阶段大脑的记忆力正是最佳时期。小学五年级学习的诗句都是一些很有哲理性的内容,需要我们先背诵,再逐渐理解含义。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