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方案 > 常用文书

最新高考历史的重要知识点梳理(精选5篇)

时间: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考点归纳 篇1

一、“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挽救统治。

5、意义: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维新派:

(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

①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但最后结果失败。

(5)影响: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2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篇3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中央)①帝国的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②中央政府的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还①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3、意义:秦虽_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高考历史必背难点 篇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 “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4)“-----”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①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高考历史知识点如何高效复习 篇5

一、学会整合知识点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多且杂,为了让自己的复习更加有效率,考生就要学会整合知识点。考生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来整合各章的知识点,把相关的那些零散的内容整合到一起。例如以古代史第一单元的先秦为例,主要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这几个阶段,考生就可以以历史发展的时间段来整合知识点,当然整合的时候可以分经济、文化、政治、民族关系这四大类。分类整合知识点会梳理的更清楚。

二、不要看太多课外书

高中历史考生最好的复习资料就是教材,考生把教材吃透了,那分数绝对不会低,根本用不着去看课外书。但有些考生偏偏买了很多的课外书,原因是怕自己错过了重要的知识点。可是盲目的看课外书,考生要记的东西只会越多越杂,从而导致考生漏掉了重点,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因而,考生只要把教材吃透即可。

三、要建立知识框架体系

高中历史的复习,第一轮主要目标是掌握基本知识,而到了后期复习的过程中,考生就要慢慢的建立知识的框架体系,将抽象的知识立体化。毕竟高中历史的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式或者是叙事的方式,而并不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的方式。所以,如果考生不建立知识框架体系,那就会造成知识点记忆紊乱,。因而,平时考生就要花时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记知识点需要讲究方法

高中历史的理论知识很多考生都是死记硬背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记忆方法。虽然说死记硬背也有效果,但效果不高,考生还是要讲究方法。考生可以试一下感官协调这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多种感官协调起来,记知识点的时候,除了用眼睛看、用脑想以外,考生还可以多动口,多动手,来增强自己记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