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思维品质(精选6篇)
游戏形式,生活化环境,培养幼儿思维的主动性 篇1
1、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幼儿期是形成数学学习兴趣和态度的最初时期。早期的数学学习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很多对数学有莫名畏惧感的成人,都是在幼儿早期遭遇过学习数学的痛苦和挫败。因此,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数学时,教师就要转变观念,要小心呵护幼儿那颗极易受伤害的心灵,无论幼儿的学习能力如何,教师都要坚持保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好奇心。
、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篇2
有一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这说明,每个幼儿都有学好数学的潜能。作为幼儿的数学启蒙教师,自己首先需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并且要以这样的信念去影响所教的幼儿,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在数学学习能力上的肯定。对于数学能力一般的幼儿,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建立起数学学习兴趣就被某些成人贴上“没有数学天赋”标签的幼儿,教师更要做到有耐心。因为焦急对于学习数学无济于事,在幼儿学习遇到困难和出错时,教师的宽容可以化解幼儿内心对数学的排斥,而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数学思考,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多提供变式材料 篇3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教师应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数学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鼓励幼儿设问 篇4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游戏情境中,才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使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小班分类活动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过年时喜欢新年礼物的特点,设计了“新年礼物”的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各种日用品的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各种日用品的不同特征及用途。(教学论文 )幼儿非常积极地投入了分类活动,他们将薯片、饼干、果冻等归成一类(吃的),将小汽车、积木、布娃娃归成一类(玩的),把衣服、裤子、手套、袜子归在一起(穿的),并分别给这三类物品贴上标记,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再如教师创设的“开商店”游戏,幼儿要将物品按种类等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物品和收回“钱”的数量,甚至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进行加减运算等。在这个数学活动中融入了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既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又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经历思维过程,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篇5
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借助数学本身包含的“类”“序”“对应”等数学思维的主要元素,让幼儿在领会和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经历各种思维过程,从而获得逻辑性的思维品质。如:幼儿进行小、中、大皮球的比较,幼儿对小、中皮球进行比较,再对中、大皮球进行比较,最后再以中皮球为中心与小皮球和大皮球比较,在比较中得出中皮球比小皮球大、比大皮球小的相对性关系。而教师也可让幼儿在小、中和中、大之间比较后,不进行大和小皮球之间的比较,而让幼儿直接推理大皮球比小皮球大的传递关系。再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给每人提供一盘纽扣,让幼儿操作纽扣,自己尝试去探索“4”的组成。幼儿发现“3”和“1”,“1”和“3”合起来都是“4”。幼儿明白了数的交换关系。教师再次提出问题“除了这两种分法,还能再分吗?”唤起幼儿再思考再探索。幼儿在反复操作中惊喜地发现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分成“2”和“2”,接下来,老师引导幼儿比较并总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从中找出有序分解的方法。教师再启发幼儿将已掌握的数的组成规律,迁移到较大的一些数或较小的一些数的组成,推理出一个新数的各种组成形式。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幼儿有效地获得组成分合式的排列、比较、概括、迁移等各种能力,既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又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探索发现,鼓励想象求异,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 篇6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当然,在数学学习中,幼儿只有在真正理解一个概念而不是记住一个概念后才能独立地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种思考对每个幼儿也都具有创造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