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精选4篇)
新文化运动 篇1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新青年》的诞生
19xx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联系讲解
史料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举例分析
历史比较
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思想界的空前解放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问题探究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本课引言是引自陈独秀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的一段史料。陈独秀在这里高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的内容,借此导入新课的教学。问题一: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问题二:陈独秀提出这“两位先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三:这“两位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深远的意义?
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教材首先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强调陈独秀高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介绍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锐意改革及他在学术上实行的方针,提及大力宣传新文化的一些干将,点明《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建议教师在进行本目的教学时,补充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袁世凯将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作为统治的工具,在思想上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为突破重点做铺垫。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xx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建议适当补充有关人物的生平资料,还可以北大红楼的简介引入,利用教材提供的【历史纵横】中的材料进行教学。
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第二目“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1)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引言部分,教材本目所引资料及【学思之窗】中所引材料进行分析,并适当补充相关内容,以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
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教材总结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进步性及局限性。
(1)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建议教师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进而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新青年》的诞生”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使得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引导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建议教师还可补充一些相关人物的照片和资料,并以照片为依托,采用谈话法,设置相应的小问题,诸如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②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③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等。这些都属于对基本史实的识记。通过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和发现问题,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目的教学。关于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建议教师对教材提供的史料进行重新整合,并设置相应的问题如: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陈独秀提出这“两位先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位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深远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民主和科学旗帜的树立对于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史料,驾驭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明确‘新’的含义所在。在谈及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问题时,教师可以补充胡适关于《贞操问题》的文章及吴虞谈论儒教与专制关系的文章,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体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先锋作用。关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什么是旧道德,进而引入新道德,并适当进行阐述。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建议教师提及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的“八事”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到的“三大主义”。还可以回顾著名人物的代表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其精神实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问题的教学,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新发展”是什么。为此教师可以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及其之后的革命屡屡失败的史实,了解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难以胜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了,理解俄国十月革命中“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含义。二是中国人民“翘首以迎接世界新文明之曙光。”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宣传它及这会使新文化运动发生怎样的变化。最终把握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
关于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找出适当的切入点,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如提问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对封建思想有怎样的冲击?新文化运动在这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的?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想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等,从而明确新文化运动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但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进而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到“《新青年》的诞生”,可以利用课本提供的北大红楼的照片。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从这座红楼走上街头,和北京学生一起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承认日本接管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的无理决定。“五四运动”之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小组在此成立,它是中国最早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阵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见证。
案例二 在讲到“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目,可以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材中的【历史纵横】介绍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著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他解剖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意在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这一时期的小说集结时,取名为《呐喊》。
除鲁迅之外,还有郁达夫、叶绍钧等人的小说也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了社会黑暗、民族衰弱给知识青年和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案例三 在学习“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时,教师可以联系中国近代的几次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xx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能解释上面这段文字吗?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解题关键:中国要摆脱愚昧的状态,必须用科学的知识破除迷信。
思路引领:国人不知科学的危害;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答案提示:同意他的观点。中国人因为不懂科学,所以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所以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建立有现代技术的农业和独立的现代工业,用科学知识破除迷信。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影响?
解题关键: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新的内容;进步性,局限性。
思路引领: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答案提示: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解题关键:矛头直接指向儒家传统文化。
思路引领:儒家传统文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要想反对封建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就要提倡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儒家传统文化。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活动提示: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解在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为发展新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正确的,对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鼓励同学畅所欲言,注意史论结合,培训辩证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新文化运动》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新文化运动 篇2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一、历史背景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间发展阶段影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理论不完整、没有实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实践)
“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下列要点。
a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b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c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d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蔡元培认为做大学校长不是做官,“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他抱定了整顿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出任北大校长之职。在他的就任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为此他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治校方针。所以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出现了身着各种服饰的教授,有着西装的,有蓄辨长袍的……
思考: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要意思是什么?其本质目的何在?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主要意思:让各种不同的思想能够在北京大学得以自由传播。
本质目的:推动新思想在北大传播,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主要原因: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吸引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使得北大的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三、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师首先解释以下概念
民主:指民主精神和民主制度。民主又叫德先生(democracr);科学又叫赛先生(science)
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李大钊
问题: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倡导儒家思想?
答案:孔子以后的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地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所以,历代统治者倡导儒家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材料2: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
问题: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旧文学是旧道德的载体。为了彻底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反对旧文学,主张文学也要来一次革命。他们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将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展示下列材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2、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探究学习】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对封建思想有怎样的冲击?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xx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局限性: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谈到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时,毛泽东同志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问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四、后期的新文化运动
1、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
2、代表人物:李大钊(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3、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在中国首倡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探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有何特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特点:
a 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作斗争,如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b 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
影响:
a 在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
b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c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并最终建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巩固练习】
1、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 是自相矛盾的 b 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 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解析: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三个重要人物对孔子的不同态度,但在本质上都是反封建的,只是运用的手段和方式不同。选b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前期新文化运动相对于改良派和革命派而言,主要新在对中国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选b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 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 陈独秀等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d 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此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中共的成立。
【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 篇3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重点)、经历哪几个阶段;
2、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难点);
3、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了解本课相关背景,即当时启蒙思想的传入和袁世凯篡夺果实称帝的背景。“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思考导入到今天的新课—新文化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 出示自学指导时间:3分钟 ,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第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口号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活动中心
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 师生共同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民主与科学
3、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4、主要内容 :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具体内容课本有详细说明,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并理解掌握
5、活动中心 北京大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时间2分钟,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第二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后期新文化运动时间
2、后期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性质,历史意义
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 师生共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1、后期时间 十月革命以后1917-1919
2、后期主要内容: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性质 :前期、后期性质,两者概括起来的新文化运动性质
4、历史意义:让学生进行归纳师再点评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三、拓展与延伸
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提出“*孔家店”的口号,你认为对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了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课下请同学们认真回味一下牢记知识要点。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第9课内容
《新文化运动》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德育目标: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结合对本节内容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历史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辨证关系。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4、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二、教材处理
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三部分。
2、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
三、教学方法
启发——发现式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课前准备
1、教师设题:
(1)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可能性和必然性。
(2)结合材料,深入了解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和李大钊及其著作,将发现所得与教材观点相印证或对教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认识。
(3)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价;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
2、学生准备:学生按兴趣选择题目,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认识。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导言式导入: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是全然不成模样。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2、新课学习:逐步设疑导学:
背景:
(1)结合以往所学,以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历次革命运动的失败。)回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一战期间。)西方启蒙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斗争的实质是什么?(阶级斗争。)
(2)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兴起:
概况: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4)对比辛亥革命前和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利用。(政治、思想方面和系统性。)
(5)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本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内容:
(6)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7)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8)概括新文化运动三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性分析。(见小结。);发展:
(9)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意义:
(10)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正: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反:前期结合政治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资本主义范畴。)
(11)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3、课堂小结:知识总结: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它对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但它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以民主、科学相号召,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终于在中国化之后,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
教材总结: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
4、反馈实践:作业:
任选以下1题,课后完成小论文:
①结合以往所学评述中国近代思想的新陈代谢。
②仿效历史经验,从任意角度就中国当今发展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