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案(精选5篇)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1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观点较鲜明,通过讨论、质疑,挖掘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又通过品读、揣摩,理解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并学习运用,以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学生课前做好准备):
绿草如茵,树木成林,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自然风光的图画。
学生看后谈感受,教师小结: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他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
二、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学生读准字音并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 混淆咫尺狼藉相形见绌硕大狂妄精巧绝伦深邃
三、整体感知: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敬畏”。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要求:阐述观点,有理有据,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教师归纳:
⑴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⑵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质疑思辨:
教师激趣: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
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六、拓展研究:
激趣:读着本文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可每一小组拟一条展示交流)
参考:
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合作;我们不应只求改变世界,而应力争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
5、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齐读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
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学习揣摩:
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
⑵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性,讲究形象语言、文学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作者运用了对比、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的结论等。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
例: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灾难,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理解:此二句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5)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6)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语言的形象性。
四、课内练习,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连词组段;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句子;
3、你觉得文中哪些段落很有特色,试仿写一段话。
五、延伸拓展作业:
课下读郭牧华的《敬畏头顶的天空》或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写下感想,进行交流。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敬畏自然》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我在导学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p2)。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案 篇2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两组图片,表现两种智慧。提问;
1、 哪些是自然智慧,哪些是人类智慧?
2、 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哪个更伟大?
学生思考,保留观点,看文中作者如何解答?(板书:敬畏自然)
出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 学 重 点: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 学 难 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0分钟
一、 整体阅读,感悟智慧:
1、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的语句。(多媒体分别展示文中表现两种智慧句子)
2、问题: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倾向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讨论,质疑:
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哪个更伟大?并阐述理由。(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每组发言人展示)
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
(注重突出重点)
15分钟
三、品味语言: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爱的理由。
四、写作练习:
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组内交流,选出最优秀的展示)
五、思考:难道我们就应该顺应自然吗?学生整合观点:(热爱自然 敬畏自然 合理改造 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学生教师总结
5分钟
回顾整合本节课的收获:
1、 学习利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倾向的方法。
2、 感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思想。
当堂测评
5分钟
写作练习:运用1——5种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教学反思
《敬 畏 自 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艺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谨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
阅读,朗读,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三,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并从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
2>明确论述思路: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进而述宇宙生命,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同时巧妙的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两大方面构成对比,两个方面又有对比。
四。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字是那些?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人员自然才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五。研读欣赏。
1、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以议论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2、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
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等。
3、文章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拟人,反问
4、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
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六。体验反思。
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了文章后你有那些想法,试举例说明。
2、你对于”敬畏自然”持赞同还是反对态度,还是有其他观点?
七、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人类生命与大自然对比
人类智慧,自然智慧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度拟人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反问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蓬蒿( ) 咫( )尺 狼藉( ) 呐( )喊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不自量力:
⑵ 相形见绌:
⑶ 精巧绝伦:
⑷ 美味佳肴:
选五位同学回答,明确:
1、hāo zhǐ jí nà
2、⑴ 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⑵ 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⑶ 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⑷ 味道鲜美的食品。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⑴ 阅读文章第一段,思考:为什么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⑵ 阅读文章二至七段,思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有什么关系?
⑶ 阅读文章八至十段,思考:为什么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⑷ 阅读文章第十一段及全文,思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 文章第一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①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② 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③ 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所以,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⑵ 文章二至七段作者分两步阐释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① 文章二至五段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
指出: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
第一,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
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第五,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② 文章六至七段作者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一,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二,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⑶ 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⑷ 通过上文的论述,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深层探究
1、提问: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段是哪一段?
学生明确:课文第11段。
2、提问: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推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的?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补充。
文章先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3、教师小结:
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的科学性体现在议论文这一文体的运用上。文章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思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到结论,水到渠成。
四、课堂小结
人类曾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口口声声说要改造自然,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应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科学文艺作品的一个特点,即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述文章内容。其实,科学文艺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二、问题探究
1、学生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钻研课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主动探求答案,并存疑。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并存疑。
3、就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展开讨论。如有疑难,教师酌情点拨。
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可能有: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3、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4、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5、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2、课文所说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化的说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
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就具有可比性。但是,拟人手法毕竟是拟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会走向宗教。
3、只要想想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就会觉得精巧了。生物学家研究得越精细,越觉其精巧。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想想这样小小的生命怎么会长成这样的,苍蝇怎么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够汲血,不能不觉奇妙。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会觉得精巧。
4、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头脑的认识、头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理解这一串话语了。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5、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形态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诸如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山体在不断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却暂无声息,那就是一种沉默的声音。
三、揣摩品味
1、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勾画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在空白处作批注。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文章中语言的优美之处。
⑴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该事物生动形象。
例如: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⑵ 文章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该句子生动形象。
例如: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⑶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某一事物起突出、强调作用。
例如: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⑷ 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增强语势作用。
例如: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⑸ 本文多次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3、教师小结:文章美,美在语言,美在情感。
四、课堂小结
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达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文章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优美的语言,还唤起了我们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五、拓展提升
文章中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这句话,你有何看法?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引导学生课后搜集资料,根据事实来思考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评价手册》第11课。
2、仔细观察周遭的环境,思考:
保护身边的环境,你有哪些建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敬畏自然》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初中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优秀教案 篇5
沧州第五中学 王凯梅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说教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第一步:创设情景整体感悟。
一、导语设计: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三、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二步:强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 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 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创意说明: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