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档 > 教学设计

《智子疑邻》教案优秀(精选9篇)

时间:

智子疑邻 教案 篇1

《醉翁亭记》原文及导学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反复诵读,体味“也”之精妙;背读课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复吟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 欧阳修)

1、比比谁字音读得准

首先提出举行一次读书比赛,看谁字音读得最准,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同时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问题。5分钟后,比赛开始。8分钟后,让学生齐读全文,同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明确: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环节学生不仅在正音,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作品进行了初步感知,主动而自然。)

2、比比谁停顿得对

先用2分钟时间讲授如何把握停顿。如:顿号停顿的时间最短,逗号比顿号长一点,接下来是分号、句号、段落间的停顿等。接下来,进行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荣或乔臻等)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悟停顿的要领,时间约4分钟。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出停顿,学生评价,比较谁停顿的最好。

接下来举例为学生介绍划分句中停顿的方法和符号。句中停顿有长短之分,大的停顿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划分,小的停顿根据句中词语表达的意思来划分。

(此环节学生主动疏通了文意。因为想读准句中的停顿,就要理清句子结构,理解词义。)

3、比比谁重音读得好

吟诵要读出感情,必须处理好重音问题。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有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在吟诵时,需要加重语气来表现。让学生自主讨论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

(此环节学生在确定哪个词语需要重读时,实际上是在品味语言,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逐步走进文境。)

4、比比谁语气、语调、语速读得巧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去掉“也”后,语气、语调、语速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此环节学生在对比诵读中体会文章行文潇洒自如的特点,体会“也”字使用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

5、比比谁能背下来

学生一遍又一遍吟诵,带着感情反复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记忆。。

智子疑邻 教案 篇2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假如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用具:生字卡、软件、贴图、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智子疑邻 教案 篇3

创意说明:指导学生品析、积累精美的语言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一些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的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1、美词(含新词汇)。

2、词语排比。

3、句子排比。

4、段落排比。

5、比喻句。

6、对比句。

7、叠词句等。

[安塞腰鼓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附课本原文)]

《智子疑邻》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智子疑邻》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十课,这既是一则文言文,又是一则以韵诗为形式的寓言,作者韩非。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带给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际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盗贼是邻父干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智子疑邻》的故事或多或少有必须的了解,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章浅显易懂,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和研讨的兴趣。

本文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是自读潜力;二是联想与想象的潜力;三是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设想

教学《智子疑邻》这篇课文,拟作如下设想:

首先,提前一天给学生发预先编写好的学案,此学案要起到导向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学案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指令和要求、自学资料与范围、自学方法等。

其次,重点思考如何教学寓言。我分为几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至到达背诵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解决本课重点字词的翻译。

二、分析故事情节

基本原则是:把学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来,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教师要抓住情节的要害处设置一些问题。

三、多角度分析寓意

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潜力的主要环节。原则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

四、扩写、自编和续写寓言

学生们在美读的基础上、在把握了故事情节和寓意的层面上再来提高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生动地讲述这则寓言,在讲述的过程中,要发挥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能够加进一些情节、细节描述和描述性的语言,扩充这则寓言的资料。如:你能够对富人进行细致的描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富人;这个儿子对父亲说这事是怎样的神态,为何富人认为他聪明;邻居的老人是个怎样的人,在什么状况下说了有盗贼这事等。此外,就是自编寓言故事,要求: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最后留一个续写练笔:学生想一下,邻人之父明白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这三项活动,一是训练和提升学生想象思维的潜力;二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潜力,语言表达的潜力。

五、当堂达标,内化提升

时间为5分钟,是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以供教师课后的分析、研究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好教学反思。

整体来说,这则寓言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透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寓言寓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几个环节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确实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潜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10篇《《智子疑邻》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智子疑邻 教案 篇5

1、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2、放多媒课件,学生欣赏画面,感知寓言。

3、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⑴ 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⑵ 不筑:修补。

⑶ 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4、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思考: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3、畅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教师明确:

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

⑴ 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

⑵ 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6、集体诵读,深层体味。

[智子疑邻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译文及注释)]

智子疑邻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智子疑邻》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寓言四则》中的一则,选自《韩非子》。主要是通过这个故事讲述一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能疏通文意。

(2)深入理解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3)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借助课下注释和文言语感,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设置情境与自主探究,多角度挖掘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寓意,得到自己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中吗?那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

1、讲故事(“智子疑邻”原文)

2、揭题(板书“智子疑邻”韩非子)

3、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一遍这个故事

二、讲故事(展示原文)

1、师生共读(师大声,生小声)

2、强调“雨”、“父”读音,释义

3、学生齐读

4、读懂故事

(我们要想用现代汉语讲这个故事,要先疏通里面的'字词,读懂这个故事。当然,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同学,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课下的注释,问周围的同学,举手问老师等方式解决疑问。)

5、老师巡视解疑(用“举手”检察翻译完成情况)

6、指名讲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点评)

(指名讲,点评,再指名讲)

7、出示翻译(全班齐讲)

三、评故事

(大家看看这个故事,是在讲一个案件,如果你是太守,要调查这个案件,你从文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强调用原文。)

智子疑邻 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一)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解有理数减法的计算题需严格掌握两个步骤:首先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然后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确定所求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难点,突破的关键是转化,变减为加。学习中要注意体会:小学遇到的小数减大数不会减的问题解决了,小数减大数的差是负数,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以实施。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3、 因为任何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规定几个带有减法的运算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4、注意引入负数后,小的数减去大的数就可以进行了,其差可用负数表示。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减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在小学算术里减法不能永远实施,学习了本节课知道减法在有理数范围内可以永远实施,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2、学生学法:探索新知→归纳结论→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以多种方式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计算(口答)(1)

; (2)-3+(-7);

(3)-10+(+3); (4)+10+(-3)、

2、由实物投影显示课本第42页本章引言中的画面,这是北京冬季里的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生:10℃比-5℃高15℃、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生:10-(-5)、

师:如何计算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1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生:(+10)-(+3)=+7、

师:计算:(+10)+(-3)得多少呢?

生:(+10)+(-3)=+7、

[有理数的减法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附练习题)]

《智子疑邻》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韩非子》的文学常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能背诵并翻译《智子疑邻》(直译);

潜力目标

1、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潜力。

2、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透过扩写、自编、续编寓言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推荐,对人不能持偏见。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记住《智子疑邻》中重点词义;

2、能背诵并翻译《智子疑邻》(直译);

3、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智子疑邻》的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透过多种方式朗读来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此篇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富搞笑味,透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资料和感受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探究故事拓展。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学生扩写寓言、自编寓言及续写寓言。

●教学准备

学生→根据学案的导引自主学习《智子疑邻》

老师→备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一)导入一:画面展示。

多媒体播放一些寓言故事画面,你猜我猜大家一齐来猜寓言故事的名字。导入二:话题畅说。

古今中外,人们常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人们某种道理,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既能吸引人,又能使人们从中受益,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它是什么呢?对,它就是寓言。同学们,你能说出你明白的寓言故事的名字吗?

谁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吗?寓言有什么特点?在世界文学宝库,寓言是一颗个性灿烂的明珠,它往往借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韩非子》一书中就记录了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这天,我们来学习《韩非子》一书中《智子疑邻》这个故事,你必须会从中得到必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多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之后,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向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二)学生自由朗读。看谁读得准,看谁读得棒。

要求:a、读准字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停顿。

b、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三)多媒体出示未加标点的原文,指名朗读。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

(四)再读《智子疑邻》,小组互读,选出读得最棒的;

(五)学生齐读。

(六)活动:背诵比赛,再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看谁背得快,背得准。

(七)翻译

提示:结合注释翻译课文2分钟,翻译文言文尽量做到“直译”,运用

“留字”、“补字”、“加字”和“换字”的方法解释词语;

1、自己翻译: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群众合作: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4、抢答赛,解释加点的词语:

明确:

智:以为聪明;疑:怀疑;宋:宋国;雨:下雨;坏:毁坏;其:他的,指代那个宋人;曰:说;筑:修补;必将:必须会;盗:小偷;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连词,表顺承;果:果然;亡:丢失;甚:很,十分;而:转折连词,却;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5、知识链接:

(1)名词作动词天雨墙坏:(下雨).

鞭数十:(鞭打或用鞭子打).

(2)谦敬辞邻人之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有礼貌的称呼别人).

(3)云亦云(说).

又名“鬼市”云(助词,用于句末,无好处).

(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转折连词,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顺承).

而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却).

暮而果大亡其财(连词,表顺承).

(5)之学而时习之(它,指代知识).

邻人之父(的).

智子疑邻 教案 篇9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过去,在教文言文时,由于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而且文言文晦涩男懂,又不好读,所以,一直以来我在教文言文时生怕学生不会,于是把所有的“重担”全部自己扛起来。,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

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没有认真去背,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但在多次新课的培训下,听名教师的优质课,使我的思想观发生了转变。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在上《爱莲说》我是这样上的。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花?能说说为什么吗?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很随意地谈起自己喜爱的花。有几个同学谈到了荷花,于是我便紧接着问:你知道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千百年人们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所以,我先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熟读课文,明白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很活跃。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比如有同学说”梅花,在雪花纷飞的冬天开放,它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坚强不屈的精神。“小草,总是默默地向大地奉献着绿色,在它身上让我们感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这样精彩的句子。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