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档 > 教学总结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精选5篇)

时间: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

明确学习要求

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提问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 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3、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四、 再读课文,筛选信息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

1、 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 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 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

6、 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

教师总结: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其中筛选信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3句原文应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2、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6句原文应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应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传递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1、4、5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条件,所以这三个表述是不准确的;5、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2句,根据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

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

3、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 科学性

“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学性

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

2、 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九、布置作业

完成讲义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歌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

二课

〈教学步骤〉

课前背诵: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鸣,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导语设计:

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差异,使得气候、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南方有一种水果——荔枝,这种被称作“果中珍品”的水果北方是没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

二、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它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2、词语补释:

龟裂: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四、强调引用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1、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表达一下对这种文体的直观感受?

明确:知识量大、说理性强、条理清楚、平实、

单调、乏味。

2、这篇有干巴巴的感受吗?

明确:没有。

3、当然,这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明确: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增加了的生动性、形象性,感觉清新活泼。

4、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引用就是其中一种,在本文中更是大放异彩。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的只使用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其他方法也都有使用。

五、由说明方法入手具体分析文意,学生从文中找出引用的诗词典故。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六、理清的说明顺序。

试说说的说明顺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七、布置作业:

1、诵本文中的诗文。

2、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八、板书设计

(一)引出说明对象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引用等说明方法。

2、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

2、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 紫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龟裂jūn绛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ĭ 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篇4

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让学生以情去理解说明文等使用类文章是不是容易背学生接受?很难说。抽空需要作个调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歌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背诵: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鸣,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导语设计:

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差异,使得气候、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南方有一种水果——荔枝,这种被称作“果中珍品”的水果北方是没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

二、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它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2、词语补释:

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四、强调引用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1、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表达一下对这种文体的直观感受?

明确:知识量大、说理性强、条理清楚、平实、

单调、乏味。

2、这篇文章有干巴巴的感受吗?

明确:没有。

3、当然,这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明确: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感觉清新活泼。

4、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引用就是其中一种,在本文中更是大放异彩。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的只使用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其他方法也都有使用。

五、由说明方法入手具体分析文意,学生从文中找出引用的诗词典故。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六、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七、布置作业:

1、诵本文中的诗文。

2、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八、板书设计

(一)引出说明对象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