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案优秀(精选4篇)
《短文两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
姮娥
一撮灰
皓月
〖教学过程
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
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
《月》──改变冰冷
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
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
(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
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
(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
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
(改变这冰冷的星球)
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
(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
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那么根据你的积累和搜集列举出一些借月来表达思绪,抒发想象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
总结课文 篇2
1、教师归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
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短文两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
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设计3:(激情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设计4:(哲理导入)
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重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重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陋室铭(托物言志)
1、(13句)比喻起兴,引出陋室。
2、(47句)写景叙事,描写陋室。
3、(8、9句)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重点)
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 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 美
《短文两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短文》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虎知道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