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选5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
贾祖璋,浙江海宁县人,是我国独树一帜、久负盛名、劳绩卓著的生物科普作家。
贾祖璋1901年诞生于钱塘江畔,从小热爱自然,嗜爱观察和辨别花鸟虫鱼。14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20岁毕业,后当了三年小学教师。1921年他就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有关生物方面的文章。1924年春,经严格考试,以第一名被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厂所属的模型标本部录用,成为制作各种生物标本的工人。他敬业惜时,自愿搬进商务印书馆的植物园住,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制作素材。随后他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专著。三十年代,他还与贾祖珊一起撰写了六十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1934年9月《太白》杂志创刊,开辟“科学小品”专栏,他和周建人、高士其、董纯才,顾均正、刘熏宇,柳湜等成为我国最早的“科学小品”作家。以后,他致力于中国民族色彩和地方风韵的 科普读物的创作,解放前出版的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海丹心》等;解放后则有《生命的韧性》和《生物学碎锦》等。他共写过十多本生物学著作,编过近二十种生物课本。他的作品清新优美,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981年荣获全国1976年10月—1979年12月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他长期从事科普读物的编辑工作。解放前他就从事编辑工作,1953年以后先后担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第四编辑室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积极从事科普出版工作,贡献卓著。十年动乱中,被迫退休。粉碎“四人帮”时,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终日伏案著述,后并当选为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和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并担任福建省科协顾问。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前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2、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读写导引
单元概说]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说明文单元,四篇课文都是科技方面的说明文。
该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要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说明能力。四篇课文,各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南州六月荔枝丹》,着重学习按照事物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依次说明的方法,学习准确、明了、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着重学习从事物的相互关系着眼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学习下定义、分类、举例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着重学习运用精确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蝉》则应着重体会拟人等表现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特点,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此外,本篇课文和《蝉》,还应学习文学笔调的运用。
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对荔枝的生产情况作了准确的介绍,给读者的印象是明晰而完整的。它除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简言之,文章准确,明了、生动,读来清心悦目,耐人寻味。
[课文导引]说明文要做到准确二字,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即本质,亦即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本文开头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的文字,说它“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瓢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指出白居易的比喻,“也还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权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作者借用明朝陈辉的诗句作题目,概括说明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特点,恰到好处。荔枝产地是:“南州”──广东、福建南部地区,“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荔枝成熟,以七月为盛期,“阳历七月”,正是“阳历六月”;颜色是“丹”──有如“飞焰”和“红云”,也有“淡红色”、“淡黄色”的。文章还纠正白居易“膜如紫绡”的不确,“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真正的果肉”,是连同壳扔掉的“一层膜”。对荔枝的肉,作者从植物学的观点指出,“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应称做假种皮”。这些文字都显得必不可少,否则,就不正确,不严密,只能使读者形成一般印象,而不能得到科学的较深认识。
说明文必须做到“明了”。它需要作者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发展顺序逐层说明。言而有序则明,次序颠三倒四,就显得杂乱无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写荔枝的外形是循着壳──色──形,(外形呈心脏形,蒂──肩──顶);写它的果实是壳膜──假种皮──核;写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写荔枝的贮藏突出它的色──香──味。全文从荔枝的生态写到荔枝的生产,由表及里,从实到虚,有主有次,眉清目秀,有条不紊。
用词的准确无误也是使文章“明了”的必要条件。事物名称、数量、轻重、大小均要真实得体,切忌使用模棱两可的揣测性字眼。事物之所以要说明,正是由于许多人对之不了解,不熟悉,这就要求作者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介绍。关于荔枝大小,作者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这样,言而有据,就将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讲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咏荔枝膜》诗,写吃荔枝扔荔枝壳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不足取。说到荔枝不耐贮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之后,准确地说明“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这就十分具体地使人明了荔枝的贮存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写说明文要达到准确、明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的细致入微和对写作的慎密思考,那么,文章的生动性,就在于作者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的技巧了。
说明文,主要的表现手法自然是说明,但有时一般性的说明,尚不易把抽象的事物和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好懂,这就要适当借助于描写。请看,作者这样描写荔枝的“色”。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看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这就让读者置身于南国的荔枝林,那绚烂图景使人心驰神往,对于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体逼真的印象。
用比喻说明事物,更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鲜荔枝的“形”鲜为人知,作者写道:“荔枝呈心状形、卵圆形或圆形”还有“稀奇的”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这就使人对荔枝的模样、大小有更形象的了解。
另外,文章开头写作者自己幼年对荔枝的认识和疑惑,娓娓道来,如述家常,也能引人入胜。文章还引用古代诗文十多处,充实了内容,文字也生动活泼,文学韵味浓烈,读来使人兴趣倍增,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这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特色。
[作文建议]读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家乡的一种特(物)产》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
《南州六月荔枝丹》背景
荔枝是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及生产情况不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普遍了解。为此,拨乱反正,全国人民迎来“科学的春天”之后,于1979年5月写了这篇以荔枝为说明对象,以荔果为说明重点的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该文最初发表于1979年第2期《知识就是力量》,后收入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贾祖璋的生物科普著作《生物学碎锦》一书中。
作者上小学时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曾把古今有关荔枝的资料摘抄了几十条,集中在一个本子里,封面上题了“荔枝谱”三个字。本文的写作,与这些事有密切关系。文章第1和第8段摘引《荔枝图序》的文字并作为行文之纲,决非偶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荔枝。
2、把握本文说明顺序。(重点)
3、理解、运用本文独特的说明方法。(难点)
预习作业: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认识荔枝。
2、划出本文重要词语,正音、辨形、释义。
3、熟读下面这首诗,挖掘所蕴涵的一条重要信息。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4、本课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
课堂研习:
一、参照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浏览课文,划出重要信息,逐段概括,分别写了荔枝的什么,有什么特点。(要做到“四动”,即眼、口、手、脑动起来;要注意自主思考、交流合作)
二、思考: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
三、阅读下段介绍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与课文写法风格的区别。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四、课文主要采用那些说明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五、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
——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
——《事类合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6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
1、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如何介绍荔枝的问题导入。
(展示荔枝图片)如果让你给从没吃过或从没见过的人介绍这种水果,你该怎么说呢?让我们看看贾祖璋先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怎样讲的。
二、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概括段意。
用文中的词或词组概括每段内容。
方法指导:每段要抓出关键词或关键句。
2、划分层次,理清顺序。
①对第8段与第10段的作用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概括为果实;还是生态;?引出对第10段的作用的讨论。
内部特征;部分有没有看似不合适的段落?引出对第8段作用的讨论。
方法指导:要辨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逻辑要严密。
②明确局部顺序与整体顺序。
三、深层探究
1、讨论首段引用《荔枝图序》的作用。
方法指导:注意语段在文中的位置,注意词语的呼应。
2、分析第三、四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下定义:准确地说明了本质属性``````
3、引用《过华清宫绝句》、《惠州绝句》等诗文的作用。
区别诗歌本身具有的思想内容与本文引用的作用的不同。
方法指导:要有语境观念,要能够联系上下文。
四、总结感悟
1、语言特点。
2、文章体裁。
3、题目作用分析。
方法指导:要结合全文来思考。
4、同类文章的读法与写法。
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四个角度加以注意。
五、学以致用
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