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档 > 教学设计

德育渗透教案(精选8篇)

时间:

高中英语德育渗透教案 篇1

一。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电影”,本课是第三课时,是一篇传记体的短文,介绍当前好莱坞最有影响的导演艺术家—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的创作生涯和一些作品。同一般传记一样,本文也是按照人物的生平时间展开:前两段记述了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的早期创作尝试和生平,之后几大段介绍了他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学生从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导演,也能体验一些影评的模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和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2)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3)文章段落结构的分析并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4)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对影视界名人及电影的评价(comments)如何写影评(review)。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掌握一些课文中涉及的词汇和短语:

如:academy, adult, industry, cruelty, marry, research, creature, owe…to…, take off, scene, blockbuster, director, script, studio, follow-ups等

2、 学习掌握一些重点句子:

如:This was a film in which … real actors… P31

Instead of …

This was the moment when …took off、 P31

When asked about the secret about …he owes…to…P32

After that it still took …before… P32

3、 学习、掌握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及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4、 通过本课训练使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一些重点词汇及短语掌握文章大意。

(二)情感态度

1、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了解、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2、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文化意识

1、 通过学习,了解国际导演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

2、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影视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3、 通过中外影视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影视文化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电脑,屏幕及图片。

五。 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学生学习本文时,我设计了一些任务,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使学生的主动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如: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填写表格等。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单元以影视为主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步骤

Step one:Revision

1、 check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ask the students to explain the following words in English、

graduate work as play a role in

Step two: Pre-reading

此部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如何制作电影,尤其是通过了解电影的制作而突出导演的重要作用。Task: To experience being a director (write one scene of the film and act it out)。

活动形式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If you want to make a film, who do you need to invite?通过此问题引出电影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角色,如photographer, actor/actress, editor, director等等

2、小组活动:

1)教师可设置这样的讨论题:What part would you like to play in making a film?根据选择分组,让他们讨论选择各角色的理由。同时讨论各角色在电影制作中所做的不同工作。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根据所选的各种角色交叉分组,发挥各自的作用。

a、 What would the scene be like and what happens in it?

b、 Who are the main actors in that scene and what do they do?

c、 Write a short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Step three: while--reading

本篇阅读材料是人物传记,介绍了导演Steven Spielberg 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主要成就和作品。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了解西方的电影文化背景以及学习名导Steven Spielberg的那种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

活动形式:

1、小组活动(lead-in)

分别给出和斯皮尔伯格所执导的电影的几幅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组讨论,预测文章的主题。

T: now, please discuss the pictures in groups then guess what is the text about?

A few minutes later, the teacher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2、个人活动(Listening)

让学生听录音一遍,然后找出课文中所提及的五部影片的名字。

T: Who knows the names of the five films?

S:The five films are: Jaws, ET , Jurassic Park ,Schindler’s list, and Saving PrivateRyan、

T: You are correct、

3、个人活动(Skimming)

A、快速阅读课文,按时间主线制作一个Steven Spielberg 的要事记

The teacher shows the years on the screen、

1946, 1968, 1959, 1975, 1982, 1993

T : let’s check the answer、 I would like this group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Sa: in 1946 Steven Spielberg was born in America、

Sb: in 1968 Steven Spielberg made his first real film、

Sc: in 1959 Steven Spielberg won a prize for a short film、

Sd: in 1975 Steven Spielberg he made one of his first films Jaws

Se: in 1982 Steven Spielberg made the film ET which was about creatures that come to the earth、

Sf: in 1993 he made the film Jurassic Park

B、快速阅读课文的Para3—5 , 查找出有关这5部电影内容和主题的信息,并核对与自己猜想是否相符。

films

Information of the film

Jaws(1975)

About a big shark that attacks and eat swimmers

Et (1982)

About a little creature comes from outer space

Jurassic (1993)

About an island where a very rich man keeps dinosaurs、

Schindler’s list(1993)

About The cruelty of war/a German who saves Jewish people from being killed in the war、

Saving private ryan(1998)

About the cruelty of war/an American leads his team to search for a soldier named Ryan、

3、个人活动( Scanning)

阅读并查找有关Spielberg的信息: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

When did he start making films?

What did he use to make films at first? and later?

What was his dream?

What did he study?

When and with what did his career take off?

What does Spielberg owe his success to?

Step four: Post-reading

该部分可分成两块,其中第二块内容可以提前到阅读中去完成,也可在读后总结,当学生读完影片内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五部影片的内容是什么(写尝试应用定语从句,体验定语从句的结构)。第一块(Questions)中第1,3,5三个问题比较难,从文中直接找不到答案,也是学生理解上需要升华的部分。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来理解这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以下几点:1)、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 2)、不懈努力、持之以恒 3)、成功需要家人的支持,合作、互助精神。

T: let’s turn to page 32, part 1、work in pairs and answer the five questions:

1、 Why did Spielberg study English instead of the film?

2、 Why were the people who saw the film Jaws were afraid to swim in the sea?

3、 How important is his family to Spielberg’s career?

4、 What was Spielberg’s dream?

5、 What have you learn from reading about?

Step four: Homework

1、Preview the reading Not One Less on page34

2、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following words:

(1)career (2)role (3) owe (4) award (5)accept

七、教学评价

根据《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外语教学评价的原则,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教学过程中忘记考试),更关注过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关注形成性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回答、演讲、朗诵等课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做出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应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

形成性评价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口头的、书面的、表格形式的,还可以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9篇《德育渗透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高中英语德育渗透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背景分析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环境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优劣已成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相对文物而言,其环境的优劣同样影响文物存在的质量。然而,在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文物环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文物所在的空间及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文物保存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我国,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自然环境质量的恶化,加上人文环境的影响,文物劣化速度不断加剧,由于环境造成对文物毁坏的例子屡见不鲜,如石质文物风化、金属文物腐蚀、纸张酸度增加、壁(彩)画褪色等等。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文物受损后再修复是被动性的保护措施,而主动性的保护就是创造良好的文物保存环境,防治文物受损才是上策。保护文物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文物古迹本身。整治环境不是一件小事,保护文物环境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其艰难,需要文物部门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文物。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话题——文物古迹(Cultural relics )历来是全世界较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代表古人类文明的文物、古迹惨遭破坏,甚至毁灭!本单元所采用话题构成了一个现代意义十足的时尚理念,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单元内容极具生活化,富有活力,体现了本套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Listening 开门见山向我们介绍三个cultural sites,并要求根据所听内容熟悉各自的重要性,以及人们为保护这些文物古迹所采取的措施;Speaking则要求我们制作一个即将被送入太空的、内含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五件物品的“cultural capsule”,让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展示他们无限的想象力;Reading通过对俄罗斯城市——圣·彼得堡有关史实的介绍,以“A City of Heroes”为标题讴歌了圣市人们为保护历史文物和重建家园所作的一切;Writing进一步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致信报社编辑,反映当地文物古迹遭损受毁的情况,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为保护人类文明遗产尽一份力。整个单元自始自终围绕保护代表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文物古迹这一主线。话题反映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向学生渗透人文理念和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熏陶”要求,非常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教师利用素材不但可以传授英语知识,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的方式将文物保护知识有机地渗透于每堂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爱护人类文明、保护文物古迹、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Functional Items:Ways of giving advice or making suggestions、

2、 Topic:Talking about cultural relics, including ways of protecting them、

3、 Word-formation:“re + V、”(eg、 rebuild, replaced, recreate)。

4、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select, represent, in history, be kept as, give in(up), in ruins,

in pieces, bring … back to life, etc

5、 Structure (Grammar):The Passive Voice (I) —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6、 Writing:Write a letter to the editor on a certain cultural site, suggesting ways of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relics、

【 “现在完成时”是中学阶段英语语法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过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现在完成时和被动语态,本单元可以作为一个语法复习巩固来处理。】

总之,本单元通过语法、功能项目与新话题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之要求。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本单元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的单词、词组和句型外,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量表达“提建议或劝告”的交际功能用语,以及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二)语言技能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技能,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情景中的一些类似问题,并能结合所给任务,综合运用新旧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各自的语言基础与能力,有个性地解决问题,就如何最有效地保护文物古迹提出独特的见解。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尝 试;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2)培养同学之间日常融洽相处的感情,乐于合作,善于与人分享喜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具有文物保护意识。

(四)教学策略

1)开放式教学策略。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带学生进入广阔的知识天地。

2)引趣激趣策略。创设多种情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真正有了参与的欲望,才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3)任务型活动策略。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巩固,往往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循序渐进和尊重差异策略。由简到繁,由难及易,为有困难的学生搭好梯子,让有能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五)学习策略

1)课前认真预习,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媒体收集国内外文物古迹以及有关文物保护信息,课后能及时复习。

2)上课勤思考,多动脑,掌握所学词汇,热情、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上各种活动。

3)注意学习方法,及时提问并注意倾听他人意见。

4)确立“学用英语相结合”的思想,用英语开展思维,分析(复述)课文、发表个人看法、提出独到的见解等。

(六)文化意识

1)了解文物古迹所折射出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殊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文物保护意识。

三、教学原则

(一)以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之理念,具体采用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等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说,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而任务型的教学活动就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所学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学习者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实现目标,感受成功。

(二)在教学中突出交际性,注重读写的实用性;同时适时进行情感与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教师应扮演自身作为“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

(四)贯彻“教中学,学中用”策略,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教学总体设计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体现语言教学的真实性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根据语言本身的交际性原则,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环节,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其所学知识。如针对本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开发给文物古迹保护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如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等。

(二)采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

本单元每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任务,任务的设计注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同时多样化的任务又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常性地开展pair work、group work、class performance,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五、评价手段与操作方式

我国外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过多地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更多地是以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评判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高低。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外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课堂教学几乎完全围绕考试内容来进行,语法教学、题海战术充斥外语课堂等不正常的现象。《课程标准》则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教学评价既要关注效果,又要关注过程,应是两者的结合,既行为评价(也称非测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也称测试性评价)相结合。

(一)行为评价(非测试性评价):本单元通过对学生课堂回答教师提问情况、对话表演的参与程度及学生反应、话题表达(如讨论利弊)的创新性及针对性、与他人的合作协作精神及学生个体的书面作业等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团体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等做出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老师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也可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全员”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操作时,老师设计如下表格,对学生进行评定。

(二)终结性评价(测试性评价):通过单元检测形式来了解学生在本单元中学习的实际程度,通过整体效果和个体效果的综合分析,利于教师在下一单元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数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3

数学科组张广有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七年级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总结一下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我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我会做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兴趣是学生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目标的先导。如我在教“三角形的稳定性”。利用实物,如三角形、四边形,先做实验,再让学生联想一下实物,如乡下的房顶的形状为什么用三角形。让学生根据我的语言描述,创设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得出答案。然后从这些问题中有选择、有重点地研究,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

3、在教学全过程中,还可我会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教学科学记数法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我国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时,可以适时对学生进德育工作,讲解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4、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那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结合知识的传授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初步认识》中,在讲解正五边形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画图,让学生把五边形的五条对角线连接能得到什么图形,可以得到五角星,再抓住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5、在数学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包括大量的图片,大量的具有观察意义的习题、练习题来供学生练习与学习,如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可设导入素材,选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习性,研究性与创造性,同时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在讲“鸡兔同笼”中的我引入:“《孙子算经》是我国一部较为普及的算术,许多问题浅显有趣,其中下卷第31题“雉兔同龙”流传尤为广泛,漂洋过海流传到日本等国”这一段话,不仅体现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也体现了我国几年的文化历史内涵,我国数学知识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使学生读起来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爱国热情不点自现,一种催人奋进、催人探索,创新的激发充满整个课堂。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篇4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三、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5

一、我校德育渗透的途径的情况

(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4、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5、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6、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初中有13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穿3年。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2、学科德育的实施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3、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三)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我校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2、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之间,横向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二、学科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成为共建德育网络的专家。

思想品德德育渗透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的教学内容。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之一,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主要学习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内容,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意义,使学生正确行使监督权。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因此本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正确参与民主监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明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懂得公民要负责任的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能力目标

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归纳;对进行民主监督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加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

2、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五、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一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教案2021例文 篇7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方法】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教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活动一:面包、家庭居室、电子产品等这些商品从哪里来的?

师:很好,这些商品是通过生产出来的。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师:要满足我们消费,就必须发展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这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师:既然生产决定消费,那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呢?请看图示(幻灯片展示课本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漫画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因为那是无电视可看。

师: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幻灯片展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前,购物在人们的概念中就是要到市场或商场去买,聊天就是和朋友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可是现在购物、聊天这些消费和和娱乐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方式了。比如购物,我们可以网上购物,有很多人就喜欢到淘宝网吧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聊天可以通过QQ、飞信等交流,何时何地任你选择。由于生产的大力发展,导致我们购物、聊天等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随着一些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娱乐方式。

师: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又如20世纪70年代,青年人结婚要置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人们把这四样东西称为“三转一响”。而21世纪,青年人结婚“三件事”是:小轿车、住房、旅游。现代人的消费质量和水平远远高于以前的人,这又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师:很好。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温饱都成很大问题,更不要说买房买车了。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师: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假设从我们这里到首都建立起了高铁, 我想同学会优先选择乘坐高铁到北京,现代高铁的出现,促使人们有了乘坐高铁的强烈向往。同学们,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大家想一想,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消费,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高质量生活、高质量消费。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某种消费,是因为生产领域有了突破性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这种消费的欲望。同学们你们可以举一下其他的例子说吗?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什么)、决定消费方式(怎样消费)、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怎样)、为消费创造动力(想不想去消费)。总之一句话: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探究活动:想一想:果戈里的小说《死灵魂》中有个人物叫泼留希金,他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却不消费,钱锁在箱子里,以至纸币霉烂变质,用手一碰就化为灰,地窖的面粉硬的像石头,要用斧子去劈。如果人人都像泼留希金一样会导致什么后果?消费品就会卖不出,厂家就会亏本,再生产将无法进行,社会也就不前进了。 这一结论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消费多生产的反作用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过渡)生产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欲望也就随着发生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发展的历史,不仅谈不上消费,也谈不上生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有它的反作用。有哪些反作用呢?让我们来继续探究。

师: 同学们,如果生产出来的牛奶不消费,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师:如果牛奶不消费、都卖不出去,那么牛奶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得到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由此可得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那么消费对生产还有那些反作用呢?

师:人们有擦鞋的消费需求的出现,促使擦鞋这一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再例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这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由此可知: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师:过去人们乘坐的是旧式火车,速度慢、环境差,于是人们不断追求速度快、环境舒适的列车出现,从而促使今天时速高达413、6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出现,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些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师:想一想:大家学习累了时怎样恢复体力的呢?

师:想一想,人们最基本的消费是吃,人们还需要学习。这些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生产离不开劳动者,而劳动者智力体力的发展离不开对住房等生活资料的消费。说明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总结:以上知识我们可以归纳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师:考考你,有人认为,只要扩大消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你怎么认识这一观点的?

师:科学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不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着阻碍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同时拉动,消费、投资合称为内需,对外贸易成为外需。扩大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立足点,除此之外,对外贸易也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经济增长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能认为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劳动经济增长。

(3)社会再生产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

2、大力发展生产力 根据上面已学过“生产决定消费”观点,进行设计问题:“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从而引出第二目内容“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文字展示:①(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行前五名,(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行,(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中国虽然GDP总量位于世界第三,2010年有望超过日本,但是人均GDP排行却在第97位,这样一个根本事实,警告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幻灯片展示:

必要性即原因: 现实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以及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理论原因: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因素,并且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推出要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中生产者是决定因素,生产工具是主要标志,从而得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人才,重视人才,要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同学们充分理解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后,引导同学们们思考应该如何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各种经济制度,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必须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科技关键靠人才,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0)

3、“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我的试讲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点评。谢谢!

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篇8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式下,怎样才能胜任新的教育,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不仅学好语文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做人,在德行方面取得成绩,这个目标就成为我所追求的。

挖掘语文学科“内在”德育因素,掌握“渗透”原则,既要有“情”,有“意”,又要进行“榜样”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育人,德育第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语文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科目,当然也不例外。”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贯穿德育因素呢?

一、挖掘语文学科“内在”德育因素

集体主义精神,即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配合。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注重“听、说、读、写”,四者相辅相成。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些。

二、掌握“渗透”原则

(一)、在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每授一

课,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结合,则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和作文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数量程度,也最能反映他们的思想动态,因此,在批改作业中及时掌握各种苗头,加以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从而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