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档 > 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顶碗少年》教案(精选8篇)

时间: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顶碗少年的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师: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教师出示课文挂图并板书课题《顶碗》,之后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找一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明确: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理解“惊心动魄”的含义。

3、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惊心动魄”的词句:

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表现观众的词句。

4、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

5、理解“拼搏”的含义。

6、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拼搏”的词句。

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表现少年神态动作的词句。

表现观众的词句。

7、体会: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少年的拼搏?

8、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师: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师: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师:同学们课下进行课文改写:

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开头,进行续写。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三、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表演么?在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杂技是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位顶碗少年的故事。(展示课件1)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学习这课得生字、词语。(展示课件2)

2、现在,让我们带着几个问题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展示课件3)

三、问题反馈、整体感知

1、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文讲述了什么?

3、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四、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文中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让我们再次快速地读文,找出描写少年表演时情形以及描写观众的句子。(展示课件4)

第一次表演

1、 提问(展示课件5),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 对比读(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3、 指名读,全班齐读。

4、 少年那原本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此时,却戛然而止,叫人感到多么遗憾啊!在场的观众是怎样的反应呢?(展示课件6)

5、 少年的反应是怎样的?(同)你体会到了什么?

6、 让我们像顶碗少年那样镇定从容的读着两句话。

第二次表演

1、 谁来说说描写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的句子?

2、 你觉得那些词语需要重读才能体现顶碗少年的技艺高超?谁来试试?

3、 观众们耐心的等待少年的精彩表演,结果,却仍然失败了,他们是怎样的反应呢?(课件展示7)

4、 指名回答,男女读。

5、 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面对在场观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且我

们知道,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6、 是啊,顶碗少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啊,面对这样的场面,他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8)你体会到了什么?

7、此时,他呆呆地站着,他已经不知所措了,他还有勇气重新站起来吗?是什么力量让他又一次的鼓起了勇气?

8、 想想,老者会说什么呢?听了老者的话,少年又是怎样想的?

第三次表演

少年第三次捧起了碗,向观众第三次鞠躬,音乐也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同学们,假如你也是当时在场的观众,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1、 作者觉得,这不仅仅是表演了,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谁来读一下少年第三次拼搏的句子?

2、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顶碗少年终于成功了!他战胜了自己,把前两次的失败踩在了脚下!同学们,你们觉得,顶碗少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 你知道哪些名言警句能用在此时此刻的?(课件展示9)

5、 这位年龄和同学们相仿的少年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

最后两个自然段

1、 我想,观看了这场演出的所有观众都不会忘记这位顶碗少年在遭遇失败后,那种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 (展示课件10)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谁能联系课文中的顶碗少年说说?

五、小结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绝境,只有被困难吓倒而绝望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丢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触,把你的体会整理一下,写成一篇读后感!(展示课件11)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

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9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顶碗少年》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植根文本,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语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从而走进文中人物与作者的内心世界,领会表达方法,得到精神成长。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在读思议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领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前后照应的表现手法;

2、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等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领悟“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和他人的宽容与爱”的哲理;

3、默读有一定速度,朗读有感情,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等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领悟“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和他人的宽容与爱”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读导语:明确学习任务

1、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大家一起读课题。(齐读:4*顶碗少年。)

2、明确任务。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看看课文前面的导语,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学生梳理: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编者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连接语引入,开门见山地明确了本课学习的任务。]

二、读文讨论: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自主默读,勾画批注。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边读边在相应的地方勾画批注。

(学生的理解一定会多种多样,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珍视和充分肯定。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提炼出重点话题,以便深入理解课文:这是一场难度非常高的杂技表演,是一场体现了老者的宽容与爱的杂技表演,是一场体现了观众的宽容与爱的杂技表演,是一场令作者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

2、小组讨论,准备交流。

刚才每位同学都在深入读文,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请小组内的同学再交流交流,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课文中相应的片段、关键词句讲明各自的理解;二是小组要选择一种看法,商量好怎样在全班汇报,可以采用几个人分工汇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一人主发言、其他同学补充的方式。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学习,更多的应是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去读懂课文,解决疑难。这两个环节设计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后又选择一种看法精心准备汇报,更利于推进学生理解的整体性与深刻性,也能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全班交流,突破重点。

一组发言完毕,主动倾听其他小组的评价、补充或更正,真正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此环节切不可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感悟。

(1)表演难度非常大。

从少年的表演、动作、神态等可以体会到,如“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骑在另一个演员身上……”“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这是正面描写。

从头顶上碗的形态可以体会到,如“碗厉害地摇晃”, “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两次掉下摔碎。这也是正面描写。

从观众的神态中也可以感受到,如“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这是侧面描写。

作者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关键词句,从正面和侧面的不同角度,烘托出了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少年经历两次失败的考验却最终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呢?(成功需要自身不懈的努力。)

(2)体现了老者的宽容与爱。

老者的出现让少年的表演成功了。学生从“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这个片段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体会到非常丰富的情感,如,从老者镇定的表现,慈爱的神色,温情的动作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宽容与爱。

还可以展开想象,老者可能说了一句什么呢?联系后文,也许是“当碗剧烈晃动时,轻轻抖一下脑袋,把碗稳住”的技巧提醒;也许是精神的鼓励,因为少年先前“没有慌乱,不失风度”,而这时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有些手足无措了”……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老者的宽容与爱,进而体会到少年的成功凝聚了老者的宽容与爱。

(3)体现了观众的宽容和爱。

观众由“惊呆”到“紧张不安”,再到“叫喊附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最后“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体会到情绪随少年的表演而波动,倾注着国内外观众对少年的宽容、期待与爱。

此处学生可能质疑:观众为何要大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为什么好多人要附和着喊起来?这是理解的一个难点,一些学生可能误解为不耐烦,误解为批评。联系后文中“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全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大声喊不再演的目的也许是想保护少年的自尊,这也是对少年的爱!

可见,少年的成功,离不开观众的宽容、期待与爱。

(4)令作者难以忘怀。

作者在课文的首尾两段都直接表达了出来。这种写法叫“前后照应”。

[设计意图:这样的探讨建立于自读和小组讨论基础之上,植根于文本,抓住重点语段,关键词句,将理解与感悟扎根于文字的土壤之中,引领学生多维思考,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受到不畏失败、真爱他人的精神熏陶,领会了正、侧面描写和前后照应的表现手法,突破了教学重点,还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顺学而导”的教育理念。]

三、领悟哲理:从文中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是啊,这是一场难度非常高的杂技表演,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也是一场体现了老者和观众的宽容与爱的杂技表演!正因为如此,它也是一场令作者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再快速地默读一遍,把首尾两个自然段连起来想一想,自己从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写话,交流点评,领悟“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和他人的宽容与爱”的哲理。)

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

[设计意图:前面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这里对哲理的领悟已经是水到渠成,所以设计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整体回顾全文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理解,并从中受到哲理的熏陶,得到精神的成长,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四、积累词语,交流分享

摘录自己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推荐一个给大家分享(可以说说对词语的理解,或者推荐的原因),并希望以后能运用到表达中。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精美,好词很多,希望学生厚积薄发。]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怎样的杂技表演? 表现手法

难度很高 正面、侧面描写

宽容与爱 动作、神态描写

难以忘怀 前后照应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学习“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3、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完成课后阅读题和积累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你看过杂技表演吗?请说一说你看杂技表演时的感受?(台上完美三分钟,台下辛苦十年功)——引出《顶碗少年》

2、 介绍作者,

赵丽宏 青年散文家、诗人,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说说理由。

明确:不怕失败、勇于拼搏。(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正面描写

2、除了正面描写少年之外,作者是如何通过其他方面的描写巧妙地把人物的精神表现出来的?

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氛围渲染——侧面烘托(姑娘从容、老者的鼓励、观众的反应以及乐曲氛围的渲染)——突出少年沉着冷静、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强调: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读文章第7节,说一说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三句话的含义?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要像顶碗少年一样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勇于拼搏,就是胜利。

三、拓展思考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少年说些什么?

(3)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写作上的)

(4)、比较阅读《折枝的玫瑰》,学生能通过对两个文本的阅读,感受到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折枝的玫瑰

一次,我应一家报社之邀采访一位17岁的残疾女孩。

这之前,我已得知这位女孩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两项冠军,是四川队仅有的三枚金牌中的两枚的获得者。为此,家乡人欣慰不已,报社也辟出大块版面,作重点报道。

那天上午,阳光和煦。我心情愉悦地穿过田畴,经一段短途跋涉后,来到一户满是鸡啼和狗吠的农家前。这是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而我要采访的双料冠军正住在这里。

想象中,她该是一位较为野气的女孩。她不仅短跑出众,而且铅球和标枪也曾获得省残运冠军。在心理,我早已无数次描绘过她了。

穿过院坝,我看见一丛在阳光下盛放的玫瑰。这丛玫瑰栽种在院坝的一角,让这户农家小院充满馥郁的芳香,同时,也是它具有了一些不同寻常之处。

出乎我意料的是,采访对象是一位很清秀的女孩。她很文静地坐在母亲的身边,讲话时,脸上还会浮起两条浅浅的红晕。

“是一朵折枝的玫瑰改变了我。”她是这样开始谈话的。

在她8岁时,一场横祸降临。一次玩耍中,一块滚动的石头从她的左腿上压了过去。从此,她失去了左腿,成了小朋友们恶作剧的对象。“小跛子”的称呼,常常让她泪满眼眶。她渐渐沉默了,躲在家里足不出户。

“可是,一个初夏的黄昏,我还是走出了屋子。在一条僻静的小路上,我拾到一支被折断的玫瑰,上面有一朵发蔫的花蕾。那是一朵小小的花蕾,当时,它已萎靡不振,却仍然散发出淡淡的芳香,让我觉得它就像一个忧郁的天使。”她深情地说,眼里满是亮莹莹的光。我想,充满希冀和信心的人,总不会消沉得太久。她继续说:“也许那只是一枝被遗弃的花蕾,可它却激起了我心底全部的柔情。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带回家,再找来一只盛水的玻璃瓶,把花蕾放进瓶中。”

“我用全部的怜爱爱护着这支遭受摧折的小花蕾。当时,我小小的心灵并不懂得太多,但我渴求着它的开放,热烈盼望着它开出世上最绚丽的花朵——这种莫名的情怀让我现在想来还觉得惊讶……”女孩深情地说,情绪是激动的。

“一周后,它终于绽放成了一朵艳丽的花朵。那天上午,我惊动了所有的人,他们分享着我的快乐,而我却欣喜地哭了……这天,我懂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挫折并不算什么,只要生机不息,它仍然可以开出艳丽的花朵……”女孩结束话语时,双眼深情地凝视着院子里的那丛盛放的玫瑰。而我,早已被深深感动了。

配上假肢后的女孩以坚韧的毅力扔掉拐杖。随后,她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不同寻常的是,后来她还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一所财会中专。这期间,那枝被折断的玫瑰始终在激励着她。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过杂技表演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呢?

2、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都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但在这成功的背后,饱含着演员们多少汗水和泪水。正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吧,让我们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3、教师板书课题。

二、提纲挈领,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引导整本感知。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位顶碗少年的?

2、交流、反馈。

三、品词析句,强化语感

师:在文中,作者称这位顶碗少年为“强者”。作者为什么会称他为“强者”呢?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他是一位“强者”?自由地读课文,你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一)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段,感悟哲理

1、预设(一)第一次表演

出示:“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那一大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1)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教师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同学们,少年娴熟柔美的动作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可那摇摇晃晃的碗却让我们不由得紧张起来,让我们把那份紧张读出来。

(2)师: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那一大叠碗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此时观众的反映怎样?少年的表现又如何?

出示:“台上,却并没有慌乱……”

(1)师:此时少年的心情是怎样?(引导学生抓住神态“微笑着,动作鞠了一躬”来体会少年歉疚的心情)

(2)师:此时此刻,少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小结

2、预设(二)第二次表演

出示:“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碗,又掉了下来……”

师: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很沉着”、“不慌不忙”等词体会少年的沉着坚定,毫不气馁)

师:是呀,当音乐再次响起,我们多么希望表演能顺利完成,可表演还是失败了,此时此刻,少年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师:看到少年的再次失败,观众有何反应呢?观众在议论写什么呢?

师引读:是呀,再一次的失败严重地打击了少年的自信心,这使他——面对如此多热情的观众,又一次的失败,让少年愧疚不已,于是他——

3、预设(三)第三次表演

出示:“当那叠碗又剧烈晃动起来,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2)师:同学们,顶碗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为什么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少年还能成功?

(一方面来自老者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少年有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师: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说了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同学们,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

(2)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你们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3)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少年终于获得了成功,每当作者想起这个?

(4)顶碗少年,心里总会有微微的激动,在作者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是他给了作者人生的启迪。

“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次,也许就能看到柳安花明!……启迪。

(5)拓展练习,补充句子

在_______________,再搏一下,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时此刻,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

(7)再次朗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提练,升华情感

(1)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

(2)老师引导再读最后一段。

(3)推荐相关文章阅读,开阔视野。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失败

丧失勇气→镇静再失败

自信→充满勇气成功

顶碗少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3、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⑴ 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⑵ 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

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⑴ 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⑵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⑶ 背诵第6、7自然段:

① 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A、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B、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②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③ 同学互背。

④ 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失败──再失败──成功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顶碗少年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

2.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3.懂得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当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你如何处理 学生回答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默读课文:

有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就查字典(词典),做好圈划。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等。

三、整体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问:“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进行朗读品味,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思考: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学习。)

思考: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对少年有何帮助。

四、延伸和拓展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并解释。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我的成长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失误──努力==成功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依据

《顶碗少年》是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在一次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了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本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作者从“少年、观众、碗”三个角度抓动作、神态、语言具体描写,生动而细腻,很有特色。

二、设计思想

对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是指向学会自主阅读。”因而,本课教学,我尝试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去学。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这是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强化的内容,也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点训练内容。因而,在学生自读自悟及交流的过程中,我重点在“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方面作点拨。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

2、感知作者多角度细腻描写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

五、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写的《顶碗少年》,一起读课题:(《顶碗少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十一页,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包括阅读提示也要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把握全文

1、大家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肯定有不少收获吧。比如主要内容、文章的结构等。谁先来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

预设:

当学生说到主要内容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教师点出:像这样写人写事的文章,“段意连接法”和“谁做什么”的句式来概括主要内容都是相当不错的方法。以此达到强化目的。

当学生说到课文首尾呼应时,注意引导学生说说具体从哪些句子来体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的体会一直比较弱。以此达到对教学重点的巩固,实现学法的延伸。

(三)研读感悟,咀嚼文字

1、作者带我们欣赏了20多年前的一场杂技表演,请同学们细读2——7自然段,特别要留心少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表演,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在品读的时候,还要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出示问题: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2、从中体会到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3、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可以批注你的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作批注,教师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整理答案。

4、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每个小组选择体会得最好的一处全班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补充。教师相机点出作者的表达方式,毕竟这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

预设:

这是一场充满关爱的表演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众目睽睽之下、接连两次失败,观众起哄,一向镇定的少年也不知所措了,是白发老人的关爱与宽容让他重振旗鼓。从“微笑”、“抚摸”、“轻轻摇了摇”“低声说”等动作神态,体现关爱。 板书:动作、神态)

这是一场挑战自我的表演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微笑”“鞠了一躬”这样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少年在失败面前的镇定自若,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板书:少年、动作、神态)

这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从少年、碗的的动作体现难度高,表演精彩。 板书:碗)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抓“厉害地摇晃”“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忍不住拍、跳起摇摆舞、急忙晃动”等观众的动作、神态,少年的动作、碗的动态体会惊心动魄。 板书:修辞)

(四)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师小结:

本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作者从碗、观众、少年三个角度来描写,而我们也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抓住动作、神态等关键词语以及修辞来体会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表演的扣人心弦。

(五)点化主题,拓展延伸

1、齐读最后一段,作者从頂碗少年身上认识到了什么?或者说作者要赞美什么?他没有说,但是他又分明说了,作者想说的话都藏在哪儿了?(省略号)我们都来写一写:我从頂碗少年身上感受到,或者说我想对顶碗少年说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师:老师也有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那就是人的一生就像顶碗少年表演杂技一样,可能会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但是,我们要记住面对失败,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同时,当别人处于失败中时,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安慰与鼓励。

人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恭喜大家已经学会了抓住重点句段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够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一篇课文阅读,巩固一下自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