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档 > 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精选6篇)

时间: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购物单,复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列竖式计算几道吗?

课件出示:91-29 62+28 123-7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交流的学生说说的计算过程,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都买过什么东西?

引导:谁一次买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东西?怎么花的钱?(生自由谈)

过渡:同学们不但会花钱,而且还会算帐,你们真聪明,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数学乐园的商店逛一逛,你们愿意去吗?(愿意)那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文具货架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画面,你能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吗?(生自由谈)

根据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我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看看你能不能把握了?

全班交流,师有选择地板书两个问题:

⑴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⑵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过别着急,其他问题我们一会再来交流。

2、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0、8元等于8角,0、6元等于6角,8角+6角等于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

师评价: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数学头脑!

生:我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的,

师:你能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板演:0、8+0、6=1、4(元) 1、2-0、6=0、6(元)

元 角 元 角

0 、 8 1 、 2

+ 0 、 6 - 0 、 6

1 、 4 0 、 6

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

师再出示问题:一个书包和一格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此题,指名到黑板上板演,同时老师在黑板的一角板演:

根据学生的练习让其他学生交流想法。

3、归纳总结

师引导:像这种加减法,我们就叫做它小数加减法。(板书)

那么在小数加减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

为什么?既然小数计算对齐数位这么重要,那么你有什么对齐小数数位的好窍门吗

生:只要小数点对齐就行了。师及时给予指导与评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发购物单)

教师: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两种学习用品填入购物单,并计算出一共多少钱?

(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练习,并自己说一说购物单的内容。

再次引导学生小结: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师:同学们,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处付款后,收银员阿姨会给你一张小票,对不对?这里有一张老师在超市购物的小票,(出示课件超市小票图)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永 辉 超 市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毛笔 2、5元 1 2、5元

书包 25、8元 1 25、8元

橡皮 0、5元 1 0、5元

墨水 3、5元 1 3、5元

总额:32、3元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那同学们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每人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自己解决。

(展示学生解答的结果,并自己说说所提的问题及解题方法。)

3、生活实践

老师带同学们去公园划船,有一大一小两种船,大船限载100千克,小船限载80千克,4人租用一大一小两只船行吗?该怎样乘船?(出示课件老师带学生去划船的情境)

小明:37、2千克 小林:33、6千克

小红:32、7千克 老师:57、2千克

小组讨论:有几种不同的乘船方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一把小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2、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元 角 元 角

0 、 8 1 、 2

+ 0 、 6 -0 、 6

1 、 4 0 、6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②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56 + 98 = 635 - 574 =

2、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一同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法。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笔算整数导入新课,以旧引新,以旧促新,为学生感受笔算整数加减法与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联系做铺垫,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问题。

主板书: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

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副板书: 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

一本笔记本比一本练习本贵多少元?

……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主板书的两个问题)怎样列式?

4、指名学生列式。

5、你会用哪些方法计算?

6、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再与组内同学交流。

7、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1:

答: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1、4元,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0、2元。

学生2:

答: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1、4元,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0、2元。

8、他们算得对吗?你会验算吗?指名学生板演。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6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点。

2、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运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正确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时从哪一位先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48+9=,25-1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新课讲授】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2、5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绿色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一个卷笔刀和一支绿色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多少元?一支绿色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0、8+0、6=,0、8-0、6=”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0、8+0、6=,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

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0、2元。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1、2-0、6=”。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绿色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

方法2:2减6不够减,向它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得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呢?(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课堂作业】

算一算:

0、8-0、5=

0、7+0、4=

1、6+2、3=

1、9-1、3=

2、3-2、3=

5、3+1、6=

0、5+3、1=

0、8+1、5=

3、6-0、6=

【课堂小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课后作业】

1、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0、8+0、6=1、4(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小数点对齐

0、8-0、6=0、2(元)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0、2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设计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简单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在计算小数加法当中和为整数时的去“0”以及整数减小数中需要补“0”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主题图设置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文具的情境。

学生把文具的价格介绍给同学,填在价目表中:

编号商品名称单价(单位:元)

1、橡皮0、5

2、卷笔刀0、8

3、小刀0、6

4、铅笔1、2

5、笔记本2、6

6、文具盒6、8

7、书包25、8

8、练习本0、9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个文具盒和1个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1把小刀比1个笔记本少多少钱?

……

[设计意图:呈现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并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小数加法。

(1)独立思考。

一个笔记本2、6元,一枝铅笔1、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请同学独立思考、计算。

(2)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①2、6元表示2元6角,1、2元表示1元2角,2元6角+1元2角=3元8角=3、8元;

②26角+12角=38角=3、8元;

③260分+120分=380分=3、8元;

④竖式:6角+2角=8角,2元+1元=3元,3元+8角=3、8元;

⑤直接算;

⑥根据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猜想小数的加法也是这样算。

汇报中重点强调竖式的写法。

师:用竖式计算时,在书写上应注意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小结:列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时,不但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还要把得数的小数点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也就对齐了。

2、小数减法。

师:任选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尝试用竖式的方法独立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中交流。

3、小结。

当学生汇报之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并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4、探究整数减小数补“0”的问题。

师:如果每人给6元钱来买自己喜欢的两件文具,钱够吗?

够的情况下需要找回多少钱?不够的情况下差多少钱呢?

生试着算一算。

由此,引出了整数减小数,位数不足需要补“0”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小组活动,大家互通有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法的多种策略,并在交流过程中感受竖式的简便。]

三、体会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结合板书讨论:

相同点: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要求从低位算起;同样是满十进一;退一作十。

不同点: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

四、灵活应用

假如你有50元钱,请你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并把自己选购的文具填在购物单中,然后算出应付钱数。拿好购物单,回去向家长汇报。

购物单

物品编号物品单价(单位:元)

应付钱数()元,找回钱数()元。

五、小结

小数的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6+1、2= 学生的减法算式

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 篇5

教材及学情分析: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的第四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究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应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突破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沟通整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突破方法:

通过理解小数的意义,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在计算中,要把小数点对齐。

教法和学法:

“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观看过跳水比赛吗?跳水项目,一直是中国体育运动的强项,请看大屏。(课件出示中国跳水运动员劳丽诗和李婷跳水的视屏)中国队又赢了,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我提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庆祝一下祖国的胜利吧。

在体育赛场上,不仅有激烈、好看的比赛,还蕴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同学们,你们想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吗?

2、(课件出示跳水决赛统计图)依次出示中国队第一、二轮的得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3、引出课题:同学们看一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列出的算式都是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小数加、减法的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明确自学任务。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教师明确自学任务: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自学我最棒。认真自学课本96页例1、97页例2,然后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自学开始。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适时提醒:已经完成自学内容的同学就可以在组内进行两两交流。

三、小组讨论,解疑答惑。

1、师:同学们刚才的自学都非常的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自学的成果和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入小组讨论环节。(课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请小组长快速的上来领取你们小组的讨论提纲。让我们比比哪个小组的讨论最积极、最认真,小组讨论开始。

2、巡视:提醒各小组交流要注意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1、师:刚才,老师看到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接下来,就让各小组把你们的讨论成果与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起进入下一环节:讨论成果大展示。(课件出示:讨论成果大展示)

2、请第一个组作交流展示。(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3、请第二个组作交流展示。(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4、教师点拨: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列竖式的时候当相同数位对齐了,小数点有什么特点呀?(小数点对齐)所以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只要把小数点对齐,那么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板书:小数点对齐)

5、师:那么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请下一组同学来为我们作一个小结。

6、请第三小组作交流展示。(边交流教师一边用课件出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7、齐读一遍。(课件一条一条出示,学生读。)

五、巩固运用,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学会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呀?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争夺冠军,今天谁能成为我们班学习上的冠军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今天的“学习成果大比拼”的比赛中去一决高下吧。(课件出示:学习成果大比拼)

2、请同学们拿出技能训练题,为比赛做好准备

3、第一关:聪明小法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回答,同桌交换批改。(课件出示第一关:聪明小法官)

4、第二关:细心计算我最棒。(课件出示第二关)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批改出每组做得最快的小选手,然后请他来当小老师,帮助批改本组其他同学的作业。

5、第三关:改写小数我在行。(课件出示第三关)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自己批改。

6、第四关:学以致用我能行。(课件出示第四关)小组合作完成后,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说完后教师出示课件订正答案。

7、教师小结: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我们的数学知识,它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统计一下自己的成绩。夺得本次比赛全部星星的同学请起立。站着的同学们就是我们班今天的冠军了,让老师为他们颁发奖杯。祝贺你们!(课件出示“奖杯”)我们一起为冠军送上热烈的掌声吧。其他没有夺得冠军的同学们可千万别灰心,今天你们也表现得很棒,继续努力,相信我们班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冠军。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那谁能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呀?

板书设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质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04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 2004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

呈现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准备好了吗?出发!

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

国家 运动员 各论动作得分 总成绩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第五轮

中国 劳丽诗

李婷 53、40 58、20

哈特利

海曼斯 49、80 49、20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表格中的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有以下这些答案: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两轮比赛中国队共得几分?

前两轮中国队领先几分?

┅┅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的有价值的问题,真是了不起,老师就从你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咱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出示选择的问题: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2、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49、80

谈一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算式,会做吗?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如何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如何计算?(从百分位减起,突出十分位上的4减8不够减,从个位退1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3、6有区别吗?(根据小数点的基本性质可将结果简化)

3、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明在看到第二轮比赛的成绩时,不禁大叫起来: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是111、6分,爸爸也脱口而出:现在领先12、6分了。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111、6分是怎么得来的吗?12、6分呢?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58、20

试一试: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怎样列出竖式求出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计算中需注意什么? 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是怎么算出12、6分的?(四人小组议一议、算一算)

交流:(生1:)先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53、40+58、20=111、60 ,再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49、80+49、20=99 最后把这两个结果相减111、60-99=12、60。

( 生2:)先算出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3、40-49、80=3、6 , 再算出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8、20-49、20=9 , 最后把两次领先的分数加起来3、6+9=12、6。

师:两种结果12、60和12、6一样吗?为什么?(突出小数性质的应用)

4、概括计算法则:

师:小明看到大家计算的干劲挺足的,特别佩服你们。他想现在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回想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自由谈一谈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点要对齐,

生: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生: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生: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深化:

1、继续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跳水比赛的第三轮比赛的成绩:

师:跳水比赛第三轮的成绩出来了,根据这些成绩,小明写下了一些算式,算一算这一些算式的结果,并动脑筋想一想从这些算式你知道有关跳水比赛的哪些信息?出示算式:82、80-76、50 12、6+6、3 82、80+111、6 76、50+99 学生任选两道算式计算后再交流:从第一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第三轮比赛领先了6、3分。

从第二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前三轮比赛共领先18、9分。┅┅

2、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2004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学生之间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口答出算式。

全班一起列竖式计算。

3、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师:用小数加减法既可解决比赛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各小组四人交流后再汇报:

生:计算生活中的用水、用电、用煤气的价钱;

生:计算购买有关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价钱;

生:计算家里的电话费和上网费一共多少钱?

┅┅

师:小明在购买生活用品中碰到了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原来,小明看上了几样喜欢的东西,可是,他的零用钱只有50元,买什么好呢?出示:

一双运动鞋38、5元 一根跳绳4、8元

一本课外读物7、65元 一瓶饮料3元

(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从今天这一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六:1、2。作业本P4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小数加、减法。

2、情境设置:同学们交过电话费吧,小兰家一月份的电话费是37、35元,二月份的电话费是40、75元,两个月一共交电话费多少元?

1)学生自主列去式计算,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2)教师提问:得数是78、10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4)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提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12、03+0、875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 0、875

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么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出示例一的后一问:二月份经一月份多交多少元电话费?

同桌讨论(二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得数3、40后现的0怎么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40、75-37、3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练一练:7、81-4、075

1)教师提问:这道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2)学生尝试:二人板演,其他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减法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样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

三、课堂练习

1、练习课本P97的“做一做”题目

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吗?

2、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申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处的奖状吗?

四、作业布置:作业本P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示: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0、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验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元)

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2、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2、班里要买一个球和一个排球。

3、一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记录和世界记录(截至2004年1月)如下表。

它们各相差多少?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作业本P44

第四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2、 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获得新知之间的联系。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口算

0、78+0、06 5、2+0、48    0、8+0、4

1-0、27         3、8+6、4     1、25+0、75

10、5-6、5        9、8+0、2     1+2、7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4-(395+988)     165+807+994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主题图

2、自读题意 (小组交流)

3、观图后 提出问题

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4、集体交流解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5、师生互动:

师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 =3<www.kantuzuowen.net>45、1(千米)

6、验证:

叙述各自的检验方法,可用逆运算的方法,也可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计算题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39、9+(20、1-1054)    (2)(3、74+12、6)+268-43、2

=3、99+18、56            =16、34+224、8

=22、55                =241、14

(四)课堂小结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学生答)

师强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养成做完后检验的好习惯。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P45

(六)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 ) =345、1(千米)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未成绩的情况表。

2004年校春季运动会径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选手情况:

班级 各位选手的50未成绩/秒 可能的总成绩

第1棒 第2棒 第3棒 第4棒

四(1)班 8、48 8、54 8、52 8、46

四(2)班 8、40 8、56 8、61 8、39

四(3)班 8、32 8、68 8、70 8、36

四(4)班 8、42 8、67 8、58 8、50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是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几种方法?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在黑板上演算出来。

方法1:8、48+8、54+8、82+8、46 方法2: 8、48+8、54+8、52+8、46

=17、02+8、52+8、46 =(8、48+8、52)+(8、54+8、46)

=25、54+8、46 =17+17

=34(秒) =34(秒)

方法3: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对比中感知较优的算法

师:上述三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集体回答是第二种,选出几个代表都说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推出加法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班、四(3)、四(4)班总成绩吗?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

四(2)班、四(3)班、四(4)班成绩分别33、96秒、34、06秒、34、17秒(过程略)

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吗?各举34例说明。

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交代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4、95+3、3=6、7+口+4、95 (3)6、38+1、72+3、62=6、38+口+1、72

(2)(1、38+1、75)+0、25=口(口+口) (4)(2、55+7、7)+(2、3+7、45)=(口+口)+(口+口)

小结: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现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收获?

(找几名学生回答后,老师作一下小结)

作业布置:作业本P46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  里真上适当的数,在〇里填上“+”或“-”。

3、5+10、06=   +3、85

10、24+8、2+1、8=10、24+(〇 〇  )

18、76-(3、76+0、53)=18、76-  〇

32、17-0、46-4、54=32、17-(   〇   )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讲算。(比赛完成)

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2、P106 5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3、P106   7(同上)

4、P106   8、9

四、作业:作业本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