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导游词(精选4篇)
第1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恭亲王府原是“千古第一贪”的和王申的家,后被嘉庆帝立下二十四条罪状,抄了他的家充公。因最后一任主人是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讠斤,所以称为恭亲王府。
北京城两龙脉,一是京城中轴线,二是护城河。故宫就坐落在中轴线的头上。而恭亲王府就坐落在两龙脉相交之处。和王申曾大言不惭说:“皇上坐龙头,我坐龙尾。龙头虽掌大局,却还要龙尾行大事。”听听,和王申野心之勃勃,真不愧“千古第一贪”!
恭亲王府内,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这“蝙蝠”并不是真实的蝙蝠,而形似蝙蝠的建筑。和王申想让自己很幸福,便取“福”的谐音字“蝠”,建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
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只硕大的“蝙蝠”。这是一只形似蝙蝠的池塘,名曰“福池”。池岸边随意错落着假山碎石。福池周围栽满了榆树,榆树的果、叶形似铜钱,每当铜钱般的果、叶掉入福池时,和王申就会笑哈哈:“天上掉下的钱,进入我的„聚宝盆‟,地上的钱也是流入我和王申的囊袋中。”这话可真不假!
我们顺着福池潺潺流水走,便来一扇门前。这是一扇精美绝伦的西洋门,色彩鲜艳,做工精细。据说这也是他二十四条罪状之一。因为这一扇西洋门是仿造皇家园林——万寿园里的西洋门造的。
进了西洋门,绕过“送子观音”石雕,便是和王申家的戏园了。戏园前是一片花园,修剪整齐的灌木丛中开着些许花儿。《环珠格格》中“香妃戏蝶”这出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全北京城只有两处是满地青砖,一是故宫的太和殿,二便是和王申家的戏台了。因为青砖的扩音效果十分好,所以在戏台上唱戏不需要任何扩音工具,偌大的戏场人人都能听到音乐,能站在遍地青砖的戏台上为和王申等权贵大臣唱戏也是一种殊荣了。
穿过雕刻精细的朱栏长廊,便来到了和王申的书斋。书斋四面假山竹林环合,清幽宁静。整个恭亲王府,就它不是用石砖砌的。这座书斋是用一种特殊的竹料建成的,冬暖夏凉,和王申最爱待在这里了。
出书斋,前面那座十分大气的建筑就是正殿——和王申会客的地方。要上正殿,有一条很特别的路,只有一节阶梯,然后就是一条笔直平缓的坡路,因为和王申说过他这一世,只有年少时吃过苦,然后就一路平步青云,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颠峰。我们可以跨过最底下的一节阶梯,免吃一点苦,直接“平步青云”。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孝庄太后年老病重之时,极其爱戴她的皇孙——康熙帝,心情极其郁闷。他让侍女苏麻喇姑准备好纸笔,大笔一挥,写了一个“福”字。写完之后,玄烨和苏麻喇姑看着那个“福”字惊呆了——那个字苍劲有力,十分潇洒。细一看,竟看见了多个词组:多田,多子,多才,多寿……这不就是皇祖母的心愿吗?康熙帝越看越满意,便命人把这个“福”字拓在一块巨石上。结果,久病多时的太皇太后很快康复了!康熙帝大喜,决定将这块饱含吉祥福瑞气息的巨石代代相传,让爱新觉罗家族世代昌盛。
只可惜传到乾隆手中,就被别人偷出了皇宫。这个人就是和王申。现在这块福石就在我们正殿脚下,只露出写有“福”字的一面。这个“福”便是恭亲王府的第一万个福,寓意“万福”。和王申还神气地说:“皇上是„万岁‟,我是„万福‟!”后来,嘉庆帝抄他家时,本想把福石搬回皇宫,可还是没有搬成。和王申太狡猾了,他用石块砌了一座形似蝙蝠的福山,在“福”字左右各砌了一条龙,寓意“龙坐江山”,嘉庆帝不想自毁“江山”,便把福石留了下来。
01恭王府概述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使用古游网的导游服务:
王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宫廷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桥梁,位于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代表着中国的王府文化。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皇帝就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全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归了“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嘉庆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给和珅儿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聚财的说法。新中国十大元帅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恭王府附近,这个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
恭王府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在前,园在后。恭王府的开放,早在30年前,就被提上议事日程。1975年,周总理在病床上,将三件未做完的事情托付给谷牧,其中之一就是恭王府的开放问题。
王府占地约3.1万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路建筑,由严格的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王府有门脸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殿七间,左右有配殿。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规模也是王府中最高的。恭王府的中、东、西三路各有三个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后两个院子是我们要游览的主要区域。
现在就请您跟随我们的讲解,游览一下这历尽苍桑、重现世人的恭王府吧。02门外院落
首先给您介绍一下王府主体院落之外的部分。在府邸大门外并列有东西两组院落。西侧一组院落在三间正门两侧开有两座罩子门通向东、西两路院落,门的前方纵列着四排房屋,每排房屋当中各有一座阿思门,东边的阿思门外有一座影壁。
西侧院落南边沿围墙有两排倒座房,是王府的办事机构用房:前排东侧为回事处、随侍处,中间为管事处,西侧为佐领处、档子房、管领处、庄园处、置办处等,后排为粮仓房;两排倒座之间有东房一排,为裁房、厨房、水屋等。东侧一组院落中南边沿围墙也有一排倒座房,为王府的兵房,驻有护卫王府的旗兵十余名;北边有一组四合院落,据说载滢回府时在此居住。当时王府的总出入门就开在东侧院落的东墙上。
好了,下面我们将按照由中路入东路,转中路进西路最后到达后罩楼的顺序带领您转转这重新修缮的恭王府。03正门
中路有正门两重,均朝南。现在您要走入的是恭王府府邸的正门,大门面阔三开间,外置石狮子一对,石狮头上的卷毛疙瘩有12排,代表亲王的爵位。
经过这中路的第一个小院,接下来您还需走过这面阔5间的二门,才能进入王府的中心区域。二门内是正殿及东西配殿,其后为后殿及东西配殿。向里走您马上会看到的是修复后的银安殿。04银安殿
银安殿俗呼银銮殿,是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它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在经过修复,虽不能与原来的完全一样,但还是能让您体会到它的宏伟与庄重,感受到它的神韵。
现在让我们先去游览一下东路的主要建筑。下一个景点是多福轩。05多福轩
多福轩采用小五架梁式的明代建筑风格。这里是奕的会客处,保存着一些漂亮的凤凰彩绘,因其内部悬挂许多“福寿匾”而得名。多福轩内6个书架4个多宝格每个都是4米多高,全是用楠木复原的。
轩前院子内有古藤萝一架,被称为“藤莹架”,据考已生长200多年,在北京是不多见的。因此这个院子又被称为“藤萝院”。
绕过多福轩,您将进入东路的最后一个院子,看到后院的正厅乐道堂。06乐道堂及嘉乐堂这里恭亲王奕起居的地方。奕为皇子时,道光帝曾赐“乐道堂”匾额一方,此堂因此得名。
东路游览完了,现在请您向西走,去参观中路后院的嘉乐堂。
嘉乐堂五开间、硬山顶、前出廊,是和珅时期的建筑,悬挂“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从证实。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这就印证了民间对于王府内有座神殿的传说。
看过了银安殿和嘉乐堂,想必您已经发现了,这中轴线上建筑物的屋顶都用绿琉璃瓦、脊吻兽,而配殿屋皆用灰筒瓦。
好了,现在我们将要进入西路,您将看到的是葆光室。
西路前院正厅名为葆光室,悬挂着咸丰皇帝御书的葆光室匾额。这里据说是恭亲王会见族人、朋友的客厅。其室内保存完好的木天花,被专家学者所推崇。大修中还恢复了室内原有的楠木隔断。
接下来您将穿过垂花门,看到后院的正厅锡晋斋。
07垂花门及锡晋斋
葆光室与锡晋斋之间有垂花门,上悬天香庭院匾额。垂花门南有竹圃,北有西府海棠两棵。锡晋斋是恭王府西路院落最北端的正房。锡普斋原名庆颐堂,俗称楠木房。有东西配房各五间,东房名为乐古斋,西房名为尔尔斋。庆颐堂据说缘起于乾隆所赐“庆颐良辅”匾额。和坤修建庆颐堂时模仿了皇帝的宁寿宫,面阔7间,前有庑廊,后出抱厦5间,平面呈凸字形。正中厅内东西北三面为两层暗楼,楼内的碧纱橱槛窗、栏杆等捕木装修,雕饰精美细致。其外檐柱的鼓形柱础,与承德普宁寺大乘阁的形制相同。嘉庆皇帝“加恩赐令自尽”时,和坤罪状第十三款中的“所盖捕木房屋,僭侈逾制,隔断式样皆仿宁寿宫制度”,即指此而言。恭亲王入住后把这里作为书房和文物收藏处所。而锡晋斋这个名称,一说是恭亲王奕得到晋朝陆机的《平复帖》后所起;另一说是小恭王溥伟所起。这是王府府邸最精美的建筑。走到西路的最北端了,下面我们要到这王府府邸的后罩楼去看看。08后罩楼
后罩楼位于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50多间房屋连成一排,达160多米长。这座朱楼是国内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被形容为“99间半房子”。后罩楼东部为瞻霁楼,西部为宝约楼。西端的5间房俗称“小迷宫”,这里有国内惟一的室内园林景观,两个楼层之间去除楼板,将亭台楼阁和假山溪流等搬进屋里。这几间室内花园将楼上楼下通连在一起,山石叠砌,可上可下,瀑布飞泻,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都非常精致。
此楼前檐出廊,后檐墙上每间上各开一窗,上层为形式各异的什锦窗,窗口砖雕精细,楼梯原为木假山形。楼中间偏西一间的下层有过道门,通向府后的花园。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去王府后花园领略一番吧。09王府花园全景
站在府邸与花园间的箭道上,远望王府后罩楼,是不是格外有气势呢?那么接下来,您将要游览的就是被称为“人间仙府”的恭王府花园。
60年代,周总理和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来到恭王府视察,走到景色迷人的种有一大片丝竹的潇湘院时,周先生提出潇湘院是不是红楼梦原型的说法。总理一看这个院子这么好,当时就产生了修缮开放的想法,目的是让人民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在当时文化部谷牧先生的主持下,恭王府花园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时就正式开放了。
恭王府花园又称“萃锦园”,位于什刹海西侧的柳荫街,是北京城内数十座王府花园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也是目前北京惟一一处以花园的名义对公众开放的王府。花园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170余米,占地约2.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30余处。此园后来的主人恭亲王奕忻为了重建花园曾调集百名能工巧匠,融江南园林风格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中西建筑元素于一园,使之成为京师数十座王府之冠,可以称之“人间神仙府,什刹海的明珠”。恭王府花园布局精巧,景色宜人,有学者说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
全园布局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即全园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均在这条轴线上。下面我们就将带领您由正门入,按照中路转东路、回至中路再入西路的顺序游览此园。现在您眼前的就是恭王府三绝之一的西洋门。10西洋门
西洋门位于花园中路最南端,是园子的正门,称“静含太古”,为奕所建。门由汉白玉石雕砌,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所建,西洋拱式风格,十分气派。门额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其中的静和秀是园主人希望达到的两个境界。此外,造园者以此喻代仙境,与门内山谷的一派大自然的风貌相结合,将“静”和“古”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更增添了园林的历史感和时空感。西洋门也是园内唯一的西式建筑,可以体现出主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来挽救清朝统治之意。据说在当时,西式门在北京只有三个,这也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另两绝是戏楼和福字碑。
现在就请您从西洋门进入,开始本次恭王府花园之旅吧。11独乐峰
进了大门,左右是两座青石假山夹道,东曰”垂青樾”,西曰“翠云岭”。而迎面映入您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您看看这块石头的形状,是不是有些像个男孩,又像个抱小孩的妇女呢?当初和绅见了这石头非常喜欢,就运来立在了门口:一来可以做照壁,挡住邪气入侵,拦住财气外流;二来希望此石能为其带来儿子,多子多孙,家族繁荣。传说和珅一直无子,有了这块石头后,很块就有了儿子丰绅殷德,所以和珅也称其为送子观音。此石高约5米,经过多年的风化形成了流畅、天然的线条,如淡云舒卷般亭亭玉立,其名“独乐峰”为奕所刻。它既是绝妙的点景,又起到了屏风的障景作用。您试着仰首观看,只能见到刻在上面的“乐峰”二字,因为那个“独”字隐于石的顶端,很是耐人回味。它源于北宋司马光政治失意后建造“独乐园”的典故。“独乐”即儒家先贤“独善其身”的意境。
现在请您绕过独乐峰继续向北走,在您面前的这个水池叫做“蝠池”。12蝠池
在清代的北京,往私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王府是少数几个获此殊荣的王府之一。这个用青石围砌成的蝙蝠形大水池,旧名为“蝠河”,后称“蝠池”,又因形状像元宝,也称元宝池。水池的周围种满了榆树,每到春夏之交,榆荚飘落,状似铜钱的“榆钱儿”落满蝠池,谐音“福钱”满盈,寓意是福贵双全。由蝠池向北,是“海渡鹤桥”。现在请您跨越此桥,去看看安善堂。13安善堂
您眼前这座宏伟庄重的五开间厅堂,便是萃锦园中路最主要的建筑“安善堂”。安善堂前出抱厦,后带平台,两侧有游廊通向东西两庑。它在园中蝠池、邀月台、水榭、大戏楼等建筑的簇拥下,显得富贵堂皇,景致优美。这里原是主人游园时吟诗、作画的地方,也曾是恭亲王奕宴请重要宾客的处所。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这个古建筑是一“倒座房”,这是为什么呢?请您稍安勿躁,谜底稍后揭晓。
走到这儿,我们在中路的游览先告一段落,待我们游览完东路,会从北端进入中路,再来游赏。现在请您向东南方向走,我们即将进入园子东路,接下来您将看到的景点是沁心亭。14沁心亭
在您面前的这个精致优雅的亭子就是沁心亭,一说沁秋亭,它是清代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和绅所建,距今约220多年。沁心亭坐落于东路南端的假山“垂青樾”之旁,又称“流杯亭”。亭上四周有忠孝节义典故的彩绘,亭内地面上有一条约10cm宽的弯曲的凹槽作为流水渠道,亭后假山中老井的水潺潺流下,然后注入水槽,形成“曲水”的形态。流水自亭的南面进入,经过地面的弯曲水道,最后在亭的北边流出,从暗道流入蝠池。据说在清代等级森严的制约下,北京只建了六座类似的亭子,此亭为最小的一座。园主人会在初春、盛夏、深秋时节邀客来此。当年和珅就常常在这里谈天说地,或是过小寿时设宴款待同僚。席间,在亭子地面水路的入口处放一个酒杯,酒杯随水漂动,停到谁的跟前,谁就要做诗,做的不好就要罚酒。如此风雅有趣之事是效仿古代了的“曲水流觞”。流水出口的位置坐北朝南,是为主位,主人和珅就坐在这里。据说,过小寿的时候,杯子停到哪位客人跟前,哪位客人就把备好的礼单放在杯中,最后杯子漂到和珅跟前,由和珅在出水处坐收财礼。因此有一说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您仔细观察下这地面的水路,从北向南看为一个“寿”字,而从东向西看又是草书中的“水”字,所以此亭又被称为“水寿亭”。从中也可看出和绅的聪明才智。出了亭子往东走,在您右手边有一片菜园,叫做艺蔬圃。15艺蔬圃及曲径通幽
这艺蔬圃是王府菜园,约有一亩三分大,取中国人俗语“一亩三分地”的意思,是仿皇上“亲耕”的地方。园主人闲暇时可以亲自种植杂蔬,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天地生机、农耕野趣。过了这艺蔬圃往南拐便是园子东路的入口,叫做“曲径通幽”。好了,现在请您转向北面,您将看到的是垂花门。16垂花门及荷花院
您面前这个精致的门叫做垂花门,因门上有两个倒垂的花卉而得名。您看门前这两棵龙爪槐,这种树比较珍贵,而且它们在和珅居住时就在这里,也算老住户了。
现在我们要穿过垂花门走进花园的东路建筑群,接下来您要进入的院落是荷花院。
垂花门内的这个狭长院落,称为荷花院,一说牡丹院。它的正厅为大戏楼的后部。院中正厅前有紫藤萝架,还种有一些牡丹,花开时争奇斗艳。电视剧《还珠格格》中著名的一场戏“香妃引蝶”就是在此拍摄的。
您往两边看,这院子两侧的厢房是明道斋和香雪坞。17明道斋及香雪坞
小院西侧的建筑为安善堂东配房过厅,叫做明道斋,又名怡神所,据说当年康熙所写“怡神所”匾额就悬挂在此厅中。这里是当年赏花行令之所。东厢的一排厢房名为"香雪坞",是恭亲王福晋和侧福晋游园观戏的小憩之处。据载,嫡福晋偏爱绿竹的飘逸雅致,故当时院里广种竹子,门前翠竹摇曳。
院西为另一个狭长院落,院内种有芭蕉和海棠。入口月洞门,曰:吟香醉月。此处丁香花开时与山前众花连枝辉映,尤其是月明人静的时候,适宜一咏一觞,影乱香清,别有幽趣。现在请您继续向北走,我们的下一站是恭王府花园三绝之一的大戏楼,它有什么妙处呢?让我们赶快去品味一下。18戏楼
进入院内深处便是大戏楼。这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在清廷档案中,戏楼均称为“大戏房”。恭王府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1862一1874),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其建筑形式采用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据说整个大戏楼虽为砖木结构建筑却没有用一根铁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戏楼的声音效果。大戏楼为了保证声音逼真,将戏台底下掏空后放置了若干口大缸,巧妙特殊的构造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使观众身处戏楼里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地听到不借助任何传声工具的演员的演唱。有一次,一位著名演唱家来此演唱后,兴奋地称赞大戏楼比音乐厅的音色效果还要好。您别看在牡丹院里看戏楼的外景一般,但里面却金碧辉煌。戏台两侧的两根大柱、四壁与顶皆绘满了缠枝藤萝,一片绿叶森森、紫花盛开的景象,使人有在藤萝架下看戏的感觉。据说,当时连慈禧太后看戏都是坐在院子里。恭亲王担心逾制获罪,便在屋顶画满藤萝,意为这是藤萝架而非大堂,真是用心良苦。棚顶悬大宫灯20盏,地下青砖铺就,20张八仙桌配上太师椅,井然有序的放置着。戏楼后壁都是浅棕色的木棂,用暗蓝色丝布做底衬罩饰。厅内南边是高约一米的戏台,戏台上方,一块金字黑匾高悬,上书“赏心乐事”四个篆体字。南部后台为演员化妆室,前为舞台,北部为贵宾及女眷看戏和休息的地方。奕生日在农历十月下旬,办生日堂会时需要生火,故大戏楼也被府中人称为“暖楼”。这里除了演戏之外,还是当年恭王府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每逢府中重要人物寿终正寝,戏楼就会布满挽联、挽幢,香烟缭绕,长幅高悬,各寺僧尼相继洒经超度亡灵。
1936年,当时在花园居住的恭亲王奕的孙子、著名画家溥儒,为母亲项太夫人祝寿,在戏楼筹办了一次堂会戏。当时京剧界的名角云集大戏楼,相继登台献艺。这是恭王府大戏楼的最后一次堂会戏。
现在,大戏楼的演出,包括京戏、昆曲,而尤以王府音乐最具特色。府乐以三弦为主,共用七种乐器,乐曲华丽庄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来华访问时,曾点名要到恭王府大戏楼欣赏王府音乐,在近二小时的演出中,总理如醉如痴,对这一中国古典乐种及其大戏楼,倍加称赞。
戏楼后面还有一组建筑,“天香庭院”之匾原挂于此。它是当初恭王府的“家庙”,里面供奉着老恭亲王奕的牌位。
好了,东路就参观到这里。现在请您向西走,让我们回到中路。下一个景点是蝠厅。19蝠厅
蝠厅又称蝠殿、蝠房子,位于花园中路最北端。建筑正厅五间,前后出抱厦三间。两侧又出耳房,四面出廊,形制多变,如蝙蝠两翼。耳房比正厅略前,形成曲折对称类似蝙蝠的平面,故名蝠厅。其建筑彩绘上的斑竹,全部是由油工一笔一笔画上的。该建筑的造型和彩画被誉为“古建筑中只此一例”,在花园主山和府墙的蔽护下,幽静而秀美,恭亲王奕经常在此和大臣们谋划军国大事。这里也是个消夏纳凉的好地方。后成为恭亲王之孙、著名书法家溥儒(溥心畬)的书房。
接下来就请您向南,走走升官发财路,到园中的最高点邀月台上去看一看。20升官发财路及邀月台
建在假山上的邀月台是园中的最高点。两侧的上山路在最下面有两级台阶,再往上都是没有台阶的斜廊。走的时候您一定要一步跨过这两级台阶,然后听我慢慢道出原委。传说古时候人们把台阶看做是坎坷,和珅希望自己在跨过早年的艰辛后,能够一生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坎坷,仕途顺利,所以修建了这条“升官发财路”。上下“邀月台”走升官发财路是很有讲究的:要使劲地跨过两级“坎坷”,然后平步青云的一直走到山顶,不能从另一边往下走,而只能从旁边的小路下山才不会坏了运气。
邀月台是全园的最高处,居高俯览园中,美景尽收眼底。台上三间小室,额曰"绿天小隐"。每年中秋节,在此摆上点心、水果,是主人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共同赏月的好地方。现在让我们下山,从正面看看这托起邀月台的滴翠岩吧。21滴翠岩
滴翠岩是这花园里用太湖石堆叠的一座假山。太湖石的特点是吸水性强,如遇水多则石头上长满青苔。此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假山尽头的两个石壁里各放有一口带孔的水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又在假山前修了一个水池,可以把水流引上去,使得常年有流水。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石黄苔绿,苍翠欲滴,滴翠岩由此得名。岩下这个长方形的小池,原与方塘之水相连,池中三组叠石,意为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岛。水池两侧堆砌的石头看似盘踞着的两个龙头,龙头相向,中间为龙珠,奇怪的是只见龙头不见龙尾。这是怎么回事呢?由我在下一个景点处揭秘。对这滴翠岩,恭亲王之子载滢言道:“岩以太湖石为之,叠壁谺谺,不可具状。复凿池其下,每风幽山静,暮雨初来,则藓迹云根,空翠欲滴,吟啸徘徊,觉世俗尘气为之一息。在这滴翠岩下,池子后面有个山洞,想必您已经发现了吧。这就是恭王府的镇园之宝“福字碑”的藏身之处——秘云洞。22秘云洞及福字碑
进入秘云洞之前,先请您耐心听我为您解说这里的玄机和渊源。
这秘云洞位于滴翠岩的下面,此洞两翼伸向东西,略具蝙蝠形,被称为洞天福地。洞的东、西部各有爬山洞,可盘旋上洞顶的邀月台。秘云洞内藏着王府的三绝之一,也是王府的镇园之宝——由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成的福字碑。这块碑石长7.9米,贯穿整座假山,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碑前的地上有一副用碎石子摆成的中国象棋棋盘,方方正正,清晰可见。康熙帝书法造诣颇深,但很少题字,所以此“福”字极其珍贵。而且此福字苍劲有力、颇具气势,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构思巧妙,堪称天下第一“福”。现在可以向您揭晓为什么安善堂被建成一座“倒座房”了,就是为了要面向这福字碑,以示对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恭敬。
据恭王府的负责人介绍,此碑为康熙御笔,作“请福续寿”之解,一直是大清国宝,珍藏于紫禁城内。乾隆时期,此碑神秘失踪。乾隆皇帝一生最为叹服的人就是祖父康熙。因此,乾隆对“康熙御福”的失踪始终无法释怀。可是,当嘉庆即位后,向乾隆询问“康熙御福”之事时,乾隆沉默良久后只说了八个字:“布衣之相,福泽万民”。另外一种说法是乾隆将“天下第一长寿福”赐给自己的宠臣和绅,和绅命人运来几千块太湖石,在后花园砌成京城一条巨龙,这条龙的位置正好在北京的龙脉上,他将“天下第一长寿福”藏在龙穴悉心供奉,称之为“洞天福地”。和绅从此洪福齐天,官运亨通,荣臻三朝重臣,而且财源广进,一时富可敌国。好了,刚刚那个“只见龙头不见龙尾”的问题,答案在这儿已经可以揭晓了。原来和珅把龙脉和龙尾设计在滴翠岩下的山洞里,而龙脉的正中央即为福字碑。当年嘉庆抄家时,本欲拿走福字碑,可是那样就断了龙脉,折了福气,这可是古人最忌讳的,于是就命人用石头把福字碑全部封起来,不许外人看见沾了福气。
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员意外的在王府后花园的秘云洞内发现了这珍贵的福字碑。总理得知后欣然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又称“天下第一福”。下面我要为您详细讲解一下这天下第一灵验之福的来历: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皇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太医束手无策。百般无奈之时,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父为自己“请福续寿”,所以就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一气呵成了这福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康熙一生罕有题字,今天的北京城内,除公文外,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三个,除了福字碑上的那个“福”字外,就是高悬于故宫交泰殿的“无为”二字。不过无为匾额也未有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足可见那御玺加顶之“福”的珍稀。孝庄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百病全消,十五年后,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事后康熙几番重提御笔,却再也写不出其中的神韵,所以民间盛传此福为“天赐鸿福”。
俗语称“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有福没寿是为无福可受”,但是,由于“福”、“寿”二字字形差异太大,因此,自古从来没有哪个书法家可以把“福”“寿”合为一字书写,但是这福御宝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故而,这福字也成为了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的将“福”“寿”写在同一个字里的福字,民间称之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福。更不可思议是,此福与民间称作“衣禄全、一口田”的普通福字截然不同,其间包括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数个汉字,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字。由于其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孝庄太后称其为“福之本源”,民间则称“五福之本、万福之源”。
而康熙为祖母请福,自身亦送福得福。康熙一生政绩卓著,合了“多田”之兆;一生有子数十,恰应“多子”之端;与孙乾隆帝各执政逾一甲子,均以高寿善终,正是“多寿”之人;康乾盛世,国富民强,为“多才(财)”、国泰民安则是万民“多福”。这“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的福字,不仅让受福之人得福颇厚,更令康熙这请“福”送“福”之人受益终生,因此民间称此福为“请福聚福、送福得福”的绝世之作,即无论是代请、转赠、收受等,但凡沾此福缘者,俱可获得福泽无边!故而,这个“福”字又被认为是汲天地灵气的古今第一灵验之福。为了永久保存这福世上独一无二的“福”字,孝庄亲命将其刻为石碑,成为皇家至宝„„
中国人重“福”,不仅皇帝求福,就是贵族、平民也在求福。这园子以福字贯穿,前院福河,中院福字,后院福厅,福气很大啊。而且一路游来,相信您已经发现,在恭王府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蝙蝠。古人很迷信,认为蝠和福同音,可以带来好运,因此院内盆景、花卉、石头等多垒起成蝙蝠状,甚至连窗户上的图案大多都是蝙蝠。园子的初建者和珅很贪财,很迷信。在府内和园子里,各种石头堆砌的形状都与蝙蝠形似,而且门上、房檐等各处都是蝙蝠,有明蝠、有暗福,总共9999只蝙蝠。加上康熙皇帝的这个天下第一福字,院内万福!北京人常说:“到故宫要沾沾王气,到长城要沾沾霸气,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气!”说了这么多,现在您可要亲自进去摸摸这天下第一的福字,沾沾福气,带福回家。
沾了这一身的福气,接下来要游览的就是园子的西路了。请您往西走,院西的建筑是韵花簃。23韵花簃
韵花簃位于山水奇石之间,据说恭亲王奕在夏秋时节常来这里散心静坐,赏鱼观山,享受风唱鸟啼、蛙鸣虫啾的天籁之乐。现在请您继续向西走,怡人开阔的景致马上就会闯入眼帘了。下一个景点是这园中的人工湖和诗画舫。24水州及诗画舫
花园西路是以水为主的景观。站在湖边,您已经感受到空气润泽、凉风习习的清净舒适之趣了吧?到当年和珅仗着皇上的宠爱,私自从玉泉湖引水入恭王府,造了一个人工湖,并以陆为舟,仿古人画舫之意而建湖心亭。湖心亭中间有水榭三间,名叫“诗画舫”。碧水之上,赏荷垂钓、吟诗做画,颇有江南山水之意境。小舟停在湖边,池水绿波荡漾,山光树影辉映,令人坐而忘忧。
请您往湖的北岸看,坐落于湖水北岸的建筑名为澄怀撷秀。25澄怀撷秀
人工湖北岸的这五间轩馆,名为澄怀撷秀,也叫花月玲珑。屋前有海棠数株,每年暮春海棠花开,主人带领全家到此赏花,故又名“海棠轩”。恭王府的海棠在京城十分有名,“花月玲珑”即指这里海棠花盛开时的景色。这组轩馆的东耳房为“韬华馆”,西耳房已不存在。现在您可以在湖边走一走,在诗画舫坐一坐,享受一下这安逸的情调。
湖东岸的一排建筑中,最北是您刚刚看过的韵花簃,往南是一段优雅的长廊,最南边面水的建筑是园子主建筑安善堂的西配房——棣华轩。26棣华轩
棣华轩因悬挂咸丰皇帝御书的“棣华轩”匾额而得名。奕詝(咸丰皇帝)和奕幼年时曾自创枪法、刀法,道光皇帝赐枪法名曰:“棣华协力”,刀法名曰“宝锷宣威”,希望兄弟协力共扶大清。“棣华”也许是由此而来。
绕着湖的西岸走,在园子的西南角有一处景点,叫做益智斋。27益智斋及秋水山房
益智斋又名“养云精舍”,是恭亲王奕在花园的书斋。屋前种植梧桐,室内几案清洁,罗列着图书及鼎彝,静穆肃然,古香袭人。从这儿往东有一处建筑,名为“秋水山房”。
榆关之内左侧的秋水山房,是饮茶乘凉的处所。这儿林木茵茵、清幽宁谧,真是陶冶性情的好地方呀。
沿路向东,您将看到的是一座海棠式方亭——妙香亭。28妙香亭
妙香亭是一座双层木结构的莲花形平顶式方亭,底层木柱十二根,八角形,上层为莲花形平顶。每当丁香花盛开时,满园清香扑鼻。据说此亭从外形上看类似于慈禧垂廉听政时带的帽子,后人据此猜测是恭亲王奕为了发泄对慈禧的不满而建。下一个景点是位于妙香亭东南方向,建在南山上的榆关。29榆关
南岸山上这一段城堡式墙垣,长约50米,雉堞、洞券俱全,石额书曰"榆关",山径石碣书"翠云岭"。榆关是花园西路之门。有专家认为,满洲贵族在取得全国统治以前,生活在山海关以北的广阔土地上。与明朝的政治、经济往来都必须通过山海关。后又在山海关下与明朝军队有数年的拉锯战,是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才取得天下。园子的主人站在榆关的城墙上向北看,有遥望、怀念故土之意。也有的园林专家认为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园林艺术。您在这南山上走走,能看到一座山神庙,供奉着四个山神:狐,蛇,刺猬,鼬。
从榆关下山往东,您会发现您已经回到了进园的位置。不错,您已经不知不觉地在这曲折、精妙的花园里转了一圈,回到了西洋门前。现在您再看那内门额上的“秀挹恒春”,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悟呢?
由西洋门出园,向西就要走出恭王府了。在箭道上向西走的过程中,您的右手边还有最后一个景点——龙王庙。
按阴阳八卦推算,这里是花园中的“水”位。因水置龙,以镇一方。庙前古井深约10米,今水位下降已干涸。虽是个小庙,但这儿是不许进香的,大概是因为园内多林木、建筑吧。30结束语
第2篇2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东子。
坐落在北京什刹海西南岸的恭王府,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清代王府。始建于乾隆四十年,即1776年年仅26岁的和珅就已经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了,他相中了这块四周萦水,遥接西山,而且又离“皇上家”不远的风水宝地,就以高价购买下这里的多处房产,历时多年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同年正月十八,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和他的妻子乾隆之女固伦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丰绅殷德已于嘉庆十五年死去、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和孝公主也没了。整座府邸才全归了庆王府。这时永璘已经死去三年多了。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䜣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1975年,周总理在病床上,以3件未做完的事情托付谷牧,其中之一就是恭王府的开放问题。1988年,恭王府花园实现了对外开放。“恭王府府邸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于2005年正式开工,这是1850年以来恭王府最大的一次修缮,共耗资2亿元。这次修缮按照清代同治、光绪时期——恭亲王奕最辉煌时期的原貌进行,有历史依据的按照原样修复,没有历史依据的按专家指导意见修复,既无历史依据、专家又有分歧的按现状进行保护修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恭王府,这座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王府,历经了大清王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凡七代皇帝的统治,如一面镜子,见证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据传说和珅经常说:“皇上坐龙头,我坐龙尾。龙头虽掌大局,却还要龙尾行大事。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规制。整座府邸是三路五进院落,形成上等的风水布局。从南北方向看,分为东、中、西三路。从东西方向看,又分为五进院落。这是风水学里的三元五行概念,三元代表东为天、西为地、中为人,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
恭王府的一宫门的大门口耸立着两个石狮,东边儿的是公狮子,脚踏一个绣球;西边儿的是母狮子,脚按一个幼狮。通过大门口的石狮子你马上就可以判定大院的主人是不低于五品,皇帝门口的石狮上有13排疙瘩,亲王12排,爵位越低,数量递减。游客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数数看看这对石狮的疙瘩有几排!看完了狮子我们来看看这朱红漆大门,上有横七竖九的63颗金色门钉,体现了皇帝定下的亲王级别的规制。这仅次于皇上的横九竖九的81颗规格。从这座大门进入恭王府的府邸。我们现在继续往里走就来到了二宫门,踏入二宫门,可以发现其门肚较深,约3米左右,古代有说法是“门进三尺,官进一级”,可见当初这里的主人官级之高了。
再往里走我们入恭王府的银安殿,银安殿又称银銮殿,他的地位和功能就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是整个恭王府的核心建筑。颁布诏书、宣读圣旨、年结庆典等重要礼仪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最初的银安殿连同东西配殿因元宵节烧香失火被毁,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如今新建的银安殿气势恢弘,在形制上还原了王府盛时气象:正殿采用歇山顶、五彩斗拱,绿色琉璃;配殿用灰筒瓦,三彩斗拱;耳房为双卷勾连搭,一斗三升斗拱。由于银安殿相关史料缺乏,现在人们看到的大殿是多位专家根据遗留地基,加上历史资料而确定方案建造的。
银安殿的后方是嘉乐堂,嘉乐堂神殿仿效故宫内的坤宁宫,为祭神、祭祖的地方。嘉乐堂的东配殿为神器库,西配殿为银库。据说,后殿之所以取名为“嘉乐堂”,是因为和珅曾留有《嘉乐堂诗集》一部的缘由,说明当时已有此堂。现存匾额传说是乾隆皇帝赐予和珅之物。嘉乐堂在恭亲王府时改为神殿,清宫和王府都建有举行萨满传神仪式的神殿。是举行萨满教祭祀仪式的场所。
银安殿的东边是多福轩,始建于乾隆年间和珅府的邸,初称为“延禧堂”。乾隆幼女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儿子丰绅殷德后,曾在此居住。咸丰皇帝将庆王府赐给恭亲王奕訢后,将“延禧堂”改为“多福轩”并亲题匾额。恭亲王在此会见中外政要,处理军国大事。从此“多福轩”成为第二政治活动场所,仅次于“银安殿”。院内有一藤萝架,两株古藤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此多福轩所在的院落又被称为“藤萝院”。殿内正中悬挂“同德延禧”匾额,意在告诫主人:你与皇帝同德才能延禧(禧:吉祥如意、福寿绵长)。殿内四壁靠近天花板的地方皆悬挂福寿字匾,这些福寿字均写于红色方纸之上,一福一寿成对制成匾额。清代自康熙以后,每年入冬,皇帝都要亲自书写“福”“寿”字,颁赐给王、公、大臣、后妃。逢重大生日庆典,还会加赐“寿”字。按惯例,旧年的福寿字斗方不能揭去,而是将新赐的福寿字斗方直接贴在旧的上面,取“增福添寿”之意。现在你看到的就是原样复制的。请大家仔细观察屋梁上保留下来的乾隆时期的凤和玺彩画,从残留局部的我们可以看到凤尾图案,它的存在证实了府邸东路曾为公主府。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多福轩的后面就是东路建筑中最大的一处,也是最后一进院落,正房名“乐道堂”。室内梁上至今保存了200多年前清中期的彩画和凤凰主题彩画,表明和珅时期这里曾是公主的居所。到了恭亲王时期这里是王爷的居室。现在室内按恭亲王居住时的原样陈列。“乐道堂”的匾额是道光帝亲笔所书赐给奕䜣的,“安身乐道”表达了一位父亲希望儿子顺心如意、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
现在我带大家参观恭王府西所建筑群的葆光室,葆光室在和珅与庆王时期为客厅,在恭亲王时期,是秘密客厅,接待王爷至亲所用。“葆光室”的匾额为咸丰帝临幸恭王府时,御题给恭亲王奕訢的,其意味深长。“葆光”一词源于《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咸丰皇帝之意是让奕訢收敛其光,暗含着告诫之意。恭亲王奕訢为此撰写了一篇《葆光室铭》,表示明白咸丰的意思。葆光室内天花板和梁上彩画多以花草为主图案,以祥云衬托,透露出祥和、平静,其中的莲花、菊花、桃花带有吉祥长寿、连生贵子的寓意。
穿过”葆光室”,“映入眼帘的是锡晋斋,恭王府的锡晋斋高大气派、富丽堂皇,当属精品之作。院中央的一座石盆景叫“云停”。其实,恭王府最有历史价值的当属锡晋斋。据史料记载,和珅二十大罪第十三款中的“僭侈逾制”罪状就是用楠木盖了这个锡晋斋。据说,当时和珅特意买通太监去查看故宫的建筑,然后命令工匠完全仿造故宫宁寿宫的格局施工,屋内隔断用金丝楠木打造,超越了作为臣子应有的建筑规格。和珅以后的“锡晋斋”,被恭亲王专门用来收藏《平复帖》的。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名帖之一的《平复帖》系西晋陆机手书,后来小恭王溥伟把此帖送给溥仪,溥仪又卖给了大收藏家张伯驹,解放后,张伯驹将此帖捐献给国家,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现在在锡晋斋中陈列的是《平复帖》的复制品。
我们现在来到府邸三路院落的尽头,被称之为“后罩楼”。它是恭王府的“三绝一宝”的第一绝。所谓“绝”是指其长度为各清代王府建筑规制中后罩楼之最。此楼为两层,共有房间108间。全长150多米,是国内王府类建筑最长的楼,被形容为“九十九间半”。(一说取紫禁城9999间的尾数,另说“谦受谥、满招损”,百为满,故取名九十九间半)。在后罩楼最西端的几间房内,建有一座有流泉、假山、亭阁的室内花园,这座室内花园被称作“水法楼”,是目前唯一见到中国古代室内花园遗存。后罩楼实为和珅的藏宝楼。和珅被抄家时,所抄财产价值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这时你才明白什么叫“富可敌国”。正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也有说和珅是乾隆爷给嘉庆帝留的“钱罐子”。我们现在来到后罩楼身后,楼的后沿墙有两层窗户,一层的都是方形,而二层有形状各异的砖雕什锦窗44扇,也有人称他们是什锦百宝窗。有两扇“福庆有余”窗户最特别,虽然造型很相似,但细微处也不同。窗口上面是蝙蝠衔着(蝠谐音福)的,下面是双鱼腾越(鱼谐音余),砖雕做得栩栩如生,细看,才发现,窗棂上还有蝙蝠图案,生动体现了“福庆有余”的意境。我们脚下的这一条长180米宽10米的石甬路是当时主人跑马射箭的青砖箭道。
西洋门是恭王府花园正门也是第二绝,采用舒展流畅的西洋风格,仿圆明园的大法海圆门制,由于圆明园已在1860年时被英法联军烧毁,所以这道门是流传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汉白玉石拱门,因为两边的转花纹和花窗很有西洋建筑的味道,所以叫西洋门。是花园的第二位主人——恭亲王奕时期所建,恭亲王奕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来拯救清王朝。门额石刻外为“静含太古”,内为“秀邑恒春”,取喧闹中存太古之幽静,满园秀色永为春的意境,是主人建园的指导思想。
迎面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名“独乐峰”,传为恭亲王奕离园时所刻。这块秀丽的巨石高5米,不但点缀了园内景色,又起到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影壁”的作用,当风水,使福气不出浊气不入。
(传说和珅称之为“送子观音石”:和珅当年妻妾成群,膝下无子,甚是郁闷,一年随乾隆下江南,发现奇石,耗巨资运回家中立于此,第二年妻生一子,乾隆赐名丰绅殷德)。仰首望去,只能见到“乐峰”却不见“独”字,原来“独”字藏在石顶,有在失意时“独乐”和“隐才”之用意;另为讽刺慈禧独揽朝政,独断专行。“独乐峰”为恭亲王所提,与和珅无关。因为奕在咸丰年间不得志,咸丰是老四,奕是老六,兄弟不和,直到咸丰死于承德后,奕与慈禧关系微妙先后发动了辛酉政变杀肃顺八大臣等等,此时的奕春风得意,身兼数职。后来当慈禧的江山稳定后,感到奕太聪明权力太大先后罢免了奕的军机大臣,外交部长等职位,几经潮起潮落的奕已厌倦了政治,与福晋去了戒台寺“养病参禅”。一是为了躲避慈禧步步逼进的迫害,二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
绕过大石豁然开朗,大家看到一个“凹”形的水池,形似蝙蝠,名为蝠池,形状又像一个金元宝,是和珅的聚宝盆。四周种的是榆树,它的果实像过去的铜钱,叫榆钱,所以老百姓又叫它摇钱树,连起来读就是“福榆”富裕,富富有余。
右边有一八角小亭名流杯亭又名沁秋亭,在北京有四座,潭柘寺的猗甘亭、故宫御花园的禊赏亭、及中南海的流水音、恭王府翠锦园的叫沁秋亭。是主人约文人雅士们饮酒的地方。它取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修禊赏乐”之意,“曲水”指亭内青石地面上刻有约10公分宽的弯弯曲曲的流水渠道,水源就是假山后的二龙戏珠古井,“觞”是古人喝酒用的四角酒杯。(2004年4月恢复了活水)盛满酒的酒杯置于水上,顺着水道飘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作诗,短时间作不出还要罚酒三杯。而地上水渠东西看像流水的水字,南北看像长寿的寿字,取水常流寿常有之意,也叫水寿亭。主人坐北朝南是正座,他脚下是收水口,也叫收财口,水不能停也不能浪费,要顺着地下的管道一直流到刚才看到的聚宝盆蝠池里,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沁秋亭东侧几步之遥便是“蓺疏圃”,这算是王府中的菜地了,面积并不大,四周用竹子围成篱笆,里面种着些田间之物。不远处有个高棚,旁边放了好些盆花。在繁花似锦的王府花园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菜园,可以想见,当年的府主效皇帝行亲耕之礼,亲历田园劳作,体会天地之生机,农耕之野趣。
沿着菜园向东,则是花园东路的入口——曲径通幽,此处树丛茂密,杂植百草,为当年在王府的人居环境创造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从菜园向北,是一处精致的院落,院墙正中是一道垂花门。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即指此垂花门,门前四棵龙瓜槐,树冠如撑开的伞盖,夏季浓密弯垂,树下清凉荫爽。东边的两颗据考证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为和珅时期栽植,珍贵异常。
穿过一个月洞门,东侧有房两间,西侧是长廊。北侧是牡丹园,院内种植数珠牡丹,因春季牡丹花盛开,争相斗艳而得名。北侧有一高大的藤萝架,春季倒挂串串紫色藤萝花,与大戏楼内绘满梁柱的藤萝彩画内外呼应,动静相辉。
藤萝架后就是恭王府的第三绝——大戏楼。这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在清廷档案中,戏楼均称为“大戏房”。恭王府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可容纳200多人,高大宏伟,气势不凡。其建筑形式有三大特点。
一、采用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整个大戏楼是纯木结构,利用木质榫卯技术(抗震)。
二、大戏楼上上下下绘满了倒垂的藤萝,以为紫藤开的花一串一串的,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座在戏楼里看戏,就象座在紫藤下看戏,四季如春。当时这种大堂似的戏楼在北方还很少有,连慈禧太后有名的大戏楼都是坐在院子里看戏,大戏楼是私家戏园子,恭亲王担心逾制获罪,便在屋顶画满藤萝,意为这是藤萝架而非大堂,真可谓用心良苦了)。
三、大戏楼地面全部采用京砖漫地,为什么叫京(金)砖漫地呢?并不是说砖是纯金的,只是造价昂贵。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
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墁的都是此砖。
花园的最北端中路这一组重要的建筑因形状如蝙蝠而称蝠厅,整个建筑象一只巨大的蝙蝠,四面环廊前后大敞窗,北方少见,很有江南园林的特色,特点是使从早至晚每个房间都有充足的光线,环廊建在四周又使外面的阳光不会直射到房间内。过去是主人的书房和秘室。
眼前这条坡度很陡的爬山斜廊的特点是平坦无台阶,象征着和珅不愿意一步一个台阶的走,希冀平步青云、一步登天,事实上他也的确做到了。后人就称此路为“升官发财路”。下边却有二节台阶,它象征着和珅20岁之前的坎坷命运。我们来到和珅家要讨个吉利,我们一起迈过坎坷直接踏上和大人的升官发财路。
现在我们来到了和珅家的最高处,每当中秋月圆,在此摆上水果点心,主人与家人朋友共同赏明月,所以叫“邀月台”。山上有三间敞厅,过去这上面也有两根大大的紫藤,绿绿的叶子遮天蔽日,又称叫绿天小隐。这也是和珅家最高的一只蝙蝠。站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恭王府的花园总体分三大部分,东路以大戏楼为主要建筑,西路以方塘水榭为主要建筑,最重要的建筑都集中在中路,前有蝠池,后有蝠厅,取福福相印之意。
现在下山的时候,不能再走斜廊,而要走“邀月台”前面的假山“滴翠岩”,俗称“踩龙背”,这样才不会坏了运气。假山是用许多太湖石和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过去每天会有人担水到在两边的两口水缸里,缸底有小洞,水慢慢侵入石头,湖石吸水,长年累月就长出一层绿绿的苔,青翠欲滴,所以叫滴翠岩。不仅美观,还起到了降温、增加院中的湿度的作用。
石头下面有一个十几米的小山洞,传说洞中藏有仙云,叫秘云洞。洞正中是恭王府内三绝一宝的镇府之宝“康熙御笔福字碑”,取意为“洞天福地”。康熙御笔福字碑——它是恭王府的一宝,即国家级的文物。为何珍贵?因为它是康熙御笔。而康熙一生罕有题字,而“福”字上却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足见康熙对其何等重视。康熙为何如此重视这个“福”字呢?康熙十岁丧母,八岁丧父,是孝庄皇太后一手把他抚养大的。康熙十二年(公元673年),孝庄皇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戒斋三日之后,康熙精选了一支上镌“赐福苍生”正楷四金字的毛笔,在丝绢制作的纸笺上一气呵成写就了倾注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决定破例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玉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一般只能盖在圣旨和重要公文上,绝对不可能盖在书法作品上,而且印玺即没有盖在“福”字的左下方,而是盖在“福”字的正上方,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太后自得到了这“福”,百病全消,15年后,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
康熙御书的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由此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的将“福”“寿”写在同一个字里的“福”字,堪称“福中有寿,福寿双全”之“福”。其次,这一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数个汉字,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之“福”。第三,此“福”的书写不同于民间的饱满方正,其字形窄而长,为瘦,音谐“寿”,称“长瘦福”,即长寿之福。也就是从这个“福”字起,清朝有了每年御赐“福”字的定例。孝庄太后临终前为了永久保存孙子玄烨送给自己的弥足珍贵的“福”字,亲命将其刻在石碑上,伫立于宫内。不料传至乾隆时期,这块“福”字碑却神秘地失踪了!
至于福字碑是怎么来到恭王府的,至今仍是一桩悬案。有人说是和大人偷出来的,有人说是康熙赐给和大人的。福字碑藏身在滴翠岩下的秘云洞,这里是恭王府花园的龙脉所在。据说当年嘉庆查抄和珅府时,想把这个福字移到皇宫,但是和珅设计巧妙,动福字就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从此,康熙墨宝福字就在史书中消失了。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恭王府视察时,发现滴翠岩的石岩造型酷似“二龙戏珠”,依据“遇龙必有皇家之物”的说法,让工作人员仔细查找并掘开被封堵200多年的秘云洞,使福字碑重见天日。作为恭王府的“镇园之宝”,福字碑早已名扬天下。无数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求福,拓印挂轴孝敬长辈,外国访华元首政要也纷纷来景仰这天下第一福,其碑拓成为赠予海内外贵宾的国礼。好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到洞中一览福字真容吧!
现在来到了西路,池前有五间堂屋,名澄怀撷秀(是吸取日月精华的意思),原来是家中子弟读书的地方,现为展厅。展示了具有王府文化特色的商品几十类、400余种,囊括了金属、陶瓷、铜器、银器、木器、琉璃、钱艺、刺绣、字画、丝绸、民间工艺品、书籍及其他印刷品等。商品分为低、中、高档次满足大家的纪念珍藏需求。里面还有康熙、乾隆、和珅、年秋月贵妃的画像。
西路以水为主,中心是方塘水榭,约有2000平方米,中间是一个方形小岛,岛上是湖心亭,是主人泛舟垂钓赏鱼的地方。同时也是和珅二十条死罪之一,因为当年公主、皇爷的府邸要引水入园,必须得到皇上特旨钦赐。而和珅在乾隆年间,未经皇上同意,私自引水入园。
这个靠山的亭子叫秋水山房,是主人练功的地方。满族人入关后还保留了习武的传统。
眼前这个亭子叫妙香亭,原来周围种满丁香花,花开时芳香四溢,故得名妙香亭。它为双层木结构的八角莲花形平顶式方亭,上圆下方代表天圆地方天地人间,全国少有。相传恭亲王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立下大功,但结果却被削职归家,心中郁闷难忍,于是就仿照慈禧垂廉听政时戴得帽子建此亭,意为站在慈禧的头上发泄愤怒。
顺着妙香亭边上的小径,来到南边的假山上。发现有一座山神小庙。原来这是祭祀“四仙”的地方。所谓“四仙”分别是狐狸、刺猬、黄鼠狼和蛇。据说,这几种动物在园中常有出没,府中人为了除病去灾,常在庙前烧制供奉,以求保佑平安。顺这山路向西有一段城堡式墙垣,长约50米,雉堞、洞券俱全,石额书曰“榆关”,榆关即长城的山海关,是长城的象征,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美称。当年,清帝就是从此入关,在园中设此关足以表示园主不忘记清祖从山海关入主中原的史迹。从榆关下来,在花园的山脉之外,伫立着一座小小的龙王庙,供奉龙王之首的东海龙王,按阴阳八卦推算,龙王庙恰处花园中的“水”位,因水置龙,以镇一方。
再往前走了我们就回到了青砖箭道,往东走到头右转就到了东府墙。再走到头我们出了恭王府啦!
谢谢大家配合,东子祝大家在下面的旅行开心顺利!
第4篇3
恭王府花园导游词
北京清代,有十代帝王的王子封了王位,有亲王、郡王封号的有七十个。
为了显示他们的特殊地位和便于治理,清代王府普通都设在内城。
“铁帽王府”。清初对入关有功的8家王爵,封为世袭罔替,俗称“铁帽王”,他们的王府就叫铁帽王府,共有8处,5处在西城,三处在东城。
未来又封了几个铁帽王,共12个世袭罔替王爵。
北京有两个恭亲王,一具是顺治皇帝的第五子常宁,府址在今东四十条。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17号,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据说恭王府总面积为一百多亩。相当于中山公园,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珅的宅邸。
1996年10月起开放的不过恭王府的后花园,占地9亩,但其规模差不多是特别可观的。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过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特别牢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经过往缸中灌水的方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祝寿写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碑石长7.9米,贯通整修假山。
垂花门,因门上有两个倒垂的花卉而得名,门前的两棵龙瓜槐在和珅居住时就有,这种树比较宝贵。
垂花门内的牡丹院,院中有紫藤萝架。院子正中造形呈蝙蝠形状的小湖。
在清代的北京,往住所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亲王府是少有的几个享此殊荣的王府之一。
西式门,据说在当时在北京惟独3个。这也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另一绝是戏楼和福字碑。
花院门内的假山石,起到影壁的作用,名称为“独乐峰”。
恭王府导游词
北京恭王府导游词
恭王府导游词9篇
北京恭王府导游词2020
北京恭王府导游词8篇
第3篇4
恭王府花园导游词范文
北京清代,有十代帝王的王子封了王位,有亲王、郡王封号的有七十个。
为了显示他们的特殊地位和便于管理,清代王府一般都设在内城。
铁帽王府。清初对入关有功的8家王爵,封为世袭罔替,俗称铁帽王,他们的王府就叫铁帽王府,共有8处,5处在西城,三处在东城。
以后又封了几个铁帽王,共12个世袭罔替王爵。
北京有两个恭亲王,一个是顺治皇帝的第五子常宁,府址在今东四十条。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17号,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据说恭王府总面积为一百多亩。相当于中山公园,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珅的宅邸。
1996年10月起开放的只是恭王府的后花园,占地9亩,但其规模已经是非常可观的。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过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祝寿写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1绝之一,碑石长7.9米,贯穿整修假山。
垂花门,因门上有两个倒垂的花卉而得名,门前的两棵龙瓜槐在和珅居住时就有,这种树比较珍贵。
垂花门内的牡丹院,院中有紫藤萝架。院子正中造形呈蝙蝠形状的小湖。
在清代的北京,往住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亲王府是少有的几个享此殊荣的王府之一。
西式门,据说在当时在北京只有3个。这也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另一绝是戏楼和福字碑。
花院门内的假山石,起到影壁的作用,名称为独乐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