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整理10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1
在5月23日,我们人才交流中心党支部组织我们观看了《港珠澳大桥》记录片,感触很深。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都很精彩,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号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以及施工的艰苦。这让我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虽然只看了短短的一集。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全长为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的桥隧长35.578公里,设计时速为100公里。主体建造工程于20xx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一期计划于20xx年完成,大桥投资超1000多亿元。20xx年10月23日,是一个值得高兴和纪念的日子,港珠澳大桥开通了。
很多夫妻工默默地奉献在港珠澳大桥上,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是从内心的发出来的了,笑的那么真挚,谢谢这么多默默的奉献的工人。看到很多人默默地付出以及克服的种种困难,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畏艰难险阻,各种各样的睡姿,看到他们的辛勤付出,真的很艰辛。
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对接成功,他们默默的流泪,返航。看着一把年纪的工程师的背影,就泪流满面,工作人员真的很辛苦,感觉每次都是很认真的完成艰辛的任务,却3次无功而返,这种失落感,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有的人从30多岁到40多岁,有的.人是40多岁到50多岁,在这十几年中起早贪黑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看到成功的时候他们开心的像个孩子,脸上的笑容是掩饰不了的,默默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然而他们最终是会有成功的一天,港珠澳大桥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建成了,在全部亮灯的那一刻,真的让全国人民都很开心。
老工程师在港珠澳大桥上跑步,这一步步都是老工程师和其他工程师的心血,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全程设计的大桥。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技术人员选择在港珠澳大桥上面拍婚纱照,这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时刻,因为这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大桥。
参与建设的人员都很自豪,毕竟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桥,这是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个曾经在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叹零丁”早已成为过去。烟波浩渺的零丁洋上铺架起了一条游龙似的长桥,伸向三地,同时也伸向了人们的心里,连通了三地,也连通了人们心里的距离,它将融合三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也将融合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是中国人民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精美的礼物,在通往幸福、美好的康庄大道上,它将会续写新的辉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也是中国人民献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美的礼物,为世界桥梁史上写下绝美的华章,永载史册。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2
我相信,当所有人看到这部纪录片时心里都会涌现出两个字“震撼”。整部影片我是在震撼的包围下看完的。影片里面的每个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当看到我们的工程师们攻克了若干世界性难题,发明创造了500多项专利时,我心里是自豪的.。这让我想起了里面的一段话:90年代桥梁技术在欧美,21世纪桥梁技术在日本,现在桥梁技术在我们国家——中国。
短短70分钟的纪录片,却是他们为这个项目整整默默付出18年的成果。在他们心里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后我要把中交人这样的做事态度和热情用在工作中,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一样的精彩,为有意义的事情付出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3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为有了比天空更宽阔的人的胸怀,一架倾注了施工人员十几年心血,联通香港、珠海、澳门的跨海大桥,于20xx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了,这就是伶仃洋上腾飞的巨龙——港珠澳大桥。一个伟大的奇迹!
影片《港珠澳大桥》以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号沉放安装过程为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及施工的艰辛。整个施工期间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建设沉管隧道,沉管一共有33节,每节重达8万吨,在海底对接的误差率只能在2—3厘米,如此高难度的精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在沉管的关键时期,工作人员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对数据进行反复的测量、计算和调配。在建第15节沉管时,遇到海底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是啊!多么沉重的打击,看的我也是泪流满面。
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工程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好好睡一觉了,看他们不择而眠,我已经难以自抑,和他们相比,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了,总工程师林鸣完成了他的大桥马拉松梦,看的出他是那么的自豪,沧桑的脸上挂着的笑容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年轻的工程建设人员,带着自己的爱人和他的“第二情人”合影留念是那么的幸福!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建大桥的过程中结婚生子,有多少对夫妻并肩作战,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观看影片《港珠澳大桥》,从开始感叹这一超级工程的宏伟、壮观,到后来对晒得黝黑的工程师们油然而生的敬意,我感觉到了路桥人的伟大与不凡。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他们不畏艰难,不分昼夜的为一件事去坚守、去努力、去付出!是他们宽阔的胸怀!是他们坚定的信念!是他们忘我的崇高境界!港珠澳大桥的成功通车,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祖国的强大,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从此以后,香港、珠海、澳门的距离不再遥远,伶仃洋上人们将不再“叹息”!向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以及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们致敬!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4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一、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三、我的感触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感触三:精诚通力的合作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四、结语
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如何写“超级工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在看完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后,我不禁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海床结构复杂,再在海底建设如此庞大的超级工程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地震,进而导致海啸等灾难的发生。为保证工程安全进行,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阻水问题:大桥横跨珠江口,对珠江的排洪纳潮有较大影响,严重时会造成航道淤塞;这样必须采用大跨径的桥梁。(如果采用30米跨径,桥墩的厚度约为2-3米,阻水率为6-10%,而采用100米跨径,阻水率就降为2-3%)
2、航道问题:珠江口为我国航运最繁忙的航道,必须提高大桥净空;
3、航空限高问题:大桥附近有澳门、香港两个国际机场,对桥高有严格限制,这样与第二条形成一个矛盾;
4、白海豚问题:大桥横穿白海豚的繁殖地,建设期必须错开白海豚繁殖期;
5、台风: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上有较高要求;
6、海水侵蚀:海水对混凝土的逐步侵蚀,影响大桥结构和使用寿命。
珠江口基本上为冲积地质,淤泥较厚,在这上面修建外海人工岛,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由于淤泥和地质其他问题,在上面建设沉管海底隧道同样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内基本上为盾构隧道)。这样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岛和海地隧道也成为一个难点。
大方面的问题便于发现,但对于如此巨大的超级工程来说,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例如,在放置沉管隧道之前,工程师们发现海床并不结实,无法承受沉管的重量,在洋流的影响下还会导致沉管侧翻。如果沉管侧翻,在海底巨大的压力下,是无法再将其置回原位的,这样一来,造价高昂的沉管就相当于报废了。因此,在此之前,工程师们现在实验室里模拟海洋环境,计算相关数据,并同时在海底浇灌混泥土平台,日后可将沉管放置在混凝土平台之上。
对于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界级超级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多方面的。要做好一项工程需要花费很多心血。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5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港珠澳大桥》的电影。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就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横跨在广阔无垠的伶仃洋上,这条长长的巨龙把珠海、澳门和香港连起来了。
港珠澳大桥最难的工程就是建造水下40米,长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可是,当在沉放第15个沉管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工人们两次尝试将大大的.沉管放入深不见底的海水里时,都被勇敢的潜水员阻止了,潜水员说:“海底有大量的淤泥不能放下沉管。”可是工人们并没有放弃,一个月后仍然进行了第三次尝试。终于,第15个沉管成功放入了大海里。
我觉得工人们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6
《港珠澳大桥》从港珠澳大桥的历史、科技与人文情怀三方面生动讲述了大桥建设的艰辛与豪情,充分体现了我国在高速发展中科学技术的飞跃和综合国力空前绝后的壮大,让人不由发出“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感叹。
桥是中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古时中国种类繁多品质精良的各类桥梁让外国访客赞叹不已。但至近现代,桥梁建设发展落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中华人民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冒着艰难险阻慢慢探索,在我党的领导下一点点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的脚步,这是相当令人敬佩的民族精神,这是相当值得歌颂的国家精神。如今,它的`建成让中国站在世界顶端傲视群雄,这就是创造了新历史。
中国有着古老的桥梁建设文化。中国历来各式精密的桥梁建造技术令人惊叹,而港珠澳大桥对于工程技术又提出了世界级的新要求和挑战,不仅该桥是最长的跨海大桥,还是抗强震抗强风的科技结晶。大桥从方方面面上来讲都堪称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使今天的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领域足以傲视其他所有国家。
港珠澳大桥流露着浓厚的人文情怀。港珠澳大桥建设耗时十余年,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上至工程师,下至搬运工,在大桥建设期间住在施工现场不怕苦不怕累,每天起早贪黑,早就把工友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工地当作了自己的家,大桥当作了自己的梦想,为的就是在大桥建成的那一刻,自豪的说一句“港珠澳大桥是我建的!”。这无比骄傲又无比真诚的一幕深深的触动了我,虽然同为中交的工作人员,但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做项目的我却很难以对项目有直观的理解,尤其是对完成项目的困难、热情、毅力、自豪和那一份十年如一日的耐心。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对拼搏在第一线的项目建设者们有了崇高的敬意,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所为之努力的项目是为了造福世界人民,是要为他们提供基础设施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我将为中交和中国的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抛洒自己的年轻和热血。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7
今年的10月24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了。这座历经6年调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的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影片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号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以及施工的艰苦。工程人员在造就大桥的雄伟壮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在施工期间的时候,曾经遭遇了大概40场台风,在去年台风“天鸽”来临的时候,紧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员。尽管台风如此强烈,但由工程人员精心打造的大桥却安然无恙。影片中的旁白说:“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正是因为有这种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和信念,施工团队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伟大奇迹。
整个施工期间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建设沉管隧道,一共由33节,每节重达8万吨。整个沉管建造工程经历了1400个日夜。“深海8万吨级的接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一件事了,重达8万吨的巨型沉管在海底对接的误差率只能在2—3厘米,为了将工作做好,要调动万吨的巨无霸吊臂船队,在沉管的关键期间,工作人员甚至几天几夜都不睡觉,对数据进行反复的测量、计算和调配。在建第15节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淤泥天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到底就睡,这一点令我们很是感动。
另外,很多大桥的建设者们在施工期间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影片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8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纪录片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
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五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影片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9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珠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电影中的旁白所指,“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五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不少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的',现在已成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大桥的建成,而是建造过程中的挫折。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败更能展现出工作人员对大桥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号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这令我们很是感动。大桥的工程人员早已把这个项目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有工作人员打趣的说,大家都有两个恋人,一个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个就是大桥这个项目。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电影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篇10
港珠澳大桥这一国家工程、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中国桥梁建设者队伍。建设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设历时14年,建设者们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在伶仃洋上“作画”,在大海深处“穿针”,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彰显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奋斗精神。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是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又一进步,依靠内生动力解决了前进中的问题。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凭借勤劳智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港珠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所遇情况纷繁复杂,建设者们集思广益,遇到问题勇于面对,积极解决,不断地改良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作为一名中交高速人,我们在学习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精神的同时,更应该把学习的精神融入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勇于攻坚克难,为中交高速未来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