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整理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篇1
我们的校园还不止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那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景和物。不必说那笔直而金黄的银杏树和梧桐树,也不必说稍矮小一些的金叶女贞附近的花花草草,单是靠近教学楼大门的`阴影中就有无限趣味。在潮湿的泥土里藏着潮虫与蜗牛;大胆的蜈蚣在近人的地方休息;蚂蚁争先恐后地爬到砖上,迎着微风的轻抚晒太阳。倘若再下些小雨,那就更多彩了。蜗牛出巢,蚂蚁搬家,雨水淅沥,小草清亮。有时生物课要用几只小虫,那花园边就更热闹了。同学们拿个小瓶,四处寻找着平时避之不及的小虫。
小园的深处同学们通常是不去的——去那里太显眼了。在教学楼后面还有一个“人迹罕至”的小花园,那是学长们种些小蔬菜的地方。由于离教学楼较远的缘故吧,同学们一般较少去那里。可是,那里更漂亮。学长们在那里精心布置了一个个精致的小菜园,每个小菜园还挂着小牌子:“初二某班的小菜园”。小菜园的主人们每次到那里都会很骄傲吧。月季花歪斜、自然地挂在栏杆上,蔬菜们贪婪地晒着太阳,喝着雨水。
从栏杆上望出去,还能看到两株缠络在一起的小树。那里本是一个大坑,自然的神奇力量却使它长出了小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篇2
告别诸暨,回程途中,我们顺路来到绍兴。
说起绍兴,自然会想到鲁迅先生,我们当然要去看一看鲁迅故里。
现在的鲁迅故居已不完全是鲁迅先生当年生活的样子,各个院落、房屋修缮一新,从一些陈列品中依稀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当年生活的痕迹。
我一心想一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风貌,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鲁迅先生笔下“乐园”的'样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这样想着,我就绕到了屋后,果然发现了一座园子,想必这就是百草园了。只见园子中正有几处碧绿的菜畦,种着韭菜、南瓜等蔬菜,石井栏、皂荚树也都跟鲁迅笔下的描写一一对应。
出了百草园,循着路标缓缓而行,我们来到三味书屋,我非常激动,一心想看一看先生当年刻在书桌上的那个“早”字,可惜整个三味书屋被保护起来了,我们无法凑近了看,只能在门口看个大概,先生的课桌太靠内,任凭我怎么伸长脖子也望不到桌子上的“早”。这真是遗憾。
我这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行,算是真切领略到文章里的场景了,不虚此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出了鲁迅自己由童年游戏、玩乐到长大开始读书学习的成长过程。
故事先从“百草园”讲起,百草园长满了野草,其实是很荒凉的,但鲁迅却说,那是“我的乐园”。是什么让荒草园变成了人间乐园?是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
接下来,鲁迅提到关于园子的一个传说。“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下文就引出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长妈妈讲的这个美女蛇,是一种人头蛇身的怪物,据说会吃人,不过后来被老和尚的宝物飞蜈蚣给治死了。这个故事不仅强烈吸引着小鲁迅,也给百草园增添了一些神秘。
小鲁迅马上迎来了和百草园的告别,他和“我的蟋蟀们”说再见,和“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说再见。这一边的世界,有着自然万物,另外一边马上要进入的世界,是艰苦的学习。
三味书屋是全城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这个名称就体现出了这所私塾的教育内容,是比较枯燥和陈腐的。在里面必须要听先生的话,如果不听,接下来等着的就是戒尺和罚跪了。
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无聊的,而在百草园的玩乐是有趣的。两个地方截然不同,但都对鲁迅的童年十分重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篇4
在先生读书入神时,也是有胆大的,坐在后排的同学跑到三味书屋后面的那个小园去的',虽然小,抓几只蟋蟀还是可以的。但这儿的蟋蟀都是断了腿的,健全的有,但少,还很迟钝,这哪是能跟百草园比的?不过先生经常不会发现那些抓蟋蟀的学生。
也有一次,正午习字时,我写得快,先生那天正高兴,放我走罢,我穿进竹门,走过石桥,不上半里,便到了家,爹那天不在家,在衍太太家里,我去看望百草园里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正撞上四婶,便道:“今儿肚子疼”,又道:“私塾赶明儿去罢。”待四婶倒来热茶,我已在百草园内。回去时,已是日暮,先生却没发觉,几个没学会的还在那儿习字。
晚上,上灯前,我与同舍的几位学生说了罢,有佩服的,当然还有不信的。后来,又听说后来有学生在习字时溜出去钓鱼,却被先生捉了去。我说了要看先生心情,心情不好时罚跑一上午也是有的,但心情好以前也有放出去的,我这么久却是特例。
在三味书屋,我确实学了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类的一些东西,后面还学了“Itisacat”“Isitarat”之类的,现在多半也忘了,后来从书上看到的“怪哉”那虫子,却还没有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作文篇5
鲁迅去到三味书屋学习,认识了寿怀鉴老先生。
文中写道“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先生是个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为人正直的人,充分地体现了他作为清末秀才的风采。先生虽是私塾里的老师,却与别的不同。“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先生的严厉并不令人讨厌,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厉也是一位老师负责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才能教导出一批批好学生。先生虽然严厉,但并不喜欢体罚犯错的学生,他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却也不是用责罚的方式来教育。
可毕竟“封建思想害人”,即使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先生,也难免受到影响:在鲁迅问他有关“怪哉”的事时很不高兴,让学生们读他们根本不理解的`诗句。虽然如此,但鲁迅依旧对先生充满了尊重与敬爱,不乏对他的赞美。
三味书屋虽可玩耍,也有可敬的先生,但毕竟与在百草园自由玩耍有别,这样上学经历十分枯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字里行间中,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的不满,认为它禁锢了孩子的思想,约束了孩子们的天性,拘束、死板又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