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整理2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1
这部电影以19岁的少女颂莲为主人公,讲述了她嫁到大户陈姓人家当四姨太的故事。刚开始她面对无法反抗的命运还表现出她自我的一面,很快,在周围环境下,她不自觉的陷入到了与另外两个姨太太竞争之中。为了得到那个陈老爷的宠幸,挂上那个红灯笼,她不惜撒谎怀孕,获得永久挂灯笼的权力,风光一时,然而很快被那个面慈心狠的二太太发现。之后颂莲被永久封灯,受到府中其他人的排挤和鄙视。她没有发泄的出口,在醉酒后无意说出三太太与医生私通之事,最终三太太被杀死,丫鬟小燕冻死,颂莲被吓疯。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但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看到封建制度的罪恶,制度规范的行为。制度是一个框框,人们不能出框,出了便会受到惩罚。在这里面,没有人的思考,只有掌握主动权的人对人性的践踏。制度让人没有人性,对生命漠视。以前从抽象的语言中很难理解,然而这个故事却让我反思。一个老头娶一个19岁的少女本身就很荒谬,居然还要去争老头的宠幸,那是对男权的崇拜和对女人的漠视。二太太变态的两面三刀是因为她自己生了个女儿,所以她要卖力的给老头捶背,而老头却并不真爱哪一个,这些女人不过是他泄欲的工具而已。对他来说,都是可以舍掉的。在他眼里没有人的情感,只有祖宗的教诲:传宗接代。可以想象在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这样的悲剧在上演,有多少因为这样的争宠而死掉的女人,这不是因为衣食缺失而死亡,是精神折磨而死亡。古代宫廷里的女人,这些男权社会的玩偶,他们人生的悲剧令人叹息。怨不得康德说:“当我们看到人类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我们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某种厌恶之情,而且尽管在个别人的身上随处都闪烁着智慧,可是我们却发现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人在其中成了制度的玩物。祥林嫂的悲剧就是这样。《浮生六记》中那个美丽的芸不也是一样吗?
文学可以使人更直接的理解抽象的'制度。书中说中国人缺少思辨精神,有的是对现有制度的迷信和崇拜,对权威和权力的顶礼膜拜,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中与西方文化的不同,然而中世纪的宗教与中国的封建礼法都是对人的禁锢,对人性的蔑视,使人不像人一样,没有自主的情感,有的是对神,对权的重视,人与人之间缺少友爱、同情与坦诚,更多的是猜忌与互相打压,这种你死我活的变态人际关系下肯定会让人性扭曲。身在其中的人们却已经习以为常。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2
经过几个星期的舞蹈鉴赏课,让我对舞蹈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舞剧的观赏更令人眼界大开,其中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观后感尤深。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由张艺谋导演、陈其纲作曲、王新鹏编舞、中央芭蕾舞团制作并演出的。这部舞剧的故事情节与电影对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简化了人物关系。故事围绕三姨太与小生之间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展开的,情节相当曲折。这部舞剧的一大特色就是融合了很多中国文化,如音乐,舞蹈,服装等等充满了民族气息。
这部舞剧有着自身的音乐特色,它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运用了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双人舞音乐、唢呐和笙独奏。舞剧中有模仿洗麻将的效果声、有家丁乱棍的效果声、有二胡与大提琴的对答、还有京戏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看似杂乱,但却运用自如,从一种形式进入到另一种形式自然流畅。舞蹈设计突出情节性,借鉴了中国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其中民族舞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部舞剧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里面演员所穿的服装,在这部舞剧里中国旗袍第一次出现在芭蕾舞台上,旗袍样式色彩让人印象颇深,这更有助于戏剧效果的表达。
这部舞剧追求的是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这让我联系到高中政治所学习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迫切需要;是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是展示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和决心,扩大我国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芭蕾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恰当融合,这部舞剧也都受到中外舞蹈爱好者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向西方国家,向国外传播了优秀的传统的中国文化。
文化的传播不仅仅靠国家的努力,个人、团体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从细微除一样能传播文化。如舞蹈,它也能融合本国文化,从而走向世界。通过舞蹈鉴赏选修课让我对舞蹈这门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舞蹈的力量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