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节日风俗作文(9篇)

时间:

节日习俗作文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23或24,它是庆祝整个春节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23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24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黎明升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先民驱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就是一扫而光陈旧的东西,这既指庭院里的陈年老垢,也指旧岁中碰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了控制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守岁,俗称“熬夜”,即除夕之夜,达旦不眠。传说,远古时侯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习俗。不过,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饺子,而且还必须包素馅的饺子,这是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还有人在饺子里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长寿。

注意,守岁还有不少禁忌,如禁扫地,过小年时,平时很难触及的角落都要打扫干净,而进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乱也不能扫,习惯上认为那样会“破财”。再如,禁用剪刀,禁说“没有了”凡此种种,都是人们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节日风俗的作文篇2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节日习俗作文篇3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件事却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春节习俗。

说到烟花爆竹,各家各户可能都放过。每当过年,家家户户都买各式各样的炮仗,在大年除夕开始放起,但是,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有学问的。

传说有种叫年的怪兽,每年除夕都出来吃人,人们都很害怕它。一次,年怪兽巧遇穿红色衣服的人,又听到有放炮声,吓得四处惊窜奔逃,人们知道年害怕什么了。每年除夕都贴红联,放鞭炮,年怪兽就在也没有来过。现在,每到春节,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春联也叫“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为在春节时张贴,所以名叫春联。春联的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人们就会把已经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所以贴春联就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大年初一,我早早起来,穿上最帅的衣服,收拾的整整齐齐,就和爸爸妈妈出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我们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呵呵,给压岁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以前的拜年方式外,拜年又兴起了电话拜年和短信拜年。

春节的习俗真是丰富有趣呀!

节日民俗作文篇4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个个都笑容满面,他们没有忧愁,没有悲伤,他们的内心只有一股说不尽的欢乐。春节的来临,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的,要想在新的一年里有所收获,就必须在新年之时制定好新一年里的计划、目标。新的一年,新的世界,将带给你新的生活与成就,我们要以一个崭新的自我去勇敢面对那些机遇与挑战,闯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一片天地,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的,清明的脚步临近了。每当我回忆起这句诗,我就想起在地下的“熟睡”了的祖先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让我们与我们的祖先的一次聚会,在那一天,我们一行成群结伴地迈向山坡上,带着那一缕缕的怀念到祖先的面前祭拜,希望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健康,永远快乐。

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为的是纪念我们的民族英雄——屈原。屈原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却使他难以在社会立足,他遭到了身旁那些奸臣小人的排挤,怀才不遇,一心只想为国家做贡献,却无处施展,最终只能怀着悲痛的心情随江水漂流。两千多年后,人们还在怀念他,纪念他的忠贞爱国,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作为他的纪念日。

中秋节,代表着团圆,每年的八月十五,每个人都将团聚在一起,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节日,无论有多远,他们的心都永远地、紧紧的在一起;晚上,他们就在那明亮的月光下共同欣赏那圆圆的月亮,许下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愿望。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这些传统节日伴随着它一路走来,让它更有明显的中华民族色彩。

节日风俗作文篇5

万圣节前一天夜里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夜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

万圣节前夕,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ortreat."(意思是:‘给不给,不给就捣蛋’)要是你不肯给糖果的话,孩子们就会很生气,用各种方法去惩罚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里等等的方法去惩罚你,直到你肯给他们糖果为止。

节日习俗作文篇6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下面让我介绍一下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下面让我介绍一下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到处洋溢着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其实吃豆腐渣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接下来的习俗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习俗,那就是发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节日民俗作文篇7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子、双江等30多个县区。根据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1万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

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傣”有两个含义:一是“谷仓”,古时候傣族自称“滚傣”,意为“谷仓人”,见面则以“毫丁傣”(意为谷满仓)相问候祝福;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傣族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m.haozuowen.net,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西傣文又称傣泐文,主要通用于西双版纳地区;德傣文又称傣那文,主要通用于德宏地区。

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傣族语“腊跺”,这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饮茶方式,先用晒干的春茶放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6—7分钟后,竹筒内茶叶软化,用木樟将竹筒内茶叶舂压后再装进茶叶,这样边装、边烤、边舂,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舂紧为止,待茶烤干后,削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这种竹筒茶,既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

节日民俗作文篇8

旧俗由来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在食俗方面,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少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

民间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选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立冬食补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南方热补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节日习俗作文篇9

元宵节有很多很有趣的活动,放许愿灯、吃元宵,属于这个节日的`活动一结束,就表示过年也告一段落,大家要乖乖的工作和上学,期待明年新年的到来了。

我编了一个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大家听听看,我是不是很会说故事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中有一个地方,名叫元宵岛的地方,他们跟我们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非常的爱吃汤圆,不管早、中、晚餐都要吃汤圆,有趣的是,那里的汤圆都是飘在半空中,想吃多少都有,吃到你撑死为止。

有一天,有两个小朋友阿元和阿宵,突然灵机一动,把要给国王的汤圆,拿去油炸,没想到国王吃了后,居然说很好吃。

从今以后,人民都变成吃炸汤圆,并且纪念阿元和阿宵,所以把他们挂掉的那天取名为元宵。

你吃过炸汤圆吗?试试看吧!那是阿元和阿宵发明的美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