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范例(3篇)
齐鲁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山东方言;俗语;齐鲁文化;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H1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054-04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山东就有了古人类的聚居地。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前后,山东境内齐、鲁两诸侯国文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中心和基础一齐鲁文化,诸子百家思想几乎都出自山东,随着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齐鲁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世界范围辐射扩展。
由于现代文明的流动性和融合性,许多传统文化逐渐式微,要领略研究传统文化的风采,逐渐困难起来。而通过发掘整理传统文化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如建筑、职业习惯、民俗、方言等,我们发现了许多史料和书面著作中遗失的古老文化余韵,并且还原了历史的某些真实。
山东方言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古发现,山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的经济文化,像大汶口龙山文化中制陶业的兴盛,其代表性的“蛋形陶”的技术水平,即使是现代工艺也很难达到。根据经济发达地区方言在各地语言中将占据主要地位的理论,不难想象当时山东方言的强势地位。春秋战国时,由于齐的强大经济能力,时人以学齐语为荣,如《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举的“楚大夫”的例子:“欲其子之齐语也”,虽然论述的是语言环境问题,但也足见齐语当时的影响力。同处山东的鲁国虽然国力较弱,但由于早期受到周王朝的特殊对待和远离战乱,又因西周时为犬戎之乱招致文化损失,保存和发展了周礼和文化传统,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春秋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齐国的经济实力和鲁国的礼乐传统交相融汇,形成了齐鲁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的辉煌代表。出身山东的孑L孟留下的儒家经典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文人的必读教材。
西汉扬雄所著的中国第一部方言专著《辅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收录了675条词语,方言词语约有340余条,其中山东方言分成了两大区四小片区,与现代山东方言分区情况大体一致。这说明方言的变化具有延续性和稳固性,它不会随着官话的改变而急剧地改变,“书同文”并没有带来“语同音”,所以,我们今天才可以通过对某些方言现象的研究来了解历史。如山东某些地区将大小便称为“解手”,可以推断出明朝移民的强制性等(移民途中,为防范百姓逃跑,用绳索绑住双手,有要大小便的,便呼叫士兵解开手,久而久之就简化成“解手”)。
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除了其实用性以外,还具有见证人类文明历史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如今大量方言只在老年人的语言中还有保留,中青年一代甚至成为无方言族,这使得很多有价值的语言资料逐渐流失。山东大学教授钱曾怡指出:“虽说语言发展是缓慢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鉴于方言调查的难度和汉语方言的地域跨度,相比之下,记录方言的进程并不能跟得上方言特点消失的速度。”所以,不谈语言的地方特色等价值,只从其蕴含的珍贵历史信息方面,就值得我们大家去保护、研究。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活在人民口头的“历史文物”一方言俗语的研究,去了解―下齐鲁文化对山东人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文化秩序被犬戎之乱破坏殆尽,同时各诸侯国互相争霸,毫不顾及尊卑秩序,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在鲁重修周礼,整理六经,继承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新的秩序主张,即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且制订了符合“仁、义、礼、智、信”五常标准的君子之道。这些以“复古”名义进行的礼仪变革,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开端,并极为深刻地影响了齐鲁大地的文化发展。与此同时,在齐鲁大地学术文化界,墨、道、法、农等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难,他们的学说也为日后齐鲁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到汉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各家学说的影响也在民间余韵悠远,经久不息。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孔子立意“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墨子要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提出正确的国、民关系来教育统治阶级。今日山东方言中还有大量包含以人为本思想的俗语,如“治国安邦民为本”(巨野)、“只有千年的百姓,没有千年的江山”(滕州)等。
“以人为本”还表现在统治阶级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严格公正的国家法律,推行廉明清正的政治统治,推崇高尚和谐的道德规范。如“赏不论冤仇,罚不论骨肉”(泰安)、“人随王法,草随风,私凭文书官凭印”(巨野)等方言俗语。
这些方言从国家和人民的相互关系出发,指出国以民为根基,唯有听民意、顺民心,才能走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治国之路。
二、仁者爱人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孔孟思想中的“仁”,就是“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小则指家庭中的孝悌、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大则指“泛爱众而亲仁”。“爱人”为根本,以仁入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墨家提出的“兼爱、非攻”,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友爱众人,互帮互助,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这些思想也包含在山东方言中:“妯娌意合家不散,兄弟团结能移山”、“人到难处想宾朋”(乳山)、“要学桃园三结义,莫学张仪伐苏秦”(泰安)。
这些方言反映了山东人盼望家和邻睦、与人为善、广结朋友的心愿。在文学作品中最为当地人称道的是那些仁义豪爽的山东人角色,像《说唐》中朋友满九州的“小孟尝”秦琼、《水浒》中仁义遍天下的“及时雨”宋江,他们待友赤诚、怜孤恤贫、扶危济困、知恩图报,是人们心目中山东人的典型代表。
三、修身养德
齐鲁文化以美德为立身的基础。孔孟提出德政思想,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德者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箪食、一瓢饮”而不悔,应重义轻利,用浩然正气来教化世人,安邦定国。这些思想与山东的民间文化紧密结合,并且在方言俗语中大量体现出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
金”(沂水)、“黄金有价,情义无价”(曹县)、“大德可回天,君子能安贫”(泰安)。
当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谚语中也有大量不把德与财对立起来,而只是着重强调品德的,像“黄金试人心,人心胜黄金”(崂山)、“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单县)等。
《论语》里说“士不可不弘毅也,任重而道远”。在齐鲁大地上,信守承诺、威武不屈的精神也是人们普遍认同和追求的美德,如“人无傲骨不如禽兽”(滕州)、“人无刚强志,难成栋梁材”(鄄城)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直有着勤俭节约的美德。墨子推行“节用、非乐”,反对奢靡,山东人更是把它当做持家之道,大力发扬:“勤俭持家金不换,艰苦朴素南山松”(桓台)、“忠厚传家远,勤俭继世长”(临清)。
另外,勤劳聪明的华夏子孙推崇有毅力、有恒心、有技巧的学习,机敏好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代代相传:“井淘三遍吃甜水,木经百斧方成才”(枣庄)、“话不说不透,事不学不明,人不学不灵”(惠民)、“要学蜜蜂采蜜,不学蜻蜓点水”。
四、忠孝之道
“孝”是中华民族的固有道德。儒家文化认为忠孝之道是社会保持和谐秩序的基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儒家讲究“家国天下”,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齐家”是在“治国”之前的,没有“家”,自然就没有“国”。“孝”表现在家族内即为“孝悌”,对家族中的长辈要孝顺尊敬,自身要能够延续后代、壮大家族,同辈之间要友爱和睦、互相扶助,“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因此,中国自古多世家,国人注重家族传承,有很多大家族传承千年而不衰,其根源就在这个“孝”字上。儒家的“孝”推广到血缘关系之外,就成了“泛爱众而亲仁”,对君王国家忠诚,对朋友乡邻忠义,知恩图报,与此相关的俗语如“天宝日月星辰,地宝五谷园林,国宝忠臣良将,家宝孝子贤孙”(鄄城)、“不忠不孝,猪狗不如”。
在各地俗语中,忠臣孝子是歌颂的对象,而在具体的“孝”上,又主要从家族血脉的传承上去做要求。在今天,我们依然提倡忠诚国家,孝顺长辈,而传宗接代则不再纳入孝道。不过,古人早已阐明“孝”和“养”的区别,《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万章上》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五、以礼为范
《论语・颜渊》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的发端,孔子以“仁”入“礼”,他的礼既是“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论语・学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要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以求达到君子的要求。
孔子坚持的“礼”很细致,甚至到了“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的地步,其实是在以规范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仁”的坚持。在山东的方言习俗中,存在大量这方面的要求,如对亲族的称呼中可以表现出礼仪秩序的要求。
山东方言注重家庭秩序,对亲属的称呼要按排行,长辈尊称一律加上排行,如伯父就称为“大爷”、“二大爷”,叔父称“四叔”、“五叔”。同辈年长的在哥姐前也加排行,一般男女分开论,如“大哥”、“二哥”,“大姐”、“二姐”等。嫡系亲长不能直呼其名,而长辈对晚辈可直呼乳名或称排行,哥姐对弟妹幼年时可直称乳名,成人后则也可按排行称呼,如“老三”、“老四家的”等。
另―方面,山东对亲族的称谓又按照血缘关系分为了四大体系:父、母、夫、妻,互不交叉,各自独立。这些称谓的亲疏关系主要体现在面称上,总起来说以父系为主,长幼区分明确,而对母系则简化处理,不像叔、伯一样区分长幼,而是一律称之为“姨”、“舅”,闺女也作为外姓人简称为“姑”,特别是姐妹、女儿等的子孙,一律呼为“外甥”,以示内外有别。对姻亲称呼更是见外,如“贵客”、“姑爷”等,背称则明显有失尊敬,如“大舅子”、“小姨子”等,形式上粗俗甚至带有鄙视的语言色彩。对妻系、母系亲属称谓加“表”,有所谓“一表三不亲”的说法,亲疏远近在称谓里就可以体现出来。
此外,在一些民俗中对“礼”的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像山东各地的婚丧嫁娶中充斥着大量的繁文缛节:婚俗大致脱胎于古代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各处风俗虽繁简不一,但大体雷同。丧葬礼仪古有成规,遵从“死者为大”的传统,虽然新中国移风易俗,革除旧弊,改土葬为火葬,但是很多地方依然丧事大办,谨遵古礼,稍有逾越就会招来街坊亲朋的讥嘲,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们对传统的坚持。
六、和谐中庸
中国古人认为,人与天地是一致的,即天人合一,天道符合人道。“和”是和谐,《周易》有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就是天道的变化发展,世间万物各自生命的正常运转,能保持与天道相和谐一致,就会顺顺利利。
《论语・学而》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认为“和”是“礼”与“先王之道”的最高境界,是政治的至高表现。《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辨析了“和”与“同”的区别,指出君子的“和”是和谐而非附和,小人的“同”是附和而非和谐。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道与人道要合一、和谐,才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准则,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将中庸作为德的一种追求目标。《礼记・中庸》说孔子“从容中道”,指的是孔子符合、适宜道的要求,说明中庸之道是一种对天地之道的追求,是人与道的和谐。这方面的思想在民间谚语中有多方面的表现,如表现人劳作顺应天时,与大自然和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布谷叫,播种到”、“雷打惊蛰前,农民好种田”等;也有表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谐自然的“行下春风盼秋雨,行下人情随往来”(鄄城)、“买卖不成仁义在”(寿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百日寒”(博山)等等;还有追求自身和谐,以个人修养来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不去搬弄是非、耍阴谋诡计的“好人不信谣,信谣无好人’(巨野)、“工作如弹琴,和谐出正音”(陵县)。
当然,中庸之道流传至今,其实误解颇多。也有很多人拿孔子鄙弃的“小人之同”当做儒家的“中庸”,实在是一种很大的偏颇。类似的思想在山东方言中也有表露:“人怕出名猪怕壮”(沂水)、“树大招风,才高招妒”(肥城)等,实际上都是应该鄙弃的落后思想。
七、重本轻末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自古灾害频仍,历朝历代都经历过饥馑灾荒,统治者对粮食短缺始终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因此,历代统治者自然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而把“不事生产”的商业(包括手工业)作为“末业”加以抑制。自先秦商鞅变法提出重本抑末政策、韩非子在理论上明确把工商业者称为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延续了两千多年。因此,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鄙视已经深深烙印在民众的思想之中。如‘七十二行,庄稼为王”、‘金筐银筐不如粪筐”(邹县)、“奸商奸商,无商不奸”。
农耕为本的思想,也养成了山东人思乡恋土的情结,如“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曹县)、“一搬三年穷”(沂水)、“水是家乡的甜,月是家乡的圆”(梁山)。
通过对山东方言俗语的研究,我们看到齐鲁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间,山东的传统文明源远流长,古老文明对现代山东人的影响依然深远。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齐鲁文化的健康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修智齐鲁文化与山东人[J]东岳论丛,2008(4):1-14
[2]赵漩浅谈谚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2006(2):29
[3]马春玲从汉语谚语看中国农民勤奋行为的价值及其特征[J]农业考古,2006(3):152―154
[4]马斗成试论齐国礼仪与社会秩序啪,管子学刊,2005(3):39―42
[5]邵先锋论民本思想在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J]管子学刊,2005
(3):33-38,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7]张达论齐鲁文化的形成其其根本特征[J]理论学刊,2003(6):125―128
[8]颜谱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J]东岳论丛,2002(6):10-102
齐鲁文化范文
【关键词】齐鲁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
旅游业既是一种经济产业,又是一种文化事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以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为旨趣的文化消费者或审美消费者。因此,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是旅游业的灵魂。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出于求知的欲望,希望学习和探索异国他乡的文化、历史、艺术、民俗而旅游,他们的文化旅游动机明显强烈。文化旅游已然成为一种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
齐鲁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它在山东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沃土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作为我国的一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从先秦延续到现在,有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山东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现出它的特点,也因而形成山东旅游资源的沃土:
数量丰富的文化建筑古迹是齐鲁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齐鲁大地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厚,分布十分广泛,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9座,有不可移动文物16000多处,它们反映出齐鲁文化的源头,对游人有种神奇但又很亲切的感召力。
文化集聚的山、河、海、湖、泉极富旅游魅力。山东丰厚的文化资源集聚于山、河、海、湖、泉等自然地理事象上,并通过这些自然地理事象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如泰山,其自然景观固然很好,但它被称为“五岳独尊”而闻名中外,更多的则是仰赖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
在齐鲁文化的长期孕育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民俗文化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中沉淀下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是历史的,又是现实中正在传承的。齐鲁风范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今仍存活于大众的生活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成长。
二、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
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是指跨时空的古今人类的生活遗存和行为创造的痕迹,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的需要。人文旅游资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无形的文化内涵,一是具体的物化资源。两者中文化是主体,是灵魂,这就要求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必须注意对其主体文化的挖掘。
山东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多是在齐鲁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的,都蕴含着某一层面齐鲁文化的内容。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所以在对山东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文化内涵的发掘,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资源所蕴含的无形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此,目前在旅游开发中做的还有很多不足,如曲阜,尽管山东省加强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保护、整理、开发三孔文化景点,但仍然只是橱窗式的展示,如何将孔子代表的伦理社会学从学术研究领域普及到群众文化中去,融进新时代思想道德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去,还任重道远。
三、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资源地方特色的基础
旅游得以产生的基础就是地域间的差异。不同地域都应有自己所独有的特色,而且也只有不断突出这种特色,才能不断增强其旅游的吸引力。地域间的差异除由自然因素造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外,其它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是形成地方特色的基础,也是形成旅游资源地方特色的基础。
山东的地域特色早就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这是山东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所必须大力加以重视的。目前,齐鲁文化这座宝藏开发得还远远不够,很多齐鲁文化的精髓还未开发出来。只有根据现代旅游发展的规律,不断加大对齐鲁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才有巨大潜力。
四、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提升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起到垄断或近似垄断的作用,能不断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地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就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加大文化的开发力度,为旅游者提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文化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山东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而其旅游资源又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齐鲁文化是山东地域特色形成的基础。所以,提升山东旅游吸引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对齐鲁文化的深入开发挖掘。开发得好,吸引力就强。如儒家文化,由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对它的研究也比较广泛深入,以曲阜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旅游区正是利用这一点,大作儒家文化的文章,突出其文化特色,使其吸引力大增。
五、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宣传促销的手段
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她塑造了山东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山东的地域特色。对它的挖掘和开发能极大地提升山东的旅游吸引力,因而是山东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当然,要更好地发挥齐鲁文化这一优势,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加强齐鲁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齐鲁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齐鲁文化中其他方面内容的影响力就相对较小。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齐鲁文化各层面的深入研究,组织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定期召开学术会议,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向各地吸取经验。
其次,要大力保护山东各地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历史性、地方性等特点,并且很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各种自然演变过程、自然灾害会对文化资源造成直接损害;旅游经营者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完全不考虑资源保护与管理,甚至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旅游者行为不规范;古建筑承载游人过多等都会损坏文化资源。因此,必须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三,要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合理开发山东文化旅游资源。对齐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其次要在开发中注意突出齐鲁文化的地域特色,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与山东地区的文脉相吻合。
齐鲁文化范文
南北之枢纽,京沪一线间,济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人不可小觑,以至于,她被称为北京的“南大门”。
但是,如果你走得快了,就可能忽略这座城市。确实,历史上,这是座不愿出风头的城市,临淄东昌府、周村……都曾在她的面前繁华过,但她一直不为所动,永远按照自己的方式,安静地生息。
但我得告诉你,如果你错过了这座城市,那绝对是你莫大的遗憾。因为这座城市,有太多让你去细细品味的地方,而且,你越探究,就越乐在其中,越为她的魅力而沉醉得不能自拔。
她历史积淀深厚,稳重,但又充满诗意和浪漫,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传统但不缺乏开放和包容:她是典型的北方城市,大气,但又灵动和洋溢着脉脉温情……
然而,到底什么能代表济南,济南的哪些元素自古以来让人们牵肠挂肚?这是很多人想问的问题,也是济南需要解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曾引得李白,杜甫在这里大声吟唱,使老舍暖洋洋地吟哦出《济南的冬天》……在信息全球化的视野里,济南和全球的拥抱越紧密,这个问题就彰显得越重要。
二
济南以泉闻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样的“泉水人家”美景,恐怕只有济南才拥有……
一百多年前的-个晚秋,一个叫刘鹗的郎中,在济南写了一部《老残游记》,把济南的风土人情变得活色生香,流传至今……
八十年前的一个早春,一个年轻人不经意间的一次弯腰,捡起了一些陶片、贝壳、兽骨,从而捡起了一座原始社会的古城遗址,而这恰好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东方文化的重要分支――咙山文化……
济南的文化源远流长,文学和曲艺花开两朵,婉转的李清照和豪放的辛弃疾交相辉映,曲山艺海撞击成称全国曲艺三大码头之一……
济南曾经不产茶,但饮茶历史却久远悠长。灵岩寺开北方饮茶之风气,是古代“南茶北饮”之中枢。如今,济南成为江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被称为“中国茶界的晴雨表”……
菜系,鲁菜为首,而济南是鲁菜的源头。在成就了宫廷菜繁华的同时,民间的羊肉串在济南的普及已经成长为引人注目的一景……
济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道教的发展也闻名于世,但来自异域的佛教文化的兴盛程度之高亦为罕见,高僧名寺世代流传……
几万年的泉水流淌到今天,一个全新的济南来到了我们身边,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由于十一届全运会和第七届园博会落户济南,东部“东荷西柳”――奥体中心拔地而起,笑迎八方客;西部的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横空出世,成为拉动西部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引擎,再向西,济南园博园花团,锦簇,将成为这个城市美丽容颜的永久组成部分。
三
这就是济南。她不出风头,但是也从来没有衰败过,在今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美丽着繁华着。
但这只是济南的一角。这是你身边的济南但并不是你所真正了解的济南。这是你所熟悉的济南,但绝不是完整的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