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生物知识(6篇)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篇1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一)
生物体的组成
1.细胞分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和体积增大(细胞的生长)。
2.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分裂,最后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
3.细胞分化: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4.植物体组织: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如茎的顶端、根的尖端)、保护组织(保护作用,如叶的表皮)、基本组织(有营养作用,如叶肉、果肉)、输导组织(输导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如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
5.动物体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功能,如皮肤的表皮层)、结缔组织(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如血液和骨)、肌肉组织(运动功能,如肌肉)、神经组织(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功能,如脑和脊髓)。
6.组织: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组织。
7.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8.系统:动物或人体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
9.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0.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个体。
11.人体是一个统一体:人体的消化、吸收、循环、泌尿、生殖等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2.单细胞生物:
(1)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是它们能独立地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2)有草履虫、变形虫、甲藻等。
13.草履虫:生活在有机物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一只草履虫每天吃4.3万个细菌,所以它能净化污水。
14.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表膜:呼吸排泄功能;纤毛:依靠纤毛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伸缩泡:排泄功能;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15.草履虫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草履虫的趋利避害行为(如草履虫能趋向肉汤,避开盐水)。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二)
绿色植物的一生
1.种皮(保护)
种子结构子叶(贮存营养);
胚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
胚乳(贮存营养),只有单子叶植物有。
2.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的外接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种子萌发条件实际应用
⑴将大米播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原因是胚已被破坏。
⑵浸没在水中的小麦种子不萌发,原因是缺乏空气。
4.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这一段。
5.根尖的结构成熟区─→细胞体积较大,外有根毛,吸收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使根尖伸长
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分裂产生新细胞根冠──→保护
6.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最关键的部位是分生区。
7.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
8.根的生长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的特性。
9.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是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10.根吸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浓度是直接影响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⑴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⑵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如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现象。
11.植物生活需要量大的无机盐:含氮无机盐(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无机盐(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种子成熟,使硕果累累)、含钾无机盐(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12.枝芽发育成茎,花芽发育为花。
13.芽的结构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1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树皮:(内侧部分是韧皮部,有筛管,从上往下运输有机养料的功能);形成层:(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木质部:(内有导管,从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有很强的支持力);
髓:(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15.草本植物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草本植物茎中无形成层。
16.花的结构:花瓣
花托
花萼
雄蕊花药:产生花粉
花丝:支持花药
雌蕊柱头:接受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
花柱:花粉管穿过
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
17.雄蕊、雌蕊是一朵花中的主要部分。
18.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受精卵——胚,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受精卵——胚,珠被——种皮。小麦、玉米子粒是果实,葵花子、西瓜、葡萄、黄瓜是果实,蚕豆、绿豆、西瓜子、杏仁芝麻是种子。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范-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说明绿色植物生长主要物质是水。
3.普利斯特莱的(小鼠、蜡烛、植物)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更新空气。X|k|B|1.c|O|m
4.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如韭黄的形成。
5.表皮:分上下表皮,外壁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表皮上有保卫细胞形成的气孔,它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且表皮中只有保卫细胞有叶绿体。
叶片叶肉栅栏层:靠近上表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含叶绿体多
海绵层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有支持叶片功能。
6.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表示式:二氧化碳+水光有机物+氧气
原料:二氧化碳、水;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氧气;条件:光。
7.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暗处理→选叶部分遮光→照光→摘下,酒精脱色→冲洗,滴加碘液显色→冲洗后,观察颜色变化。
8.暗处理:目的消耗掉有机物;选叶部分遮光:目的进行对照;酒精脱色:目的脱去叶绿素。观察.结果:光照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9.结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同时需要光。(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10.将金鱼藻或黑藻放在阳光下光照,观察:金鱼藻不断释放出小气泡,收集该气体,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11.呼吸作用:生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1)表示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2)、实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1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温度越高、湿度越大、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
13.光合作用的应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施有机肥、或直接施放二氧化碳),塑料大棚白天适当升温,夜间适当降温等,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4.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植物细胞含水量等,温度越高、氧气浓度越高、植物细胞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15.农作物及时松土,促进根部氧气供应,根呼吸作用旺盛,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6.塑料大棚中适当降低夜间的温度,能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增产目的。
17.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方法延长种子、果实、蔬菜的贮藏时间。
18.北方的苹果比南方甜、x疆的瓜特别甜,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使得果实中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
看了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知识点
2.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篇2
一、利用英语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从上课初就给学生创设一个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情境,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又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的口语很好,学生们都会产生崇拜和敬仰的心理,便会以老师为榜样,努力学好英语,使自己的英语也能像老师说得那样流利、那样潇洒。用英语组织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借助手势、动作、眼神、声调等辅助手段,通过强调、反复、提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生就会完全理解并给予积极回应。
例如: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英语课时,我先自我介绍:“Hello!Boysandgirls.MynameisChenPing.YoucancallmeMissChen,I’llteachyouEnglishfromnow.Englishisinterestingbutalittledifficult.It’salsoimportant.Ifyouhaveproblems,youcanaskmeforhelp.Ihopewecanbegoodfriends.Doyouthinkso?”说完这些之后,我看到学生们的眼神中有点惊讶和崇拜,我接着说:“IfyouworkhardinEnglish,youcanspeakbetterthaneon!”
二、利用英语歌曲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英文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课间休息中拉回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安静下来进行新课学习,还可以利用歌曲导入新课。学生们爱唱、爱跳,可以教给学生几首简单的英文歌曲,易于学唱,歌曲节奏鲜明轻快,课前齐唱,给学生们增添了无限乐趣,并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扩大语音信息输入量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
例如: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6“DoyouLikeBananas?”,我课前播放儿歌:“Doyoulike?Doyoulike?Doyoulikepizza?Yes,Ilike.Yes,Ilike.Yes,Ilikepizza.Doyoulike?Doyoulike?Doyoulikecoffee?No,Idon’t.No,Idon’t.No,Idon’tlikecoffee.”
例如: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8“WhenIsYourBirthday?”,我课前播放歌曲“HappyBirthdaytoYou”学生跟唱歌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顺势导入新课。
三、利用图片、简笔画或实物创设情境
利用图片、简笔画或实物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情境化。简笔画方便、快捷,教师随手几笔勾勒出的简笔画,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丰富多彩的图片可给学生创造大量的操练口语的机会,利用图片、实物,学生可直接把英语和所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7“WhatDoesHeLookLike?”时,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些学生喜欢和的明星图片,把潘长江、葛优、姚明三人同时展现在屏幕上,通过图片对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了short,mediumheight和tall这三个形容身高的词汇。并用韩庚、毕福剑、刘欢三个的图片,学习了thin,mediumbuild和heavy这三个形容体形的词。然后,利用图片学生两人一组操练句型:“Whatdoesshe/helooklike?She/Heis...”
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6“It’sRaining.”中,学习句型“How’sitgoing?―Great!/PrettyGood/Notbad/Terrible.”对于这几个词的讲解,老师可利用简笔画,通过这几副表情,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了这几个词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中,讲授几种球类的词汇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画出足球、篮球、排球、棒球、乒乓球、网球的简笔画,直观形象地学习这几个球类词,并让学生画出自己有的球,然后,练习对话:“Doyouhavea...?Yes,Ido./NoIdon’t.Doesshe/hehasa...?Yes,she/hedoes./No,she/hedoesn’t.”
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2“IsThisYourPencil?”中,需要学习学习用品的词汇,我利用学生手中现成的学习用品,教学pencil,pen,eraser,ruler,pencilcase,backpack,dictionary,pencilsharpener这些词汇,并用实物进行对话练习:“Isthisyourruler?Yes,itis.Isthatyourbackpack?No,itisn’t.(学生使用自己手中的学习用具)”
四、利用游戏或竞赛创设情境
初中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强,渴望体验成功的快乐,酷爱表现自己,游戏可以使学生消除疲劳,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竞赛可以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互相交流,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竞争意识。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活泼有趣的游戏和竞赛,如:猜词游戏、听指令做动作游戏、数字游戏、百词竞赛、英语歌曲大比拼、小组对抗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让学生是“乐在其中”、“学在其中”、“用在其中”。在游戏中培养了学习兴趣,在竞争中强化了知识记忆,此外,游戏和竞赛的时间不宜过长,所设置的活动要以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为目的。
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7“IWanttoBeanActor.”学习完有关职业词汇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可准备一些小卡片,卡片上写上职业名称,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级派两个代表,一个表演卡片上的职业,另一个学生进行猜词,在一分钟内,猜出词汇最多的组为获胜者,并给予奖励。此项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游戏中探索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七年级上Unit1“MyName’sGina”SectionB学习0―9的数字英语,可以做6+1的游戏,让学生从0―9中选出7个数字作为自己的号码,自留一份,另一份老师收集到事先准备的箱子里,然后,老师抽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读出中奖号码,找出中奖的学生,并颁发奖金(由纸制作的假币5百万),Unit7SectionB时,可换成29选7,36选7等玩法。
五、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英语是一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活动课,仅仅掌握语言规则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语言放在具体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才能体现其真正意义。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模仿和练习英语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英语解决实际情况中遇到的问题。表演是集形象、声音、语言、动作和表情于一体,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既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听说能力。
例如: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8“I’dLikeSomeNoodles”,老师可以让学生两个一组表演服务员与顾客之间的对话:
W:CanIhelpyou?(或WhatcanIdoyoufor?)
C:I’dlikesomenoodles,please.
W:Whatkindofnoodleswouldyoulike?
C:Whatkindofnoodlesdoyouhave?
W:Wehavebeef,potato,tomato...
C:Ok,I’dlikemuttonandpotatonoodles,please.
W:Sure,Andwhatsixwouldyoulike?
C:Whatsizedoyouhave?
W:Wehavelarge,mediumandsmallbowls.
C:Oh,amediumbowl,please.
W:Anythingelse?
C:I’dlikesomesoup.
W:Whatkindofsoupwouldyoulike?
C:Tomatosoup.
W:That’llbetwenty-nineRMB.
C:Hereismoney.
W:Thankyou.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篇3
【摘要】七年级是学生时期的重要阶段。进入七年级,学生将不再是只顾玩耍,不思虑任何事的懵懂顽童,此时的他们将开始进入塑造个性,形成人格,独立进行思考的青春期。七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七年级的数学课程的编写很贴近生活,也充满着趣味性。作为老师,如何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课程准备,并利用好这些特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培养七年级数学学习兴趣做出探讨,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建议;学习习惯
1.前言
成为七年级的学生,代表着自己开始脱离父母全方位的呵护模式,踏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旅程。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学前教育和小学的磨砺,具备了一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对新接触的事物很敏感,而对于七年级的各科课程,更是兴趣盎然,满怀期待。七年级的课程是对小学阶段课程的全面升级,此时开始进入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过渡时期。数学作为逻辑思维敏感的学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数学科目本身的难度不可忽视,往年一些学生起初对数学很感兴趣,后因方法不合适等原因,导致丧失对数学课的兴趣,甚至排斥数学课的例子有许多,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尽可能利用好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科目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科目学习的兴趣,以便为学生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项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东西。下面笔者将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希望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2.1把握教学初始阶段,奠定学习基础
在七年级学生本身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面对新教材,他们内心往往会萌生一定要好好学习的积极思想,这对于此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为数学老师,面对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一定要在教学初始阶段狠下功夫,多花心思,使学生对数学课留下积极的深刻的印象。由于七年级数学教材本身与生活联系很紧密,又兼具趣味性,老师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数学科目与生活的联系,还可以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教材所说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在不断动手参与的过程中,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应注意的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害怕、失望、不自信的情绪,要立即进行鼓励、安慰,让学生重拾信心,避免因受打击而丧失兴趣的情况出现。
2.2课堂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直接作用,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因此,各位数学老师要加大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确保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新奇,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一、运用引入思想,丰富课堂表现形式。为增加课堂趣味性,老师可以采用表演、动手比赛的形式,进行开发思维,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分组探究问题的答案,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求真知。七年级数学教材上有很多实践性课题,身为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课题,让同学分成实践小组,对不同的课题进行实践证明。在实践前,老师要针对不同的课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在实践结束后,要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帮他们养成总结思考的习惯。当然,老师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指导,还要注意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帮助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取得进步。
2.3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学习方法的学习,就好像无头苍蝇乱转,很难寻找出路,也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要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尤其是在七年级这个各种思想正处于塑形时期的阶段,更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教材中,本身就有许多发散思维的题目,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教改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时出示阅读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注重题目内容含义;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审视能力,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观察,尤其是对因果变换的观察,应该成为日后同学们观察图形、观察实验的基本感知;要培养学生的讨论和总结习惯,通过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讨论,进入相应的教学课程的学习,这样的途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要学的理论知识。总之是推动同学们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在每次实验或讨论等活动过后,应让同学们及时进行总结,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结语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无比渴求的时期,对大千世界的事物,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学作为思维缜密的学科,既有无限的奥秘,又有相当的难度,作为老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既要让同学们感知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受打击而丧失兴趣,甚至于放弃学习。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和努力,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才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苟怀德.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法初探.《教育界》.2013年31期
[2]解必刚.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年5期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篇4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藏区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特殊的地方文化背景,为本地区的生物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开发利用本地生物课程资源,适当充实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另外,由于中考的原因,生物被认为是一门小学科不被重视,利用藏区生物课程资源使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解藏区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笔者就所在学校对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一、学生方面
1.对生物学的学习态度和所在班级的课堂气氛。七八年级学生都比较喜欢生物课,七年级占85%,八年级占66.67%。但随着年级的增加出现了下降的现象,这与目前合作市的考试制度有关,目前合作市的初中毕业考试科目中不包含生物这门学科,由于升学压力,学生、家长甚至学校最关心的是毕业会考的成绩,所以部分学生越来越不重视生物学习。
2.对学习素材的认识。超过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素材对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更有帮助。所以开发与利用本地生物课程资源在生物教学中发挥本地生物资源的优势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对利用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态度。超过8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生物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80%的七年级学生、86.67%的八年级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由于八年级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多一些,认识也更深,所以86.67%的八年级学生认为,生物学知识对自己的未来和生活更有用。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认为,合作市的本土资源很有特色,当老师在教学中列举了本地区的一些自然资源、生活现象时会觉得更有兴趣,并且增进了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七年级80%、八年级86.67%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渗透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且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学生对开发和利用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态度是比较认可的。
4.对教师使用地方课程资源的反馈。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本地资源为例介绍教材中相关内容的频率不高,而只有25%的七年级学生和16.67%的八年级学生会经常尝试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生物有关的问题。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所以,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当务之急,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5.对本地特色资源的了解程度。卧奶是合作市的一种特色美食,大多数学生都了解卧奶的制作,八年级有46.67%的学生自己家里制作过卧奶,并且有36.67%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卧奶的制作过程和生物知识联系比较密切。所以学生对本地特色资源了解比较多,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地方生物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二、教师方面
1.教师普遍使用的课程资源是教材、教参和教辅材料,因为适用于考试。学校实验室和网络资源的使用也比较多,因为前者学生比较感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后者则比较方便实用,有利于教师查阅资料。
2.教师对本地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较多的是本地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并且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当中,但是本校一线的生物学教师中外地人占了半数,对本地生物课程资源了解相对较少。
3.教师对生物课程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狭义的课程资源概念上。对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一定的意识,但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深入学习和开发,更愿意去利用现成的资源。
三、分析与结论
1.学生对本地生物课程资源比较熟悉,更希望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地生物课程资源;教师也普遍认为在课堂中利用本地生物课程资源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初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对口率比较低,虽然初中生物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很长时间,但目前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
3.初中生物学年轻教师居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限,加之老师的工作压力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4.合作市目前的初中考试制度对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影响。目前,合作市的初中毕业考试中没有生物这门课程,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也很少,所以学生及家长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
总之,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使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且通过利用本地生物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加学生对本门学科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生物学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曾秋珍.客家地区生物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篇5
一、“五七”干校创办的历史背景
“五七”干校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党史中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解决诸多重要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当然,它也与党中央、突出强调通过干部下放劳动以克服、密切党群关系密不可分。
自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共产党发生变质后,就一直考虑在中国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的问题。他认为,在无产阶级条件下,我们党和政府都长期面临着一个怎样才能不脱离群众的严重考验。为了避免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形成了一个干部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的这个思路反映在他写的两个批语中:一个是1963年5月9日,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写的批语: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员免除、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的可靠保证。另一个是1964年12月12日写的。在这个批语中写道: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①,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须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
到了“”前夕,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而落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随着这一认识的形成,开始认真考虑这一问题。同时,“”中的机构精简,也使机关干部的安置也成了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1966年5月7日,在审阅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写了一封信。说:“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这封信通称《五七指示》。
从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把创办军队式的“大学校”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这样做。
随着“斗、批、改”阶段的展开,干部下放参加劳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极大地推动了“五七”干校的产生。
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安庆县柳河办了一个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组织大批省直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劳动。柳河创办“五七”干校的经验,无疑给提供了思路。同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首次披露了对柳河“五七”干校所作的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柳河“五七”干校被树为典型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办起了“五七”干校。
二、广东创办“五七”干校的实践
1968年10月下旬,广东开始贯彻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五七指示》。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五七’干校办公室”,由省委组织部负责组织全省开办“五七”干校和组织动员全省机关、单位下放干部的工作。20日,省革命委员会在干部下放选点的报告上批示:全省应在1968年12月份将干部下放完毕。该报告还要求被下放的干部必须在农村安家落户,就地生根。
首先创办“五七”干校的是广东省直机关。广东省直属机关(包括科研事业单位及部分高等院校)的“五七”干校大多数分布在粤北的韶关、乳源、翁源、曲江、连山、乐昌、英德、始兴、仁化等市县,也有少数分布在惠阳地区的博罗、佛山地区的三水、肇庆地区的四会和广州市郊的从化等县。随后,全省各地也纷纷办起了干校。
10月底,广州市直属机关在从化的红旗农场(又名横江农场)开办了第一个“五七”干校。在广州市郊的龙洞和花县赤坭,广州市总工会和卫生战线也分别办起了“五七”干校,容纳被下放的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11月23日,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将原西联示范农场、干部农场、劳动大学、农科所、林科所、红旗大学、武江茶厂山蕉点、专区食品公司西联保养场、专区儿童教养院阳山点等单位全部改为“五七”干校。与此同时,汕头、海南、佛山、湛江、惠阳、肇庆、梅县等专区及其所属各县,也都相继办起了“五七”干校。根据当年有关部门的统计,到1969年2月,全省共创办了“五七”干校313所,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干部有164591人,占原有干部总数的37%。
起初,干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是以其原所在单位所属的战线、系统集中分派的。干校的管理,实行军事化,学传统与作风,凡到干校的人员全部编为班、排、连编制。下放到“五七”干校里的干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当时编定的“五七”干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用思想教育人,培养一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干部队伍。学习方面,主要是学习著作,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触及灵魂”的“斗私批修”,“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劳动方面,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用劳动的汗水冲刷自身上的官、暮、骄、娇四气,使自己能够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如开荒种地,修建校舍,饲养家禽牲畜等,实行“自吃自力”,实现“粮、油、棉、菜、肉”五自给。
这些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干部,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单位,但仍然要参与原单位开展各种政治运动。特别是对在“”中被“揪斗”、“打倒”的有严重问题的人(走资派、叛徒、特务、反动学术权威、等等),均“集中管理”、接受审查,参加劳动。他们白天被监视劳动,晚上接受批斗,写反省、交代问题、写检讨材料,直到“查清问题”或有“悔改”表现,才能获得“解放”而归队。
1969年底,随着广东局势相对和缓,各级机关逐步恢复或健全,“五七”干校的干部亦开始重新分配工作。据资料统计,1969年12月至1971年4月,全省先后分配77689名到工农业第一线,充实基层工作。
从1970年开始,“五七”干校逐渐成为下放干部的主要形式。1970年12月1日至1971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机关、国务院各部门“五七”干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机关五七干校的报告》。《报告》提出:“五七”干校是落实“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指示的一种好形式;是培养无产阶级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促进机关革命化,加速斗、批、改,巩固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必须长期办下去。1971年2月28日,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肯定了中央机关的做法。在此以后,广东根据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机关“五七”干校会议报告精神,在办校方针、办校内容上对全省的“五七”干校进行了调整,即由原来的以安置干部为主、以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轮训在职干部为主。同时,随着“五七”干校中学员相继调离、在校人数逐渐减少的现象,为了方便管理,广东又对全省的“五七”干校进行了合并和整合。到1971年5月,全省“五七”干校为180所,学员为86902人。
1973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提出“分口办‘五七’干校”的指示后,广东重新组建“五七”干校,即省直各口,包括党群、政法、工交、财贸、农林、科技等系统和行业各办一所,每个地区(惠阳除外)各办一所;同时规定重新组建的“五七”干校,负担轮训本系统在职干部的任务,每期轮训的干部人数一般不少于各单位人数的十分之一,而且每期要有一定数量的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参加学习,每期轮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
“”结束后,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广东也宣告停办了“五七”干校。此后,“五七”干校逐渐被各级党校所替代。
三、关于“五七”干校的一些思考
作为无产阶级中诞生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五七”干校的产生,不仅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解决诸多重要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历史地看,党中央、提出创办“五七”干校的初衷,就是要通过干部、知识分子深入实际同广大工农群众保持最广泛、密切的联系,以克服,使党的干部和知识分子队伍真正马克思主义化。事实证明,广大干部经过下放劳动锻炼,不仅增强了劳动技能,而且思想变得很朴实、很忠厚,与农民交下了深厚的感情。这对防止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由人民勤务员变为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改进干部工作,巩固无产阶级,防止干部腐败,具有重大作用。
当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和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五七”干校同样具有明显的“左”的色彩。毫无疑义,干部、知识分子参加生产劳动是对的。但是,不管工作实际需要,把本可以在本职岗位做出更大贡献的很多优秀干部和知识分子,一律集中起来从事长期生产劳动,这不但荒废了专业和学业,而且对工作也造成了重大损失。特别是在的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被送去“五七”干校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往往是受打击和受迫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五七”干校实际又被当成了排斥异己、惩罚干部的政治斗争的工具。这不能不说是“五七”干校当时存在着的严重缺陷。
“五七”干校,离我们逐渐远去了。但是,对于经历过“”的一代人、特别是参加过“五七”干校的干部、知识分子来说,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历史已经证明:“五七”干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存在着其历史的局限性。然而,它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却不是无的放矢;它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忧虑,却不能不说是深刻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发展新阶段后,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色,如何使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如何有效地反对和特权阶层,如何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如何对待道德与知识、物质与精神、道德与利益、艰苦奋斗与物质利益等等一系列关系,如何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缩小三大差别……所有这些,仍然是我们党今天不能漠然置之的。当然,这要求我们党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篇6
十七年时期,严苛的阶级标准是划分正反人物形象的准则,同样也影响到批评的标准。大部分批评以阶级意志为导向,从批评的角度展现出反面人物的塑造局限。《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少有的表现知识分子革命斗争主题的小说。与《红日》的批评文章情况大致相同,《青春之歌》的相关评论文章主要集中讨论的是正面人物林道静的塑造情况以及作品情节安排的问题。由郭开发表的两篇批评文章《略谈对林道静描写中的缺点一一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就<青春之歌>谈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几个原则问题》引发《中国青年》和《文艺报》的激烈讨论,问题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结合、改造问题上。显然大部分的讨论都集中于小说中正面知识分子林道静的塑造,并且对其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也格外关注。相比之下,对于反面知识分子形象的讨论就显得微乎其微。文学批评的走向与文学创作突出的重点在阶级思想的指导下呈现出一致性。
在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中,可以看到不管是讨论正面知识分子形象,还是提及相对较少的反面知识分子形象,批评者都十分强调运用阶级的分析方法。正面(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定要经过革命的百般磨练,获得(小)资产阶级身份的转变;反面(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要充分暴露其本阶级的缺陷。阶级准则成为了批评的重要原则。毛主席曾提到,资产阶级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然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要成为真正的朋友,中间还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阶级沟渠。阶级原则先行,是大部分批评文章共同遵循的潜在规律。
例如在《青春之歌》同一时期的批评中,对反面知识分子形象的关注较少,而在这部分较少的讨论中,其关注的问题又相对集中,批评者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余永泽人物形象上。然而对于余永泽人物形象审美层面的关注批评者都几乎统一选择忽略,找不到任何对于人物形象审美层面的讨论和分析,反面知识分子形象在同一时期审美批评中的缺席,比在文本作品里的缺席显得更为突出。缺乏审美意义上的关注,批评者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了阶级属性,一切的审美都以阶级为前提。
通过梳理相关文章,对余永泽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其是不是一个好人以及应该怎样认识余永泽这个人,为此上海《青年报》还设专栏展开了讨论。好人与坏人的所指,在前文分析中己提到分别是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而这一时期判定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标准则是阶级身份,由此看来讨论从题目开始就忽略了审美意义而把重心放在了阶级思想。而文章一开篇,通常也会清晰地把阶级评判的目的表现出来,例如,在讨论余永泽是否值得同情时,“究竟用什么观点来衡量余永泽这个人?是用资产阶级的观点呢,还是用无产阶级的观点?”而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批评用词也十分激进,具有煽动性。“余永泽坚持剥削阶级的立场,固守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甘心充当胡适的尾巴,一个十足的唯我主义者,市侩,反动势力的应声虫,革命的反动派……余永泽,是属于时代潮流中的渣滓这一类。”把余永泽定义为剥削阶级、反动派,任何人物性格、内心思想的审美都在阶级批判下显得渺小,虚无。在以阶级标准为批评原则的前提下,任何对反面知识分子形象的批评都将与阶级属性联系,任何批判也都直指其阶级劣根性。在《是什么样的人情味?一一关于<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其人》这篇批评文章里,批评者提出对“余永泽有人情味”这个看法的质疑,他认为最关键的不是余永泽有没有人情味,而是“是什么样的人情味?是属于哪个阶级的人情味?”一切都以阶级意志为批评前提,指出任何事物都带有阶级性,包括小说里余永泽对林道静的爱情,在他看来,余永泽的人性、人情以及所谓的人道主义都是资产阶级式的,在以阶级论为先行原则的批判中,彻底暴露资产阶级丑恶的本性。
阶级身份对(小)资产阶级反面知识分子形象的规约十分严苛,无论是批评还是文学创作都无法逾越阶级这个台阶。在描写反面知识分子形象时,不仅要坚持阶级观点“提示他们的灵魂深处原阶级留给他们的肮脏东西,批判他们的缺点”还要考虑“它对于读者会发生怎样的教育作用呢?”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以阶级意志、思想教化功能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塑造的反面知识分子形象难免也流于模式化。例如《青春之歌》和《小城春秋》,两部作品中的反面知识分子人物的设置就十分相似,其中刘眉和余永泽两个人物形象的描写异曲同工,都“专注”与自己的艺术和学术,缺乏与工农结合,与革命显得格格不入;赵雄、周森和戴愉,都为反动知识分子,且本质虚伪、生活堕落、政治投机……反面知识分子形象类型化的创作和批评,也都局限在阶级属性的层面上,而对于人物形象自身,却缺乏对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空间起码的开掘。
另一个集中体现阶级意志的讨论,是关于小说《红旗谱》革命运动中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主形象己经从鲁迅笔下封建旧势力的代表,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敌人,由作者正常的审美观照发展至必须根据主流意识形态规约而刻意塑造。文本里地主人物形象的设置不再出于文学艺术的考虑,而是变成暴露和批判反动阶级的恶性符号,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地主形象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阶级批判的“牺牲品”。从文本的角度我们逐渐发现了地主形象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擅变,以关于《红旗谱》的批评文章为例,从不同的批评观点中,梳理出十七年时期从阶级意志角度对于地主形象塑造批评的局限与问题。
在《红旗谱》引发的热烈讨论里,批评家都集中关注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阶级斗争,肯定了小说展现的历史背景下的压迫与剥削,并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名族性的探讨。地主阶级直接压榨与迫害的对象是革命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致使农民长期在困苦的生活里挣扎,长久以来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确实存在,但二者之间的矛盾被有意无限放大上升至尖锐的阶级矛盾,因此,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批评,阶级性标准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作者梁斌在谈及创作时回忆到“我写这部书,一开始就明确主题思想是写阶级斗争……书是这样长,都是写的阶级斗争,主题思想是站得住的。”从作者的这番话不难看出,创作一部小说,其主题思想是否切合文艺的政治标准,是否“站得住”,关键在于阶级性主题的表达。那么在阶级标准先行的指导下,在批评家的眼里地主形象的创作又是如何展开。
由于批评关注的重点并非在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对于《红旗谱》里地主形象的评论就相对较少,在仅有的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到对于地主形象如此的评价一一“冯老兰的凶狠毒辣、贪财图物、苛刻剥削农民的性格,正是一般地主的共性。”批评者直接揭示了小说里地主形象的特征,同时也概括出了十七年时期地主形象的共性,并认为这是小说地主形象塑造成功之处,同时还提出深刻地描绘出了人物形象的个性一一“他并不以砸了古钟,占了公地、死了仇人为满足。进一步他要把朱老巩的后代斩尽杀绝为快。这样,他的凶狠毒辣就更使人愤怒。”批评者所谓的个性,无非是再次强化地主的共性,就如同地主剥削农民,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并未改变剥削的本质。因此,尽管批评家试图在地主形象上找寻个性,但都不得不止于共性。类似这样的地主形象,出现在很多作品中,《苦菜花》中王唯一、王柬之两兄弟以及《林海雪原》里土豪恶霸地主范千金和赵大发等等。这一批地主形象尽管身份不完全相同,但其反动性质,以及贪婪,霸道,剥削的本质都呈现出一致性。
尽管地主形象的塑造类型化,但是从部分批评观点还是可以发现批评家也意识到大部分的反面人物形象缺乏鲜明的个性生命,也在试图探寻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典型个性。即使无法回避十七年时期对于地主阶级既定的塑造标准,也力图在个性中塑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格。因此提出“典型性格必须通过个性化的形式体现出来,才能使它具有尖锐性和鲜明性,也才能使他像活人一样,或被人蔑视,或被人憎恨,或被人喜爱。”然而批评家理论的建议与作家实际写作的具体情况往往也存在巨大的分歧。梁斌回忆他如何写反面人物时提到,曾有人提醒他“要注意反面人物,要从头至尾压倒正面人物的话,那就要出问题了。”作者想出的对策则是“让他篇幅占得小…压缩反面人物的阵地”不仅如此,“写反面人物容易落笔生花,作者爱给他们打什么花脸就给他们打什么花脸”如此一来,创作带有强烈先入为主的阶级思想,地主形象还未开始描写就己经被规定好创作的方向,任何个性,典型性格在阶级的规约下逐渐消逝。因此,具体的创作受到具体年代环境的限制,理论的探索是必要的,但在强大时代话语前却又显得无能为力。
批评对文本创作的规范
十七年时期,批评标准自身受到思想教化作用以及阶级论指导思想的限制,因此批评活动呈现出标准先行、审美分析其次的倾向,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和批评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共性。虽然创作和批评分属不同的审美领域,作者与批评者也具有相对独立的思考范畴,但两者实则密不可分,而在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二者在总体实行原则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显而易见的是批评受到创作的影响更为明显,批评必须根据具体的创作内容而生成,没有具体的创作文本批评就无从谈起。就比如小说写了地主形象,对其批评的内容必定在统一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地主形象展开,绝不会写到土匪或者其他形象。而批评对于创作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不同的批评观点会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创作文本,使得文本在批评的引导下得到不同层次的诊释,例如关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余永泽的评论,有批评将其解读为诗人骑士,也有批评将其定位反革命分子。在十七年时期,突出思想教化以及阶级论的批评不仅仅是给创作文本做出不同的诊释,甚至还引导了大众的思维,影响到文本的具体创作。批评对文本创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直接指出了反面人物的塑造规范。前面章节的内容也己提到批评者从思想性和阶级性角度对文学创作中反面人物塑造进行评论,强调思想教化作用以及阶级意志体现不仅是批评的标准,同样也是批评对反面人物创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梳理关于反面人物形象的评论观点时能够看到这些具体的要求其实都具有相对的统一性。
在关于《青春之歌》的激烈讨论中,有观点直接提出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们要“提示他们的灵魂深处原阶级留给他们的肮脏的东西,批判他们的缺点。”在同一时期,对《红旗谱》的批评中,也有不少批评者认为“作者着重写述了官商勾结、反动统治者对于恶霸地主的庇护、效劳,以及反革命政变带给人民的苦难等等,这样就更清楚地暴露了那个社会的反动本质了。”从这些批评观点中能够总结出两个词汇“批判”和“暴露”,这两个词语是批评者对反面人物形象评论中十分常见的词汇。“批判”和“暴露”用在反面人物形象上显然是贬义词汇,而需要通过反面人物来暴露和批判的必定是丑恶的一面。如关于《红日》中塑造的国民党军人形象的批评,批评者提到“反动军队的阶级本质注定了他们要灭亡。”灭亡是既定的事实,而批评者指出的阶级本质则是作者在文本中应当“暴露”和“批判”的内容。因此,这两个词语不仅潜移默化中阐释了写反面人物的方式一一表现反动阶级的最肮脏的一面,同时也点明了创作反面人物的目的一一否定反动阶级的阶级本质,似乎不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塑造就不切合这一时期批评的主流。反观十七年时期在这些评论之前或之后出版的小说,其中反面人物的表现也几乎都遵循这样的塑造方式,这不仅仅是作家在主流话语权力影响下的结果,批评者直接或间接的批评内容也形成了对创作的一定规约。
批评对文本创作的影响,其次表现在作者会根据批评者提出的修改意见对小说进行相应的改编。小说《红日》、《青春之歌》以及《林海雪原》出版之后,作者根据文艺界批评或者读者来信等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对小说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其中三部小说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关于爱情部分的描写。《红日》里大胆表现了军事领导的爱情生活,这部分描写招致了许多批评,其中认为梁波和华静的爱情写得尤为不合适,不仅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的不良气息,还抹黑了军事领导的光辉形象。之后作者自己也承认“《红日》里的爱情可以不写。我以为这个意见是深刻的。”另外,也有批评者指出《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的三段爱情描写不合时宜,不仅使作为革命者的林道静显得轻浮,还使共产主义战士卢嘉川的形象也有所连累。为此作者杨沫针对批评者提出此问题以及其他意见,花了3个月的时间对《青春之歌》进行补充和修改。再次,对《林海雪原》里白茹和少剑波的爱情批判也十分集中。批评者指出对白茹初恋情怀的描写不仅成为结构上的赘统,还使其精神境界显得狭窄和卑俗,同时还损害了少剑波性格的塑造。之后作者在小说再版时对这部分感情描写进行了相应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