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随笔作文(5篇)
中秋节随笔作文篇1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晚上九时左右,我们把一盒月饼以及杨桃、螺、风栗等的应节食品放在阳台的一张桌子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月饼盒,里面装了9个精美的小盒子。我打开其中一个小盒子,啊,里面竟然出现了我期待已久的一个小型订书机,原来是妈妈为我准备的中秋小礼物。我打开另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个大月饼,上面印着“中秋快乐”四个字,我把月饼分成四块,一边品尝,一边赏月,中秋佳节当然少不了灯笼,我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进灯笼里,然后挂在窗户上,灯笼里发出了漂亮的灯光,上面的人物徐徐转动,让人开得眼花缭乱。
那皎洁的月亮又大又圆,高高地悬挂空中,在月亮旁边的那些“调皮”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的为夜空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忽然,月亮不见了。过了一会儿,皎洁的月亮又出来了,好像在与我们玩捉迷藏似的。爸爸告诉我,传说中月亮上住着嫦娥、玉兔与吴刚。我抬起头望着天上那皎洁的月亮,仿佛看见了嫦娥因不能与家人团聚而伤感、吴刚在卖力砍桂树。
我们正一边吃东西,一边赏月时,我们家的“淘气鬼”——小狗灰灰可能是因为嗅到了月饼的香味,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跳上椅子,又趴在桌子上。我看着灰灰嘴馋的样子,把一小块月饼放到了灰灰的盘子里,看着灰灰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我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赏月,度过了一个快乐又难忘的中秋节。
像这样快乐的中秋之夜,有谁能把它忘了呢?我真希望每天都是中秋节,每天都这样快乐!
中秋节随笔作文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关于中秋,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听奶奶讲有关于七夕的神话故事了,当时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觉得好悲惨,奶奶也向我介绍了天空中的牵牛星与织女星,他们好像真的在中秋节那天晚上依偎在一起了。中秋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得名。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也叫团圆节。
我爱太阳,但我更爱月亮,那种白玉盘似的月亮。在我眼里,太阳是个豪放,热情的男孩,而月亮则是个温柔,恬静的女孩。我爱这种恬静也爱这种优雅。再望着那轮明月,我感觉她如同天空中镶嵌着的一颗硕大的明珠,光泽艳丽,闪闪发光;她如同一块无与伦比而又价值连城的玉盘,纯洁高雅,讨人喜爱。瞧,天空飘来了朵朵淡云轻轻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见在云层中穿行闪光。她挤啊,使劲想钻出来。一阵阵凉爽的晚风吹来,云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丽的脸蛋,像小女孩撩开了披在额上的乌发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却觉得那穿于云层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诗意。我又发现月姑娘正用月光铺成一条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请我到她的家里去做客呢!
中秋节夜晚,我们一家人来到院子里,一人搬了把小椅子,静静的坐着,悄悄的等着,一轮明月的升起,终于,这个小女孩露出了小脑袋,看着人们,好像还有些羞涩,渐渐的,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她,呵呵,也胆大了起来,不停地爬向天空,我们一家人看着她,像看着一块宝玉似的,一刻也不想将眼神儿转移。
这是,姥姥拿出一盘月饼,给大家分开来吃,每个人都笑眯眯的,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心里美极了!
周围依旧是那样的寂静,我也渐困了,悄悄进入了梦乡,唯独只有那轮明月依旧散发着那优雅,温柔的光,依旧是那样纯洁、恬静。好美丽的月色。
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中秋节的夜晚啊!
中秋节随笔作文篇3
在这个临至金色九月的转角处,月色伴随着桂花香携带中秋而至。夜如柔水,本该归乡与家人团聚共赏秋月,而今却孤身独处异乡在这月圆之夜独醉归卧。月光倾洒而下,似乎带着亲人对身处它乡的游子最真挚的归盼,同时也带去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与祝福,虽然身处千里之遥,却在这轮明月下彼此相连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曾经中秋合家欢聚共渡中秋是触手可及的事,而今却因为忙碌的工作而显得那么遥远。独处异乡四载,不知故乡的中秋日是否依旧如从前那样的欢声笑语,不知家中那丰盛的团圆饭是否依旧如从前那样吃的开心,不知家中的亲人是否为我这个游子不能归乡而黯然。身处它乡,佳节的欢声笑语已不复存在,看着身边与家人团聚而高兴的异人,我却提不起高兴的心情来迎接这个节日,也只能独自在这个夜晚思亲思乡醉月而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身处异乡虽然是在同一轮明月下共渡佳节共赏秋月,却终究感觉不到故乡的那轮明月所带来的韵味,故乡的明月承载了我对中秋所有的美好回忆与期盼,而如今高悬于顶的这轮明月带来的却是无助的思念无孤寂。习惯了故乡那轮明月伴随着幽静的黑夜带着平和与素雅气息,再相较于这繁华都市的五彩霓虹灯想伴而来的明月,在这个中秋赏月的夜晚思乡思亲之情不由再增添了几分,“月是故乡明”明的不再是那轮圆月,而是那轮圆月所寄托的思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至中秋,相系两地,一边是故乡的亲人好友,一边是离乡的游子,两两相望,却遥不可见,相隔千里却因为这轮明月而彼此心系彼此。也唯有在这样的节日里才能找回那早已模糊的回忆,才能记起还有牵挂自己的亲人。
中秋节随笔作文篇4
转眼就是中秋节了,我们还没有一点准备,或许是因为那里气氛相对没有那么浓烈吧。半年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湍急的流走了。这天变成了昨日,昨日又变成了过去。我们期望时空定格在那一刻,想要抓住些什么,却不晓得自我想要什么。时光总是那样的公平,不曾为谁慢半拍,也不曾为谁快半拍。中秋节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临,我们还漂泊在另一个城市。
已经是凌晨,马路上没有行人,那里中秋的夜晚很凉,丝丝凉意占据了整个夜,路灯在月光下也变得有些暗淡了,望着月亮,从那抹银光里,似乎看到了多年前嫦娥的影子,而我们就是那后羿,只能望着月亮出神。眼睛忽然有些发涩,我们不得不收回目光,低下头后却发现,脚下那清晰的孤影触动着心底的思念。我们踩着自我的影子,开始漫无目的的行走
同样的月,有人喜有人忧,生性多愁善感的我们,看淡淡的月光有着一抹忧伤,像是一颗孤寂的心,就如今晚的月亮那般孤独,那淡淡忧伤的光,无限的悲伤,生活的不如意,就如今晚的弯月忧伤着不能圆的遗憾。
青春如同这个季节的落叶,孤独的身影在风中回荡,任风飘零。那憔悴而忧伤的叶子,静静地躺在冷冰冰的地上,生命的终结就只有碾成泥了。“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多么的凄凉。春天里这片叶子像婴儿一样声声啼哭着喜悦,长成生命一样的`葱绿,而此刻它竟落得如此的凄惨。而我们们这代人的青春正是地上的落叶,时光的秋风将我们们的青春吹走了。
生活的不如意,让我们们百般的苦恼。尽管在年少轻狂的时候,拥有青春懵懂的活力,焕发无限的力量,胆敢勇闯命运的河流,踏平生活的坎坷,迈过生命的艰难,寻找生活的快乐。然而命运总是考验我们们的信心,折磨我们的意志,剥夺我们的幸福,扼杀我们的期望,埋葬我们的前途。
人世间的公平与谁理论!一样的生命,却不能一样的活;一样的活着,只能承受不一样命运。不堪负重,一无是处,生命就这样消耗殆尽,在岁月里苍老。:
如此的蹉跎岁月,任时光的风浪将自我掩埋。我们就是那无根的浮萍,在岁月的河流里漂流,随风去,随风来,居无定所,流离失所,尽在时光的流里泛滥。我们务必学会自我们调节,生活即便是痛苦,也要唯心向暖,支撑着空虚潦倒悲寂的心,也许就会变得快乐。我们渴望能在生活里得到幸福,就务必努力拼搏、追求、付出、争取,时刻谨记,告诉自我应对生活,不要哭泣,眼泪是不会博得命运的施舍;不要屈服,只有坚强才能驱散阴霾;不要自卑,只有勇敢才能在废墟中站起来。
中秋节随笔作文篇5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