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归园田居陶渊明(3篇)

时间:

陶渊明归园田居篇1

关键词:“着一词”而“得趣”;批判性阅读;多元化解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诗歌篇目璀璨夺目,其中“田园诗”开创者――陶渊明的诗文占据了一席之地。从《桃花源记》至《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五柳先生传》,诸多的诗文都给我们展示了田园中的悠然风光和其超脱物我的隐逸情怀,处处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无限热爱。

笔者参照了绝大多数教学设计和一线工作者的课堂设计,发现教学重心均在结合陶渊明为官生活的背景基础上,着重品读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醉心田园风光的悠然情感。较为单一的情感体验,是否符合教材设计的初衷呢?

中学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251页的“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不易了解的词语,在教师讲明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去体会。

正如爱默森所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很显然,课堂中主张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以及对诗歌主旨作多元化挖掘才是对学生情感的尊重。

一、教学思维的两点质疑

1.是闲适悠然亦或苦中作乐?

参考有关陶渊明的传记和作品,读者不难发现,其归隐之后亲自耕种,生活颇为贫苦。

《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归园田居》其二: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自祭文》: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冬陈。

萧统《陶渊明传》亦有记载: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一个静默中之所以伟大的人,应当要给其淡然超脱背后的艰辛以正名,正因为陶渊明面对艰难困苦能表现出轻松洒脱,才是真正不易。如若在教学过程中能和学生做情感的多元化解读,才不枉了其诗歌情感的厚重感。

2.是颂其超脱、贬其逃逸亦或隐逸中兼济天下?

我们知道,仕与隐是中国古代文人给自己设计的两条人生道路,前者是为了行义道以济天下,后者是为了明节守志以善其身。一直以来,在文人的文化想象中,隐的地位要高于仕,尤其是庄子哲学把隐逸行为理论化之后,隐的生活便成为文人崇拜的对象。当然,颂其“隐逸”便是绝大多数课堂的最终落脚点了。然而,当代的中学生却并不持相同意见。在笔者以往的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及:陶渊明正如周敦颐笔下的“隐君子”,完全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私行为了。于是也出现了课堂中诸如:“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此类的论辩题了。

如何理解其隐逸情怀,不妨从其背景入手。在陶渊明时代,这类为隐而隐的人为数甚众,深为陶渊明所不齿。但他自己又是几出几隐:先是为州祭酒,未几辞归;后又仕于江州刺史桓玄,中间借居忧而再次还里耕植;再又出就参军、县令,最终归隐。萧统《陶渊明传》中指出: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然东晋门阀制度的影响,其仕途始终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加之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最终选择了“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归隐。其一生受儒家思想、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影响,最终选择归隐,其实是他兼济天下之心并未找到可以存在的位置。

课堂当中教者也不妨追问:一味归隐追寻自身的精神家园,为何后世之人视其为“圣贤”呢?

如萧统所言: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苏轼也言: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如若在课堂中让学生能理解其出仕或归隐背景,对其价值取向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当思维的迷茫感解决了之后,就该回到课堂当中,教者该着手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删繁就简,让学生能理解、体验、感悟并思考了。

二、教学方法的三点探寻

1.质疑一声“带月”和“戴月”,感悠然之情趣

《教师教学用书》第253页指出:《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之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故在教学设计中,走近其“情趣”是第一步。

在《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探究:“带月荷锄归”一句,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有“戴月荷锄归”一说,你更偏重于哪种说法?这个问题提出之后,课堂中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见纷纷呈现出来。有学生觉得“戴月”更为合理:“披星戴月”,意为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但更多的学生选择“带月”,一天劳作是辛苦,但晚间行走在田间小路,还有一轮明月伴随回家,如其朋友。教者在当中也作适时点拨:正如近代文学家梁启超所言:自然界是陶渊明深爱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诗中这轮“月”,有如《饮酒》中那丛“菊”,春之兰,秋之菊,山间之朗月?松间之溪水,在陶渊明笔下,均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其悠然的情趣就彰@出来了。课堂从此发散开来,诗歌的意境之美,学生能体会到,就不言而喻了。

正如《教师教学用书》第247页所言:陶渊明的诗歌用语十分平淡自然,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如若教者能从细微的词语当中引发开来,是否会更得真趣呢?

正如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所说: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初探一首诗歌的情感之后,应当走更精致的路径,继续“曲径通幽”。

2.细思一句“惜”与“不足惜”,叹悠然背后之艰辛

继续谈《归园田居》其三该留心的第二个词:惜。此词也是体味陶渊明田园诗悠然闲适背后的艰辛的关键点。原句为“衣沾不足惜”。“不足惜”是“不值得可惜”的意思,实则是在“可惜”的基础上,诗人以后文提及的“愿无违”作为自我安慰的。“不足惜”,实则有“惜”的成分,不然诗人也不会提及“惜”字了。

其实,笔者在课堂当中并未真正关注到“惜”字,而是在课堂起初有学生讲到“戴月”一说,借势在“叹悠然背后之艰辛”这一环节,大量引用了陶渊明的诗歌如《饮酒》组诗、《归园田居》组诗、《五柳先生传》等相关诗句,让学生进一步对其“艰辛”作体会,效果较好。但细细思忖,能否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作此解读,毕竟原有文本中挖掘出来后学生情感体验方面收获更实在。

笔者在“国培计划”(2016)初中语文“送培到县”湖南省蓝山县公开研讨课之后,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谢先国教授请教,交流之时,方感“惜”字是一处不可忽视的精彩了。

老子《道德经・二十八章》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贺麟在《自然与人生》当中也提及:将自然内在化,使自然在灵魂内放光明,如像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南山,武陵渔夫所追寻的桃源,以及一切诗和画里面描写的自然景象,都可以算得在灵魂里放光明的自然。

“诗无尽解”但亦可解出最佳“诗兴”,“课无尽言”亦可启更多“心智”。“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是“新课标”赋予教者的课堂的终级目标。故探寻陶渊明的诗歌中的更多哲理,笔者在最后一个环节,依托“愿”字,作了师生思想的继续交流。

3.再问一声“愿”是“何愿”,惜隐逸田园之一生心愿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及到“愿”的疑问,在适当的时候,知人论世。从表面上看,@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参照了《教师教学用书》第251页的做法:除按课文注释理解外,引导学生广泛讨论,把《归园田居》中另外四首诗介绍给学生。学生当场体悟,思维活跃。

笔者并未就此停止追问。设疑“愿”有“小愿”和“大愿”一说,继陶渊明之后,萧统、王维、苏轼等广大的陶诗爱好者为之景仰,如若归隐以实现其“愿”,应当还有“大愿”。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桃花源记》,尤其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课堂的情感再次升温。学生当场感叹:其虽远离官场,实则兼济天下。其“大愿”是《大道之行》一文中的“大同社会”。

正如王国维先生谈“治学三境界”一般,巧析字词,层层感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

陶渊明归园田居篇2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成因

田园诗以书写田园景物与农民、渔人等于其中的活动为主,要歌咏的便是人在田园中的劳动与生活。作为唐代诸多诗歌流派之一,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虽写下大量田园诗,但是他在诗文上的贡献和成就,则是在他去世很久之后才逐渐为人重视。也是从那时开始,陶渊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袁行霈曾经说过“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1]。陶渊明一生写下许多诗,尤为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的田园诗,风格自然平淡,景色自然寻常,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淡然优美,最为后人尊崇。陶渊明把归隐生活中接触的美丽的田园风光作为描绘对象,做诗歌颂着自己与农民朋友一起躬耕饮酒、欣赏大自然美景的生活,这些愉悦的情绪在陶渊明的诗中比比皆是,与当时的玄言诗相比,陶渊明的田园诗像是一股清流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此田园诗成为诗歌的一个派别,与此同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一)景色自然寻常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的感受是很平淡和亲切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陶渊明在写诗的时候,所选的题材都是非常平常的景物以及很寻常的人和事。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与社会的黑暗,无比向往隐居田园的躬耕生活,只有在田园生活的淳朴之中,他才能忘记尘世间的种种烦恼,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欣赏着田园优美的景色,享受惬意的风光,陶渊明内心感到非常满足。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日月风霜、桃李杂草、鸡犬飞鸟等非常平常的景物,陶渊明将这些自然寻常的景物写入诗中,让人感觉到妙趣横生[3]。比如在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诗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中既有像“丘山”、“榆柳”、“桃李”等自然景观,又有如“池鱼”、“草屋”、“户庭”等平常之物,其中描写到的“鸡鸣”与“狗吠”更是田园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这些田园生活的自然之景作为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如此动人,不禁让人感觉到诗意盎然。陶渊明在田园诗中描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反映的亦全是农忙、闲居以及饮酒作乐这些极为平常之事,如在《归园田居》其三中,陶渊明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又如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些景物与劳动生活虽然平常,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此丰富愉悦的生活给陶渊明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心情,反映出的也是不同当时人的惬意。

(二)语言朴实无华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对田园风光还是劳动等俗事,陶渊明都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比如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这句诗中,陶渊明用一个“见”字便简单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在采菊之时不经意间猛然发现南山时的喜悦之情,可以说这个“见”字让诗中的意境有了飞动之趣。又如在《归园田居》其三中,陶渊明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之所以选择用“带月”而不是选择运用描写客观景象的“披星戴月”中的“戴月”,则是因为陶渊明希望表现的是人与月亮紧密相连相融在一起,用“带”字描绘人带着月亮一起前行。在创作手法上,陶渊明极少使用夸张的手法与华丽的辞藻,陶渊明更倾向于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如实描述写的对象,那些诗中常见的如鸡犬、桑麻等事物被陶渊明平淡地描述出来,虽然没有夸张的手法以及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平淡中,我们也可以咀嚼出赏心悦目的韵味。不可否认,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语言虽然平淡质朴,但是都含有丰富的情感,描绘的景象与事件也让人为之所动,比如在《移居二首》中,陶渊明写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几句诗看起来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展现出的,是生机勃勃的田园生活,在美丽的景色中饮酒作乐,处处体现着快乐的声音与和谐的气氛。又如在《和郭主簿二首》中,陶渊明写道:“蔼蔼堂前林,中夏贮青荫。”这样一个传神的“贮”字让陶渊明描绘的景色瞬间形象生动起来,仿佛夏日里的清凉是可以贮藏起来的,给人一种惬意之感。

(三)意境淡远优美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每日过着躬耕的生活,闲暇时间便欣赏大自然优美的景色与邻里亲朋饮酒作乐,可以说他沐浴的是淳朴的民风,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以平常的景色及人物生活为主题,并通过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营造出很多闲适淡薄明净的意境,让读者在无穷的想象中感受田园生活之美。以《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虽然生活在尘世之中,但是身边并无车马喧嚣,这是陶渊明喜爱的生活,他不想和庸俗之人为伍,所以一心想要过清心寡欲的生活。“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了陶渊明的心声,只要心中不去挂念世俗,哪怕身处喧嚣的环境之中,也像是居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样。而在采菊之时不经意间见到了南山时,一个“见”字全然烘托出当时的意境,那是一种怡然自得的恬淡之境,也可以称之为犹如“无我之境”。纵观诗歌全篇,陶渊明所选的景物极为平常,语言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与夸张的手法,却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着田园生活的美好,在夕阳西下间,看到飞鸟在天上盘旋,一位采菊之人悠然自得的观景,这样的意境不仅淡然,也美丽动人。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经常用秋菊、青松、飞鸟等意象比喻自身高洁的品质,如在《饮酒》其八中,陶渊明写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这里的“青松”,便是陶渊明人格的写照。陶渊明将自己的人格与情绪赋予这些意象,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展现独特的意境,强调自己高洁的品格,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

(一)独特的个性与心境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与陶渊明独特的个性与心境是息息相关的,陶渊明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的个性与心境,可以说,是田园生活的平淡,以及日常生活的平凡和个人心境的自由平静使陶渊明即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做到“心远地自偏”。陶渊明从小便生活在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的喜爱胜过他人,于是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进入官场之后,陶渊明心怀伟大抱负,想要报效国家,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然而朝廷的腐朽和官场的尔虞我诈让陶渊明的抱负始终得不到施展,于是在极度的失望之后,陶渊明毅然决然退出了官场,从此归隐田园。在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变得更加浓郁起来,他追求的“质性自然”的心境让他写下了多首纯朴自然的田园诗,其中的意境感人至深。田园生活的经历让陶渊明的情趣与一般人有所不同,他喜欢读书,在读书之时能够“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他还喜欢饮酒,在饮酒之时能够“试酌百情远,重觞勿忘天”。在读书与饮酒作乐之时,陶渊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情愉悦,他可以在千古神游,也可以在酒醉之时怡然自得,足以看出陶渊明个性的纯真。不可否认,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因与其个性的纯真与心境的平淡自然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陶渊明田园诗才可以拥有纯真以及质朴的优美意境。

(二)儒道两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除了现实生活以及个性与心境的影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儒、道两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陶渊明以老庄哲学作为核心,将儒、道两家的思想进行了取舍,进而调和成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于是在陶渊明的心中,他期望的理想社会便是这种“自然”的社会。在出仕的时候,陶渊明是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的,他崇尚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想要有一番作为,然而始终不得志。在归隐田园之后,只得实行“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老庄思想对陶渊明田园诗影响最大之处,便是促成了其自然冲淡的艺术风格。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是“自然”的,所以推崇“原天地之美”,受到了道家“自然无为”观念的影响,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极度追求自然以及自由,排斥外力役使与物欲异化,并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写入田园诗;庄子崇尚自然之美,他认为自然是有着伟大而崇高的美的,而人与外物一样,都是自然的,所以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观赏自身和外物的变化[4]。陶渊明把庄子的思想作为自己的写作原则,从而写出了质朴自然的田园诗。也正是因为此,陶渊明热衷于田园诗的创作,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高婧雯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吴军。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不同艺术风格之比较[J].文教资料,2009(06).

归园田居陶渊明范文

当教完了课文,归纳总结时,突然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说陶渊明是‘农耕诗人’?”一则教师指导用书中没有阐述,二则课文说明中没有牵涉,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陶渊明的农耕诗,下面对他的“农耕诗”特色作一些简要的介绍,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体验生产劳作的艰辛快乐。颇具代表情的作品是《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噗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你看他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精疲力竭,一身沾满泥水;他不但不抱怨,似乎还有苦尽甘来的某种乐趣。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时农村生产劳动的环境和情景,体察到了诗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可贵,也多少了解到一些“田家”耕稼之苦。

二、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请看《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读山海经》:“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由于陶渊明亲躬稼圃,熟悉农村生活,对农村有挚热的感情,加以文化素养深厚,善于继承《诗经》、楚辞、建安诗歌的优良传统,使他真正领略农村的自然、风俗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无比丰富的美,从中提炼出富于文学美感的诗句。他不但轻而易举地把农村的田园、山川、花草、林木、鸟语、蝉鸣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事物编织成多姿多彩的优美诗句,而且善于将那些高人雅士不屑一顾的农村日常见闻,如墟里、炊烟、狗吠、鸡鸣之类纳入诗境,营构出一幅幅明朗淳厚的风俗画。这些自然天成、诗意盎然的风俗画格调高、形象美、意境深,融汇了诗人对农村田园风光和生活习俗的浓浓情意。

三、赞美农民的古道热肠。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写自己与农民一块艰苦劳作,心无杂念,语有同好,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壶酒,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显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来。左邻右舍,你来我往,不拘形式,不讲排场,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却见至情至性,至诚至美。这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在今天的社会里尤其令人羡慕。

在陶渊明的“农耕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聊天,一起生活,体察到农民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他们的艰难困苦,融入农村,成为农民中的一员;而一般的士大夫隐士躬耕田园或是轻狂傲世;孤芳自赏,或是居高临下、不屑农人,或是猎取美名,独有陶渊明放下身架,彻底归隐,彻底归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涉足山水、躬耕田园的“农耕”诗人,这或许是陶渊明最可宝贵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