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手抄报(5篇)
历史手抄报篇1
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想要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但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并说明理由,说服了拓跋澄。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代,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改移风俗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班级:初一11班姓名:李韬
历史手抄报篇2
1抄核收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思想。现阶段较为普遍的抄核收管理,主要是集中抄表管理,科学的融合了移动终端技术,将电表与无线统计终端进行连接,可以更加快捷的将区域范围内的用电数据采集集中起来,并能够通过配电终端实现抄表信息的网络化共享。以这样的思想可以对抄核收系统进行层次化专业设计。首先,由各抄表人员进行人工抄表,将这些数据录入到接入网络的数据服务器。其次,数据服务器能够将集中的数据送往各个部门。比如,送到电量分析部门,对抄表数据进行审核,审核后的数据可以进行共享,确保了数据可靠性。还可以将电量发票送到银行部门和电费统计部门,这样的层次设计有效提高了整个抄表系统的工作效率。其中,关于人工抄表的工作,主要可以利用电表识别技术实现更为直接的数据采集。每个电表的编码可以作为记录数据的凭证,数据在进入数据库时能够有所识别。同时,人工抄表工作的自动化还体现在扫描时数据集中同步,对于抄表时间的记录将更有效。2抄核收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抄核收自动化管理加速企业营销管理赵月梅国网宁阳县供电公司山东宁阳271400营销抄核收自动化管理系统是按层次化功能设计的,所以管理系统中的每个功能模块分管不同的功能。抄核收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抄表终端识别模块,另一种是抄表数据集中模块。抄表终端识别模块,能够通过电表编码扫描对电量和抄表时间进行记录,并同时通过无线通讯上传到数据服务器,该模块让日常人工抄表工作难度大大降低,最大程度上保证抄表信息的及时有效。抄表人员还可以通过抄表识别模块的手动修改功能,对出现异常的数据进行查询和修改,并能和集中服务器实现同步存储,能够很好的避免重复抄表和遗漏抄表问题。抄表数据集中模块由抄表人信息数据库,历史抄表记录数据和用户数据库组成,具备数据查询,数据联通,报表生成等功能。抄表人信息与历史抄表记录用来存放待处理抄表信息和已处理抄表信息,并能够和用户数据产生联系,在查找和浏览时通过关系试图更好的进行分析计算。整个系统收集数据后,通过自动化数据处理,将审核处理过的抄表信息存入历史信息数据库,方便日后的调用。另外,根据数据库信息进行报表生成,能够通过图表或曲线直观反映用电情况,还可以将信息统计打印出来,进行文档副本的保存。3抄核收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作用。(1)抄表效率更高,抄表周期更短。企业营销工作中抄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传统的人工手动记录抄表,速度慢,易出错,很难保证企业营销效果。在抄核收自动化管理系统中,采用区域集中抄表模式,大大节约了抄表人工数量,不仅节约了抄表时间,数据采集的准确度和时效性也大大提高。另外,抄表终端扫描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实现了抄表数据自动上传和实时动态存取,很好的避免了漏抄错抄对数据统计的影响。(2)时效性更高,失误率更低。传统的人工抄表工作步骤繁琐,反复工作抄表员难免出现记录疏漏,漏抄重抄错抄时有发生。抄核收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集中式抄表模式,通过无线通讯将抄表信息进行汇总,并能够给抄表员以相关的提示,实时化信息管理让计算机分担一部分抄表复杂度。同时,采用无线通讯网络和局域通讯网络并行的模式,即是在广域网络中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局域通讯网络对抄表数据实现暂存,这让抄表数据得到了良好的集中(。3)数据处理自动化。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将抄表数据统计起来,通过自动计算和实时监控,对于缴费和欠费都能够进行及时的上报。集中式抄表数据处理,能缩短数据统计周期,计费信息也能实现全网联动,不仅如此,对于管理区域内电力设施的监控更能简化管理人力,实时真正的自动化管理。(4)有效降低损失。抄表事务和统计事务出现的误差,对企业运行成本计算有严重的影响,所以自动化系统要能够针对降低误差提供相关的支持。集中抄表和实时上传,从数据收集层面降低数据误差,其次采用更加科学的统计算法和分析软件,尽可能降低数据计算中的误差。
2营业抄核收自动化管理的要点
1电费审核强化。在新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电表数据和电费计算都是由数据中心服务器进行计算的,但核算工作还是需要专业的核算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复核对,结果准确服务无误才能。在这样一个环节中,计算机电费计算已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计算误差,关键就在于审核员的审核工作,这就需要强化标准化的审核工作,科学严谨的进行数据核对,并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审核流程,这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工作人员有充足的工作审核经验。实际电量参照审核,特殊项目独立审核,变更深度审核都是有效的保证审核质量的措施。2核算制度深化。就核算准确信而言,核算工作也应当进行历史记录。周期性的核算工作,在记录的同时还要及时吸取经验,积极总结,不断深化核算制度,以建立更加完善的核算制度为目标。核算制度的深化,从核算方法和核算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优化,有效促进核算工作的进步,规避风险从而提升工作质量。
3结语
历史手抄报范文
大家上午好!
盛秋满目金,十月天地新,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我们伟大祖国的70岁生日。国庆来临之际,我们举办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青少年手抄报大赛,在此,我们大家将以手抄报作品的方式来为古老而年轻的祖国献上最美的祝福!
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一个没有爱国情结的国民,永远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也许你体味不到其中的幸福。假设,我们生活在外敌入侵、战火连绵的国度,人民居无定所、四处逃生,那么,平安就是一种幸福;假设我们生活在贫穷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么,温饱就是一种奢望;假设我们生活在“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环境,那么,直起腰杆做人就是一种快乐。
今天,我们衣食无忧、生活稳定、尊严无损,这些都源于我们祖国的昌盛、国力的雄厚。国富才能民强,国家强盛,人民才有尊严。为此,历史上,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为祖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事迹万古流传。滚滚长江水也诉说不完爱国志士的赫赫功勋。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被历史和未来深情凝望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是革命先辈替我们负重前行拼搏出来的时代,今天的我们汇聚在市图书馆前,侵染着书香雄关的读书氛围,享受着智能现代化的学习体验,但我们要切记,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是凭空出现在眼前的,我们的幸福背后是几十年来国家的奋起拼搏、大胆探索、砥砺前行。
历史手抄报篇4
一、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操
体验是学习的第一道关卡,我们的体验正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体验传统文化知识的间接平台与语言情境,还要通过富有成效、循循善诱的教学引导,开启学生文化学习的思维之门,指导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高他们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究的能力,让他们从内心贴近传统文化,从方法上学习传统文化,从情感上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以此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在理解、品味语篇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而要让学生理解司马迁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史记》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史记》着手,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史记》作了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它有进一步了解,对它的史学价值与文学意义产生敬畏感,从而激发他们了解其作者的兴趣。同时,通过《史记》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是如何“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的?结果如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史记》这部优秀传统史书与文学著作的创作历程,提高了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践行传统文化,提升创造能力
学以致用,这四个字道出了语言学习的关键。小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红领巾”,他们天真可爱、想象充沛、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渗透学习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早读、午读及课后时间,为学生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用丰富的活动形式与评价方式,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与开放性,使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思维得到发展,使语文教学充满张力与活力。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江南春》和《春日偶得》这两首古诗后,笔者考虑到,“春”是我国古代诗人经常描绘的意境之一,学生学过的有关“春日”景象的诗句更是不在少数,一定对这个意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拓展环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学习任务———绘制手抄报。在这个探究任务中,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诗歌里的春天”的手抄报。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春”有关的古诗词,并设计手抄报版面,要将手抄报做出春天的味道和古诗的感觉。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在手抄报中加入创新元素,如利用泡沫胶将手抄报做出立体感,利用碎花布艺装饰手抄报,利用拉花等装饰品修饰手抄报等。经过笔者的点拨,学生的创造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很多小组的手抄报都做得别出心裁,很有古诗的味道。总之,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诉求,也是时代的呼唤。尤其是在以汉语言文字及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文课程中,我们更要不失时机地渗透传统文化,以深厚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同时,我们还要创造性地把传统文化知识转变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活水,用以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潜能,彰显他们的语言个性,让语文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体验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渗透传统文化的丰富课堂中体验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作者:蔡一鸣单位:南通市唐闸小学
历史手抄报篇5
关键词:古代藏书家;典籍;贡献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47-03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历史典籍。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兼有经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物品,即一般人所称的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我们将视角固定在图书典籍方面,追溯古代藏书家所承载的厚重的藏书文化,不难发现,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历代典籍的保存、传播及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
一、典籍的保存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很难举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对这些历史的重要典籍的收集与保存,藏书家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应该看到,在古代的中国藏书不易。一是政治的原因,数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常视文化典籍为异端,害怕读书人一旦掌握知识,会动摇其统治,故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摧残藏书事业。肇其始者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继之者有隋之焚纬书及两宋时蔡京、秦桧等权臣禁书;至明清时,文字狱迭起,藏书家为藏书甚或有性命之虞及灭族之祸;二是由于兵燹战乱,自汉晋而隋唐五代,迄至宋之明清,长期兵祸战乱,史不乏书;近代由于帝国主义武力入侵,《永乐大典》蒙受英法联军之劫即是一例,余皆历历可按。三是私家藏书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时常面临家道中落,后世子孙不能继其业以及天灾人祸、水火灾害等毁灭性打击。可以说,藏书家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经千辛万苦,历百难千劫,矢志不变初衷,犹如传递接力棒一样出现了一幕幕藏书家购置、传抄、互借、收藏图书的画面,痴心护藏着中国传统文化。
典籍的保存始现于秦汉时期。综观历代藏书之损毁,往往皇帝内府藏书要比民间私家藏书的损毁更为惨重,因为集中性收藏更易遭集中性损毁。私家藏书由于收藏的分散性,其损失相对来说较小一些。比如,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活埋儒生数百人,取缔私学和采取严厉禁锢政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使古文化典籍遭受第一次大规模损毁,而“……《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史记・八国年表》)。因了民间私人藏书的私密度藏,将大量禁书藏于夹墙、地窖、山洞等处,才为古文化典籍的流传保存了至为宝贵的火种。汉武帝时为充实宫廷藏书和政府机构藏书,广开献书之路,收罗天下图书,征集的主要对象,便是这批民间藏书。“百年之内,书积如丘山。”正是这批珍贵的先秦遗藏,奠定了汉王朝国家藏书的基础,并由此繁衍出以后历代无数的典籍。
再以宋元刻本为例。今天保留下来的数以千百计的宋元刻本,它们中的每一种每一册都是历经众多有名无名的藏书家之手,一代又一代藏书家的努力层层递传下来的,尽管在传递过程中因种种天灾人祸可能损毁惨重,但这恰恰又说明了藏书保存的极大不易与艰辛。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宁波天一阁,可谓单一藏书楼典籍保存的范例。万历十三年范钦谢世,其长子范大冲继承天一阁藏书,自此时起确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严格族规,限制天一阁文献的使用,开始了一种封闭的家族共同管理的管理制度。这固然遏止了天一阁文献信息的利用,但客观上却使天一阁藏书,特别是大量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珍善本比较完整地得以保存下来,这在当今世界仍是独一无二的孤本。当公元16世纪前后建立的著名藏书楼,如祁氏澹生堂,赵氏脉望馆等纷纷衰落后,天一阁却为时人所重。乾隆三十七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向全国各地采访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篡的浩大工程。天一阁族人范懋柱积极行动,概然进呈书籍641种,共5762卷,率先在藏书人当中做出了表率,是私家藏书楼中进呈底本最多的一家。在他的影响下,进献一百种以上的近十家。如果没有藏书家呕心沥血、日积月累的收管保藏,就不会在当政府需要时,能够如此慷慨地应诏进书呈献阁藏,为《四库全书》的顺利编篡作出巨大贡献,受到乾隆皇帝的直接关注和褒扬奖励。
清末社会动荡不安,战乱兵燹不断。《四库全书》的江南三阁中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均毁于战火,唯杭州文澜阁虽遭战乱,却因丁申、丁丙二位藏书家“不避艰险,每夕往返数十里,摭拾文澜阁残编”,经钱恂、张宗祥等学者抄补缺帙,终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恢复原貌。现今的南京图书馆就收有丁丙“八千卷楼”的全部藏书。
此外,为保护藏书的完好,更多的藏书家还从民间汲取智慧、良方,采取各种办法保护所藏,有些方法一直被沿用到今,如古籍的曝书及中草药防虫等。早在宋代,藏书家赵元考即采用寒食面与腊月雪水调和粘书,据说此法可以使书不蠹。明代的天一阁及其他一些书楼则一直采用芸草夹书以防虫。凡此种种,着实荷载了藏书家太多的辛苦与磨难,更折射出聚书的不易与艰难。藏书家大多嗜书如命,出于对书的痴迷和热爱,也许藏书家苦心收藏的目的是为了“子孙宝之”,也许是为了自己学术研究和出版图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书籍是宝,是人们不可或缺之资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这种共识,往往是促使藏书家长期坚持藏书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一点,洪有丰在《清代藏书家考・引言》中有着最好的表述:“各藏书家之经营网罗也,或费手抄之勤,或节衣食之费,得之艰而好之笃,情壹志专,珍护逾甚。储藏、装修一切整理、保管之法,无不加意考察,力求至善。虽聚散无常,而楚弓楚得,苟非绛云之炬,及裹物代薪之不幸,其他大抵转相售购,仍多归于好而有力者之库,其爱昔保护一如前也……故今日之珍藏,实幸往昔藏书家,互相保留,以迄于今也。”
二、典籍的传播
抄录和刊刻流布,是中国古代藏书家传播典籍文化的重要手段。
首先,典籍的借抄、互抄。古代的通讯、交通俱不发达,历代几乎所有的藏书家都有过借抄史。借抄既是聚书方法,也是私藏的利用,很多藏书家都将其藏书借人抄录,互相借抄之风甚盛。他们或亲自动手,或雇人代劳,或抄自官府,或源自私家。通过许多人的碾转借抄,一本书不仅可以化作千百本,而且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四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人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北周裴汉“借人异书,必躬自录本”,这不仅推动书籍流通,而且也丰富了公私典藏。
宁波范氏天一阁之藏书最初也是通过借抄方式来保存传播乡邦文化的。天一阁藏书的借抄始于范钦,其藏书的一大来源便是向其他藏书家借抄。比如他曾向同里丰氏万卷楼借抄,又与江苏藏书家王世贞订立藏书互抄之约,“以增益之”。据天一阁研究员骆兆平先生《天一阁明抄本闻见录叙》考证,有据可查的天一阁明抄本有1147种之多,其抄本除少量得自故家旧藏外,主要通过借抄、互抄而得。在范氏族人范光燮任嘉兴府学训导时,为充实府学藏书而抄录天一阁经部类典籍百余部,供士子们阅读。能够完成如此数量的传抄活动,的确反映了藏书家对阁藏文献的使用和传播的慷慨态度。或许借抄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著述,亦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庋藏,但藏书家孜孜以求、经年累月地抄写,其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威力是何等之大!凭无数双抄书的手生产出无数的抄本书,以至当许多刻本毁灭绝迹时,唯赖抄本的存在而得再续流传。
其次,典籍的刊刻、流布。藏书家刻书应该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特色和好传统,它对于中国历代典籍的延续与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印刷术发明之前,所有的书籍均靠手工抄写,费时又费力,一种书复本很少。雕版印刷发明之后,刊刻书籍便也在私家宅塾流行,历代藏书家中多有热衷于书籍刊刻者,他们既是藏书巨擘,又都是出版大户,利用各自丰厚的藏书,富足的资财刻印了品种繁多、质量甚佳的图书,广为流布。
明代一些藏书家,为了增加收藏、传播典籍文化,他们利用传统的抄录和编纂,更多地运用自宋以来印刷术方面的优势,大量刊刻传播古籍。如胡震亨刊布传播唐诗;臧懋循、赵琦美刊刻传播元杂剧;洪木便刊刻宋元明话本等。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藏书家还大量刊刻了丛书。据统计,中国历代所刻印的丛书,总数约在5万种以上,几占中国古籍的1/2以上。因此,明代的藏书家刊刻丛书功不可没。再如,明末藏书家毛晋的汲古阁更是以刻书名闻天下。毛晋三十岁时,为要经营印书业,把田地、质库一时尽售去,以作买书和刻印书籍的资本,陆续买进的珍本书达84000册之多,建汲古阁、目耕楼以储之,为日后校勘书籍之用。他“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地勤奋工作,直到“头颅如雪、目睛如雾,尚忙忙不休”。其刻书流布活动昭示着汲古阁藏书之丰富,所校刻《十三经》、《十七史》、《群芳清玩》、《津逮秘书》、《宋名家词六十一种》等,多以“汲古阁”名义刊行,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于是缥囊缃帙,毛氏之书走天下”。
清代的黄俞邰、周雪客为使珍籍得到广泛传播,在自己无力刊刻的情况下,精心挑选了家藏中罕见流传的珍秘之书96种编成书目,联合向社会公告征求刊刻者,表示愿无偿提供家藏珍本为刊刻底本,有意者可任意选刻一种、数种或数十种,“各随所好,共集大成,不但表彰前贤,抑或嘉惠来者。”这就是著名的《征刻唐宋秘本书目》的由来。该书目自后,响应者众多,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取其22种经书刊行,鲍延博《知不足斋丛书》也选其9种珍本刻之,甚至连皇家英武殿聚珍版丛书也慕名前往,按书目选取了不少史子类珍籍刊刻。确实,在许多的藏书家心目中,刊刻古籍是流布藏书的最佳形式,也是服务社会、流芳百世的至高境界。
三、典籍的完美
为了一种古籍的完美,许多藏书家往往需要埋首故纸,昏天黑地耗费数年的光阴,正是对典籍负责,对子孙负责的崇高的使命感支撑着无数藏书家默默无闻地沉浸于陈编烂简中,从事着这种“为人作嫁”的苦差。明代赵用贤为校五卷本的《洛阳伽蓝记》,先后用了八年的时间,以五种不同本子的校雠,共改正误讹增补遗漏860余字,方使这本不算太厚的书成为完本,其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藏书家的心血汗水。同样为了一种残缺不全的图书能够配成完书,藏书家往往不辞劳苦,遍访各家、书肆,或于杂书中拾遗补缺,或从面铺、街头抢救出被当作废纸的断简残编,使无数珍本能够破镜重圆,完美再现。这种搜访集全、拾残惜书的精神同样值得称道。
四、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
历代藏书家在藏用结合,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上有着明显的成效,这主要表现为藏学家在治学探索的基础上,以著述、选集、汇编等形式创造出新的典籍,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内容,提供更多积累。仅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史学方面,魏晋两代私家写史成风。魏史私作,除陈寿《三国志》外,尚有郭颁《魏晋世语》,孔衍《汉魏春秋》、《魏尚书》、王隐《蜀记》、环济《吴记》、阴澹《魏记》,孙盛《魏氏春秋》等七种。晋史更多有十几种。著述方面,南北朝的藏书家,利用私藏编纂了颇有影响的巨编大著,像南齐藏书家萧子良“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南史》卷四四《萧子良传》)。梁昭明太子萧统“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梁书》卷八《昭明太子传》),特别是《文选》一书,这是一部推重文华、精选流别、在中国文学史上深有影响、基本概括了唐以前诗文精华的文学选集,成为百千年来士人必读的文学范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除以上类书、选集外,像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勰的《文心雕龙》、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学术名著,也都是藏书家利用藏书的显著成果。
五、典籍的捐公
中国封建社会,私家藏书风气推崇个人私藏和藏家世守。在近代中国,随着近代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传统的守藏观逐渐为藏书家所舍弃,尤其在公共藏书成为近代藏书文化发展的主流时,一些藏书家以出售、捐献或寄存等方法将私人所藏转归公藏。特别是进入现代,以范氏天一阁、刘氏嘉业堂、孙氏玉海楼、黄氏五桂楼等数以百计的私家藏书乃至自家藏书楼的百川归流,说明着中国藏书家钟爱典籍,化私为公的恢弘文化胸怀。
建国之初,范氏后裔公推范若其、范盈笙代表范氏家族将天一阁藏书和房地产捐献给国家,宁波市人民政府接受这一文化宝库,并成立天一阁文物保护所,配备专职人员加强管理。如今的天一阁是一家藏书和学术研究单位,其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而成为研究的对象。
1950年整整一年,是中国私家藏书捐献最为踊跃的时期。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藏书传人瞿济苍、瞿旭初遵其先父瞿启甲遗志,先后将其家藏宋、元、明善本书籍72种、近2000册,通过文化部捐赠给北京图书馆;浙江杭州余翼将其父余绍宋所遗寒柯堂遗书和碑贴13000余册捐赠浙江省图书馆;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将其在杭州的存书1944册,捐赠浙江大学图书馆,其中包括稿本、抄本和明刻本90余种;许广平将位于北京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的鲁迅故居及宅内所藏书籍5195册、拓本4030件和其他文献274件全部捐献,后由文物局接受。
此外,像胡朴安、叶景葵、徐行可、李子廉、李文汉、蔡敬襄等人的藏书分别捐入了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和江西省图书馆等。当然,这只是众多藏书家中的光荣代表,藏书家以自己慷慨无私的壮举为中国私家藏书的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六、结语
藏书家的历史作为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中国藏书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是中国文化光辉灿烂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结晶。如果没有私人藏书家的无私奉献,近代以来各类型图书馆的建立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各图书馆引以为荣的古籍善本几乎全部来自私人藏书家的收藏。如若不是私人藏书家的历史贡献,我们又谈何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如果没有历代藏书家的劳绩,丰富的典籍文化绝有可能与时俱灭,那么人类就有可能在黑暗中不知要摸索多少年!我们祖国拥有的古籍之多,举世第一,而这些典籍端赖藏书家千辛万苦的护藏而后加以传播,才使中国历史不断,文明始得延续。这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明古国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这里,引用程焕文教授在“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存藏书楼联谊会”中的发言词作结语也许最为合适:“历史上的藏书家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守护者,没有藏书家的世代相守和薪火相传,中国文化与藏书想要传承到今天是绝无可能的……因此,我们应对私人藏书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肖东发,袁逸。中国古代藏书家的历史贡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1,(1).
[2]牛红亮。试析魏晋南北朝的私家藏书[J].图书馆杂志,2003,(6).
[3]徐良雄。天一阁文献信息输出的历史渊源[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5).
[4]任继愈。中国藏书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相关范文
-
2023幼儿园教学工作计划3篇
个人年终计划简短(个人年终计划简短范文)
2023年新学期个人工作计划(2020年新学期个人工作计划)
2023年个人工作计划(通用)(2021年个人工作计划300字)
2023员工个人年度工作计划(2021年员工年度计划)
保育个人工作计划(保育个人工作计划大全)
2023年内科护士个人工作计划(内科护士2021年工作计划)
公司保安个人工作计划1500字(保安人员工作计划)
关于个人年度计划模板幼儿园(幼儿园年度计划怎么写)
个人工作计划1500字(个人工作计划内容)
关于汽修中专的自我鉴定(汽修中专毕业自我鉴定100字)
自我鉴定大学生(自我鉴定大学生毕业登记表)
电大大专自我鉴定模板800字通用(电大的自我鉴定范文)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自我鉴定系列(教师个人年度考核自我鉴定范文大全)
工厂员工简短自我鉴定集锦(厂里员工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