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范仲淹作墓志收集(2篇)

时间:

范仲淹作墓志

关键词范仲淹张载《中庸》二程高平门人

〔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3-0001-08

关于居宋明理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的思想渊源,史书记载一向比较含混,直至承继黄宗羲未竟之业编修《宋元学案》的全祖望,才用肯定的语气宣示横渠之学出于范仲淹。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卷首序录中说:“晦庵(朱熹)推原学术,安定(胡瑗)、泰山(石介)而外,高平范魏公(仲淹)其一也。高平一生粹然o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①《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明确地将张载列为“高平门人。”②黄百家的按语更是断言:“先生少喜谈兵,本驰豪纵士也。初受裁于范文正,遂翻然知性命之求,又出入于佛、老者累年。继切磋于二程子,得归吾道之正。”③《宋元学案》卷三之《高平学案》原为全祖望所撰,但原稿已失,今本为王梓材补修,他把张载和富弼、张方平、李觏、贾黯等人均列为“高平门人”以张大其门户。④在王梓材和冯云濠编撰的《宋元学案补遗》里,同样将张载列为“高平门人。”⑤《宋元学案》和《宋元学案补遗》的编撰者均生于张载所生活的时代数百年之后,又何以如此肯定地将张载系于“高平门人”而确信不疑?

关于张载受学于范仲淹的记载,首出于曾为张载弟子的吕大临。据吕大临言,横渠年少时,即无所不学,卓荦不群,“与人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群经统类文献整理与宋明儒学研究”(13&ZD061)

①[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首《序录》,陈金生、梁运华、李哲夫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②③[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17《横渠学案上》,陈金生、梁运华、李哲夫点校,第662、664页。

④参见[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3《高平学案》,陈金生、梁运华、李哲夫点校,第153页。

⑤参见王梓材、冯云濠编撰:《宋元学案补遗》卷17《横渠学案补遗》,沈芝盈、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2012年,第1323页。

其言。当康定用兵时,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以为未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宋]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宋]张载:《张载集》附录,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年,第381页。张载生于天禧四年(1020),“年十八”应为景v四年(1037)。元昊称帝叛宋是在宝元元年(1038),元昊破金明寨,围延州(治今陕西省延安市),歼宋援兵于三川口(今陕西省延安市西约20公里处)是在康定元年(1040)正月。是年三月,应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1008-1075年)举荐,范仲淹复官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五月己卯,“以起居舍人、知制诰韩琦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吏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7,康定元年五月己卯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3013~3014页。所以,张载不可能于其年18岁时拜谒范仲淹,范仲淹此年(景v四年,1037)尚在知饶州(治今江西省上饶市)任上,又调知润州(治今江苏省镇江市)。景v四年(1037),范仲淹于饶州州治建庆朔堂。离任后有诗云:“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忆着成离恨,只托清风管勾来。”见[清]范能F编集:《范仲淹全集》言行拾遗事录卷一《怀庆朔堂诗》,薛正兴点校,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798~799页。范氏又有《饶州谢上表》:“昨奉敕命,落天章阁待制,守本官差知饶州,已到任礼上讫。”见[清]范能F编集:《范仲淹全集》文集卷16,薛正兴点校,第343页。是年十二月,因京师地震,为因应天道,“徙知饶州范仲淹知润州。”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景v四年十二月壬辰条,第2843页。宝元二年(1039)三月,只在知润州任上停留未满一年的范仲淹又被朝廷移知越州(治今浙江省绍兴市)。[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3,宝元二年三月丁未条,第2899页。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时间差,故而《宋史・道学传》将张载拜见范仲淹的年龄调整到“二十一岁”:“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元]脱脱:《苏轼》卷427《张载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23页。无论是吕大临还是《宋史・道学传》的实际作者都没有讲明张载是在何处谒见范仲淹的。由于范氏于康定元年(1040)五月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未至永兴。癸丑,改为陕西都转运使高若讷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7,康定元年四月壬子条,第3009页。作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治所,是在延州。富弼所撰《范文正公墓志铭》:“宝元初,羌人压境叛,间岁悉众寇延州,太将战没,关中警严,于是还公旧职,移知永兴军,道授陕西都转运使。议者谓将漕之任,不预戎事,遂改充经略2017年第3期

张载本人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固然是很重视《中庸》的:“某观《中庸》义二十年,每观每有义,已长得一格。”[宋]张载:《经学理窟》,《张载集》,章锡琛点校,第277。《宋史・道学传》对张载学术特征的总结是:“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元]脱脱:《宋史》卷427《张载传》,第12724页。犹如郑熊所论,以《中庸》为体是张载对汉唐儒学现状反思的结果。汉唐儒学太过质厚朴实,在天人关系上存在“知人不知天”的问题,参见郑熊:《“以为〈易〉宗,以为〈中庸〉体”探析――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齐鲁学刊》2011年第3期。缺乏心性之学的深度。张载试图通过对太虚与气关系的梳理,建构了太虚这个本体论概念,实现了“知人”与“知天”的贯通。“以《中庸》为体”,意思是要借助《中庸》的思维模式实现天道与人性的合一,“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故君子诚之为贵。”[宋]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张载集》,章锡琛点校,第21页。在此,《中庸》之诚成为“天道”与“人道”的共同特性与两者实现内在贯通的潜在可能性之基础。尽管如此,在张载那里,《论语》《孟子》始终是要被高一格看待的:“要见圣人,无如《论》、《孟》为要;《论》、《孟》二书于学者大足,只是须涵泳。”[宋]张载:《经学理窟》,《张载集》,章锡琛点校,第272页。他表现出以《论语》《孟子》为基础对儒家经典进行统合的倾向,将《论语》《孟子》作为其他儒家经典的义理基础与衡量标准,凸显两者在儒家经典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在编辑《近思录》时,所列张载著作尚有《论语说》和《孟子说》,参见[宋]朱熹、[宋]吕祖谦编:《〈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卷五《省察》,程水龙集校集注集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07页。后佚。张载的弟子苏\撰《正蒙序》说:“会归义例,略效《论语》、《孟子》,篇次章句,以类相从,为十七篇。”[宋]苏\:《正蒙序》,林乐昌:《正蒙合校集释》附录三,中华书局,2012年,第974页。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序论》中也认为,张载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涵盖了儒家经典的内容,体现着儒学的精髓:“张子之学,无非《易》也,即无非《诗》之志,《书》之事,《礼》之节,《乐》之和,《春秋》之大法也,《论》、《孟》之要归也。”[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林乐昌:《正蒙合校集释》附录三,第986、985、986页。这样的说法,都发现了张载学术著作及思想特质与《论语》《孟子》的关系要近于《中庸》。“张子之学,无非《易》也”一句,又揭示了张载学说与《周易》的密切关系。张载撰有《横渠易说》,时间在《正蒙》之前,嘉v二年(1057),张载从关中去开封应试,“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⑧[元]脱脱:《宋史》卷427《张载传》,第12723、12724页。《横渠易说》估计作于此之前。熙宁三年(1070)张载回到眉县横渠镇。“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⑧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云:“熙宁九年(1076)秋,先生感异梦,忽以书属门人,乃集所立言,谓之《正蒙》。”[宋]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宋]张载:《张载集》附录,章锡琛点校,第382页。《正蒙》是张载思想的成熟之作,而他先前所作的《横渠易说》则代表着张载早些时候的探索,在与二程交谈的过程中,张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覃思潜研,晚年终于出神入化,“从《易说》到《正蒙》,正说明张载哲学是在《易》学基础上成熟起来的。”刘学智:《〈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王夫之反复说:“盖张子之学,得之《易》者深。”“张子言无非《易》。”这是切实地把握住了张载的思想历程和特征。

范仲淹作墓志范文篇2

文化/人文景观/创意/营销

步入新时代的文化经济领域,我们看到文化创意的设计正在冲击我们的感官,文化元素也正逐步渗入我们旅游生活各环节,在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需求下,对人文景观的关注和对其文化内涵的体验成为了旅游景观中的特色内容,人文景观中其独特的视觉享受和文化体验正让越来越多的欣赏者流连忘返,参与到文化创意的理念当中来,欣赏到其个性化的艺术展现形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延续人文景观的历史脉络。

一、岳阳楼的人文景观背景。

岳阳楼地处长江水域的洞庭湖之畔,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岳阳之西北。它由天下盛名的洞庭湖所滋养,建筑风格古朴而独特,气势凝重宏大,突出的盔顶结构为儒雅的岳阳楼平添了威严之势,是江南名楼的经典之作,是岳阳历史名城的瑰宝与标志。它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特别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使岳阳楼名扬四海,成为古代名人的趋之若鹜的场地,蕴含了历史、政治与文化等丰富内容。为了将岳阳楼的文化景观发扬光大,重现昔日游人如织的风采,必须提升其景区景点的内涵与丰度。通过文化创意设计与营销,实现“新编历史剧”的重塑性创造。

二、岳阳楼的人文景观内涵和蕴意。

岳阳楼坐落于岳阳古城,岳阳楼因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属于部级的文物。体现了中国湘楚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国政治斗争的历史画卷。

1、岳阳楼的湖湘文化景观。岳阳楼在文化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孕育出了湖湘文化,成为了与巴蜀、吴越文化并称的长江文化之一。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著名诗人曾为岳阳楼题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曲词赋更是为岳阳楼增添了烂若星汉的夺目光环,还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屈原名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孟浩然诗句,无一不为岳阳楼增光添色,留传下了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化内容,寄托了历代先贤的浓郁情思和情怀,表达了忠贞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伟大的报国热忱。构筑了“先忧后乐”的岳阳楼文化精神。

2、岳阳楼的文物景观。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纯木结构,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全楼没有一块砖石,没有一颗铁钉,门缝对榫,工艺十分精巧。

3、岳阳楼的三国时期景观。岳阳地处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地,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周瑜、大、小乔等人物都凝入了岳阳的古代文化历史当中,阅军台、小乔墓成为了岳阳楼的三国文化景观。

4、岳阳楼的龙舟景观。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愤世嫉俗,用不朽的诗篇《离骚》寄寓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执着的人生追求,自沉于罗江,用不朽的精神感染现代的爱国主义者。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岳阳楼在每年的端午节之际划龙舟以示缅怀之情,成为了岳阳的风情习俗文化,成为一个人文景观。

三、岳阳楼的人文景观创意性营销策略。

为了传承岳阳楼优秀的历史文化特色,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予以创意性塑造,要遵循人本的理念,用历史的根基、传统文化的精魂作为内容,创设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营销精华。

1、要采用Arduino虚拟数字技术创设岳阳楼虚拟空间的展示与营销体验。运用网络数字技术进行岳阳楼沙盘整体设计,把岳阳楼的楼亭风光凝聚在3D仿真化的沙盘当中,慕名来岳阳楼欣赏的人们可以通过直观的沙盘设计领略到岳阳楼缩略的风景,从虚拟的场景中获知岳阳楼的环境信息,通过Arduino的传感器可以捕获沙盘中的环境变化信息,从而控制虚拟环境中的变化。

从心理的欣赏的角度,对岳阳楼虚拟景区的设计使观赏者沉浸在真实性和视觉美感的体验之下,获得了良好的交互性体验和认知性体验,这种新奇的、数字化的体验表现方式,增加了人们对岳阳楼的文化认知,有利于楼阁文化的广泛传播,促使更多的人来欣赏岳阳楼、感触岳阳楼的历史文化。

2、要采用文化营销的创意手段。岳阳楼集聚文化精华,岳阳楼为更了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进行创新与包装,就《岳阳楼记》进行文化创意营销。在2013年的春节期间,岳阳楼景区就曾开展“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特别活动,大家在岳阳楼上背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幅多少美妙的场景呀!并且,在清明期间,岳阳楼更推出优惠促销活动,游客可以获得“免费通行证”随意畅游岳阳楼,但是前提是游客要能回答出景区的相关名胜古迹,大家纷纷踊跃报名,热闹非凡,这种将营销与文化内涵相融合的创意手段,无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吸引了众多的热爱文化的游客。

3、要在建筑翻修设计过程中要突出楼体的尊贵。岳阳楼凝聚了景观的精髓,其楼体的地位显要而尊贵,为了突出其主体地位,要对其他人文景观进行配角控制,尤其在其他建筑物的高度、规模、色彩等定制上要严格控制,以其他建筑物的陪衬设计来体现岳阳楼的主控风格。

岳阳楼的人文景观历史渊源久长,文化内蕴丰富而久远,要用其沉淀的传统文化、风格特异的风俗人情,展现出岳阳楼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特色,以人文的精神,创意的营销理念,体现出岳阳楼的建筑古朴特点、动态的风情习俗,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的、人文的城市风貌。

参考文献:

[1]龚德宽,袁志成。《岳阳楼记》华丽转身的精神内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