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选址报告收集(8篇)

时间:

选址报告篇1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选址

[DOI]10.13939/ki.zgsc.2016.41.067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的利用形式呈现多样性发展。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核电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核电发展的争议甚嚣尘上,而内陆核电更是备受争议,新能源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世界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鼓励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然而,国内光伏产业的迅速扩张给新能源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欧美的双反使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雪上加霜。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于光伏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国内的光伏发电建设,但是光伏产业的发展仍需谨慎。反观国内光伏发电建设,特别是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建设更应该谨慎对待,那么电站的选址工作更应该做得扎实。

1光伏发电的特点

光伏发电项目具有无污染、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短、系统简单、设备占投资比例大、资源决定收益、电能质量低等特点。光伏发电无污染,对环境影响小,对于电力供应紧张、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适合开发光伏发电项目。但是其建设开发往往受土地和资源限制,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很少有适合的场址,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地区不但很难找到较大面积的场地,同时光资源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达不到最低投资收益的要求。最近国家加大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支持力度,实现了在城市中建设光伏的愿望。而在较为偏远的地方开发建设光伏项目,电力送出就成为光伏电站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光伏发电电能质量较低,在电网不健全的地方常常会出现弃光伏限电的现象,影响光伏电站的效益。光伏发电项目虽然系统简单,但是其设备约占总投资的80%,因此光伏发电项目的质量管理不容忽视。光伏发电站在选址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对影响电站收益的主要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根据行业内经济评价要求,或是本企业的测算要求,对项目进行初步测算。

2光伏发电站开发过程

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可分为选址阶段、预可研阶段、可研阶段、电站建设四个阶段,光伏发电项目的选址工作,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要求,并结合其本身的特点,包括光资源、现场情况勘查、土地情况、气候资料、区域电力情况、送出线路、地方政策等方面内容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初步确定电站建设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性分析。在进一步项目论证阶段,根据以上内容在核准或是备案前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报告、接入系统报告、土地预审、地灾报告、压覆矿情况报告等项目情况的分析报告,此阶段需要对项目用地进行测绘及岩土初勘。由于光伏发电项目系统简单、建设周期短等特点,通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项目省略初步设计,直接开展施工图设计配合电站建设。

3影响光伏发电站选址的因素

光伏电站选址应该结合各要素有序进行,依次可分为三步,即决定性因素分析、边界条件分析、固有要素分析。决定性因素包括光资源、土地情况,边界条件包括送出条件、电力消纳、交通情况、附近遮挡物等,固有因素包括地面附着物、环境要素等。首先对场址的光资源、土地等决定性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场址初步判断,判定场址是否可以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其次对厂址的周边条件进行实地踏勘,收集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进行投资估算及经济初评价,判定场址是否符合投资方对投资及收益的要求。最后进行场址固有信息的收集,结合前两个阶段的分析,确定光伏发电的技术方案、送出方案,制定投资概算并进行经济评价,完成项目选址工作。

3.1资源分析

光资源情况是场址是否有开发价值的先决因素,太阳总辐射受地理纬度、日照时数、海拔高度和大气成分等因素的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对于电站系统的布局和太阳能利用效率非常重要。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日照辐射数据,全国大致上可分为五类地区,根据目前光伏电站建设单位投资水平,三类以上地区较适宜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四类地区为较难开发地区,五类地区几乎为不可能开发地区。但是如果有特殊的地方补贴政策,可以考虑开展进一步工作。

3.2土地情况

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较大,土地是否可以合法使用是项目的决定性因素。光伏发电项目用地采取征地和租赁两种形式,对于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的荒山、戈壁,由于土地补偿费用较低,光伏发电区可采用征地方式,对于其他地区为了降低工程的前期投入成本,可探索采用租赁国有未利用土地的供地方式。光伏发电项目要求地质稳定,对于可能出现塌陷等潜在的地质灾害的场址,则需慎重考虑开发光伏发电项目。

3.3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包括送出条件、电力消纳、交通情况、附近遮挡物、水源等。

按照国家“合理布局、就近接入、当地消纳、有序推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当地电力市场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需要,与当地电网公司(或供电公司)沟通,落实市场电力消纳条件,避免电站运行中出现弃光现象。并且通过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的方式提高电能质量,以减少电网的负担,提高电站的等效利用小时,保证项目收益。

3.4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包括水文、大气质量、湿度、气象因素等。水文因素包括短时最大降雨量、积水深度、洪水水位等,直接影响光伏系统的支架系统、支架基础的设计以及电气设备安装高度。大气质量因素包括:空气透明度、空气内悬浮尘埃、空气湿度等因素。前两者主要影响实际日照辐射量,空气内悬浮尘埃量影响光伏组件的清洗频率,空气湿度除了对金属设备的腐蚀外,还存在诱发组件的PID效应,加速组件的衰减,严重影响发电量。气象因素应充分考虑冰雹、沙尘暴、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光伏发电站的影响程度。

3.5地方政策

除了上述因素外,正确把握地方政府对光伏发电项目的鼓励政策会使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事半功倍。地方政府对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能够有效地提高项目本身的收益,使光资源较差的地区具备了开发价值,增加光资源稍好的地区执行的灵活度。

4光伏电站的选址方法

光伏发电站选址可以采用以要素定点的方法,影响光伏发电项目选址的决定因素为资源和土地情况,可分为以资源定点和以土地定点两种方法。光伏发电项目的选址可以结合两种方法,在收集资料信息的同时,进行实地踏勘,对项目场址要素综合分析。另外,可以根据地方政府对光伏项目的鼓励政策,开发水光互补、风光互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特色项目,采取“以特色要素定点”的方法,在水电、风电项目附近进行选址,提高并网光伏项目的电能质量;在鱼塘、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进行有效论证,满足光伏发电项目对土地的要求。

5结论

大型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的选址虽然没有火电、核电项目的选址复杂、时间长,但是其各要素的调查分析也是一件繁复的工作。光资源和土地情况的分析是选址工作的重点,光资源决定项目收益,土地情况决定项目是否可行,边界条件决定项目实施难度,固有要素影响项目投资,针对各要素材料的收集并结合实地踏勘,全面细致的分析是顺利完成项目选址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汉云。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3.

选址报告篇2

[关键词]人工鱼礁;选址;合理性;海域

中图分类号:P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237-01

人工鱼礁(包括鱼类礁、藻类礁和贝类礁)是人工置于海域环境中用于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构造物,它通过适当地制作和放置来增殖和吸引各类海洋生物,达到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的目的。

目前,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人工鱼礁,我国人工鱼礁大规模建设刚刚开始,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用海项目,人工鱼礁的建设应该办理用海申报手续,其中人工鱼礁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是用海审批的依据之一。建设项目选址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因而项目用海选址也就成为海域使用论证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1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在人工鱼礁用海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中,论述选址合理性分析首要应考虑人工鱼礁建设是否与拟投放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相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开发利用的指针和方向,任何项目的开发建设均应与其相一致和相协调。但在实际建设中可能会出现与其相冲突的工程,因此在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时应注意人工鱼礁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的兼容性和排他性。

在功能定位为人工鱼礁区的海域投放鱼礁当然是最合理、适宜的,但考虑到海洋功能区划的兼容性,在少数其他功能区域也可以投放人工鱼礁。如海洋捕捞区,除了拖网、围网和定置网的捕捞区域以外,其他如流刺网和钓鱼等作业区域都可以投放人工鱼礁;资源恢复区域(包括增殖区和禁渔区)也比较适宜投放人工鱼礁,并且在该类功能区内投放人工鱼礁不仅可以起到增殖渔业资源的作用,还可以禁止底拖网作业,起到一定的渔业管理的作用。对于一些排他性强的功能区域,如航道功能区,在人工鱼礁投放时,要注意与其有足够的距离,避免由于礁体的移动或投放时定位精度欠佳而妨碍海域的其他功能。

2与海洋物理环境的适宜性

海洋物理环境状况是决定人工鱼礁建设效果的重要基础。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地收集海域现有物理环境状况资料,针对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及礁体本身的特点分析该海区水文、底质和地形特征,进而分析人工鱼礁选址的合理性。

2.1水流

海流状况是影响人工鱼礁投放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流向影响鱼类的活动,进而影响人工鱼礁的选址。有学者为了解鱼类对鱼礁的反应,利用海洋生物遥测技术专门观测过牙鲆的活动,同时对照牙鲆的移动路径与观测到的底层流况,发现大多数情况牙鲆是往水流方向移动,如:有涡流等水流较缓的场所或者水流方向不定的场所,就会定居在附近的鱼礁处。

2.2水深

人工鱼礁投放的海水深度对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和渔业资源的增殖效果影响也较大。多数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控于温度(光照)和盐度的影响,而不同水深的光照有所不同,海洋生物呈现垂直分布状态。鱼也会根据水深改变游泳层,如:真鲷在近岸由于水深浅,沿着海底移动;远离海岸,海水变深,它们就会浮上来,沿着海面移动。

2.3海底底质

礁区的底质情况将影响礁体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海底最好是表层有泥沙的硬质底质,而且其表面泥沙的深度不能太深,以避免礁体投放后由于底质太软而沉入海底。鱼礁的投放场地应是海洋生物总量大的海域,而底栖生物的数量与海底底质类型和沉积物质量环境有很大关系。渤海和东海的调查资料表明,底栖生物总量以细粉沙底质为最高,中细沙和细沙底质次之,软泥底质的生物总量最低。另外,海底底质沉积物质量状况好的海域,其底栖生物相对也较丰富,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也好。因此,该类用海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应尽可能收集详实的海底底质资料,必要时需进行海底底质调查,分析底质类型、底质承载力以及沉积物质量环境是否满足人工鱼礁的要求。

3与海洋资源环境的适宜性

3.1水质环境

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浮游藻类的原初生产力和各级饵料生物的产量,进而影响鱼类的生产量。水体透明度不仅直接影响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也可大致反映出水体溶氧量的补充数量、浮游生物的数量和水质肥度。海水中溶解氧含量将影响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力,进而影响人工鱼礁功能的正常发挥。另外,拟选海域的水质及其他理化因子,还应满足鱼类的生息条件。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应详细调查拟选海域水质状况,选取温度、透明度、溶解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作为水质环境指标,分析其是否满足人工鱼礁建设的要求。

3.2生物资源

人工鱼礁的投放场地应是海洋生物总量大,且生物群体分布密集的海域,尤其是叶绿素a含量较高和初级生产力发达的海域,以此符合生物链的规律。另外,人工鱼礁的建造位置要看有无对象鱼种在该地生息,或者是否是鱼道,其海区的水温、盐度、水深和生物饵料等基本条件是否充分满足对象鱼种的各个发育阶段。因此,在选择人工鱼礁投放区时,应了解该海区渔业资源状况,以确定人工鱼礁建设目的和结构类型。

4与其他方面的适宜性

人工鱼礁选址合理性分析,除要考虑海洋功能区划、资源和环境条件对人工鱼礁建设的适宜性外,还应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拟投放区域内的海洋产业及相关陆域产业发展状况,收集海洋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资料,从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工鱼礁建设的包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另外,选址合理性分析还应考虑项目用海与周边用海活动的协调性,调查拟选海区的开发利用状况,明确周边用海活动的性质,分析人工鱼礁建设与其他利用方式能否协调发展。

5结语

人工鱼礁选址合理与否对拟选海域的经济效益和海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环境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关系到人工鱼礁建设的成败。如果人工鱼礁选址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人工鱼礁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以及妨碍海洋的其他正当用途,因此进行人工鱼礁选址合理性分析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刘洪生,马翔,章守宇,林军,于红兵,黄华接。人工鱼礁流场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对比验证[J].中国水产科学。2009(03).

[2]王宏,陈丕茂,章守宇,贾晓平。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9(08).

选址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核电工程前期,进度计划体系

进度控制是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对于项目的质量、安全、投资和进度至关重要,是整个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

从2004年红沿河核电项目正式启动前期工作至今,国内核电政策由“适度发展”调整为“积极发展”,项目进展很快,各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均呈现各自特色。总结归纳共性的特点,核电前期工程进度计划已基本形成系统的体系。

一、核电前期工程进度体系

总结近期国内已正式开工的核电项目红沿河一期、海阳一期和福清一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核电前期工程进度体系可以划分为:核电工程以项目第一罐混凝土(FCD)为里程碑分界点,FCD之前为项目前期阶段,其后为项目设计建造阶段和调试阶段。核电前期工作进度计划体系以时间为跨度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和施工准备阶段两个阶段;以开展的工作来区分包括项目行政许可(含前期执照申请)、厂址准备和工程设计等三个方面。

按照目前国家发改委对核电前期工作的管理办法,前期准备阶段与施工准备阶段的分界点为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批复开展前期工作(即业内所称“路条”)。

1.前期准备阶段

项目在前期准备阶段又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初可研阶段和可研阶段。

项目初可研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厂址普选并确定优选厂址,以便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同时项目单位应做好相关厂址资源保护工作。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对优选厂址开展厂址有关地震、地质、岩土工程、水文、气象、人口、辐射本底、食谱及外部事件等各领域的详细研究论证工作,讨论厂址的适宜性,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选址阶段)》和《厂址安全分析报告》的编制和审评;同时在排除厂址颠覆性因素后完成厂址现场有关征地动迁,启动并部分完成“四通一平”等前期工程。

前期准备阶段中影响进度的主要因素是各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对项目的支持意见和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审批进度。

2.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根据审查完毕的可研报告对相关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编写项目申请报告、启动初步设计,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设计建造阶段)》和《初步安全分析报告》的编制审批工作;完成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汽轮发电机组等长周期主设备的订货;完成“四通一平”工程收尾工作;完成现场厂址负挖和FCD前建造准备工作;确定项目融资方案。一般项目进度安排中,施工准备阶段的时间大约为15~17个月。

如果采用AP1000技术,则需要完成CA20、CV底封头等有关结构模块的预制和拼装工作以及2600T重型吊车的选购和现场调试工作,为项目FCD后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经验表明,制约此阶段进度的因素是长周期主设备订货。免费论文参考网。所谓长周期主设备主要包括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主泵、稳压器、核岛主管道、汽轮发电机组等产能有限、处于核电工程进度计划关键路径上的各系统设备。长周期主设备订必须在此阶段完成。由于长周期主设备制造时间跨度大、产能有限,再加上国产化的要求,核电长周期主设备订货成为制约核电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决定性因素,故长周期设备的订货完成时间越早越好。

因此,施工准备阶段进度计划制定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长周期主设备制造和现场施工准备进展。

3.两个阶段的主要关系

前期准备阶段和施工准备阶段的划分仅仅是为了说明核电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特点,而并不是孤立的,这两个阶段部分内容是交叉的。例如,前期准备阶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收口工作一般安排在施工准备阶段继续完成,如海浪分析、海滩稳定性分析、温排水物模分析计算等工作均在此阶段完成;另一方面,施工准备阶段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设计建造阶段)》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选址阶段)》评审完成后即可开展相关外委专题研究,《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在《厂址安全分析报告》完成后随即开展,也存在一定的交叉。

二、前期工程进度体系主线

扣除行业规划等外在不确定性因素,一般来说,核电工程前期准备阶段大约需要27个月左右时间。主要进度体系主线有两条:

?厂址普选――>厂址初可研――>优选厂址确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含选址阶段环评报告和安全分析报告);

?厂址保护――>征地动迁――>四通一平――>施工临建。

施工准备阶段大约需要14个月左右时间,主要包括三条主线:

?主设备订货/负挖――>核岛底层砼施工――>上层钢筋绑扎、预埋件安装――>FCD

?可研后续专题论证――>环评报告(设计建造阶段)和初步安全分析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申领建造许可证――>发证;

?负挖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主设备技术规格书――>施工图设计。免费论文参考网。

详细情况见图1所示。

三、AP1000和M310前期进度计划之区别

总的来说,不同技术路线,核电项目前期准备阶段进度计划影响不大。一般做法采用包络性进度计划体系予以解决。包络性进度计划即综合考虑不同技术路线下可能的进度体系,涵盖不同技术路线的技术特点,满足一般意义上的进度计划体系。

前期准备阶段。不管采取何种技术路线,前期准备阶段所开展的工作均类似,时间跨度变化也不大,对工程计划影响不大。但在设计输入中需要考虑按照不同堆型布置总平面,并采取包络性的设计原则提供参数输入,以便在项目堆型确定后能够很快启动后续各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技术路线下的总平面布置差别较大,与总平面布置相关的码头、海工护岸护堤、重件道路及其下管沟的施工计划需尽早考虑,因此,尽早确定项目技术路线既节省时间,又省去项目单位不必要的投入并降低工程造价,对前期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施工准备阶段。由于AP1000核电工程采用了模块化施工、土建安装平行施工、开顶法施工等有别于M310核电机组的建造工艺,因此,此阶段不同技术路线的工程进度计划的安排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影响有:

主设备订货。采用AP1000技术路线,当前全球装备制造业尚不能大规模满足AP1000技术路线的主设备制造;而M310技术主设备制造已经相当成熟。因此,设备采购计划对于AP1000技术来说更难控制,而M310技术没有如此情况。因此,计划的制定需要尽可能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采用AP1000技术路线,必须尽早安排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的预制以及重型吊车的采购,而M310仅需要尽早考虑环吊的订货。免费论文参考网。

AP1000安装施工单位需在施工准备阶段尽早确定,以便承包商进场安排各结构模块的现场拼装;M310机组无需此阶段确定安装施工承包商。

四、核电前期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

总的来说,核电前期工程不确定性因素多、外部接口关系复杂,进度计划的制定很难一次成型。随着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入进行,需要不断的调整更新进度计划,以便适应形势和项目发展的需要。

核电前期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应遵循科学性与预见性的原则,尽可能维护工程进度的稳定性,坚持责任制。要为进度控制提供资源保证,安排风险对策,计划调整贯彻动态控制原则,遵守变更程序;并正确处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之间的关系。

核电工程前期进度计划的编制步骤有:

(1)确定总工期及主要阶段的工期;

(2)确定各主要活动的时序,设计与施工、采购间的接口,活动之间的衔接,施工与调试逻辑顺序要求;

(3)按序倒排,从完工验收向前追索各工序所需的工期和交叉与衔接关系,然后排出正排的设计、采购、制造、土建、主系统和配套系统安装和调试的以里程碑为标志的进度计划,工期安排上要适当留有余地;

(4)调整进度,综合考虑,反复协调,完成进度计划编制;

(5)编制编写说明。

五、核电前期工程进度计划管理需要关注的问题

核电工程前期准备阶段的时间较长、不确定性很大。尤其在初可研阶段,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到可研阶段,主要受制于国家核电政策和省级主管部门的态度。随着调整后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各项目的开工时间将予以明确,前期准备阶段工作的不确定性将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项目法人的投资风险,也将有利于核电工程前期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前期行政协调是前期工程计划管理的难点和关键点。各类地方支持性文件的办理,涉及部门多、专业广,对于计划的制定和进度的控制很难掌握。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得到省级政府对项目的大力支持,相应文件的办理进度较为顺利。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困难性和预见性,避免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延期现象的出现。

施工准备阶段时间短、工作多、范围广。施工准备阶段一般为12~15个月,现场负挖、FCD核岛区域施工、主设备订货、主承包商选择、初步设计、项目申请报告上报、生产准备等各方面工作全面展开,头绪多、时间短,行政许可和执照申请、厂址准备、设计等三条主线必须协调一致,任何环节出现进度滞后,将直接影响关键路径和FCD里程碑节点的顺利执行。

主设备制造周期长。尽可能早地确定项目技术路线,有利于长周期主设备订货。尽早明确技术路线,尽早确定主设备订单,可以最大程度上压缩工期。

总平面布置早确定并固化,有利于后期总平面管理。尤其是重件道路下的各类管沟、廊道,应尽快施工,以避免后期二次开挖。影响总平面布置的因素主要是详勘,在详勘确定的前提下,总平面布置即可确定并固化。

选址报告范文篇4

等特点,对常用tcp/ipv6协议栈进行了裁减和简化,裁减掉一些不常用但不影响基本通信功能的协议模块,同时对要保留下来要实现的各个协议进行简化,只实现其基本功能。设计完成实现后的协议栈,具有代码量少,运行效率高和良好的可移植性等特点,适合于各种嵌入式设备,是一种解决嵌入式设备接入ipv6网络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ipv6;嵌入式操作系统;邻居发现;icmpv6;地址解释

abstract

viatheresearchandanalysefortheipv6techniqueinthisarticle.inallusiontothemcuonembededsystemisnotfast,andthestoragecapabilityislow,wecutdownthecommonipv6stack.inthisdesignwecutdownsomeunusuaryusedbutnotaffectbasiccommunicationprotcols.besides,forthesavedprotocolsweonlyrealizeit’sbasicfunction.aftertheachievmentwefindthatthisstacklittle-codes,efficiency-runingandhavegoodgraftedability.soitfitforembededsystemdevices,andbe

consideredasafeasibleschemeforembeddedsystemconnectingtoipv6network.

keywords:pv6;embeddedoperatingsystem;neighbordiscovery;icmpv6;addressresolution.

1.引言

嵌入式internet技术是指把internet技术应用于嵌入式设备,实现嵌入式设备的信息交互,是嵌入式技术与internet技术的结合,具有非常广大的市场前景。目前不少厂商都在进行这方面研究,并推出了不少嵌入式internet解决方案,比较常用的成熟的解决方案有,瑞士计算机科学院adamdunkels写的ulp和lwip,它们以ipv4技术为基础,以精简为指导思想,把复杂的tcp/ip技术引入嵌入式设备,满足嵌入式设备接入网络的需求。而作为ipv4改良版本的ipv6,是对ipv4的升级和改进,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如何以ipv6技术为基础,设计一款和嵌入设备结合的具有代码量少,功能简单的精简tcp/ipv6协议栈是一件非常现实意义的挑战,也是本课题设计的目的所在。

2.ipv6协议栈

ipv6协议栈是基于ipv6网络层的协议,和ipv4一样,遵循现有互联网四层网络互联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协议栈分为网络接口层,互联网

层,传输层,应用层四层。应用层直接面向用户,并提供访问其它层服务的功能;传输层用于提供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对话;网络接口层屏蔽了具体的硬件实

现细节,负责底层数据的接收和发送;网络

层是整个tcp/ip体系结构的关键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在网络上提供可靠的主机到主机的数据传送。ipv6协议正是位于该层,它包含的主要协议模块有ipv6,icmpv6,邻居发现nd,ipsec等。

2.1ipv6协议

根据rfc2460对ipv6功能的描述,ipv6主要负责把上层来的数据段添加ipv6报头,交由底层发送;把下层接收到的报文经过处理和分析,交给tcp,udp或icmpv6处理。和ipv4相比ipv6的改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址容量的扩展,报头格式的简化,支持扩展和选项的改进,数据流标签的能力,认证和保密的能力等[1]。

2.2icmpv6协议

icmpv6协议合并了ipv4中icmp(控制报文协议),i-gmp(组成员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等多个协议的功能,实现差错控制,地址解释等功能,并支持mobileipv6。icmpv6报文封装在ip报文中,是ip报文的有效载荷数据,它通过它的各种错误报文和信息报文的交换来实现差错控制,地址解释和路由前缀信息获取等功能。

2.3邻居发现(neighbordiscovery)协议

邻居发现协议nd是ipv6协议栈中的核心协议,是ipv6解决邻节点交互的一个重要协议。它定义了下列问题的解决机制:路由发现,前缀发现,参数发现,地址自动配置,地址解释,下一跳决定,邻居不可达,重复地址检测,重定向。邻居发现的这些功能是通过5个icmp报文(邻居请求/邻居通告报文,路由器请求/路由器通告报文,重定向报文)的交换来实现的。3.ipv6协议栈的精简

协议栈精简的核心是“微型化”,我们对协议栈进行协议模块裁减和单个协议简化。

3.1协议模块裁减

协议模块裁减是指在保障基本通信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去掉一些协议模块,节省系统资源。网络接口层我们只考虑802.3以太网协议(csma/cd,mac,llc),不考虑面向can,rs-232,rs-485,射频,蓝牙等相关的支持模块。接入方式上只考虑用路由器接入方式,不考虑拨号连接方式,去掉和拨号连接方式相关的面向点对点连接的ppp协议和slip协议,这两个协议在网络接口层占用的代码量比较多;ip层只实现基本的报头,不实现扩展报头,去掉基于认证头和封装安全载荷头选项的ipsec协议,安全控制交给其他层。icmpv6和nd是核心

协议必须保留;传输层tcp和udp可以全部实现也可以只实现一种,考虑的适应性,本设计中都给予实现。因此协议模块裁减后要实现的核心协议族为802.3,ipv6,

icmpv6,nd,tcp,udp。

3.2单个协议简化

单个协议简化是指以单个协议为目标,进行功能和数据结构的简化。对ipv6协议来说,只接收,发送报文,不支持报文的分片与重组,不支持扩展报头选项,对可靠连接传输来讲,包过大得不到确认,会根据拥塞控制机制和重传机制,减少数据分组长度,进行重新发送,对大多数应用来说这不会产生其他严重问题。对icmpv6来说,只实现错误报文中的目的不可达报文,信息报文中的应答回复报文,不实现超时报文,报文过大报文和应答请求报文,一般包过大,超时报文由路由器实现,应答请求报文用于主动测试中发起测试的pc机一端。对邻居发现nd模块来说,只实现邻居请求和邻居应答报文,嵌入式设备刚接入网络,它可以静态的等待网络上路由器定时发送的路由公告报文,而不是主动发送路由请求报文来获取,不需实现路由请求/路由应答报文。嵌入式设备连接的邻居接点,路由一般简单,传输量少,不需重定向报文来进行路由定向。简化的大块在tcp,tcp是整个协议簇中最复杂,代码量最多的协议。它的功能模块有:滑动窗口,流量控制,拥塞控制,tcp连接状态机,往返时间估计,重传协议。本协议栈的目标是有操作系统支持的嵌入式系统,速度和存储量比8位和16位单片机都有提高,不必采用分配固定缓冲区的形式进行接收一帧处理一帧,可以考虑采用分配一个较大的缓冲区实现滑动窗口机制,用来提高传输效率,实验证明,传输效率的提高是明显的,往返时间估计和重传机制比较简单,代码量不大,可以实现,tcp状态机表示tcp进程通信的状态迁移,是tcp的核

心必须实现,可以不实现流量控制机制,因

为流量不是很大。因此tcp模块实现的功能有:tcp有限自动机,滑动窗口,往返时间估计,重传协议。忽略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模块,在可靠连接中,当因拥塞而发生数据丢失的时候,发送方收不到确认就采用重传机制重发数据[2]。

4.嵌入式精简ipv6协议栈的设

计与实现

在设计协议栈过程中,我们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模拟层,实现基本的时钟,消息管理和进程同步等基本操作系统功能。协议进程方面,把所有的协议栈封装到单独进程中,应用程序可以驻留在其中或作为一个单独的进程,这样既实现了与操作系统分离,又避免了层间切换。对于内存管理采用类bsdbuf结构,把静态缓冲区和动态缓冲区链接起来[3]。

4.1ipv6

ipv6模块主要用于完成对接收到的ipv6数据报进行处理,对需要发送的ipv6数据包进行构造并递交底层发送。当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网络设备驱动调用ip_input()函数来对其ip报头进行检查,检查其版本号,报文长度,载荷长度,目的节点地址和下一报头,待检查无误后,根据下一包头的类型分别提交给不同的处理模块。当要发送数据时,必须要知道发送报文的下一跳ipv6地址,以及该地址的相对应mac地址,ip_route()函数就是为实现这样的功能而设计的,其获取下一跳ipv6地址与其对应mac地址的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图中,目的缓存用来存储着一系列最近的报文流量与对应的下一跳ip地址的关系,

前缀列表存储着一系列子网前缀和其他地址前缀及其对应的下一跳ip地址的关系,如果两者中都没有找到匹配的记录,则再从前缀列表中选择默认路由器作为传输的下一跳ipv6地址。

在成功获取了下一跳ipv6地址后,数

据就进入传输阶段,传输阶段由ip_outputif()函数控制,ip_output()函数填充好报头,选择好发送网络接口,然后激活发送网络接口进行数据发送[4]。

4.2icmpv6

icmpv6负责接收,解释和发送icmpv6报文。收到报文后,如果为邻居信息报文则转交给邻居发现模块,如果为诊断报文则交给icmpv6诊断模块。icmpv6模块只实现了应答回复报文,目的不可达报文。当处理到达的ip报文时,如果下一报头既不是tcp,udp也不是icmpv6,那么表示在嵌入式设备端的协议栈的已经到达ip层,是端口不可达,发送目的不可达报文。当收到icmpv6的应答请求报文时,就发送应答回复报文,其格式与请求报文相似,在收到的请求报文的基础上改变报文类型,重新计算校验和,

在ip报头中将源,目的地址对调就可以了。4.3邻居发现

邻居发现是精简ipv6协议簇最核心的协议,它利用邻居请求报文和邻居公告报文的交换,实现地址解释,地址重复性检测,以及地址自动配置功能。不实现路由器请求

/路由器公告报文,和重定向报文。

邻居请求报文

类型值为135,报文ip头的源地址域为发送邻居请求报文接口的地址或者未指定,目的地址域为与被请求目标地址相关联的被请求节点组播地址,或者就是被请求目标地址本身。icmpv6报头域中的目标地址域为被请求目标地址。选项域可以包含源链路层地址选项,用来告诉对方发送请求节点的mac地址,当源地址为指定

地址时必须包含该选项。

邻居公告报文

类型值为136,用来响应邻居请求报文,或者用来告知节点其链路层地址的改变,报文ip头的源地址为发送邻居公告报文的接口地址,目的地址为发送邻居请求的单播地址,或者是用来公告给所有邻居节点其链路层地址改变的全节点多播地址。目标地址就是被解释的ipv6地址,或者在地址唯一性

验证中将要采用的ipv6地址。地址解释就是节点仅仅知道邻居节点

ip地址的情况下,通过发送邻居请求报文和接收邻居公告报文,来得到对应节点链路层地址的过程,是邻居发现模块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模块,其处理过程如图3所示。

节点a知道节点b的链路ipv6地址

fec0:0:0:1::b但不知道节点b的链路层地址00-10-5c-f7-5c-96,沿箭头方向,a发送邻居请求报文,ip域的目的地址是要求被解释

的目标地址fec0:0:0:1::b。节点b

收到邻居请求报文后,查看目标地址就是属于本机,是则发送一个单播的邻居公告报文给a,在邻居公告报文的目的链路层地址选项里包含节点b的链路层地址

00-10-5c-f7-5c-96。这样

节点a知道了节点b的链路层地址,地址解释过程完成[5]。

5.测试与验证

5.1在alterade2上的实现与测试

课题的开发环境:alterade2(硬件平台),quartusii5.1和niosii5.1(软件平台),整个开发过程以lwip1.1.0为参考,在理解了lwip的结构后在结合开发环境改写。完成后对协议栈进行了测试和验证,测试主要集中在网络层的nd,ipv6,icmpv6模块。由于邻居发现模块建立在ipv6,icmpv6基础上的,对邻居模块的测试相当于对ipv6和icmpv6也进行了测试,

很具有代表性[6]。

受周围网络环境中无ipv6路由器所限,测试在ipv6局域网上进行,alterade2通过以太网与pc机直接相连。测试对象电路板mac地址为00-10-5c-f7-5f-

5d,其经过地址转换算法得到的本地ipv6地址为:fe80:210:5cff:fef7:5f5d,当它接入网络时,为了对自己将要配置的地址进行唯一性验证,它要发送邻居请求报文,通过pc端网络抓包工具sniffer,我们抓到了由目标板发出的邻居请求报文,如图4所示:

图4邻居请求报文

从图中看到其报文的类型值为135。目

标地址为fe80:210:5cff:fef7:5f5d。

测试协议栈在获取链路地址后,我们在

pc机端执行ping6fe80::210:5cff:fef7:5f5d。这个过程中要知道目标板的链路层地址,于是发起针对目标板ipv6地址的地址解释。在地址解释过程中,我们抓到了目标协议栈发送的,包含自己链路层地址的单播邻居公告报文,如图5所示。

图5邻居公告报文

由图可得知,报文类型值为136,目标

地址为目

标板本地ipv6地址

fe80::210:5cff:fef7:5f5d。

5.2在s3c4410box上的移植

移植目标平台:基于s3c4410box处理器的arm7开发板,按照通用的方法,先移植了u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在移植好的基础上用操作系统函数编写了操作系统模拟层,把网络接口层的函数指针指向电路板提供的网卡驱动程序,在系统启动初试化函数中添加针对ipv6协议栈的启动代码。完成这些后我们使用alterade2上一样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证明协议栈满足基本通信功能。证明协议栈可以在该电路板上进行移植[7]。6.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嵌入式精简tcp/ipv6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精简性和可移植性是其考虑的主要方面,该协议栈是一种解决了嵌入设备和接入ipv6网络的可行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robertef.embeddedinternetsystemscomehome[j].ieeeinternetcomputing,2001,5(1):52-53.

[2]ruhuarvij,mahonenp,saaranenmj.providing

[3]soungs.network-drivenlayeredmulticastwithipv6[j],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2000,volume

18:11.

[4]liuli-feng,zoushi-hong.acongestionandratecontrolschemebasedondirecteddiffusioninwirelesssensornetworks[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2006,29(2):54-58.

[5]chrism,maillikt,alookatnativeipv6

multicast[j],ieeeinternetcomputing,2004volume8issue4:48

[6]周立功。sopc嵌入式系统实验教程。深圳: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6:241-248

选址报告范文篇5

《财经》记者张瑞丹

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东南方向约130公里,是咸宁市通山县大畈镇大村。这个原本偏僻的小山村,如今热闹非凡:通往村庄的路上,尘土飞扬,推土机正忙碌着将石块运走;远处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山炮声。

4月16日,《财经》记者造访该村,在一座名叫“狮子岩”的小山坡面前,被警卫拦住去路,并禁止入内――这就是规划中的总装机容量400万千瓦的湖北咸宁大畈核电厂厂址所在地。

如果不出意外,这里将与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沾溪乡荷叶山的桃花江核电厂、位于江西九江市彭泽县马当镇帽子山的彭泽核电厂,争夺成为中国内陆第一核电站。

今年3月,上述三个内陆核电厂的厂址选择阶段安全分析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下称环评报告书),已经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和环境专家委员会的论证。

这也是200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改委)明确允许上述三地开展前期工作后,中国首批内陆核电选址首次“闯关”。

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国家核安全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这三个厂址的安全分析报告和环评报告书,已在环保部部长常务会议上获批通过;正式的批复文件,也有望在今年5月下发。

内陆核电梦

为了这一刻,湖北这个内陆省份等待了整整20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位于沿海地区的中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尚未建成之时,湖北省就已经开始酝酿核电梦。1989年11月,湖北省曾先期在省内进行选址工作;到2003年,湖北省把核电候选厂址缩小为三个;次年10月,大畈镇最终被确定为优先候选厂址。

湖北省发改委核电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大畈之所以能够胜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位置相对偏远,周边人口密度较低,安全系数更高。

不独湖北,湖南省也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前期选址工作。此外,铀矿资源大省江西的加入,使得这场内陆核电逐鹿更加激烈和微妙。安徽、河南、四川、重庆以及吉林等在内的诸多内陆省份,也纷纷对核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内陆省份核电热升温,无论于“公”于“私”,都不难理解。

于“私”而言,核电项目所带来的庞大直接投资,显然会成为地方经济的一针“强心剂”。以咸宁大畈核电厂为例,按照四台百万千瓦压水堆机组计算,预计总投资将达到289亿元人民币。而2008年,整个咸宁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59亿元。

于“公”而言,无论对于湖北、湖南还是江西,核电的崛起,都有利于帮助所在省份摆脱电力发展存在的结构性困境,即过分依赖水电和火电。环保部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告诉《财经》记者,由于燃煤污染,这些省份已出现大面积酸雨区,不可能仅靠发展火电来满足将来的需求。

自1994年,中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中国已经先后建成11个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910万千瓦。不过,迄今为止,所有已经建成和在建的机组,无一例外地都分布在沿海地区。中国内陆核电站,到现在还是空白。

实际上,在全世界的核电总体布局中,内陆核电站占据着半壁江山。前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主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436台核电机组中,约50%位于内陆地区。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核电布局之所以到现在仍局限于沿海地区,有着多种原因。

从电力需求上来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因为经济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对于电力有着更为旺盛的需求。就地靠近市场兴建核电站,有利于减少电力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此外,滨海核电站不用担心水源问题。核电站发电过程中,大量的能量会以热能的形式排放,需要足够的冷却水来载带取之不尽的海水,无疑比河或者湖具有优势。

但是,由于核电站对于地质地震等外部条件的要求近乎严苛,沿海适合新建的厂址越来越少;加上内陆省份对于电力需求的增加,内迁于是不可避免。

环保部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曲静原告诉《财经》记者,与滨海核电厂相比较,内陆核电厂对于安全方面的要求,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与滨海核电厂直接靠海水来冷却和稀释辐射物质不同,内陆核电厂往往建在靠近江河湖泊周围,通过冷却塔将热量排放至大气,处理后的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排放至江河湖泊。鉴于这些江河湖泊,往往同时也是很多居民的饮用水源,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等用途,因此对于排放物安全性更加敏感。

据悉,在环保部新修订的《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中,就要求内陆核电选址必须避开水源保护区,并规定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浓度,要比滨海核电厂低一个量级(10倍)以上。

除了水源条件,内陆核电选址的大气条件,同样需要重点关注。

沿海地区,往往常年多风,有利于放射性污染物被吹散稀释。2008年11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滨海厂址的静风频率(即没有风或风速极低)多在10%以下,而内陆地区个别厂址的静风频率甚至高达40%,即一年平均有140多天都无风或风速极低。

今年3月,环保部印发《2009年第一次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会议纪要》(下称《纪要》),核安全和环境专家委员会指出,湖南桃花江、湖北大畈核电厂厂址的小风和静风频率均较高。业内专家对《财经》记者透露,目前首批三个候选厂址中,仅有江西彭泽厂址,因为北临长江江风吹拂,大气条件相对良好。

环评如何应变

或许,对于内陆核电厂来说,最大的挑战,还在于周边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一旦危机发生时,如何有效地实施应急计划,确保人员安全疏散,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

在前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主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看来,要确保在发生严重事故时万无一失,除了增加应急道路,最重要的,还是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而要牢固地树立这种风险意识,就要求在选址阶段就应该尽可能地普及安全常识,并且充分引入公众参与环节。

《财经》记者注意到,在《咸宁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选址阶段)(简本)》(下称《环评简本》)中,对厂区规划、厂内安全设施、电厂施工建设和运行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电厂事故的影响以及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可行性,均作出了详细说明和解释。

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司长刘华之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强调,鉴于核电厂项目规模大,规划限制区域面积较大,且公众普遍专业知识有限,十分有必要专门就核电厂项目环评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环节,“作出更细化、更严格的规定”。

这种趋势也是一种国际共识。目前,核电厂从选址、建设直至运行发电乃至退役,在美国和欧盟等不少国家都需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也就是说,公众的接受性是决定一个核电厂能否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曲静原告诉《财经》记者。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湖北省发改委核电办公室有关人士表示,此次大畈核电厂址的选址环评,全部按照国际通行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在对环评报告提出异议或意见后,行政机关应针对实质性意见做出不同类型的反应,包括补充修改有关报告等。

然而,从《财经》记者现场调查的情况来看,实际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在距离狮子岩大约3公里的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村民张兰(化名)告诉《财经》记者,除了部分在外务工返乡的年轻人通过电视和报刊等方式,略微了解核电潜在的风险性,大部分留在村里的老人对此一无所知。

“没有人告诉过我们,一旦出了事故怎么跑,墙上刷的标语也只是‘违抗核电站违法’。”她抱怨说。

距离未来的核电厂址更近、已被正式列入搬迁名单的大畈镇大村村民王能围,也对《财经》记者说,十年前就听说这里要建核电站,但此后一直没有动静。直到去年9月,被当地政府告知搬迁时,才晓得核电站真要建在这里,“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公众参与”。

尽管大畈核电厂的厂址环评信息公告曾在当地报纸《咸宁日报》上刊登,但《财经》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厂址所在地周围的村民,尤其是被搬迁的10个村庄300余户共1400多人之中,绝大部分被访者都表示对核电厂建设和运行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上述环评报告书、社会调查和公告,都毫不知情。

监管新“使命”

或许,对于这些村民而言,比核电安全更为切近的问题,是如何获得合理的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补偿。也有村民抱怨,修核电站要开山放炮,把很多人家的窗户、玻璃乃至墙壁都震裂了。

但对于监管者而言,如何面对核电大发展带来的挑战,却不能不未雨绸缪。毕竟,包括4月19日刚刚开工的浙江三门核电在内,中国今年新开工的项目将达到五个。此外,已经开始前期工作的首批三个内陆核电项目,也有望在明年正式开工。

根据中长期规划,到2022年,中国建成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有人甚至估计,届时有可能达到6000万千瓦,与法国目前的核电容量大体相当。

在4月20日召开的“面向21世纪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李干杰提醒说,中国核电发展面临着一些明显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如果扩张过于迅猛,必将引发一系列矛盾,进而威胁到核电的建造质量和安全。”

早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原国家核安全局局长王玉庆,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就提醒说,目前核电的快速发展,已暴露出人才储备不充分、技术不够成熟、设备制造工艺低下以及核安全监管薄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应谨防“核电过热”。

在他看来,核安全监管与其他环境保护问题不同,必须始终由国家核安全部门进行全程监管;而且,监管的针对性也应该更强,要求更高。

这恰恰需要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才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才能够降低核电厂的安全风险。目前,整个中国核安全局的人数仅为300多人,监督人员的素质、专业知识以及监督手段的水平,也远远未达到国际标准。以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为例,其员工总数高达3200多人,年度预算也超过了7亿美元。

选址报告篇6

关键词:交通;选址;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1、建设项目选址概述

建设项目选址是执行城乡规划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性质、规模、布局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同时也关系到建设项目实施顺利与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国家、省的城乡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选址做出过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3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同时第36条:“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在《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第27条指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相关专业规划或者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核发选址意见书。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试行)(建规〔2012〕125号)》为本省的选址报告编制工作提供了规范和指导,增强了报告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有效保障了城乡规划的实施。

2、建设项目选址与城乡规划协调

建设项目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与城乡规划工作相结合,保证其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建设项目的选址工作与城乡规划工作相结合,保证城市的合理布局和规划的实施。因此,与城市有关的建设项目,其立项、选址与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

作为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选址,与城乡规划相互协调需要注意以下方面:建设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城市规划关于用地性质、布局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建设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与周边用地进行相容性分析;建设项目选址与城市交通、电力、通讯、市政、防灾的协调性分析;建设项目选址与城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等的协调性分析。

3、省道S307涡阳至蒙城段改建工程选址编制情况

省道S307是连接亳州、蚌埠、滁州的一条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在安徽省公路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状省道S307道路为二级公路,目前已不能满足交通需求,道路标准需要提升,道路配套设施需要完善,升级改造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S307交通量稳步增长,交通负荷日趋增大,超重车辆较多,现有道路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且病害呈加剧趋势。加上路面宽度只有14~22.5米不等,通行能力与等级难以与衔接路段匹配,也与其在路网中的功能、地位不相适应。且既有路段穿越部分城区、镇区及人口聚集区,与区内交通产生一定的交织,街道化状况日趋严重。为完善道路功能,提升道路等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将省道S307涡阳至蒙城段工程改建,并进行论证研究。

4、省道S307涡阳至蒙城段改建工程选址符合城乡规划

4.1与沿线城乡规划的协调

省道S307涡阳至蒙城段改建工程的选址与城乡规划的关系论证包括:建设项目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与县城及沿线乡镇的规划协调。其中,前者的具体内容是:省道S307改建工程选址与亳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蒙城县、涡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后者的具体内容是:改建工程选址是否与蒙城县、涡阳县城市总体规划关于城市用地性质和建设要求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

本项目在蒙城和涡阳县城规划区内采用改线方案避让规划建设区,在规划区范围外采用原线升级拓宽方案。结合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和涡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经过分析认为,省道S307改建工程选址符合上述规划要求,同时与沿线城镇总体规划保持了较好的衔接和协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与沿线土地利用的协调

根据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2)、涡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2)和蒙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2),省道S307涡阳至蒙城段改建工程用地已列入亳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因此工程的建设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且本工程为老路改建项目,路线方案设计时已尽可能利用原路占地,符合提高交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保护耕地的要求。

线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避让沿线的重要城镇、厂矿、工业园区、大型基础设施等因素,线路没有占用城市、工业园区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同时避开基本农田,尽量少占耕地和林地,少占土地、集约、节约用地。

4.3与城镇交通、防灾系统的协调

作为亳州市域东西的横向通道,省道S307涡阳至蒙城段改建工程选址与城镇交通、防灾系统保持了衔接和协调,在采取了相关的技术措施后,两者之间不存在冲突。

在亳州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中提出了对省道S307进行改建,并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已列入交通类重点建设项目。道路沿线区域总体交通条件较好,沿线地段施工运行可利用省道S202、省道S203、省道S305及现状省道S307,还有沿线的县道和乡村公路可以使用。

路径选线经过地区位于我国大陆的东南部,其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大地构造分区按《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属于华北断块区。线路所在区域现处在地壳相对稳定阶段,场地稳定性较好。线路建设沿线的消防、人防等其他防灾设施没有造成不利的影响。

4.4与城镇环境保护的协调

从省道S307涡阳至蒙城段改建工程的选线开始考虑水土保持,做到道路与周围景观协调,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在方案选择上做到减少拆迁,便民不扰民,使路线走向方案与城镇规划保持协调,与其衔接的主要道路相互结合。

在靠近村镇的路段适当加密绿化,以美化环境,衰减噪声和大气污染。本设计采取了尽量提高绿化率的措施,路基边坡植草绿化,在不影响视线情况下选择适当位置,种植低矮灌木配以草皮。

4.5与城镇建设管控的协调

在道路建设管理控制中,省道S307应保持与影响道路建设的要素进行有效协调,具体表现有:建立道路建设质量管理机制,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待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安全管理非常重要,严格审查各项安全措施,重点关注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管理要点、安全技术措施等。

4.6对沿线压覆矿产资源的分析

根据其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报告,线路用地压覆部分矿产资源普查区。政府、公路局已与煤矿单位签订协议书,同意线路改建工程,对潜在的相关损毁费用提出解决方案,按相关规定对矿权人进行补偿。同时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沿线压覆矿产资源对道路无安全影响。

5、结语

建设项目选址,尤其是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选址关系到城市规划布局结构、居民生活需求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分析论证,项目选址与沿线城镇规划保持了较好的衔接和协调,方便其进行实施建设,有利于降低国家项目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工期,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选址进行科学的、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进行符合城乡规划的论证是其选址论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规划对建设项目选址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连翠。省道S307涡阳至蒙城段改建工程规划选址论证报告。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

[2]芦虹。建设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及其法律依据研究。河北工业科技,2003(1):18-21.

选址报告篇7

关键词:globalMapper;数字高程模型(DEM);视距;雷达覆盖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7502

0引言

传统模式的雷达选址比较单一,由于缺乏工具,大多采用人工现场勘测,耗时较长,并不能直观反映选址点的地形特征,尤其是周边范围较远的地形特征,有时这些地形对雷达作用范围是有影响的,更不能做到对选址点的覆盖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即使使用了googleearth等地图工具,只是粗略选择相对较高的位置,也不能做到对选址点周边的高程地形进行分析,难以一次性、大范围、高效的建立整个选址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更谈不上覆盖图制作了和航路航线覆盖情况。

本文利用GlobalMapper(以下简称“GM”)软件,可以快速的分析选址点覆盖性能。该软件具备三维地形可视化和海量数据快速处理能力,还可以利用卫星地图研究地形情况,极大方便了雷达前期选址和覆盖分析。此外,GM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输入输出多种数据格式,若运用到其他软件或结合使用,前景也是非常可观的。

1GM软件介绍及可行性论证

GM是一款地图绘制软件,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源(如:SRTM数据),还能在线方式获得卫星数据和其他地形图数据源。GM软件通过处理将这些数据源显示为光栅地图、高程地图、矢量地图等,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坐标投影模型下(如CAAC航图使用的兰勃特投影方式),很容易实现地图作编辑、转换、分析、等功能,同时它还可以对数据集的范围进行裁剪,支持脚本批量处理,并且可以提供距离和面积计算,光栅混合、对比度调节、海拔高度查询、视线计算等。GM软件还提供开发接口,方便使用者二次开发。相比其他理信息系统软件(GIS),GM软件兼容性更好,支持输出不同数据类型格式的文件。对于高程方面的数据分析上,GM软件可以真实的3D方式来查看高程地图或建立3D模型。此款软件上手容易、操作简单,对计算机软硬件要求不高,基本可以满足雷达站选址方面的要求。

在使用GM软件之前,有必要论证其是否可行。第一,要论证其地图数据影影射是否准确,本文加载CAAC航图文件,查看其轮廓重合度来判断影射正确与否。第二,论证其覆盖分析是否可靠,本文采用对比官方专业覆盖图制作软件Wrap结果,分析其覆盖准确性。

1.1地图数据影射论证

通过将CAAC航图以兰勃特投影方式导入到GM软件当中,同时加载SRTM高程数据,对图形重合度进行比对。如图1所示,从地图轮廓及岛屿形状上看,CAAC航图与SRTM数据基本重合的,就可以得到SRTM高程数据中对于CAAC航图是正确的。

图1航图与地形图轮廓基本重合1.2覆盖分析的论证

覆盖分析论证是与某官方软件对比,利用GM视距分析功能制作出来的覆盖图形与官方软件Wrap进行比较。如图2所示,对官方制作的覆盖图与GM制作的覆盖图进行重合比对,其中浅色的部分是GM的覆盖图形,而深色的Wrap计算出来的,从图形轮廓上看是几本一致的,而GM制作的覆盖图轮廓更加细致,那么使用GM制作覆盖图是可行的,甚至更优。

图2GM与Wrap覆盖图重合比较通过上述两种校验,基本确定了GM软件在雷达选址应用分析上是可靠的,分析的结果也是有说服力的。

2雷达选址分析

利用GM进行雷达选址应用分析,主要分为5个步骤:前期准备、选址点覆盖制作、覆盖分析、环境分析。最重要的是覆盖分析,这直接关系到雷达是否达到期望的性能。

2.1前期准备

将GM用于雷达选址,首先要获得高程地图,这个可以到srtm官网上进行下载;其次是制作航图,可以将CAAC航图进行影射,也可以自己制作。自己自作的航图可用性好,加载快,这里可以通过在GM软件中导入每个航点,然后依据航图连接航线。当然,还要准备一些其他的地图,如谷歌卫星地图、城市地图等。

选址前期,需要简要分析期望的选址位置地形情况,这里通过使用3D影像和等高线来分析。如图3所示的3D影像,可以直观看到地形情况,波峰波谷位置;图4是GM制作出来的等高线图,这是对地形情况更加具体的描述,从等高线上容易找到制高点、地形变化趋势。对于雷达选址来说,尽量选择地势平坦区域的中心,也就是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这个区域越大则越有利,至少保证20公里半径;如果找不到广阔的平坦区域,那么可以选择多个区域的制高点,这样遮蔽角就小;最后,需要根据航图避开航线交汇点。

图33D影像显示图4地形上的等高线2.2选址点覆盖制作

使用GM工具栏上的视距分析工具,将其放置到选址点位置,设置分析选项对话框,如图5所示,选项中包含发射机高度、接收机高度、地球曲率、选择图层、作用距离、方位、菲涅尔区、功率图等。一般将发射机高度设置在aboveground,接收机高度设置在abovesea,根据需要制作不同高度层,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作用距离设置成雷达最大作用距离475km(256NM),由于地球曲率原因最大视线距离不可能为无穷大,一般10000m的高度,最大视线距离可以达到450km。菲涅尔区的存在会使无线电强度削弱,即使视线上没有遮挡也不意味该点能建立无线电传输路径,一般只考虑第一菲涅尔区,保证在第一菲涅尔区不受遮挡,这样可以认为是自由空间传输。而高程数据采样,在缺省值的基础上扩大10倍以上,这样计算速度会大大提高,图6即为制作好的覆盖图。

图5视距分析选项图6不同高度覆盖图2.3覆盖分析

当有了完整的覆盖图,就可以对覆盖性能进行分析,根据雷达选址要求。需要进行遮蔽分析,区域及航线分析,顶空盲区分析,报告点覆盖分析。

2.3.1遮蔽分析

按照选址要求需要在360°范围内2~5°采样一次遮蔽角大小,进而画出遮蔽图。使用GM提供3Dpath功能获取该方向上的地形,如图7所示,这样可以很容易计算出最大遮蔽角数值。如果需要考虑周边的建筑物,可以利用谷歌卫星地图,标志出可能影响最大遮蔽角的建筑,图7中两个黑点之间为标注的建筑物位置。通过这样的方法快速的制作出遮蔽图。

图73Dpath上的地形情况2.3.2区域及航线分析

区域及航线覆盖能力分析是雷达选址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在图6中制作完成的覆盖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高度层覆盖率情况、航线覆盖情况、存在遮蔽区域。为了满足区域内多重覆盖的要求,还要画出与其他异地雷达叠加的覆盖图,查看重叠区域是否满足多重覆盖要求。

航线分析主要是分析各条航线的覆盖情况,这个

数据比区域覆盖更有用,即使区域覆盖率很低,只要航线都能覆盖到,那么选址点覆盖性能还是满足要求。

2.3.3顶空盲区分析

一般而言,雷达在仰角45°以上存在顶空盲区,那么10000米高度就有10公里半径的顶空盲区,在覆盖图中将顶空盲区标出,只要分析标出的区域是否存在航线。其实,在选址前期就要求避开了航线交汇点,那么实际的盲区对航线影响将是很小,一般就一两条航线。

2.3.4报告点分析

报告点分析多用于进近和本次区域,与遮蔽分析计算是一样的,这里计算报告点的仰角是否在遮蔽范围内,但遮蔽范围不一定是最大遮蔽角的地方。使用报告点的高度与距离比较得到仰角,利用GM的3Dpath功能分析出雷达选址点到报告点的地形情况,如图7所示,在此段范围内选择最大遮蔽角,当最大遮蔽角小于仰角即是满足报告点覆盖的。

2.4环境分析

主要是确认周边不存在雷达场地规范要求中的障碍物、反射体、信号源,这些在完成以上分析时现场探测确认,在GM软件上标志出障碍物、反射体、发射源位置,然后依据雷达选址规范确认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将现场周边道路、水源、供电、传输信息一并标志,分析该点建站是否便利、经济。

3结论与展望

通过使用GM软件视距分析功能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可以有效的对雷达选址点进行覆盖计算,利用覆盖图直观的分析覆盖性能,同时还可以分析周边的遮蔽情况。另外,还可以对选址点周边环境做一个分析,是否满足雷达的电磁要求。使用GM软件可大大提高选址工作效率,减少现场勘探工作。另一方面,GM软件不仅可以在雷达选址上发挥作用,只要涉及到无线电传输领域,如甚高频通信、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MLAT(多点点位系统)、基站通信等,都可以利用GM提供的视距分析功能计算作用距离与覆盖能力,基于高程数据模型的视距分析也将会成为重点研究方向,特别是移动通信领域。

当然,使用GM软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SRTM高程数据的精确度不够,一般分辨率在90m;第二,只反映了地形情况,缺少对周边建筑物、丛林描述。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大数据时代来临,这些不足也都能被攻破,现在城市3D建筑模型、街景地图都已出现了,相信GM软件在测绘、地图制作、地形分析、3D应用等领域都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林松,程维明,乔玉良。基于GlobalMapper的地貌晕渲制图――以西安幅(Ⅰ49)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06).

[2]王臻,胡敏,李响。基于层次细节简化和分形的真实感地形生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7).

[3]龚桂荣,杜莹,欧阳峰。虚拟地理环境中地面逼真感的实现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06).

[4]赵娟。ArcGIS插值方法对比及其在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导刊,2010,(S1).

[5]400320142导航监视台设置场地规范:第2部分监视[S].

选址报告范文

1.规划选址

2.用地预审

3.环境敏感点

目前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长输管道工程是连续线性工程,某一点不能通过即影响全线核准进度,且通过环境敏感点需要进行论证、专家评估、逐级报批,办理周期长、难度大,作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敏感点的批复在确定线路走向上至关重要。因此在可研阶段应充分做好沿线环境敏感点的调查,合理避让环境敏感点,对于确实无法避让的,要提前摸清级别、管理部门、审批要求和流程等信息,为下一步报批工作做好准备。

4.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二、几点建议

1.加深可行性研究深度

管道企业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过程中,往往发现可研深度不能满足核准工作需要:如办理用地预审时,国土资源部门要求提供项目站场、阀室的征地坐标确定项目位置,而可研阶段并没有对拟选址位置开展测量、勘察等工作,不能提供详细资料。为适应管道建设新形势的要求,可研报告中间成果应满足核准附件办理和专项评价相关要求,并且专项评价应与可研工作同步开展。企业应加强组织协调可研单位和专项评价单位紧密结合,避免管道路由和方案频繁变更,导致核准附件重复办理。

2.统筹安排各项工作进度

在实际工作中各许可批复的获取常常互为条件、相互牵制,影响工作进度,实际办理过程中应充分调研各许可批复办理所需的材料,因地制宜,做好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如某省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土地预审均需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批复和压覆矿备案登记表作为附件,而地灾报告和压覆矿工作需要根据线路走向开展,部分省、自治区要求核发项目选址意见书要求以省级环保部门出具的批复意见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作为报批附件,因此地灾评估、压覆矿调查、环境影响评价中间成果应先于以上工作完成。

3.项目选址应具有一定前瞻性

由于油气长输管道具有设计使用年限长、压力高等特点,管道应尽量远离人口稠密区。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运行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凸显出来,不少管道管道所在地区由起初的一级、二级地区发展为四级地区甚至高后果区,管道周边第三方施工威胁日趋严峻,管道一旦发生事故,将带来严重后果,11.22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的惨痛教训给管道企业和政府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管道规划设计阶段应着眼长远考虑,与地方规划部门充分沟通,尽量避开城市中长期规划区,从源头消除潜在的高等级地区带来的安全隐患。

结语

本文根据实践总结了油气管道核准附件办理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供读者参考。当今,我国正处于油气管道大发展时期,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具有丰富核准管理经验的人才缺乏,不少项目工作者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企业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核准工作专业人才,工作者应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优化油气管道项目核准工作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