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赏析(3篇)

时间:

蜀相杜甫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我们迎来了学校趣味运动会的召开。在此,我谨**学校对本届运动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筹备**这次运动会而付出艰苦努力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刻苦训练积极备战的所有运动员表示亲切的问候!

同学们,“健康、快乐、向上”是本届趣味运动会的宗旨,而培养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精神,增强体质适应将来就业需要,则是学校对每一名同学的永恒期许。

同学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所以,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构建**校园的基本要求,更是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本次运动会是展示我校全体学生精神风貌的大舞台,是体现我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文明窗口。希望同学们带着自信和执着,在运动场上张扬个性、享受欢乐,不畏强手,勇于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希望本届运动会能有让我们大家永远回味的愉悦快乐,能有让我们大家永远铭记的精彩瞬间。并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既往**,同心同德,共创佳绩,让校园充满欢乐与祥和!

预祝全体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预祝本届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蜀相》新解篇2

《蜀相》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历来被解释为凭吊武侯、叹惋名相,在对诸葛亮敬仰、歌颂的同时,表达了自己伤感、惋惜的情怀。譬如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导读的:《蜀相》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把握伤感、叹惋的基调;且认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投奔肃宗,不久又被“移官”华州,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抱负。[1]

笔者认为《蜀相》属“诗人论史”之作,蕴含了“诗人”常有的对“崇高”和“彼岸”的理想(想象),包含了杜甫对人生求索、官场仕途、民本思想[2]、非战主张、君王观念、社会转变、历史英雄、民族命运的感慨,既有风雨漂泊的辛酸,也有一种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还可从象征主义的角度解读其中的内涵。

杜甫对国家江山社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但又难遣处江湖之远的旁观者的无奈,他的很多诗表现出“言不由衷”的游弋,难掩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因此,他有儒者心系民生的“热肠”,有颠沛流离中亲历民生疾苦的“苦肝”,有“局外人”有心无力的“酸心”,也滋蓄了作为受难百姓对官场权贵的“冷眼”。这些心态在杜甫贬出长安后得到强化。公元760年,杜甫辗转至成都,参观了成都的武侯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蜀相》。那种经历了沧桑之后的“热肠”“苦肝”“酸心”“冷眼”已成杜甫创作《蜀相》的心理积淀,也是他因“蜀相”垂泪的背景。故《蜀相》表达了求仕不及与报国无门的感慨,表达了不遇知音和抱负难施的忧伤,字里行间包含了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官场权贵、历史英雄的评判,这种反思中的批判可能才是本诗的重点,也是解读本诗的关键。

《蜀相》的首联先是发问:“丞相祠堂何处寻?”这一发问是要让大家看到:当年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受好友徐庶举荐,引得“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刘备三顾“求贤”。被请出山,“许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颇得刘备欣赏。屡建战功,可谓天下奇才。然而,当年的“名相”如今处于“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寻”“城外”“森森”,这些具有感彩的词暗示了“蜀相”已今非昔比,沉寂于城外阴森的“荒冢”之中,不再庄严肃穆,更多的是寂寥、荒凉和一种难以更改的反差。

颔联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说:“杜子美《武侯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何逊《行孙氏陵》云‘山莺空树响,垅月自秋晖’也。”[3]何逊和杜甫都用了“空”和“自”这样有“禅意”的字眼,只是何逊强调了垅月的主动和“自然属性”,而杜甫则强调了黄鹂的多情与“人为因素”,并且与首联呼应、补衬,表现了被“隔”于“城外”的落寞,形成了一种互文和反讽。在闻一多整理的《说杜丛钞》中有一段薛雪对杜甫的评论:“老杜善用‘自’字,如‘村村自花柳’‘花柳自无私’‘寒城菊自开’‘故园花自发’‘风月自清夜’‘虚阁自松声’之类,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4]杜甫的这两句诗暗含了一种自嘲――

我杜甫还“车辚辚,马萧萧”呢,人家杨国忠已“掩其败状,反以捷闻”。皇帝身边有可宠信的杨氏,即便有安史之乱,宫廷中仍是“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天子依然“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白居易《长恨歌》),照样映阶碧草、春色岸然。我杜甫投诗献赋,岂不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好事者”?我还“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不被重用岂不是“隔叶黄鹂空好音”?字里行间流露着多余感和无奈感,显示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悲凉。

这一联也有对诸葛亮的揶揄――

若没有你诸葛亮之流的从中鼓噪与谋划,中国的历史或许就少了一段被激起的干戈波浪。你诸葛亮的“出山”,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刘备旗下对刘氏的尊崇与忠信,增强了刘氏集团的实力,但结果之一便是与周-白话文§围侯藩属地的争战延续。虽说三分天下的格局不是由你孔明说了算,可是你分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天下三分与你诸葛亮之流有一定的关系。《三国志》中断言:当时强弱胜败“非惟天时”,而在于“人谋”[5]。你倡扬的“忠”“信”“义”无非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人心的思想严明了蜀中“政理”,却无法化解曾经的同乡、同窗、同门师兄弟各为其主、各守其营的局面。如若没有你们的鼓动,或许“四海”之地照常“映阶碧草”,兴许华夏大地会太平一片,该春色者为春色。

再者,刘备想光复汉室,不就是想做皇帝复现刘姓“天下”吗?刘备白帝城托孤,期望臣子“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元微之语),仍然是期望扶持阿斗为帝、承袭刘汉天下。你帮刘氏打江山,这个“天子”姓刘、“江山”姓刘,“天下”只是代表刘氏集团利益的“天下”,你只是中国某几个皇帝的有功之臣。诸葛君岂不是“隔叶黄鹂空好音”?又何必“隔叶黄鹂空好音”呢!

颈联从刘备的视角来审视“蜀相”。刘备孤寡没落,连个督邮都做不顺心,自然“思贤如渴”地想“借力”。刘备凭借帝王之胄的身份,赚得“出师”之“名”,使得北讨魏“贼”、南伐吴“逆”具有了“正义性”,对能借上力的诸葛亮寄予了厚望。可是,刘备也是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矛盾斗争背景下,豪强地主争抢地盘的潮流中,与董卓、袁绍、曹操等“并争天下”,积极“跨州连郡”而“图王霸之业者”[6]。诸葛亮为了刘备的“霸业”“鞠躬尽瘁”,博得了“三分割据”,却没顾及江南、江北百姓流淌的也是炎黄血脉,魏、蜀、吴三地人民同根同源――既然有复兴汉室之志,为何不能三国人民共生、共享、共荣,美美与共?故以世袭制为前导理念的先天权力论和地方中心主义经验使刘备集团与其他豪强的纷争正义化了,也使“天下”的范围和“民族”的范畴狭隘化了。如此看来,“三顾”“两朝”“老臣”就带上了反讽之意――你的“牺牲”莫不是抚慰了两代君臣的“私心”。

尾联意蕴更深刻:你诸葛亮辅佐了两朝君臣,在蜀国的历史上算得上功不可没,可最终未能止息战乱、复汉一统,仅仅赚得了一部分人的伤感之泪。诗眼是“出师”和“英雄”,关键是为什么出师?为谁出师?是哪些人的英雄?那些矢志不渝地为人类进步而战、为广大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人,才是值得人民铭记的英雄,才是真英雄。诗人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心系民生的渴望和立场都寄寓于煞尾两句中,可以说“泪”出多因:一是审视了诸葛亮因雄心、壮志、誓言未能兑现的焦心、伤神、遗憾之泪;二是回顾了诸葛丞相的“粉丝”们对他们心中的英雄魂断五丈原的眷顾、伤别之泪;三是“代言”了世人对那些骁勇善良、奉献牺牲的忠义之士的惋惜之泪,他们的忠诚、信义和生死价值只得随“主”贴标签了;四是表达了对真英雄的渴求之切,是诗人对真心体恤广大黎民的英雄的思慕之泪;五是抒发了自己的挫败、失落之情――有心出力,却无力回天,年已半百而志愿未偿,直让人泪落满襟!

蜀相杜甫篇3

关键词:杜甫;盐业;盐井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诗作中对唐代社会有着较多的描述,其中关于唐代盐业经济的诗文,为我们了解唐代盐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虽然作者是从文学角度描述了唐代盐业生产和盐业运输,但如果我们结合相关史料就会对这一问题得出贴近历史事实的结论。

杜甫笔下的盐业经济与他个人的经历是紧密相连的,他所述的盐业生产情况大多是他流离西北和西南地区时的所见所闻,是真实可靠的。乾元二年秋,关中旱灾,杜甫弃官赴秦州(甘肃天水西)投靠从侄杜佐。是年十月,又受到同谷县令的邀请,杜甫离开秦州到同谷(甘肃成县),途中,他目睹了成州长道县盐井的生产规模与销售情况,因作《盐井》诗。

在《盐井》诗中,杜甫对当地盐井的生产规模、盐的贩运情况作了生动的描述。他描写煮盐的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煮盐的卤气浸渍着周围的草木,使草木枯萎,但是官府根本不管这些,继续煮盐,所谓“青者官盐烟”即是指此。随之,杜甫又描述了汲井之苦和产盐量之大。“汲井岁,出?日连连。”“汲井岁”描写的是用滑车直接悬挂于覆盖在井口的井架上,使用木桶采汲卤水。“出?日连连”描述的则是食盐外运的情况。盐在贩运过程中,无论官私都获利颇丰,“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官府所卖之盐每斗三百钱,而到商人卖出时则每斛六千钱,每斗盐增加了三百钱。作者讥讽道:“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最后,杜甫感叹道:“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既感叹官府盐业政策的不当,也流露出对公私趋利的不满。

长道县产盐大约从西汉时已经开始,西汉在陇西郡设有盐官,管理盐业生产①。北魏时期盐的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云:“西汉水又西南迳宕备戍南,左则宕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人焉,水北有盐官,在幡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汉书·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到了唐代,长道县所产的盐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供应来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成州》“长道县”条云:“盐井,在县东三十里。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盐官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在幡冢西四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记载,秦州天水郡的长道县,“有盐”。与之毗邻的成州同谷郡的上禄县“有仇池山,有盐”。关于仇池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

产盐之事,《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云:“《开山图》谓之仇夷,所为积石嵯峨,??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成州》“上禄县”条记载:仇池山,“其地良沃,有土可以煮盐”,可见上禄县产盐从北魏以来即是如此。杜甫所见只是当地井盐生产的基本过程。他在诗中所记述的官府专卖盐及中间商人加价盘剥普通民众在史书中也有所反映。《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云:“天宝、至德间,盐每斗十钱。乾元元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杜甫在诗中所描写的就是在第五琦“初变盐法”以后成州长道县的盐业经营情况。官府控制了盐业的生产和最初的批发销售,而商人则转手买卖,官府和居间商人都获利,而作为消费者的民众则不堪重负。

杜甫到同谷后,并没有得到邀请他的县令帮助,他离开同谷县到达成都。在成都生活的几年间,诗作中对成都附近的井盐生产也多有记述。上元元年初冬,杜甫由成都回归在城外的草堂,写下《出郭》,其中有“远烟盐井上”,描述了蜀地的井盐生产情况。仇兆鳌注云:“蜀有火井煮盐者,初以柴火引发,后火起井中,连日不断。远烟,即煮盐之烟也。”可见在唐代井盐生产中,“火井”煮盐也有所增加。

永泰元年五月至九月,杜甫携全家辗转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九月至夔州云安县,在是年十二月一日所作的诗中有:“负盐出井此溪女”。仇兆鳌注引《马岭谣》曰:“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张远注:“云安人家有盐井,其俗以女当门户,皆贩盐自给。”①大历元年暮春,杜甫到达夔州。他不仅对云安县盐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女性艰苦劳作给予了深深的关注,而且对夔州当地女子当家,“土?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的风俗深感不满,对女性辛勤劳作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战乱过后,男子的大量死亡,使更多的女性无法出嫁,而出嫁的女性,又因当地的社会风俗,每日外出劳作,“十犹八九负薪归”,“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杜诗臆解》云:“登危采薪,集市卖钱,以供给一家,且不顾死生,而兼负盐井,其劳苦极矣。”②大历二年夏,河东、河南、江浙、淮南、福建等道55州遭水灾,蜀地可能也有水患,杜甫在《滟?恕分杏小凹挠镏酆蕉衲晟伲?莘?尉?峄平稹薄3鹫作∽ⅲ骸吧倌晡蘩担?鹄?嵘?式淦浞?我灾澜稹!敝旌琢渥ⅲ骸胺?尉?灾鸷窭?赜谐聊缰?迹?使?越渲?!雹酃赜谫缰莶?蔚那榭觯?缎绿剖椤肪硭氖?兜乩碇舅摹芳窃兀嘿缰菰瓢部に?羲南刂校?罱凇坝杏腊簿?喂佟保辉瓢病⒋蟛?忌琛坝醒喂佟保恢抑菽媳隹ち俳?亍坝醒巍薄4罄?暝?西,杜甫诗中有“煮井为盐速”之句,记述夔州的地产。仇兆鳌注引《蜀都赋》:“滨以盐池”。刘曰:“盐池出巴东北新井县,水出地如涌泉,可煮为盐。”④杜甫所描写的当是他所经过地区盐业生产状况的真实写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十二月一日三首》,(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②《负薪行》,(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杨伦在诗题下注:“伤劳妇也。”(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新1版。

③(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新1版。

④《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杜甫的诗中只是记述了他在成都、云安、夔州等地所见的产盐情况。关于西南地区产盐的情况,《元和郡县图志》和新旧《唐书》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信,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杜甫诗作的重要参考。《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记载,唐代全国有盐井六百四十,“黔州有井四十一,成州、?`州井各一,果、阆、开、通井百二十三,山南西院领之。邛、眉、嘉有井十三,剑南西川院领之。梓、遂、绵、合、昌、渝、泸、资、荣、陵、简有井四百六十,剑南东川院领之”。《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记述有各州产盐情况,在简州阳安县有“阳明盐井,在县北十四里。又有牛?等四井,公私仰给”。在乎泉县有“上军井、下军井,并盐井也,在县北二十里、公私资以给取”。在资州内江县有“盐井二十六所,在管下”。银山县有“盐井一十一所,在管下”。戎州义宾县有“秋溪盐井”,因县境内有大秋溪而得名。《剑南道中》记述嵩州昆明县有“盐井,在县城中。今按取盐先积柴烧之,以土洒水,即成黑盐”。这一地在汉代即开始盐业经营,此县“本汉定笮县也,属越嵩郡。去县三百里,出盐铁,夷皆用之,汉将张嶷杀其豪率,遂获盐铁之利”。《剑南道下》梓州?县,“县有盐井二十六所”。在通泉县有“赤车盐井,在县西北十二里。又别有盐井一十三所”。而盐亭县的得名是北魏恭帝时“以近盐井,因名”。在永泰县有“大汁盐井,在县东四十二里。又有小汁盐井、歌井、针井”。绵州阳泉县有“阳下盐井,在县西一里”。在遂州蓬溪县,“县有盐井一十三所”。普州安岳县,“县有盐井一十所”。普康县,“县有盐井三所”。安居县,“县有盐井四所”。普慈县,“县有盐井一十四所”。荣州的旭川县之得名也与盐井有关,“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并在贞观元年设置此县。和义县,“县有盐井五所”。威远县,“县有盐井七所”。公井县的取名也与盐井有关,“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应灵县,“县有盐井四所”。陵州仁寿县有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盐井,“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以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开凿盐井,相沿不断。贵平县,“平井盐井,在县东南七步”。在泸州绵水县,有“可盛盐井,在县西北一十一里”。在富义县的“富义盐井,在县西南五十步,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唯此最大。其余亦有井七所”①。稽诸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杜甫以自己亲眼所见,向我们描述了当时成都平原和川东地区井盐生产的状况,特别是女性在盐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看出,唐代的盐井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以剑南道东川和剑南道西川为最多。

杜甫的诗作还为我们提供了唐代川西平原盛产的麻与东南沿海的盐,通过长江航运进行交换的情况。《旧唐书》卷五十六《萧铣传》记载,武德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庐江王瑗从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去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去夏口道以图(萧)铣。”当时,赵郡王李恭在夔州“大治舟舰,肄水战”。在李靖的帮助下,“统水陆十二军发夷陵,破铣二镇,纵战舰放江中”,沿江东下进军,迫使萧铣投降②。唐太宗为了灭高丽,贞观二十二年“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四·剑南道条》记载,阆州新井县“界内有盐井”。泸州富义县,“界有富世盐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以达盐泉,俗呼玉女泉。以其井出盐最多,人获厚利,故云富世。”《新唐书》卷四十四《地理志四》记载,阆州阆中郡的阆中、新井、新政等县,果州南充郡的南充、相如、西充等县,归州巴东郡的秭归、巴东,万州南浦郡的南浦县均产盐。《新唐书》卷四十二《地理志六》记载,眉州通义郡的彭山,邛州临邛郡的蒲江、火井,简州阳安郡的阳安,资州资阳郡的盘石、资阳、内江、龙水等县,崩州越?\郡的昆明县,雅州卢山郡卢山县,维州维川郡的薛城,梓州梓潼郡的?县、通泉、玄武、飞乌、永泰、涪城等县,遂州遂宁郡的方义、长江、蓬溪,绵州巴西郡的巴西、昌明、魏城、罗江、神泉、盐泉也都,普州安岳郡的安岳、安居、乐至、普康等县,渝州南平郡的巴县、壁山,陵州仁寿郡的仁寿、贵平、始建等县,荣州和义郡的应灵、公井、资官、威远等县,泸州泸川郡江安县均“有盐”。

②《新唐书》卷七十八《宗室传·河间王孝恭传》。

百尺,其广半之。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①。

杜甫在他的诗中多次提到长江下游的盐运往夔州一带,而四川所产的麻运往长江下游地区。永泰元年闰十月,郭英又为崔旰所杀,蜀地大乱。大历元年二月,唐代宗以杜鸿渐为东西川副元帅,以平蜀乱。时杜甫在云安,三月,杜甫作《客居》,反映了战乱给经济造成的危害,诗中有“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西南失大将,商旅自星奔”。战乱使交通运输受阻,蜀地所产的麻和吴地所产的盐都运不进云安,商旅都逃命去了。大历元年夏所作的《夔州歌十绝句》之七云:“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如风。长年三老长歌裹,白画摊钱高浪中。”反映了吴地与蜀地盐、麻通过长江航运进行交换的频繁。仇兆鳌注云:“商贾贩货而竞趋,舟人忘险而争利,市舶辐辏,真西南一大都会也。”大历二年夏,杜甫由东屯迁居?L西草屋,他在《柴门》诗中描述巴东三峡水道,“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仇兆鳌注云:“吴盐蜀麻,中集夔江,又见其为一大都会。”说明夔州是沟通长江中下游地区盐、麻运输的中转站。但是长江三峡的险峻成为当时航运的最大障碍,唐代李肇指出“蜀之三峡”为“险绝之所”,“峡路峻急”,“四月、五月为尤险时”,时人有言“滟?舜笕缏恚?奶敛豢上拢讳?舜笕缗#?奶敛豢闪簦讳?舜笕玑ィ?奶敛豢纱ァ!倍鸥Α朵?恕分杏小颁?思让还赂?睿?骼此?喑钐?酢=?炷?裰蝗ィ?缬晔笔绷?灰鳌V廴擞孀痈杌厥祝?揽秃?汤崧?蟆敝?涿枋鲣?硕讯猿そ?皆说淖璋?5笔贝邮禄跷镌耸涞亩辔?簧檀蠹郑?胺泊蟠?匚?簧趟?小保?蚨?钟小肮侍煜禄趵?坶?於唷敝?耽凇M硖泼?s《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综观杜甫有关盐业历史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并非是为了描写盐的生产销售而作诗,他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写作的,他描写长道县的盐井是为了揭露官府实行盐业专营后,给民众生活所带来的额外负担。而对成都、云安、夔州等地女性在盐业生产中的辛苦劳作的描述,一方面是针砭当地的恶俗,另一方面是为了抨击战乱给女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当我们仔细体味诗人的情感时,对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贞观二十二年》。

②(唐)李鉴:《唐国史补》卷下。

SaltEconomyunderDufu’sWritingintheTang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