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篇1

今天是第二次看《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宿舍和倩一起。割却一年前初识的震撼,现在可以更好地思考这部影片的好处。最喜欢的还是它简洁的叙事风格。寓言的文字总是很精炼的,何况是政治寓言,这种隐匿和保留也恰恰成就了它的精彩。点到即止,不事渲染,完全靠场面调度、镜头语言、音乐音效来营造压抑感。长镜头和固定场景的应用又很自然地把观众代入了叙事,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就是真实的日常生活。

所有的东西都是象征。灯笼象征什么呢?权力、名声……种种人们热衷的“身外之物”(这里没有金钱,在四合院本身就衣食无忧了)。三位太太就是性格各异的个人,他们有砝码、有野心,也许想尽一切办法能得到这些东西,但缺失的是自由——他们不能为“人”的原因。而这又恰恰是从他们来到四合院那一天就注定的。选择了金钱,放弃了自由?也许吧。至于大太太嘛,她肯定曾经辉煌过,但现在不得不退居幕后,成为那些古老的“规矩”(见下)的一部分。只闻声不见人的老爷也是人物设置上的一个亮点:一方面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着重表现的个人的命运上,同时又暗示,操纵他们命运的是个看不见的(无形的)力量。(机构?体系?国家机器?)这个力量喜新厌旧、贪得无厌,想起来的时候会爱抚你一下,给你一点好处,就像对待小猫小狗一样。你可以撒娇、闹脾气,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背叛。也许追忆往昔甚至向往外面的世界都是默许的,可一旦作出实质行动,等待你的就是“封灯”,就是死人屋的审判。丫环雁儿的角色有些特殊,她的地位和其他太太不平等,她没有权势,也没什么文化。但她有个性,爱面子,工于心计。她算计和追求的东西和太太们是一样的。最后因为不肯认错在雪地上冻死了,结局也是一样的悲惨。推开门,看见满屋打着补丁的灯笼是全片最出人意料的情节。细想起来又是那样地真实和悲凉。也许她的命运更贴近普通人吧。“规矩”恐怕是重复最多的台词。“祖上传下的”稀奇古怪的规矩是那样多。有的人理所当然地守卫着它。更有的人起先成为它的受害者,然后又利用它去害其他人。就像起先不习惯锤脚、点灯,而后又依恋不已一样(想想颂莲和雁儿,一边自己挫着脚一边沉浸在锤脚幻想时地表情)。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音乐音效。萦绕四院的的锤足声,急迫而诡异,像是声声敲在观众的心上。全片的音乐少而精,放的位置也可圈可点。梅珊的几个唱段或者勾起对往昔的追忆,或者反映现实的.悲凉,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空阔的房顶,或狭小的四合院通道,一个身着戏装的妖艳女人,唱着曾经的曲子……是怎样的意境啊。而围绕颂莲和雁儿的那段女声合唱,很简单的京昆调子,速度越来越快,然后戛然而止。配合着无法避免的悲剧,还有什么比这更恰当?四合院,一个封闭的世界。灯笼燃起或熄灭,人们“胜利”或失败,进攻或退却,一幕幕悲剧在这里上演。冬去夏来,不断有新演员加入这个舞台(注意到,这里是没有“春天”的)。然而所有人都被限定在这个压抑的空间,逃不出,走不开。死给人的震撼总是强烈的。然而颂莲没有死掉,却是像幽灵一样在陈家大院日夜游荡着。可她最后是疯狂了还是顿悟了,终究是说不清的。倩只总结出一点:“不要嫁有钱人,太受罪了。”呵呵,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篇2

摘要:随着现代文化艺术改革和创新的不断深入,舞蹈剧的艺术形式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艺术家在芭蕾舞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探索舞蹈剧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成功表现在舞蹈剧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我国舞蹈剧创造了跨时代的艺术典范,也为我国带来了新型的舞蹈艺术形式。本文从基层群文工作者的角度入手,对于《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中出现的各种舞蹈及其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其内容结构认识,以求对该舞剧的深入理解与研究。

关键词:舞剧;《大红灯笼高挂》;观后感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根据小说《妻妾成群》于2003年加以创作并得以成功演出。在北京、巴黎等国内外舞台上的演绎更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有幸在西安观看到这场演出,通过学习以后能更好的在群文工作中开展活动,在学习和工作中感受更大的乐趣。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融合了中国戏曲和西方芭蕾舞的两种风格来演绎旧中国社会封建主义的主题。以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作为剧本创作的主要内容,用芭蕾诠释中国戏曲的东方魅力,将京剧艺术置于芭蕾舞台上。这一概念在主要内容的表达上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和创新。舞剧的结构作为构成整个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框架,是作品内容外化的载体。基于这一角度对《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的内容入手对其剧目结构进行了分析,力求能够从对其表现内容与其中所传递的情感中,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密、严谨的创作手法。

一、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要内容

这部舞剧的内容主要截取了张艺谋导演在电影故事方面的片段,运用了电影拍摄的专业知识,此外将舞剧情节进行了曲折性的特别强调剧情复杂和逻辑性强,由此看出在描述故事和故事内容的编排上别出心裁。其主要剧情是刚考上学的颂莲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梦想的憧憬却不得不在她贪图富贵的母亲的威逼利诱下,嫁入陈家当了陈家大院的四姨太。而“大红灯笼”则是大院里一项给各位姨太制订的“规矩”,即每个夜晚各位姨太需要站在各自房门面前迎接陈家老爷的“临幸”,如果被老爷挑中就会由下人为姨太送来“大红灯笼”。

气质脱俗,出落大方的颂莲由于是新晋的姨太,因此犹得大老爷的恩宠,起初一直是得到最多“大红灯笼”的姨太,也引起了另外三位姨太太的嫉妒,二姨太对其进行旁敲侧击,暗地讽刺,在对于二姨太的设计下,更是用计一直保持着在老爷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后来又被二姨太设计拆穿,不及而终。武生作为颂莲的情人,也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张艺谋先前暗示的那样,他改编了电影“红灯笼”的情节,极大地简化了人物之間的关系,只留下了故事中的老爷和他的三位老婆。该剧幕表演中的每个场景都包含一个相当曲折的情节,也都可以看到张艺谋对故事的丰富描述和想像。

由此可以看出,本剧在对于内容的编排上,既满足了观众对于文艺的情感需求,又从生活中最熟悉的角色入手,将三位姨太内心勾心斗角以及对于陈家老爷的工于心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下,舞剧的结构主要是按照时间发展或是人物心理、意识流等顺序过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的结构分析上,发现导演在这部舞剧的结构编排上运用了多样性结构,规避了以往传统的、单一的剧目的结构方式,使得这部舞剧更具有可观性。

整个《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分为四个部分,即:

第一幕“颂莲被迫成亲”

第二幕“颂莲偷会武生”

第三幕“俩人偷会被抓”

尾声部分表现俩人被处死的场景

因此其结构特点是在以事件序列为结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各幕的发展结合整个舞剧的心理变化,以直观的结构手段,故事情节的巧妙发展,运用了富有的创作力表演形式。在结构上创造出强烈的艺术对比,达到内容和结构之间完美,和谐、统一的要求,增强了观众审美的多样性方向。

此外,在该剧的动作设计以及舞美安排上,更是别出心裁。《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内容结构突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西方传统芭蕾舞的融合。这也对舞剧的创作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戏曲艺术中存在的行动节奏必须以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原则为基础,融合两种不同风格和节奏的艺术风格。在动作技巧的设计中运用中国舞蹈元素,保留了古典芭蕾舞的特点。导演利用空间蒙太奇技术和视觉心理暗示使舞蹈剧摆脱了舞台的局限,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各种道具也起到了装饰作用;空间布局的设置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而且也是促进情节发展的手段。舞剧借鉴的是张艺谋对电影的叙事方法,在叙事结构中的处理和帮助,被运用到舞剧中作为舞剧叙事的应用。让整个舞台有很多场景和很多情节让观众了解关键内容的故事,对情节更是进一步的推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叙事结构的整体处理上借鉴了电影的技巧,使内容生动,明晰。通过多种结构的融合放大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凭借张艺谋导演对舞蹈叙事思想的独特见解,进一步改善了舞剧的整体结构使得该舞剧被公众广泛理解与接受。同时,在如今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在舞剧的分析中以及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进一步坚持本土文化和中国的元素。从这部舞蹈剧中,我们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元素与芭蕾舞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而且为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空间与艺术形式。

此外,对于作品中的内容结构和创造性作用的解读,着力体现的是对艺术结构、叙事、语言、人物形象以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视觉体验。根据对我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体验以及个人特有的审美期待对作品进行积极诠释与解读,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和艺术成就,更成为整个艺术活动过程的主动创造,而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审美观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应引起舞蹈艺术家以及创作者的关注,成为他们创作活动中的自觉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及其与观众的密切交流与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赵铁春.舞蹈鉴赏[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子霞.中国舞剧队[J].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

[4]刘青弋.中国现代舞作品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陈铭.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与特性[J].希望月报,2007.

[6]聂玉成.大型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J].剧影月报,2007.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篇3

看一部电影,总会记住一些画面,一些人。《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记住的,不光是那四房姨太太,不光是惨死的丫鬟,我还记住了那个深宅大院,那些高高悬挂的灯笼,那片无孔不入的锤脚声,还有从未露面的老爷。这些才是本片的主角,才是整部电影苦苦塑造的形象,他们像一双无形的手,又像一截臭气熏天的裹脚布,紧紧地束缚了中国女性数千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有些年代了,大家对它的主题心知肚明,这是中国女性的悲歌,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的,但那是文学的事情,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而不是文字和道理。

张艺谋用构图来实现了他的电影主题,这些人永远被框在宅院里,我们看他们时总是隔着门,隔着窗,隔着墙。有时候,我们从天空俯视,发现他们被囚禁在一个个小盒子里。当事人可能不会发现,但我们却看得一清二楚,他们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屋子,从前门走到后门,他们从楼下到楼上,一直在走,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一生都没走出去过,他们的生命和激情都在这些盒子里消磨殆尽,在里面糜烂、腐朽。张艺谋没有说“封建”二字,仅用重重院墙便将封建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

灯笼是一个浮华却空虚的梦。看过电影的人就知道,老爷共有四房姨太太,他可以经常与不同的女人睡觉。他今晚决定要谁,就在谁的屋前点亮灯笼。这几个女人为了争取与老爷同房的机会便互相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都老爷的脸,却无数次看见了灯。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是这帮女人的故事,而她们并不爱老爷,她们爱的是屋前点亮的红灯笼。老爷只是一个幻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而灯笼却是自己成功的象征,就像妈妈告诉你考了一百分就给你买游戏机,对你来说,考试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跨过障碍后的奖品。所以张艺谋始终不让老爷露面,因为他真的不重要。

小丫鬟雁儿梦想着自己也能作姨太太,因为老爷曾经对她动手动脚,所以他偷偷在屋里挂起了灯笼。雁儿死前跪在熊熊燃烧的灯笼前,她不是为不能和老爷厮守而难过,而是为灯笼永远不会挂在自己门前而绝望。

看完了灯笼,又该听锤脚声,老爷说锤脚可以把女人的身体理顺,这样伺候起男人更得心应手。所以,和灯笼上屋一样,锤脚也成了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当我们完全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为这群女人的勾心斗角揪心,为“好人”的遭遇咬牙切齿,但回想起来,不就是一盏灯笼、两把脚锤嘛,这群女人价值观已完全被这个大盒子扭曲。张艺谋没有用“扭曲”二字,他用灯光和锤脚声完成了扭曲的表达。

巩俐扮演的颂莲是一个读过书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堕落成这样绝非一朝一夕。她也隐约见到自己的人生希望,那就是老爷的儿子,大少爷。颂莲始终带着父亲临终前留下的笛子,这是她在这里唯一的念想。而楼上的笛声彷佛敲开了她的心房,他循着悠扬的笛声而去,与年轻俊朗的大少爷不期而遇。没有表白,没有过多的对话,仅仅是一支笛子,仅仅是两重门前的遥遥相望,我们便知道爱情在二人的心里暗暗滋生,这件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千万别说出来,说出来就不美了。

大少爷走的时候,颂莲叫了他一声,却没有继续往下说,这时笛声再次响起,又渐渐消失。颂莲的爱情和生的希望也在这消失的笛声中被打入地狱。张艺谋没有提“爱情”二字,但缘起缘灭的故事却早已被他讲完。

看《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电影是一种折磨,因为太压抑,太悲惨,但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它用画面和声音来讲故事,张艺谋只字不提“封建”、“压抑”、“扭曲”、“绝望”、“爱情”,但却用“宅院”、“灯笼”、“锤脚声”、“笛声”把这些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的美妙之处。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篇4

这部电影像是更精简明了,更压抑,更现实直白的甄嬛传,应该说甄嬛传是更戏剧,娱乐,轻松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封建社会吃人,特别是吃女人的本质,在陈家大院里被浓缩又具有代表的体现了出来。

颂莲从一开始的不甘不愿,穿着学生装提着箱子自己走到陈家,也不愿坐陈家安排的轿撵,就能感觉到这一定是学习过一些更现代文化,思想有些懵懂觉醒的女孩。果然她留过洋,但却因为家境没落,只读了半年。这半年虽然给了她一些启蒙,却又难以掀开千百年来所谓“规矩”的顽石。传统,规矩,这些词也在电影中被反复提起。

但就像是她半年的大学经历不足以颠覆传统认知对颂莲的影响,颂莲在封建家族中也逐渐被影响,开始为了点灯,为了锤脚,为了这大院中被男性赋予的一点点特权而开始算计争宠。

算计别人,又被其他姨太太算计,被身边的丫鬟雁儿算计。

最后为了报复,抖出了雁儿的秘密,导致雁儿在冰天雪地里跪了一天一夜最后不治身亡。

雁儿的死让颂莲已经隐隐觉得不对,生日时醉酒,又无意将三太太私会意中人的事说了出去,害死了三太太。

颂莲终于觉得不对,也不该这样,但结局并不像甄嬛传那样解气。在这样时代,这个大院里,觉醒的思想和沉重的“规矩”不断碰撞,我在想,结局颂莲不是自戕就是疯了。结局是颂莲自己日日点起院里的灯笼,在困兽笼一样的院子里徘徊踱步,她疯了吗,她或许是想飞出去却找不到钥匙。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篇5

这部电影以19岁的少女颂莲为主人公,讲述了她嫁到大户陈姓人家当四姨太的故事。刚开始她面对无法反抗的命运还表现出她自我的一面,很快,在周围环境下,她不自觉的陷入到了与另外两个姨太太竞争之中。为了得到那个陈老爷的宠幸,挂上那个红灯笼,她不惜撒谎怀孕,获得永久挂灯笼的权力,风光一时,然而很快被那个面慈心狠的二太太发现。之后颂莲被永久封灯,受到府中其他人的排挤和鄙视。她没有发泄的出口,在醉酒后无意说出三太太与医生私通之事,最终三太太被杀死,丫鬟小燕冻死,颂莲被吓疯。

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但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看到封建制度的罪恶,制度规范的行为。制度是一个框框,人们不能出框,出了便会受到惩罚。在这里面,没有人的思考,只有掌握主动权的人对人性的践踏。制度让人没有人性,对生命漠视。以前从抽象的语言中很难理解,然而这个故事却让我反思。一个老头娶一个19岁的少女本身就很荒谬,居然还要去争老头的宠幸,那是对男权的崇拜和对女人的漠视。二太太变态的两面三刀是因为她自己生了个女儿,所以她要卖力的给老头捶背,而老头却并不真爱哪一个,这些女人不过是他泄欲的工具而已。对他来说,都是可以舍掉的。在他眼里没有人的情感,只有祖宗的教诲:传宗接代。可以想象在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这样的悲剧在上演,有多少因为这样的争宠而死掉的女人,这不是因为衣食缺失而死亡,是精神折磨而死亡。古代宫廷里的女人,这些男权社会的玩偶,他们人生的悲剧令人叹息。怨不得康德说:“当我们看到人类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我们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某种厌恶之情,而且尽管在个别人的身上随处都闪烁着智慧,可是我们却发现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人在其中成了制度的玩物。祥林嫂的悲剧就是这样。《浮生六记》中那个美丽的芸不也是一样吗?

文学可以使人更直接的理解抽象的制度。书中说中国人缺少思辨精神,有的是对现有制度的迷信和崇拜,对权威和权力的顶礼膜拜,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中与西方文化的不同,然而中世纪的与中国的封建礼法都是对人的禁锢,对人性的蔑视,使人不像人一样,没有自主的情感,有的是对神,对权的重视,人与人之间缺少友爱、同情与坦诚,更多的是猜忌与互相打压,这种你死我活的变态人际关系下肯定会让人性扭曲。身在其中的人们却已经习以为常。

以上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的所有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谢谢阅读!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篇6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改编了1991年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体现了中国自我创作优秀芭蕾舞剧的能力.观看后让人再次心情舒畅,

‘红灯笼’整部片子看下来觉得画面颜色红时烧心,冷时盛凄凉。

特别是接近片尾时四太在雪地里发现三太被人强行处死的尸体时雪地里刺眼的白以及巩俐身上的蓝旗袍和太太们屋里浓重的桔红色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颜色在片子里直接代表了影片中人物身份地位的起起落落。

在阴森且孤寂大宅院里女人们的勾心斗角让人难免未知惋惜,

有趣的这一些些个女人一边在埋怨红灯笼在她人门前挂起的同时,

也在被地权之争的灼热欲望给左右着早已不属于她们的命运。

这就仿佛如同一个禁锢的水塔,人们进来了,要出去也就很难了。

就算到时候想出去了,物质和精神上也不会再允许了。

室内红的发桔的颜色,

紧促窒密的空间,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吃饭说话的情景与他在‘悲情城市’,

‘海上花’和新片‘美好的时光’上的几场戏都有相同之处。

想来我今年是无缘‘满城尽带黄金甲’了,明年也不见得。

因为‘红灯笼’依旧高挂着,亮着,烧着。

愿今后中国能创作出更优秀.更能体现中国特色和表现中国现实生活的芭蕾舞剧.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篇7

不算喜欢老谋子,但是看完他《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片子还是不得不感叹他在这部片子里把象征和形式玩到了极致。那些充满隐喻性的镜头,让我在观看时忍不住去想象去猜测。

灯笼——生命

很多人都认为灯笼在影片中代表了权力和被控制的人性,而我觉得它就是象征着“生命”。当颂莲进入陈府开始,她的生命就不再完全属于她自己,她的命就像是那一串串红艳的灯笼,属于了陈府老爷。她已经在进门的一刻就变成了男主人的附属品,没有生命的那种。

点灯、灭灯、封灯——院子里面的女人无不为此勾心斗角,而她们的可悲也正是在此,他们不过是想活着,活得好一点儿(二太太卓云说过:“连着几天不点灯,下人们的脸色都不一样。”),出于人之本性这并没有错,但是悲剧的根源在于,她们的命只能由陈府男主人来决定——出于他的喜好或心情。于是她们只有不停的争斗,因为那是个自然法则生效的地方,“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不争就是死。

当妻妾们怀孕了是要点长明灯的,陈老爷说:“长明灯,长明……长命。”没有灯,没有男主人恩赐的眷宠,妻妾们的命也就是不存在的,即使活着也是鬼。所以当丫鬟雁儿被揭破在房里私自点灯笼的时候,跪在雪地里看着那些红灯笼被焚毁,等于是看着自己的生命被一点点销毁,于是她毫无悬念的死了。

点菜捶脚——权力和性

每当黄昏时分,各房太太站在各自院门口等着那一盏红灯笼落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她们心里清楚随之而来的是特权是什么。每当没被点灯的人听着那响彻整个宅院的捶脚的声音,让她们备受煎熬的是什么却没人能说得清。权力和性本就是人最原始的两大欲望,而且这两者带来的欢愉有着奇妙的互相催化的化学反应。

所以进门的初夜,陈府老爷对颂莲说:“女人嘛,脚舒服了,人也就舒服了,也就更会伺候男人了”。而先进门的太太也说:“等你尝过那滋味儿,几天不捶就会不习惯了。”毫无疑问,女人的脚长久以来被看做她丈夫的专属物品,是个源远流长的性符号。而简简单单的一个捶脚的细节,却像***一样让这些院子里的女人欲罢不能,这是性的驱使。

“点灯就可以点菜”,伴随男主人给予的生命同时,男主人的权力也部分投影在被点灯的妻妾身上。这微薄的权利却让这院里的女人们斗的鸡飞狗跳,雷电交加。失去生命尊严的人,只需这一根剩骨头就变成了一群互相咬的狗。可怜那个私点灯笼的丫头雁儿,至死都向往的,也不过是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只罢了。

陈府宅院——封建社会的微观模型

从颂莲初进陈家,整所宅院里就安静的像一座坟墓,偶尔的话音只是撞在这坟墓壁上荡起冷冷的回音。镜头中连绵的屋脊甚至比连绵的高山更让人绝望,至少高山是可以凭借毅力翻越的,但是这屋脊围拢的却终其一生的牢房。整个院子肃穆冷淡的灰色是满院的红灯笼无法点亮的。就像影片结尾,疯了的颂莲在挂满红灯笼的院子里不断徘徊,那是个被院墙困住的生命,永远被禁锢的灵魂。

在这院墙里面,男人是完全的主宰,他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就像他完全可以凭自身的兴趣喜好决定点哪一院儿的灯,可以因妻妾的红杏出墙勒死她们,却绝对不会考虑她们自身的性需求。这是一个完全围绕男人转动的世界,妻妾们的存在跟家具摆设的存在具有同样的必要性。而那间冤魂徘徊的死人屋,它的存在对于疲于应对多个女人的男人们也有着绝对的必要性。

仪式和规矩——极度彰显的权力

院子里上灯时那一声声重而浊闷的声音,像极了木制的枷锁层层落扣的声音。祖上传下来的诸多规矩,成了杀人的利器。那是一把看不见的剑,时刻高悬在生活在宅院里的人头上,而挂着这剑的却是男主人的小拇指。若他稍有不快,那剑就重重落下,没有半分余地。

那些繁琐的点灯、灭灯、封灯的仪式,每一次重复无不是在宣告着男主人对此的绝对拥有权。那些坏了规矩的事情,唯有经了男主人吩咐的才是可行。这个阴森压抑的院子里其实有且仅有一个规矩——男主人的极度权利。

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观后感心得体会合集篇8

整部电影所展现的全景永远都给人一种对称的形式感,烘托了剧情本身所要表达的封建礼教对人心的禁锢。由此也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早期作品的严谨性,一种纯粹的表达,不惨杂多余的东西。

站在对该片感性化的分析角度,音乐是一大特色。浓厚的北方民间音乐与传统京剧相结合。无论是陈家大少爷的笛子所表现的苍凉,三太太京剧的洒脱与绝望,还是迎娶颂莲的那段欢快的曲调都给人一种化外有话的延伸感。这种延伸感也将画面烘托出压抑和讽刺两种色调。当三太太被封建礼教所迫害时,大雪漫天,颂莲闻声前去打探。一路上慢是怀疑和害怕,当她快要靠近“死人屋”时的那段音乐表现出的情绪足以让人感到窒息。片子结尾处,颂莲围着自己的院子不停地打转,给了这部电影不言而喻的含义,封建礼教是外延,而主题和内延是人心。人心就像一个没有出口的四合院,禁锢自己也杀死了自己。曲调的循环往复给画面注入了时空感,将观众带入一种永无止尽的绝望当中,特别是女性观众,似乎一时还找不到精神上的解脱。这便是电影的深刻之处。

影色调纯粹明快,并随着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和主角的情绪变化而转变,冷色调居多。鲜明得衬托出了大红灯笼病态的艳丽,和周围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喜庆,实际上是男权压迫的象征。此片反应了旧时代的中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男尊女卑的普遍现象,女性过着玩偶般的悲惨生活,无论学识的高低似乎都会在婚姻这门考题上“挂科”,上对地位的极度渴望,导致的后果就是玩火自焚。男人本身是一个衬托,陈老爷也是从头到尾没露过脸。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男权社会的背后,她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扮演各种个样的角色,正如何赛飞说的那段台词,戏演的再好也骗不了自己。然而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法逾越和解决的社会现象,只有艺术这种表达形式才能正确深刻得反应它。1990年代初,该片曾在国内禁映过一段时间。这说明那时候的中国尚处在过度时期,还未真正意识到这种社会现象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