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陕西宝鸡残奥会心得体会简短,残奥会在宝鸡赛事安排(整理2篇 )

时间:

有关陕西宝鸡残奥会心得体会简短篇1

欢迎您来到美丽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东48公里的秦晋大峡谷中。黄河大峡谷两岸的条条沟壑和来自高原上的上百条河流,如同一条条黄龙扑向黄河,掀起层层黄浪。请允许我在这里文艺一下,这里的景色可正所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啊。看,那被黄土染了的黄河水,被紧紧地夹峙在500米宽的河床上。喧嚣的滔滔黄浪霎时撞向石壁,又急忙收成一束,硬是一齐挤进“壶口”,跌入到60米的深谷“十里龙槽”中。这,就是著名的壶口瀑布。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壶口瀑布地质公园以黄河为轴心,足足跨越了山西和陕西两省那么远。更是有一种说法:河东有吕梁山,河西为黄龙山。这里山势雄峙,气势浩大,黄河河道舒展蜿蜒。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其东西两侧的界线即由河道中心线向两侧分别扩展约1.5公里。如果您有那个想法更是可以围绕着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足足走上那么个一圈,便可以欣赏到黄河中最精彩的部分了,其中便以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为主要地质遗迹。

游客朋友您看,河床中间的这道弯弯曲曲的深壕,就是壶口景区的另外一大景观“十里龙槽”。黄河在这一段上,河床的岩石都是砂岩、页岩和泥岩,石质非常软,壶口瀑布水流向下冲击,瀑布下方的河床在冲刷下经年累月向后退移,于是在河床上留下了一道深壕。

您知道十里龙槽名称的来源么?因为它弯弯曲曲有近十里之远,恰似一条匍匐在地的长龙,所以得名十里龙槽。

我们面前的就是石窝宝镜。现在,您低头可以看到我们脚下的石岸上,有大小不一的类圆形石窝,最中间的地方您还能看到一泓清泉,如同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镜子,壶口当地称之为“石窝宝镜”。您知道么,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携带了大量泥沙的洪水数千年来冲击基岩,遇到阻碍后盘旋研磨而成,因此,每个石窝内壁上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在形成后里面都有一个圆形石头,地质上称为“涡穴”。这不单是壶口的一大景观,也是地质上特有的现象。

游客朋友您好,壶口景区的另外一大景观旱地行船在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明清时期,陆路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黄河水运比较昌盛。上游沿河下来的大货船到了壶口这个地方,由于瀑布阻挡,无法航行,必须把船拉上岸,由人力推拉绕过瀑布,到下游比较平缓的地方再推进水里面。大的货船要几百人推拉,小的也要几十人,船在岸上走,纤夫喊着号子,人的喊声与水的怒吼交织在一起,想来场面应该是颇为壮观的。

河船文化的代表是一个特别独特的群体—黄河船夫和纤夫,这是一个必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群体。船夫的精神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船夫的职业是一种象征,他象征一个民族劈风斩浪、勇往直前、奔向世界的胸襟和勇气。他们才是真正的黄河魂,也是河船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核心所在。

您现在所在的地方便是龙王辿古码头。别看现在只剩几十面破败的窑洞,当年这里可是非常繁华的集镇,尤其是明、清两代最为兴盛,当时有钱庄、盐店商号60余家,四季各有庙会,会期二十余天,吸引了秦、晋、冀、陇等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您知道么,古籍对这边有着特别详细的记载:“地虽偏小,胜得泾阳三原,形似弹丸,赛过长安八水”。“客船云集,如鱼贯之相连;店铺林立,似雁行不绝。”之句。那么,为什么这个弹丸之地会这么繁华呢?这是因为随着黄河航运业的兴旺发达,当时每天停靠在龙王辿的商船最多有一千多条,码头堆积的粮食、油料、药材、皮毛、瓷器、冰碱、食盐等各种货物都要通过“旱地行船”绕过瀑布进入下游河中,然后销售到全国各地。

我们面前的就是黄河。壶口上游由于支流众多,这数以百计的河川每年从11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给秦晋峡谷带来了10亿吨泥沙。您知道么,黄河这么多泥沙,我们全国人民每人几乎可以分到一吨,壶口的黄河就是在如此沉重负担重奔溃南流的。所以在西汉时就有“一石水,六斗泥”的说法,那时起就有了“黄河”的称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接近我国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您想不到吧!黄河距今已经奔腾了160万年,像巨龙般千古不息,

游客朋友您好,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秦晋大峡谷。从起点到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河津之间的禹门口共有720公里长。它将中华腹地的肥原沃野—黄土高原一分为二。由于古时峡谷以西为秦国,以东为晋国,因此,大峡谷被称为秦晋峡谷。黄河,这条流淌了160万年的母亲河,在闯荡到了内蒙古托可旗与山西偏关县接壤,突然来了一个90度的大转折,原本由西向东奔流的河势调头向南,一路呼啸,势不可挡。经过千万年坚韧执著的冲刷,在莽莽黄土原上拉开了一道的巨大深邃的峡谷。

从壶口瀑布到下游的龙门,全长75公里。这里有著名的黄河“三门”:宜川孟门、乡宁石门、韩城龙门。您知道么,就顺着河流往前走,您一共能遇到11处险滩,50多道湾。河流的两边更是高山林立,遮天蔽日。沿途有睡女娇、大禹峰等30多处自然景观。除此而外,还有古炮台、李自成点将台等20处文物古迹。并流传着许多富有神奇色彩的古老传说。如果您对这边的古老传说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询问一下当地的老人们,无论哪个景点,那些好客的老人都能为您说出一堆神奇的传说。

我们面前的就是龙门。要知道,峡谷的黄河河中曾经有两座石岛,古时称为“上三峡”。不过现在河以中门为主流,靠陕西的西门骆驼巷已被泥沙淤积,靠山西的东门在元代时被堵塞建禹王庙。中门下游有一块兀立河心的巨石叫“水面石舟”,上面雕刻有“龙门”两个大字。相传禹王墓就建在石上,不过由于河床淤积,大石常常浸没水中,在水落石出时仍然可以看到。

这里是大禹治水之处,所以在东岸建有禹庙,相传是汉代创建。据说庙中明德殿,正祀大禹塑像,大禹样貌堂堂,就在如今也绝对是一流明星的样貌,可惜这一切都在日军侵华期间被毁灭殆尽。

游客朋友您好,下面我来为您介绍一下我们在小学便学习的歌曲—黄河大合唱。

1938年春夏之交,光未然受派遣,在视察文化工作的时候,路过壶口瀑布。光未然在他1987年写的一篇散文中这样回忆道:“……驻足壶口,我被高空银河倾泻,震荡地壳,激起了万丈烟云的奇景惊呆了!……”正是壶口瀑布的景象激起了作者汹涌的意象和奔腾的思索,也激起了他的创作诗情。

我们面前的就是民国石刻。旱地行船的尽头,您会看到一块巨幅石刻,这块石刻的内容是和旱地行船有紧密联系的。旱地行船您也许都知道,由于石岸凹凸不平,行船颇费气力,为方便货船畅行,多家商贾巨富便开动脑筋,开凿了旱行船航道,内垫滚木,所有商船需经此航道由纤夫拉至下水装船下行。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黄河大桥。

秦朝和晋国这两个地方,从古时候开始便被一条大河阻隔起来,这条河表示我们现在的黄河。那时候,两岸人民每天在河岸两边对望,却难以来往交流。记得还有一篇历史记载着当时两国之间隔江打仗的现象:元末,为了渡军,在石岸上凿孔栓桩,往返缠以铁链,上加桥板,建成了第一座桥,俗称“壶口飞桥”。就从字面上想象,当时的场景也是令人震撼的,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们要有多大的“脑洞”才能想到把船连在一起做成“飞桥”。

现在您看到矗立在河心的两块巨石就是大、小孟门山。传说鲧治水时,从天帝那里盗取了“息壤”,以堵泛滥的洪水,后来大禹治水时采取疏河导流的办法,从中开凿通道,将这块巨石一分为二,立于可中,不被淹没,宜川民间素有“水涨三尺,山高一丈”之说。又有传说两座山曾救过孟氏兄弟二人,因而称作孟门山。

您别小看这两块巨石,据说明朝时,秦晋两地曾因孟门的归属打过官司,明皇帝将其断为陕西所有,但又听说有大小孟门两座山,要求当地百姓每年多纳皇粮一百石,真是寸土寸金,后来,直到闯王李自成进京当了皇帝后才免了当地老百姓的皇粮。

我们面前的就是睡女峰。从壶口瀑布向南望去,在圪针滩的西侧有一座酷似仰躺着的女人的山峰,传说这就是大禹的妻子周女娇幻化而成的。当年,大禹遇见了周女娇,二人一见钟情,遂结为连理。大禹和女娇新婚燕尔仅三天时间后,大禹就投身到劈山导水的治水工程中去,谁知这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其间,大禹曾三次路过衣锦村家门口,但是都由于军情,水情紧急而没有机会踏进家门看望一下女娇。这时女娇已经身怀有孕,但是三年后仍未出生。

有关陕西宝鸡残奥会心得体会简短篇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够叫我李导,很荣幸当你们的导游。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20xx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猪年间(720xx年—720xx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宋徽宗政和六年(1120xx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开辟门洞,以供出入,南北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龙八部众神之内,成为佛教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是古代纹饰的审美特征;迦陵频伽,佛教又称“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这些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的装饰纹样,刻工精细,线条流畅,以跳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嵌入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装饰纹样亦是小雁塔遗产区丝路文化特征的体现之一。

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交战的年代“缠腰”毁没。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0xx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还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门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0xx年~1949年5月荐福寺长期被军队占驻。小雁塔还曾成为军事指挥部。到国民d军队撤离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宫已填满了垃圾。

1958年后文物部门接管荐福寺,开始了对荐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