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精选5篇)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1
“这本小说太震撼了!”这大概是我在读完这本小说及很长一段时间的内心写照。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却用了这样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故事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变,前苏联占领了阿富汗,他与父亲也一起逃往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了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努力,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绘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
我最喜欢文中的“哈桑”。他,正直、勇敢,对待别人一心一意,十分宽容、淳朴。当别人嘲笑他的父亲是吃人的“巴巴鲁”时,他总是一言不发,但他在别人欺负阿米尔少爷时却挺身而出,表现得大无畏;他为了帮助阿米尔少爷取回风筝,却遭遇了曾经自己为了阿米尔少爷而得罪的一帮人侮辱性的侵犯,他也没有责怪朋友的过失;当他曾经的好朋友背叛他,且总是恶言相向、甚至将他逼走时,他的内心也充满了不解与哀伤。
这样的朋友,完全是将友情同自己的生命绑在了一起,拿命在对朋友无条件的付出。以至于在他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他仍然深深怀念他心中最好的朋友。那个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却没有勇气站出来替他伸张正义的人。
文章讲述的主题就是“救赎”:阿米尔内心对哈桑不公行为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脱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变化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但救赎并不就是幸福,阿米尔最后领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快乐,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就让人不禁意间回忆起那些令人难受的画面。
这,不仅是一本小说,也是一部政治史诗,它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历史变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更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又极贴近人性的故事。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了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与中东的分岔。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2
周三一天没课,也没有备课任务,看了一本书《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被阿米尔和哈桑的真挚友情吸引,但在哈桑被造成一生的痛时,阿米尔选择了逃避,从此阿米尔背上了心灵包袱。为了摆脱包袱,阿米尔设计赶走了哈桑一家,接接着苏联入侵阿富汗,随爸爸移民到了美国,沦为普通工人的爸爸和阿米尔关系已经非常融洽,阿米尔爱上了一位阿富汗前将军的女儿,父亲去世前,给阿米尔提了婚,阿米尔和这个将军的女儿顺利结了婚,父亲最好的朋友临死前,给阿米尔发来了信息,让阿米尔回到巴基斯坦完成救赎,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哈桑已经去世了,阿米尔也同时知道了哈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
从此,索拉博跟随阿米尔定居到了美国,但是索拉博相当冷淡,终于在一次放风筝的过程中,我利用哈桑最熟悉的猛升猛降战术,割断了对放风筝,这时索拉博的眼里已经放出了光芒。
《追风筝的人》讲了童年的友情,心灵的包袱,战争对祖国对人民的侵害,以及最终的救赎,很人性的一本书,看完之后内心唯有“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3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地笑起来……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我回味良久。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吗?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4
火红的霞映衬着一个手拿风筝的男孩的剪影。男孩奔跑着,身后拖着长长的风筝线,赤色的天空笼罩着大地,最后在那无边际的霞空中,只留一只飞翔的风筝。因为这副神秘莫测的图画,迫使我打开了这本《追风筝的人》,它带给我无尽的震撼。
或许是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友情,或许是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恍然,或许是那一句看似天真却无比真挚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都给我心灵上的震撼。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阿米尔记忆中阿富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却温馨幸福的喀布尔。平日里,我们听到关于阿富汗的消息,都是跟恐怖主义扯上关系,总以为那是一个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活在枪声中的地方。然而作者笔下的阿富汗却是那么和谐美好。
小说的开始,我从作者柔和的笔触中只感受到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感情,却不想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每年的风筝大赛,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阿米尔想要得第一,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哈桑为了阿米尔拼命护住了风筝,可是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浮现了……阿米尔选择了退缩。
一念之差,两人的命运被改写。
直到各天一方,阿米尔因为父亲临终时的一句话决心回到阿富汗,他要走上那条赎罪的路,为了祢补心中的缺失,阿米尔费劲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为此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花尽心思为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当风筝放飞的那一刻,阿米尔得到了原谅与宽恕。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它所表达的内容很复杂,但是我总是认为那长长的风筝线中,似乎牵连着某种关系。
我想,那是对于人生的感激与释怀。每个人都有一只风筝,我们义无反顾地追逐着风筝,在它的牵引下逐渐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篇5
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在天上飘荡,一如他们的友谊,和那谎言埋藏下的亲情。
从记事起,他和他就是就是好伙伴,是那种可以在阳光下奔跑,大雨里欢笑的伙伴。他可以为他付出一切,甚至尊严生命;他却因父亲的不重视与他隔着距离。他可以为他以身涉险,他却只能懦弱的观看。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哈桑对阿米尔的奉献让我只觉他很傻,何必对一个懦弱的人奉献呢?而阿米尔的懦弱也让我有些咬牙切齿。
阿米尔寻求着心灵上的救赎,负罪感使他不得安宁,他逼走了哈桑,逃去了美国,可是,又怎样?离开了那个童年的阿富汗,却逃不了心灵的谴责。
时隔多年后,当阿米尔知道了那个天大的谎言,知道了哈桑的情况,知道了哈桑的孩子已成为孤儿,他踏上了回家的路,这种决心,是真的怜悯,还是心灵的谴责要他回去寻找救赎?
为了救出哈桑的孩子,阿米尔不得不再一次面对事件的始作俑者。在被痛打的过程中,阿米尔真真正正的得到了救赎,得到了内心的释然。
也许救赎就只在那么一瞬间,找回了内心最深处的东西,也回报了他人的奉献。
记忆里,有那么一个少年,他有满月般的脸庞,扭曲的贝壳似的耳朵,晒得黝黑的皮肤,在一遍遍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