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全国一等奖内容设计(精选8篇)
说木叶教案全国一等奖内容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2.“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目: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读懂诗歌中的暗示性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简单介绍作者
2.从一些诗句入手引入课文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请学生在下面默读课文,理清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划分段落(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2)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
(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
(4)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5)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第七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6段)
第三部分(7段)
2.老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然后对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作者分析“木叶”这—艺术性形象,到底有什么意义?
(2)“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在*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4)“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5)树叶和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6)木叶和落叶的不同?
(7)“落叶”与“落木”、“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三)归纳小结
(1)“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了。
(2)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诗句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四)作业安排(1分钟)
1查阅资料总结
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些意象及其**的意义,体会诗句中不同意象所带来的不同意境。
2板书设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和艺术形象上的异同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
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了。
以上是关于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精选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说木叶教案全国一等奖内容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
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见秋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唐.赵嘏《寒塘》
渔舟唱晚,响绝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今天我们在学习《说“木叶”》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2、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五段。
3、请大家说说作者是怎样阐释暗示性的?
树——繁茂枝叶——密密层层——浓密
木——树干——落叶
4、回到开头,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大雁何以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期盼的情感?
①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浓浓的思乡之情
提示: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游子,对比自己,每每牵动起思乡之情,生发出无尽的乡思、乡情。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思念远方亲人,期盼亲人的信息提示: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对以上两句诗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作用。
三、梳理探究
1、作者通过什么发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木叶”
2、作者在文中说“木叶”就是什么意思?
——“树叶”
3、那么诗歌中是怎样使用这些意象的?(依课文顺序,学生寻找诗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树:为何不说树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叶:难道为了简练?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木叶:树叶为何无人过问?
九月寒砧催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为何对“木”如此不肯放弃?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4、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落叶、空阔、疏朗;
树:繁茂、层密、浓阴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5、第二个艺术特征
栓、棍子、桅杆——透着黄色、干燥、疏朗的清秋气息
树:树干——叶子——褐绿色——湿润——饱满、缠绵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色泽上的)
四、巩固延伸
在我国诗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示例
(一):梅
①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生长环境苦寒,象征着人生的逆境。诗人借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②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示例
(二):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
——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示例
(三):草①小草秋枯,春生,夏荣,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五、作业:古代诗歌中,类似具有暗示意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文艺论文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落叶、空阔、疏朗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木:透着黄色、干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色泽上的)
设计说明:
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因此这篇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围绕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展开,引导学生先后讨论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现象、产生暗示性的美学原理、语言的暗示性在古典诗歌的广泛运用等,一线贯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上,立足文本,让学生先熟读课本中的相关“木叶”“树叶”意象。由整体到细节,由现象到原理,再到类似现象的8联想,最后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眉目清析,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的安排注重师生互动、自主探讨,问题设置有梯度,难点突破自有匠心。
说木叶教案全国一等奖内容设计篇3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
B.征戌()瘐()缠绵()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远()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征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树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味:饱满疏朗
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树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谢庄《月赋》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渡河北》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
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说木叶教案全国一等奖内容设计篇4
三维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班将要来一位新同学,他的名字叫“沈劲(婧)”,你们能不能猜出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不好判断)教师分别写出两字。
“劲”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师:好,这位新同学还不存在,不过通过这,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决定”人的性别。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也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可谈到妙处我们却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作一番探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年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㈡分析:
⒈时至今金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以说正是时候。先请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会说那是树,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明确: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在概念上的树与木并无大的区别,为何我们都称之为树,却很少有称它为木呢?
明确:是因为我们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正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快速的阅读文章(课下要充足的预习,这篇文章较难读懂)然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子,像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明确: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明确:给我们的感觉不同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答案就在在文章第五段(再读这一段)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明确:文章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发现它的存在。但它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所以,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所以在描述清秋的诗句中,诗人们常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文章第四、六段)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⒌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绿色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板书)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㈢迁移:
1、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㈣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如蒙娜丽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㈤作业:
选取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找出与其相关的四首诗,比较在不同的诗中所代表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㈥板书:
说“木叶”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㈦反思:
说木叶教案全国一等奖内容设计篇5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说木叶教案全国一等奖内容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说木叶教案全国一等奖内容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由“木叶”而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素养,领悟国学奥妙。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
2、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道理。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读懂课文,掌握知识;
2、比较阅读法;
3、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教学设计总体构思《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让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鉴赏诗歌的示范作用,以“木叶”说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古典诗歌中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潜心钻研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弄清“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及区别。然后,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通过鉴赏例解,教会学生明确理解古诗的关键是解读意象。最后,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向深入:教师将自己平时的诗词作品给学生示例,要求学生课外学习仿写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进取,领悟国学奥妙,传承国学文明。研读课文
一、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2)教师明确:
左边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反映的是秋天的景象,而右边的诗句没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有的只是“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反映的是夏季枝繁叶茂的景象。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2)教师明确:
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我处特点?(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2)教师明确:
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三、要求学生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2)教师归纳明确:
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鉴赏例解
一、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赏析杜甫的《登高》: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请同学们思考该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1)学生思考、试答;(2)教师讲解明确: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则以传神会意的笔法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秋意甚浓甚浓了,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铺垫张本。颈联表现情感,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3)知识小结:由此可见,同学们在鉴赏古诗时,如果诗中出现了“木叶”、“落木”这样的意象,一般来说,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
二、上面一再提到“意象”一词,那么意象是什么呢?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又如:落花、流水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常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鸿雁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形象的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自然是讴歌的对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凌雪傲霜坚强之意;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如坚守自我的气节。王维《竹馆里》:“独做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入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花以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梧桐、芭蕉
古语常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得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象“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象“得不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而是寄托了诗人无限愁绪的意象了。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月光、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当然,古诗中的意象远不止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积累这样具有相对稳定意义的意象的常见含义,这样才会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准确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读懂古诗蕴含的深刻含义。
三、诗歌鉴赏题型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1)学生思考、试答;(2)教师讲解明确: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1)学生思考、试答;(2)教师讲解明确: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
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学以致用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了很多古典诗词,现在,又通过这样的理论性知识小结,大家应该对我国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把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引向深入:由原来的只是读古诗上升到学写古诗,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歌颂我们的新生活,歌颂我们家乡建设的新成果,或者抒发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我们姑且就称之为“旧瓶装新酒”吧。这方面啊,毛主席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课后的作业是:每个同学都学写一首古诗。要求:主题积极向上,以歌颂家乡美景、歌颂家乡建设为佳,诗体(古风、近体诗、词、曲)不限。
二、教师示例:老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偶有感悟,填词几首,现在愿与大家共勉:总之,就一个目的,把学习国学、领悟国学之妙的活动落到实处,引向深入。咏秋三首王宝杰西江月野炊
戊子八月,余与初中时代同学数人驱车佛坪沙窝,聚于天花山麓农家乐。时山风柔漫,烟岚在岭。宴酣之余,又行野炊乐事。同学似回少年,畅诉别情,兴尽晚归,遂有感怀,涂鸦记之。
沙窝云雾怡人,村舍田畴水滨。觥筹声中话别情,图取热闹十分。七八个人结伴,二三辆车飞奔。热情农家备木榛。点燃篝火香喷。
天净沙•中秋夜游山城①柳堤幽径栈桥,碧水霓虹曲谣,仙街晚风车轿。中秋月皓,游人情漫山坳。
踏莎行•登韩盘山②
绿瘦郊野,红叶漫山,途中登者频频见。落木飘飘秋风寒,高阶层层接碧天。凭栏思绪,绝顶目断,朝阳隐曜神怡远。平素幽恨生无缘,此日竟得开心颜。
三、教学反馈:学生作品选录、交流喜己丑年二月二初雪
戊子一冬,佛坪无雪,天旱人怨,急盼甘霖。岁进己丑,天竟有情,二月初二,雨夹雪飞。人们莫不拍手,余亦感慨万端,打油一首以抒怀。去岁整冬天气暖,暖冬病虫无收管。农人心忧盼天寒,来年丰收粮仓满。往昔一冬雪满天,风光无限人欢颜。眼看冬暮春即临,无雪干燥心不安。正月正,年过完,春旱日暖伴愁眠。二月二,气温变,天竟有情乌云翻。雨雪兄妹携手来,普降人间如霖甘。民俗二二龙抬头,预示风雨顺来年。满心欢喜将发剪,祈求上苍保平安。环境恶化地球暖,人人有责御污染。发展莫丢环保念,人类长青万万年。桂枝香•登佛光寺③
谷底瞻望,与山顶大佛,对接目光。崎岖云阶万仞,碧空朗朗。登天征程始晨曦,踏朝露,心潮昂昂。极顶人聚,梵语盈耳,轮燎沉香。
喜今朝,经济发展,念太平盛世,百姓福享。自古闲游,但为平民奢望。极左思想不复返,乃贫富官民相仿。旅游兴县,至今才有,佛事盛况。
[注]①即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城,2009年6月9日遭特大洪水袭击,在温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现已建设得非常秀美。②佛坪县城郊的一处游览景点,有通幽曲径盘山而上。③佛坪县城后山上新近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山顶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雕像,俯瞰全县城,是全县佛教信仰者举行大典的地方,也是市民登高休闲的好去处。
说木叶教案全国一等奖内容设计篇8
教学目的: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
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
齐己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回。众芳摇落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
诗一:咏柳诗二:垂柳
贺知章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总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